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2
這是《觀潮》主題教案及解析,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觀潮,多義詞。一、泛指觀看潮水的活動。二、專指作品篇名。如南宋文人周密觀錢塘大潮后寫下的著名文章《觀潮》,本文描寫了南宋時期錢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觀潮的盛況。本文用十分精練的筆墨,分四段寫了海潮的壯觀景象,水軍演習的動人情景,弄潮的健兒和觀潮的人群。 1觀看潮水 甌江潮 陳志歲《觀潮引》 詩
聞論眼高和眼低,還憶孤嶼觀潮時。孤嶼觀潮多青健,華服靚裝相映煥。攜手聯攀坐巖頭,塔趾林邊望江流。江流漲平轉退落,弄潮兒女掉舟舵。舟去向海競逐波,人心向背似潮何?官家勢傾白鹿城,門庭若市巧經營。輕歌美酒高樓上,賓主心照面相向。親朋鄰舍皆刮目,曲意奉迎期眷顧。南街有女貌如花,忻羨一朝結姻家。濃抹嚴妝候少爺,會時月升別月斜。轉見兄姊失素歡,官家賄案進牢監。門庭從此可羅雀,南街愛絕情絲滅。泠風撲面斷我思,已是云橫日西移。年光不與人再次,事功可求不可恃。江水流西復流東,人事如花有枯榮。當日觀潮意未了,他歲重游莫辭老。 2宋朝作品 第一段浙江②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③為盛。方其遠出海門④,僅如銀線⑤;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⑥,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⑦,勢極雄豪。楊誠齋詩云“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者是也⑧。
注釋:
①節選自《武林舊事》(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卷三,略有刪改。周密(1232—1298),字公謹,宋代湖州(今浙江湖州)人。
②〔浙江〕也就是錢塘江。
③〔自既望以至十八日〕從農歷(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既望,農歷十六日(十五日叫望)。
④〔方其遠出海門〕當潮從入海口涌起的時候。方,當……時。其,代詞,指潮。出,發、起。海門,浙江入海口,那里兩邊的山對峙著。
⑤〔僅如銀線〕幾乎像一條(橫畫的)銀白色的線。僅,幾乎,將近。
⑥〔玉城雪嶺際天而來〕玉城雪嶺一般的潮水連天涌來。玉城雪嶺,形容泛著白沫的潮水像玉砌的城墻和大雪覆蓋的山嶺。際天,連接著天。
⑦〔吞天沃日〕猶如吞沒了藍天、沖洗了太陽,非常雄壯豪邁。沃,用水淋洗。日,指太陽。
[2]
⑧〔楊誠齋詩云“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者是也〕楊萬里詩中說的“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就是指這樣的景象。這兩句詩是《浙江觀潮》一詩里的句子,意思是,海水涌起來,成為銀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橫著,潮水給系上一條白玉的腰帶。“……是也”的意思是:“就是指這樣的景象”。
第二段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軍①,艨艟②數百,分列兩岸;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③,并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④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⑤,水爆⑥轟震,聲如崩山。煙消波靜,則一舸無跡⑦,僅有“敵船⑧”為火所焚,隨波而逝⑨。
注釋:
①〔每歲京尹(yǐn)出浙江亭教閱水軍〕每年(農歷八月)京都臨安府長官來到浙江亭教閱水軍。京尹,京都臨安府(今浙江杭州)的長官。浙江亭,館驛名,在城南錢塘江岸。
②〔艨艟(méngchōng)〕戰船。
③〔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意思是,演習五陣的陣勢,忽而疾駛,忽而騰起,忽而分,忽而合,極盡種種變化。盡,窮盡。五陣,指兩、伍、專、參、偏五種陣法。
④〔乘騎(jì)弄旗標槍舞刀〕乘馬、舞旗、舉槍、揮刀。騎,馬。弄,舞動。標,樹立、舉。
⑤〔略不相睹〕彼此一點兒也看不見。
⑥〔水爆〕水軍用的一種爆炸武器。
[2]⑦〔一舸無跡〕一條船的蹤影也沒有了。舸:船。
⑧〔敵船〕指假設的敵方戰船。
⑨〔逝〕去,往。 第三段吳兒善泅者數百①,皆披發文身②,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③,出沒于鯨波萬仞④中,騰身百變⑤,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夸能。
注釋:
①〔吳兒善泅(qiú)者數百〕幾百個善于泅水的吳地健兒。
②〔披發文(wén)身〕披散著頭發,身上畫著花紋。文,動詞,刺刻花紋。
③〔溯(sù)迎而上〕逆流迎著潮水而上。
④〔鯨波萬仞(rèn)〕萬仞高的巨浪。鯨波,巨浪。鯨所到之處,波濤洶涌,所以稱巨浪為鯨波。萬仞,形容浪頭極高,不是實指。
⑤〔騰身百變〕翻騰著身子變換盡各種姿態。 第四段江干①上下十余里間,珠翠羅綺溢目②,車馬塞途,飲食百物皆倍穹③常時,而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間也④。
注釋:
①〔江干(gàn〕江岸。
②〔珠翠羅綺溢目〕滿眼都是華麗的服飾。珠翠羅綺,泛指婦女的首飾和游人的華麗衣服。溢目,滿眼。
③〔倍穹〕(價錢)加倍的高。穹,動詞,高過,比…高;倍,形容詞,指很多倍。
④〔僦(jiù)賃(lìn)看幕,雖席地不容間也〕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間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僦、賃,都是租用的意思。看幕,為觀潮而特意搭的帳棚。席地,一席之地,僅容一個座位的地方。容,許,使。雖,即使。
譯文錢塘江的潮水,是天下雄偉的景觀。從(農歷)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潮水是最壯觀的。當潮水遠遠地從錢塘江入海口涌起的時候,(遠看)幾乎像一條銀白色的線;不久(潮水)越來越近,玉城雪嶺一般的潮水連天涌 來,聲音大得像雷霆萬鈞,震撼天地,激揚噴射,吞沒天空,沖蕩太陽,氣勢極其雄偉豪壯。楊萬里的詩中說的“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就是指這樣的景象。
