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16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幼兒園教育筆記案例《給孩子適宜的愛》,是優秀的幼兒園教育筆記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育筆記:給孩子適宜的愛
以前一直不覺得自己是個嬌慣孩子的媽媽,但是最近在樓下看著女兒和其他小朋友玩的時候,我總是一刻不離孩子,反復叮囑她一定要在媽媽的視線里,注意安全,不要跑得太快以免摔倒等等。于是,老公提醒我說我有點過分了,還說我是直升機媽媽。為此我特意上網查了一下相關信息。
所謂直升機是一個比喻,一個媽媽(也包括父親)愛的過程中,始終盤旋在孩子頭上不肯撤退,不經意間還會越旋越快,越管越多,生怕一減速就會壞事,毀了孩子。他們經常會因孩子的成功失敗而過度地欣喜憂傷。自己認為是為了孩子可以犧牲一切,這是真正的愛。其實過分的愛,乃是真正的害。看到這些信息,我不禁有些感慨:的確,現在社會有很多父母都和我一樣在不經意間當了直升機式的家長。但這不是我們的本意。
毫無疑問,我們每位父母都在無條件地愛著自己的孩子,但是我們是否想過:孩子會怎么看待我們付出的愛呢?我們表達愛的行為和方式符合孩子的需要嗎?怎樣愛孩子才能讓他們理解和接納呢?什么樣的愛才是最適合的呢?
現在電視熱播著趙薇和佟大為主演的電視劇《虎媽貓爸》,我家隔壁幾乎每天都在上演著這樣的的戲碼:虎媽在吼,貓爸沒動靜,孩子在哭。在此聲明:我不是一個故意去偷窺別人隱私的人,實在是因為他家的聲音太大了。通常在孩子大哭之后,我都會聽到二胡的聲音,由此判斷:虎媽“勝利”了!但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勝利啊?
愛孩子先要懂孩子。愛孩子是父母的本能,關鍵在于會愛—懂孩子。懂孩子的家長的一言一行都在喚醒“好孩子”,而不懂孩子的家長可能會逼出“壞孩子”!什么學舞蹈,學鋼琴,拉二胡,打架子鼓等等,家長們一廂情愿地在違背孩子的意愿,違反規律地教孩子,不是“拔苗助長”就是“壓苗助長”還打著“為你好”的旗幟,讓孩子受不了。太多的父母用無知的“愛心”剝奪孩子快樂成長的機會。我認為家長最應該仔細閱讀《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白裱變旱陌l展規律和學習特點。珍視幼兒生活和游戲的獨特價值,充分尊重和保護其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幼兒的日常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嚴禁“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寫得太好了!我們家長太需要這樣的學習了!
我們應該更多地了解,孩子也有思想,雖然不夠成熟,但我們也應尊重他們的意見。孩子不同于大人,不能用對成年人的標準要求孩子,我們應該根據孩子的心理特點加以引導。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家長所期望的效果;同時,我們做家長的還應該明白:兒童教育的內容極為廣泛,包括知識教育,品德教育以及技能教育等多個部分,在興趣班學習一些技能只是技能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不宜看得過重,有的家長甚至去攀比,這都是不理智的。我們只需把興趣班看作對學校教育的一種補充,只能在孩子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進行,以免喧賓奪主的不良后果。
