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1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幼兒園下學期教育筆記《讓爭吵成為規則培養的過程》,是優秀的幼兒園教育筆記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育筆記:讓爭吵成為規則培養的過程
一、案例描述:
在結束了健康活動“打保齡球”后,孩子依然興致盎然,我答應他們將保齡球放置在區角中,小朋友們可以在早上來園時繼續游戲。
第二天一早,我在走廊上布置了保齡球位置、起點和跑道。早早來園的楷楷和晨晨一起玩了起來,不時發出快樂的笑聲。我看他們玩的很好,就走開去整理科學角。不久,又來了兩個小朋友,他們也加入了體育角。很快,我聽到了激烈的爭吵聲,我疾步沖了過去。原來楷楷在玩時,后來加入的家誠拿了皮球蹲下就推了過去,然后兩人為某個瓶子是誰打倒的爭吵起來。楷楷紅著眼睛,氣息急促:“是我先到的,我的球先過去的!”家誠一把抓住我的衣服:“不是!不是!”然后他跑來跑去重現剛才的情景:“是這樣、這樣的!是我先打到的!”我微笑著平靜地說:“老師沒看到。這樣吧,我問問別人。”他們的情緒有點平穩下來,熱切的目光轉向同伴。我問晨晨:“剛才你和楷楷兩個人在玩時,有沒有吵架?”他一楞:“沒有。”“那剛才你們怎么知道瓶子是誰打到的?”“他打我不打。”楷楷插了一句:“他打的時候我在旁邊。”我拖長聲音:“噢————,也就是說你們是一個一個輪流玩的。那剛才輪到誰了?”“是我!”楷楷可得意了。家誠臉紅了,溜過去抱住了自己的球跑到了隊尾。
我摸摸楷楷的頭:“那么,你玩好了,應該去那里?”楷楷左右望望,思索起來。小朋友們都沉默了一下,然后家誠激動的說:“我后面!”我補充:“家誠的意思是玩好應該到最后繼續去排隊。”大家都點點頭。
當我在指導美工角的孩子時,我聽見了家誠的嗓門:“你不能在這兒,應該站后面,一個一個來。”我走近一看,其他孩子正在紛紛附和,插隊的孩子掂了掂球,看看大家的臉,到了隊尾。我給了家誠一個贊同的眼神,微笑著沖他點點頭,走開了。在孩子的自覺維護中,體育角一直笑聲不斷。
二、分析:
爭吵在孩子生活中幾乎每天都要上演,成了極普通而又自然的現象。面對孩子爭吵,關鍵是教師的態度和處理方式。而正確的引導和幫助必須建立在對孩子爭吵現象的了解的基礎上。因為對社會行為規則的理解和執行的不同而引起的孩子間的爭吵有不同的性質,我把它們簡單劃分了一下:
1.孩子表達自己需要的方式多種多樣所引起的爭吵。例如:凱凱喜歡跟天天一起玩,可天天不喜歡,凱凱一有空就悄悄去揪天天漂亮的辮子。這不是楊凱惡意想捉弄別人,而是他想通過用這種方法與人交往,而這種方法的實施,顯而易見的,必然會引發矛盾,出現爭吵。
2.是雙方都不明確行為規則而造成的爭吵。孩子期孩子的主要活動是游戲,是玩,而且他們對玩也特別感興趣,但玩也有玩的規則。這個游戲怎么玩,由誰來當領頭人,在每一個孩子心中早就有規則和標準,每一個孩子的標準必定要和其他孩子的標準進行碰撞,就會產生爭吵。
3.是由于對已有規則的維護或違反而造成的有明確是非標準的爭吵,爭吵中的“有理者”以自己確定的規則為標尺,為自己爭理。“無理者”通過爭辯,逐步明理。
案例一開始的爭吵是第二種情況,楷楷和家誠都有自己玩的標準和規則,在玩時,他們的規則和標準產生了碰撞。作為教師應該引導孩子共同選擇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規則,那么爭吵自然平息。
后來的爭執是第三種情況,在爭辯中,大家都能遵守已有的規則,明確了是非。
三、反思:
孩子們爭吵、鬧糾紛并不可怕,孩子間的爭吵,是孩子人際交往中產生矛盾的表現,是對社會規則理解和實踐的不同產生的交往障礙,是鮮活的社會規則場景。關鍵是教師的處理方法和態度,許多教師面對孩子的爭吵現象,往往采取簡單的阻止方法。從表面上看,是制止了孩子的不良行為,似乎充當了正面施教的角色,其實不然。這種處理的方法很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是孩子產生逆反的心理。更重要的是孩子并沒有從中學到正確的行為,不能保證孩子懂得應該怎樣做。我們教師應努力提高自己對孩子爭吵的分析判斷能力,針對性鮮明的開展教育活動,給予正確的引導,對規則意識的培養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利用爭吵,調動情感認同規則