每年(農歷八月)京都臨安府長官來到浙江亭教閱水軍,幾百艘戰船分列兩岸;不久水軍的戰船演習五陣的陣勢,忽而疾駛,忽而騰起,忽而分,忽而合,極盡種種變化,同時有在水面上騎馬、舞旗、舉槍、揮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樣安穩。忽然黃色的煙霧從四面升起,人和物彼此一點兒也看不見,只聽得水爆的轟鳴聲,聲音像山崩塌一樣。(等到)煙霧消散,水波平靜,就一條船的蹤影也沒有了,只剩下被火燒毀的“敵船”,隨波而去。
幾百個善于泅水的吳地健兒,披散著頭發,身上畫著文彩,手里拿著十幅大彩旗,爭先恐后,鼓足勇氣,逆流迎著潮水而上,在萬仞高的巨浪中忽隱忽現,翻騰著身子變換各種姿態,但是旗尾卻一點也不被水沾濕,憑借這種表演來顯示他們高超的技能。
江岸上下游十多里的地方,滿眼都是穿著華麗的服飾的觀眾,車馬堵塞道路,吃喝等各種物品(的價錢)比平時要高出很多倍。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間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容有。[3] 3文言現象 一詞多義方:
方其遠出海門 【當……時】
方出神【正】
方七百里【面積】
觀:
觀潮【觀看(動詞)】
天下之偉觀也【景象(名詞)】
僅:
僅有“敵船”為火所焚【只】
僅如銀線【幾乎,將近。】
為:
“敵船”為火所焚【被】
海涌銀為郭【成為】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盛【算是】
以:
以此夸能【憑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盛【和時間詞等連用,表示時間。(助詞)】
勢:
勢極雄豪【氣勢】
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陣勢】
能:
以此夸能【本領】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能夠】
而:
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連詞,表修飾】
而旗尾略不沾濕【連詞,表轉折】
而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閑也【連詞,表轉折】 詞類活用①天下之偉觀也(觀:動詞作名詞,景觀,景象)
②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盡:形容詞作動詞,窮盡。)
③皆披發文身。(文,名詞作動詞,畫著紋身;刺著花紋。)
④并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于水面者。(標:名詞作動詞,樹立,舉)
⑤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穹:形容詞作動詞,高過)
⑥.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際:名詞作動詞,接近、連接) 古今異義①方其遠出海門(方 古義:當……時。今義:方形等)
②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際 古義:接近、連接。今義:邊際)
③吞天沃日(沃 古義:用水淋洗。今義:肥沃)
④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奔騰古義:兩個詞,意為疾駛和騰起。今義:跳躍著奔跑)
⑤并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于水面者(標槍 古義:舉槍。今義:一種體育器械)
⑥人物略不相睹(人物 古義:人和物。今義:特指人)
⑦皆披發文身(文 古義:畫花紋。今義:文字、文章等)
⑧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軍(尹古義:名詞,長官,官名。今義:一般作姓氏)
⑨江干上下十余里間(上下古義:上游到下游,指地域,區域,名詞。今義:用來表示大約數目)
⑩海涌銀為郭(郭 古義:城墻。今義:指姓氏。) 句式1.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判斷句)
2.方其遠出海門(省略句)
3.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省略句)
4.并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于水面者(倒裝句)
5.僅有“敵船”為火所焚(被動句)
6.出沒于鯨波萬仞中(倒裝句)
7.震撼激射(省略句)
8.吳兒善泅(倒裝句,也可為“善泅吳兒”) 4作品簡介此文選自《武林舊事》。《武林舊事》成書于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以前。作者按照“詞貴乎紀實”的精神,根據目睹耳聞和故書雜記,詳述朝廷典禮、山川風俗、市肆經紀、四時節物、教坊樂部等情況,為了解(了解)南宋城市經濟文化和市民生活,以及都城面貌、宮廷禮儀,提供較豐富的史料。“諸色伎藝人”門著錄的演史、雜劇、影戲、角抵、散耍等五十五類、五百二十一位名藝人的姓名或藝名和“宮本雜劇段數”門著錄的二百八十本雜劇劇目,對于文學、藝術和戲曲史的研究,尤為珍貴。
周密[4](1232—1298)字公謹,宋寶佑(1253—1258)間為義烏縣(今屬浙江)令。景定二年(1261),任浙西帥司幕官。宋亡,入元不仕,隱居弁山。后家業毀于大火,移居杭州癸辛街。 周密善詩詞,尤勤于輯錄宋代文獻。家藏圖書極富。父周晉,積累舊書有4萬卷。自稱:家有三世積累,凡有書42000余卷及三代以來金石之刻1500余種。建藏書樓為“書種堂”、“志雅堂”、“浩然齋”等,常校讎其中。所著《齊東野語》亦簡介歷代藏書故實,對研究唐宋藏書史實有參考價值。編纂有《書種堂書目》、《志雅堂書目》,惜已早佚。 5文章鑒賞 錢塘江資料錢塘江(又稱浙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全長四百多公里,流經杭州,在杭州灣入海,由于江口呈喇叭狀,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錢塘潮這一自然奇 觀,被前人稱為“壯觀天下無”。錢塘觀潮也成為古今盛事,天下奇觀。 主題分析本文只有兩百余字,卻寫出了錢塘江潮的雄偉壯觀景象、水軍演習的宏大場面和吳中健兒高超的弄潮技巧。即寫風景,又寫民俗,使讀者嘆為觀止!