我們要認真學習《指南》,我們需要正確的教育方法,包括向其他有建樹的家長取經,多看一些兒童教育的書籍,咨詢兒童教育專家等等。我們要注重培養孩子對某些技能學習的興趣和欲望,因而在教育過程中我們要有張有弛,松緊有度,并給予孩子足夠的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空間,使孩子在玩中求學,在學中能玩,如此,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綜上所述,我覺得作為家長,我們一定要給孩子合適的愛。給孩子合適的愛,意味著放手,讓孩子盡情去經歷,然后做孩子的后盾,告訴我們的孩子,無論犯了什么錯,依然愛她;給孩子合適的愛,意味著要全心全意地接受孩子,信任孩子;給孩子合適的愛,意味著要適合孩子能接受的的程度,如果只是盲目的給,孩子根本感覺不到,認為是一種阻礙,一種負擔,還不如不給。
教育筆記:多給孩子一點愛
今天,我到班里給孩子上美術課,剛進活動室,就聽見睿睿小朋友在和別的小朋友說悄悄話,樣子還挺神秘的,我走過去問:“睿睿小朋友,你在和這幾個小朋友說什么呀?”睿睿說:“今天我們要上美術課,要學畫畫了,我們可高興了?!甭牭竭@句話,我心里感到也很高興。
那是睿睿剛插入我班時,一看見我走進活動室,就一邊哭一邊拉著我的衣襟,讓我帶著他去找他的奶奶,于是我就想辦法哄他,給他折紙,給他畫畫,每次看到他有點進步就及時的鼓勵他,幾天后他就安靜下來了,同時也接受了我。他現在不僅很高興見到我,還積極的參與了各項活動,他的變化真令我感到欣慰。
通過這件事,可以看出老師對待孩子要有一定的耐心,讓他感到老師和家人一樣,對他們都會奉獻無私的愛。
教育筆記:用“適宜”的愛陪伴孩子一起成長
以全國學前教育宣傳月為契機,xx幼兒園幼兒園開展了以“給孩子適宜的愛”為主題的家長交流座談會。6月23日丁丁一班的家長和歡歡三班的家長參加了座談活動。
活動一開始,丁丁一班的王老師開場向父母拋出了這樣的問題:每位父母都愛孩子,但大家是否想過,孩子是怎么看待您付出的愛呢?家長表達愛的行為和方式符合孩子的需要嗎?怎樣愛孩子才能讓他們理解和接納?這些問題有的家長意識到了,思考過了,其實有更多的家長沒有認識到這個問題,沒有去衡量自己的愛是否“適宜”的問題,所以很感謝幼兒園組織的這次交流活動,給家長提供了一個互動的平臺,大家把各自的經驗曬一曬,溝通溝通,互相學習和借鑒,為進一步完善家園共育,提高家長教育意識,促進幼兒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活動中,大家結合親身經歷的,看到的、聽到的有關“適宜、不適宜的愛”的生動事例,用一個生活小片段,一小段親子對話等方式,進一步闡述適宜的教育,適宜的愛。給我感觸很深的有以下幾點:
一是普遍認識到不能溺愛孩子。主要表現在很多家長認識到過分的讓孩子干凈,孩子反而更容易生病;過分的提醒孩子喝水、上廁所等細節破壞了孩子的專注力;多分的擔心孩子的安全,讓孩子變得陌生膽怯……其實這里面很多問題都是家長在幼兒園的群里生活里對孩子更全面的認識,過去沒有入園之前,家里只有一個孩子,爺爺奶奶看的多,入園之后在老師的引導和家長的溝通交流中很多家長都在慢慢反思自己的愛是不是太多了,是不是不適宜的。
二是認識到自身的過分的期待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期待也是一種愛,一種心愿,但要是過度了也會事與愿違。有的家長提出孩子的學習、理解和表達總是慢節拍,與習慣了工作生活快節奏的家長往往不一致,這就要求家長們要有耐心,要做到更細心。不要動不動就要求孩子快一點,嫌孩子吃的慢、走得慢、學的慢,這樣不但容易打擊孩子的自信心,還會錯過與孩子一起成長的很多機會。我們能陪伴孩子的只有這短短的幾年,我們要做的是用心的陪伴、耐心的等待孩子的成長。
三是認識到我們給予的很多愛,孩子并不理解。很多家長反映自己不溺愛孩子,反而一味的拒絕和限制孩子,這種為孩子選擇包辦的過于嚴厲的愛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長。很多家長說起自己曾經拒絕自己孩子偶爾的小小要求,有個孩子甚至在媽媽的強壓下向一個摔碎的碗道歉,回憶當時自己的堅決和孩子的無助潸然落淚,是呀,比起碗的價值,孩子的尊嚴和選擇是不是更值得家長尊重。同時,也有家長提出相應的解決方式,他表示有時候自己不違背原則的時候退一小步,問題會得到更圓滿的解決,比如早上的起床問題,別一直催促孩子快起床,可以換成“你還可以再多睡一分鐘”,這樣大多數孩子到點能欣然接受要起床的實事。
