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8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小班老師教育筆記《幼兒我教孩子擦鼻涕》,是優秀的幼兒園教育筆記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幼兒教育隨筆:我教孩子擦鼻涕
小班的孩子年齡小,自理能力差,經常把鼻涕弄的一袖子都是,小臉像個小花貓,兩個臉蛋黏糊糊,臟兮兮,盡管我們經常提醒孩子有鼻涕來找老師拿紙擦,我們看到了也會拿紙幫孩子們擦干凈鼻涕。但仍然有些小朋友會用手或胳膊蹭鼻涕,我們想了很多辦法,情況改善都不是很大。
有一天,天天小朋友來問我要紙自己擦鼻涕,平時他的自理能力還不錯,我就給了他兩張紙看著他擦,只見他這邊蹭一下,那邊揉一下,結果沒擦干凈,反而揉的滿臉都是。我趕緊把他帶到衛生間洗干凈。
事后我經過反思、嘗試、總結,我發現解決這一問題的好辦法。拿一張紙先蓋在鼻子上,然后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捏著鼻子兩側捏一下,取下后疊一下,再重復剛才捏的動作,幾次下來鼻涕擦干凈了。我先請幾個小朋友按我說的要領試試,效果很好。于是我給每個孩子發一張紙按要領擦拭,孩子們很感興趣,練得很認真。孩子們很快就學會了正確擦鼻涕。在以后的日子里,孩子只要有鼻涕就會主動跑到老師準備的小筐里拿衛生紙擦干凈。“小花貓”的現象沒有了,教師欣慰,家長開心!
幼兒教育隨筆:孩子,老師向你道歉
記得今年小班招生時,正趕上我孩子病了,我的心里非常的煩躁,當時班里有個特別愛哭的孩子叫雨涵,任你怎么勸說,他就是不聽,一哭起來就沒完沒了。我的耐心防線終于被沖破,簡單粗暴的批評了雨涵,也一時制止了雨涵的哭鬧。然而過后家長來送雨涵入園時,孩子哭得更厲害了,一邊哭一邊用驚恐的眼神看著我、躲著我??粗旰@恐的眼神和那委曲的表情,想起了從前多少哭鬧不止的孩子,在我的親切關愛和擁抱中順利渡過人園關的往事,我感到無比慚愧,我決心向孩子道歉。
我把孩子抱起來,撫摸著她的頭,柔聲細語地問她:“雨涵,媽媽爸爸愛你嗎?”雨涵肯定地點點頭。我接著說:“老師也有孩子,我也很愛他。前幾天他病了,老師當時很著急,也沒顧得上抱你、沒有跟你玩、有時還不理你、甚至跟你生氣,真是對不起雨涵,老師向你道歉,原諒老師好嗎?”聽著我的話,雨涵的臉開始由陰轉晴,顯然,現在他已經開始接納我、原諒我了。
這件事后,我想到了很多,孩子的眼睛是一面透明的一塵不染的鏡子,成人的任何言行、情緒,都能從鏡子里毫無保留地折射出來。作為幼兒教師的我們,一定不能把不良情緒帶到工作中,只有把歡笑的陽光,母愛的溫暖留給孩子,把和藹可親的美好形象留給孩子,才能獲得孩子對我們的認可和尊重,才能真正贏得童心。
幼兒教育隨筆:我教孩子擦鼻涕
小班的孩子年齡小,自理能力差,經常把鼻涕弄的一袖子都是,小臉像個小花貓,兩個臉蛋黏糊糊,臟兮兮,盡管我們經常提醒孩子有鼻涕來找老師拿紙擦,我們看到了也會拿紙幫孩子們擦干凈鼻涕。但仍然有些小朋友會用手或胳膊蹭鼻涕,我們想了很多辦法,情況改善都不是很大。
有一天,天天小朋友來問我要紙自己擦鼻涕,平時他的自理能力還不錯,我就給了他兩張紙看著他擦,只見他這邊蹭一下,那邊揉一下,結果沒擦干凈,反而揉的滿臉都是。我趕緊把他帶到衛生間洗干凈。
事后我經過反思、嘗試、總結,我發現解決這一問題的好辦法。拿一張紙先蓋在鼻子上,然后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捏著鼻子兩側捏一下,取下后疊一下,再重復剛才捏的動作,幾次下來鼻涕擦干凈了。我先請幾個小朋友按我說的要領試試,效果很好。于是我給每個孩子發一張紙按要領擦拭,孩子們很感興趣,練得很認真。孩子們很快就學會了正確擦鼻涕。在以后的日子里,孩子只要有鼻涕就會主動跑到老師準備的小筐里拿衛生紙擦干凈?!靶』ㄘ垺钡默F象沒有了,教師欣慰,家長開心!
