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16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大班幼兒教師教育隨筆《學兒歌從興趣入手》,是優秀的大班教育隨筆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幼兒往往對喜歡的事物特別感興趣,而且積極參與,如果教學過程枯燥無味,是不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教育內容,要求能否兼顧群體需要和個體差異,使每個幼兒都能得到發展,都有成功感。”在組織活動時,我認為只有捕捉幼兒的興趣點,從孩子的興趣點入手,才能做好因材施教,才能實現“每個兒童都能主動發展”的教學思想。經驗表明:一堂生動活潑、形象有趣的課,必然能調動幼兒學習興趣,要做到這一點,我極力追求言語、動作、表情在教學方法上的適度運用,寓樂于學,寓學于樂。我從一下兩點教授幼兒輕松容易的學習兒歌:
1、追求聲情并茂,強化文學作品中的語氣語調如果將文學作品平平淡淡地呈現于幼兒面前,是不會調動幼兒的積極性,為了讓幼兒很快地溶入文學作品中,我很注意自己的語氣語調,我會根據文學作品的特點,在朗誦過程中時快時慢,抑揚頓挫,讓幼兒處身于一種親切、美好的語感環境中,同時,再配上優美、動聽、富有想象的音樂,以及形象生動的教具運用,使幼兒在融融的氣氛中,盡情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愿望。
2、根據語言加動作表演,帶動幼兒的學習興趣。我在教授詩歌“春天的秘密”時,發現這首詩歌重復較多,而且很長,所以孩子們學習這首詩歌有點難,首先分段讓幼兒自己創編動作表演,我對幼兒的動作加以糾正,讓每段都有標準的動作,我把自己創編的進行示范表演,幼兒根據詩歌和教師的動作進行朗誦,引導幼兒可以做和老師不一樣的動作,這樣來表現出自己的風格,有的幼兒動作形象,有的動作滑稽逗人,這首詩歌用了十幾分鐘,幼兒就能表演和朗誦了。
5、充分發揮晨間談話的功效
晨間談話,顧名思義就是晨間活動時對孩子進行的集體或個人的談話活動。我校幼兒老師充分利用這段時間,發揮它應有的功效,使孩子們的口語能力將大幅度提高,老師也會從與孩子們的交談中了解到不少有益的信息,孩子們經過一周的的晨間談話訓練,已逐漸盼望著與老師在晨間交流了。晨間談話可以滲透孩子生活習慣的培養。如何穿衣服,給孩子講解不亂扔紙屑的好處,讓孩子們養成飯前便后勤洗手的習慣,鼓勵孩子們在課堂上肯動腦筋,大膽講話,增強了孩子的自信心,許多孩子在學習上都有了進步。老師和家長的心里都高興極了!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幼兒往往對喜歡的事物特別感興趣,而且積極參與,如果教學過程枯燥無味,是不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教育內容,要求能否兼顧群體需要和個體差異,使每個幼兒都能得到發展,都有成功感。”在組織活動時,我認為只有捕捉幼兒的興趣點,從孩子的興趣點入手,才能做好因材施教,才能實現“每個兒童都能主動發展”的教學思想。經驗表明:一堂生動活潑、形象有趣的課,必然能調動幼兒學習興趣,要做到這一點,我極力追求言語、動作、表情在教學方法上的適度運用,寓樂于學,寓學于樂。我從一下兩點教授幼兒輕松容易的學習兒歌:1、追求聲情并茂,強化文學作品中的語氣語調如果將文學作品平平淡淡地呈現于幼兒面前,是不會調動幼兒的積極性,為了讓幼兒很快地溶入文學作品中,我很注意自己的語氣語調,我會根據文學作品的特點,在朗誦過程中時快時慢,抑揚頓挫,讓幼兒處身于一種親切、美好的語感環境中,同時,再配上優美、動聽、富有想象的音樂,以及形象生動的教具運用,使幼兒在融融的氣氛中,盡情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愿望。