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29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教養筆記:小班幼兒節奏感的培養,是優秀的幼兒園教育筆記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育筆記:小班幼兒節奏感的培養
經歷了小班第一學期的音樂教學活動,尤其在學期末園內的音樂調研之后,我更是感到班內不少幼兒的節奏感很薄弱,玩音樂欣賞、歌唱活動時差距還不明顯,但是一旦進行集體打擊樂表演時,差異就出來了,很多幼兒老師單獨指導很多遍,一放手還是不能跟上音樂的節奏,這使我很著急。
節奏是音樂的骨骼和靈魂,感受節奏和表達節奏是現代兒童音樂教育的重要內容。面對我班幼兒節奏感差的狀況,結合園內要求,我利用寒假閱讀了關于如何培養小班幼兒節奏感的書籍,其中包括許卓婭老師的《學前兒童音樂教育》和大學時代的教科書《學前音樂教育》,重溫了一下書中對培養小班幼兒節奏感的描述,學到了很多方法可以未來用在音樂教學中。
一.多傾聽音樂,感知各種節奏。
音樂是聽覺藝術。一方面,我們要在教學中為幼兒提供各種物質材料,讓幼兒掌握聽的技巧。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留心收集日常生活中幼兒經常見到的、感興趣的、能發出各種聲音的物品,小班幼兒對這類聲音特質最感興趣。
二.運用視覺,幫助感知節奏
看圖形、樂譜符號做節奏動作。根據圖形顯示的節奏給熟悉的歌曲配上簡單的動作,小班幼兒用動物圖畫表示節奏更易理解。或者師幼一起邊唱歌曲,邊將歌曲的節奏畫在黑板上。小班幼兒最初由教師畫,能力強的幼兒可以鼓勵他自由選擇熟悉的歌曲,劃出節奏。
三、利用動作、游戲,加強節奏訓練
先讓幼兒聽節奏,用簡單的身體動作(如拍手、點頭等),自由地或有規律的固定節奏型來表現歌曲的節奏,反映歌詞的內容。或者通過游戲的方法表現節奏。如上學期的音樂游戲《跟著我來走走》,孩子們就是根據老師彈得琴聲,用腳步進行走、停的訓練,其實也是一種節奏練習。每次停頓都要求變化動作,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可見幼兒對于游戲性的節奏練習會更喜歡和接受。
四、特色活動:念童謠,拍節拍
兒歌的韻律整齊自然,歌詞押韻順口,節奏分明,富于音韻美和音樂感。讓幼兒邊念邊用手拍出節奏,可以培養幼兒的節奏感。如兒歌《小手拍》:小手拍拍,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舉起來。小手拍拍,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轉起來…….用的節奏型就是:××|××|××××|教師要選擇節奏感較鮮明的,分別拍出節奏,讓幼兒辨別兒歌名稱,也可讓幼兒拍節奏,老師猜兒歌的名稱。
五、利用樂器,打擊節奏。
每個孩子都喜歡敲敲打打,打擊樂對培養幼兒的節奏感起著重要的作用。作為剛入學的小班幼兒,先認識打擊樂器,并知道怎樣使用是首要問題。幼兒打擊樂器常見的有:鈴鼓、串鈴、三角鐵、碰鈴、響板、沙錘、鼓、鑼等,演奏所有的打擊樂器都要求幼兒手腕
放松、靈活、不僵硬、有彈性,能控制手的動作。教師先引導幼兒在敲打、搖動、振動、抖動中,感受音響的效果及其帶來得愉快感。只要多練習,幼兒就能逐步跟上音樂的節奏,從而較好的進行集體演奏。
征對以上概括的幾點,在下學期的音樂教學中,我將從培養小班幼兒的節奏感出發,切實做好小班幼兒的音樂啟蒙訓練,為發展幼兒的音樂能力盡一份力。
教育筆記:正確看待小班的打人事件
一天早晨,我們正在吃飯,一個小朋友的家長氣沖沖的走進來問我:"老師,孩子說有個小朋友老打他,好像叫***。 這兩天我們孩子早上哭著都不愿意來幼兒園了。"我聽后忙說:“今天讓我多關注一下您家的寶寶,看事情到底是怎樣的?”