教育筆記:如何引導小班幼兒涂色
以前都是帶中、大班,那個時候不怎么覺得孩子涂色有困難或者涂的不好,現在自己帶小班了。而且給繪畫作品涂色是小班必須要做的。怎樣讓孩子們涂色有進步,而且掌握好相當的力度及控制好自己的手呢?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
在之前有給孩子們涂色,也只是操作材料上涂,或者區域里投放,只有幾個動手能力強的孩子涂的還不錯,其他的孩子涂色都是在亂畫,沒規則。在上個月的家長助教日,東東(化名)的媽媽帶來了一節繪畫課。給國旗涂色,當時家長們對于孩子涂色方面的操作也不是很滿意,雖然我和家長們解釋了這一階段孩子們涂色為什么會這樣及其手腕的力度,家長們也認可我的解釋,但在我的心里卻一直在想如何將孩子們的繪畫技能提高。通過多次的觀察,及和毛老師的討論,我總結了以下幾條存在的問題:
1、孩子們不知如何開始涂色
2、拿了蠟筆不知從哪個方向開始畫
3、手該如何掌握力度
4、蠟筆多了不知使用哪一支好
針對以上的問題,我和毛老師決定從如何拿蠟筆開始引導幼兒。
第一步握蠟筆解決了,接下來是涂色的方向,多次觀察幼兒操作我們總結了下面兩種方向:從左到右涂色,從上到下涂色,通過這種方法,孩子們不再因為不知道從哪里開始而不敢涂色了。第三步就是顏色選擇,我和毛老師討論后總結,首先讓孩子們使用一支蠟筆涂色,并多加引導幼兒盡量涂在黑色線以內,并在每次操作前做相應的示范。
通過幾次的練習下來,發現孩子們進步不小,也得到了家長們的認可。為了讓孩子們不固定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我和毛老師大膽的將蠟筆的投放數量增加,而且讓孩子們自由選擇哪種顏色涂色,減少孩子們對于顏色選擇困難。在涂色《七色花》我做了大膽的嘗試,剛開始我們擔心孩子只使用一種顏色,或者又回到了剛開始時那樣選擇困難,但孩子們給我們的結果卻超乎我們的想象,孩子們能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進行涂色。而且還會按照自己的想失去按排每一個花瓣的顏色。有個別孩子還特別有想法需要老師提供更多的顏色蠟筆。
從觀察到討論到嘗試到練習,這個過程雖然久了點兒。但重要的是孩子們已經掌握了涂色的基本方法,而且取得了相應的成效。
相信,每次用心的去做,一定會有收獲。
小班教師教育隨筆:孩子們的畫
記得剛進小班,一上美術課總會有一些聲音“老師,我不會畫”,如果老師不加以指導,他們會呆呆地坐上一節課,然后面前仍舊一張白紙,有時握著小手畫幾個,他們還是不敢下筆。不會畫?是從來沒接觸過蠟筆從來沒上過幼兒園的孩子嗎?不!除了極個別膽子比較小的孩子外,尋找發出這樣聲音的,往往是那些曾經上過一段時間幼兒園,平時畫畫還不錯,涂色涂得非常均勻,在老師心中畫畫技能達到良好以上的孩子。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其實孩子不是“不會”,而是“不敢”,分析下原因:1、“畫的像”觀念的毒害。0-3歲孩子的繪畫還處于涂鴉期,3歲之后向象征期發展,然后是圖示期,進入小學才能真正達到寫實期。但是現在很多家長和某些個體幼兒園的教師往往以畫得像不像來衡量幼兒的作品,對于幼兒天馬行空不按老師要求的涂鴉會被批評為亂畫,成人錯誤的價值觀導致幼兒思維的禁錮,過高過嚴的要求使幼兒不敢下筆。2、小肌肉發展不夠,現在孩子大多為獨生子女,平時動手的機會較少,因此小肌肉的發展較弱,對于油畫棒的駕馭不是很熟練,技能上的缺失也是孩子不敢的一個因素。
