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15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幼兒教育隨筆:好孩子是夸出來的,是優秀的大班教育隨筆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幼兒教育隨筆:好孩子是夸出來的
一位教育家曾經說過一句非常有哲理的話:“好孩子是夸出來的”。當年幼的孩子有點滴進步時,我們—定不要忘記夸獎他,這樣會給孩子增強自信心,讓孩子獲得成就感——這是在我剛工作的兩年里給我觸動最大的一點。
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孩子都不同程度地擁有八種智能,每個孩子的優勢智能是不同的,也就是說每個孩子學習方式的差異是由其優勢智能決定的。比如,有的孩子語言智能突出,有的孩子空間視覺智能突出,有的運動智能突出,所以我們要善于發現孩子的長處,通過鼓勵、表揚、引導克服不足,盡力彌補他的短處。
剛接受我們班級時,我和搭班老師都很快注意到了這樣一個男孩子——不敢看著老師的眼睛說話;當老師一靠近他時他的全身就會緊張,特別是在學習新操的時候,老師糾正他的動作時他的身體硬到掰到掰不動的地步;從來不舉手回答問題;美術、音樂、語言等方面的能力都比其他幼兒發展的要慢一些……看到這樣的孩子,我們都很心疼。是什么造成了現在的他,我們已無從去追究,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從現在開始給他新的教育,新的起點。于是,我們關注他的一舉一動,希望捕捉到他的亮點和進步的地方,給他鼓勵,給他贊美,給他希望。當我們發現他在運動方面很出色時,就在全體孩子前面表揚他,并讓他做示范。當他在老師的引導下和老師打招呼的時候,我們會抹抹他的頭,給他一個贊許的微笑;當他在老師的要求下能簡單地回答老師的問題的時候,我們會給他鼓勵的掌聲以及一個小粘紙……在這些不同的贊許、鼓勵下,他漸漸大方起來,肌肉不再僵硬了,眼睛也敢正視老師了,這些進步就是簡簡單單的鼓勵與夸獎就能改變的。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人就是教育他對未來的希望。”而我們給孩子希望的一個最重要的方式就是不斷的夸夸他們,鼓勵他們——好孩子是夸出來。
今天天氣格外晴朗,格外暖和,空氣中散發出淡淡的春意。下午我帶孩子們來到活動區玩沙包,孩子們拿著沙包,高興的來到草地上。
我對孩子們說:"小朋友,今天我們還是和以前一樣兩個小朋友一組互相踢沙包好不好啊?"
"不好!"孩子們幾乎異口同聲。"為什麼呀?"我很驚訝,孩子們是最喜歡玩沙包的呀?
"老師我想丟沙包""我想扔沙包"……
看著孩子們那充滿渴望的表情,為了滿足孩子們的這個小小的愿望,我,這次就破例了。
對孩子們說:"孩子們今天老師就聽你們的,不限制你們的玩法了,你們想怎麼玩就怎麼玩。不過,一定要注意安全。好了,孩子們去玩吧。"緊接著一陣歡呼。
我站在一邊,看著孩子們在場地上,是那樣的高興。他們在場地上,拼命的扔,大聲的呼喚著,是那樣的放縱自己。
時間過的真快,一節課很快就過去了,孩子們的興趣未盡,嚷著還要玩,我答應孩子們,明天一定再帶他們來自由玩沙包。孩子們興高采烈的回到了活動室。
在幼兒園有好多細節都值得我們教師思考,為什么有時幼兒會隨大流去做同一件事情呢?是好奇心太大的原因嗎?還是他們的注意力往往持續時間比較短呢?