特別是在小班,剛上學,護子心切,出現這樣的情況特別多,有的家長更激動,說:“聽說**小朋友總是打人,讓他換幼兒園好了……
通過這件事我一直在思考。小班的孩子真的會故意打人嗎?我想對家長們說:"不要用我們大人的想法去評價孩子,他們是那么的善良、純真,在他們的世界里一切都是美好的。"正像三字經里說的"人之初,性本善。"在孩子們的思想世界里,沒有仇恨、嫉妒、報復、虛偽、欺騙。只有真實情感的表達,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喜歡就是喜歡,生氣就是生氣,但過后馬上又會忘記,所以我一直覺得這是我最該向孩子們學習的優點。比如:"幼兒園里經常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兩個孩子打架了,跑過來告狀,相互埋怨非常生氣,老師有時會說:好吧,你們兩個人就不要在一起玩了,免得再打架。可是事情過去不到五分鐘,他們又在一起興高采烈的玩起來了。而且還是最好的朋友,越不讓他們在一起玩,他們會越好。"所以說:"孩子們都不計較我們做大人的又何必要耿耿于懷呢?"
再說,小班孩子規則意識還不強,需要我們做老師的正確引導,比如:在入廁這個環節,剛開始孩子們不懂的排隊,一到廁所就往前面擠,時常聽見孩子們說:"老師***小朋友推我,***小朋友打我。"如果我們老師不正確分析,盲目批評指責,勢必會誤會孩子。如果家長偏聽偏信,生怕自己的孩子吃虧,錯誤誘導勢必會使孩子犯錯誤。小班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不夠,他們只關注他們感興趣的事情,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現實與想象還分不清,有時會把想象中的事情說出來,使得家長誤以為真。還有的家長會使用一些誘導性的語言,來對幼兒發問,這都是不可取的。比如:"老師厲害不厲害?老師今天批評你了嗎?小朋友打你了嗎?……
小班孩子故意打人的情況確實不多,通常是玩玩具發生爭搶,走路碰撞或者向對方發出玩的邀請的時候發生的誤會,所以請家長朋友不要著急、心疼,理解了別人的孩子,也就是理解了自己的孩子。
幼兒園教育筆記:正確幼兒的自私習慣
一天自由活動時,美美哭著跑過來告訴我說:“小見咬我的手指頭。”只見美美手上有一個深深地齒痕,別的小朋友看到美美哭了,也紛紛指責小見起來,還有的小朋友跑去把小見拉到我這邊來,可是他拼命地往回拽就是不過來。
小見小朋友平時是一個很能干的孩子,可就是有點隨便、自私,每次玩積木他都會把自己的籃子里裝得滿滿的,做別的事情也是這樣,各種事情從來也不會讓自己吃虧,如果真是搶不過了,他就打,就咬,此類事情發生過很多次,和他談心交流后,會好轉幾天,可是過幾天又恢復原狀了。針對這一情況,我與家長進行了溝通,才知道原來他在家里也是這樣的,家里的人都是事事依著他,讓著他,才使他養成了自私的習慣。
這是獨生子女慣有的特點,試想幾個長輩共守著這樣一個寶貝,孩子怎會不養成隨便、自私的習慣呢?針對這種情況,我多次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更加全面的了解了孩子,對孩子有了正確的認識。首先,我們老師在幼兒園里應該多培養該孩子的自控能力。比如:可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征,設計一些孩子感興趣的游戲活動,來促進孩子自控能力的發展。同時利用各種與家長接觸的機會,向他們宣傳幼教知識,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通過與家長的溝通,使家長認識到自我意識培養的重要性,家長以更積極的態度面對孩子,給孩子以良好的榜樣,讓孩子在模仿父母的過程中,學會認識自我,評價自我,控制自我,形成了良好的自控意識。引導家長用恰當的語言正確評價自己的孩子,發現孩子的優點,及時給予鼓勵,找出孩子的不足之處,給予指導幫助,使孩子全面發展。通過一段時間的家園共同教育,慢慢的小見咬人的事情再也沒發生過。
