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2
這是《俄狄浦斯王》悲劇主題優秀賞析案例,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這篇文章是大學時上《希臘悲劇》時所作。
現在回頭再看,我自己又何嘗不是這個俄狄浦斯。我又何嘗不是以為自己認清了命運其實一直在被這其中的因果宿命牽絆得動彈不得。我一次次的努力,只不過是在重現蝴蝶效應里埃文的嘗試一般:“每一次掙扎都只是使命運這張網收得更緊一些罷了”。
曾經的受害者如果不去消融那些未消融的苦痛與恨意,便會成為施害者。循環往復,向人間不斷輸出暴力。有沒有可能將這一切放下。如果可以,才算是解脫了命運。
------------------------------------------------------------------------------------------------------------------------------------------------
許多人認為《俄狄浦斯王》一劇通過贊揚主人公在跟命運斗爭中所表現出來的堅強意志和英雄行為,從而表達了劇作家索福克勒斯對命運的合理性提出的懷疑。然而我認為,一部文學作品的目的若是為了贊揚某種品質,那么必將給予其肯定的結局,才能讓世人接受這種觀點。若是為了貶抑某種品質或現象,那么必將給予其否定的結局-或者是悲劇,用恐懼和眼淚使得世人警醒,從而受到教育。光從這點看來,我便不能夠同意大多數人所認為的,索福克勒斯通過贊揚俄狄浦斯的行為來提倡反抗命運的精神這一說法。
我認為,要從悲劇中讀出彼時希臘人的命運觀,那么就應當還原作者的本意,而不應該憑著現代人對于命運理解的偏好來牽強附會。而要還原作者的本意,必須了解作者,深入的、完整的看待作者的作品。在對俄狄浦斯王這一人物的描寫上,《俄狄浦斯王》只是一個部分,而只有結合《俄狄浦斯王在科羅諾斯》之后,我們才能說真正的看到了索福克勒斯想要表達的觀點。
我在國外的網站查找索福克勒斯的語錄,看到其中有一句“在一個人死之前,你不能判定他的命運是好是壞。”(You cannot thoroughly understand the life of mortals before the man has died, then only can you call it good or bad.)《俄狄浦斯王》僅僅描述了俄狄浦斯受難的過程,但是并不是他命運的全部。對于俄狄浦斯王后來的命運,索福克勒斯在《俄狄浦斯王在科洛諾斯》中有著進一步的敘述,我想,只有兩者結合才能"call it good or bad“。以下試圖通過對兩部劇的簡要分析來說明我的觀點:
在《俄狄浦斯王在科羅諾斯》一劇中,俄狄浦斯王在受到了重重苦難之后,認識到了命運是不可抗拒也不應抗拒的。劇初他由女兒安提戈涅帶領著進入雅典城時這樣說“孩子,快把我帶到那可以對神火示虔敬,可以也可以聽話的地方去,我們不可和命運抗爭。”事實上,這一點在《俄狄浦斯王》的劇末也已經反映出來,他在自我放逐前對克瑞翁說道“我的命運要到哪里,就讓它到哪里吧。”
佛語有云,理解了一切,才能原諒一切。正是由于他認識和理解到了命運的不可抗,才能夠原諒命運,最終原諒了自己。在《俄狄浦斯王在科羅諾斯》一劇中,俄狄浦斯王多次強調自己所做的“弒父娶母”的行為并非“罪行”,而是“不知不覺走上了這條路的”:劇中,當克瑞翁指責辱罵俄狄浦斯時,他這樣說“兇殺、亂倫、不幸的事件都從你嘴里向我拋了過來,這些都是我,哎呀,不知不覺地造成的,此中似有天意,也許是眾神要發泄對我的家族積下的憤怒,因為不找不出我本人有什么罪過好拿來譴責我,說我有惡報,才對自己和我的親人做錯了事。……我不該為了這婚姻或是那殺父事件而被稱為罪人,你總是就那件事責備我。我只問你這一點,你回答我;如果此時此地有人要殺你——姑且說你是個正直的人,——你是先問那兇手是不是你的父親、還是立刻向他報復?我以為,如果你愛惜你的性命,你就要向那罪犯報夏,而不管合法不合法。我自己就是由于眾神的引領而碰上了這樣的禍事的。”這種“不知不覺”,是因為他當初對自己命運的無知造成的。關于“無知”的問題,后文會再述。總之在這里,他通過認識到自己曾經的無知,命運的安排,從而原諒了自己的行為。
