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2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幼兒園老師教育筆記《玩中樂,樂中學》,是優秀的幼兒園教育筆記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幼兒教育案例:玩中樂 樂中學
國際象棋是一項歷史悠久、在世界開展最為廣泛的體育活動之一,同時也是一項非常有益的智力活動。革命導師列寧曾將國際象棋形象地比作為“智慧的體操”。著名棋手、中國棋院院長陳祖德也將國際象棋比喻為“啟智魔杖”。著名教育家,前蘇聯科學院院士蘇霍姆林斯基,在他1969年出版的、已被譯成10多個國家文字的名著《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們》中寫道:“國際象棋是循序漸進的進行邏輯思維的最好學校”。“下棋能使思維條理化,促使思想集中,充分開發幼兒的智能天賦和記憶力。” 因此,我園將國際象棋教學引入課堂。
案例描述:
在國際象棋的課堂上,所有的幼兒都在聚精會神的下棋,只見帥帥心不在焉地玩著棋子已與旁邊的幼兒亂作一團。“帥帥你在干什么?”我有些生氣。他一副無所謂的樣子一句話也沒有。 “你知道你影響了別人下棋是不對的嗎?”仍舊不吭聲。我收走了他的棋盤,這時他哭了。“你為什么不下棋”他好委屈地說:“我想玩玩具下棋沒意思。”
案例反思:
思考良久,我似乎悟到了一些東西。如何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覺得過于枯燥,避免對孩子的逼迫,讓孩子在保持放松心態的前提下愛上國際象棋呢?眾所周知,3—6歲的幼兒具有天生好動,善于觀察,模仿,思維具體形象、注意力不穩定,持久力差等特點,如何才能將枯燥、抽象、深奧難懂的國際象棋知識轉化為生動、淺顯、幼兒喜歡的內容呢?
教育措施:
教學游戲化提高幼兒下棋的技能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在幼兒時期要發展智慧,關鍵是讓幼兒做各種各樣的游戲,從娛樂中學,從玩耍中學。其教育過程是:興趣——游戲——引導——激勵。
精心編制各種教學游戲
游戲是一種輕松愉快的活動,它具有趣味性、具體性、虛構性、社會性的特點,根據幼兒園國際象棋教育的內容、要求以及各年齡段幼兒的發展水平,我精心地改編和創編了一些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有趣的游戲活動,使幼兒積極、愉快地投入到國際象棋學習活動之中。如:在教小班幼兒認識棋子王時,我就設計了到國際象棋城堡去做客的游戲環節:開火車到城堡——受到城堡主人“白王、黑王”的熱情款待——和城堡主任玩捉迷藏的游戲——幫棋子寶寶找房間——安靜離開城堡。通過這條游戲的主軸線,幼兒在動靜交替的游戲氛圍中快樂的掌握了對黑白王的認識,同時也鞏固了其他棋子的認識。
另外,我還把教學游戲滲透到幼兒教育的五大領域之中,如:數學游戲《數格格》,練習認識國際象棋棋盤;語言游戲《車寶寶去旅游》,練習車的走法與吃子;音樂游戲《皇后逛公園》,練習后的走法與吃子;體育游戲《摘蘋果》,練習象的走法與吃子;社會游戲《小馬運糧》,練習馬的走法與吃子,等等。
2.靈活指導各種教學游戲
《指南》明確指出:教師是幼兒活動過程中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因此,在國際象棋教學游戲的指導過程中,我分別以不同的角色身份進行指導,在幼兒個別玩的游戲中,我一般以旁觀者的身份觀察幼兒的游戲;當幼兒需要幫助時,作一些間接的指導,以不干預幼兒的游戲為準則;在幼兒兩兩結伴玩的游戲中,我主要以觀察為主,并以評判者的身份進行與教學要求有關的指導;在集體教學游戲時,我則主要是以合作者的身份參與游戲進行間接指導。通過各種各樣的游戲來充分拓展幼兒的觀察、記憶、思維等能力。
