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08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幼兒園教育隨筆:巧借多媒體,是優秀的大班教育隨筆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水是幼兒的好朋友,一碰到水他們就會忍不住開心的玩起來。他們常常借助洗手的時候,開始玩水,撥動水龍頭上的肥皂,順著水流任憑水嘩嘩流去,把水撒到其他小朋友身上,堵住出水口。此外,每次喝水的時候總會把杯子倒的滿滿的,溢出來為止,然后灑的到處都是,有時直接把水龍頭打開,任由水流到地上。他們看到了會哈哈大笑……當然每次看到都會制止他們,耐心的提醒他們,教育他們。當時低著頭,好像做錯了一樣的樣子,可是一轉身他們就會全部忘記,依然會這樣做。
記得有一天正當上課結束休息的時候,我又看到了玩水的情景。突然,想到了一個主意,趕忙去網上收集了一些新聞圖片,請小朋友看看缺水的地方,沒水的地方,萌發幼兒對水的概念,請小朋友們愛惜每一滴水。我們一起看了土地干涸的地方,沒有水,地是干裂的;沒有莊稼,沒有糧食;缺水的地方,人們拿著桶排著很長很長的隊;人們不舍得把用剩下的水倒掉,用來給莊稼澆水。
通過看了一組組畫面,小朋友更有意識去懂得要珍惜水,不能浪費水。因此只憑借平時反復的提醒幼兒,只是表面上知道應該珍惜水,沒有真正明白不能浪費水的道理。孩子的教育方式應該是靈活多用的,如今信息技術在不斷發展和進步,我們可以更多的靈活運用多媒體,給幼兒更形象、更生動的傳播各類信息。而且,幼兒對于這些事物都很感興趣,這是他們從未接觸過的,對此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看完后,他們邊洗小手邊說:“我們不能浪費水。”之后每次洗手的時候,小朋友都會說:“我們不能玩水。”
多媒體的運用隨處可見。記得剛來園時,我們在教孩子們做早操,我很賣力的唱著歌,帶領他們一起做,但是,他們已經開始語言疲勞,有的小朋友不愿意參加。這時候,我在想:“怎么辦呢?咦?為什么不放視頻呢?”于是在網上收集了相關早操視頻,沒想到,小朋友們真的非常興奮,跟著視頻里的小朋友們一起唱一起做。氣氛非常好。
教育環境中,多媒體的運用一定還有很多很多,我們需要去靈活的運用。
【案例描述】
有一天下午,我帶著幼兒在操場組織戶外活動袋鼠跳時,安雨蒙小朋友被袋子拌倒在地上,她小嘴一咧就要哭,我走上前去說:“看看我們的安雨蒙多勇敢啊!摔倒了也不哭”,馬上就有小朋友要來扶她,我對小朋友說:“安雨蒙可勇敢了,自己摔倒了自己爬起來,我們大家為安雨蒙鼓鼓掌吧!”在小朋友們的掌聲中安雨蒙終于爬起來了,連咧著嘴要哭的表情也憋回去了,露出了靦腆的微笑。于是我給他們講了個關于小熊摔倒的故事,講到小熊跳高摔一跤時,我問安雨蒙“剛才安雨蒙和小熊一樣,也摔了一跤,摔了跤疼不疼?”安雨蒙不好意思地小聲說:“疼”。趙易凡說:“那天媽媽騎車子,把我摔了,屁股都摔疼了。”“你哭了嗎?”“哭了。”趙易凡嘻嘻地笑著說。孩子們哈哈大笑,“老師、老師,我踢球時把腳摔破了,還留血了都沒哭。怡然自豪地說。“你真是個勇敢的孩子!”我對怡然豎起了大拇指,“那毛毛熊哭了嗎?”我接著往下講,孩子們聽完高興地說:“小熊和安雨蒙一樣都是勇敢的孩子。”接下來的故事水到渠成,故事節奏的重復,降低了幼兒學習的難度。最后,當我問到:如果以后你再遇到摔了一下,碰了一下的事情時,你還哭嗎?孩子們都異口同聲地告訴我:“不哭,不哭,做勇敢的孩子!” 聽到她們這樣回答,我真為她們感到驕傲。
