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08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幼兒教師教育筆記《正確對待幼兒的犯錯》,是優秀的幼兒園教育筆記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安安個子小小,又靈活,又是典型的搗亂分子。他常犯一些小錯誤,能接受老師的批評教育,但不久又會犯同樣的小錯誤。對于他,老師越來越頭痛,其他小朋友也越來越排斥,而安安卻越來越不在乎。一天,吃完中飯后,我看見安安正要打佳佳,我沖過去就是一頓批評。安安一點害怕和后悔的意思都沒有,說:“是她先打我的……”又來了!平時他總是說別的小朋友不好,自己一點錯也沒有。經過調查,我了解到是佳佳拿了安安的板凳,不讓安安坐下,安安急了才打她的。我真后悔自己當時的言行,因為我的不理智深深地傷害了安安,如果我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給安安說話的權利和機會,那還會是現在的情形嗎?我在全班幼兒面前重新處理了這件事,并向安安道了歉。
分析安安解決問題的能力:幼兒之所以會屢教屢犯,除了自我控制能力差這個原因之外,還與他們的認知特點有關。幼兒的長時記憶尚處于發展中。他們的記憶容量小、信息加工效率低、回憶速度慢,而且在不同情境中遷移概念的能力差。如果教師跟幼兒長篇大論地講道理,幼兒可能聽不懂,或者記不住。
教師的自我反思:我們在與人相處時,經常會被一些先人為主的成見所左右,一不小心就會以偏概全。很多時候,在遇到調皮的安安時,我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到他的問題和缺點上,習慣于用批評和責備去糾正安安的過錯行為,而忽視了情感上的交流。我簡單地把安安的打人行為認定為不守紀律、欺負小朋友,在教育方式方法上生硬,沒有給予他充分表達的機會。久而久之,在伙伴們的排擠下,安安會失去在集體生活中的信心,這對他將來的人格發展會產生不良影響。
教育筆記:如何對待幼兒犯錯
課間,有小朋友跑來告訴我萱萱在哭,我連忙走過去,問萱萱,她哭得可傷心了,都不愿意說什么,幸好周圍的小朋友你一句我一句“她的口香糖沒了”“是湯順翰把她的吃掉了”“好像應杰也在吃。”聽了這些,讓我有了大概的了解。于是我把應杰和湯順翰都找來問個明白,應杰很快說出他的口香糖是萱萱送給他的,湯順翰也說是萱萱送他的,這是應杰進行了反駁:“老師,湯順翰撒謊,一個是萱萱送給他的,還有一個是他從萱萱那搶來的。”我繼續追問湯順翰,終于他支支吾吾地低下頭承認了。或許他已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我撫摸著他的頭,知錯能改,還是好孩子,接下來該怎么做知道了嗎?他看看我點點頭,轉身走到萱萱旁把另一個口香糖還給了萱萱,還鄭重地說:“對不起,萱萱。”萱萱終于擦干了眼淚對他說:“沒關系”。
由案例給我的教育啟示:教育應建立在“可信”和“可行”的基礎上,態度應是誠實、誠懇和尊重他人的,不要輕易對幼兒用否定性話語。沒有一個幼兒是有意識地要做錯,有意識地要與老師“作對”的。他們之所以做得不合要求,往往是因為還不知道或者沒有能力做得更好,教師應適當引導。很顯然,教師的責任不應止于告訴幼兒怎么不對或不好,而是要教幼兒應該怎樣做才符合要求,要培養其良好的行為習慣,防患于未然。每個幼兒都有可能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就像學習走路時要經歷無數次的跌倒和爬起、無數次的搖搖晃晃一樣,他們是在不斷的錯誤和問題中學習與成長的。有時候,教師的寬容與耐心更能成為激勵幼兒進步的動力。
教育筆記:正確對待幼兒的問題
有一天,陽陽、俊俊他們圍在一起,熱烈地爭論著什么。
我走過去,陽陽馬上站起來對我說:“老師,我知道我們人是由猴子變的。我的爺爺原來是猴子,他勞動了就變成了人,后來生了我爸爸,我爸爸又生了我。”我笑著問他:“你怎么知道的?是誰告訴你的?”他認真地說:“我問我爸爸第一個人是怎么變出來的,我爸爸告訴我是由猴子變的。”我聽了,覺得家長可能是從生物的進化講到人類的進化。這種講解雖然是科學的,但卻超出了幼兒的知識經驗和思維的具體形象性的特點,將孩子帶進了知識的迷茫中,造成不科學的概念,是孩子產生錯誤的理解。
