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5
這是《祝福》第二課時課堂實錄,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師:上一節課我們共同分析了祥林嫂的形象,這節課我們來一起探討魯迅先生通過《祝福》給我們揭示出的社會問題。
魯迅先生年輕時立志學醫,后來留學日本,有一件事情對他心靈造成了特別大的傷害,以至于他因此改變了自己的學醫的志向,轉而從事文學。這件事我們在《<吶喊>自序》中學習過。那就是——
生(齊答):幻燈片事件
師:我們來共同回顧一下,魯迅先生是怎樣描述這個場景的:
(幻燈一)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據解說,則綁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鑒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
“幻燈片事件”,對魯迅先生的心靈造成了很大的傷害,以至于在他以后的小說創作中,“看和被看”模式成為魯迅小說的重要模式,而“看客” 形象(板書:看客形象)則成為這個模式中的重要的人物形象。
下面我請一位同學根據這段文字概括一下看客有什么樣的特征,要注意文中體現這一特征的的關鍵詞語。
生1:我注意到魯迅先生說“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這里有一個詞是“麻木”,也就是說,看客是非常麻木的。另外,“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鑒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賞鑒”,是懷著一種非常愉悅的心情來玩味別人的痛苦,說明他們是非常冷漠的。
師:概括的非常好,“懷著一種非常愉悅的心情來玩味別人的痛苦”就是以別人的痛苦為快樂,我們看由這段文字概括出來的看客的特征:
(幻燈二)
精神麻木
以鑒賞同胞的痛苦為樂
那么,在《祝福》中有沒有這樣的看客呢?面對命運悲慘、苦難頻仍的祥林嫂,在魯鎮,和祥林嫂一起生活的那些人,是怎樣對待她的?我們看課文的第四部分,也就是祥林嫂第二次到魯鎮這一部分,帶著以下問題進行討論:
(幻燈三)
1、經歷了再次喪夫然后又喪子的沉重打擊,第二次到魯鎮之后,祥林嫂為什么“只是反復的向人們說她悲慘的故事”?能說一說你體驗到的祥林嫂的心理嗎?
2、魯鎮人對祥林嫂講述阿毛的故事分別表現出怎樣的態度?從中可以看出他們怎樣的心理?把關鍵的語句勾畫出來,對有感悟的地方,做適當的批注。
請同學們以前后桌為一個小組進行討論,一會兒各小組推薦小組代表發言。
(學生討論)
師:好!哪一位同學來說一說你體驗到的祥林嫂的心理是什么?
生2:我體驗到這時候祥林嫂的心理是非常痛苦的,她希望通過向別人訴說這種方式去發泄自己的痛苦,來得到別人的安慰。
師:這位同學回答得很全面。那么,在魯鎮,祥林嫂得到安慰了嗎?得到同情了嗎?我們來看第二個問題,哪位同學來說一說?
生3:13頁“這故事倒頗有效,男人聽到這里,往往斂起笑容,沒趣的走了開去”,我覺得這句話中“沒趣”用得好,它體現了鎮上的人們冷漠的態度。
師:好!這位同學抓住了“沒趣”這兩個字,它體現了鎮上的男人們對祥林嫂冷漠的態度。(板書:冷漠)
生4:12頁有這樣一句話“四嬸起初還躊躕,待到聽完她自己的話,眼圈就有些紅了”。我覺得這句話體現出四嬸對祥林嫂還有一些同情。
師:四嬸“眼圈就有些紅了”體現出四嬸對祥林嫂還有一些同情,是不是有些同情?
生:(齊答)是。
師:但是,我們還要往下看,四嬸的同情是建立在什么基礎之上的?她對祥林嫂的態度是有變化的,哪些句子體現了四嬸對祥林嫂態度的變化?
生4:后邊有“四嬸的口氣上已經頗有些不滿了”。
師:“四嬸的口氣上已經頗有些不滿了”,四嬸是在什么情況下對她頗有些不滿了?
生4:是在祥林嫂現在“記性壞的多,干活也沒有先前那樣靈活了”。
師:對!“干活也沒有先前那樣靈活了”,四嬸就有些不滿了。還有沒有其他的?后邊是不是還有一句?
