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2
這是《34、小蝌蚪找媽媽》課后反思,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情節生動有趣的圖文并茂的課文,教學時要指導同學認真觀察圖畫,邊看圖邊學文,了解小蝌蚪是怎樣長成青蛙的。培養同學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教育同學自覺維護青蛙和蝌蚪。
本課抓住了兩條主線,思路清晰。課文有兩條線索,一條是明線“找”,講了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遇到鯉魚阿姨就迎了上去問,看到烏龜像它們的媽媽就追上去喊,最后看到大青蛙才游過去叫媽媽。同時在找的過程中,它們的身體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這是第二條暗線“變”。先長出兩條后腿,再長出兩前腿,最后尾巴變短不見了,變成青蛙。在教學中圍繞這兩條主線展開,能夠比較好地駕控課堂。
這篇課文生動有趣,以對話為主,還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好資料,可用自讀、對讀、輪流讀和分角色讀等多種方式進行朗讀練習,重點體會并讀好以下幾個地方:小蝌蚪在水里游來游去的快活心情;對鯉魚媽媽有禮貌的問話;叫媽媽時高興激動的心情;鯉魚、烏龜和青蛙媽媽說話時慈祥的語氣。在不斷練讀和評價中學生逐漸掌握好了小蝌蚪、鯉魚、烏龜和青蛙媽媽的情感,從而達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做到以讀促悟。課文一朗讀好,文章的主旨也就隨之基本理解了。因為對于一年級的小孩子來說,個人認為無需面面俱到,更不需要“深奧”的分析。
課后還可以讓同學自身動手畫出小蝌蚪生長的過程,以提高同學的學習興趣和對課文掌握的程度。
這樣學生也就學得更輕松了。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