找到了原因,怎樣才能消除孩子的心結,讓他們快樂的拿起油畫棒,隨意涂鴉呢?首先是讓孩子敢畫,我反復強調只要你畫了在紙上留下油畫棒的痕跡就是成功,都給與鼓勵和表揚,同時不批評孩子在繪畫內容和表現上的差異。另外學期初的幾次教學活動我都選擇了非常簡單的內容,而且變換內容和形式多次畫,像畫直線,我們進行了面條、小兔吃青草、小雞的籬笆等活動,畫圓圈則有吹泡泡、給小鴨洗澡、糖葫蘆、串珠等內容,熟悉的內容幼兒更愿意嘗試,同時反復畫也鞏固了幼兒繪畫技能。
但是常規的美術活動還不能完全消除孩子的緊張,所以我運用趣味教學法在游戲情境中進行教學,激發他們繪畫的興趣。
1、現實情境法:在添畫“面條”、“小雞的籬笆”、“吹泡泡”等活動,我在紙上畫好碗、小雞、吹泡泡的人等畫面,讓幼兒身臨其境地添畫。如在撕貼畫“好吃的蛋炒飯”的開始部分,我模擬幼兒所熟悉的情景圍上圍裙,放上煤氣灶和鍋碗等:“媽媽要做蛋炒飯了,你們想吃嗎?”一下子就吸引了每一個幼兒,并引起了幼兒的討論,紛紛幫我出主意。這時我就可以將事先準備好的各色手工紙撕開來做成黃黃地蛋、綠綠地蔥、白白地米飯,放在鍋中炒,一碗香噴噴地蛋炒飯就做好了,激發幼兒自己做的愿望。
2、實物模仿法:在“幫媽媽繞絨線”中,我先出示毛線激發幼兒幫媽媽做事的興趣,五顏六色的毛線也對幼兒用色進行暗示,然后徒手模仿繞毛線動作體驗螺旋線從小到大的軌跡,再在紙上進行作畫,示范時還可以請個別特別不敢畫的孩子上來演示,使他們能放下“我不會”而大膽作畫。
3、故事法。以故事來引出繪畫,像添畫籬笆時,我先以故事的口吻告訴孩子,有只狐貍要來吃小雞,我們幫雞寶寶做個籬笆。然后通過照片讓幼兒觀察什么是籬笆,籬笆上的竹竿要插得密狐貍才鉆不進來。通過故事的演示幼兒繪畫的時候興趣濃厚,而且農村孩子對籬笆有生活經驗加上照片和之前畫直線的經驗鋪墊,孩子都能動手繪畫。
4、游戲法。雖然小班幼兒年齡較小,但仍需要掌握一些剪、貼、畫、撕、捏等簡單的美術技能。如果教師設置一些有趣的游戲,這些技能能在邊做邊玩中不知不覺地掌握的。比如要讓幼兒掌握剪的技能,讓幼兒為娃娃家剪面條,為肯德基剪薯條,為娃娃家剪長條做彩鏈,幼兒在游戲中掌握剪刀和膠水的使用。而在進行繪畫“吹泡泡”活動時,讓幼兒在室外吹泡泡,追趕泡泡,學習吹泡泡的兒歌,用瓶蓋印畫泡泡,用油畫棒畫泡泡,多領域的活動讓幼兒多方位的感知,在玩中畫,畫中玩,大大提高幼兒的興趣,激發幼兒的創作欲望。
5、多途徑多工具繪畫。對于小班幼兒,如采用單一的油畫棒作畫,時間一長,孩子就會失去興趣。所以我給予孩子作畫的材料和工具是豐富的富有變化的如:棉簽、瓶蓋、習慣、顏料、油畫棒、樹葉等。這樣,孩子就會覺得很好玩,很有意思,這樣他們才愿意去參與。如:在“魚媽媽和魚寶寶”的活動中,孩子們運用靈巧的手指在畫好的魚身上點畫,幫助魚媽媽和魚寶寶穿上了好看的魚鱗衣服。在“鞭炮”中孩子使用棉簽來畫鞭炮,不僅幼兒興趣濃厚而且作品顏色鮮艷,畫面生動。在這樣生動有趣的繪畫活動,既填補了幼兒表達意圖和表現能力之間的鴻溝,又使他們在每次參與活動前,對活動產生了一份神奇和新鮮感。興趣有了,他們就能自信的去參與了。
教學要有法,教時無定法,貴在能得法。實踐證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為一名幼兒教師,要能真正地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引導幼兒對美術產生興趣,同時為他們創造輕松和諧的學習環境。在活動中針對幼兒的個體差異,給以一定的鼓勵,多給予幼兒一些愛心和耐心,更多的是多一份責任心。有效地促進每一位幼兒的繪畫能力在原有基礎上得以提高,使他們逐漸想畫,愛畫,敢畫,會畫,從而使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對美術產生興趣,從而為美術碰撞出藝術的火花。