四是認識到我們的愛降低了孩子的受挫力。有的家長提到,看到報紙新聞上很多孩子因為小小的挫折就跳樓自殺或者喝農藥的,這些小小的生命還沒有明白生的精彩就被死神奪走了,太可惜了?,F在老師、家長、學校也正在探索一些活動、利用一些機會提升孩子的受挫能力,前段時間丁丁一班的小報童活動就很成功,孩子在活動中接觸不同的人和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不光體驗了獻愛心的快樂,還有對美好生活的珍惜、對世事包容的心態以及抗挫折的能力。
令人欣慰的是,在面對孩子們要求:“媽媽,你能對我好一點嗎?”的時候,我們的家長不是回答:“我已經對你很好了!”而是在反思出現這種不一致的原因,都能認識到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都在思考鏡子里自己的問題,盡管有很多思考還在路上。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體,有自己的情緒、追求和尊嚴,家長只是把孩子帶到了人間,我們要做的是保持“適宜”的距離,遠遠地看著他們的精彩和歷練,靜靜陪伴孩子長大,相信這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教育筆記:給孩子適宜的愛
以前一直不覺得自己是個嬌慣孩子的媽媽,但是最近在樓下看著女兒和其他小朋友玩的時候,我總是一刻不離孩子,反復叮囑她一定要在媽媽的視線里,注意安全,不要跑得太快以免摔倒等等。于是,老公提醒我說我有點過分了,還說我是直升機媽媽。為此我特意上網查了一下相關信息。
所謂直升機是一個比喻,一個媽媽(也包括父親)愛的過程中,始終盤旋在孩子頭上不肯撤退,不經意間還會越旋越快,越管越多,生怕一減速就會壞事,毀了孩子。他們經常會因孩子的成功失敗而過度地欣喜憂傷。自己認為是為了孩子可以犧牲一切,這是真正的愛。其實過分的愛,乃是真正的害??吹竭@些信息,我不禁有些感慨:的確,現在社會有很多父母都和我一樣在不經意間當了直升機式的家長。但這不是我們的本意。
毫無疑問,我們每位父母都在無條件地愛著自己的孩子,但是我們是否想過:孩子會怎么看待我們付出的愛呢?我們表達愛的行為和方式符合孩子的需要嗎?怎樣愛孩子才能讓他們理解和接納呢?什么樣的愛才是最適合的呢?
現在電視熱播著趙薇和佟大為主演的電視劇《虎媽貓爸》,我家隔壁幾乎每天都在上演著這樣的的戲碼:虎媽在吼,貓爸沒動靜,孩子在哭。在此聲明:我不是一個故意去偷窺別人隱私的人,實在是因為他家的聲音太大了。通常在孩子大哭之后,我都會聽到二胡的聲音,由此判斷:虎媽“勝利”了!但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勝利啊?
愛孩子先要懂孩子。愛孩子是父母的本能,關鍵在于會愛—懂孩子。懂孩子的家長的一言一行都在喚醒“好孩子”,而不懂孩子的家長可能會逼出“壞孩子”!什么學舞蹈,學鋼琴,拉二胡,打架子鼓等等,家長們一廂情愿地在違背孩子的意愿,違反規律地教孩子,不是“拔苗助長”就是“壓苗助長”還打著“為你好”的旗幟,讓孩子受不了。太多的父母用無知的“愛心”剝奪孩子快樂成長的機會。我認為家長最應該仔細閱讀《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白裱變旱陌l展規律和學習特點。珍視幼兒生活和游戲的獨特價值,充分尊重和保護其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幼兒的日常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嚴禁“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寫得太好了!我們家長太需要這樣的學習了!
