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3來源:幼兒園學習網(wǎng)
這是幼兒園教育筆記案例《改變幼兒的消極等待》,是優(yōu)秀的幼兒園教育筆記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育隨筆:改變幼兒的消極等待
昨天的健康活動,我預設的重點目標是:通過頭頂紙球走路,發(fā)展幼兒的平衡能力。因為沒有以往的經(jīng)驗加上游戲規(guī)則的模糊性。因此,孩子們是相當?shù)仄诖团d奮。在分組玩過一次后,一方面孩子們的好奇心得到了些許滿足,另一方面因等待時間偏長,排在后面等著的幼兒就有點“不聽話”了,有的去撿拾掉滿地的金黃色的銀杏樹葉,有的就在觀望別的班級的跑步活動,有的干脆去聊天打鬧。看到則情此景,為了讓活動順利進行下去,我只得擺出老師的“威嚴”,喊他們歸了隊。當然,我也發(fā)現(xiàn)了等待是造成這種狀況的根源。因為,他們在我問詢還想不想玩時,都明確表示沒玩夠。也是,對于6歲左右的孩子來說,他們哪有耐心眼巴巴地看著別人玩,卻好一會兒不能輪到自己呢?
其實,在幼兒園一日活動的各環(huán)節(jié),只要我們稍作留意,便可以見到類似幼兒大量的等待現(xiàn)象。而在這些等待中,更多的消極等待出現(xiàn)在集體活動時間段。雖說幼兒園作為幼兒接受保育和教育的集體性機構,幼兒生活在其中,沒有等待現(xiàn)象是不可能的。更為重要的是,必要的等待對幼兒的發(fā)展是有價值的。因為幼兒在社會化進程中,必須“獨立地掌握社會規(guī)范、正確地處理人際關系、妥善自治,從而客觀地適應社會生活”。而在社會規(guī)范、人際關系、社會生活之中,等待是必須的。如果缺乏等待,勢必影響幼兒社會化進程。正是在必要的等待之中,幼兒才能逐步學會傾聽、輪流,并開始理解規(guī)則和秩序。但這里所說的等待是適時、適當、適度的,而非那些無謂的消極等待。事實上,太多的消極等待不僅會浪費孩子的時間,造成師幼間不必要的沖突,更會讓一部分孩子以退縮的態(tài)度贏得老師的贊賞,一部分孩子以叛逆的舉動面對老師制定的規(guī)則(因為他總得有事做,當沒事可做時他就得找點事來做)。長此以往,孩子的“不聽話”和老師的“挫敗感”會極大地障礙著師幼間良好關系的構建。
要改變幼兒消極等待的現(xiàn)狀,其關鍵在于教師:
1.教師對活動材料投放不足導致幼兒消極等待。材料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幼兒直接進行活動的物質基礎。同時,材料又是幼兒表現(xiàn)、發(fā)展的重要物質支柱,很多集體教學活動要依靠材料來達成教學目標,材料的投放直接影響幼兒知識的獲得。因此,教師要投放豐富的有使用價值的活動材料。如:如果我能多投放幾個輪胎,讓幼兒的小組成員數(shù)變成4—5個,那他們等待的時間就會大大縮短,活動效果會更好。
2.教師對所有幼兒的統(tǒng)一要求造成了消極等待。幼兒是活動的主體,個體的差異在集體活動中往往會帶來消極等待現(xiàn)象。如:在美術活動中,我們往往會看到,有的幼兒由于繪畫能力強很快就作完了畫,來交給教師,對教師說“老師我畫好了!”但有的幼兒這方面能力較差或動作慢,就經(jīng)常拖時間,這時有的教師就讓畫完的幼兒坐在座位上,等沒畫完的幼兒一起進入活動的下一環(huán)節(jié)。這樣就產生了消極等待。在數(shù)學活動中,同樣存在著思維敏捷和反應偏緩的幼兒,他們在操作和理解方面都會出現(xiàn)較大的差異,此時消極等待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了。
3.教師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也可能造成幼兒的消極等待。教師對活動內容的熟悉程度大大的制約著活動開展的進度和時間,如果不熟悉也就是教師沒有預設,往往導致環(huán)節(jié)的脫節(jié)、教師自己語言的重復,從而產生不必要的消極等待。教師在設計活動過程時,若沒能有效、科學的安排每一個過渡環(huán)節(jié),會導致環(huán)節(jié)過渡的不流暢、不緊湊,從而導致消極等待的出現(xiàn)。如在繪畫活動的最后部分,教師經(jīng)常讓先完成的幼兒在一邊等,等全部畫好再慣例性的一起講評。只要教師能充分準備,能注重幼兒的個體差異,能將活動環(huán)節(jié)設計得更合理更科學,那幼兒消極等待的時間一定會減少的。
“尊重幼兒,讓幼兒成為活動的主人”并不是一句口號,落實到行動上,就是我們必須盡可能地避免幼兒的消極等待,而轉換成教師等待幼兒!