教育筆記:有效提升小班幼兒點數的能力
背景:
皮亞杰認為:數學開始于對物體的動作,真正理解數意味著兒童通過自己的活動發現或能動地建立關系?!皵祵W首先最重要的是作用于事物的動作”。數學教育的目標定位于關注幼兒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情感和態度,重視在認知活動中發展幼兒積極的情感,為幼兒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和動力。
在小班點數活動中,教師除了向幼兒進行點數方法的傳授外,更重要的應該是培養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主動探究的積極情感態度。那如何將小班的點數活動變成幼兒主動的學習與探究活動?教學活動中怎樣有效提升幼兒的點數能力呢?讓我們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不難找出其中存在的問題。
實錄:
在《小兔乖乖》的主題活動中,我們預設了一個《喂小兔》的數活動,教師以故事的形式將數量為5以內蘿卜、蘑菇的點數學習融入其中,幼兒一邊聽故事,教師一邊在背景圖中出示圖片引導幼兒學習點數,后來又以幫助小兔掛門簾的形式,給幼兒提供了不同形狀的樹葉圖片。先是讓幼兒根據教師給予的樹葉的數量進行點數并說出總數,然后教師讓幼兒分別用不同形狀的樹葉分別串上規定數量的樹葉。幼兒在點數的練習中,部分幼兒出現手口不一致和漏點的現象,如手還停留在3的物品上時已經點數到4了,或者點到5的物品的時候才數到第4個物品。雖然教師在集體活動中多次引導幼兒邊點邊數,但在個別實踐中,他們還是回到以往的順口溜式的唱數,而與實際點的動作與數數不同步。
分析:
小班幼兒開始學時掌握的數數知識不完全正確,因而時對時錯,錯誤包括漏講數詞、漏點物體、多余數詞、一個物體對應一個以上數詞等。針對這一現象,我們重新從了解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入手,分析并思考教師需要改進的教學策略,從而優化活動的實效。
1、了解小班幼兒思維發展特點。
《幼兒心理學》一書中指出“3——4歲的幼兒自我調節能力薄弱,行為的有意性低,注意不易集中,注意的穩定性一般在3——5分鐘,注意的轉移不靈活自主,在指導幼兒學習或組織幼兒的行為時,需要貫徹直觀性原則?!毙“嘤變旱乃季S具有具體形象性的特點,因此他們的學習活動必須依賴于對具體活動材料的操作來完成。 因此在選擇材料之前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多用直觀、具體的實物、圖像。對小班幼兒的數學活動而言,教師為幼兒投放何種材料、如何投放這些材料,具有特別重要的的意義。小班幼兒的點數活動需要接觸具體的事物,從親自擺弄操作、觸摸、觀察直觀具體的事物開始建立初步的關于點數與總數的感性經驗,最后逐漸到建立初步抽象的數的概念。
2)觀察判斷本班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尊重個體差異