3.切實遵循教學游戲的基本原則
(1)、游戲的目的性
游戲是為教學服務的,必須與教學密切相關。因此在設計國際象棋教學游戲時,要充分考慮教學的重難點和其它教學要求。如:學習象的走法與吃子,重點要掌握不受其他棋子的影響練習斜走斜吃的技能。我是這樣做的:把整個棋盤設計成果園,象寶寶和媽媽一起到果園里去摘果子。一開始,象寶寶跟著媽媽摘蘋果,媽媽走到哪里,象寶寶跟到哪里把蘋果摘下來,然后稍加難度,在棋盤上設置障礙物(青蘋果),要求象寶寶把已長熟的紅蘋果摘下來,最后通過兩個象寶寶比賽摘蘋果結束游戲。整個游戲氛圍很活躍,幼兒的學習也很主動、積極,達到了游戲教學的目的性。
(2).游戲的規則性
開展游戲是為了學習和鞏固所學知識,增進智力,培養意志。而幼兒意志的主要表現在行為的自覺性、堅持性、自制力等的發展。大家都知道,自律性低、自制力差,這是幼兒意志發展的特點之一。在游戲中遵守游戲規則則有利于幼兒意志的發展。遵守規則表明一個人能夠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能夠認識自己行為的合理性,認識自身行為對于大家的影響、對于自己成長的影響,幼兒在國際象棋教學活動中通過對游戲規則的遵守來調節自己的行為,控制自己行為的不穩定性、隨意性,發展自身行為方面的自覺性和自制力。如那首朗朗上口的語言游戲兒歌《三字歌》:------摸了子,就走子;子離手,不后悔;贏了棋,不驕傲;輸了棋,不灰心;遇強手,莫害怕;遇弱手,不大意;小朋友,有志氣;好棋風,從小立;學做人,學棋藝;為祖國,立大業。讓幼兒理解了學下國際象棋的要求與規則,從而樹立良好的棋風和棋藝。
(3)、游戲的啟發性
游戲的啟發性體現在教師對游戲難度的把握上,各個幼兒由于遺傳、環境、生活和教育條件的不同影響,他們的生活經驗、知識技能、興趣、愛好智力的發展水平都有差異,在學習國際象棋時,表現各不相同,有的思維靈敏,反應較快,有的思維慢一些,反應不夠靈活,因此在設計游戲教學時要注意游戲的啟發性,既要注重每個幼兒的個體差異,量力而行,又要遵循循序漸進、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幼兒的思維有快慢之分,特別是對那些接受能力比較慢的幼兒,在游戲中可以適當給他們以提示,啟發并鼓勵他們在游戲中獲勝,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和參與意識。對于接受能力強的幼兒,則要設計有難度、有挑戰性的游戲,充分發揮他們的潛力,真正體驗到成功帶來的喜悅之情。
二.利用多方面資源提升幼兒的下棋素養
1.淡泊棋技,培養幼兒的良好品質。
我們不是為了培養幼兒國際象棋高手而開展此項活動的,而是以國際象棋為幼兒游戲活動的載體,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寓教于樂,讓幼兒在學下國際象棋的活動中既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同時不同程度地獲得智慧的發展。正如著名女子國際象棋世界冠軍謝軍的深切體會那樣:“下棋使我學會了思考,學會了集中注意力,學會了細心,學會了……好多好多的優良品質。我仍清楚地記得當初習棋時的情景和不知不覺中學習成績的提高。直到長大以后,我才意識到這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我真的很慶幸自己在那樣小的年紀就開始下棋了。通過學習國際象棋而終生受益。”
2.營造氛圍,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 幼兒的全面、健康、和諧發展離不開良好環境的熏陶。
3.關注過程,積累幼兒的活動體驗。以正確的觀念引領教育實踐使幼兒愛上國際象棋。
4. 因材施教,搭建幼兒的成功舞臺
