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5
這是《祝福》文本教學設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文本分析
本文選自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四專題“慢慢走,欣賞啊”中的“永遠新的舊故事”板塊。本文的內容是:在封建禮教思想籠罩下的魯鎮,魯四老爺家的幫工祥林嫂寡而再嫁、嫁而再寡的不幸不但沒有得到人們的同情和幫助,反而一步步被歧視、孤立、拋棄,最終行乞街頭,孤寂地死在魯鎮的新年祝福聲中。本文的特點是:主題深刻——對以封建禮教為代表的封建文化進行反思和批判;人物獨特——塑造的祥林嫂是一個寡而再嫁、嫁而再寡、厄運連連,沒有人生春天的女人;情節巧妙——先用倒敘寫法突出主題,再用順序寫法展現祥林嫂每況愈下的悲慘人生路;環境典型——魯鎮和魯四老爺家兩個一大一小的環境都有著濃重的封建禮教氛圍。
二、學生分析
學生需要從中學習的是:深刻的反封建文化的主題展現,獨特的祥林嫂人物塑造,巧妙的倒敘情節安排,典型的封建禮教環境創設,提高小說的解讀水平。高一的學生,已基本具備相應的學習基礎:在認知上,對小說的三要素,即人物、情節、環境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在情感上,對封建禮教對人的壓迫有一定的認識和體會。學生需要采用的學習方法是:誦讀涵泳法、入情體驗法等多種自主學習的方法。
三、目標闡述
(一)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能說出祥林嫂的性格特點和借此表現的主題;
(2)能解釋情節的特點及其對表現主題的作用;
(3)能闡述環境的特點及其對表現主題的作用。
2.過程與方法
(1)能在理解本文主題的過程中運用探究的方法;
(2)能在體會本文情感的過程中運用誦讀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能感受祥林嫂命運的悲苦和精神的孤寂;
(2)能體會作者對祥林嫂命運的深切同情和對封建禮教的深刻批判。
(二)教學重點
能說出祥林嫂的性格特點和借此表現的主題。
(三)教學難點
能體會作者對祥林嫂命運的深切同情和對封建禮教的深刻批判。
(四)教學方法
講授法、提問法、點撥法等多種服從于學生學習需要的方法。
四、設計過程
(一)激趣導入,引出“祝福”
祝福是魯鎮的年終大典,迎接福神,拜求來年一年的好運氣。那么在這一片喜慶中,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祝福,拜求到來年的好運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祝福》,看一看這盛大節日中沒有被光影和熱鬧眷顧的角落。
(設計意圖:設置懸念,激發學生興趣,導入新課。)
(二)聚焦人物,總覽“祝福”
學生細讀課文,在閱讀過程中找出文中共涉及了哪些人物。
教師首先提出問題:祥林嫂的死究竟誰該負責?接著帶著這一問題進行人物分析。首先讓學生回答人物描寫一般采用的方法。接著學生以小組的形式按照這些方法一一分析人物,并得出這些人物對主題有什么作用。教師在學生分析的基礎上談談自己的看法。
1.探究人物特點
(1)祥林嫂
特點:安分,善良,不幸。
安分和善良表現在對她眼睛的描寫上,不管是她第一次成為寡婦初到魯鎮,還是第二次成為寡婦再到魯鎮,她都是“順著眼”。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透過眼睛,可以看到祥林嫂心地的安分和善良。
不幸表現在:她初到魯鎮和再到魯鎮,頭上都“扎著白頭繩”,表明她兩次都死了丈夫;她初到魯鎮和再到魯鎮,臉色都是“青黃”的,表明她生活的艱苦和心靈遭受的深度創傷;表現在她唯一的兒子被狼叼走而變得機械重復:“我真傻,真的”;更表現在她淪落魯鎮街頭成為乞丐時的模樣:“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
(2)祥林嫂婆婆
特點:精明,無情。
表現在她把已成寡婦的兒媳婦祥林嫂當做商品來買賣,把她賣給了深山野坳里的賀老六,到手了八十千,給小兒子娶了媳婦后還剩十多千。同時,祥林嫂在魯四老爺家做工時存在主人家一文也沒有用的一千七百五十文錢全部被她取走了!
