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03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幼兒教養筆記《他會成為一個真正棒的孩子》,是優秀的幼兒園教育筆記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中午,剛進班不一會兒,小小的李家臨便慢慢地走到了我的身邊,用他那雙委屈的大眼睛看著我,一邊用手指著胳膊肘,一邊訴說著他中午時的遭遇:“我回家,不小心摔倒了,這都磕壞了。奶奶說,要是出血了,就去打針。”語氣和表情都充滿了冤屈。我想,他希望得到我的安慰。
我馬上察看了他的傷處,只是擦破了點皮。我用嘴輕輕地向他的傷處吹氣,“還疼嗎?老師給你吹吹,下次走路時一定要小心啊。”我安慰他,然后話又一轉:“不過,老師很佩服你。你看,摔倒了你都沒哭,也沒叫,真是一個堅強、勇敢的男子漢!這點小傷沒事。”我微笑著看著他,他看著我,委屈、冤屈不見了。“如果老師摔倒了,老師也會像你一樣堅強、勇敢。”他眨眨眼睛,笑了,堅定地說了一聲:“嗯。”
這就是孩子。很多時候,他要的只是我們的一聲安慰,一句贊揚,甚至只是一個鼓勵的眼神而已。對他們而言,卻是如獲至寶,心中充滿陽光。
很多時候,我們會怪孩子不好。其實只要將我們的希望化成各種形式傳送給孩子,讓孩子自己以為自己就是那樣的、最棒的孩子,他最終也就會成為一個真正棒的孩子!
教育筆記:讓孩子們成為自己的主人
帶著幾分喜悅,帶著幾分遺憾,我與孩子們一起告別了中一班,共同步入了在園生活中值得珍惜的最后一年的大一班。
在這一年里,是孩子們從幼兒園邁向小學的一個銜接過程。需要孩子們在學習習慣、心理品質等諸多方面適應這一質的飛躍。為了幫助孩子們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找到幼小銜接的結合點,我在開學初查閱了有關學前教育等有關書籍,并與大班組的老師一起了解孩子在生如小學后將要面臨的困難。
我想:送給孩子們最好的禮物就是幫助他們在任務意識、規則意識、獨立意識、自我決策等方面做好準備。
開學第一周,是我們園規定的安全教育周,我并沒有白白浪費這一周的時間,在此期間,我教會了幼兒如何在發生火災的時候應該如何作、如何逃生怎樣自救等等,并和大二班的小朋友一起進行了消防演習。讓幼兒真正感受到火災發生以后步能慌張而是想根據火情打消來采取相應的措施。雖然幼兒這一周并沒有教課,但是幼兒掌握了最基本的火災逃生方法。在這一周里還讓幼兒時刻感受到:我是大班的大哥哥大姐姐了,我已經長大了,我能行,我能干,我能照顧好小中班的小弟弟妹妹,也讓重返幼兒園的小朋友感受到來自于集體和同伴的思念和期待。
進入學前班了,在環境上和中小班就有了很大的區別,首先在桌椅上就有著明顯的不同。大班孩子需要使用課桌椅而且是每人一個座位,這和小學是一致的。所以需要安排他們的座位。為了保證和尊重每一個孩子的要求讓他們不會為了位子而難過。我先根據孩子的男孩女孩、大小個子來進行選擇座位,可是這樣也存在著弊端,那就是難免有一輛個淘氣的孩子成了同桌。再加上我班的男孩女孩嚴重的失調,女孩才14個而男孩卻多達17個。這樣在座位上必然有幾個男孩是同桌。考慮到各方面的因素,最終找到了一個非常合理坐次。首先,按大小個子來進行,矮個子的必然是往前坐,高個子往后坐這樣小朋友之間就不會因為前面孩子高個子而遮擋了他的視線;再次就是要把著一個男孩一個女孩成為同桌的原則,多出來的幾個男孩子把比較乖巧的男孩成為同桌;最后一個原則就是讓能力強的孩子和能力弱的孩子成為同桌,并告訴幼兒,大家要互相幫助,不要讓哪一個幼兒掉隊。
