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6
這是《涉江采芙蓉》課題導學稿,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導語設計
師:屈原《九歌》里說,“悲莫悲兮生別離。” 對刻骨銘心的離愁別恨,古人感之,苦之,悲之,言之,別離的哀音在真純的古典文學世界回響不絕。山隔水阻,風雪塞途,游學仕宦,戰爭行役……一朝分別,音訊杳然。漫漫時光使分別化成了一聲聲長嘆,迢迢山水讓別離釀成了一曲曲哀歌,思念之情往往顯得格外真摯動人。今天,就讓我們重回兩千年前的漢末,走近“涉江采芙蓉”的有情人。
書寫題目《涉江采芙蓉》
出示幻燈片
師:請看學習目標:
1.誦讀詩歌,品味詩歌含蓄雋永的語言。
2.品析意象,體會詩歌深沉真摯的情感。
二、學習過程
師:那這首詩歌講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呢?請一位同學來誦讀一下這首詩歌,讓我們初步感知這首詩歌。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生讀。
師:這位同學對字音、斷句的把握非常到位,但是對情感的把握稍顯不足。跟著這位同學的誦讀,我們已經初步感知了這首詩歌,這首詩歌講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呢?
生:一對男女戀人分離相互思念著對方的故事。
師:從詩中哪個地方看出來的呢?
生:同心而離居。
師:我具體地問問,是誰在涉江采芙蓉呢?他的目的是什么?
生:女子
師:你為什么把他想象成一位女子而不是一位男子呢?
生1:因為采芙蓉的應該還是女子,如果是一位男子采芙蓉,這個畫面也顯得有點不倫不類。
生2 朱自清《荷塘月色》里也說:采蓮是江南的舊俗……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
師:有沒有不同意見呢?
生:男子。
師:那你說一說,你是從哪些詩句看出來的呢?(你為什么把他想象成一位男子呢?)
生:詩歌的第三句和第四句: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我認為古代離開家鄉,外出生活的應該是男子,而女子一般是不離開家的。而且男子也可以采芙蓉,無論古代還是現代,一般給別人送花的都是男子。
師:你們談了自己的看法,并且從詩歌中找到了自己的理由,老師覺得都不錯,但是我發現無論你們的答案是什么樣的,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認為是一對分離的戀人在彼此思念著對方。正是由于你們多樣化的思考,才使這首詩歌充滿了無窮的魅力。但是老師的想法是把它當作一位女子來看待。在古代,男子離開家鄉女子在家守候,是一種更常見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師:對這首詩歌有了初步的認識,那我們能否用一個詞來形容一下,這首詩的情感的詩呢?
(幻)這是一首 的詩?
生:憂傷 相思 思念 痛苦
師:同學們賦予了這首詩歌豐富的情感。
那在這首詩中,有沒有哪個詞能直接概括這種情感的?
生:憂傷。
板書:憂傷
那現在就讓我們走進文本,品讀詩歌。
我們先來看前四句: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誰來翻譯一下這幾句詩?語言要美一點。
生:渡江去采摘芙蓉花,蘭澤上芳草萋萋。采摘芙蓉花送給誰呢?我所思念的人在遠方。
師:翻譯得不錯。那我想問問,你剛才翻譯的“渡過江水采芙蓉”,這個“渡江”和“涉江”意思一樣嗎?“涉江采芙蓉”的“涉”是什么意思?
生:一樣,“涉”的意思就是“渡過”(坐著船過江)。
師:一般都怎么渡過江呢
生:不一樣。“涉”的意思是蹚水過河。
師:蹚水過江采芙蓉和坐船過江采芙蓉,主人公的感受會一樣嗎?
生:不會。
(幻燈片)“涉”的本意:行走在溪水中。
我們設想一下:清清的江水緩緩流淌,蘭花盛開的水澤里芳草萋萋,一位女子赤足走在淺淺的江水中,江水輕輕地劃過她的肌膚,也牽動著她的心。“涉”字讓我們感受到江水在肌膚上流過的細膩的觸感,這種觸感和主人公的內心情感是浸潤在一起的。而如果說成了“渡江”或“坐著船過江”,作者的心可能還是那一顆思念的心,但就沒有那么真摯動人了。
師:我們沉浸在女子涉江的美好畫面中,在這畫面中有哪些意象呢?
生:芙蓉、芳草。(板書:芙蓉、芳草)
在這長滿芳草的水澤,主人公為什么單就采集“芙蓉”呢?
生:1:周敦頤《愛蓮說》中有:“予獨愛蓮之出淤泥,濯清漣而不妖”,芙蓉也叫做蓮花,這里有一種君子的品質。
生2:“芙蓉”和“夫容”諧音,在這里更能突出女子思念丈夫的心情。
師:這位同學旁征博引,能運用學過的知識來說明芙蓉的品質。
師:芙蓉,在《詩經》中叫作荷花,“山有扶蘇,隰有荷華”,《楚辭》中叫芙蓉,“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人們賦予了荷花很多美好的意蘊,如愛情、相思、忠貞、君子等等,它是一種純潔與美好的象征。
師:老師很喜歡這首詩。讀了很多遍,但是有一點小小的疑問。你看,比如去掉一句,同學們齊讀“涉江采芙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有沒有影響文意呢?