《指南》指出:“幼兒園的教育要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注重個體差異,因人施教。”每個幼兒由于遺傳、環境、生活和教育條件的不同影響,他們的生活經驗、知識技能、興趣、愛好、智力的發展水平都有差異。在國際象棋活動中,幼兒的表現也各不相同,有的思維靈敏、反應較快,有的思維較遲鈍,反應不夠靈活。在讓他們開展習棋活動時,我們不應“一刀切”。對接受能力差的孩子多輔導,放慢速度,減低難度;對接受力強的孩子,充分發揮其潛力,在原有的水平上提出更高的要求。當個別幼兒在下棋時碰到困難有抵觸情緒時,就請這部分孩子當裁判,讓他們在邊看邊學中體味下棋的興趣,體驗當裁判的樂趣,從而逐漸克服消極情緒,轉變為樂于參加這項活動。
5.提高家長素質注重家園合作。
我們定期向家長介紹國際象棋的規則和走法,發放教學資料,開展咨詢活動;向家長推薦一些國際象棋游戲軟件,通過生動有趣、直觀的游戲,調動孩子在家練習的興趣;組織家園國際象棋比賽,邀請家長做裁判,調動孩子和家長的參與熱情,使家長逐步了解開展國際象棋活動的目的。通過培訓和教師的指導,不少家長掌握了國際象棋的一些基本棋法、內容,做到有針對性、有步驟地指導自己的孩子,逐漸把家庭建成幼兒國際象棋活動的另一塊陣地,從而充分發揮了家長這個巨大的教育資源的育人作用。
幼兒園國際象棋教學游戲化的探索,不僅改革了教學模式,更涉及到教育觀的變革問題,我們要充分挖掘游戲中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資源,進一步探究如何將要傳授的內容巧妙地滲透到游戲中,讓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提高學習效率,達到娛樂和學習的有機統一,使幼兒在游戲中愉快地學習,健康成長。
教育筆記:老師,我只想讓你抱抱我,夸夸我!
午睡起床后,別的孩子都在忙著穿衣服,而小雨軒卻飛快的跑到了我的跟前,笑瞇瞇著看著我。我很驚訝:“今天雨軒第一個穿好衣服了,好棒呀!旁邊的航航立馬叫起來:“老師,雨軒他今天是沒有脫褲子睡覺的。”我一聽就生氣了:“都是大班的孩子了,怎么還不知道自己脫褲子睡覺呢?現在這天氣午睡時要脫掉外套和褲子,睡覺才不會出汗···”被我一番數落后,雨軒的臉通紅了,默默地回到了座位上。因為要忙著給孩子們梳理頭發,我也沒多問···
等下午離遠時,雨軒媽媽來了,沒想到雨軒突然大哭起來。我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經過反復詢問,小雨軒抽搭著說:“···媽媽,老師不愛我,不抱我···”我想起來了,我經常會很自然地給午睡起床后最先穿好衣服的孩子一個擁抱。雨軒穿衣服的速度比較慢,所以他很少有機會得到我的表揚與擁抱。
雨軒的話讓我反思:在這個環節中,我沒有顧及到每個孩子的心理需要。雨軒有點內向,情感比較細膩,所以他會更在乎老師沒有擁抱他。這再次提示我們,在平時的教育過程中,要更多地關注孩子的感受,了解每一個孩子的特點,多留意自己的言行,這樣才能有益于孩子的身心發展,讓每個孩子都自信快樂地成長!
教育筆記:老師,我不玩了
周二的早上,辰間活動的內容是玩平衡板。小朋友三三兩兩的組伴在操場上玩開了。
有的是合作性的玩,有的是單獨活動。最后來園的幾個孩子已經沒有平衡板了,就請他們去找別人一起玩。幾個活潑的孩子很快就參與到組合性的游戲中了,剩下幾個不太主動的孩子仍舊傻呆呆的站著,不會主動找別人游戲。我帶著他們找到其他玩游戲的孩子,讓他們一起玩,孩子們很樂意的接受了。可是才一會,那幾個孩子就不參與活動了,小朋友告訴我說“我叫他們,他們也不愿意參加。”我明白這幾個孩子平時都是單獨活動,不太愿意和別人一起玩。我掃視四周,發現恒恒和郎雍他們正坐在平衡板上聊天,于是走過去說:“你們則呢們不玩啊,在聊天啊!恒恒,你的平衡板給姚亮玩吧,他都沒有玩具了,你可以和郎雍一起玩。”恒恒猶豫著站了起來,于是我拿走了恒恒的平衡板。
過了一會,有小朋友來說:“恒恒鉆到宣傳板后面去了,我去拉他,他躲的更里面了,我把他拉來 ,他又鉆進去了。我很奇怪”你怎么了,誰欺負你了?”