座位分配好了以后有根據座位班全班分成了八大組,每組四個人,四個人要齊心合力使自己組共同進步。為此我還專門為孩子能設計了一個評比欄,就是為了促進孩子們各個方面都能進步,不管哪個孩子在哪一個方面有了進步我都要及時的進行獎勵,給他一朵小紅花,并告訴他們只要你們組每人都有了一朵小紅花的花,那么他們組就可以得到一朵大的大紅花以資鼓勵。讓孩子們在比賽中學會培養他們的規則意識和競爭意識。
孩子們都是好孩子,他們都有了競爭意識,都希望自己的一組能得到大紅花,所以每次他們組有那個小朋友沒有做好就會有坐好的小朋友來提醒,這樣就生卻了老師的監督而是讓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相互監督,起到了督促的作用,而我只是旁觀者,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糾正,讓他們成為真正自己的主人。
教育筆記:給孩子一個自己解決的機會
在素質教育中,培養“完整兒童”是我們的目標,讓幼兒敢說,愛思考,并能主動地解決問題,是培養幼兒自主學習的一個重要的方面。在此之中,教師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以往的教育實踐中,常是幼兒發現問題,教師就回答問題,為其釋疑解惑,以滿足幼兒的好奇心。但這樣的釋疑,對幼兒來說是否是經過努力才得到的呢?是否能在他心中留下較深刻的印象呢?是否能為其能力典型成服務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幼兒能夠發現問題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但讓幼兒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是更關鍵的,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的答案也才能印入腦海,一輩子都難以忘懷。
在主題活動《可愛的鳥》中,孩子們對鳥的嘴巴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在組織的集體活動中,孩子們紛紛拿出自己和家長一起從圖書、網上找來的圖片,把自己從圖書、類似于《藍貓三千問》中學到的知識,在集體中交流——有的鳥的嘴巴是彎彎的,有的鳥的嘴巴是尖尖的,有的鳥的嘴巴是扁扁的……關于鳥喙的形狀的討論是孩子們自己收集資料、觀察圖片的結果,這樣的氛圍不僅熱烈而且每個只要有經驗的孩子都有機會交流,都能從你或他那兒得到一些收獲。于是,我又提出了一個問題——鳥為什么需要不同形狀的嘴?天天說:“因為它們要用嘴吃食物。”龍龍說:“大家都一樣就不好看了。”有的小朋友贊同天天的回答,有的小朋友贊同龍龍的答案,大家開始爭了起來。爭執也是一個獲得經驗能力的方式。徐徐說:“小蘭老師,告訴我們原因吧。”我剛要張嘴告訴孩子時,轉念一想,給孩子一次自己解決的機會吧。就進一步問道:“我們怎么樣能知道正確的答案呢?”孩子們表示象收集各種形狀的鳥嘴巴資料一樣自己去找一找。
第二天,孩子們紛紛來告訴我——有的說尖尖的嘴的鳥一般吃種子,他們要用嘴來啄;有的說,老鷹的嘴巴上有個鉤子是為了把肉撕開;有的能概括地說出,是因為它們吃的食物不一樣,所以嘴巴的形狀不一樣。當我用肯定的口吻、鼓勵的眼神時肯定孩子們自己通過努力得到的答案時,孩子們一臉喜悅。
我相信,經過自己找尋資料、觀察、探索,動腦解決的問題,他們肯定難以忘懷,并且在這樣的過程中學會了怎樣解決問題,知道要勇于克服困難,努力思考,才能解決問題,尤其是得到答案的快樂,是別人給予不了的,這種快樂帶給兒童更多的是一種自信。
自信、勇敢、善思考、不被動的接受,這不正是“完整兒童”所必需的嗎!作為教師,一個留有思考余地的回答,能帶給幼兒這許多,為什么我們不去嘗試,不去做呢?
