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7
這是《庖丁解牛》評課稿設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掌握“游刃有余”、“目無全牛”、“躊躇滿志”、“肯綮”等詞語的意思。了解“乎”、“然”、“為”、“于”等虛詞的用法。
2.學習借助形象說理的特點和本文細致生動的描寫、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3.通過學習課文而獲得啟示: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觀規律,只要反復實踐,不斷積累經驗,就能像庖丁一樣,認識和掌握事物的規律,做到“游刃有余”。
【教學重難點】
1.疏通課文大意,歸納文言要點,分析作品的形象。(重)
2.對本文“莊子之道”以及所具有啟示意的理解。(難)
【教學設想】
1.以內容分析疏通重點詞句,以詞句的解釋帶動段章的分析;使詞句的理解具有適宜的語言環境——詞章融匯法。
2.以精當的問題串聯貫通全篇要點,且層層推進,獲得真諦。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課文
1.導語: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一個重要代表,通過他的《逍遙游》等篇章我們已經對他的哲學思想有所了解,誰給說說莊子其人與其文?
2.由學生介紹所了解的莊子與《莊子》。
3.解題:庖丁,一個叫丁的廚師;解,分解。
師:莊子喜歡怎樣講道理呀?(寓言故事)
二、分析課文、研讀形象
師:請同學們齊聲朗讀課文。
好,我們“咬文嚼字的”的同時重點揣摩作品的形象。
(一)學習第一層(1-2)。
師:故事開始了。第一段的描寫看上去有聲有色,那么朗讀一定要傳聲顯色!請一同學朗讀!
生:朗讀。
師:點撥。節奏問題。
師:請一位同學用白話描述一下第一段的內容。
生:描述大意。
師:剛才說到庖丁運刀時發出嘩嘩的響聲,哪里是響聲的意思?
生:向,通“響”。
師:同學們注意到了沒有,后兩句有兩對同義詞?
明確:合——中;舞——會。
師:解牛本來是血腥的場面,可是在莊子的筆下卻如舞如蹈,如樂如歌,給人美的享受。我們知道,先秦散文最有文學性的當推莊子,我們就這個“文學性”做個賞析如何?拿出內行的眼光,抓準鑒賞點!
生:本段運用了排比句、對偶句,句式整齊和諧增強語勢,顯得解牛的動作協調熟練;又從視覺的角度和聽覺的角度描寫動作和聲響,如同演藝,富有美感。
生:作者是以動作描寫為主,一連用了5個動詞:總的動作描寫是“解”,然后分別描寫手“觸”、肩“倚”、足“履”、膝“踦”,這一系列的藝術化、舞蹈化了的動作描寫,已初見庖丁解牛技術的嫻熟。接著作者側重描摹他解牛時進刀而發出的聲音,又對這聲音用了兩個比喻。描摹聲音時,用了兩個擬聲詞:“砉”、“騞”;兩個比喻是“桑林之舞”、“經首之會”。生動地描寫出庖丁動作的節奏感,表現了一個至高境界。
生:……
教師小結:是內行的眼光!——這一系列的動作連貫流暢,一氣呵成, 反映了庖丁技藝的高超與動作的嫻熟。
庖丁解牛時,手、肩、足、膝和諧并用,觸、倚、履、踦等動作流暢自如,“砉然”“騞然”的聲音高低錯落、緩急有秩。他熟練優美的動作,進刀時富有韻律的音響,都給人以美的享受。莊子把庖丁解牛比喻成“《桑林》之舞”“《經首》之會”,簡直是一次神妙的音樂舞蹈藝術表演。而庖丁就像一個藝術家在完成他的行為藝術作品。這一段描寫極力渲染庖丁解牛的自然、和諧、優美,充滿藝術氣息。(投影)
歸納并板書。(投影)
師:通過同學剛才的欣賞,你還有什么發現或收獲?
…… ……
師:文惠君看了這番表演,脫口贊曰:OK!:“技蓋至此乎?”
明確“蓋”通“盍”。
師:別看文惠君就怎么兩句話,卻隱含著一個“考點”——文惠君的贊揚對表現庖丁解牛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側面烘托了庖丁的高超的技藝。
師:通過文惠君之口評價庖丁,起到了側面描寫的作用。還有一個作用,剛才沒說出來?
生:引出下文——庖丁對問題的解答,即解牛之道!
(二)學習第二層(3-4)
朗讀并指導。
師:庖丁的回答頭頭是道,富有玄機。請同學用白話描述。
生:(白話描述)
師:庖丁回答國君的問題,還是很講禮貌的——他先怎么著了?
哪個詞是“放下”的意思?(板書“釋”)
(板書“釋”)現在還有這種用法嗎?