恒恒以一邊擦眼淚一邊說:“老師,我沒有玩具了。”我更奇怪了“不是叫你和郎雍一起玩么。”恒恒哭的更起勁了“我沒有玩具了。”“你的玩具老師給其他小朋友玩了啊。”“我講話了,我不乖。”我明白了,大概是我拿走了他的玩具,他以為老師在批評他,他才躲起來的。都怪老師沒有把話說清楚。我拉著他的手說“你今天做了好事情了,怎么還哭啊,姚亮沒有玩具了,你把自己的給他們玩,真是個大方的好孩子,知道謙讓。”“老師,真的嗎?”“那當然了,走,我帶你一起玩去。”恒恒破涕為笑了。
望著恒恒的笑臉,我發現孩子的心是多么的敏感啊!作為老師真的應該注意自己說的每一句話,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在孩子聽來卻是另外的意思了,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啊。
幼兒教育案例:玩中樂 樂中學
國際象棋是一項歷史悠久、在世界開展最為廣泛的體育活動之一,同時也是一項非常有益的智力活動。革命導師列寧曾將國際象棋形象地比作為“智慧的體操”。著名棋手、中國棋院院長陳祖德也將國際象棋比喻為“啟智魔杖”。著名教育家,前蘇聯科學院院士蘇霍姆林斯基,在他1969年出版的、已被譯成10多個國家文字的名著《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們》中寫道:“國際象棋是循序漸進的進行邏輯思維的最好學校”。“下棋能使思維條理化,促使思想集中,充分開發幼兒的智能天賦和記憶力。” 因此,我園將國際象棋教學引入課堂。
案例描述:
在國際象棋的課堂上,所有的幼兒都在聚精會神的下棋,只見帥帥心不在焉地玩著棋子已與旁邊的幼兒亂作一團。“帥帥你在干什么?”我有些生氣。他一副無所謂的樣子一句話也沒有。 “你知道你影響了別人下棋是不對的嗎?”仍舊不吭聲。我收走了他的棋盤,這時他哭了。“你為什么不下棋”他好委屈地說:“我想玩玩具下棋沒意思。”
案例反思:
思考良久,我似乎悟到了一些東西。如何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覺得過于枯燥,避免對孩子的逼迫,讓孩子在保持放松心態的前提下愛上國際象棋呢?眾所周知,3—6歲的幼兒具有天生好動,善于觀察,模仿,思維具體形象、注意力不穩定,持久力差等特點,如何才能將枯燥、抽象、深奧難懂的國際象棋知識轉化為生動、淺顯、幼兒喜歡的內容呢?
