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3
這是《社戲》小析案例,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社戲》是魯迅先生寫的短篇小說,也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作于1922年10月,收在魯迅先生的小說集《吶喊》里。
《社戲》是以其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為依據,用第一人稱寫的在浙江紹興小村看社戲的作品。題目取名《社戲》,但認真研讀過《社戲》的同學會發現,作品中真正看社戲的部分并不多,所描繪的社戲也不怎么的精彩。作者究竟在表達什么?原來作者記憶中的故鄉是童年時代的故鄉,那里有質樸淳厚的人們,有優美的農村風光,有無憂無慮的童年。作者是以社戲為依托,所要唱響的卻是一曲表達對精神故鄉“美”的贊歌。
賞心悅目的“景色美”
課文中景物描寫都寫得充滿著詩情畫意。
月下出航
“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含著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里”。
船頭看戲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莊外臨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戲臺,模胡在遠處的月夜中,和空間幾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畫上見過的仙境,就在這里出現了。”
月夜歸航
月光又顯得格外的皎潔……回望戲臺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
作者就是這樣用抒情的筆語寫景。寫故鄉的景致,諸如豆麥和水草的清香,月色的朦朧,笛聲的宛轉悠揚……營造了一種恬靜淡雅的夜景,給作品增添了魅力。
趣味橫生的“童趣美”
這兒有的是童年該有的“放肆”與自由。——釣魚、放牛等。更有著一群充滿著童趣的可愛的孩子們!
“孩子王”雙喜
一個細心周到又頑皮未脫的鄉村少年,在看戲和勝利而歸的趣事中,處處起了“孩子王”的作用。從載“我”去看社戲到看戲中的百般照顧到歸航途中的偷豆吃豆再到次日六一公公的責問都證明了這一點。他能把“偷豆”的不恥說成“請客”的高雅不說,還傲氣說“當初還不要你的呢”,并反而責怪六一公公嚇跑了他們的蝦。雙喜的狡黠和詼諧令趣事一趣到底。
自家也“偷”的阿發
雙喜問“阿發,這邊是你家的,這邊是老六一家的,我們偷哪一邊的呢” ,他一面跳,一面說道,‘且慢,讓我來看一看罷’。”當他往來的摸了一回后,直起身來說道,“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這一回答可以說是震人耳聵的,出人意料而又妙趣橫生的。
“小讒貓”桂生
看戲時,“我”托桂生幫買豆漿,桂生去了回來說,賣豆漿的聾子也回去了,買不到,給“我”舀一瓢水。“我”是城里來的客人,對于“我”的要求,桂生不容推辭,可惜沒有完成任務,回來后也不會安慰,還說“日里我還喝了兩碗”,最后干脆提議“我”喝水算了……他白紙樣的純樸、活脫脫的天真、爛漫的模樣就躍然紙上。在歸途中,聽到大家說無力搖船,想是餓了的緣故,就想到“羅漢豆正旺相”,多么富有童趣美。
感人至深的“人情美”
那個住戶不滿三十家的海邊的小魚莊——平橋村,是一個充滿著人情味的精神樂園。
伴我來游戲
有了遠客,許多年齡相仿的小朋友可以都從父母那里得了減少工作的許可“伴我來游戲”。
公共的客
一家的客,幾乎也就是公共的。
寬厚的六一公公
“你們這班小鬼,昨日偷了我的豆?又不肯好好地摘”,此言之意,如果肯好好地摘,是無傷大雅的。知道是“請客”后,六一公公“覺悟”也不低,繼而問我“豆可中吃呢?”,“我”說好。六一公公聽“我”夸他的豆好,竟高興起來,還要送些給姑奶奶嘗嘗。正是他這種寬容和“寵溺”,令一群鄉村孩子有了自己的天空,可以自由自在、肆無忌憚地“胡作非為”,讓他們的天性可以健康而純潔無拘無束地發展。六一公公則成了人情味濃郁、熱情好客、樸實,心地善良而又樂觀的鄉下人的代表。
戲并不怎么好看,可是讓“我”至今難忘并感覺是再沒看到過的好戲,美不在戲內而在戲外。那月下清新、幽遠,散發著泥土芬芳的水鄉是如夢如幻,讓人陶醉的;還有著充滿著童趣美的天真爛漫的孩子們;但水村中那些如那山水般質樸、淳厚的人情更令人沉醉,令人感動,讓“我”深深地眷念。這就是魯迅對精神故鄉美的贊歌!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