今天下午我上了一節繪本課,講著講著那本書不小心讓我給碰到了地上了,結果讓我意想不到的是:第一排小朋友一股腦地圍上來幫我撿,當時亂成一片,見此混亂我當時特別著急,生怕他們一不小心壓倒了別人。我趕快說:“好了,謝謝你們,都快回去吧!”這一下孩子們都匆匆回到了座位上。
我想這就是老師平時教育的結果吧!孩子們都知道有東西掉在地上時,看到了就主動撿起來。可是他們不知道有一個人撿起來就可以了,一大堆人撿還是很有危險的。
針對這一細節,我開始了離園談話,和孩子們表演一下東西掉在地上時,應該怎么辦最好呢?看到有個小朋友去撿,那另外的小朋友就不要去撿了,當然你可以去檢查地面上別的地方有沒有東西呢!有沒有需要幫助的小朋友?比如:幫小朋友系紐扣、穿衣服、幫助小女孩整理發卡,有小朋友摔倒了,上前扶她一把,看到有小朋友在哭,可以走過去安慰安慰她,我相信我們班的小朋友都是文明寶寶!
通過這次談話,我發現之前這種情況還真沒有再發生,小朋友間相互幫忙的也變得越來越多。可見教師在教育幼兒、引導幼兒的同時,教育方式起到了決定的作用。
直到后來的一次戶外,又讓我陷入了沉思。季家淇是我們班個頭較小的男生,每次穿衣服、換鞋都是比較慢的。為此,我還刻意問他,“為什么這么慢啊?”他說:“老師,媽媽在家里告訴我做事要排隊。”到了戶外拍球的時間了,小朋友們都熱情地拿起了球,只有家淇在最后一個靜靜地等待著,只見他很吃力地用胳膊去夠球。見此情景,我趕快上前伸手想要幫他夠球,可沒想到他沒理會我,依舊在自己掏球。終于,他自己拿到了一個球,雙手抱得緊緊地,站在我的面前說:“呂老師,你看我拿到球了!”我趕快表揚了他:“家淇,你真棒!”然后家淇高高興興的去拍球了。
回到教室后,家淇看到教室地面上有幾塊小碎紙屑,直接撿起來去扔到垃圾桶里,而不是過來告訴我,也不是告訴別的小朋友。通過這幾個小細節,讓我又了解了家淇。所以我決定在集體談話的時候,對家淇進行表揚與鼓勵。并把事情一五一十的講給小朋友聽,讓他們明白做事情要記得排隊,而不是一股腦地去搶球。
經過這件事之后,我特意安排了一下,試試孩子們的悟性怎么樣。于是我讓小女生去換衣服、換鞋,結果讓我驚奇的是,小女孩一個跟一個,而且特別安靜,沒有一叮點聲音。后來輪到小男孩了,我說:“看看男孩誰最快。”話剛落下,就一股腦地亂成一片。可見教師的引導語言是多么的重要!
其實孩子的行為都沒有錯,關鍵在于教師的引導性語言。用正面積極地激勵言語,針對他們以表揚優點來促進他們改掉缺點。從而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的堅持性。激勵性言語行為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衛生和學習習慣,培養他們的自制力及自制的堅持性,還潛移默化的從心理的角度影響了他們的意志品質,促進了個性的健康發展。
上午十一點半左右,孩子們安靜地吃好了午飯,送好了餐具,他們開始自由交談。我發現顧**和田**桌上、地上都掉了一些飯粒,但他們都置之不理。
我走到他們中間說:“你們肚子吃飽了,現在坐在一起說說玩玩開不開心?”他們異口同聲:“開心。”我又問:“那請你們找找桌子上地上的小飯粒,它們開心嗎?”孩子們被我問的一下寂靜了,原本臉上的笑顏也消失了。有的轉過頭找桌上的小飯粒,有的低下頭去找地上的小飯粒,發現沒有就興奮的說:“老師,我那邊沒有掉小飯粒。”“老師,我看到馮凱那邊有小飯粒。”“老師,你看,田潤奕掉了好多飯粒呀!” 被說的這兩個孩子看了看我,就移開了視線,一副漠然不予理睬的態度。“掉出來的飯粒會開心嗎?”“不開心。”我接著問,“為什么不開心?”孩子們三三兩兩地回答:“因為,因為它們掉在桌子上了,我看到地上也有,還有的都被踩爛了。”“想一想小飯粒怎么會掉出來的,還被踩爛了?”我繼續追問。“我剛才看到有的小朋友吃飯時掉出來的,他沒有吃干凈。”