我們應該更多地了解,孩子也有思想,雖然不夠成熟,但我們也應尊重他們的意見。孩子不同于大人,不能用對成年人的標準要求孩子,我們應該根據孩子的心理特點加以引導。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家長所期望的效果;同時,我們做家長的還應該明白:兒童教育的內容極為廣泛,包括知識教育,品德教育以及技能教育等多個部分,在興趣班學習一些技能只是技能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不宜看得過重,有的家長甚至去攀比,這都是不理智的。我們只需把興趣班看作對學校教育的一種補充,只能在孩子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進行,以免喧賓奪主的不良后果。
我們要認真學習《指南》,我們需要正確的教育方法,包括向其他有建樹的家長取經,多看一些兒童教育的書籍,咨詢兒童教育專家等等。我們要注重培養孩子對某些技能學習的興趣和欲望,因而在教育過程中我們要有張有弛,松緊有度,并給予孩子足夠的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空間,使孩子在玩中求學,在學中能玩,如此,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綜上所述,我覺得作為家長,我們一定要給孩子合適的愛。給孩子合適的愛,意味著放手,讓孩子盡情去經歷,然后做孩子的后盾,告訴我們的孩子,無論犯了什么錯,依然愛她;給孩子合適的愛,意味著要全心全意地接受孩子,信任孩子;給孩子合適的愛,意味著要適合孩子能接受的的程度,如果只是盲目的給,孩子根本感覺不到,認為是一種阻礙,一種負擔,還不如不給。
教育筆記:了解孩子,給孩子適宜的愛
三周歲的宣宣剛來幼兒園,媽媽提醒我們,孩子由老人帶大,脾氣很大,不順著他就要大發脾氣。第一天,宣宣便展示了他的“與眾不同”,讓我們領教了他的“暴脾氣”,如同經歷“世界大戰”:上午因為區域活動結束要收玩具,宣宣不想收拾,于是玩具柜里的玩具便被他秋風掃落葉一樣,全部推到地上,小椅子也沒幸免,要不是老師伸手快,玩具柜也險些被推倒;午飯沒有他想吃的花卷,老師勸說其先吃個小饅頭,便招致他拍胸跺腳,尖聲大叫,還差一點掀翻了菜盆;午休不上床、不脫鞋,不光自己不睡,還要讓小朋友都不睡,達不到要求又開始發脾氣,枕頭扔了、被褥從床上扯下來……以上種種行為,如果是在以前,我會很嚴厲地進行訓斥,但現在,我知道他的社會性行為剛剛開始建立,不知道該怎樣做,需要我們耐心地引導,教給他正確的方式。于是,我用平靜的聲音,但堅定的態度,不厭其煩地告訴他:“不可以摔玩具,摔壞了大家就都沒有玩具玩了,你弄亂了的、扔了的、摔了的,就要自己把它收拾好……”“今天的午餐,阿姨很辛苦,給我們做了饅頭,那么大家就都來吃饅頭,不能因為你一個人想吃,就給你另做,明天的食譜有花卷,可以明天再吃也不晚……”“中午休息的時間,小朋友都要休息一下,因為小朋友正在長身體,而且這樣下午也才有精神玩……”雖然剛開始他并不買賬,一樣兒也不干,堅持暴怒、喊叫,甚至一邊撿玩具,一邊接著摔,盡管老師的聲音也一直是平靜的、友好的,但由于老師的態度是堅決的,不妥協的,當他把所有的招數都用盡,所有破壞性的行為都使出來,所有的怒氣、怨氣都發泄出來之后,宣宣妥協了。于是,我們就一起“打掃戰場”,終于恢復了“大戰后的和平”,雖然這樣的和平形勢并不太穩定,隨時還有可能“爆發戰爭”。但我們看到了希望,我們開始了解孩子,我們離孩子近了。