教育措施:
教學游戲化提高幼兒下棋的技能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在幼兒時期要發展智慧,關鍵是讓幼兒做各種各樣的游戲,從娛樂中學,從玩耍中學。其教育過程是:興趣——游戲——引導——激勵。
精心編制各種教學游戲
游戲是一種輕松愉快的活動,它具有趣味性、具體性、虛構性、社會性的特點,根據幼兒園國際象棋教育的內容、要求以及各年齡段幼兒的發展水平,我精心地改編和創編了一些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有趣的游戲活動,使幼兒積極、愉快地投入到國際象棋學習活動之中。如:在教小班幼兒認識棋子王時,我就設計了到國際象棋城堡去做客的游戲環節:開火車到城堡——受到城堡主人“白王、黑王”的熱情款待——和城堡主任玩捉迷藏的游戲——幫棋子寶寶找房間——安靜離開城堡。通過這條游戲的主軸線,幼兒在動靜交替的游戲氛圍中快樂的掌握了對黑白王的認識,同時也鞏固了其他棋子的認識。
另外,我還把教學游戲滲透到幼兒教育的五大領域之中,如:數學游戲《數格格》,練習認識國際象棋棋盤;語言游戲《車寶寶去旅游》,練習車的走法與吃子;音樂游戲《皇后逛公園》,練習后的走法與吃子;體育游戲《摘蘋果》,練習象的走法與吃子;社會游戲《小馬運糧》,練習馬的走法與吃子,等等。
2.靈活指導各種教學游戲
《指南》明確指出:教師是幼兒活動過程中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因此,在國際象棋教學游戲的指導過程中,我分別以不同的角色身份進行指導,在幼兒個別玩的游戲中,我一般以旁觀者的身份觀察幼兒的游戲;當幼兒需要幫助時,作一些間接的指導,以不干預幼兒的游戲為準則;在幼兒兩兩結伴玩的游戲中,我主要以觀察為主,并以評判者的身份進行與教學要求有關的指導;在集體教學游戲時,我則主要是以合作者的身份參與游戲進行間接指導。通過各種各樣的游戲來充分拓展幼兒的觀察、記憶、思維等能力。
3.切實遵循教學游戲的基本原則
(1)、游戲的目的性
游戲是為教學服務的,必須與教學密切相關。因此在設計國際象棋教學游戲時,要充分考慮教學的重難點和其它教學要求。如:學習象的走法與吃子,重點要掌握不受其他棋子的影響練習斜走斜吃的技能。我是這樣做的:把整個棋盤設計成果園,象寶寶和媽媽一起到果園里去摘果子。一開始,象寶寶跟著媽媽摘蘋果,媽媽走到哪里,象寶寶跟到哪里把蘋果摘下來,然后稍加難度,在棋盤上設置障礙物(青蘋果),要求象寶寶把已長熟的紅蘋果摘下來,最后通過兩個象寶寶比賽摘蘋果結束游戲。整個游戲氛圍很活躍,幼兒的學習也很主動、積極,達到了游戲教學的目的性。
(2).游戲的規則性
開展游戲是為了學習和鞏固所學知識,增進智力,培養意志。而幼兒意志的主要表現在行為的自覺性、堅持性、自制力等的發展。大家都知道,自律性低、自制力差,這是幼兒意志發展的特點之一。在游戲中遵守游戲規則則有利于幼兒意志的發展。遵守規則表明一個人能夠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能夠認識自己行為的合理性,認識自身行為對于大家的影響、對于自己成長的影響,幼兒在國際象棋教學活動中通過對游戲規則的遵守來調節自己的行為,控制自己行為的不穩定性、隨意性,發展自身行為方面的自覺性和自制力。如那首朗朗上口的語言游戲兒歌《三字歌》:------摸了子,就走子;子離手,不后悔;贏了棋,不驕傲;輸了棋,不灰心;遇強手,莫害怕;遇弱手,不大意;小朋友,有志氣;好棋風,從小立;學做人,學棋藝;為祖國,立大業。讓幼兒理解了學下國際象棋的要求與規則,從而樹立良好的棋風和棋藝。
(3)、游戲的啟發性