本文作者以十分精練,簡潔的語言,寫出了錢塘江潮的雄偉景象、水軍演習的宏大場面、吳中健兒高超的游泳技術和觀潮的盛況,本文作者寫此文時已是南宋滅亡,表達了對故國的思念 分段賞析第1段寫海潮之雄。開篇就是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先聲奪人。接著交代海潮最盛的時間,然后對潮水從形、色、聲、勢四個方面進行正面描繪,由遠及近地寫出了海潮的雄奇壯觀。描繪又以比喻、夸張的手法出之,簡短的“如銀線”“玉城雪嶺”“如雷霆”“吞天沃日”幾句,把海潮從遠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狀、顏色、聲勢都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出來。最后用楊萬里的詩句對上文進行形象概括,呼應了首句。
第2段寫演軍之威。開頭仍是一句總述,說明每年京尹都要在海潮最盛的時候教練水軍。然后描寫了水軍演習的精彩場面:參加演習的船只眾多,演習中陣勢變化多樣,水兵作戰技藝嫻熟,演習中戰斗激烈,聲勢浩大,演習結束后撤退迅速。短短一段文字,卻生動描繪了一場復雜的演習活動,而結在“煙消波靜”的靜景上,不僅是一種動靜相襯的寫法,也為下文別開生面的另一場水上表演作了鋪墊。
第3段寫弄潮之勇。這時潮水已經來到,眾多的吳中健兒在驚濤駭浪中作精彩表演,同時也從側面寫出了潮的雄偉壯觀。
第4段寫觀潮之盛。觀潮人群如此密集,說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具有吸引力,所以寫觀潮之盛,是為了從側面襯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本文是一篇在藝術上很有特點的寫景記事佳作。
首先,本文結構得當,語言精練。錢塘潮雄偉壯觀,水上表演頭緒紛繁,場面眾多,觀潮者人數眾多,但在這篇短文中,作者卻寫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結構精巧,以海潮為線索,寫景記事相融合,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相結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語十分精練的結果。其次,本文描寫十分生動。不僅用了比喻、夸張等描寫手法,而且即便是簡潔的白描,也十分形象生動。 寫作特點1.結構得當,語言精練。
寫景與記事相結合,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相結合,使本文的描寫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而且作者惜墨如金,用語十分簡練。
2.描寫生動。
本文運用了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來增強語言的生動性,沒有運用修辭手法的白描部分,語言也十分簡潔生動。
3.渲染和烘托手法的運用。
如:“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是渲染錢塘江大潮的“偉觀”,增強了藝術效果。烘托又稱“襯托”“相襯”,江干上下“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是烘托觀潮人極多和觀潮盛況。 補充注釋潘閬宋人,生年不詳,卒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字逍遙,大名(今屬河北省)人。曾在洛陽賣藥,北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以能詩受薦舉。自制《憶余杭》多首,一時盛傳,曾得蘇東坡的欣賞,把它寫在玉屏風上,石曼卿還使人照詞意作過畫。
萬面鼓聲中江潮來時,潮聲像萬面金鼓,一時齊發,聲勢震人。
弄潮兒指錢塘江畔觀潮時踏潮獻技的人,他們都年輕力壯,善于泅水或指朝夕與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戲水的少年人。喻有勇敢進取精神的人。 問題解答作者在《觀潮》這篇散文中,繪聲繪色繪形地描寫了這一壯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著眼點在“潮”上,立足點在“觀”上。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寫“觀潮”的?
⑴潮來之狀。作者由遠到近寫“潮來之狀”,當它遠遠的從海口那兒漲起來時,僅僅像一條銀白色的橫線。后來,越涌越近,像玉雕的城墻,雪堆的山嶺,潮頭之高能吞天沃日。
⑵演兵之威。
⑶弄潮之技。
