日期:2022-05-27
這是《竇娥冤》優秀賞析案例,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在第一折里,竇娥雖遭年幼失母、少年離父,青年喪偶等一連串的人生打擊,但她想的是“我將這婆侍養,我將這孝服守,我言詞須應口。”她活著仿佛就是為了盡孝。她勸阻婆婆再嫁,既是出于封建禮教的立場,也是出于對婆婆的關心:“我替你細細愁:愁則愁興闌珊咽不下交歡酒。”在公堂上,她被打得皮開肉綻,也不屈服,當昏官要打她婆婆時,她忙說“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罷。”寧可被冤,也要盡力保護婆婆。在被押往刑場的路上,她顧及的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顧念婆婆,請求繞道走后街,以免被婆婆看見,心中痛苦。不僅如此,關漢卿還對“孝”的境界進行了美的升華,劇本的最后,竇娥的冤案得以平反,她想的不是自己,不是官居要職的父親,而是那個曾和自己相依為命,年老身衰、無依無靠的婆婆。竇娥要求父親收養蔡婆婆,代她給婆婆養生送死。
竇娥的這種孝,遠遠超出了一般意義上的孝。她的善良、孝順,令人動容。但這樣一個至孝的人卻無端地被社會邪惡勢力蹂躪而死,不能不引起欣賞者的悲憫之情。孝是美德,然而過分的孝也是一種人性的悲哀,竇娥所體現的犧牲精神便是如此。這是善良人的悲劇,此劇也因此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圓滿大結局——中國古典悲劇的理想追求
崇尚文明,尊重人性,追求和諧,向往美好,這是人類的共同追求,但有些在現實生活中是難以做到的。人們幻想揚善懲惡,讓痛苦的心靈能得到一點慰藉,中國古典悲劇往往在結局時,設計成一種大團圓,給人“梁祝化蝶式”的彌補,以獲得精神上的愉悅與滿足。這是中國古典悲劇的理想追求。
在竇娥的故事中,作者運用浪漫主義手法,借用神話色彩,使這一理想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正義得到伸張,人性得到張揚,邪惡受到嚴懲。竇娥臨刑前發出的三樁誓愿血濺白練、六月降雪、大旱三年逐一應驗,以明深冤。這些應驗盡管是非正常的、超自然的,但仍給人歡欣鼓舞的力量。張驢兒被剮了一百二十刀處死;楚州太守桃杌,被杖一百,永不續用;塞盧醫被發配邊遠地區,永遠充軍;竇娥無罪,案卷重新改正。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這一切都是借竇娥的鬼魂爭取其父竇天章來實現完成的。這些超現實的極具個性的想象,盡管都是虛幻的,但我們分明感受到正義的力量。這種理想式的大團圓結局,無疑迎合了中國民眾的審美需求,宣泄了廣大群眾的心理情緒,表現了正義終會戰勝邪惡的美好愿望,體現出事物本質的真實。中國古典悲劇的三個主要特征,在《竇娥冤》中都得到了鮮明的體現,這也是它之所以成為一代名劇,受歷代欣賞者喜愛和推崇的重要原因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