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6
這是《師說》第一課時導學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知識與能力:
掌握積累文言常用實詞“聞”“ 固”,理解古今異義現象。
理解文段內容并背誦課文。
過程與方法:
自學探究,理解背誦
情感與價值觀:
感知韓愈就“師”作如何“說”,把握作者基本觀點;
學習重點
1、作者關于老師的職能、從師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辟論述,體會其深刻含義。
2、積累文言實詞含義。
3、背誦第一段
學習難點
背誦全文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同學們,當今社會尊師重教蔚然成風.然而,在魏晉以后門閥制度仍有沿襲的唐代,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們輕賤老師,社會上從師之風日下.在這種情況下,唐代散文家韓愈卻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批判“恥學于師”的陋習.現在,我們就來學習千古佳作《師說》,從中感受韓愈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
二、背景資料:
1、韓愈抗顏而為師
韓愈生活在佛教極盛的時代。因而,迷信佛教的人很多,恥笑談論所謂“圣人’之化的也就必然愈多。于是這就成了一種風氣。整個唐朝時候,反對給學業上有成就的士人、學者、當官的做老師,認為有人敢于做這樣的老師,便是狂人。在那樣的情況下,只有少數人敢于不管這種風氣,韓愈是其中的一個。 韓愈為了反對當時的那種風氣,批駁世人的那種恥笑,寫了《師說》。
2、古文運動
我國古典散文發展到唐代,出現了一次巨大變革。從陳子昂開始,經韓愈、柳宗元直到杜牧、羅隱等許多人的努力,在前后二百多年間,改變了自東漢以來逐漸形成的駢體文對文壇的統治,實現了文體、文風和文學語言的解放,推動了散文創作的發展。這次文學變革,適應著時代政治斗爭和思想斗爭的需要,總結了自先秦以來我國散文長期發展的歷史經驗,提出了一套比較完整的改革文體和革新散文創作的理論主張,并成功地進行了創作實踐。加之參加這次革新的作家們以極大的熱忱和高度的自覺為推行新文體、創作新散文而不懈努力,并廣為宣傳,誘掖后進,在文壇上形成一股變革的潮流。由于這次變革有理論指導,有成功的實踐,又有群眾基礎和巨大的影響,儼然成為一個“運動”;而提倡新文體的韓愈等人,又與當時流行的駢體“俗下文字”相對立,稱所倡導的文體為“古文”,因而,近代研究者把這次變革叫做“古文運動”。
3、文體簡介
說,是古代論說文的一種,是申說事理的文章,有的偏重敘事,如《捕蛇者說》,有的說明中抒情,如《愛蓮說》;有的偏重說理,如《師說》。
“說”是古文中的一種文體,屬論說文范疇,一般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師”是本文要著重論述的論題。“師說”,意思是“說說關于從師的道理”。韓愈寫這篇文章是送給他的學生李蟠的,是他35歲時在長安當國子監四門博士時寫的。文章針對當時社會上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痛加針砭。著重闡明教師的作用和從事應采取的態度,有破有立,對我們今天仍有借鑒作用。本文是韓愈文集中的名篇之一。
三、研習第一段:
1)范讀,生朗讀:
2)學生討論:A本段重點實詞 B本段重點文言現象
3)展示討論成果:
重點實詞:聞:知道,懂得
固:本來
古今異義:
古之學者 古:求學的人 今:有專門學問的人
無貴無賤 古:無論 今:沒有
師者, 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古:用來……的,……的憑借 今:表因果
通假字: 受,同“授”
詞類活用: 吾從而師之 名詞意動 以……為師
文言句式:(指出句式特點,并翻譯)
1)判斷句
師者, 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師之所存,道之所存也
2)狀語后置句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4)理順文段內容,練習背誦
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教師職責: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者也。
——從師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擇師標準:生乎吾前——生乎吾后
——結論: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志之所存也。
四、學生質疑反饋
五、課堂小結
六、布置作業:背誦第一段
《師說》導學案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
掌握積累“師”、“傳”等文言常用實詞的一詞多義現象。
理解賓語前置現象
背誦課文
過程與方法:
自學探究,理解背誦
情感與價值觀:
感知從師的重要性,親師信教。
學習重點
1、作者關于老師的職能、從師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辟論述,體會其深刻含義。
2、積累文言實詞,理解賓語前置現象。
3、背誦第二段
學習難點
背誦全文
教學過程
一、導語:(略)
二、課前測評:
1、古之學者 (求學的人 )
無貴無賤 (無論 )
師者, 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用來……的,……的憑借)
2、人非生而知之者,( )?( ),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是故無貴無賤,( ),( ),( )。
三、研習第二段:
1)范讀,生朗讀:
2)學生討論:A本段重點實詞 B本段重點文言現象
3)展示討論成果:
重點詞語:
君子不齒( )
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其( )可怪也歟!