【分析與反思】
生活中有些家長太溺愛孩子,孩子摔了跤,馬上跑過去,把孩子抱在懷里問這問那,其實一點事兒也沒有,但這時孩子往往會哇哇大哭,其實他不是疼得想哭,而是讓家長過度的擔心和愛護給“嚇”哭的,不得不哭。孩子是每個家庭中的“寶貝”,家長的過度保護,會使他們成為“溫室里的花朵”。孩子們常會遇到摔跤、碰頭之類的小挫折,有的孩子動不動就愛哭鼻子,如何面對這些小挫折呢?作為老師,對幼兒進行正確指導,培養孩子的勇敢精神,引導孩子們面對挫折,擦去眼淚,要讓孩子們知道不經歷風雨哪能見彩虹。
一次成功的活動,離不開老師和幼兒的互動。老師和幼兒一起快樂地游戲,活動進展比較順利,讓孩子們都成為勇敢的孩子,達到活動目的。
幼兒園教育隨筆:我不喜歡上幼兒園
每天我都會問孩子們“你們喜歡幼兒園嗎?”孩子們都會說喜歡,可總是有那么一個聲音“我不喜歡”,這個聲音來源于趙宸瑞。他為什么不喜歡幼兒園呢?因為他不喜歡和別人交往,不喜歡有搶他玩具,不喜歡小朋友動他…..,這些不喜歡全都可以歸類到他沒有自己的交往圈,總是獨自一個的玩耍,在家里所有的事情都允許。當他來到幼兒園后總是會有小朋友動動他,他想玩這些東西可是時間不允許了,他會產生一些情緒,導致了自己不喜歡上幼兒園。
到底怎么樣讓他喜歡上幼兒園呢?在所有活動開始之前,我都會對他再說一遍“這個東西只能玩一次”“馬上就要喝水,我們要趕緊收了”,這些話我都會對他多重復幾遍,讓他有規則,知道什么時候干什么事情。瑞瑞還有一個特別好的地方就是聽話,雖然有時候特別任性,可是當和他把事情說清楚之后,他會明白知道這件事應不應該這樣做。
最近讓我發現瑞瑞他愿意去和小朋友玩耍,哭的次數一次比一次少,現在一天也不哭了,再也不會因為一些小事而較真,學會了傾聽。這就是他的進步,他就像一塊小石頭,需要打磨才能變成一個發光的小寶石。
我們要孩子變成什么樣子的,我們首先先要成為這樣的人。
教育隨筆:通過講故事教育孩子們
從事多年的幼兒教育中,往往大班孩子由于年齡的緣故,調皮好動,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是朝氣蓬勃成長的年齡,他們幾乎沒有一刻的安靜,個個都像小老虎。有時候實在是被他們的聲音吵得頭昏腦脹,為他們的“不良”習慣氣急敗壞。有一天,晨間接待時我讓幼兒玩積木,可一會兒的功夫,屋里就像趕大集一樣的熱鬧:有站著的、有趴著的、有扯著嗓子喊的,簡直是人聲鼎沸。我連著說了好幾句“請安靜”,孩子們充耳不聞。我想:再喊,我的聲音也不及他們的高啊!還是另想辦法吧!我拿起桌子上的一本教材,翻到一個故事《愛唱歌的大恐龍》,嘿!正好可以對癥下藥!我輕輕的念了一遍題目,有幾個孩子把目光投向了我。我又念了一遍:故事《愛唱歌的大恐龍》。這下,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了我。我開始講故事,并且是用輕輕的聲音講。孩子們安靜極了,都被有趣的故事吸引了。講完故事,我讓幼兒自己思考一下:自己從故事中懂得了什么?我們該怎樣做?孩子們七嘴八舌地回答了問題,我又告訴他們:剛才小朋友的聲音就是噪音,老師很不喜歡,咱們誰也不要當“愛唱歌的大恐龍”。
以后,每當哪個孩子的聲音太高了,我就對他暗示:不要當“大恐龍”哦!這個孩子馬上會心一笑,說悄悄話了。看!這就是故事的魅力!