2、根據語言加動作表演,帶動幼兒的學習興趣。我在教授詩歌“春天的秘密”時,發現這首詩歌重復較多,而且很長,所以孩子們學習這首詩歌有點難,首先分段讓幼兒自己創編動作表演,我對幼兒的動作加以糾正,讓每段都有標準的動作,我把自己創編的進行示范表演,幼兒根據詩歌和教師的動作進行朗誦,引導幼兒可以做和老師不一樣的動作,這樣來表現出自己的風格,有的幼兒動作形象,有的動作滑稽逗人,這首詩歌用了十幾分鐘,幼兒就能表演和朗誦了。
幼兒園每天中午的午睡對于我來說成了一個難題,小朋友們一個個在床上翻來覆去,不是伸手,就是翹腿,偶爾還能聽見一些小朋友伸頭叫一下自己旁邊的小伙伴,更聰明的是以想小便為理由,干脆到廁所去轉一圈。這樣一來,中午就再也沒有幾個小朋友能睡好覺。這怎么能行?休息不好會直接影響到他們的成長發育!于是我就想出了一個妙計——請他們做夢!首先我編了一個有趣的夢給他們聽,在他們聽得津津有味時,問到:“你們想做夢嗎?”“想!”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那好,讓我們一起閉上眼睛吧,這樣夢精靈就會把最好的夢送給睡得最香的孩子!”老師的話音未落,孩子們就把自己眼睛緊緊的閉了起來。寢室里一片寂靜,只能聽到的就是孩子呼吸的聲音!他們睡得香極了!起床后孩子們爭先恐后地給老師講述著他們做的美夢……
老師要從孩子們的心理出發,利用孩子們愛聽故事、愛講故事的特點,將日常生活中簡單的午睡變成了一個可愛的童話“夢精靈”。孩子們帶著這樣美麗的夢想進入夢鄉,午睡后又可以滿足他們講故事的愿望,及提高了午睡的質量,同時也增強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所謂創造教育,簡而言之是指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教育。具體一點,就是引導學生學習和研究發明創造的規律和創造方法,發展他們的創造潛能,培養創造素質、創造能力的教育活動。對幼兒而言,創造教育就是遵循人的創造活動規律和創造素質的培養規律,通過創造性組織幼兒教育活動,開發幼兒的創造潛能,培養幼兒的創造素質,為造就創造性人才奠定基礎的教育。
近年來,幼兒創造力的理論探索、培養開發成了研究熱點。雖然幼兒創造教育研究的對象及內容有所拓寬,但仍然存在許多誤區:
誤區之一:急功近利,過分炒作,認為創造性是可以“教”出來的。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處處是創造之天地,天天是創造之時間,人人是創造之人。”這一觀點使研究者已經認識到幼兒創造教育的“基礎性”,認識到幼兒生活中的處處創造,不僅研究語言、思維領域的創造性,而且還研究藝術、社交活動、環境對幼兒創造力的形成和發展的關系。但是幼兒創造教育的研究很大程度上還停留在表面的描述階段。在許多教育者看來,創造性是可以“教”出來的,創造性思維是可以“培訓”出來的。所以,人人都談幼兒創造教育,個個都談如何培養、開發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并且口號化,形式化的推廣某種方法。實際上,這樣會使幼兒自覺不自覺地按照一個別人預設的模式、計劃和步驟去強制達到,致使教師或學校的無形外力延伸到本屬于孩子的自由發展和思考空間。
誤區之二:把創造力的培養等同于創造技能的培養。