⑷觀潮之盛。 中心思想本文通過描寫作者耳聞目睹錢塘江大潮潮來前、潮來時、潮頭過后的景象,以及觀潮的盛況,自然美、人情美交織在一起,使人受到美的陶冶贊美了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真摯感情。【課后練習題】
一、熟讀課文,并將第三段譯成現代漢語。
設題意圖:熟讀課文是為了培養語感,使學生進一步熟悉課文,領略錢塘江潮的雄偉景象和弄潮的民俗。第三段描寫了弄潮兒高超的技巧,寫得簡練又精彩。在翻譯的過程中,不一定要對譯,可以在不改變原意的情況下適當潤色,爭取用現代漢語表現出弄潮兒的風采,譯文也不要強求一致。
二、解釋下列句中加線的詞。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最盛。
2.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
3.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4.僅有“敵船”為火所焚,隨波而逝。
5.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發文身。
6.溯迎而上,出沒于鯨波萬仞中。
設題意圖是使學生積累文言詞語,掌握常見的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記住它們的意義。
1.既望:農歷十六(十五日叫望)。
2.方:當……時。
3.倏爾:爾:連詞,相當于“而”;突然;略:一點點。
4.逝:去,往。
5.文:畫著文彩。
6.溯迎:逆流迎著潮水;出沒:健兒在水中忽隱忽現。
三、把下面這首宋詞改寫成一篇記敘文。
酒泉子
潘閬
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
潮涌四起,震耳轟鳴,在江面上畫出一道弧線。接著,越來越近,他就站在堤壩上,看著潮水涌來,卻無法動彈。他想叫,但臉部肌肉連抽動一下都不能。潮水涌上天空,漸漸把一切都遮掩,最后,向他俯沖過來……伴隨一聲更接近于哀號的尖叫,他本能地坐起身子,已經汗流浹背。多少個夜晚,他只重復著這樣一個夢,重復著一次次驚醒,重復著哀號、嘆息、回憶。窗外火光朦朧著,偶爾有一陣稀零的馬蹄聲,頓時沙塵揚起,那是蒙古人的鐵騎。他記的清清楚楚,不只是因為那是八月最繁華的時期,皇帝觀潮的日子,也因為那是大宋留給他最后的回憶。生活在他的時代,觀潮的人有多少?請想象一下,一個幾百萬人口的國都突然寥無人煙,幾百萬人都擠在一條上百里長的大堤上,幾十條大路小路堵滿了車,人頭攢動。有人是來看潮的,也有人是來看達官顯貴的。而那些達官顯貴,都坐在岸邊的牌樓上,樓下幾千面鼓,配合著幾千雙赤膊的有力錘擊,發出極限的聲響。那時的他很年輕,每次都會找一個空無一人的地方,安靜地看潮。當然,要安靜是做不到的,幾千面鼓的響聲,與潮水的翻騰聲配合在一起,起初鼓聲覆蓋了潮聲,接著潮水越來越近,從一條直線變成了一捆線,一面絲綢,一座城墻,一片雪嶺。潮水聲壓過了鼓聲,把交響樂推向了高潮。這時,便能看到潮上幾十個赤裸著身子的漢子,舉著大宋軍旗,在江面上翻騰。聲音混成一片,耳膜似乎不再震動,跟著眼前也是白茫茫一片。潮水退去,似乎大海也已經空了。把那些被打碎的思維重組回來以后,他竟有些不習慣這久違的安寧。年年都要經歷一次這樣的觀潮。其實,很多細節他都已經忘記,而唯一讓他深深銘記的是當年觀潮時牌樓上掛著的和水手們手里拿著的大宋軍旗。細細數算,已經幾十年再沒見這軍旗了,這幾十年,發生了太多太多,打仗了,出兵了,兵敗了,人逃了,宋滅了,元興了。當他發現這些事情他一個個都已記不過來時,他才發現自己已經老了。如今他已搬到一個永遠也看不到大潮的地方,但每一個夜晚,那些軍旗,那些潮聲,都還歷歷在目,歷歷在耳。天亮了,門外的蒙古兵營傳來集結的號角,他該起床了。不管是一個人死了,還是一個朝代滅亡了,生活卻還依然要繼續著。
補充注釋
《酒泉子》原詞共十首,都是對杭州名勝的回憶。它們和唐五代詞人所填的《酒泉子》不同,是潘閬的自制曲。錢塘,今杭州市。 觀潮 作者簡介周密(1232—1298)字公謹,號草窗,又號霄齋、蘋洲、蕭齋,晚年號四水潛夫、弁陽老人、弁陽嘯翁、華不注山人,宋代湖州(現浙江湖州)人。宋末曾任義烏令等職,南宋末年詞人。宋寶佑(1253—1258)間為義烏縣(今屬浙江)令。景定二年(1261),任浙西帥司幕官。宋亡,入元不仕,隱居弁山。后家業毀于大火,移居杭州癸辛街。
代表詩作
【夜歸】
夜深歸客依筇行,冷磷依螢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徑滑,竹窗斜漏補衣燈。
【野步】
麥隴風來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羨他無事雙蝴蝶,爛醉東風野草花。
【西塍廢圃】
吟蛩鳴蜩引興長,玉簪花落野塘香。園翁莫把秋荷折,留與游魚蓋夕陽。
【西塍秋日即事】