接下來我們要做的,便是與家長的溝通,我堅信:如果一個孩子出現了問題,肯定他的家庭或者家庭教育出現了問題。要了解孩子,首先要了解家長,了解家長的觀念、行為、家庭教育方式。通過與家長的交流,我們了解到:孩子從小跟著姥姥、姥爺,老人無原則的溺愛造成了孩子的霸道;父親的觀點正好與老人相反,看不慣孩子的行為,父親便走了另一個極端,而父親教育的急躁與簡單粗暴并沒有改變孩子,反而讓孩子學會了解決問題的粗暴,不同的教養方式、不同的是非標準、不同的行為要求,多重矛盾同時作用在一個三歲孩子的身上,造成了孩子今天的問題。了解了孩子,了解了孩子的家庭,基于對孩子共同的愛,我們與家長做了認真、嚴肅的溝通,使孩子的父母認識到:要首先改變自己的教養觀念,教養行為,然后耐心做好老人的工作,在孩子的教養問題上統一認識,步調一致。最后,老師提出需要家長配合的幾點要求:第一,堅決不準打孩子,第二,凡是孩子的無理要求,堅決不答應,再鬧也不行,一定要堅持;第三,孩子犯錯,一定要講道理,最大的懲罰就是暫停他的玩耍,靜坐想想對錯,不可簡單粗暴。家長表示一定做到。就這樣,家長幾天一個“匯報”——孩子吃飯有變化了;孩子遇事知道商量了;孩子發脾氣的次數少了;孩子在家里表演故事了,這在以前,我們連想都不敢想啊。
幾個星期過去了,家長激動地說:“我們終于看到希望了,真的,這之前我們上過幼兒園,但是都沒幾天,人家就說孩子太難帶,拒絕接收,我們都快絕望了,沒想到孩子今天會變回來,太感謝老師啦!”看著激動的父母,我們也由衷地欣慰。作為老師、家人,肯定都是愛孩子的,但是,愛是有度的,愛是講究方式的,怎樣給孩子適宜的愛,前提是你要了解孩子。
“寶寶”這個名字在我們中班年級組的老師圈中大家一點不陌生,“調皮”、“搗蛋”、“愛打人”等等詞語似乎都集中用在了他身上,一提到他的名字,我的眉頭就直打結,真不知道該拿他怎么辦好,這樣的“領軍人物”著實讓我的班級管理工作難上加難。這種現象一直持續了一年時間,父母著急,老師頭疼……
可是最近發生了一件事,卻讓我在他的身上找到了“閃光點”,看到了突破的希望,這得從這次組織去唐閘公園說起,孩子們在午餐時,我發現娃哈哈的空瓶可以用來豐富區域,于是我讓小朋友喝完后將空瓶送到指定的紙箱中收集,而真正送過來的只有少數幾人,多數的孩子仍將空瓶亂扔,我不得不反復叮囑,然后自己去撿,心想:“這幫小家伙真是小公子、小公主,個個都不愿意做事,得教育呀!”撿著撿著,突然兩個空瓶伸到我的面前:“老師,瓶子!”我抬頭一看,居然是寶寶,這個時間不該是他施展“十八般武藝”的時候嗎?壓下疑慮,我很公式化地說了一句:“謝謝寶寶呀,你真乖!還會幫老師撿瓶子了哇?!鞭D身又打算去撿其它的空瓶,轉身的時候,我似乎看到寶寶的眼睛忽然亮了一下,他愣了一會兒后就聽他說:“老師,那兒還有空瓶呢!”說完就風一樣的跑開來,一會兒這,一會兒那,不一會兒就將瓶子撿了個光,盡管臉上已經滲出了不少汗珠,可是他滿臉笑容,很是開心,連好吃的零食也擋不住他的腳步,對那些還沒喝完的小朋友,他就站在一邊催促:“快喝呀,老師要瓶子呢,我幫你吧……”他耐心地在旁等著,直到拿到空瓶,拿到空瓶的他好像得到了重要的寶貝,連忙跑過來送給我,我的一句“謝謝”又成了他新的動力……
原來我一直以來是如此忽視他,那么輕易地就將他“打入了冷宮”,其實他是那么渴望我們的表揚與認可,經歷了這件事,我開始有意無意地關注他、表揚他,而他亦似乎變得更加勤勞了,推桌子、擺椅子,老師忙的時候,甚至還拿出掃帚掃地;看圖書的時候常常幫我監管誰又把書弄壞了,及時拿過來讓我修補……而這一切僅僅是起于我的一句“謝謝”,我開始反思自己的工作,反思自己對那些“搗蛋鬼”的態度,他們并不是那么“無可救藥”,而是我們無意中將他們推到了那個“角落”,而我現在要做的是再將他們從“那個角落”拉出來,和其他小朋友一樣在我們的關注下、鼓勵下、贊美下更好地成長!