愛說話的吳文軒連忙接話道。我肯定了他的答案,并將視線轉向了馮凱和田潤奕,問道:“請你們來說說你的飯粒是怎么掉出來的?”兩個孩子支支吾吾的回答。我提示到:“你吃飯的時候小腳是怎么放得?身體朝向哪邊?你的飯碗在哪里的?”大家一起幫助他們找出了錯的坐姿和吃飯方式。“那請你們想想辦法,吃飯時怎樣做才不會讓飯粒掉出來?” 馮凱不語,田潤奕只是做了個鬼臉,于是我請大家想辦法。有的說:“ 要吃得干干凈凈。”有的說:“吃飯不說話,飯粒掉了馬上撿起來。”也有的說:“坐在椅子上,吃飯不能動來動去。”還有的說:“不能把飯碗拿起來吃,會倒出來的。”我問田潤奕和馮凱:“你們覺得小朋友說的對不對?”他們點點頭。那請你們來告訴大家:“吃飯該注意些什么才能不掉飯粒?一點一點的說,把話說完整。”田潤奕是個外向的孩子,先來說,在我的幫助下對剛才大家討論的內容進行了小結,馮凱最后也是斷斷續續的說了一遍。“好的,今天我們知道了吃飯時要怎么做不掉飯粒,如果不小心掉了,也應該馬上撿起來,送進垃圾桶,否則會被踩爛,不衛生,我們要愛惜米飯,也要愛惜我們的活動室。”馮凱和田潤奕也表示同意,以后會像今天討論的這樣做。
每次吃飯,總發現有個別孩子由于坐姿和吃飯方式不正確等原因,使得桌子上地上掉了一些飯粒,且他們不會自覺地收拾,幾經善意提醒,效果都不佳。于是我利用餐后時間,及時就餐后的現場,來開展關于怎樣吃飯不掉飯以及如何主動處理掉了的飯粒的談話活動,更具感染力。中班孩子開始從自己的向他人的世界過渡,并開始具有一定的判斷是非、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采用孩子自我觀察發現問題和同伴互助的教育方式引導孩子找出問題的焦點所在,以及根據問題想出有效的解決辦法。大家通過有意識地看發現問題,通過有目的的思考找出原因,通過集思廣益想出解決辦法,這樣的過程想必會給孩子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也有利于其今后養成良好的用餐習慣。我想,我們的孩子就是要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地積累經驗,從而成長為一個個好孩子!
幼兒教育隨筆:好孩子是夸出來的
一位教育家曾經說過一句非常有哲理的話:“好孩子是夸出來的”。當年幼的孩子有點滴進步時,我們—定不要忘記夸獎他,這樣會給孩子增強自信心,讓孩子獲得成就感——這是在我剛工作的兩年里給我觸動最大的一點。
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孩子都不同程度地擁有八種智能,每個孩子的優勢智能是不同的,也就是說每個孩子學習方式的差異是由其優勢智能決定的。比如,有的孩子語言智能突出,有的孩子空間視覺智能突出,有的運動智能突出,所以我們要善于發現孩子的長處,通過鼓勵、表揚、引導克服不足,盡力彌補他的短處。
剛接受我們班級時,我和搭班老師都很快注意到了這樣一個男孩子——不敢看著老師的眼睛說話;當老師一靠近他時他的全身就會緊張,特別是在學習新操的時候,老師糾正他的動作時他的身體硬到掰到掰不動的地步;從來不舉手回答問題;美術、音樂、語言等方面的能力都比其他幼兒發展的要慢一些……看到這樣的孩子,我們都很心疼。是什么造成了現在的他,我們已無從去追究,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從現在開始給他新的教育,新的起點。于是,我們關注他的一舉一動,希望捕捉到他的亮點和進步的地方,給他鼓勵,給他贊美,給他希望。當我們發現他在運動方面很出色時,就在全體孩子前面表揚他,并讓他做示范。當他在老師的引導下和老師打招呼的時候,我們會抹抹他的頭,給他一個贊許的微笑;當他在老師的要求下能簡單地回答老師的問題的時候,我們會給他鼓勵的掌聲以及一個小粘紙……在這些不同的贊許、鼓勵下,他漸漸大方起來,肌肉不再僵硬了,眼睛也敢正視老師了,這些進步就是簡簡單單的鼓勵與夸獎就能改變的。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人就是教育他對未來的希望。”而我們給孩子希望的一個最重要的方式就是不斷的夸夸他們,鼓勵他們——好孩子是夸出來。