生:好像沒有。
師:那這句話寫在這兒不是多余了嗎?
生沉默
師:誰說說?
生:“蘭澤多芳草”是環境描寫,加上這一句更突出了意境的優美。
師:你對詩歌品讀的很細致,我們來復活一下當時那個畫面吧:
一位女子想采一朵最美麗的芙蓉花送給她的心上人,當來到了這片長滿芳草的水澤里,滿目的鮮花,馥郁的芳香使她一下子沉浸在這美好的畫面之中。我們再讀讀這兩句: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重讀)芳草。
而在他內心深處最深沉的情感是什么呢?是思念。于是,她突然想到了“采之欲遺誰”,卻發現“所思在遠道”,不禁悲從中來。前兩句是歡樂的采蓮背景,后兩句的情感卻陡然一轉,悲傷了起來。詩人寫如此美景的目的原來是為了——
生:以樂景襯哀情。
生讀。
師:這么美好的景色,女子采了芙蓉花,卻突然問道:“采之欲遺誰?”難道她不知道是誰嗎?生:知道。
師:知道為什么還要問呢?如果不問,直接就說成“采之遺遠道”怎么樣?
生1:她不想直接說出來送給誰。那樣顯得很直白,一般女子不會有那么直白的話語。
生2:她想說出來,說出來以后會覺得心情好一些。
主人公這一問,引發了我們的思考,也使感情的抒發和詩意的表達更委婉含蓄,曲折有致。
師:理解了詩意,誰來讀讀這幾句詩?第一句要輕松、愉悅,第二句要低沉、憂郁。
(重點引導學生好好讀,使課堂推向一個高潮)
生讀。
師點評??梢园?ldquo;所思在遠道”,重點教給學生讀讀。
師:芬芳的蘭澤,美麗的芙蓉,卻使人感到了深切的“憂傷”。這種憂傷能否停止呢?請看下句。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師:我們常說:詩歌是濃縮的想象,散文將這種想象鋪展開來,于是有了情節,有了人物,有了一顰一笑,有了一思一慮。現在就請充分發揮聯想與想象,用散文化的語言改寫這兩句詩。
師:時間到,誰來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
生:……
師:加入了環境描寫更好地渲染了這種離別之愁。
加入心理描寫,使人物形象會更加豐滿。
加入動作描寫,給人很強的畫面感。
師:同學們豐富的想象與描寫,仿佛使我們身臨其境。長相思,在“舊鄉”,佳人不見,摧肝腸。這個還在遠道上前行的男子,離家越來越遠。他不時地回望著無窮無盡的走過的路,心中對愛人充滿了思念。他又遠望著前方漫漫浩浩的長路,心想:何處才是我的歸宿?
這兩句除了情感的綿長,語言的魅力又體現在哪里呢?
(幻燈片)哪些詞語最為傳神?最能傳達主人公的情感呢?
生:運用了動作描寫。“還顧”和“望”
師:回答非常好。“還顧”和“望”這兩個詞的動作性和畫面性很強,(板書:還顧 望 )讓這種思念之情更加濃重。多少思念多少愛,全在這一深情的還顧里;多少憂傷多少桶,都在這悲情的回望里。
讓學生試著重音讀讀 “望”(讓學生把輕飄飄地讀和重音,讀讀對比一下感覺)
師:同學們看看這兩句,還有哪個詞語用的好?
生:漫浩浩
師:好在哪里?
生:運用了疊詞,更突出道路的漫長。
師:你對語言有非常敏銳的感知。“浩浩”讀起來有那種煙波渺渺,煙水茫茫的感覺。李清照《聲聲慢》的第一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連用疊詞,音韻和諧,更突出了愁緒的濃重。 “浩浩”語義,不僅指道路漫長無際,更讓人感覺到憂傷的綿長。誦讀的時候要把“浩浩”二字的無奈與綿長讀出來。我請一位同學,讀讀這句話。
生讀。
教師指導學生把“浩浩”兩字拉長,引導學生逐漸讀出情感。
師:涉江采芙蓉,目的已不是為了送到遠方,因為早已知道無從可送。還顧望舊鄉,沒有緩解思念的焦渴,只有更深沉的憂傷。到此,郁積多年的苦痛噴薄而出:“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師:我國南朝文學批評家鐘嶸評價《古詩十九首》是“(幻燈片)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乎一字千金。”《古詩十九首》是否真做到了“一字千金”呢?我們把 “而”和“以”去掉,改成四言詩。
師:同學們來齊讀一下:“同心離居,憂傷終老”(幻燈片)
師:怎么樣呢?能不能去掉?