幼兒園教育筆記:理解和尊重幼兒
人們常說每個孩子都是一本有趣的書,要想讀懂這本書并不容易。只有愛他們的人才能讀懂。每個孩子來自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生活經驗和生活環境,他們性格特點不同,發展水平不同,存在明顯個體差異。作為教師,應善于發現幼兒的差異,捕捉幼兒的閃光點,利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尊重和理解幼兒。
我們班有一位叫小樹的小朋友,第一天來班上時,她一直拉著媽媽的手不放,戀戀不舍地說:"媽媽,早點接我,早點接我。"在我的勸說下,小樹滿眼含淚地松開媽媽的手。小樹的媽媽在臨走前,悄悄地對我說:"小樹吃飯時喜歡到處亂跑,這樣吃飯的速度就較慢,她害怕老師批評、指責她,所以一直都不愛上幼兒園,聽了這些話,我開始留心注意小樹。在活動區游戲時,小樹靜靜地坐在椅子上,于是我走過去,輕輕問她:"小樹,你喜歡玩什么?"他說:"我喜歡看書。""老師和你一起看好嗎?"小樹高興得點點頭,于是我和她一起看起書來,開始是我講,講著講著,小樹也不由自主的講起來,我高興地說:"小樹,你好棒呀!能自己看書講故事,你愿意把故事講給小朋友聽嗎?""愿意",于是我叫了好些小朋友來聽小樹講故事,小樹很高興,講得也更起勁了。
通過這件事,我深深體會到,孩子們都有一顆敏感而細膩的心靈,教師善于發現孩子閃光點,尊重幼兒的興趣,幫忙幼兒成功地表示本身,就會使幼兒獲得心理上的滿足與快樂,從而促使幼兒健康發展。
午餐時,為了減輕小樹進餐的緊張心情,我給她少盛了一些飯菜,可是當一部分小朋友吃完飯,離開座位后,小樹哭了起來,我忙走過去,問她:"小樹,你怎么啦?""我吃不下","小樹,別著急,你瞧,就剩下這么一點點了,來,我幫你!"小樹在我們的耐心幫忙下,終于把飯吃完了,盡管她是最后一個吃完飯的,但是我們沒有批評她,反而給她以鼓勵,以信心,幫忙她逐步克服緊張、自卑的心理,逐漸培養她進餐的良好習慣。
第二天,小樹和媽媽一早就來到幼兒園,媽媽手里還拿著幾本書,她對我說:"成老師,太謝謝你們了,小樹以前不愿意上幼兒園,可今天一早說,媽媽,我要上幼兒園,快,咱們別遲到了,我要講故事給小朋友們聽呢!老師還夸我故事講得好呢。"望著小樹媽媽高興的樣子,我也會心地笑了。這一切對于一位幼兒教師來說,雖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但對于家長和孩子來說,卻是多么重要。
教育筆記:小班幼兒常規培養隨想
四年后我又開始帶小班了,對于帶了兩年大班的我來說還真是有點不適應。不過讓我慶幸的是自己的寶寶和他們同齡,這讓我有了些許信心。還有在一個月的相處后,孩子們帶給了我許多的驚喜,家長給了我極大的鼓勵,讓我能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
前兩周我們以穩定幼兒情緒為主,所以對他們在常規上并沒有細致的要求,但也是在這兩周中孩子是最自然的呈現出自己的常規狀態。工作中我也深深體會到了良好習慣的養成對孩子來說在他們以后的學習、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利用這兩周時間仔細觀察了每個孩子,通過觀察初步了解孩子在常規上的表現,并針對表現進行分析和思考,為以后的工作提供依據。有了觀察的基礎,我也就能有目地的開展工作了。
首先,以生活活動為切入口,用多樣的形式和語言引導幼兒。
對于幼兒來說,空洞的說教是無用的,理解必須建立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如幼兒洗手后經常不擦干,針對這個問題,正巧這段時間感冒生病的幼兒較多,我就把洗手說成給小手洗洗澡。我說:“小手洗過澡,不擦干會生病的。”由于有了關于感冒的生活經驗,幼兒對我的話理解很快,有的幼兒邊擦手邊對我說:“不擦干,小手就該咳嗽了。”
常規培養建立在幼兒充分的自身體驗上,便于幼兒理解并自覺地遵守,理解之后更有利于發揮幼兒的主動性。