絡緯聲聲織夜愁,酸風吹雨水邊樓。堤楊脆盡黃金線,城里人家未覺秋。 個人簡介周密(1232—1298),字公謹,號草窗,又號霄齋、蘋洲、蕭齋,晚年號四水潛夫、弁陽老人、弁陽嘯翁、華不注山人,宋末曾任義烏令等職,南宋詞人、文學家。祖籍濟南,先人因隨高宗南渡,流寓吳興(今浙江湖州),置業于弁山南。一說其祖后自吳興遷杭州,周密出生于杭州。宋寶佑年間(1253—1258)為義烏縣(今屬浙江)令。景定二年(1261),任浙西帥司幕官。宋亡,入元不仕,隱居弁山。后家業毀于大火,移居杭州癸辛街。著有《武林舊事》《齊東野語》《草窗詞》等。 人物生平他善詩詞,能書畫,雅好醫藥。他的筆記集《齊東野語》、《志雅堂雜鈔》、《癸辛雜識》《武林舊事》等,多載當朝史事傳聞、杏林軼事、民俗風情,是研究宋代文化史的珍貴索引。書中所載錄的醫事制度、醫家史料、典籍訓釋、養生知識、各科醫案,特別是治病療疾的驗方效劑,多為作者搜集、使用后的驗證,大都真實可信。 文學作品周密為南宋末年雅詞詞派領袖,有詞集《萍洲漁笛譜》 ,編有南宋詞集《絕妙好詞》《武林舊事》等,輯132家作品,流傳於世。他雖出身望族,卻無意仕進,一生中大部分時間為平民,可謂一個“職業江湖雅人”,從其自號“草窗”便可見端倪。
從周密留下來作品中更可以窺見他充滿雅趣的生活和經歷。他在詞、詩、書、雜文、畫方面都有極高的造詣。詩詞作品典雅濃麗、格律嚴謹,亦有時感之作。又能詩畫音律,尤好藏棄校書,其詞遠祖清真,近法姜夔,風格清雅秀潤,詞風與吳文英(號夢窗)齊名,時人并稱“二窗”,為宋末格律詞派的代表作家。與鄧牧、謝翱等往還。
他曾作《志雅堂雜鈔》錄有關圖畫碑帖、諸玩、寶器、醫藥、陰陽算術、仙佛、書史等方面的知識。又撰《云煙過眼錄》記載當時各家所藏奇珍古玩(如玉器、古琴之類)及評論書畫。其《澄懷錄》則是前人片斷散文的輯錄,其中多是古人寫自然風光或田園生活的,表達他對林泉高致的向往。
《齊東野語》可補史傳闕文,《武林舊事》掌故見聞廣博。對保存宋代杭州京師風情及文藝、社會等史料,貢獻很大。曾在吳興家中設“書種”、“志雅”兩座藏書樓,藏書42000余卷,及祖上三代以來金石之刻1500余種。但生前已散去不少。
另著有筆記體史學著作《草窗舊事》、《癸辛雜識》、《浩然齋雅談》等雜著數十種詞集名《頻洲漁笛譜》,入《強邨叢書》;《草窗詞》2卷。存詞150余首。有《四部備要》本、中華書局排印本。《武林舊事》中《觀潮》被選入初二課文。 詩作評價早期多惆悵之作,如〔木蘭花慢〕《西湖十景》,韻美聲諧,中期以后轉為憂傷凄楚,多抒發思國懷鄉之情,如〔拜星月慢〕“膩葉陰清”、〔秋霽〕“重到西泠”、〔玉京秋〕“煙水闊”、〔一萼紅〕《登蓬萊閣有感》等。他善自度曲,也有過分追求形式美的傾向。 醫學貢獻在《武林舊事·卷八》中,周密記載了宋代宮廷產科制度的嚴密列出飲食禁忌、合用藥材、催生物件等,這足以說明當時產科水平的高超。《齊東野語·卷十六》中,還有關于男科學的論述:“世有男子,雖娶婦而終身無嗣育者,謂之‘天閹’,世俗命之曰‘黃門’。”在《經驗方》中,周密記敘了以膽礬治療喉痹的經歷。周密用這一家傳方治療數人喉痹,莫不應驗。遂感嘆道:“養生之家,不可不預儲以備用。”周密在《志雅堂雜鈔》中,也記載了多個治療喉痹和喉蛾的單驗方,簡單實用。
《志雅堂雜鈔》中,還有一則治療癰疽惡瘡初起方,用當歸須、黃柏皮、羌活三味為細末,以金銀花藤搗汁調敷瘡頭周圍,可收毒托膿,消腫斂瘡。周密曾因夏濕生足瘍不愈而引發臁瘡,敷糝膏濯至冬,仍糜爛不愈,痛癢雜作。友人俞和父見他蹣跚不便,便告他用淡齏水洗滌瘡口后,用“駐車丸”研細,加乳香少許外敷,數日后果痊《曝日》中所記載的“負暄”即冬日里日光浴的保健習俗等,用香附、姜黃、甘草為細末,預防風瘴疫氣等,都是宋代中醫藥文化的實錄。 6潮的類型 交叉潮距杭州灣55千米有一個叫大缺口的地方是觀看十字交叉潮的絕佳地點。由于長期的泥沙淤積,在江中形成一沙洲,將從杭州灣傳來的潮波分成兩股,即東潮和南潮,兩股潮頭在繞過沙洲后,就像兩兄弟一樣交叉相抱,形成變化多端、壯觀異常的交叉潮,呈現出“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橫”的壯觀景象。兩股潮在相碰的瞬間,激起一股水柱,高達數丈,浪花飛濺,驚心動魄。待到水柱落回江面,兩股潮頭已經呈十字形展現在江面上,并迅速向西奔馳。同時交叉點像雪崩似的迅速朝北轉移,撞在順直的海塘上,激起一團巨大的水花,跌落在塘頂上,嚇得觀潮人紛紛尖叫著避開。 一線潮看過大缺口的交叉潮之后,建議您趕快驅車到鹽官,等待觀看一線潮。未見潮影,先聞潮聲。耳邊傳來轟隆隆的巨響,江面仍是風平浪靜。響聲越來越大,猶如擂起萬面戰鼓,震耳欲聾。遠處,霧蒙蒙的江面出現一條白線,迅速西移,猶如“素練橫江,漫漫平沙起白虹”。再近,白線變成了一堵水墻,逐漸升高,“欲識潮頭高幾許,越山橫在浪花中”。隨著一堵白墻的迅速向前推移,涌潮來到眼前,有萬馬奔騰之勢,雷霆萬鈞之力,銳不可當。