幼兒園教育隨筆:隨機教育 隨時彰顯 一個晴朗暖和的冬日,小朋友們在高興地滑滑梯、轉轉椅,你追我趕,相互嬉戲。看著孩子們紅紅的小臉蛋,我知道該提醒孩子脫下厚厚的 棉襖,要不然會感冒的。“小朋友如果覺得熱,就把棉襖脫下來,放到教室的 柜子里。”我一說許多小朋友都麻利地脫下了棉襖,輕裝上陣,玩得更開心了!孩子們要回活動室了,我早早地站在活動室門維護秩序,以免幼兒推擠,就在這時,我發現了一只印有藍色小花的小衣袖套躺在教室門口的地面上,“這是哪個小粗心丟的”,我剛要順手去撿衣袖套,突然一想,看哪個小朋友會把它撿起來。我站在一旁靜靜地注視著:有的小朋友急著回教室,沒有看見小衣袖套;有的小朋友看見了,卻沒有要撿起來的意思;高震小朋友看了看小衣袖套,蹲下了身子,撿起的卻是一粒在衣袖套旁邊的小彈珠。看到孩子們的表現,當時,我有種莫名的感覺,這不是我要的結果,為什么孩子們會這們冷淡,這樣漠然? 我悄悄地撿起已經很臟的小衣袖套,決定立即給孩子們講個故事《孤獨的衣袖套》。為了引起孩子們的注意,加深孩子們的印象,我從四個環節入手: 一、安排小衣袖套哭的情景(把衣袖套的一端弄濕,讓它往下滴水) 二、問孩子:這只小衣袖套為什么哭呢?(此時,我想讓孩子自己說出小衣袖套哭的原因,因為剛才有的小朋友看見它在地上;有的小朋友還踩了它) 三、問孩子:我們該怎樣幫助小衣袖套?(引導孩子說出幫它找小主人,并讓孩子給臟了的衣袖套洗澡) 四、安排小衣袖套笑的情景,它感激小朋友幫助了它,讓它回到小主人身邊,再也不孤單了。 通過這個簡單的小故事,“小衣袖套事件”終于有了完美的結局,我慶幸面對這件事我沒有發火,沒有直之不理,沒有錯過隨機教育的好時機。現在社會的獨生子女們,由于大人們的過分的溺愛,什么事情都不會做,即使有東西掉在自己的腳邊,也不會彎腰去撿,或許這就是他們對小衣袖套熟視無睹的原因。 故事《孤獨的衣袖套》感染了孩子們,對教育孩子而言,這遠遠不夠,還需要家庭、幼兒園、社會長期的教育。在班上,我抓住每次隨機教育的機會,特地開設了“愛心比拼”欄,表現好的幼兒獎勵一朵大紅花,在家長園地中,向家長介紹經驗等。讓孩子從“冷面人”變成了“熱心人”,再也沒有誰會孤獨!
今天,我們班里就發生了這樣的一件事。 金濤和鵬濤的家雖離的很近,兩家的家長卻因為孩子在一起時經常打鬧而不和。因此安排座位時盡量讓他們離的遠一些,怕因為孩子吵架而惹來家長的抱怨。 沒想到兩人卻發生了激烈的爭吵。孩子們來園后玩起了桌面玩具,不一會兒,卻傳來了鵬濤的哭聲,他一邊哭著一邊向我告狀:"金濤抓我了。"我一看,在鵬濤的手腕和脖子上有兩個清晰的、完整的牙印。當我轉過頭去看金濤時,他正嘟著嘴一副我沒有錯的樣子,頓時火氣騰地就上來了,但看到他倔強的小臉,我才想到不能光憑鵬濤的一面之詞就定他的罪。于是,平靜了一下自己的心情,開始了解事情的始末。這時我才明白,是鵬濤錯在先,搶了金濤的玩具。于是,就發生了剛才的一幕。 幼兒在一起游戲尤其是玩大型玩具時,難免會發生一些跌傷、碰上、劃傷之類的事故。一個班往往只有一兩位老師,一兩雙眼睛要去盯三十幾位,甚至四五十位玩的興致勃勃、滿頭大汗的幼兒,誰也不能保證絕對不發生一丁點兒外傷事故。家長乍見到孩子"受傷"了,一定要穩定住情緒,千萬不要大驚小怪,高聲驚呼,以免引起孩子不安、驚恐的心理。這時應做的是仔細檢查傷處,搞清楚受傷是由于孩子太頑皮呢還是在游戲中有推搡現象等,并趁機對孩子進行自我保護教育。不要一味責怪老師不當心,老師對每個孩子都是一樣愛護的,孩子受傷,老師心里更著急。 作為教師,孩子在你當班時受傷,一定要做好放學時的家長解釋工作,在何處,什么情況下受傷,受傷情況怎樣,如何處理的,都要詳細告訴家長,必要時還要做自我檢討,態度要誠懇。另外,要盡量杜絕幼兒園中可能對幼兒造成傷害的不安全因素。使幼兒安安全全來園,高高興興回家。