教育隨筆:改變幼兒的消極等待
昨天的健康活動,我預設的重點目標是:通過頭頂紙球走路,發(fā)展幼兒的平衡能力。因為沒有以往的經(jīng)驗加上游戲規(guī)則的模糊性。因此,孩子們是相當?shù)仄诖团d奮。在分組玩過一次后,一方面孩子們的好奇心得到了些許滿足,另一方面因等待時間偏長,排在后面等著的幼兒就有點“不聽話”了,有的去撿拾掉滿地的金黃色的銀杏樹葉,有的就在觀望別的班級的跑步活動,有的干脆去聊天打鬧。看到則情此景,為了讓活動順利進行下去,我只得擺出老師的“威嚴”,喊他們歸了隊。當然,我也發(fā)現(xiàn)了等待是造成這種狀況的根源。因為,他們在我問詢還想不想玩時,都明確表示沒玩夠。也是,對于6歲左右的孩子來說,他們哪有耐心眼巴巴地看著別人玩,卻好一會兒不能輪到自己呢?
其實,在幼兒園一日活動的各環(huán)節(jié),只要我們稍作留意,便可以見到類似幼兒大量的等待現(xiàn)象。而在這些等待中,更多的消極等待出現(xiàn)在集體活動時間段。雖說幼兒園作為幼兒接受保育和教育的集體性機構,幼兒生活在其中,沒有等待現(xiàn)象是不可能的。更為重要的是,必要的等待對幼兒的發(fā)展是有價值的。因為幼兒在社會化進程中,必須“獨立地掌握社會規(guī)范、正確地處理人際關系、妥善自治,從而客觀地適應社會生活”。而在社會規(guī)范、人際關系、社會生活之中,等待是必須的。如果缺乏等待,勢必影響幼兒社會化進程。正是在必要的等待之中,幼兒才能逐步學會傾聽、輪流,并開始理解規(guī)則和秩序。但這里所說的等待是適時、適當、適度的,而非那些無謂的消極等待。事實上,太多的消極等待不僅會浪費孩子的時間,造成師幼間不必要的沖突,更會讓一部分孩子以退縮的態(tài)度贏得老師的贊賞,一部分孩子以叛逆的舉動面對老師制定的規(guī)則(因為他總得有事做,當沒事可做時他就得找點事來做)。長此以往,孩子的“不聽話”和老師的“挫敗感”會極大地障礙著師幼間良好關系的構建。
要改變幼兒消極等待的現(xiàn)狀,其關鍵在于教師:
1.教師對活動材料投放不足導致幼兒消極等待。材料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幼兒直接進行活動的物質基礎。同時,材料又是幼兒表現(xiàn)、發(fā)展的重要物質支柱,很多集體教學活動要依靠材料來達成教學目標,材料的投放直接影響幼兒知識的獲得。因此,教師要投放豐富的有使用價值的活動材料。如:如果我能多投放幾個輪胎,讓幼兒的小組成員數(shù)變成4—5個,那他們等待的時間就會大大縮短,活動效果會更好。
2.教師對所有幼兒的統(tǒng)一要求造成了消極等待。幼兒是活動的主體,個體的差異在集體活動中往往會帶來消極等待現(xiàn)象。如:在美術活動中,我們往往會看到,有的幼兒由于繪畫能力強很快就作完了畫,來交給教師,對教師說“老師我畫好了!”但有的幼兒這方面能力較差或動作慢,就經(jīng)常拖時間,這時有的教師就讓畫完的幼兒坐在座位上,等沒畫完的幼兒一起進入活動的下一環(huán)節(jié)。這樣就產生了消極等待。在數(shù)學活動中,同樣存在著思維敏捷和反應偏緩的幼兒,他們在操作和理解方面都會出現(xiàn)較大的差異,此時消極等待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了。
3.教師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也可能造成幼兒的消極等待。教師對活動內容的熟悉程度大大的制約著活動開展的進度和時間,如果不熟悉也就是教師沒有預設,往往導致環(huán)節(jié)的脫節(jié)、教師自己語言的重復,從而產生不必要的消極等待。教師在設計活動過程時,若沒能有效、科學的安排每一個過渡環(huán)節(jié),會導致環(huán)節(jié)過渡的不流暢、不緊湊,從而導致消極等待的出現(xiàn)。如在繪畫活動的最后部分,教師經(jīng)常讓先完成的幼兒在一邊等,等全部畫好再慣例性的一起講評。只要教師能充分準備,能注重幼兒的個體差異,能將活動環(huán)節(jié)設計得更合理更科學,那幼兒消極等待的時間一定會減少的。
“尊重幼兒,讓幼兒成為活動的主人”并不是一句口號,落實到行動上,就是我們必須盡可能地避免幼兒的消極等待,而轉換成教師等待幼兒!