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教育對兒童的發展起主導作用和促進作用。兒童的發展水平為兩種:已經達到的水平和可能達到的水平。最近發展區介于兒童通過自己的實力所能達到的水平和經由別人協助后可能達到的水平之間。因此我們教師就應該充分觀察幼兒的行為發展,找到每個幼兒的最近發展區,根據每個幼兒的已有點數經驗找出相應的可能達到的新的高度的點數要求。
兒童的發展存在個別差異性,這一點我們應該首先正確地認識到,并充分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對不同發展層次的幼兒提出不同的指導要求。在此次活動中教師對每個幼兒一開始都是同樣的要求,大聲點數,手口一致點數物品并說出總數。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該尊重幼兒發展的不同差異,允許幼兒從最接近自身能力水平的地方起跳,讓幼兒能看見自己的進步,在幼兒獲得了有效的點數經驗后慢慢達到新的高度。
措施:
1、利用情境呈現材料,滿足幼兒對游戲的渴望。
小班幼兒的認識主要受外界事物和自己的情緒支配,他們的許多活動也都是“情緒化”的。因此,缺乏情境性的活動或材料,不宜激發幼兒的興趣。因此,在組織過程中,教師關注幼兒近期的興趣點,將小班幼兒對小動物的熱愛之情遷移到活動中,將幼兒關注的小動物喜愛的食物與點數的材料相結合,并利用自然材料創設真實的游戲情境更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和參與活動的興趣,有效提升了幼兒點數活動的積極性,在趣味性的操作中,提升幼兒點數經驗。
2、開放式投放材料,滿足幼兒自由取放的愿望。
在教學實踐活動中,為了激發每一位幼兒參與到情境中進行練習,教師應考慮創設問題情境,激起幼兒主動幫助小動物的愿望。在操作環節之前,教師引導幼兒到創設的“小菜場”中,根據所需的數量,自由取放材料并進行點數。形式顯得自由而開放,對幼兒來說,也不再是被動的點數物品,而是在自由取放蔬菜的同時移動物體點數,滿足了小班幼兒自由取放物品的愿望。
3、層次性投放的材料,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
因小班幼兒點數能力發展的不一致,導致有的幼兒能手口一致地點數,但不能說出總數;有的幼兒只能唱數,點數時手口不一致,或數快或數慢;有的幼兒在數物對應方面還不能建立聯系,只有5個物品還會數出“6、7、8、9……”。因此考慮到幼兒的這一特點,我們在投放材料的時候就要注意材料所隱含的層次性。在活動中,教師可謂幼兒準備不同的數量,讓幼兒自主獲取物品后進行點數。點數能力發展較好的幼兒可以選擇堆在一起并數量較多的物卡,能力較弱的幼兒可以選擇排列整齊并數量較少的物卡,這樣的操作既降低了點數難度,又增加了點數的趣味性,使不同層次的幼兒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升。
4、教師積極的鼓勵和評價,激發幼兒樂于嘗試的欲望。
小班幼兒在點數中會出現不自信、不大膽、不愿意點數的現象,教師就應該及時鼓勵幼兒大聲點數,及時表揚幼兒的積極行為?;蛘咭粋€眼神,或者一個微笑,或者一個手勢動作,或者一句直白明確的表揚語言等等都會給幼兒的點數行為給予莫大的支持,能有效提升幼兒點數的積極性和有效性。針對不同幼兒個性發展,教師選擇的鼓勵和評價方法也應有所不同,對發展較好的幼兒,表揚的同時可以提出更高層次的挑戰要求,而對發展較慢的幼兒則需要給予更多的行動上的支持與鼓勵,單靠語言上的鼓勵是不夠的,教師和同伴的榜樣示范也是很有必要的。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針對不同發展需要的幼兒靈活地采用多樣化的鼓勵和評價方式,更為有效地提升幼兒的點數經驗。