一線潮并非只有鹽官才有。凡江道順直,沒有沙州的地方,潮頭均呈一線,但都不如鹽官好看。原因是鹽官位與河槽寬度向上游急劇收縮之后的不遠處,東、南兩股潮交會后剛好成一直線,潮能集中,潮頭特別高,通常為1—2米,有時可達3米以上。氣勢磅礴,潮景壯觀。 回頭潮從鹽官逆流而上的潮水,將到達下一個觀潮景點老鹽倉。老鹽倉的地理環境不同干鹽官,鹽官河道順直,涌潮毫無阻擋向西挺進,而老鹽倉的河道上,出于圍墾和保護海塘的需要,建有一條長達660米的攔河丁壩,咆哮而來的潮水遇到障礙后將被反射折回,在那里它猛烈撞擊對面的堤壩,然后以泰山壓頂之勢翻卷回頭,落到西進的急流上,形成一排“雪山”,風馳電掣地向東回奔,聲如獅吼,驚天動地,這就是回頭潮。
錢塘江大潮,白天有白天波瀾壯闊的氣勢,晚上有晚上的詩情畫意;看潮是一種樂趣,聽潮是一種遐想。難怪有人說“錢塘郭里看潮人,直到白頭看不足。”
有關資料
選自《武林舊事》卷3
錢塘江簡介
錢塘大潮
錢塘江,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農歷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觀潮日,最好的地方是海寧市的鹽官鎮。古稱浙江、漸江、羅剎江和之江,是祖國東南名川,浙江省最大河流。錢塘江全長605公里,流域面積48887平方公里,流經杭州市閘口以下注入杭州灣。江口呈喇叭狀,海潮倒灌,成著名的“錢塘潮”。錢塘江干流在杭州市境內,建德梅城以上泛稱新安江,自梅城以下,分別稱為桐江、富春江、錢塘江。錢塘江兩岸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旅游資源,是全省最重要的旅游線。錢塘江發源于安徽南部黃山地區的青芝埭尖,流經14個縣市,注入杭州灣。因桐江和富春江河段景色極佳,統稱富春江。聞家堰以下河口一段才稱錢塘江,這段水道貌岸然曲折,形如反寫的“之”字,西湖正好是反“之”上的一點,故稱之江。現豐錢塘江或之江稱全江。錢塘江河口呈巨大的喇叭形,杭州灣口南北兩岸相距約100公里,至錢塘江口縮小到20公里,再上至海寧鹽官,僅為2.5公里。河床縱剖面有龐大的沙坎隆起,從乍浦起以1.5/10000的坡度向上抬起,到倉前附近達到頂點,再以0.6/10000的倒坡伸展到聞堰。此河段受江面束窄、河床隆起的影響,潮波破裂洶涌,形成天下奇觀“錢塘江潮”。錢塘江干支流開發歷史悠久,沿河兩岸許多名山、秀水、奇洞、古跡。在這遼闊的錢江流域,特產富饒,人杰地靈,風土民情,豐富有趣,被稱為“黃金旅游帶”。 7典故原先錢塘江的潮來時,跟其他各地的江潮一樣,既沒有潮頭,也沒有聲音的。
有一年,錢塘江邊來了一個巨人,這個巨人真高大,一邁步就從江這邊跨到江那邊了。他住在蕭山縣境內的蜀山上,引火燒鹽。人們不曉得他叫什么名字,因為他住在錢塘江邊,就叫他為錢大王。錢大王力氣很大,他打著自己的那條鐵扁擔,常常挑些大石塊來放在江邊,過不多久,就堆起了一座一座的山。
一天,他去挑自己在蜀山上燒了三年零三個月的鹽。可是,這些鹽只夠他裝一頭,因此他在扁擔的另一頭系上塊大石,放上肩去試試正好,就挑起來,跨到江北岸來了。
這時候,天氣熱,錢大王因為才吃過午飯,有些累了,便放下擔子歇歇,沒想到竟打起瞌睡來。正巧,東海龍王這時出來巡江,潮水漲起來了。漲呀漲的,竟漲到岸上來,把錢大王這頭鹽慢慢都溶化了。東海龍王聞聞,水里哪來這股咸味呀,而且愈來愈咸,愈來愈咸。他受不了,返身就逃,沒想逃到海洋里,把海洋的水都弄咸了。這位錢大王呢,睡了一覺,兩眼一睜,看見扁擔一頭的石頭還放在硤石(就是現在有名的硤石山),而另一頭的鹽卻沒有了!
錢大王找來找去,找不著鹽,一低頭,聞到江里有咸味,他想:哦,怪不得鹽沒有了,原來被東海龍王偷去了。于是他舉起扁擔就打海水。一扁擔打得大小魚兒都震死;兩扁擔打得江底翻了身;三扁擔打得東海龍王冒出水面求饒命。
東海龍王戰戰兢兢地問錢大王,究竟為什么發這樣大的脾氣。錢大王說:“你把我的鹽偷到什么地方去了?”東海龍王這才明白海水變咸的原因。連忙賠了罪,就把自己怎樣巡江,怎樣把錢大王的鹽無意中溶化了,使得海洋的水也咸起來的事情,一一說了。
錢大王心里好氣呀,真想舉起鐵扁擔,一下把東海龍王砸爛了才甘心。東海龍王慌得連連叩頭求饒,并答應用海水曬出鹽來賠償錢大王;以后漲潮的時候就叫起來,免得錢大王再睡著了聽不見。錢大王聽聽這兩個條件還不錯,便饒了東海龍王,把自己的扁擔向杭州灣口一放,說:“以后潮水來就從這里叫起!”東海龍王連連答應,錢大王這才高高興興地走了。
從那個時候起,潮水一進杭州灣,就伸起脖子,“嘩嘩嘩”地喊叫著,漲到錢大王坐過的地方,脖子伸得頂高,叫得頂響。這個地方就是如今的海寧。舉世聞名的“錢江潮”就是這樣來的。
八月半是最佳觀潮時間。其實,錢塘江涌潮變化是有規律的,潮汐的大小受天文、地理、河床高程、徑流的大小、主槽(航道)的走向和氣候等許多因素制約。其實陰歷每月的月半、月初均是看潮佳期,不必一定選在八月半。但是秋潮要比春潮大,因為錢塘江流域降雨主要集中在3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的梅雨和臺風季節;10月至次年2月降雨量相對較少。 8賞析筆卷江濤,墨瀉江潮——《觀潮》析(吳功正)