幼兒園教育隨筆:幼兒園古詩“四步”教學法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幼兒時期是一個人記憶能力最強的時期,如果在這個時期能大量記誦古詩,既可以鍛煉幼兒口齒清楚伶俐,吐音準確流暢,又能讓幼兒品味詩的優美意境,陶冶情操,啟迪智慧。但是,有些古詩的內容對于幼兒來說有些深奧,而幼兒的理解能力也有限。所以,幼兒教育階段,教師如何培養幼兒古詩誦讀的興趣,從而達到教育教學目標成為幼兒園古詩教學的一個難點。在實踐中,通過自己的幼兒園語言教學經驗,我嘗試了古詩“四步”教學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根據古詩內容的特點、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及學習特點,我認為促使幼兒對古詩感興趣的關鍵是教師要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我采用的方法是:圖畫展示—故事講述—動作表演—復習鞏固四步法。我的這一教學法以古詩《憫農》(唐·李紳)為具體實例做以下闡述。 古詩《憫農》的詩意大致為:農民在熱辣辣的太陽底下鋤地,汗水滴落在禾苗下邊的土地上。有誰知道,人們碗里的飯,每一粒都是農民用艱苦的勞動換來的。 對于沒有田間勞動經驗的幼小兒童來說,要想理解這首古詩的意境及要表達的情感無疑是比較困難的。因此,我主要采用了圖畫、故事、表演等方法在吸引幼兒興趣的基礎上分析講解這首唐詩,再運用各種方法讓幼兒去鞏固知識。 一、圖畫展示 3—6歲幼兒思維的主要形式是具體形象思維。圖畫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因此用圖畫再現古詩情境,把古詩內容形象化,是幫助幼兒理解古詩內容最直觀的手段。 首先,在正式學習古詩《憫農》之前,我會將《憫農》所呈現的意境及內容用幼兒掛圖或自己特意繪制的簡筆畫表現出來,先出示完整的畫面,給幼兒以直觀的視覺體驗,讓幼兒仔細觀察并大膽講述畫面上都有哪些景象,直觀的景象可以讓幼兒充分感受到農民伯伯在田間勞動的辛苦。領悟到完整的畫面內容之后再分組出示畫面,以組圖的形式出示古詩文字,每一幅圖畫對應著相應的詩句,讓幼兒看看有幾句,數一數每句有幾個字。與此同時,教師誦讀古詩,在使幼兒初步了解這首古詩結構的同時,感受到古詩獨特的節奏和韻律。 圖畫展示階段,主要是讓幼兒對古詩有一個直觀的體驗,大致了解所學古詩所要表達的內容和情感。 二、故事講述 故事是幼兒百聽不厭并且易于接受的一種學習方式。我經常把幼兒難理解的古詩內容編成通俗易懂的故事,并且有感情地講述故事,讓幼兒從故事中理解古詩內容。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總是直觀表面的,只有在教師適時適當的指導下才能對事物有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基于這一原因,我在故事講述環節經常使用的方法是:先請幼兒自由講述,之后教師根據幼兒的發言做總結,最后教師再為幼兒完整講述故事。 我將《憫農》這首詩改編成這樣一個小故事:幼兒園里有個小男孩,叫鵬鵬。鵬鵬可挑食了,尤其不愛吃大米飯。這天中午就餐的時候,幼兒園里吃炒飯,鵬鵬瞅著這碗米飯犯了愁,他把米飯攪來攪去就是不想吃。不一會啊,米飯就讓他攪的灑了一桌子。老師看到了,走過來讓他把灑落的米粒撿起來。他嘟囔著說:“我不愛吃,就不撿,撿起來我也不吃,不就幾顆米粒嘛”。老師聽了鵬鵬的話,嘆了口氣,說:“我給你講個大米的故事吧。” 這些大米都是農民伯伯們辛辛苦苦勞動換來的。在熱辣辣的太陽底下,他們揮動鋤頭辛勤耕作在田間,在大太陽的炙烤下,農民伯伯的汗水滴滴答答地往下掉,浸濕了衣服和地面。盡管這樣,他們還是不肯騰出時間來休息。農民伯伯說:“只有辛勤的勞動才能換來豐碩的果實”。