在祥林嫂婆婆眼里,兒媳婦不是人,而是賺錢的工具和換錢的物品。
(3)魯四老爺
特點:只有禮教準則,沒有人文關懷。
表現在他對待祥林嫂始終如一的厭惡和排斥態度。其中最典型的是他的幾次皺眉:祥林嫂初為寡婦到魯鎮他家,他“皺了皺眉”,因為“討厭她是一個寡婦”;再成寡婦到他家時,他“照例皺過眉”,并且暗暗地告誡四嬸:“這種人雖然似乎很可憐,但是敗壞風俗的,用她幫忙還可以,祭祀時候可用不著她沾手,一切飯菜,只好自己做,否則,不干不凈,祖宗是不吃的。”當祥林嫂孤寂地死在人們的祝福聲中時,魯四老爺并不感到難過和悲傷,雖然一只在自己家生活過的狗或貓死去主人都會感到難過甚至悲傷,但他卻什么感覺都沒有,甚至還厲聲痛罵:“不早不遲,偏偏要在這個時候,——這就可見是一個謬種!”
魯四老爺“不愧”是一個“講理學的老監生”,一個受過封建禮教“專業教育”的人。
(4)柳媽
特點:缺少“善”心的“善女人”。
表現在她對待祥林嫂的取笑和挖苦的態度上,“我想:這總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你后來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說他力氣大。”她取笑和挖苦時“打皺的臉”還“蹙縮得像一個核桃”;還表現在她用迷信思想來“啟蒙”祥林嫂:“閻羅大王只好把你鋸開來,分給他們。”所以必須“到土地廟里去捐一條門檻……贖了這一世的罪名”,于是祥林嫂產生了從未有過的精神恐懼,一直到死都在追問靈魂的有無。
柳媽雖然是一個信神吃齋念佛的“善女人”,“吃素,不殺生”,可她的“善”心并不適用于成為寡婦的不幸女人身上。
(5)魯鎮的人們
特點:冷漠,沒有同情心。
表現在當祥林嫂再成寡婦來到魯鎮時,“鎮上的人們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調和先前很不同;也還和她講話,但笑容卻冷冷的了”;表現在她們知道祥林嫂的“阿毛故事”很“動聽”時,就“特意尋來,要聽她這一段悲慘的故事”,聽完后“嘆息一番,滿足的去了,一面還紛紛的評論著”,但當她們后來聽得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們,眼里也再不見有一點淚的痕跡。后來全鎮的人們幾乎都能背誦她的話,一聽到就煩厭得頭痛。”于是“她的悲哀經大家咀嚼賞鑒了許多天,早已成為渣滓,只值得煩厭和唾棄”;還表現在后來許多人對她額上的傷疤“發生了新趣味,又來逗她說話了”,但“笑容和聲調上”則“是在嘲笑她”。
2.探究人物作用:以祥林嫂為例
作者是通過祥林嫂遭受寡而再嫁、嫁而再寡的不幸反而遭到周圍人們的漠視和厭棄,一步步滑向命運深淵,最后在人們的祝福聲中孤寂地死在街頭,來表現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這個主題的。人們之所以這樣對待她,是因為人們的頭腦里都是封建禮教思想,都以封建禮教作為標準來看待她,覺得她是個晦氣的人、傷風敗俗的人,會給人帶來厄運的人,所以都厭棄她,排斥她。
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寫,表現了祥林嫂人生三個重要階段的境況特點,縱向地連在一起比較,就可以分明地看出她每況愈下的人生境況。比如臉色,第一次初為寡婦到魯鎮時是“臉色青黃,但兩頰卻還是紅的”,第二次再成寡婦到魯鎮時是“臉色青黃,只是兩頰上已經消失了血色”,第三次淪落魯鎮街頭成為乞丐時是“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比如眼神,第一次是“順著眼”,第二次是“順著眼,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第三次是“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而他周圍的人:魯四老爺、祥林嫂婆婆、柳媽、魯鎮的人們,都是被封建禮教思想武裝起來的人,不管是富人還是窮人、惡人還是善人。魯四老爺作為“富人”和“惡人”,持著封建禮教的標準,厭棄和排斥祥林嫂,認為“這種人雖然似乎很可憐,但是敗壞風俗的”;柳媽作為“窮人”和“善人”,也在封建禮教思想的“熏染”下,取笑和挖苦祥林嫂;而魯鎮的人們,同樣持著封建禮教的標準,對待祥林嫂也都“冷冷的”,把她的故事“咀嚼賞鑒”成為“渣滓”后,只值得“煩厭和唾棄”了。
(設計意圖:通過對文本細節的挖掘,提高學生對人物形象的理解力。)
(三)解析情節,梳理“祝福”