或師焉,或不( )焉
一詞多義:
(1)師
① 古之學者必有師 圣人無常師 ( 老師 )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專門技藝人)
② 吾師道也(學習、效法) 不恥相師 (學習、效法)
或師焉,或不焉 ( 從師)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從師)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從師)
吾從而師之(以……為師) 孔子師郯子、萇弘、老聃(以……為師)
(2)傳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動詞 傳授)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 動詞 流傳)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名詞 解釋經書的著作)
詞類活用: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古今異義:
小學而大遺 古:小的方面學習 今:小學校
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 古:一般人 今:許多人
特殊句式:(指出句式特點,并翻譯)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知識延伸:
賓語前置:
A、(用“之”“是”等作為賓語前置的標志 )
(1)何陋之有?
(2)去我三十里,惟命是聽。
(3) 何厭之有?
B、(否定句中 ,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1)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2)古之人不余欺也。
(3)忌不自信。
C、(疑問句中(誰、何、胡、奚、曷、安、惡、孰)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1)微斯人吾誰與歸?
(2)大王來何操?
(3)沛公安在?
4)理順文段內容,練習背誦
論證從師的必要性(對比論證):(1)古之圣人——今之眾人
(2)愛其子——于其身
(3)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
總結:“嗚呼!——其可怪也歟!”
四、學生質疑反饋
五、課堂小結
六、布置作業:背誦第二段
預習后二段
《師說》導學案第三課時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
掌握積累文言常用實詞的一義多詞現象。
理解被動句
背誦課文
過程與方法:
自學探究,理解背誦
情感與價值觀:
感知從師的重要性,親師信教。
學習重點
積累文言詞意思“之”“其”
背誦全文
學習難點
背誦全文
教學過程
一、導語:(略)
二、課前測評:
1、理解下列詞語含義
(1)小學( )而大遺
(2)今之眾人( ),其下圣人也亦遠矣。
(3)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
2、默寫
(1)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
(2)愛其子,( );于其身,( )。
(3)( ),( ),或師焉,或不焉,( ),( )。
三、研習第三、四段:
1)范讀,生朗讀:
2)學生討論:A本段重點實詞 B本段重點文言現象
3)展示討論成果:
重點詞語:郯子之徒( )
余嘉( )其能行古道
作師說以貽( )之
知識延伸:
1、表示贊許意思的詞語:贊 稱 多 許 與
2、表示贈送意思的詞語:遺 貽 赍
特殊句式:(指出句式特點,并翻譯)
不拘于時
一詞多義:
之
課文中出現 25 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兩種情況
A.擇師而教之 (指代人或事物 “他她它(們)”)
B. 郯子之徒 士大夫之族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這類”、“這些”)
②作助詞,有五種情況
A.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 助詞“的” 古之學者
B.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不譯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C、賓語前置的標志 句讀之不知
D、定語后置的標志 蚓無爪牙之利 筋骨之強
③吾欲之南海 (作動詞,“到”、“往” )
其
課文中出現 17 次,用法如下:
1.作代詞
(1).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 他 )
(2)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 那些 )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 ( 他們 )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他們的 )
(5)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 ( 自己 )
2.作語氣副詞
(1) 表猜測 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 )
(2)表感嘆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欽 ( 多么 )
(3)表商量 吾其還也。 ( 還是 )
4)理順文段內容,練習背誦
第三段:舉例論證(孔子從師)
第四段:交代寫作緣由
四、學生質疑反饋
五、課堂小結
六、布置作業:背誦全文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