面對新世紀創造教育的要求,許多幼兒園在實施教育的活動中,均將發展幼兒的創造力作為不可缺少的目標,但是由于一些教師的片面理解以及受到創造性是可以“教”出來的影響,往往不顧孩子的思維發展水平,只一味地強調創造教育就是在原來教育的基礎上搞點小發明、小制作。強迫孩子動手“加工”已做好的成品或者搞一些動手能力的評比,借以展現幼兒的“創造力”。如果孩子的動手能力強,便會稱孩子為創造天才,而那些動手能力稍差和不會“加工”的孩子,會被老師批評:“看你笨的,不會創造,連這么簡單的東西都不會做,你還能干什么!”這樣斷然地將動手能力與創造能力劃等號,只會顛倒操作能力和創造思維、創造想象、創造精神在培養幼兒創造力中的地位。
誤區三:把創造思維等同于求異思維。
在幼兒創造教育中,老師為了培養幼兒“標新立異”的創造力卻常常走向另一個極端,片面地追求求異思維。筆者曾經去一所幼兒園見習,當時在上美術課,老師正教幼兒畫小兔子,黑板上掛了一幅范畫,所有的孩子都開始畫了起來,老師在巡回指導時有些刻意地要求孩子畫出與范畫不一樣的畫:“紅紅,你怎么和老師畫的一樣,你不會自己想一個別的樣子!”“亮亮,你怎么和麗麗畫的一樣,快改了!”。老師對與和別人不一樣的畫,在評價時,會大大鼓勵,表揚幼兒,而對于相似的畫,則反應平平,甚至有些埋怨,這難道是我們的創造教育嗎?未免有些太刻意了,這樣只會將“求異”變為一種目的,一味強調求異思維也會導致教育的偏要。
幼兒天生就具有創造性,他們的行為和做事情的方式是與眾不同的,當學齡前兒童進行發散思維的時候,他們的創造力應該得到鼓勵,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來具體幫助幼兒表現和發揮出他們的創造力:
●創造心理安全的環境,幫助幼兒適應變化。使幼兒在表達自己的觀點時不會受到打擊和嘲笑,驗證自己想法時不遭到孤立,能夠在與周圍環境不斷交互作用中,顯示出創造性的潛能。
●幫助幼兒認識到有些問題不是很容易能回答得出來的。這可以避免焦慮情緒的出現,從而激發創造力的發展。
●鼓勵幼兒去尋求多種答案。使他們能對自己提出的答案進行比較,找出最適合這種情景的回答。
●獎勵表現出創造性的幼兒。讓幼兒認識到他們創造性的觀點以及大膽、出奇的想象是受大人重視的。
●幫助幼兒體會創造帶來的快樂。要讓幼兒發現,在做某些事情時,自己能找到答案是件有趣的事情。
●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幼兒自覺積極地參與活動,使其創造的智慧和結晶在環境的刺激下激活起來。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珍貴的存在,當孩子由原來喜歡質疑到“沒有問題”,由入學時的“問號”到畢業時的“句號”,無不說明幼兒創造能力是能夠開發也是最容易受壓抑和挫傷的。讓我們珍惜這種創造的存在,為培養創造型人才,邁好這關鍵的一步,使孩子將來成為祖國建設的棟梁之材!
導讀:“再仔細的看看它身體前面的大腿,你看到了什么?”“有大腿上有很多的尖尖的刺”“對了,螳螂就是用這個來捉蟲子的。”隨著提問的展開,幼兒開始認真的觀察起這只小螳螂來,不是一句句好聽的話出來了,讓我不感嘆幼兒的想象力的觀察力。
今天是雨天,和平時一樣,兩組幼兒在教室玩耍,而我就帶著另兩組幼兒來到走廊,進行體育鍛煉。
當我請幼兒整隊進行挑選玩具時,有小朋友叫起來了:“老師,有蟲子”“老師,你看錢煒,他在抓蟲子”為了讓體育鍛煉正常的開展,我請錢煒將蟲子放到旁邊的花壇里了。然后,我進行簡短的講評,教育幼兒:剛才我們看到的小蟲子有個好聽的名字叫螳螂,螳螂是益蟲。蟲子分兩類,一種叫益蟲,一種叫害蟲,比如蒼蠅和蚊子就是害蟲,它們會傳播疾病,他們叮在食物上,我們的事物就會變得不好吃了,吃了,我們會生病的,而螳螂是益蟲,它會捉害蟲的,會捉蚊子,是對我們有用的蟲子,所以我們要保護它。孩子們都聽的很認真,似乎知道了。簡單的講評過后,我們繼續拿著體育器材進行鍛煉身體。