其次,關注個別幼兒的常規培養。
觀察后發現我們班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強,這也是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他們在與同伴的互動中很愛模仿他人,看見別人這樣做了,他也會去做。而我們班中有幾個孩子比較頑皮也很活躍,規則意識較差,他們的行為往往會引來其他孩子的模仿。因此,我在工作中更加關注他們常規的培養,不斷的提醒他們,當他們進步是也及時的表揚。在班中積極樹立好的榜樣,對好的行為及時的,有時是夸張的進行表揚和贊許,讓幼兒能模仿好的行為和習慣。
最后,重視家園配合。
培養幼兒常規要重視家園配合。特別是小班,初入園時,家長擔心幼兒的生活起居。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利用家長早、晚接送孩子的機會、在QQ家長聊天群里經常幫助家長了解幼兒園,對家長提出有關教養幼兒的具體要求,如初步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習慣等,讓家長在家中也要培養幼兒飯前洗手、飯后漱口、擦嘴、洗手等習慣。做好了家園配合,才能培養良好、穩定的常規。
教育筆記:小班幼兒節奏感的培養
經歷了小班第一學期的音樂教學活動,尤其在學期末園內的音樂調研之后,我更是感到班內不少幼兒的節奏感很薄弱,玩音樂欣賞、歌唱活動時差距還不明顯,但是一旦進行集體打擊樂表演時,差異就出來了,很多幼兒老師單獨指導很多遍,一放手還是不能跟上音樂的節奏,這使我很著急。
節奏是音樂的骨骼和靈魂,感受節奏和表達節奏是現代兒童音樂教育的重要內容。面對我班幼兒節奏感差的狀況,結合園內要求,我利用寒假閱讀了關于如何培養小班幼兒節奏感的書籍,其中包括許卓婭老師的《學前兒童音樂教育》和大學時代的教科書《學前音樂教育》,重溫了一下書中對培養小班幼兒節奏感的描述,學到了很多方法可以未來用在音樂教學中。
一.多傾聽音樂,感知各種節奏。
音樂是聽覺藝術。一方面,我們要在教學中為幼兒提供各種物質材料,讓幼兒掌握聽的技巧。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留心收集日常生活中幼兒經常見到的、感興趣的、能發出各種聲音的物品,小班幼兒對這類聲音特質最感興趣。
二.運用視覺,幫助感知節奏
看圖形、樂譜符號做節奏動作。根據圖形顯示的節奏給熟悉的歌曲配上簡單的動作,小班幼兒用動物圖畫表示節奏更易理解。或者師幼一起邊唱歌曲,邊將歌曲的節奏畫在黑板上。小班幼兒最初由教師畫,能力強的幼兒可以鼓勵他自由選擇熟悉的歌曲,劃出節奏。
三、利用動作、游戲,加強節奏訓練
先讓幼兒聽節奏,用簡單的身體動作(如拍手、點頭等),自由地或有規律的固定節奏型來表現歌曲的節奏,反映歌詞的內容。或者通過游戲的方法表現節奏。如上學期的音樂游戲《跟著我來走走》,孩子們就是根據老師彈得琴聲,用腳步進行走、停的訓練,其實也是一種節奏練習。每次停頓都要求變化動作,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可見幼兒對于游戲性的節奏練習會更喜歡和接受。
四、特色活動:念童謠,拍節拍
兒歌的韻律整齊自然,歌詞押韻順口,節奏分明,富于音韻美和音樂感。讓幼兒邊念邊用手拍出節奏,可以培養幼兒的節奏感。如兒歌《小手拍》:小手拍拍,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舉起來。小手拍拍,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轉起來…….用的節奏型就是:××|××|××××|教師要選擇節奏感較鮮明的,分別拍出節奏,讓幼兒辨別兒歌名稱,也可讓幼兒拍節奏,老師猜兒歌的名稱。
五、利用樂器,打擊節奏。
