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6
這是《9.赤壁賦》第一課時第二課時教學設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熟讀并背誦課文。
2、體驗黃州時期蘇軾的苦痛經歷,學習蘇軾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樹立積極人生觀。
教學重點: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熟讀并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在曠達的風貌之下寄寓的悲憤苦悶的復雜情感。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震懾天地的千古名句婦孺皆知;“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無可奈何的人生感嘆動人肺腑。但又有幾人知道它孕育的陣痛絕望與掙扎,有幾人明白它寄予的希冀期待與灑脫。是黃州給了蘇軾慰藉,讓他涅盤;是赤壁給了蘇軾舞臺,使他不朽。
那么我們站在“赤壁”來追溯黃州時期的蘇軾就成為一種必然。
二、試讀課文:學生大聲朗讀課文一遍。
要求:1、讀準字音和句讀。2、不會讀的做上記號。
三、聽讀課文:欣賞配樂朗誦《赤壁賦》,解決自己在試讀中的疑難之處。
正音:窈窕 桂棹馮虛嫠婦愀然舳艫釃酒橫槊
麋鹿 匏樽蜉蝣狼藉 枕藉 相繆扁舟
四、譯讀課文:
1、學生邊讀課文,邊對照注釋或者結合上下文理解每句話的大意。不能理解的做上記號。
2、組內討論疏通在句意理解上的疑難,不能解決的留下記號。
3、全班交流組內未解決的在句意理解上的問題。
※重點詞語理解:七月既望舉酒屬客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馮虛御風 倚歌而和之 余音裊裊 蘇子愀然 正襟危坐 山川相繆 釃酒臨江 卒莫消長 無盡藏舞幽壑之潛蛟 江渚
※特殊句子:
1、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互文修辭手法。兩個動賓短語并列,翻譯時動動相并,賓賓相合。“誦歌明月之詩窈窕之章。”2、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幽壑之潛蛟舞,使孤舟之嫠婦泣。”3、侶魚蝦而友麋鹿:名詞的意動用法。“以魚蝦為侶,以麋鹿為友。”4、寄蜉蝣于天地:借代修辭手法。以“蜉蝣”代短暫的人生,“把蜉蝣一樣短暫的生命寄托在天地間。”
五、解讀文章結構:
1、跳讀文章,找出文章中直接表現人物心情的詞語(板書)。
樂甚——愀然(哀吾生之須臾、托遺響于悲風)——客喜而笑
2、誰樂?誰悲?誰喜?(學生回答,教師引導學生了解文章相關背景,明確:借客人之口,寫蘇子的樂、悲和喜。)
蘇軾的黃州生活與《赤壁賦》:元豐二年(1079年)八月,蘇軾因“烏臺詩案”被加以誹謗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獄。在獄中一百多天,受審十余次,慘遭折磨。后經多方營救,于當年十二月釋放,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但“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元豐三年二月,蘇軾由開封到了黃岡,直到元豐七年四月才離開。
前后《赤壁賦》寫于元豐五年的七月和十月,這是蘇軾政治上失意,行動上不自由,生活貧困,心情極其苦悶的時期。隨著政治權利和行動自由的喪失,戴上了“思過而自新”的“罪人”帽子,在沉重的精神壓力下,東坡內心產生了深刻的變化,他開始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感慨世事的紛擾和虛無,他哀嘆人生如夢,愁緒難譴,他渴望從那唯一不變而又與世事無關的江上清風、山間明月中,求得慰藉和超脫。在黃州的四年,他過著清苦恬淡的生活,與和尚為友,同漁樵雜處置地耕田,種桑養牛。這時,他與“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產生了思想上的共鳴,從而在《前赤壁賦》里抒發了“吾生之須臾 ”的感慨,流露出超然出世的思想。
3、解讀第一段:蘇子之樂,樂在何處?
齊讀第一段。
蘇子之樂,樂在何處?(因美景而樂,因山水而樂,實際是苦中作樂,借游山玩水排遣內心苦悶。)
找出第一段中描寫景物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話具體描述一下赤壁的夜景。(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輪皓月,下面是萬頃碧水,月光如煙霧般籠罩江面,清風徐徐吹拂,一葉扁舟如一片葦葉,輕浮水面,任意左右東西。景象澄澈,又似朦朧,如夢境一般。)
蘇子處在如畫的夜景中,有著怎樣的感受?(浩浩乎如……羽化而登仙。)個別讀這一句,讀出蘇子的樂。
4、解讀文末段:喜而笑
最后一段與開頭一段有何關系?(明確:呼應開頭,如“舟中”呼應“泛舟”;“東方之既白”呼應“月出東山”。結構渾然一體。)
從“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你讀出了什么?(蘇子內心世界的從容、隨意。)
此時的樂與文章開頭的樂有什么不同嗎?(此時已不是開頭那種苦中作樂了,而是從苦悶抑郁中走出來,分外欣慰、分外輕松、分外灑脫,是真正的快樂。)
個別學生朗讀結尾,感受蘇子的灑脫與快樂。
六、作業:
1.背誦課文首尾兩段。
2.熟讀課文二、三、四、五節。思考:蘇子從開始的山水之樂到最后的超然灑脫,中間經歷了怎樣的一段艱苦的思想歷程。
第二課時
一、解讀第三段:蘇子之悲,悲從何來?