教育隨筆:如何做一個合格的小班幼兒家長
人們都說,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有人把父母比喻成雕塑家,孩子小的時候,就像一個未成型的泥巴,而作為父母,就要把這一塊泥巴,雕刻成一件藝術品,這其中就需要灌注教育。隨著孩子不斷成長,這塊泥巴也漸漸有了形狀,然后越來越堅實,甚至有時候,這塊泥,就不聽使喚了,即使再怎么捏,也無法捏出自己想要的形狀。如果這個時候,再進行那些早該進行的教育,已是為時已晚,那些從小養成的不良習慣,當然也就很難糾正。由此可見家庭教育在人的發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3歲是孩子成長中的第一個關鍵期,正值小班年齡階段。那么,如何將最合適的教育給予他們呢?我認為,我們需要從認識小班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開始。
第一,小班幼兒的自我意識逐漸形成。嬰兒到幼兒初期,一般都由成人照顧,要求做什么就做什么,而3歲~4歲幼兒變得越來越不聽話,凡事都有自己的看法,事事要求自己做,做不好也不接受家長意見,并常用“我自己來”來拒絕成人的幫助,這種抗拒常常在3歲~4歲時達到高峰。在剛入園的小班小朋友中我們會看到這樣的現象:有的孩子看著碗,不會自己吃飯,自己不會用杯子喝水,看到雞蛋不知道怎么吃。說明什么呢?作為家長,沒有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包辦代替過多,剝奪了孩子自己動手的權利。其實,抓住現階段“自我意識逐漸形成”這個特點,對幼兒進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效果非常好。比如讓孩子自己吃飯、穿脫衣服、自己上床睡覺、自己洗手等,還可以創設一些條件讓他們從事一些簡單的勞動,如吃飯時發筷子及澆花、喂小動物等。這有利于培養幼兒的獨立性,并認識自己的力量,培養自信心,有助于獨立個性的形成。如果什么事都怕孩子做不好或怕耽誤時間,久而久之孩子什么事都不愿自己做,養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懶習慣,這樣剝奪了孩子動手動腦的機會,沒有抓住時機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對孩子的發展非常不利。
第二,攻擊性行為相對來說比較普遍??梢院敛豢鋸埖卣f,一個班中95%的幼兒都會有攻擊性行為(不論是男孩、女孩、平時很乖的或者是很調皮的),只不過由于個體差異(年齡大小、力氣大小)每個人所造成的后果不一樣。產生攻擊性行為的原因很簡單,這和他們的年齡特點有關系。由于他們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跟不上,不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索性用手代替,也就是說用動作代替語言,甚至于用牙齒代替,這樣來的效果反而更快一些,因為嘴巴講不清楚。所以小班存在這種幼兒之間的糾紛是不可避免的,作為家長要理解,因為這種攻擊性行為是處于這個年齡段幼兒所特有的特點,當然,也需要家長、老師的恰當引導,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一時期,把這種行為的發生率降到最低限度。