情感對認識起到強化或弱化的作用,伴隨著情感體驗的過程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規則本身是無趣味性的,強制讓孩子去遵守它那是不可行的,我們可以巧用孩子間的爭吵,抓住機會,充分利用鮮活的情景,善于調動孩子的情感,使之對過程加深感悟,幫助孩子充分感受和體驗規則。如案例中,沒有規則,楷楷和家誠有了不愉快,也感受到了不方便——無法知道自己的成績。正是有了這種體驗,孩子后來才那么快的接受了規則,并積極遵守、維護規則的執行。
其實,在生活中,讓孩子體驗遵守規則帶來好處的同時也感受著違規行為帶來的害處,正負兩種情感體驗具有同等重要的教育價值。負面體驗對孩子們來說情感刺激度更大、體會更深切,進而會帶給他們對規則更深刻的認同度,這是萌發對規則尊重感的基礎。雖然負面體驗效果好,但付出的代價是沉重的,只能是抓住偶發事件進行體驗,不能專設情景,不能多用。
(二)利用爭吵,共同參與制訂規則
規則與自主性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規則是集體的,大家的,而自主性是以孩子個體為單位的,規則要求個體的參與。正是有了每個個體的需要才有了集體的需要,從而形成集體的規則,保證每個個體發展的需要。規則,要使所有的孩子們都受益,都覺得是公正的、可以接受的。在案例中,教師并沒有簡單的直接制定規則,而是引導孩子思維,通過晨晨讓大家接受并制定規則:玩保齡球必須一個一個輪流進行,當你玩好了,應該走到隊尾繼續排隊。因為是教師引導孩子在玩耍中生成的新規則,這樣的規則源于孩子的需要,建立在孩子需求和理解之上,符合孩子的天性,非常容易遵守執行,可以使孩子體驗到強烈的成功感,這對提高遵守規則的自覺性有極大的好處。
(三)互相監督,實踐并執行規則
孩子間相互提醒、相互約束,糾正和控制違規行為,這對提高孩子執行規則的能力非常有效。游戲后來,家誠大聲說:“你不能在這兒,應該站后面,一個一個來。”所有孩子也都阻止了個別孩子插隊的現象,并且每位孩子都能自覺遵守規則。當規則真正成為孩子的需要時,作為教師應充分地相信孩子的內部發展力量,他們能夠自己教育自己。這樣在規則意識培養中孩子的自主性能得到健康的發展。
孩子規則意識的形成要經歷感知、理解、認同、尊重的過程。當孩子理解必須遵守的規則后,教師要采用約束和控制孩子違規行為、表揚和贊美遵守規則的行為的方法,幫助孩子堅持不懈地執行約定的規則。所以當家誠阻止了不遵守規則的行為后,教師用眼神和微笑都他進行了表揚。
(四)家園合作、擴大規則意識范圍
規則意識的培養,不能僅僅靠教師的努力。規則意識也是孩子社會交往能力的一種體現,教師應充分利用豐富的家長資源,許多家長的有著靈活的社交能力和有效的社交技巧,我們教師應發動家園合作才能更好的促進孩子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增進孩子規則意識和行為的培養。
但是目前城市住宅日益公寓化,家庭中孩子普遍缺少相互往來的習慣,孩子也就缺少了與同齡人交往的機會,成人給予過分的看管和嬌寵,漸漸養成不懂得寬容和謙讓的品行,孩子缺乏與同伴交往的經驗。當孩子進入孩子園,由于環境的變化和交往經驗的缺乏,必然會產生人際沖突,從而使孩子間爭吵現象不斷發生。因此,教師應建議家長們空閑時多帶孩子外出,增加孩子與他人交往的機會,增加交往經驗,交往中注意給予適當的引導,幫助孩子掌握與他人友好相處的社會規則,建立社會規則意識。
遵守規則是個體的人要立足社會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更是國際交往中保證平等、誠信、交往成功的基礎。孩子期是規則意識培養的關鍵期。人的良好品行從小養成既容易又可受益終身,反之人的劣根性也往往可以追溯到兒時的養成。孩子是社會中的小公民,習慣于被成人謙讓的他們,對規則的理解往往只是“倚小賣小”,只有在群體中,他們才能體會到規則帶來的“危機”。幫助懵懂的孩子體驗規則,在《綱要》中已明確提出。孩子園有責任有義務培養孩子習得一定的社會規范,為其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教育筆記:培養主動與人交流的能力