1、由樂到悲的心境是通過什么來寫?(客人的洞簫聲。)
2、如何寫簫聲?(“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連用了四個比喻,“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用夸張手法形象地寫出了簫聲的幽怨悲涼。簫聲起,悲意生。使人如聞其聲,幾乎也要流淚。)個別學生讀寫簫聲的這一句,讀出“其悲”。
3、如何想到“美人”了呢?(歌中的“美人”未必是哪位美女,倒令人想起屈原詩中喻指的圣主賢君與美好理想。因而歌中表現的是一種政治的感慨,在知音難覓、天各一方的嘆息中,已包含了淡淡的哀愁。)
4、悲從何處來?(來自作者遭受貶謫后的苦悶,看到江水之闊,面對宇宙之大,難免產生知音何處,發出天各一方之嘆。在游賞之“樂”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這“樂”本就屬于苦中作樂,借山水而暫時排遣其內心的郁悶。所以從“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心情中進一步引出憂患整個人生的哀思來。)
二、解讀第四段:蘇子因何而悲?
1、蘇子怎么會想到曹操的?寫曹操為何從“月明星稀”寫起?(由身邊的赤壁又聯想到曹操橫槊賦詩和赤壁之戰的情景。“月明星稀”的詩是曹操的詩,由眼前的明月聯想而起。)
2、讀寫曹操的句子。寫曹操的重點是什么?(寫曹操不是為了說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這句上。即使是曹操這樣又是詩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終回歸于滾滾歷史長河“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3、寫曹操的目的是為了跟哪些人做對比?(曹操和“吾與子”對比,說明像曹操稱雄一世,也逃不脫失敗的命運;更何況我等命運不濟,仕途坷坎,只有“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泛舟喝酒罷了,還談什么理想,談什么建功立業?這是令人悲嘆的啊。)
4、表達了怎樣的感慨?(“哀吾生之須臾……抱明月而長終。”——感嘆人生的短暫。)
“蜉蝣”與“天地”,“滄海”與“一粟”對比,說明什么?(人的渺小。)
“吾生之須臾”和“長江之無窮”對比,說明什么?(人生短暫,如匆匆過客。)
5、面對流水,慨嘆生命之匆匆。類似的感嘆還有哪些?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李白: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楊慎: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宋《西江月》)
讓我們在這首熟悉的歌聲中再次感受蘇子之悲。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三、解讀第五段:蘇子何以解悲?
1、從兩個角度:
從“變與不變”的角度。從變的角度說,天地宇宙也是瞬息萬變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樣,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從虧到盈不斷地變化;從不變的角度,我和萬物都是永恒的。
從“取與不取”的角度,重點講“取”。大自然是個無窮寶藏,可以作為人們的精神寄托,所以蘇軾認為人對自然萬物,不該取的不取,該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須臾”而羨慕其“無窮”,而要使無窮的自然萬物為“吾生”所享用,從中得到樂趣。這樣議論最后又回到了“樂”上來。
2、聯系學生個人人生談樂觀面對挫折磨難的問題。
四、整理思路,幫助記誦。
美景——樂甚——歌之——和之——對答——主客喜笑。
五、作業:
1、你同意蘇子的以下觀點嗎?
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參考:反對,蘇子聽任自然的觀點,“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在現代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恰恰是應該爭取的。“取之無禁,用之不竭”,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看也是不對的。
正面肯定,聽任自然是積極的人生態度,在客觀形勢對自己最不利時,蘇軾不是意志消沉,不去幻想,而是順乎自然積極去適應現實,在現在競爭社會中,要立足于社會,我們同樣要積極地去適應現實,投身到激烈的競爭中去。
“一毫而莫取”的前提是“茍非吾之所有”,如果用這種態度做官,那現在會少很多貪官,反腐倡廉的工作就好做多了。
如果說是對大自然無節制地索取、破壞,顯然是不對的;但作者享受的只限于清風、明月,所以“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不至于破壞生態。)
2、背誦全文。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