可是,我發現,幼兒的注意力已經被這只螳螂深深地吸引了,時不時的圍到花壇邊去看看,當我正想去打斷他們時,一個念頭出現在腦中,為什么不順著幼兒的興趣點,讓幼兒一起好好認識一下這個可愛的動物呢,于是,我把幼兒全部召集到花壇邊,一起和幼兒仔細的觀察起來了:“小朋友你們看看,螳螂是什么顏色的啊?”“土黃色”“有點像藕的顏色”“小朋友說的不錯,可是你們知道螳螂有很多種的,有的是褐色的,還有的是綠色的,還有的有花斑的呢。”“我們在看看螳螂的頭什么形狀的啊?”“三角形的”“它的身體怎么樣啊?”“長長的”“你們仔細看,它的頭上有什么東西啊?”“有兩個長長的東西”“那是螳螂的觸須”“再仔細的看看它身體前面的大腿,你看到了什么?”“有大腿上有很多的尖尖的刺”“對了,螳螂就是用這個來捉蟲子的。”隨著提問的展開,幼兒開始認真的觀察起這只小螳螂來,不是一句句好聽的話出來了,讓我不感嘆幼兒的想象力的觀察力。
你看,幼兒興趣需要老師好好的利用,因為它隨時可以變成你生成教育的一種契機,我們做老師的,不但要隨時捕捉這種教育的契機,更加要善待這種契機,利用這個契機進行教育,那么,我相信教育的效果會更加的棒,同時幼兒不但滿足了自己的興趣需要,還培養了幼兒熱衷觀察,發現問題,發現自然界的能力,還培養了幼兒熱愛小動物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閱讀活動《天上有個雷公公》教學有感
今天,我在給孩子們上幼兒園本課程里的兒歌《天上有個雷公公》的時候,我根據預設的教案順利地進行著。剛開始我提問"現在是什么季節?你看到了那些變化?"孩子們都很配合,積極地回答老師的提問。當我引入兒歌后,每次念到"轟隆隆,轟隆隆,天上打雷響咚咚"時,孩子們就很興奮,不由自主地用兩只小手敲打著桌子,有的孩子還兩只小腳也用上了,個個都打得很歡,整個教室里發出的刺耳響聲完全淹沒了我的講課聲,這可是我預設教案時所根本沒有想到的情景。此時的我有些著急了,活動還要不要繼續進行呢?
隨即我在腦海里迅速調整后半部分的教學方案。我想:既然孩子們喜歡"打雷聲",喜歡用動作來模仿"響雷聲"那索性就讓他們打過夠吧!畢竟孩子的表現反映出孩子的需要,我們應該"以幼兒為本"去發展幼兒的情緒體驗,我本次活動的目標之一就是"讓幼兒正確認識打雷是一種自然現象,消除幼兒對打雷的恐懼心理,培養幼兒對大自然的熱愛"。于是我作了一個暫停的手勢,孩子們立即停了下來。我說,你們剛才都打得很好,但就是有點不整齊,還有你們仔細觀察過嗎,打雷的聲音是有時大有時小,你們還想打得更好嗎?(想)那胡老師來教你們打吧!接著我又告訴他們要想"打好雷聲"我們還要把兒歌大聲讀出了效果會更好,聽了我的話孩子們都很配合地跟著我學起兒歌來……之后,我又組織孩子們玩了一個"打雷"的音樂游戲,孩子們隨著音樂聲的高低起伏用不同大小的拍打聲來表現自己對雷聲理解,個個玩得都非常投入。下課了,孩子們還意猶未盡的樣子,三個五個地聚在一起嘰嘰喳喳地討論著。
通過該次活動,讓我更加明白教師教學活動的預設固然重要,但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當根據幼兒的表現做一些相應的調整,以積極靈活的思想去指導自己的教學,像今天當出現情況后我通過調整后半部分的教學方法,結果目標的達成度比我預設的效果還要好。
《幼兒園大班的保育隨筆3篇》:幼兒園大班的保育隨筆第1篇 今天下午課外活動的時候,孩子們都在玩玩具,由于孩子在家都是獨生子,獨占獨霸的習慣非常嚴重,再加上班內玩具數量不很充足,經常會出現兩個孩子搶玩
《大班幼兒教育隨筆3篇》:大班幼兒教育隨筆第1篇 戶外活動開始了,孩子們有的玩沙包、有的玩跳繩、有的玩皮球……院子里熱鬧非凡,生機勃勃,到處都是孩子們的笑臉,開心的笑聲,就連最內向的
《托班教師隨筆13篇》:第1篇托班教師隨筆 已經上課幾分鐘了,可是祥祥小朋友還是沉浸在玩橡皮泥中。在上課之前我已經吩咐孩子們收好橡皮泥,洗好小手等待上課了。可是祥祥回到座位后,還是拿出橡皮泥繼續玩。雖然我的目光和他交流了幾次,可他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