大家都在娃娃家忙的不亦樂乎的時候。我發現他坐在一旁在燒水,我就問道:“樂樂,你是巧虎家的誰呀?”樂樂回答道:“老師,你看,我是插在爺爺那里的,我就是爺爺。”我接著問:“那爺爺,你現在在干嗎?”他回答到:“我在燒水呢。”我說:“我口渴了,水能喝了嗎?”他回答道:“不行,水還沒有好呢,你等一會兒。”我就耐心地在一旁等著。在等的過程中,我發現樂樂不會主動和別人交流,小朋友們都是自顧自的玩,而羅許馨就不一樣,她會主動與別人交談,我在旁邊等著,她就說道:“爸爸,水好了嗎?老師還等著呢,寶寶也口渴了。”
一切事物對于他們來說都是新鮮的。因此在游戲中老師要做他們的引導者,多多與孩子們交流,發現好的地方就要當場表揚。由于羅許馨在家里經常玩過家家,所以有一定的經驗,所以表現比較突出。小班出現一問一答也很正常,需要老師來慢慢引導。教師在課堂中加強語言表達能力,鼓勵幼兒把話說完整,而不只是單個字。
教育隨筆:怎樣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
這幾個星期,學校組織老師去國際部聽課,并要求移植過來。在移植的幾個活動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語言活動中的閱讀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我發現有的老師整個活動都是她翻著大書自問自答,孩子坐在那兒一動不動,很少有孩子能舉手回答的,這樣整堂課就成了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有的老師運用自身的優勢,用簡潔、扼要的語言及夸張的肢體語言來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使孩子能快樂、自主地參與到活動中去------縱觀這幾個語言活動,我覺得有序地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是最關鍵的一個問題。那么,怎樣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呢?
首先,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有一次整理書架,我隨手把已經學過的幼兒用書放在書架上,結果在餐后活動,我發現好多孩子都圍在那兒議論著,我走近一看,原來每個小朋友手中都捧著一本幼兒用書在那兒津津有味地大聲朗讀。他們一邊翻著書看圖片,一邊討論著、朗讀著,有的孩子還一本正經地邊指著字邊大聲朗讀-----這種專注的程度是我從沒發現過的。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總是在餐后活動的這段時間里給孩子分發已學過的幼兒用書,讓他們一邊看一邊自由討論,這樣,使他們有一個寬松的閱讀氛圍,在孩子的相互交流中,孩子們不僅擴充了知識經驗、改變了自身的看法,還升華了自身的思想情感。
第二、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閱讀方法。如,在張老師執教的《熊小弟的柵欄》這個活動中,張老師先以游戲的方式導入,來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游戲是孩子們都喜歡的一種學習方式,是一項快樂而自主的活動,通過活動的參與,孩子們的一些前期經驗也在不知不覺中再次得到提煉,為下一個活動環節打下了基礎。而當老師出示形象鮮明、畫面生動的課件時,孩子們又一下被深深地吸引了,這時讓孩子在動態的情景一邊閱讀故事,一邊尋找老師提出的問題-----“為什么熊小弟的蘿卜總是會少?”在通過直觀、生動的圖像,使孩子更容易找出故事中所發生的事,并嘗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提高孩子的觀察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我想:正確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會使孩子擴大書面詞匯量、掌握豐富的文學語言的表達方式,還能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閱讀,還可以幫助老師和家長們更好地了解孩子,積極地關注和參與到孩子的早期成長過程,并正確地發揮啟蒙教育的功用,讓兒童成為一個喜歡讀書、終身有讀書欲的讀書人。
教育筆記:不遵守規則的孩子們