游戲的啟發性體現在教師對游戲難度的把握上,各個幼兒由于遺傳、環境、生活和教育條件的不同影響,他們的生活經驗、知識技能、興趣、愛好智力的發展水平都有差異,在學習國際象棋時,表現各不相同,有的思維靈敏,反應較快,有的思維慢一些,反應不夠靈活,因此在設計游戲教學時要注意游戲的啟發性,既要注重每個幼兒的個體差異,量力而行,又要遵循循序漸進、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幼兒的思維有快慢之分,特別是對那些接受能力比較慢的幼兒,在游戲中可以適當給他們以提示,啟發并鼓勵他們在游戲中獲勝,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和參與意識。對于接受能力強的幼兒,則要設計有難度、有挑戰性的游戲,充分發揮他們的潛力,真正體驗到成功帶來的喜悅之情。
二.利用多方面資源提升幼兒的下棋素養
1.淡泊棋技,培養幼兒的良好品質。
我們不是為了培養幼兒國際象棋高手而開展此項活動的,而是以國際象棋為幼兒游戲活動的載體,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寓教于樂,讓幼兒在學下國際象棋的活動中既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同時不同程度地獲得智慧的發展。正如著名女子國際象棋世界冠軍謝軍的深切體會那樣:“下棋使我學會了思考,學會了集中注意力,學會了細心,學會了……好多好多的優良品質。我仍清楚地記得當初習棋時的情景和不知不覺中學習成績的提高。直到長大以后,我才意識到這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我真的很慶幸自己在那樣小的年紀就開始下棋了。通過學習國際象棋而終生受益。”
2.營造氛圍,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 幼兒的全面、健康、和諧發展離不開良好環境的熏陶。
3.關注過程,積累幼兒的活動體驗。以正確的觀念引領教育實踐使幼兒愛上國際象棋。
4. 因材施教,搭建幼兒的成功舞臺
《指南》指出:“幼兒園的教育要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注重個體差異,因人施教。”每個幼兒由于遺傳、環境、生活和教育條件的不同影響,他們的生活經驗、知識技能、興趣、愛好、智力的發展水平都有差異。在國際象棋活動中,幼兒的表現也各不相同,有的思維靈敏、反應較快,有的思維較遲鈍,反應不夠靈活。在讓他們開展習棋活動時,我們不應“一刀切”。對接受能力差的孩子多輔導,放慢速度,減低難度;對接受力強的孩子,充分發揮其潛力,在原有的水平上提出更高的要求。當個別幼兒在下棋時碰到困難有抵觸情緒時,就請這部分孩子當裁判,讓他們在邊看邊學中體味下棋的興趣,體驗當裁判的樂趣,從而逐漸克服消極情緒,轉變為樂于參加這項活動。
5.提高家長素質注重家園合作。
我們定期向家長介紹國際象棋的規則和走法,發放教學資料,開展咨詢活動;向家長推薦一些國際象棋游戲軟件,通過生動有趣、直觀的游戲,調動孩子在家練習的興趣;組織家園國際象棋比賽,邀請家長做裁判,調動孩子和家長的參與熱情,使家長逐步了解開展國際象棋活動的目的。通過培訓和教師的指導,不少家長掌握了國際象棋的一些基本棋法、內容,做到有針對性、有步驟地指導自己的孩子,逐漸把家庭建成幼兒國際象棋活動的另一塊陣地,從而充分發揮了家長這個巨大的教育資源的育人作用。
幼兒園國際象棋教學游戲化的探索,不僅改革了教學模式,更涉及到教育觀的變革問題,我們要充分挖掘游戲中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資源,進一步探究如何將要傳授的內容巧妙地滲透到游戲中,讓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提高學習效率,達到娛樂和學習的有機統一,使幼兒在游戲中愉快地學習,健康成長。
教育筆記:老師,要畫完的,對不對!