我沒有立即肯定他的回答,但也沒有否定,而是將這一復雜的知識作了簡化的、概括的解釋:“很多很多萬年以前的人是由猿猴逐漸變成的,當有了人類以后,現在的猿猴就不會變成人了。”孩子們聽后,點點頭說:“哦,我們明白了。”我想這樣的回答不會使幼兒產生錯誤的理解。
兒童大約自兩歲以后,逐漸出現發問的現象,這是幼兒思維發展的標志,是求知欲的表現。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表現了更大的求知欲,產生了新的興趣,教師和家長應以積極的態度,正確對待幼兒的問題。我國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對幼兒的好問心提出過教育建議,他說:“不要拒絕小孩子的問題,也不要以有問必答的方法來應付,應當利用他的問題來實行我們的理想教育。”我覺得這真是一句明理哲言。
幼兒教育隨筆:對挑食幼兒的正確引導
祺祺是班里的挑食大王,除了早上的牛奶、餅干,午飯、點心他從來都不碰。這讓老師和家長都非常頭疼,為此,他媽媽還帶他去醫院看了看,但是仍然沒什么效果。
開學第一天,孩子們都自己去拿點心,我發現祺祺沒有動。我說:“祺祺,你怎么不去拿點心呢?”他很奇怪的告訴我說:“可是我本來就不吃的呀!”聽著他理所當然的話,我進行了思考:孩子是真的不喜歡吃,還是已經形成了習慣?于是我決定讓孩子嘗試一下。今天吃的點心是玉米,我一邊像孩子們介紹玉米的營養,一邊引導他們觀察玉米像什么,還用生動的語言鼓勵孩子們大口吃玉米,如“大口咬,滿嘴香”“一口咬出半個月亮”等等。祺祺看著孩子們吃的又香又好玩,他也想玩。于是我讓祺祺拿了一個小的,并且說:“你可以試試看香不香。”祺祺咬了一口,看起來挺香,于是吃了起來。
孩子們吃完點心,祺祺還跟我說:“老師,這個玉米和我家吃的不一樣。學校的玉米是軟軟的,我家的玉米是硬硬的!”“那學校的玉米好吃嗎?”我問,他點點頭說:“還蠻好吃的!”我笑著摸摸他的頭說:“學校的菜和家里的菜燒的味道也可能不一樣哦,祺祺以后什么東西都要試著吃一吃,好嗎?”祺祺點點頭。晚上,祺祺媽媽和我聊天的時候說“今天祺祺回家說自己吃點心了,還吃的很開心!”于是我把今天的事情和祺祺媽媽說了,他媽媽很高興,并且說以后在家里也要嘗試讓孩子多吃一點!
其實孩子挑食是非常常見的現象,引導孩子什么東西都愛吃,不能僅靠說教,作為老師和家長我們可以運用一些幼兒能夠接受的方法,讓孩子產生嘗試的愿望,逐步幫助幼兒建立起對食物的積極情感,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
教育筆記:正確對待孩子的失誤
年齡小的孩子不會約束自己,常常會有一些小失誤,比如灑水啊、撒玩具啊、弄濕衣服啊等等。面對這些小失誤時,我們該怎么做,下面是我的一點小感悟。
戶外活動結束后,孩子們洗完手就來取杯子喝水。允浩一只手端著杯子,興奮地與小朋友說笑。突然正高興的允浩將半杯水灑到了地上,看到自己跟前的一灘水,他有些害怕地左右看了看,發現沒人看見,就悄悄地向旁邊挪動了兩把椅子,只見他把已經空了的杯子放在嘴邊做喝水狀,眼睛卻直直地盯著自己剛才灑的水。這一切,我都看在了眼里。這時,欣雨端著杯子走到灑水椅子邊坐了下來,眼尖的悅悅先看到了地上的水,她大聲喊:“欣雨灑水了,欣雨灑水了!”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到欣雨身上,欣雨很納悶兒地看著地上的水,有些不知所措。允浩此時不太緊張了,他悄悄地在一旁看著。孩子們還在爭著大聲告狀:“看,欣雨灑了這么多水!”我知道允浩是不會自己承認的,為了讓欣雨不再那么緊張,我拿著拖把走了過去。我看了允浩一眼,當我們倆的眼神碰觸的瞬間,我分明看到了他的不安。我溫和地拉著欣雨的手說:“我看到欣雨一直都是兩只手端著杯子在喝水,她喝得很好,沒灑水!”孩子們不做聲了,欣雨也笑了,說:“于媽媽,我沒灑水!”我輕輕抱著她,說:“我知道!”一邊的允浩頭低低的,一聲不吭。我轉過身拉著允浩直接說:“你是不小心把水灑出來的對嗎?”他看著我,猶豫了一瞬,然后點了點頭。我接著說:“沒關系,于媽媽相信,下次喝水你一定會很小心,不會再灑水了!”允浩抬起頭,眼神亮亮地說:“嗯!”“來,你幫我把水擦干凈吧!”允浩忙站起身,握著拖把的前半截,我在后面,我們一起將地上的水擦干凈。然后,我讓他又接了一些水喝,這次,他小心端著杯子,很快把水喝完,一滴都沒灑出來。我趁機說:“瞧,兩只手端著杯子專心喝,就不會灑水了!”允浩很開心地掛好杯子,別的孩子,也大都在我的暗示下好好喝完了水。
突然,我想到:就這么一件小事,孩子們的反應怎么會如此大,允浩為什么會逃避?