教育筆記:這樣對待偏食的幼兒
記得剛開學的幾天,我發(fā)現(xiàn)我們這個班有兩個小朋友很挑食,如果是他們喜歡吃的菜,那他們就 吃的很好,但如果碰到不喜歡的菜,那這飯就會難以下咽。等到所有小朋友都吃完了,他們還是 吃不下去。我從家長那里了解到他們在家里也是這樣。但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我決定幫助他們改 掉這個壞習慣。記得那天正好吃的是五彩雞丁,里面有胡蘿卜,那是穎穎不喜歡吃的菜。那天在 餐前教育時,我故意問小朋友,胡蘿卜有哪些營養(yǎng),小朋友都爭著說出了胡蘿卜的許多營養(yǎng)價值 ,我看見穎穎坐在那里沒有聲音,我就叫穎穎站起來,讓她介紹胡蘿卜的營養(yǎng)價值,講完了之后 ,我表揚了穎穎,說她介紹的很好,等會吃的時候,也要認真吃,她點了一下頭。在盛飯菜的時 候,我?guī)湍夏系牟松晕⑸偈⒘诵蚁霊撀齺怼D翘欤f穎果真把五彩雞丁都吃完了。以后 我就用這種方法把另外幾個挑食的小朋友也改掉了挑食的壞習慣。班里還有幾位吃的慢的小朋友 ,我觀察了一下,她們是吃的時候不認真,喜歡講話,管閑事。有的我讓老師幫她們換了位置, 讓好的小朋友去影響她,有的我用鼓勵的方法,讓她們認真吃。現(xiàn)在,我們班的小朋友,吃飯時 ,安靜認真,并且用餐的習慣非常好,桌面,地面都是干干凈凈。每張桌子的小朋友都能互相監(jiān) 督。
教育筆記:正確對待幼兒的問題
有一天,陽陽、俊俊他們圍在一起,熱烈地爭論著什么。
我走過去,陽陽馬上站起來對我說:“老師,我知道我們人是由猴子變的。我的爺爺原來是猴子,他勞動了就變成了人,后來生了我爸爸,我爸爸又生了我。”我笑著問他:“你怎么知道的?是誰告訴你的?”他認真地說:“我問我爸爸第一個人是怎么變出來的,我爸爸告訴我是由猴子變的。”我聽了,覺得家長可能是從生物的進化講到人類的進化。這種講解雖然是科學的,但卻超出了幼兒的知識經(jīng)驗和思維的具體形象性的特點,將孩子帶進了知識的迷茫中,造成不科學的概念,是孩子產生錯誤的理解。
我沒有立即肯定他的回答,但也沒有否定,而是將這一復雜的知識作了簡化的、概括的解釋:“很多很多萬年以前的人是由猿猴逐漸變成的,當有了人類以后,現(xiàn)在的猿猴就不會變成人了。”孩子們聽后,點點頭說:“哦,我們明白了。”我想這樣的回答不會使幼兒產生錯誤的理解。
兒童大約自兩歲以后,逐漸出現(xiàn)發(fā)問的現(xiàn)象,這是幼兒思維發(fā)展的標志,是求知欲的表現(xiàn)。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表現(xiàn)了更大的求知欲,產生了新的興趣,教師和家長應以積極的態(tài)度,正確對待幼兒的問題。我國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對幼兒的好問心提出過教育建議,他說:“不要拒絕小孩子的問題,也不要以有問必答的方法來應付,應當利用他的問題來實行我們的理想教育。”我覺得這真是一句明理哲言。