錢塘江潮是一大勝景。古人稱之為“壯觀天下無”。錢塘江大潮與其獨具的自然條件密切相關。其一,因江口呈喇叭形,寬處過百里,窄處僅十里,巨潮被狹窄江道約束,當然會形成波瀾壯闊的涌潮。其二,是河口有巨大攔門沙坎,潮水涌進遇到如此巨阻,當然會掀揭天上;前浪遭遏,后浪又上,波趕波,浪疊浪,潮水就會奔騰咆哮、排山倒海般地呼嘯而來。中國古代的墨客詞人多以錢塘大潮作描寫對象,例如宋朝柳永著名的詞《望海潮》中寫:“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周密的《觀潮》則是用散文的形式,繪形繪色地描寫了這一壯美雄奇的景象。全文著眼點在“潮”上,立足點在“觀”上,用鏡頭攝像的筆法分別寫出潮來之狀,演兵之形,弄潮之勢,觀潮之盛。
“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點出題旨,揭示描寫對象。行文吐墨,亦飽含著激賞之意。“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最盛”,收攏文勢,以示集中寫此。接寫潮來之狀,進入直接描寫。作者觀察細微,而又大筆淋漓,由遠及近,漸次寫來。“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水天相接之處,如銀線一絲,觸入眼簾。以“銀線”為喻,顯示出作者極目遠眺之態,立足點高,視線遠,方能看清潮起之時的景況。以“銀線”為喻,又寫出潮來之前的情境,很有生活實感。不親臨其境,親睹其狀,是決計寫不得如此逼真的。“既而漸近”,因潮頭奔卷而來,描寫由遠鏡頭,驟然跳成特寫。“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文勢突兀而起,如山巒陡聳,文墨則橫潑縱灑,恣肆淋漓。作者傾萬丈狂瀾于卷面,聲、色、形、勢四者俱佳。有其色:“玉城雪嶺”,見其“白”,托喻新穎,環扣上文的“銀”字,比喻城、嶺,亦見其形;有其聲:“聲如雷霆”,比譬形象,顯其聲威激壯,撼人心魄;有其勢:“際天而來”“震撼激射”,如同自天際壓將下來,飛騰激卷,噴玉濺珠,極富動態,蔚為奇觀。“吞天沃日”,欲給焰焰紅日洗澡,欲將浩浩蒼天吞下,盡夸張之能事,又該多大筆力!這是極寫雪濤之威猛,氣派之壯闊。作者眼耳并用,目之所即,耳之所及,盡納篇中;作者筆酣墨飽,飛旋揮灑,以動勢寫動態,大開大闔,文情有如繁管急奏,又有如勁弩連發。讀來令人豪興大旺,意志倍振。然后,作者用楊誠齋(楊萬里)詩句“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作結。引用詩句不是炫淵夸博,而是為著證之他人,是增強作者這樣寫的逼真感和真實性。
接著文章轉入另一重境界,寫“教閱水軍”演兵之形。“艨艟數百,分列兩岸”,一層;“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一層。兩層之間,互相勾連,映前帶后。以“分列兩岸”之狀,突出“奔騰分合”之勢。“奔騰分合”四字,文詞高度簡約而概括的內容甚為廣泛,以少許勝多許,生動地描寫了戰船操演的情景:時而劈浪疾飛,時而躍波騰起,時而分隔兩廂,時而又合舷并駛。雖未明言操舵駕舟本領之高超,但其生動的情景刻畫卻將此意,盡傳句外。“并”字使文意有了迭進。“乘騎弄旗標槍舞刀于水面”,寫出船上操練的具體情景。“乘”“弄”“標”“舞”等動詞要言不煩,出神入化,其龍騰虎驤之狀,自可想見。“如履平地”,寫出其從容裕如的悠閑神態,矯健縱踉而如此起落平穩,其手段之高明,又自可想見。然而,作者卻又有未明言的筆墨暗寓在紙外,這就是,水軍操演不是在平波展鏡、水浪不興的江面之中,而是在掀天揭地、“震撼激射”的江濤之上。如果我們聯系上文,就會深察作者在這里作如此描繪的深刻意圖,以水漲船高的暗托、烘染來突現水軍健兒。爾后,文章進入演陣的實戰演習描寫。“倏爾”以示來得迅敏,也使畫面轉換顯得迅速。作者聲態并作地描寫了這幅情景。“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以人物隱形,示黃煙之濃;用“聲如崩山”之比,喻“水爆”威力之大。煙霧激卷,爆聲震耳,是動的畫面,驚魂撼魄。當人們的視線被動的畫面所牽引,當人們的心靈被動的情景所黏吸,情景又迅速轉入靜的畫面,“煙消波靜,則一舸無跡,僅有‘敵船’為火所焚,隨波而逝。”顯示出實戰演習的戰斗效果。“一舸無跡”與“人物略不相睹”相照應,正是說明戰船趁煙霧蔽江時,已疾駛遠去。奪魂褫魄的水軍實戰演習于此結束,文章轉入意趣盎然的弄潮之景的描繪。