第三,小班幼兒語言發展迅速。3歲~4歲這一階段是幼兒語言發展的關鍵期,所以家長要抓住這個關鍵期,對幼兒進行相應的教育。這個階段家長要做到的就是“不要嫌煩”,父母要接受孩子這個階段的多話現象。語言的發達必須經過“聽與說”的階段才能完成,所以大人應為孩子確立正確的說話典范,同時也要當幼兒忠實的聽眾。尤其是不要抑制幼兒說話的欲望,父母對他們的話要表示關切,多制造些愉快氣氛,如“唆”、“閉嘴”等禁止小孩說話的態度是最不應該的。如果家中有客人,大人擔心他們會影響談話時,可先告訴他:“等一下再聽你說好不好?”讓他養成等待的習慣。以上的說法并非要父母隨時陪在孩子身旁,只要每天抽出三四十分鐘耐心地陪他就可以了,其余的時間媽媽可以一面工作一面應和說:“原來這樣呀!”并注意著他的眼睛,讓他知道你對他的話是有反應的。這雖然只是非常簡單的反應,但已令孩子相當滿足了。同時當幼兒語言發展起來后,攻擊性行為會自然減少。
第四,愛模仿是小班孩子又一特點。在這個年齡段,良好的行為習慣常常是通過模仿學習并鞏固下來的,同樣一些不好的行為習慣也可能被孩子模仿而形成他的不良習慣。比如吃飯時媽媽看見飯菜里有胡蘿卜皺起眉頭,孩子也就不想吃胡蘿卜。俗話說:“身教重于言教。”孩子們每天都在用最精細的眼光去注意生活中的一切問題和觀察著大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一切都想模仿,一切都想學。于是,父母便成了他們學習的示范老師。父母的一舉一動、一笑一顰,都像一張張生動形象的圖譜一樣展示在幼兒面前,幼兒從中模仿父母待人接物的方式,逐漸形成自己的是非標準、善惡觀念和行為習慣。如果父母在各方面的表現是良好的、適當的,幼兒看得見、學得著,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久而久之,幼兒就會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一些好的生活習慣、禮貌習慣、勤儉自強、勇敢自信便會自然地形成,并健康地成長起來。
第五,小班幼兒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孩子是你讓他聽他隨后就忘,你要讓他看他就能記住,讓他做他就能理解。這就是說,孩子的思維離不開直接的感知和動作,幼兒只有聽到、看到、拿到具體物體時,才能進行思維。如:看到水就要玩水,看到別人玩球又要玩球。針對這個特點,家長要多引導幼兒看圖片、實物,讓孩子多動手操作,把抽象知識形象化。例如吃糖果時區別“1和許多”、點數糖果,按顏色分一分、按軟硬分一分、按類別分一分等。在家里父母不妨多給幼兒提供一些操作材料如玩具、瓶蓋、廢舊盒子等,只要干凈、安全都可利用。這些物品是幼兒所喜歡和熟悉的,用它們作為操作材料,能激發幼兒進行數學操作活動的興趣,有助于幼兒在不經意間學會有關數學知識。
家長朋友們,如果您能夠從了解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出發,對幼兒進行相應的教育和引導,那么,家庭教育將事半功倍。望家長朋友們能夠為孩子做好入園的生活、心理等各項準備,幫助幼兒邁好從家庭走向社會的第一步。
前些日子,天氣變化大,班里有很多孩子感冒了,一個個鼻涕、咳嗽不停?!鞍⑵牛伊鞅翘榱?”小宇跑到阿婆面前,指著自己的鼻子想要尋求幫助。阿婆趕緊拿出紙巾給小宇擦鼻涕,擦完鼻涕小宇又開心地去玩了。不到一分鐘,顧浩宇匆匆走過來:“阿婆,我的鼻涕!”阿婆又趕緊給他擦鼻涕……一會兒時間,前前后后有好幾個小朋友來尋求幫助:擦鼻涕。