當俄狄浦斯王最終認識了自己(和命運),原諒了自己(和命運),并且不試圖做出無益的抗拒時,也獲得心靈的安寧與平靜。他帶著他的兩個女兒,主動而且坦然的走向了死亡。索福克勒斯這樣形容他的死亡:“至于這客人(俄狄浦斯王)是怎樣死的,除了忒修斯而外,沒有人知道。并不是神的帶閃電的霹靂,也不是海上吹來的颶風把他的生命結束的;若不是眾神派來的護送者把他接走的,便是死者的世界,大地的基礎,慈祥地裂開來使他無痛而終的;他這一去,沒有什么可以悲傷的,他沒有病痛,死得比別人神奇。如果有人認為我說的是蠢話,我并不強求那些說我愚蠢的人的信任。”他的這一死亡不同于凡人,是“沒有什么可以悲傷的他沒有病痛,死得比別人神奇”,類似于佛家中的寂滅,不再有恐懼不再有抗拒,像面對一個老朋友一樣面對死亡,這樣看來,他的命運又是并非悲劇了。
他的兩個女兒在送他赴死之后,感到焦慮不安,悲嘆道“這樣失去了我們的父親,還有什么樣的命運等待著我和你? ”作為旁白的歌隊則唱道“你們姐妹倆是多好的孩子啊,神注定的命運你們必須忍受”“既然他愉快地結束了他的生命,你們就不要再悲傷了!人人都有難以避免的災難。”這里,索福克勒斯再次強調“神注定的命運你們必須忍受。”而接受了命運的俄狄浦斯王,他的死亡是“愉快地”。在這里,“忍受”一詞是經過翻譯得來的,我認為翻譯成“接受”似乎更為恰當。因為“忍受”中帶有著“抗拒”的心理,而“抗拒”正是悲劇性的來源。“接受”則代表了真正的理解和原諒。原諒了自己,同時,也原諒了命運。
讓我們再次回到《俄狄浦斯王》,重新看待他當初所受的苦難,便能發現這些他所受的苦難是不是來自于別的,而正是他自己,來源于他對自己命運的無知,以及因為無知而導致的“不接受”與“抗拒”。一如劇中俄狄浦斯對先知的預言發問說“這是克瑞翁的詭計,還是你的?”先知說:“克瑞翁沒有害你,是你自己害自己。 ”這種無知即是“blind”,或許索福克勒斯使俄狄浦斯王自瞎雙眼正是無知的隱喻。在他睜著眼的時候,他雖有智慧和理性,卻對自己,和自己的命運一無所知,一無所見。首先,他對自身身世的無知導致了“弒父娶母”,之后,又由于他對于命運的無知,認為這一切是自己的過錯和罪行,才會憤怒羞愧到自毀雙眼。倘若他早認識到這一點,也不至于瞎眼了。
在他瞎了眼之后,也就是在《俄狄浦斯王在科洛諾斯》中,他卻真正看清了命運。在《俄狄浦斯王》中,先知曾說過這么一段話:“你罵我瞎子,可是我告訴你,你雖然有眼也看不見你的災難,看不見你住在哪里,和什么人同居。你知道你是從什么根里長出來的嗎?你不知道,你是你已死的和活著的親屬的仇人;你父母的詛咒會左右的鞭打著你,可怕的向你追來,把你趕出這地方;你現在雖然看得見,可是到了那時候,你眼前只是一片黑暗。”這讓人聯想到了雅典神廟前的名句“know thyself”。這樣看來的話,索福克勒斯非但不是在贊揚俄狄浦斯王對于命運的抗拒,反而就是要通過他的悲劇性的受苦,來貶抑他對命運的無知。
《俄狄浦斯王》是一出悲劇,對自身命運的無知是俄狄浦斯王的悲劇性來源,索福克勒斯絕非去贊揚他的抗爭—倘若是贊揚,那么抗爭應當成功才對--英雄成功的抗拒了命運,這樣才對當時的希臘人具有教育意義。可是索福克勒斯把他寫成了悲劇,也就是希望通過憐憫和恐懼,來教育希臘人,不去了解命運而一味反抗命運的后果是慘烈的。而通過《俄狄浦斯王在科羅諾斯》索福克勒斯對于他的命運觀進行了進一步闡釋,即人只有接受命運,認識自身才是解脫之道(神注定的命運你們必須忍受/接受),才有安寧和快樂的可能—即使面對死亡(俄狄浦斯王最終“愉快地”死去)。我想這時候,我們才可以對俄狄浦斯王這一人物的命運“call it good or bad”,苦難之后他坦然接受了命運,走出了悲劇,從而走向了平靜和安詳。
這種對于命運的認識,恰恰與佛教、哲學中對于生命的觀點相吻合,即對待生命應當順應無常、不抗拒,這種對生命的臣服與了解就是愛;而只有愛,才能使我們面對命運的苦難時,得到心靈的解脫,在面對死亡時,才能有超然的平靜。這讓我想到了吳老師在課程之初對我們教導的,“每種知識都能反映出真理的一個面向”,無論是解讀歷史、哲學還是宗教,最后,總能回歸到真理所在之處。最后用索福克勒斯在《俄狄浦斯王在科洛諾斯》中所說的令我銘刻在心的一句話作為結尾:One word frees us of all the weight and pain of life: that word is love.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