孩子們入園已經一個多月了,由于休息了一個寒假,有的孩子又養成了許多的不良習慣,無論玩什么都喜歡插隊。幼兒園規則的建立是幼兒集體教育的需要,它能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培養他們良好的情緒,提高幼兒生活和活動的質量,同時也可以規范和約束那些有不良行為的幼兒,從小培養孩子們的排隊常規意識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上午戶外活動時,我交代完了要求后請孩子們玩大型玩具,孩子們非常興奮,也很有秩序的排著隊伍進行。可是玩了幾圈后,有的孩子就出現了奔跑的現象,而又的孩子則出現了插隊的現象。之間哲哲從滑梯滑下來后,又馬上跑回來,直接沖到了隊伍的最前面,弄得后面的孩子差點被他推到。當他再次滑下來后,又擠到了隊伍的最前面,一直重復,使得排在后面的孩子一直輪不到,眼巴巴的看著他在玩。
在看蕩秋千那里,也是如此。霸道一點的孩子一直不肯下秋千,在旁邊等的孩子不停的問:你什么時候下來?你什么時候下來?只能靜靜地站在那兒看著別人蕩秋千。
看到孩子們亂插隊的現象,讓我想起了他們剛入園的情形。那時候他們無論對什么事情都是沒有規則意識,自己想干嘛就干嘛。因為家里的寵愛,使得孩子都很自我。可經過一學期的集體生活,孩子們的這些不良行為已經慢慢消失了,在幼兒園這個大家庭中已經慢慢建立了一定的規則意識,可一個寒假之后又恢復了以前,讓我陷入了沉思。
實施措施:
1.面對那些愛插隊的孩子們,我不會立馬去指責他們,而是和其他孩子一樣排隊滑滑梯,融入到孩子當中。那些愛插隊的孩子肯定會注意到我,咦,老師滑滑梯怎么也要排隊,那他們也會像我學習,有秩序的進行排隊,一個一個按秩序的滑滑梯。
2.另外還要利用QQ群,家長會等形式向家長宣傳,從要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家長首先要做好表率作用,讓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讓孩子學會謙讓學會等待,只有進行家園合作才能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規則意識。
教育筆記:讓爭吵成為規則培養的過程
一、案例描述:
在結束了健康活動“打保齡球”后,孩子依然興致盎然,我答應他們將保齡球放置在區角中,小朋友們可以在早上來園時繼續游戲。
第二天一早,我在走廊上布置了保齡球位置、起點和跑道。早早來園的楷楷和晨晨一起玩了起來,不時發出快樂的笑聲。我看他們玩的很好,就走開去整理科學角。不久,又來了兩個小朋友,他們也加入了體育角。很快,我聽到了激烈的爭吵聲,我疾步沖了過去。原來楷楷在玩時,后來加入的家誠拿了皮球蹲下就推了過去,然后兩人為某個瓶子是誰打倒的爭吵起來。楷楷紅著眼睛,氣息急促:“是我先到的,我的球先過去的!”家誠一把抓住我的衣服:“不是!不是!”然后他跑來跑去重現剛才的情景:“是這樣、這樣的!是我先打到的!”我微笑著平靜地說:“老師沒看到。這樣吧,我問問別人。”他們的情緒有點平穩下來,熱切的目光轉向同伴。我問晨晨:“剛才你和楷楷兩個人在玩時,有沒有吵架?”他一楞:“沒有。”“那剛才你們怎么知道瓶子是誰打到的?”“他打我不打。”楷楷插了一句:“他打的時候我在旁邊。”我拖長聲音:“噢————,也就是說你們是一個一個輪流玩的。那剛才輪到誰了?”“是我!”楷楷可得意了。家誠臉紅了,溜過去抱住了自己的球跑到了隊尾。
我摸摸楷楷的頭:“那么,你玩好了,應該去那里?”楷楷左右望望,思索起來。小朋友們都沉默了一下,然后家誠激動的說:“我后面!”我補充:“家誠的意思是玩好應該到最后繼續去排隊。”大家都點點頭。
當我在指導美工角的孩子時,我聽見了家誠的嗓門:“你不能在這兒,應該站后面,一個一個來。”我走近一看,其他孩子正在紛紛附和,插隊的孩子掂了掂球,看看大家的臉,到了隊尾。我給了家誠一個贊同的眼神,微笑著沖他點點頭,走開了。在孩子的自覺維護中,體育角一直笑聲不斷。
二、分析:
爭吵在孩子生活中幾乎每天都要上演,成了極普通而又自然的現象。面對孩子爭吵,關鍵是教師的態度和處理方式。而正確的引導和幫助必須建立在對孩子爭吵現象的了解的基礎上。因為對社會行為規則的理解和執行的不同而引起的孩子間的爭吵有不同的性質,我把它們簡單劃分了一下:
1.孩子表達自己需要的方式多種多樣所引起的爭吵。例如:凱凱喜歡跟天天一起玩,可天天不喜歡,凱凱一有空就悄悄去揪天天漂亮的辮子。這不是楊凱惡意想捉弄別人,而是他想通過用這種方法與人交往,而這種方法的實施,顯而易見的,必然會引發矛盾,出現爭吵。