第三節主要句讀以逗號,一氣如注。“披”“持”“爭”“鼓”“迎”“出沒”“騰身”等動詞蟬聯而下,令人眼花繚亂。“披發文身”寫弄潮兒的外形;“溯迎而上”寫弄潮兒的猛勇;“出沒鯨波”寫弄潮兒的矯健,抓住富于特征和表現力的情態,作傳神的刻畫。巨浪滔天為弄潮兒設置了險惡的環境;披發文身,是民間習俗的出色點染。“彩旗”“文身”則相映生色,使文章平添意趣,一幅古代的民間弄潮風俗畫,鮮活壯美,悅人眼目。上面所寫“溯迎”“出沒”只是寫弄潮兒“鼓勇”之“勇”,下面“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的對比成文,則是突出弄潮兒本領之“強”。可見,持彩旗弄潮不是為了裝飾,乃是為著“夸能”,用某一具體的物體把某種無法直接顯示出來的效果和情景突出地強調出來。這是“彩旗”的主要作用。“旗尾略不沾濕”在句中雖輕敷一筆,實在有扛鼎之力。這是對弄潮兒本領的最高妙的稱頌和贊嘆。
在對江上的潮、船、人作了恣情淋漓的描繪后,鏡頭搖到岸上,觀“觀潮者”的盛況。“江干上下十余里間,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途”。作者特意點出“十余里”,逶迤而去,以路途的長顯出觀潮的盛;若僅有咫尺,是不見其盛的。珠綺滿目,車馬擁道,是盛況的具體化。行文至此,作者猶覺不足以盡意,再作側面烘托。看棚之內,席地無暇,插足不得。作者潑墨在飲食看棚上,運意卻在人潮上,真是人山人海啊!江心江岸,江潮人潮,連成一片。而作者寫觀潮之盛又非目的,乃是以此反襯出江潮之美;否則,江潮不美,何能吸引如此多的觀眾呢?這實在是興發此而意歸彼的精妙筆墨。
這篇散文精粹簡練,作者布局謀篇,運思熔裁,遣詞造句都很有功力。
深細和簡約相依。作者觀潮觀得深細,眼到耳到。由遠及近,點滴不漏;從聲到色,從江心到江岸,盡收胸中。作者觀時深察入微、巨細俱到,但寫時卻大處落墨、小處渲染。不是兼容并包,而是有所取舍剔存,抓住最有特征、最為典型的人、事、物下筆。這樣就達到深細和簡約的相依相關:不深細則無從簡約,不簡約則見不出深細。深細能發現事物的特點和本質,簡約能成功地突現本質和特征。例如寫錢塘來潮時的景象,短短一句就寫得氣勢飛動,逼真欲現,情景兼備,宏聲壯采。這是錢塘江獨特情景的再現和藝術記錄。全文字煉句鍛,無旁逸斜出的枝蔓,格調清新雋永,三兩句就能刻畫出形象,二三詞就能傳送出精神。一句“騰身百變”,使健兒形神畢肖;一句“溯迎而上”,使健兒奮勇之態,跳躍紙上。文章開篇入題,徑奔主旨,戛然收束。全篇安字置詞都有刻形繪境的作用,無一虛設,沒有浪費。四幅圖畫各具情態,組成連軸畫卷。寫江岸觀潮,獨立一段,似是閑文浪墨,與潮中諸物,形若無關;跟全文簡潔特點,并不相稱,然而細加研讀,又深覺作者用墨精心,是增強描述的社會效果的不可或缺的筆致。
風景和風俗相融。飛玉噴銀、聲震蒼穹的錢塘江大潮是雄豪奇異的風景畫;披發文身,手持彩旗,濤頭弄潮是情味橫生的風俗畫。風景畫和風俗畫的相互交融,豐富了讀者的欣賞趣味。風景因風俗而增色,風俗賴風景而添輝。風俗畫入篇,增強了文章的民族特色,使之具有道地的中國氣派和民族傳統色彩。
對比和映襯相間。白浪滔天映襯出水軍操演的從容;波翻浪滾映襯出弄潮兒本領的高超;觀潮盛況映襯出江潮壯偉。通過映襯,作者所要描寫的事物更加惹眼。再有是對比,聲如崩崖的操演之動對比出煙釋聲歇的江面之靜;鯨波萬仞的氣象險惡,騰躍百變的變幻身姿對比出旗尾不濕的本領高強。通過對比,作者所要刻畫的人事更加突出。對比和映襯兩法又不截然割裂,而是交錯相間,時而在這一角度出之對比,時而又在那一方面出之映襯,一切視表達的需要而定,廣為采用,騰挪多變,顯出作者筆墨技法是多么妖嬈多姿!
相關
浙江錢塘奇觀“海寧潮”將申報“世界遺產” (張文)
舉世聞名的錢塘奇觀——海寧潮將要申報“世界遺產”。這是繼溫州雁蕩山、江南水鄉古鎮西塘、烏鎮、南潯聯合申報“世界遺產”后,浙江省申報“世界遺產”的又一舉措。
被譽為“世界第一大涌潮”的錢塘江潮,從海寧角度觀看最為壯觀。每年的中秋節前后,海寧潮潮頭壁立,波濤洶涌,勢如萬馬奔騰;云移至岸,浪卷轟雷,卷起“千堆雪”。雙龍相撲“碰頭潮”、白練橫江“一線潮”、蛟龍脫鎖“回頭潮”和月影銀濤“夜半潮”吸引著無數來自海內外的觀光客。為此,海寧市在每年中秋節前后,都要舉辦規模盛大的“觀潮節”,至今已經成為聞名于世的一大勝景。
天文學家指出:海寧潮是由于月球的引力和杭州灣“喇叭形”的出海口共同的作用而形成的。錢塘江大潮特大涌潮必須同時符合三個條件:一是必須是“朔”(中國農歷初一)或“望”(農歷十六),即地球、月球和太陽三者連成一條直線;二是這“朔”或“望”必須最靠近“秋分”節氣(在九月二十三日左右);三是這“朔”或“望”必須發生在月球最接近地球的時候(2011年是九月十七日,地球和月球相距最近)。農歷八月十八的錢塘江大潮,僅符合第一個條件;而農歷八月初三的錢塘江大潮,則同時符合以上三個條件。因此,同是錢塘江大潮,農歷八月十八的將比八月初三的遜色得多。
記者從海寧了解到,本月底,海寧市將在上海舉辦的中國著名旅游景點及聯合國《世界遺產》博覽會上,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提交申請報告。如果申報成功,這將是浙江省第一個“世界遺產”。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