生:不能。
師:那我們先來翻譯一下這句話。
生:同心同德但是卻被迫分離,只能憂傷一直到終老。
這個“而”是什么意思?
生:可是,但是,卻。表轉折。如果去掉了,這是矛盾的。同心同德卻離居,然后還憂傷到老。
生:“而”在這里是一個表轉折的連詞,形成了前后巨大的反差,更讓人感覺到被迫無奈的離居。表明了生活到老的一種持續的狀態,就是“憂傷”。
師:這兩句詩是全詩詩眼所在,也是全詩主題的升華。有了這個“而”字,情感是這樣表達的: 我們兩個人是心心相印,兩情相悅的,可是啊,卻要被迫分離,天各一方。因此“而”字既表達了情感的轉折,又突出了從甜蜜相愛到痛苦分離的極大反差,把那種相愛不能相守,想念不能相見的黯然心情表現的淋漓盡致。“以”連接“憂傷”和“終老”,就把 “憂傷”所跨越的時間的綿長感體現了出來。
師:那在這兩句中,作者用哪個詞來表達這種憂傷的狀態呢?
生:離居。
師:這里的“離居”含義是什么呢?
生:分開居住。
師:離居就是分開居住。老師引言中說到了“悲莫悲兮生別離”,這里的“離居”就是一種“生別離”的狀態。人世間的別離有生別離也有死別離,二者哪一個更讓人悲哀呢?
現在,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一下。 各組派出代表來闡述這個問題。
學生討論。
生1:死別。蘇軾說:“十年生死兩茫茫”,對亡妻的思念讓他非常痛苦。因為生別還有希望再見,而死者再也不能復返了。
生2:生別。明明知道那個人在哪里,卻只能兩地相憶,在煎熬中度過一生,這比死別更凄楚。生3:生別離吧。其實古人的生別就相當于現在的死別了。“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就是一種體現。
生4:死別。“死去元知萬事空”,死了什么都沒有了。死了就永遠不能相見了,而生別離可能還有見面的機會,也有可能不斷聽到對方的消息,于是心里有個念想,不至于太悲哀。
生5:生別。生別離會讓人的內心時刻承受著煎熬,無論相隔多遠時間多久,都不能見面。
師:同學們深入的思考,也讓老師感慨良多。“多情自古傷離別”,無論是生別離還是死別離,都是讓人心痛的。但我想,死別,確實給我們帶來了無盡的痛苦,但這痛苦是爆發性的,也是一次性的,我們需要的只是一個接受事實的過程。而生別離,是明明知道對方還在那里卻永遠不能相見,需要時時刻刻承受著痛苦和煎熬,彼此的存在就是痛苦的根源,因此這種憂傷是綿延不絕的,是會一直到終老的。
師:葉嘉瑩先生在賞析《古詩十九首》時,也曾經說過:
(幻燈片)死別往往是一慟而絕,而生離則是在你的有生之年永遠要懸念,要悲哀。
我想:這首詩歌告訴給我們的是:生離比死別更悲哀。
一邊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遠天;一邊則是漫漫浩浩的長路上還顧回望的丈夫。兩人之間,是層疊的山巒和浩渺的江河,他們彼此都茫然地相望,這時天地間仿佛響起了一聲凄傷的感嘆:“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板書:畫兩顆心,“憂傷”是兩顆心重合的部分),這個聲音仿佛來自萬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對同心離居的夫婦那痛苦嘆息的交鳴!
師: 同學們,本該攜子之手,與子偕老??扇缃裼屑也坏脷w,有愛卻不能守,這種痛苦、這種哀傷你誰能理解呢?
有哪位同學能帶著情感讀一下這首詩?
生讀。(配樂:分角色朗讀,最后兩句讀兩遍,最后一句加讀一遍)
三、結語:
泰戈爾說: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 不是我不能說我想你 // 而是彼此相愛 // 卻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 不是樹與樹的距離 //而是同根生長的樹枝// 卻無法在風中相依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是魚與飛鳥的距離 // 一個翱翔天際 // 一個卻深潛海底”。我們把《古詩十九首》奉為經典,因為它和所有不朽的詩歌一樣,都唱出了平凡人的情感,他們的歡喜與惆悵,他們的遺憾與悲傷?!渡娼绍饺亍芬云洫毺氐恼路?,讓游子與思婦對唱表白。就像這對魚與飛鳥,它們深沉而真摯地情感在思念與渴望中產生心靈的共鳴,愛而不見的惆悵之情使人涕下,造句直而不野,令人滿口生香,無愧于劉勰所說的“五言之冠冕”。
師:最后,讓我們帶著這種情感,聽老師誦讀這首詩歌,再次感受主人公的情懷。
(教師配樂誦讀,最后兩句讀兩遍)
四、作業: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 ——《古詩十九首》之一
寫一段賞析性的文字??梢詮囊庀蟮膬群?,手法的運用,以及如何體現對人生的反思等角度來寫你的理解,字數300左右。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