分兩步來探究,第一探究情節的特點,第二探究情節的作用。
1.探究情節的特點
每個人獨立進行,先探究情節的主要特點,在對全文的情節進行劃分,用簡要的語言一次概括。要求簡潔、準確、全面。
每人獨立完成后,在小組內交流,相互評判,形成基本共識。然后教師隨機抽點幾個小組長向全班介紹,邊介紹邊互評和自評,讓每個人都受到啟發。
最后教師也說說自己的基本理解,努力豐富和提升學生的認識——
本文情節上的特點,一是完整,前有序幕,后有尾聲;二是采用倒敘寫法,先寫祥林嫂死去的悲慘結局,再用回憶往事的方式依次 。情節可劃分出以下幾個步驟:序幕:介紹祝福景象與魯四老爺;結局:寫祥林嫂寂然死去;開端:祥林嫂初到魯鎮;發展:祥林嫂被賣改嫁;高潮:祥林嫂又成寡婦,再到魯鎮;尾聲: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2.探究情節的作用
如果把情節看做是表現主題的形式和技巧,那么作者是怎樣通過情節來表現主題的?先用一兩句話總體概括,然后依次闡釋。邊探究邊在備用紙上寫下關鍵詞句。要求準確、深刻、全面。
每人獨立完成后,在小組內交流,相互評判,形成基本共識。然后教師隨機抽點幾個小組長向全班介紹,邊介紹邊互評和自評,讓每個人都受到啟發。
最后教師也說說自己的基本理解,與學生交流——
作者用情節來表現主題時,在技巧上,一是先寫結局,突出祥林嫂的悲慘命運,加重主題的悲劇性。二是通過反復寫祥林嫂的臉色和眼睛來展開情節,縱向地連在一起比較,就可以分明地看出他每況愈下的人生境況。
(設計意圖:通過概括梳理,提高學生對小說情節的把握力。)
(四)解讀環境,感知“祝福”
教師先向學生介紹環境描寫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讓學生按分類在小說中一一找出環境描寫,接著小組討論選取其中一處分析其的特點和作用。并向全班同學展示。最后教師進行總結:
該環境的特點是封建禮教氛圍濃厚。一是從講理學的老監生魯四老爺的書房擺設可以看出。書房掛的對聯是“事理通達心氣和平”,是封建禮教代表人物朱熹的話;案頭擺的書是《近思錄集注》、《四書襯》,是封建禮教的代表作品。二是從魯鎮的人們對待祥林嫂的厭煩態度可以看出,他們之所以認為祥林嫂這個寡婦是晦氣的、傷風敗俗的,都避而遠之,是每人心里都有一把封建禮教的“尺子”。三是從柳媽談陰司故事可以看出,她之所以認為祥林嫂死后要被閻羅王鋸為兩半,分給兩個丈夫,是因為心中有一個“一一女不嫁二夫”的封建禮教準則。
(設計意圖:通過對環境渲染的體悟,提高學生對小說技法的感知。)
(五)探究主題,回歸“祝福”
1.探究本文表達的內容
每人先自主探究,獨立完成。
教師先主動介紹方法和要求:探究內容時可用這樣的句式開頭:“本文寫的內容是……”;盡可能體現“記敘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表達時一要簡潔,二要全面。獨立完成后,先在小組內交流,形成基本共識;然后教師隨機抽點幾位說說,說時用兩句話:第一句話,原來自己是怎么說的;第二句話:小組交流后自己又是怎么說的。這樣設計的意圖是讓小組在交流討論中發揮作用。
最后教師也說說自己的探究和概括:在封建禮教思想籠罩下的魯鎮(時間、地點),魯四老爺家的幫工祥林嫂(人物)寡而再嫁、嫁而再寡,厄運連連(起因);可她不但沒有得到人們的同情和幫助,反而一步步被歧視、排斥和拋棄(經過),最終行乞街頭,孤獨地死在魯鎮的新年祝福聲中(結果)。
2.探究內容蘊含的主題
每人先自主探究,獨立完成。
教師先主動介紹要求和方法:主題要從內容“順理成章”地推出,不能想當然,不能隨意拔高或挖深,可用這樣的句式開頭:“本文表達的主題是……”;一句話即可;一要簡潔,二要全面。獨立完成后,教師隨機抽點幾人起來說說。
最后教師也說說自己的基本理解:本文表達的主題是:揭露封建禮教對國人的精神毒害和對身為寡婦的祥林嫂的身心摧殘,批判中國封建文化的糟粕。教師順勢介紹中國封建禮教:“禮教”二字看上去很美:禮儀教化。但對于中國封建社會的婦女來說就不是美了,而是沒有人道和人性的束縛、壓迫,乃至摧殘、迫害。因為它對婦女的思想和行動做出了許多具體的規定,比如其中有“三從”: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因此作為封建社會的女子,沒有獨立,也沒有自由。
(設計意圖:通過分析提煉,提高學生對小說主題的洞察力。)
五、板書設計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