當今的家庭中,地位最高的是孩子,不管孩子要什么東西,做什么事情,做家長的如果不盡力滿足他,就好像對不住他。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過分的愛,真的好嗎?
【事例】
小A是個性格熱別內向的男孩子,每次和老師說話都是輕輕的,有什么需求,自己從來不會表達,經常是旁邊的孩子發現了,替他表達。以前我總是聽說,什么樣的人,帶出什么樣的孩子。說到這里也許你會覺得帶小A 的人肯定也是內向不善言語的人,但事實卻恰恰相反。
小A是由奶奶一手帶大的,聽小A的奶奶說,不管的吃飯、睡覺、學習、都是她一手包辦?!拔覀冃,真的很乖,做什么事情都會先問我,從來不會出去人家孩子一起瘋,他喜歡待在家里。
在小A讀小班的時候,奶奶每天早上送他來上學,都會幫他把椅子翻好,玩具選好,有時,還會指手畫腳的告訴小A這個玩具怎么玩。由于孩子剛上幼兒園,小A奶奶的這種做法,作為老師的我,還不以為然。但如今小A已經是中班的大孩子了,每天早上,他奶奶還是一如既往地幫他把椅子翻好,然后問“小A,今天玩什么,我們玩這個吧?!毙拿起了魔術氣球,用打氣筒剛打了一下,小A 的奶奶就一把拿過氣球和打氣筒,說“奶奶來幫你打”。只見他幫小A打完了氣球,就心滿意足的走了。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其他的孩子都開心地玩著這個玩具,一會又換了別的玩具,可是小A呢,從奶奶走后,拿著長長的氣球條,坐在位置上,就不知道玩什么了,整個晨間活動都顯得不所事事。
實例中的小A,在班級里只要遇到動手的事情,他就不能獨立完成,比如畫畫、剪紙、自理能力等,特別是讓小A自己選擇玩什么活動,他就不知如何選擇。他這樣的行為,難道不是奶奶給了他過度的愛和保護導致的嗎?
從小小A就生活在奶奶溫暖安全,無微不至的羽翼下,他不用任何努力,就能很順利的長大,在這過程中遇到困難,都是奶奶擋在前面。只要看見每天小A來上學時候,粘著奶奶的樣子,就能知道,他非常離不開他的奶奶。我經常試著和小A奶奶談心,幸好她是一個人愿意傾聽別人意見的奶奶,我告訴他,其實向搬椅子這樣的事情,完全可以讓他自己做,這一點都不困難。如果每次選玩具,都是由奶奶替他,有困難都是奶奶擋在前面,那長大了,奶奶還能一直陪在他身邊嗎?聽到這些話,小A 的奶奶點點頭,說她是應該適當放手。
有句老話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其實是因為窮人能力有限,給予孩子的往往要比富人少很多很多,這些可能是玩具、可能是陪伴,每個人都有潛力,在沒有任何幫助的時候,會激發自身的潛力,窮人的孩子在沒有太多呵護的情況下,他擁有的是機會,各種自己嘗試的機會,他會比富人的孩子更加努力。所以,孩子的成功,不再于你給予了他多少,而是你給了他多少嘗試的機會,你讓他努力了嗎?人都是會越挫越勇的,所以家長們,給孩子適當的愛,不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輸在終點吧!
《大班畢業教育筆記3篇》:大班畢業教育筆記第1篇寄即將畢業的孩子還有一個多月孩子們就要幼兒園畢業了,心中真是不舍,我班的玉珍小朋友今天問我:“王老師,我上一年級,你還教我們嗎?”一轉眼三年
《小班教育筆記大全3篇》:小班教育筆記大全第1篇作為幼兒園教師并且是小班的教師,我覺得自己最需要的是調整好心態,對待孩子要有足夠的耐心。小班的孩子還小,孩子的吃喝、拉、撒、睡時刻都需要教師的幫
《大班教育教學筆記3篇》:大班教育教學筆記第1篇 人們常說每個孩子都是一本有趣的書,要想讀懂這本書并不容易。只有愛他們的人才能讀懂。每個孩子來自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生活經驗和生活環境,他們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