教育筆記:讓孩子成為游戲的主人
《規程》提出,“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幼兒園應該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在《結構游戲中的鬧騰》這一文中教師把游戲作為幼兒活動的基本組織形式是很正確的,但是這位教師沒有從根本上走出大一統的集體活動設計的概念,教師對游戲活動的價值,尤其是幼兒生成的游戲活動的價值認識不足,導致出現了案例中的情況發生。下面我簡單闡述自己指導結構游戲的幾點做法。
讓我們時時換位思考,從幼兒的角度出發去開展教學活動,擯棄教育的功利心,讓孩子成為游戲真正的“主人”。
一、建立主題,有目的地開展結構游戲。
到了大班,雖然要考慮幼小銜接,大班幼兒參與學習活動的時間增加了,但是結構游戲
還是大班幼兒的最愛,尤其是大班的男孩子。他們生性好動,對于舞刀弄槍非常拿手,結構游戲正好滿足了他們的需求。因此我覺得要確立一個主題,讓孩子們知道今天的結構游戲中完成什么任務?比如男孩子喜歡的兵工廠,那么首先讓孩子們討論兵工廠有哪些建筑物、哪些設備、制造了哪些武器,制作好的武器放在哪個地方?有沒有綠化帶?這樣四組的幼兒可以分別申領一個小任務,那么活動的開展就具備了目的性,孩子們也會有的放矢的參與結構游戲了。
二、樹立規則意識,進行自我約束。
任何一個活動都需要規則的保障。結構游戲的規則包括游戲前、游戲中、游戲后三個內容的規則。游戲前可以讓幼兒討論一下拿取結構游戲材料的規則、違反游戲規則的處理方法、制造兵工廠的地方的確定、兵工廠每個部門人員數量的確定以及所需的建構游戲材料等;游戲中的規則包括安靜地游戲、解決矛盾沖突的辦法以及串組協商解決游戲材料等;游戲后包括物歸原處的規則、互動評價的規則、欣賞作品的規則以及獎勵表揚的規則等。這樣不僅可以讓結構游戲順利地開展,還可以發展孩子們合作協商、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大班幼兒認真及耐心、細致的態度。
大班幼兒已經有了較強的自主意識,他們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在游戲中會出現自己的想法,會按自己的意識、想法去活動。作為教師的我們就很難去控制,以及很難強制性地去讓他們“執行命令”。《綱要》曾指出,“教師應充分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給幼兒一定的自主權。”可見教師應充分考慮幼兒的需求后在進行適當地引導,在活動開始前先讓幼兒自己提要求,以自己的要求來約束自己。如:在結構游戲開始之前和幼兒進行交流、談話,“活動中需要注意什么?如何更好地游戲?”等等,幫助幼兒提升自我約束能力,從而形成良好的規則意識。
三、開設相關區域,讓孩子在區域中繼續游戲。
大班幼兒生性好動,特別是男孩子,而且喜歡一些富有挑戰性、競賽性的活動,教師的一再約束就會出現反效果,就像案例中那位教師一樣,出面干預后還是不見其效,反而再次掀起高潮。教師可針對性地去開設相關區域,將幼兒搭建好的手槍、坦克、大炮之類的“武器”投放到區域中,幫助幼兒創設一個豐富的活動場地,讓孩子們盡情地活動,并將其區域投放在室外,讓幼兒用建構好的“槍炮”開展“演習”活動,一滿足幼兒對活動的需求。
1、學習性和社會性區域活動的有機結合