這次的美術活動是讓孩子們涂長頸鹿和小樹,這對于已經是中班的孩子來說,這不是件困難的事情。可對于我們班的一個孩子來說,他的情況讓我感到好奇。他就是我們班的——涵涵小朋友。
每做一件事情時他總會在我旁邊,一個問題問上無數遍,才罷休。哈哈,這次的美術游戲他也不例外了。拿到了紙張的孩子們都子那安安靜靜、仔仔細細的在那涂起了顏色。不一會兒,涵涵他拿這張涂了一點點的紙給我看了:“老師,我涂好了”說著就把紙塞給了我,我一看涵涵只涂了幾片葉子就拿上來給我看了,第一次,我讓涵涵畫完了再給我看。等過了不久,涵涵又舉著他的畫來到了我面前:“老師,是不是都要畫完的啊!”我對這他點點頭,告訴他畫完了給我看看。他鄭重的點了點頭,開始我以為他真的知道了,可到后來我才知道我錯了,他還是在一如既往的跑過來,把那張沒畫完的紙一起帶給我看看,并問著同一個問題——老師要畫完的對不對!這樣來來回回,他等到大多數小朋友都畫完了,他還沒有畫完。其實涵涵畫的畫并不是畫的不好,只是他在那一味的跑上來問同一個問題,浪費了很多可以畫完的時間。
這次我等到了他畫完了給我看,我說:“涵涵畫的很漂亮啊!就是有點點慢了。涵涵你能告訴我你知道圖要畫完了給老師的,你怎么總是沒畫完就給我了呀!”他低著頭輕輕的說:“我看到有小朋友把畫拿上來了,我急,我也就把畫拿給你看了。”我摸摸他的頭告訴他以后不用管別人畫的快不快,只要你畫完了交給我看看,就好了,你今天速度畫的慢了,老師等你,不用再著急的,知道嗎?涵涵點了點頭,下去了。
教育隨筆:自由組合之樂,自由探索之美
情景重現:
今天我們玩的是竹梯子,同時增加了竹架子的輔助材料。我們一改之前的男、女分組,今天是采用幼兒自由分組、自由組合材料和自由探索游戲的方式開展活動。
我發現,新增竹架子的材料后,幼兒游戲的興趣更加濃郁了,玩法也越來越多,有些小朋友把竹架子架在兩架梯子的中間,形成了一座竹橋,幼兒可以爬過梯子,走竹橋;有些小朋友把竹架子房子地上,按照中間的空格進行走、跳、跨等運動;有些小朋友把竹架子分開搭了一個“家”,可以坐在里面休息,還可以在“家”和“家”中間鉆來鉆去“串門”……
一下子,幼兒就把整個操場都鋪滿了梯子,大家正在上面熱火朝天地游戲,絲毫不會感覺到無聊和厭倦。
策略調整:
本次活動中,教師給了幼兒充分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只是交給幼兒材料,如何組合,怎么玩等都是幼兒自己創作或和小伙伴一起合作完成的。
從今天游戲的成果來看,每個孩子的臉上都洋溢著快樂和滿足的笑容,每個人都是全身心投入到玩梯子的游戲中的。
我發現讓幼兒做他們感興趣的事情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的效果,也更容易達到預期的目標。所以,在往后的教學活動中,作為教師,應當給幼兒充分的主導權,秉持著“兒童優先”的原則,讓幼兒充分探索和體驗,這樣幼兒才能玩得開心,學得快樂!
這次的美術活動是讓孩子們涂長頸鹿和小樹,這對于已經是中班的孩子來說,這不是件困難的事情。可對于我們班的一個孩子來說,他的情況讓我感到好奇。他就是我們班的——涵涵小朋友。
每做一件事情時他總會在我旁邊,一個問題問上無數遍,才罷休。哈哈,這次的美術游戲他也不例外了。拿到了紙張的孩子們都子那安安靜靜、仔仔細細的在那涂起了顏色。不一會兒,涵涵他拿這張涂了一點點的紙給我看了:“老師,我涂好了”說著就把紙塞給了我,我一看涵涵只涂了幾片葉子就拿上來給我看了,第一次,我讓涵涵畫完了再給我看。等過了不久,涵涵又舉著他的畫來到了我面前:“老師,是不是都要畫完的啊!”我對這他點點頭,告訴他畫完了給我看看。他鄭重的點了點頭,開始我以為他真的知道了,可到后來我才知道我錯了,他還是在一如既往的跑過來,把那張沒畫完的紙一起帶給我看看,并問著同一個問題——老師要畫完的對不對!這樣來來回回,他等到大多數小朋友都畫完了,他還沒有畫完。其實涵涵畫的畫并不是畫的不好,只是他在那一味的跑上來問同一個問題,浪費了很多可以畫完的時間。
這次我等到了他畫完了給我看,我說:“涵涵畫的很漂亮啊!就是有點點慢了。涵涵你能告訴我你知道圖要畫完了給老師的,你怎么總是沒畫完就給我了呀!”他低著頭輕輕的說:“我看到有小朋友把畫拿上來了,我急,我也就把畫拿給你看了。”我摸摸他的頭告訴他以后不用管別人畫的快不快,只要你畫完了交給我看看,就好了,你今天速度畫的慢了,老師等你,不用再著急的,知道嗎?涵涵點了點頭,下去了。
在剛開始的學期任務布置中,角色游戲材料的布置便是其中很是主要的一項。內容添置統一,種類紛繁多樣。隨后便在每一日的空余時間,教師們都忙于制作材料,點數歸類。于此,不外乎得請家長們配合收集制作的各種材料,如:大塊泡沫、多色線、鞋盒、藥盒等等。孩子們每天來園,最常問的一句就是:“老師,你在做什么呀?”