幼兒教育隨筆:夸出好孩子
周六,和幾個好朋友聚在一起吃飯,菜上來之后,我開始招呼孩子們多吃菜。我對見見說:"來見見,今天你是孩子的大哥,你帶領小弟弟小妹妹多吃菜。"沒想到見見的媽媽張女士卻說:"哎呀,你叫見見領著他們吃飯,他難給你領好,在家不吃飯的人,今天還要帶別人。"我看到見見的臉一下子變了顏色,剛才那股高興勁全沒有了。我趕緊給張女士使眼色,張女士不再說話。于是,我對見見說:"來見見,你媽媽說你在家不吃飯,阿姨不信,今天你就給阿姨帶著個頭,讓你媽媽看一看,我們的見見愛不愛吃飯。"聽了我的話,見見又重新拿起了筷子。 一頓飯下來,孩子們在我的鼓勵下,個個容光滿面,最小的孩子也吃了將近一個饅頭。朋友們都夸我的辦法多。 "好孩子是夸出來的。"飯后孩子們都到院子里去玩。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我和朋友們交流了很長時間。朋友們對我說:"李,今天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收獲,我們會記住你的話,'好孩子是夸出來的'。"
幼兒教育隨筆:我也是個好孩子
我們小班有個孩子叫浩浩,特別好動,凡是在班里和他挨著坐的小朋友,最多不超過兩天,家長便找上門來要求調座位。有的孩子說浩浩抓她的頭發,有的孩子說浩浩打他的肚子,有的孩子說浩浩踩他的腳。不夸張的說,全班小朋友的家長大多數都來找過我。我對浩浩也采取了各種措施,但效果都不大,怎么辦呢? 通過觀察思考,根據浩浩好動的特點,我引導他把精力用在為班級、為小朋友做好事上。安排他作衛生檢查員,每天檢查小朋友的衛生,看到地上有垃圾要撿起來,結果他忙碌并快樂著,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現浩浩有了較大的進步。 有一天,又有一個小朋友說浩浩踩我腳了。我就在浩浩旁邊輕輕的說:"浩浩,你不是老師心中的好孩子嗎?今天又是怎么了?"這時,浩浩低著頭說:"老師,我錯了,我再也不打小朋友了。"自此以后,我發現孩子的優點,就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表揚他,浩浩漸漸地能和孩子們友好相處了。
《大班畢業季隨筆2篇》:大班畢業季隨筆第1篇我期待著大班畢業典禮,這也就意味著孩子們三年的幼兒園生涯到此劃上了句號。兩個畢業班的家長都來了,因為誰也不愿錯過這最后的相聚。與其說是畢業典禮,不
《幼兒教師大班教育隨筆10篇》:幼兒教師大班教育隨筆第1篇 大班教育隨筆篇一 小朋友們小便后洗手是最基本的事情,可是有的孩子卻總喜歡偷懶,有的小朋友 只把手指尖浸濕,有的偷懶不打洗手液,還有的直接洗
《隨筆幼兒園大班14篇》:第1篇隨筆幼兒園大班 習慣養的好,終生受其益,習慣養不好,終身受其累。影響幼兒學習習慣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學校的,社會的。那么如何才能培養大班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呢? 一、培養幼兒養成遵守各種規章制度,課堂紀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