生:釋放;愛不釋手。
師:庖丁解牛技藝如此高超,他追求的是什么?——開篇點題!道也!他對道的追求超過了對技藝的追求。
師:庖丁是一下子就達到了技藝高超的境地嗎?作者該怎樣表現他的解牛之道呢?(猜讀法)
生:運用了對比的手法。(板書)實際上,前邊敘述庖丁自己的技藝修煉的三個階段,已經隱含著對比了。通過對比,突出了庖丁按規律辦事,深得養牛之道。
師:庖丁當過“族庖”“良庖”嗎?他是經過哪些階段才達到當下這個境界的?結合你的親身經歷,說說你的體會。
師:“技”“肯綮”的是什么意思?喻指人生中的什么嗎?(以下為詞章融匯法)
生:人生中的矛盾、沖突等。
師:“目無全牛”這里的意思是?——達到這種境界跟養生之道有什么關系?我們來探究!
學生作答。投影板書——三個階段。聯系王國維讀書三境界。
師:請思考,庖丁是經過哪些階段才達到這個境界的?結合你的親身經歷,說說你的體會;并揣摩想象這幾個階段的情景——重點描述“游刃有余”的形象。
引導學生體會借助形象說理的藝術。學生發言(略)教師板書:
解牛的三個階段
“始臣之解牛之時”—— “所見無非全牛也” 目有全牛 ( 不懂規律 )
“三年之后” —— “未嘗見全牛也” 目無全牛 (認識 規律)
“方今之時” ——“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游刃有余( 運用 規律 )
師:這把刀‘游刃有余’,得心應手,出神入化,可見其形象十分主要,它又比喻什么呢?
生:人和人生。
師:由此可見,點明庖丁解牛之道內涵的是哪兩句?
生: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教師要求學生翻譯此二句并作解讀。
師:依乎天理,出神入化;因其固然,游刃有余!一切都根據自然規律辦事,就會得心應手啊!
課文是怎樣突出庖丁解牛技藝之高的?為什么會有這樣不同的結果?目的何在?
學生回答后強調梳理知識點:“恢恢乎”和三個“為”的用法;歸納常見的詞尾;提示成語“游刃有余”的古今義。
師:“族”為何意?請找出“族”的同義詞;它喻指什么?這幾句表達了什么人生觀?
學生各抒己見后,明確:“族”是筋骨交錯之處,比喻社會中復雜的矛盾;這里表現的是一種小心謹慎的人生態度!
師:在莊子看來,社會如牛體,盡管矛盾復雜,斗爭激烈,但總有“有間”“無厚”這樣的間隙可尋,只要像庖丁那樣,“以無厚入有間”,順應環境,隨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養護精神。
師:盡管庖丁解牛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但遇到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還是采取了什么態度?
生:“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
師:怎樣翻譯、解讀這兩句話呢?
明確:注意“怵然”的意思和“視為止,行為遲”的句式特點!——學生翻譯、解讀后,要求學生發揮想像,復述這段內容,使之對形象的理解更為豐滿。
師:庖丁雖有高超的技藝,卻從不掉以輕心。這樣形象的描寫,也是在暗示什么養生之道嗎?
明確:人生要謹慎小心,避開社會中的矛盾沖突——依然按天理行事!
師:按天理解牛,張弛有度,牛肉謋然委地,大功告成!庖丁來了個什么造型?
明確: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躊躇滿志——解釋成語。
師:為什么要“善刀而藏之”呢?金雞獨立的的亮相多持續一會不好嗎?
有什么暗示嗎?
生:順應自然規律,不妄為,善藏斂。
師:文惠君看出門道了——“得養生焉。”你得了嗎?庖丁解牛之道與莊子的養生之道有什么關系?
學生討論發言后明確:莊子善于講寓言故事,在感性的形象和有趣的故事中,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其中的深意。在本文中,莊子的本意是要用這個故事來說明養生的道理。
這篇寓言用牛體的復雜結構來比喻社會,用刀來比喻人。莊子認為,人類社會充滿錯綜復雜的矛盾,人們只有像庖丁那樣把握了社會的肌理,(像避開肯綮一樣,來避開矛盾,游刃有余地在各種矛盾的縫隙中生存,像保護刀刃一樣來保護自己。)才能夠成功地避開各種難解的矛盾,使自己免于遭受傷身與勞神的困擾,從而達到保身、全生、養親、盡年的目的。“以無厚人有間”也是一種消極的人生哲學。
板書設計:
牛體—(比喻)—社會
刀——(比喻)——精神
師:這種消極頹廢的處世之道,理所當然為今人所拋棄,其實這不是庖丁經驗本身所固有的,而是道家用此來宣揚其人生哲學。今人則從故事本身所反映的客觀內容得到有益的啟發。像“游刃有余”我們現今不是把它賦予了新的含義嗎?
我們會得到什么啟示呢?
學生討論后明確: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觀規律,只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不斷積累經驗,就能夠逐漸掌握客觀規律,在實踐中進入自由的境界,做到“游刃有余”;即使把握了客觀規律,面對具體問題,仍舊要有謹慎的態度,才能夠把事情做好。
收束語:看來,做什么事都要講求客觀規律——怎一個“道”字了得啊!
三、整理并熟習基礎知識
實詞、虛詞句式等(略)
積累文中成語:
游刃有余:現在使用他來比喻技術熟練高超,做事輕而易舉。
目無全牛:現在用一般指技藝達到極其純熟的程度,達到得心應手的境界。
躊躇滿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的意思。現指對自己的現狀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切中肯綮:正好切中事情的關鍵。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