在我看來,擦鼻涕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為什么這么多小朋友需要尋求幫助呢?雖然第一次帶小班,對小班孩子的方方面面還不是很了解,但是我想,現在已經是小班第二學期了,孩子們應該完全可以自己擦鼻涕了。于是我與阿婆商量好,從現在開始,讓孩子們自己練習擦鼻涕。這不,張朱子益又來找阿婆了:“阿婆,我的鼻涕?!蔽覐陌⑵攀稚夏贸鲆粡埣埥恚骸皩殞殻阋材靡粡埣埥恚覀円黄饋聿帘翘?。”于是,張朱子益模仿我的動作自己擦鼻涕,盡管第一次學習擦得不是很干凈,但是寶寶很樂意自己嘗試,并且一次比一次擦得干凈。
于是,在接下來的幾天里,盡管我的耳邊依舊會常常聽到這句話:“阿婆,我有鼻涕。”但是,無論在戶外活動、游戲還是吃飯的時候,每一次我的回答都是一樣的:“寶寶,你長大一歲了,可以自己擦的。”剛開始有的小朋友在自己擦完一次后,第二次還是會跑來尋求幫助。但是我會堅持告訴他自己可以做的。漸漸的,跑來說這句話的孩子少了,有了鼻涕自己解決的孩子越來越多,而且大多數的孩子逐漸開始不來尋求幫助了,有了鼻涕自己抽一張紙巾獨立完成。這不,戶外活動結束了,匆忙之中阿婆看見小宇流鼻涕了,拿出紙巾正欲幫忙,豈料小宇頭一偏:“阿婆,讓我自己來吧!”看到這里,我和阿婆會心地笑了。
反思“擦鼻涕”這個過程,我想孩子們一開始之所以會跑來說他有鼻涕,是因為在家里,甚至在幼兒園的前一階段,他們習慣了這樣的行為,知道在說完這句話后,家長或者阿婆便會幫他們拿來紙巾,幫他們擦干凈。孩子們獨立做事的機會就在這一次次“我有鼻涕”之后被忽視了。其實,很多時候并不是孩子們不愿意或者不會做,而是我們忽視了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沒有給予孩子們練習的機會,甚至覺得“他不行”,或者滋生了“他還小,我來包辦”的想法,導致他們連簡單的“擦鼻涕”都需要幫忙。
其實包辦代替不等于“愛”,過多的包辦代替是對孩子能力的否定,這樣就等于在告訴孩子“我不相信你的能力?!薄澳闶遣粫?。”有時候我們雖然知道應該讓孩子獨立,但總是有意無意替孩子包辦一些事情,比如穿衣服、洗臉等,顯然孩子們是可以獨立完成的,但是很多家長總是嫌孩子速度慢而“幫助”孩子完成,其實這樣會使孩子們失去實踐和鍛煉的機會,產生極強的依賴感,日經月累,他便會什么都不干,也不想做任何事情。在這樣的氛圍中長大的孩子,獨立性從何談起?
其實孩子們的獨立性,正是在類似“擦鼻涕”這樣的一件件的小事中積累起來的,只要我們平時多注意培養,相信孩子們會給我們一個滿意的答案!
《中班教育筆記大全30篇》:中班教育筆記大全第1篇 幼兒中班短篇教育筆記篇1 孩子心目中的好老師 常聽到家長這樣問孩子:“你們班哪個老師好?”孩子會馬上做出回答:“王老師好。
《幼兒園聽課筆記30篇》:幼兒園聽課筆記第1篇第一篇執筆教師:馬老師 聽課時間:12月4日 聽課老師:本人活動名稱:花手套 班級:小班 活動領域:美術活動目標:1、讓幼兒嘗試滾畫2、對色彩感興趣,愿意參與
《幼兒園大班聽課筆記40篇》:幼兒園大班聽課筆記40篇第1部分活動目標1、理解兒童故事內容,激發幼兒對科學、對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2、能夠積極參與想象性談話,學習詞語:“隱身”、“暢游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