2.是雙方都不明確行為規則而造成的爭吵。孩子期孩子的主要活動是游戲,是玩,而且他們對玩也特別感興趣,但玩也有玩的規則。這個游戲怎么玩,由誰來當領頭人,在每一個孩子心中早就有規則和標準,每一個孩子的標準必定要和其他孩子的標準進行碰撞,就會產生爭吵。
3.是由于對已有規則的維護或違反而造成的有明確是非標準的爭吵,爭吵中的“有理者”以自己確定的規則為標尺,為自己爭理。“無理者”通過爭辯,逐步明理。
案例一開始的爭吵是第二種情況,楷楷和家誠都有自己玩的標準和規則,在玩時,他們的規則和標準產生了碰撞。作為教師應該引導孩子共同選擇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規則,那么爭吵自然平息。
后來的爭執是第三種情況,在爭辯中,大家都能遵守已有的規則,明確了是非。
三、反思:
孩子們爭吵、鬧糾紛并不可怕,孩子間的爭吵,是孩子人際交往中產生矛盾的表現,是對社會規則理解和實踐的不同產生的交往障礙,是鮮活的社會規則場景。關鍵是教師的處理方法和態度,許多教師面對孩子的爭吵現象,往往采取簡單的阻止方法。從表面上看,是制止了孩子的不良行為,似乎充當了正面施教的角色,其實不然。這種處理的方法很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是孩子產生逆反的心理。更重要的是孩子并沒有從中學到正確的行為,不能保證孩子懂得應該怎樣做。我們教師應努力提高自己對孩子爭吵的分析判斷能力,針對性鮮明的開展教育活動,給予正確的引導,對規則意識的培養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利用爭吵,調動情感認同規則
情感對認識起到強化或弱化的作用,伴隨著情感體驗的過程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規則本身是無趣味性的,強制讓孩子去遵守它那是不可行的,我們可以巧用孩子間的爭吵,抓住機會,充分利用鮮活的情景,善于調動孩子的情感,使之對過程加深感悟,幫助孩子充分感受和體驗規則。如案例中,沒有規則,楷楷和家誠有了不愉快,也感受到了不方便——無法知道自己的成績。正是有了這種體驗,孩子后來才那么快的接受了規則,并積極遵守、維護規則的執行。
其實,在生活中,讓孩子體驗遵守規則帶來好處的同時也感受著違規行為帶來的害處,正負兩種情感體驗具有同等重要的教育價值。負面體驗對孩子們來說情感刺激度更大、體會更深切,進而會帶給他們對規則更深刻的認同度,這是萌發對規則尊重感的基礎。雖然負面體驗效果好,但付出的代價是沉重的,只能是抓住偶發事件進行體驗,不能專設情景,不能多用。
(二)利用爭吵,共同參與制訂規則
規則與自主性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規則是集體的,大家的,而自主性是以孩子個體為單位的,規則要求個體的參與。正是有了每個個體的需要才有了集體的需要,從而形成集體的規則,保證每個個體發展的需要。規則,要使所有的孩子們都受益,都覺得是公正的、可以接受的。在案例中,教師并沒有簡單的直接制定規則,而是引導孩子思維,通過晨晨讓大家接受并制定規則:玩保齡球必須一個一個輪流進行,當你玩好了,應該走到隊尾繼續排隊。因為是教師引導孩子在玩耍中生成的新規則,這樣的規則源于孩子的需要,建立在孩子需求和理解之上,符合孩子的天性,非常容易遵守執行,可以使孩子體驗到強烈的成功感,這對提高遵守規則的自覺性有極大的好處。
(三)互相監督,實踐并執行規則
孩子間相互提醒、相互約束,糾正和控制違規行為,這對提高孩子執行規則的能力非常有效。游戲后來,家誠大聲說:“你不能在這兒,應該站后面,一個一個來。”所有孩子也都阻止了個別孩子插隊的現象,并且每位孩子都能自覺遵守規則。當規則真正成為孩子的需要時,作為教師應充分地相信孩子的內部發展力量,他們能夠自己教育自己。這樣在規則意識培養中孩子的自主性能得到健康的發展。
孩子規則意識的形成要經歷感知、理解、認同、尊重的過程。當孩子理解必須遵守的規則后,教師要采用約束和控制孩子違規行為、表揚和贊美遵守規則的行為的方法,幫助孩子堅持不懈地執行約定的規則。所以當家誠阻止了不遵守規則的行為后,教師用眼神和微笑都他進行了表揚。
(四)家園合作、擴大規則意識范圍