生4:后邊說“‘祥林嫂怎么這樣了?倒不如那時不留她。’四嬸有時當面就這樣說,似乎是警告她”。
師:“祥林嫂怎么這樣了?倒不如那時不留她”,四嬸對自己以前的行為有點后悔了。這又是什么情況讓她變得后悔了呢?
生4:因為祥林嫂干活沒有以前靈活了。
師:所以我們看到四嬸在一開始對祥林嫂的同情其實有一個基礎,這個基礎是什么呢?
生4:她只是把祥林嫂當成干活的工具。
師:嗯。“把祥林嫂當成干活的工具”,是出于自己——
生4:(低聲地)自私的考慮。
師:對!自私的心理。(板書:自私)
生5:12頁有這樣一句話“四叔雖然照例皺過眉,但鑒于向來雇用女工之難,也就并不大反對,只是暗暗地告誡四嬸說,這種人雖然似乎很可憐,但是敗壞風俗的,用她幫忙還可以,祭祀時候可用不著她沾手,一切飯萊,只好自已做,否則,不干不凈,祖宗是不吃的。”我認為從這一段話可以概括出四叔對祥林嫂的態度:認為祥林嫂是一個敗壞風俗的,不干不凈的人。
師:嗯。我注意到你在讀的時候強調了“敗壞風俗”“不干不凈”這兩個詞,讀得非常好。我還注意到你在讀的過程中還強調了另外兩個字,“似乎很可憐”中的“似乎”。這個“似乎”說明了什么?
生5:“似乎很可憐”說明祥林嫂的遭遇并不是真正可憐。換句話說,她的經歷對她自己來說雖然是很悲慘的,但和她所做的違背封建禮教事情相比,這個“可憐”微不足道。
師: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四叔和四嬸比較起來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5:四叔和四嬸都比較自私,但是四叔沒有四嬸的那點同情心。
師:非常好。在這里,我們看到四叔連四嬸對祥林嫂的那點暫時的同情也沒有,四叔的冷漠比四嬸更甚,我們可以稱做冷酷了。
生6:13頁有“女人們卻不獨寬恕了她似的,臉上立刻改換了鄙薄的神氣,還要陪出許多眼淚來”。她們有眼淚,說明她們還是比較同情祥林嫂;但是她們的眼淚是“陪”出來的,說明她們的同情不是發自內心的。
師:分析得好,這個“陪”字說明同情不是發自內心的,有點做戲的性質。
生7:13頁有句話“有些老女人沒有在街頭聽到她的話,便特意尋來,要聽她這一段悲慘的故事。直到她說到嗚咽,她們也就一齊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淚,嘆息一番,滿足的去了,一面還紛紛的評論著”。
師:這是老女人的表現,你覺得這一句話體現了老女人的什么心理?
生7:好奇的心理。
師:哪兒體現了好奇?
生7:“特意尋來”。
師:好。
生7:還有“滿足的去了”,她們的生活太平淡了,需要一點事情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理。所以,她們聽說祥林嫂的事情后,就特意來聽她說一番。
師:嗯。
生7:另外,老女人“滿足的去了”的時候,正是祥林嫂“說到嗚咽”的時候。一個人說話“說到嗚咽”,是她最痛苦的時候,但是她們卻滿足的去了,說明她們滿足的是故事本身,而不是對祥林嫂的同情。
師:好。這位同學發現了兩點。第一點說“特意尋來”反映了老女人們好奇的心理。“好奇”好像還有點褒義的性質,我們用一個帶貶義的詞——獵奇。(板書:獵奇)同時,她還注意到老女人“滿足的去了”,是在祥林嫂“說到嗚咽”,悲痛之極的時候。當祥林嫂在情感上最需要撫慰的時候,她們“滿足的去了”。她們看重祥林嫂的情感了嗎?
生:(齊答)沒有。
師:老女人漠視人的情感和尊嚴,(板書:漠視人的情感和尊嚴)這位同學剛才有一句話說得特別好:她們滿足的去了,她們滿足的是故事本身,她們滿足的是祥林嫂的痛苦。在這里,我們看到老女人的心態與我們剛才在《<吶喊>自序》中看到的看客的心態有哪些共同的地方?
生:(齊答)以鑒賞別人的痛苦為快樂
師:(板書:以鑒賞別人的痛苦為樂)這就是老女人們的心態。還有沒有其他要補充的?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