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3
這是古詩三首賞析,是優(yōu)秀的教學(xué)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xué)習(xí)。
讀的詩詞多了,便喜歡了那些含蓄隱晦的詞句,回首年少時背過的古詩,原來,也是極有韻味的。
一.詠鵝
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這應(yīng)是小時候背的第一首詩吧,當時背的滾瓜爛熟,印象深刻,只道寫的是鵝,卻不知說了些什么。現(xiàn)在逐字逐的看下來,發(fā)現(xiàn),駱賓王不愧為初唐四杰之一。
首句僅為三個相同的字,既簡潔明了,又起了后句的韻。年幼時以為這樣簡單的一句詩任誰也能夠?qū)懗觥s不知此三字已突破了詩的格式,若拘于于刻板的模式,斷然是寫不出的。
欲尋一句話換掉這句,終是尋不出,這三字,始終無可替代。以所詠之物起頭,當真是妙極。
“曲項向天歌”,曲項,很直白,很形象。讀過這句話,腦海中立時浮現(xiàn)出一只鵝,全身潔白,彎曲著項子引吭高歌。 完美地描繪了曲線美。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我仿佛看見在江南水鄉(xiāng)里,兩岸參差不齊地排著一座房子,夾中一道水穿流而過,水上架了幾座橋,三五只高傲的鵝從橋下游過,不慌不張,不緊不慢。
水被兩側(cè)石壁上的青苔侵染成綠色,潔白的鵝浮在上面,卻更顯孤傲,紅色的腳蹼有一搭沒一搭地劃著,蕩起微微的漣漪,為平靜的水添了幾分生機。整句看來,前后句對仗工整,十字中三種色彩,簡單又精致地描繪了一幅白鵝戲水圖。
二. 畫
遠看山有色,靜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一年級時讀這首詩,總覺得特別奇怪。題目是畫,為何不將畫的內(nèi)容細細描繪?對于詩句就更疑惑了,春去猶在的花尚可理解,怎會有水流沒有聲音?即使是涓涓細流,無高山瀑布般聲勢浩大,也必有輕擊巖石時發(fā)出的叮叮咚咚,“無聲”卻是為何?而且于我而言,鳥是怕人的,若深入林中群鳥棲居處,便會引起“撲楞楞”一陣百鳥齊飛,即使你已經(jīng)做賊般地輕手輕腳了,一若發(fā)現(xiàn),它們還是會驚得起,“不驚”卻是何因?
現(xiàn)在再讀,畫不正是詩中所述的那樣嗎?便如時光靜止,天地停在了那一瞬,再無春夏秋冬之別,也停止了日月更替、時光流轉(zhuǎn)。
或許,山、水、花、鳥并不在同一幅畫里,這種描繪,展現(xiàn)的是所有畫的特點,而非僅局限于一幅畫。讀罷,不禁讓人心生贊嘆。
三.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因為這首詩而識得李白,初時背詩僅是背詩,未曾體味那平平仄仄中的感情,后來離了家,再讀這詩時,心中竟有了萬般苦澀。
月光撒在床前,照亮了黑夜中孤獨的一隅,本以為這對游子或許有幾分寬慰,后來親身經(jīng)歷,才知并非如此。
失眠的晚上,看著撒在窗前的月光,總會引起我的萬千思索。這皎潔的月光是否也與他們見了面?是否帶上了他們的思念?想來,竟是愁緒滿懷,無法排遣。將月光比作秋霜,倒也應(yīng)了此情此景。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只是極簡單的一個動作描寫,一舉首,一低頭,無數(shù)思念盡藏其中。舉頭間,見明月,思故人;低頭間,映孤影,心凄然。蘇軾詩曰:“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或許每個游子皆是如此,見了明月,便如見了故鄉(xiāng)的影子,心中思念頓時涌上心頭。
有些詩,言語極淺,而韻味極深,也許,只有經(jīng)了這數(shù)十年的沉淀,我才能深刻地理解它們的色彩、它們的心情。
幼兒園學(xué)習(xí)網(wǎng) | 聯(lián)系方式 | 發(fā)展歷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quán)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