學習性區域: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擺弄為主的方式,進行個別化的自主學習活動區域。社會性區域:通過角色的扮演,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情感體驗,培養社會性能力,積累社會經驗。因此,我們要在關注學習性區域的同時,也要關注到社會性區域的價值,把它們有機結合在一起。根據我園目前教室、寢室的格局,我們可以在寢室里設置數學區、語言區、巧手區等學習性的區域,而在活動室內則可以設置以角色為主的社會性區域,而聲音較大的建構區則放在了走廊,避免了區域間相互干擾。
另外由于我園在硬件格局上的局限,使各班無法展開各個區域,因此,我們可以嘗試在同領班開展“開放性區域活動”。如。中二班教室內是以角色為主的區域,中三班教室內是以操作為主的區域,為了區域設置上的互補,可以每周有一次向全體幼兒同時開放區域活動,幼兒可以自主選擇活動參與游戲與操作,達到資源共享,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2、常設性區域和與主題相結合的區域活動有機交融
因為有些主題內容確實難以在區域活動中體現,所以,可以嘗試常設性區域和與主題相結合的區域活動有機交融的模式。一般來說,像益智區、生活區、閱讀區等,是班內的常設區域,其內容隨著孩子的活動情況而逐步調整。而建構區、美工區則是最容易表現主題內容的,因此經常隨著主題的變化而更換。
同時,作為教師也要在這樣的游戲教學中不斷反思,向專家學習、向同事學習,向幼兒學習、向網絡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為幼兒提高更合理的學習游戲環境。
教育筆記:孩子,你真棒!
黃xx是我們班一個很調皮的小朋友,經常有小朋友到我們這兒說:“老師,黃xx打我。”或者“老師,黃xx打XXX。”除了欺負其他幼兒外,他還喜歡在地上爬或者睡在地上等,對此我們老師很是頭疼。不管我們是表揚他還是批評他,他都是一副無所謂的樣子,根本就不聽我們的話,在家里爺爺奶奶也管不住他,對此我們感到很頭疼,不知道怎么辦才好。
在一次美術活動中,黃xx卻做了一件讓我很驚訝的事。那天活動快結束時,我班的張思遠小朋友把水彩筆畫在了管靖澤的臉上,我很生氣,狠狠地批評了張思遠,隨后對管靖澤說:“管靖澤,你找肖老師去幫你把臉上的水彩筆印跡洗干凈。”說完我讓管靖澤去找肖老師,而我低下頭輔導其他幼兒繼續活動。當我再次抬頭就看見管靖澤和黃xx一起從廁所里出來,管靖澤臉上的水彩筆印跡洗干凈了,而黃xx手上則滴著水,是濕的。我感到很驚訝,就問管靖澤:“誰幫你洗干凈臉的?”“是黃xx。”管靖澤回答。我很驚訝,心里在想:黃xx和管靖澤幾乎天天都會有矛盾,天天都會因為一點小事而動手、打架,所以我們老師從不讓他們兩個坐在一起,看見他們在一起坐會馬上把他們分開。所以管靖澤說是黃xx幫他洗的,我才會感到吃驚。不過,我還是及時表揚了黃xx:“黃xx,你今天幫助了小朋友,老師要表揚你。你能不能答應老師以后也這么幫助小朋友,就像今天幫助管靖澤這樣,好不好?當個好孩子?”黃xx點了點頭。
第二天來幼兒園時,我發現黃xx有了一點小小的改變:以前來到幼兒園后,不是滿教室跑就是在教室地面上爬,在就是和其他幼兒打鬧。今天來園后發現他這些行為都沒有,安靜的坐在椅子上聽兒歌,就算忘記了
,又站起來和其他幼兒打鬧,但只要我喊他一聲或是對他說:“黃xx,還記得你答應過老師什么嗎?”他會馬上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或是改正自己的錯誤。
通過這件事讓我發現:黃xx他雖然很調皮,但是他很重視和別人的約定,答應別人的事就會努力去做到。這個就是黃xx最大的優點。只要發現了優點,黃xx就會對自己有信心,就會慢慢改正自己的缺點。