反思我們之前面對這種事情的做法:當一個孩子不小心灑水了,我會有這樣的問句:這是誰灑的水?你為什么會灑水?怎么不兩只手端著杯子喝水?喝水時能玩嗎?……這一連串的質問,常常讓孩子們不知所措,讓他們覺得自己似乎做了一件多么不好的事,也讓他們感到害怕。當孩子們看到別人灑水,他知道老師重視這件事,于是就會大聲宣揚。而灑水的孩子因為害怕而不敢承認,或是像允浩一樣逃避責任。是的,孩子們的這種反應是老師自己造成的,原本很簡單的一件小事,被我們搞復雜了,是我們的反應讓孩子學會了逃避。
帶慣了小年齡段的孩子,面對失誤,我習慣進行一番說教,孩子們看似在聽我說,卻根本沒聽進去,我們的說教往往只會讓自己的心情不好,對孩子真正起作用的很少,喋喋不休的教育自己累,孩子又反感。所以我要求自己:今后對待孩子不小心的失誤,一定要不質問,不責備,不說教,讓孩子自己糾正失誤。
這天晚離園時,我們讓孩子們選擇自己喜歡的玩具玩。孩子們都選好了,坐在桌邊安靜地玩著。少哲去小便,錯過了和大家一起選玩具的時間。當他從衛生間走出來,看到大家都在玩玩具,就忙跑到柜子邊,恰巧還有一筐玩具。少哲一把抓住玩具筐,抓得緊緊的,生怕別人搶走似地。他滿臉是喜悅,嘴巴張開笑著飛快地往座位上跑。突然“砰”的一聲響,只見少哲和他的玩具都重重地摔在了地上,玩具撒滿一地。我此時真想走過去告訴他:如果慢慢走,就不會摔倒了。可內心有個聲音告訴我:不質問、不說教。這時的少哲已經笑不出來了,只見他看看我,然后迅速地從地上爬起來,就開始撿玩具。玩具撒在地上到處都是,其他孩子大都沒發現少哲的狀況,所以沒有人幫他,少哲就這么一個人低頭撿著,一個一個,從椅子下撿到桌子下,又撿到小朋友的腳邊……撿了很久,滿地玩具終于回到了筐子中。少哲站起身,長長地舒了一口氣,然后端著筐子慢慢地走回自己桌邊。可是,他坐下后還沒來得及玩,爸爸就來接他了。少哲匆忙地拼插了兩下,就只好皺著眉頭把玩具收回去了。這次,他端著筐子慢慢地,穩穩地走到玩具柜前,不情愿地放下離開了。
整個過程,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卻始終沒有去質問,去說教。我忙著做自己的事情,就像什么都沒有發生一樣。但是我相信,我的放手一定會起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少哲一定會自己找出摔倒的原因,也一定會記住這件事情,以后,他會慢慢走的,至少在搬玩具時一定能慢慢走。
少一些質問和說教,多一些觀察,多一些放手,相信每個孩子都能夠處理好自己的問題,都能成長得更快。還是那句話:有時候,不管就是最好的管!