每個孩子都喜歡敲敲打打,打擊樂對培養幼兒的節奏感起著重要的作用。作為剛入學的小班幼兒,先認識打擊樂器,并知道怎樣使用是首要問題。幼兒打擊樂器常見的有:鈴鼓、串鈴、三角鐵、碰鈴、響板、沙錘、鼓、鑼等,演奏所有的打擊樂器都要求幼兒手腕
放松、靈活、不僵硬、有彈性,能控制手的動作。教師先引導幼兒在敲打、搖動、振動、抖動中,感受音響的效果及其帶來得愉快感。只要多練習,幼兒就能逐步跟上音樂的節奏,從而較好的進行集體演奏。
征對以上概括的幾點,在下學期的音樂教學中,我將從培養小班幼兒的節奏感出發,切實做好小班幼兒的音樂啟蒙訓練,為發展幼兒的音樂能力盡一份力。
教育筆記:淺談小班幼兒的游戲
愛游戲,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在游戲中能盡情模仿、按自己的意愿進入自由的游戲狀態中,在情感上得到很大的滿足。而更重要是,游戲能促進孩子各種能力上的發展。
剛進幼兒園的小班孩子,由于他們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的局限,所以在游戲中的角色意識缺乏,游戲的行為和注意力不集中;孩子在游戲中的隨意擺弄多,與同伴的語言交往少;游戲的內容情節單一、生成新游戲少。針對以上孩子游戲的薄弱點,我們老師可以做到以下幾點來促進小班孩子的游戲水平、豐富他們的語言交往、從而更好地促進社會性情感的發展。
一:創設良好的物質環境
在了解孩子的年齡特點和興趣關注的基礎上,為孩子創設溫馨實用的游戲環境,尤其是一開始材料的投放,太多,會使孩子無從適從,會這里擺弄那里擺弄,不利培養孩子在游戲中的專注性;太少,引不起孩子對游戲的興趣,滿足不了孩子游戲的需要。所以材料的投放必須根據孩子當前游戲水平逐步進入,從簡到難,循序漸進。
二:做好積極的心理準備
其實就是激發孩子對游戲的興趣,可以在平時和游戲前和孩子經常聊聊孩子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尤其是有趣的家庭趣事、簡單的生活常識、周邊的小新聞,激發孩子產生游戲的愿望。有了一定的心理準備和感知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后,孩子的游戲內容和情節才會逐步豐富,孩子的角色意識也會隨之增強。
三:參與孩子的游戲活動
適時地介入孩子的游戲,老師以某種角色的身份參與孩子的游戲,角色參與的好處,就是教師和孩子完全融入在一起游戲,了無痕跡地影響著孩子的游戲進展,推動游戲內容的增強;適時的、直接的語言引導方法,更能簡單明了地促使孩子明白一些游戲規則、游戲行為的對錯等、及時消除游戲中的不安全因素,從而使游戲沿著良好的方向發展。
除此之外,培養小班孩子在游戲中的關愛行為、謙讓品質、培養對角色的創造性思維發展,來增強孩子與同伴的語言交往,豐富他們的社會性情感,從而在游戲中快樂地成長,給他們的童年留下美好的回憶。
入園三周了,原先一直困擾我們的走樓梯問題,現在也漸漸步入正軌了。每天早上八點開始準備“走樓梯”,下樓做操,經常是大中小班的操我們都做一遍,爬上樓梯小孩子都累壞了。我們在三樓,原本運動量比較少,這下算是補上了。
辛苦的練習,終于還是有成果的。昨天,帶孩子們去樓下玩我是健康小司機的游戲,大家能放開手繞著圓圈走了,后來帶著孩子們去幼兒園里逛了一圈,一起學解放軍,踏步往前走,孩子們興致很高啊,一二一一二一走的很開心!
《幼兒教育筆記3篇》:幼兒教育筆記第1篇 幼兒的沉默寡言 我班的王曉芳小朋友個性聽話,上課十分認真,也不跟別的小朋友胡鬧。就是有一點,平時沉默寡言,不愛說話,總喜歡自我一個人靜靜的玩。
《幼兒園的教育筆記3篇》:幼兒園的教育筆記第1篇 如何改變孩子的壞脾氣 首先父母及家人對待孩子的態度要統一,當孩子沒有道理地發脾氣時,不能因孩子哭鬧而妥協。 其次父母應注意和孩子的情感
《小班下學期教育筆記200篇》:小班下學期教育筆記第1篇 小班教育筆記大全(二十一): 走進每個孩子的心靈 今日,我和往常一樣懷著一份好心境走近了教室,準備開始著一天的工作。看見蔣涵鈺一臉苦惱地坐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