一次,家長淘來了一塊大泡沫,我和師傅商量著按這樣式可以做成燒烤架之類的點心店素材。想著便去找材料準備做起來。在班里來回走動時,萱萱和陽陽注意到了我手上的大泡沫。“老師,這是什么?”我看了看手上的泡沫,沒有回答,只是反問道:“你們覺得這個像什么呢?”“像小桌子。”“如果把它做成點心店的燒烤架,你們喜歡么?”“喜歡,很喜歡。”兩人非常開心。“老師,你真能干。”“中午的時候,陳老師也在不停地做這些材料呢。”“陳老師也非常的能干。”“我們的奶奶也會幫忙縫我們班的水果蔬菜呢。”“奶奶也很能干。”聽著這些好聽的話,我感覺做什么都是值得的,還不都是為了這些孩子。
第二天早晨,凱瑞早早地來到了幼兒園,自己搬好玩具放在桌面上玩了起來。我手上拿著正在做的材料,興致勃勃地問他:“凱瑞,你喜歡我們增添出來的這些材料么?”凱瑞一臉的不自在,用手摸摸自己的臉,輕輕地蹦出了一句:“不喜歡。”說實話,真是有點打擊。“為什么不喜歡呀?”“因為太多了。”“太多了?”我很驚訝。“恩,夠了,老師。”再次受打擊。“恩,老師知道了,你繼續玩吧。”
針對游戲材料,有關資料顯示,游戲材料和兒童的年齡之間存在交叉關系,較小兒童在游戲時需要同類的游戲材料要多一些,年齡較大的兒童在游戲時需要不同類的游戲材料要多一些。因此在中班下學期,角色游戲的材料應針對幼兒本身進行增添。孩子們的自主意識已逐漸強烈,在教師制作主題墻時詢問孩子的意見,孩子們也可以給出相應的較好的意見,制作出來的效果自然也令孩子們滿意。給孩子一塊布,我們該怎么問他,是該問“這是什么,應該怎么玩?”還是“這像什么,可以怎么玩?”我想大部分的老師肯定會選擇后者,因此對于角色游戲材料的增添,我們適當也可以問問孩子們的意見,畢竟孩子才是游戲的主體,一切游戲都是為了孩子。
《幼兒老師教育筆記3篇》:幼兒老師教育筆記第1篇 閱讀是藝術,正因閱讀就是探索的過程。我們透過閱讀來實現一種對應,與我們的生活,與我們個人的經歷、與我們的個人的體驗一一對應。閱讀,說到底,就是以
《中班教育筆記大全30篇》:中班教育筆記大全第1篇 幼兒中班短篇教育筆記篇1 孩子心目中的好老師 常聽到家長這樣問孩子:“你們班哪個老師好?”孩子會馬上做出回答:“王老師好。
《小班教育筆記400篇》:小班教育筆記400篇第1部分 在班里,往往懂事聽話的孩子會獲得我們更多的關愛,而那些淘氣、愛搗亂的孩子往往獲得的是我們的批評,但仔細追念起來,其實那些淘氣搗亂的孩子,也需要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