幼兒期是養成良好衛生習慣的關鍵時期。我認為,良好衛生習慣的培養最重要是從小養成良好的飲食、進餐習慣。作為小班教師,首先就要學會善于觀察每個孩子的不同,采取有趣的不同的教學方法來進行教育,做到因人而異,從而來糾正幼兒的偏食、挑食及不良的進餐習慣,從小養成自覺良好的進餐習慣。
而現在的幼兒基本都是獨生子女,是家人的心頭肉,什么事都依著他們,漸漸地養成了幼兒獨立性差,依賴性強的特點。而且多數幼兒在家是成人喂食的,更由甚者是追著喂,哄著吃。當孩子進入幼兒園后,由于生活衛生習慣的變化,口味的變化,環境的變化,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進餐問題。
我班的幼兒由于年齡偏小,因此挑食的壞習慣很嚴重,部分幼兒往往會根據自己的口味挑食不吃。比如:有的孩子一到吃飯時間就開始鬧著肚子痛,趴在桌上怎么都不肯吃飯;有的孩子比較挑食,如果飯菜不合他的心意,他就開始鬧著不吃飯;有些孩子吃了一半就感覺飽了,開始坐在位子上發呆……但幼兒飲食習慣的可塑性較強,為了糾正他們的不良飲食習慣,使孩子從小就養成自覺、良好的進餐習慣,我們做了很多措施:
1. 榜樣示范法:根據小班幼兒“好模仿”“愛表揚”的特點,我就利用集體氛圍的渲染,用情緒感染他們,為他們樹立榜樣。表揚大口吃飯的小朋友,并跟其他小朋友說他就是不挑食、什么菜都吃,所以現在的身體棒棒的,而且還長高了呢。通過樹立榜樣的方式,幼兒的情緒一下子高漲起來,爭先恐后地大口大口吃起來。
2. 逐漸加量的方法:有些幼兒從小就不吃某種食物,因此要他一下子改過來是不太可能的,也是不太現實的。對這類幼兒我采用“逐漸加量”的方法。如:我班的仔仔不喜歡喝純牛奶,開始時一看到牛奶就搖頭,于是我通過逐漸加量的方法,先給他倒一點點,剛開始時孩子還是有些排斥,但是看到只有一點點,嘴巴一張一下就喝了下去,漸漸地孩子開始不再排斥喝牛奶,喝的量也越來越多。
3. 學習圖標的方法:通過學習圖標:多吃芹菜、胡蘿卜等的圖標,告訴幼兒這些蔬菜的營養價值,吃了可以使我們的身體變得越來越棒,從而鼓勵幼兒大口大口的吃。
4. 物質獎勵法:對偏食、剩飯的幼兒除了他們吃飯時我會給予鼓勵外,我還會給吃飯有進步的孩子發一朵小紅花,小貼紙、小卡片等,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促使幼兒改正偏食和剩飯的不良習慣。如:我們班的孩子不喜歡吃蔬菜,于是我們就會對他們說:“這些蔬菜可有營養了,小朋友們都要把它吃光哦,吃光的小朋友等會兒到老師身邊來領小貼紙哦。”這么一說,很多孩子都向我保證:“老師,我一定會吃完的。”“這個可好吃了,我最喜歡吃了。”“我會吃完的!”
5. 家園合作:與家長合作,鼓勵幼兒在家能夠獨自用餐,不挑食,不浪費糧食。
通過這一系列措施,幼兒的用餐已有所改善,但是還是存在一些偏食、剩飯的孩子,這還需要我們老師與家長不斷努力,才可以培養幼兒良好的用餐習慣。
安安個子小小,又靈活,又是典型的搗亂分子。他常犯一些小錯誤,能接受老師的批評教育,但不久又會犯同樣的小錯誤。對于他,老師越來越頭痛,其他小朋友也越來越排斥,而安安卻越來越不在乎。一天,吃完中飯后,我看見安安正要打佳佳,我沖過去就是一頓批評。安安一點害怕和后悔的意思都沒有,說:“是她先打我的……”又來了!平時他總是說別的小朋友不好,自己一點錯也沒有。經過調查,我了解到是佳佳拿了安安的板凳,不讓安安坐下,安安急了才打她的。我真后悔自己當時的言行,因為我的不理智深深地傷害了安安,如果我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給安安說話的權利和機會,那還會是現在的情形嗎?我在全班幼兒面前重新處理了這件事,并向安安道了歉。
分析安安解決問題的能力:幼兒之所以會屢教屢犯,除了自我控制能力差這個原因之外,還與他們的認知特點有關。幼兒的長時記憶尚處于發展中。他們的記憶容量小、信息加工效率低、回憶速度慢,而且在不同情境中遷移概念的能力差。如果教師跟幼兒長篇大論地講道理,幼兒可能聽不懂,或者記不住。
教師的自我反思:我們在與人相處時,經常會被一些先人為主的成見所左右,一不小心就會以偏概全。很多時候,在遇到調皮的安安時,我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到他的問題和缺點上,習慣于用批評和責備去糾正安安的過錯行為,而忽視了情感上的交流。我簡單地把安安的打人行為認定為不守紀律、欺負小朋友,在教育方式方法上生硬,沒有給予他充分表達的機會。久而久之,在伙伴們的排擠下,安安會失去在集體生活中的信心,這對他將來的人格發展會產生不良影響。
《中班幼兒教育筆記3篇》:中班幼兒教育筆記第1篇 如何讓孩子養成自覺學習的習慣? 今天我主要談談中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問題。要想取得優良的學習成績,除了要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奮力拼搏的精神,還
《幼兒園的教育筆記3篇》:幼兒園的教育筆記第1篇 如何改變孩子的壞脾氣 首先父母及家人對待孩子的態度要統一,當孩子沒有道理地發脾氣時,不能因孩子哭鬧而妥協。 其次父母應注意和孩子的情感
《幼兒中班教育筆記50篇》:幼兒中班教育筆記第1篇 幼兒園中班教育隨筆(一): 特殊孩子特殊照顧 戶外活動開始了,孩子們有的拍球、有的玩沙包、還有的跳繩……象一只只歡樂的小鳥活躍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