幼兒教育案例:播種童真 收獲快樂
案例背景:
時光飛逝,轉眼間我在幼兒園已度過了9年。在這9年中,我由孩子們口中的姐姐變成了阿姨,令人感慨。閑暇之時,回味這9年時光,恍惚在眼前,耐人尋味。
這9年來我不斷總結,不斷尋找與孩子更好的溝通方法,不斷尋找更有利于他們成長的教育方法,其實找到了最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微笑,寬容,耐心和愛心,那就是要發(fā)現(xiàn)每個孩子的優(yōu)點。孩子的心就像那潔白的羽毛,是那樣的一塵不染,那樣的可愛。他們的調皮、他們所犯下的錯誤,只是他們在成長中不可缺少的音符。在錯誤中他們會懂得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他們是多么聰明的小家伙!當我們經(jīng)歷過成長的風風雨雨,親歷過人情冷漠的時候或許我們對自己的那份童真早已忘卻了,也就忽略了孩子那雙純真的眼睛。所以當他們的調皮撞在我們心情煩躁的“刀口”上時就會引發(fā)我們心中的怒氣,變成可怕的“獅子”讓孩子感到顫栗。其實孩子是上帝派給我們的可愛天使,他們是歡樂的傳播者,想想我們所丟失的童真,你怎么忍心再去剝奪孩子快樂的權利呢?。
案例描述:
畫面一——
記得在一次繪畫活動中,忽然,一位小朋友大聲叫起來:“宋老師,快來看,李卓遠在亂畫…”。經(jīng)他這么一叫,許多小朋友都圍了過來,“哈哈,魚怎么會長腳?魚又不會走路,真是個小笨蛋……。”孩子們在嘰嘰喳喳的說個不停。我走過去一看,原來他真的畫了一條長了腳的魚。經(jīng)這么一喊,本來就靦腆的他頓時羞紅了臉,這時我急忙支開了圍觀的小朋友,等大家安靜下來,我告訴他們說“李卓遠是用了擬人的手法,就像我們看的動畫片,有很多的地方都用到了擬人的手法”。經(jīng)我這么一講,小朋友們都不再笑他了。
事后,我問他為什么會給魚畫上腳,他得意地說:“我擔心河水會用完,到那時候不長腳的魚就會給干死。”說完,就笑了起來
畫面二——
馬上要過元旦了,孩子們帶了許多五顏六色的氣球到幼兒園,準備裝扮我們的活動室。早上來到幼兒園,我在抽屜里找到了幾種不同顏色的汽球,于是開始了我的活動。我向孩子們提問:“宋老師手上拿的是什么呀?”孩子們紛紛回答:“是汽球!”“是什么顏色的汽球?”“紅紅的!”“那我把它吹大好嗎?你們一起為我喊‘加油!’”
汽球漸漸地變大變圓了,此時孩子們高興地手舞足蹈。有的拍手、有的踏腳,還有為我喊“加油!”的。然后,我又請孩子們觀看了“汽球跳舞”。因為汽球一漏汽,它會有一股推力使它在空中旋轉。只見“噓”的一聲,紅汽球在空中旋了幾圈,飛到了孩子們的椅子下,他們驚訝地張著小嘴,眼睛緊緊地盯著汽球,就在汽球落地的一剎那,教室里傳來了一陣歡呼聲!