規則意識的培養,不能僅僅靠教師的努力。規則意識也是孩子社會交往能力的一種體現,教師應充分利用豐富的家長資源,許多家長的有著靈活的社交能力和有效的社交技巧,我們教師應發動家園合作才能更好的促進孩子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增進孩子規則意識和行為的培養。
但是目前城市住宅日益公寓化,家庭中孩子普遍缺少相互往來的習慣,孩子也就缺少了與同齡人交往的機會,成人給予過分的看管和嬌寵,漸漸養成不懂得寬容和謙讓的品行,孩子缺乏與同伴交往的經驗。當孩子進入孩子園,由于環境的變化和交往經驗的缺乏,必然會產生人際沖突,從而使孩子間爭吵現象不斷發生。因此,教師應建議家長們空閑時多帶孩子外出,增加孩子與他人交往的機會,增加交往經驗,交往中注意給予適當的引導,幫助孩子掌握與他人友好相處的社會規則,建立社會規則意識。
遵守規則是個體的人要立足社會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更是國際交往中保證平等、誠信、交往成功的基礎。孩子期是規則意識培養的關鍵期。人的良好品行從小養成既容易又可受益終身,反之人的劣根性也往往可以追溯到兒時的養成。孩子是社會中的小公民,習慣于被成人謙讓的他們,對規則的理解往往只是“倚小賣小”,只有在群體中,他們才能體會到規則帶來的“危機”。幫助懵懂的孩子體驗規則,在《綱要》中已明確提出。孩子園有責任有義務培養孩子習得一定的社會規范,為其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孩子能否認真傾聽是一種重要的能力,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識地去培養孩子的這種能力。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常常出現這種情況,許多孩子在聽老師或同伴講話時,往往心不在焉,不是左顧右盼,就是隨便插嘴,或擺弄東西,或跳上跳下,如果老師不加強引導、教育,會形成不良習慣,使課堂或談話的氛圍大大打折扣,學習效果肯定不會好。我們老師在平時的活動中,就要做有心人,當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發現幼兒表現出來的良好傾聽習慣要及時地給予肯定, 及時表揚, 充分肯定傾聽習慣好的幼兒,樹立學習榜樣.教師可以抓住有利時機以一些傾向性語言暗示引導幼兒。例如:x x因為聽得認真,一下子就能聽出故事講的主要內容,你們看x x講得多好啊,是因為他聽得認真等等,這樣既表揚了認真聽講的孩子,又給其他孩子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另外,加強指導,掌握方法。幼兒是否能認真傾聽,教師要及時提出要求,并講明方法.例如,可以讓幼兒在傾聽別人講話時,要面向講話者,不東張西望,不做小動作,不隨便插話,看著對方的眼睛.要讓幼兒明白打斷別人說話是不禮貌的行為,不管是否贊同,都要讓別人把話說完,再發表自己的意見.傾聽能力的培養需要持之以恒的引導,老師要有耐心地慢慢培養,對有進步的幼兒,教師要及時表揚,肯定、獎勵等。
我們一定要端正對孩子的態度,孩子首先是一個獨立的人,其次是一個與大人平等的人,如果孩子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習慣,要想讓孩子傾聽他人是不太可能的。因此,我們既不能無視孩子的自尊,也沒有必要把孩子當成全家的中心,什么事情都圍繞孩子轉。應該讓孩子懂得在聽別人講話時,不要隨便插嘴。安靜地聽別人把話說完,是對說話人的尊重。
《教育教學筆記大班3篇》:教育教學筆記大班第1篇 大班的郭海諾,一直以來,以為是一個小女孩,說不定認識孩子,卻和真人對不起號來,更甭提對孩子有所了解了,今天終于對孩子有了些許了解。孩子是一個愛幫助
《大班3月教育筆記200篇》:大班3月教育筆記第1篇 大班教育筆記(一): 一天在晨間談話的時候,我問小朋友們:“兩天不見了,你們最想誰啊?”我本以為他們會說最想老師了,但是他們大都卻說:“
《幼兒園小班保育筆記200篇》:幼兒園小班保育筆記第1篇 小班保育筆記簡短(1): 午睡室里的故事 每一天在組織孩子午睡時,總有那么幾個小朋友磨磨蹭蹭地好長時間也不躺到床上,安靜下來。而已經躺在床上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