中午,剛進班不一會兒,小小的李家臨便慢慢地走到了我的身邊,用他那雙委屈的大眼睛看著我,一邊用手指著胳膊肘,一邊訴說著他中午時的遭遇:“我回家,不小心摔倒了,這都磕壞了。奶奶說,要是出血了,就去打針。”語氣和表情都充滿了冤屈。我想,他希望得到我的安慰。
我馬上察看了他的傷處,只是擦破了點皮。我用嘴輕輕地向他的傷處吹氣,“還疼嗎?老師給你吹吹,下次走路時一定要小心啊。”我安慰他,然后話又一轉:“不過,老師很佩服你。你看,摔倒了你都沒哭,也沒叫,真是一個堅強、勇敢的男子漢!這點小傷沒事。”我微笑著看著他,他看著我,委屈、冤屈不見了。“如果老師摔倒了,老師也會像你一樣堅強、勇敢。”他眨眨眼睛,笑了,堅定地說了一聲:“嗯。”
這就是孩子。很多時候,他要的只是我們的一聲安慰,一句贊揚,甚至只是一個鼓勵的眼神而已。對他們而言,卻是如獲至寶,心中充滿陽光。
很多時候,我們會怪孩子不好。其實只要將我們的希望化成各種形式傳送給孩子,讓孩子自己以為自己就是那樣的、最棒的孩子,他最終也就會成為一個真正棒的孩子!
活動描述:
本學期,幼兒升入中班后,比原來活躍了許多,我園活動空間也大,孩子們在班里經常跑來跑去,或者學奧特曼互相打著玩。
恒志就是這些孩子中比較典型的一個,他喜歡和老師在一起,但是他經常會與周圍小朋友發生矛盾,也常常有小朋友跑來向老師告狀,說恒志打了他等等之類的話。
在我觀察了恒志之后發現,其實并不是恒志愛打人,而是他處理問題的方法不恰當。例如:早上活動區時恒志在建筑去玩搭積木,他搭了一個特別漂亮的游樂場,而這時醒醒正巧坐在恒志搭的建筑物旁穿鞋,不小心擋住了恒志的搭建,于是恒志就推了醒醒一把,結果手重了,醒醒哭著向我告狀說恒志打他了。我將這一切都看在眼里,于是我走過去把恒志叫了下來,對他說:“恒志,你為什么打他啊?”恒志說:“我沒打他,他碰到我的樓房了。”我又問他:“你是不是想讓他讓開一些啊?”恒志點點頭,我又告訴他:“你想想,如果你不用手推醒醒,還能怎么告訴他啊?”恒志想了想,對我說:“請你讓一下行嗎?”我笑了,摸著恒志的頭說:“對啊!你要是這么對醒醒說,他不就不會給你告狀了嗎?”恒志點點頭,對我說:“老師,我改了。”
反思:
中班幼兒的行為問題增多,更多的是源于中班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缺乏。作為老師,要不斷觀察幼兒的社會交往情況,并有針對性的進行指導,使幼兒的社會交往技能不斷改善,從而減少行為沖突問題發生,保證幼兒順利進入“社會化”。
《教師教育筆記中班3篇》:教師教育筆記中班第1篇 在教育中有這樣一個現象:5+2=0。即,一周七天,在幼兒園5天的教育,加之2天的家庭生活,孩子一周的教育等于沒有任何的效果。 之所以有這樣的現象,說明家
《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500篇》: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第1篇 大班教育筆記(一): 一天在晨間談話的時候,我問小朋友們:“兩天不見了,你們最想誰啊?”我本以為他們會說最想老師了,但是他們大都卻說:&ldqu
《幼兒園讀書筆記200篇》:幼兒園讀書筆記第1篇 幼兒園讀書筆記1 最近讀了《幼兒園教育的50個細節》一書,書中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案例細節描述將我們日常教育教學中容易產生的一些教育現象記錄下來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