接著,我想讓孩子們學習辯認顏色,我又選擇了一只藍汽球,重新開始了游戲,還讓孩子們學說“藍色”、“藍汽球”、“我喜歡藍色”、“藍藍的天空”……此時,我又發(fā)現(xiàn)汽球上印了一個笑臉標志,于是,我靈機一動,向孩子們展示:“你們看,汽球娃娃的嘴巴彎彎的,它在笑呢!”我們也笑一笑好嗎?看誰笑的開心!一瞬間,教室里一片歡聲笑語:賀昱坤咧著嘴巴哈哈大笑;宋科達笑得眼睛都瞇成了一條線;掛著眼淚的潘雨佳也露出了小白牙……這幫小家伙真可愛,說哭就哭,說笑就笑。就這樣,在歡聲笑語中孩子們度過了一個快樂的早上。
畫面三——
春天來了,孩子們帶來了好多小蝌蚪,放在我們活動室的自然角,這下可熱鬧了,我也借此機會讓孩子們仔細的觀察小蝌蚪的成長過程。這對于在城市中生活的幼兒來說也是很難得的。
可高興了沒幾天,問題就出來了:一是沒有食物可以喂蝌蚪,二是由于雙休日的兩天沒有及時換水,好多蝌蚪都壯烈犧牲了,這讓我心理感到很難過,這下子好事可變成壞事了。
過了一天,我找了個機會和孩子們交談:“小蝌蚪在我們這里已經(jīng)住了好幾天了,我們都很喜歡他,可是一點東西都沒給他吃,你們知道他吃什么呀?”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了起來。我馬上抓住機會說:“對呀,小蝌蚪長大以后本來可以為我們吃掉許多害蟲,可他住在我們這里卻要餓肚子了,多可憐呀。我們怎么辦呢?”郭鎧寧接過我的話說:“還是放走它吧,讓它去吃害蟲。”面對這樣的提議,我立即鼓動起來:“郭鎧寧說放了他,同意的請舉手!” “好啊!”孩子們都興奮地舉起手來。“那我們把它放哪兒呢?”“放草地上”、“放小河里”。
案例反思:
于是我把小蝌蚪分給了孩子們,讓他們放學后和媽媽一起給它們找一個新家,雖然孩子們依依不舍,但他們還是愉快地送走了小蝌蚪,同時也給孩子們上了生動的一課其實,對孩子永遠要愛多于索取,只要我們用心去感受你身邊孩子帶給你的不同驚喜,你都會有意外的收獲。微笑會讓孩子覺得你是太陽;愛會讓孩子對你產生信賴;寬容會讓孩子變得輕松。讓我們試著用童真去體會孩子的世界,你一定會有很大的收獲!
小班的幼兒對任何事物充滿著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智力的發(fā)展與知識的積累又限制著他們滿足好奇心與求知欲的方式。,通過故事教學能幫助幼兒發(fā)展語言,開發(fā)幼兒智力,同時滿足幼兒好奇心及求知欲。因此教師在講述故事時,就會有所要求,面部表情,眼神和手勢都要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而有所變化。
對教師而言,在故事教學中不應僅僅使用空泛的語言進行講述,更需要結合表情、眼神以及肢體動作開展故事教學,結合教學效果適當增加講述次數(shù)并注重方式的變換及結合,充分集中幼兒的注意力及接受能力。我在上《貪吃的變色龍》的時候,剛開始為了激起幼兒的興趣,用了手指操的形式,但在講述第一遍故事時就直接用上掛圖,發(fā)現(xiàn)有些幼兒開始把注意集中在掛圖上,對故事的傾聽興趣不高,在給幼兒第二,三遍講述過程中還是簡單的用了掛圖的形式,沒變換方式,以至在講述第二遍的過程中幼兒的注意力更加不集中,幼兒開始互相說話,因此整個教學活動效果不明顯。
在活動結束后的自評中,幾位老師也給我提出了建議,讓我了解到了自己的不足。雖然課堂中我和孩子們之間的互動挺多,但一般是由我說上句孩子們接下句,這樣讓孩子有了一定的局限性,不能自己更好地發(fā)揮想象。在以后的活動中我要多給孩子一些自由想象的空間,不再過早的下定論,盡量讓幼兒自己找到正確的答案,提高幼兒的語言能力及知識水平。
《中班教育筆記200篇3篇》:中班教育筆記200篇第1篇 新學期開始了,我們中班迎來了6名新生。為了讓他們更快的適應新環(huán)境,同時讓新生和老生更快的融入到一齊,第一周我們并沒有進行過多的教學活動,大部分
《幼兒園中班聽課筆記篇》:幼兒園中班聽課筆記篇第1篇幼兒園聽課評課記錄 聽課、評課是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經(jīng)常性的不可缺少的教研活動,是促進教學觀念更新、教學經(jīng)驗交流、教學方法探討、教學藝術展
《幼兒園聽課筆記40篇中班》:幼兒園聽課筆記40篇中班第1部分小結:運動后你感覺怎么樣?Summary: how do you feel after motion?國王和大家一起鍛煉后,精力充沛,身體也好了。The king and all together afte
幼兒園學習網(wǎng) | 聯(lián)系方式 | 發(fā)展歷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