咱們平時吃的糧食都是農民伯伯用辛勤的汗水換來的。如果讓他們知道我們小朋友們浪費糧食,他們會多么傷心啊。 鵬鵬聽完老師講的故事慚愧的低下了頭。他默默地將桌子上的米粒撿起來,對老師說:“以后我再也不會浪費糧食,也不挑食了,因為農民伯伯好辛苦”。 聽了鵬鵬乖巧的話,老師欣慰地笑了。 這個通俗易懂的小故事,會加深幼兒對古詩內容的理解。 三、動作表演 在幼兒理解了古詩內容之后,教師就可以請愿意展現自己的幼兒上臺表演古詩情景。讓幼兒用動作、表情等方式來表現古詩內容,既可以發揮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又可以調動幼兒學習古詩的積極性,且能加深幼兒對古詩的理解。 古詩《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幼兒會根據詩句積極主動地創編出動作:雙手握住鋤頭,不停地鋤地,鋤一會便用手去拭擦臉上的汗水。用這些細節的動作去展現出農民伯伯勞動的辛苦。 幼兒通過角色扮演,將古詩中農民伯伯辛勤勞動的畫面呈現出來。因為是幼兒自己扮演角色,古詩中的角色不再是畫面上冷冰冰的人物,而是自己或自己的同伴,這樣,幼兒對古詩中辛勤流汗的農民伯伯這一角色必然產生親切感,很自然地就加深了內心體驗。 在故事表演的過程中,幼兒不僅加深了內心體驗,感悟到古詩所要表達的情緒情感,同時也體驗了用動作、表情和姿態與他人交流的方法和樂趣。 四、復習鞏固 復習鞏固古詩的方法有多種。我經常使用的方法有:深入生活情境法、配樂吟詩法。 深入生活情境,即把幼兒帶入社會,帶入大自然,從中選取與詩句相關的典型場景,作為幼兒觀察的客體,并以語言的描繪,鮮明地呈現在幼兒眼前。在復習《憫農》這首詩時,我帶領幼兒到我們幼兒園的后山坡,去觀看農民耕作。設身處地的體驗了農民勞作的辛苦,也加深了幼兒對古詩內容的理解,從而更好地去吟誦。 配樂吟詩法,音樂的語言是微妙的,它以特有的旋律和節奏塑造出音樂形象,把聽者帶到特有的意境中。我在朗誦《憫農》時,經常為幼兒配幾首與古詩的意境較為符合的古樂或輕音樂。在幼兒自由活動時間也輕輕播放這些音樂,讓幼兒不斷學習鞏固,在用音樂渲染的情境中,幼兒往往不自覺地就會輕輕吟誦起這首詩。 在反復的鞏固之后,幼兒都能夠正確、流利的朗誦出《憫農》這首詩,并且學會背誦。 我深信“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因此我比較注重古詩的教學。我通過圖畫展示—故事講述—動作表演—復習鞏固“四步法”帶領幼兒學習古詩。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培養了幼兒對古詩的興趣,每當我開始播放相關音樂,或是說出某一首詩的題目,孩子們就會大聲地將這首詩背誦出來。古詩誦讀的多了,幼兒便會進一步理解詩中所要表達的情緒情感。通過這種方法,不僅教幼兒學習了這首古詩,還取得了一些額外的成效:圖畫展示這一環節,培養了幼兒的細致觀察能力;故事講述這一環節,培養幼兒獨立講述故事,勇于在集體面前表現自己的能力;動作表演這一環節,也使幼兒體驗到用動作、表情和姿態與他人交流的方法和樂趣。 總之,我覺得,這一方法較為適合幼兒園古詩教學。在今后的古詩教學中,我會進一步深入研究,探索更合適的教學方法。
《大班教育隨筆《大班吹牛大王》》:整個課程的孩子們都畫得很認真,很認真,達到了這個課程的目標。放學后的時間到了,孩子們拿著自己畫的作品向父母們說話的時候,看到他們天真可愛的樣子,我也很高興!
《大班教育隨筆200篇長篇》:大班教育隨筆200篇長篇第1篇 幼兒園教師教育隨筆(1): 蹲下來,做孩子的朋友 和幼兒朝夕相處,我們每一天都要講很多話,而我們用的最多的一個詞,那就是小朋友。說多了似乎也
《幼兒園美術隨筆12篇》:第1篇幼兒園美術隨筆 洋洋是個中班的孩子,性格外向,待人熱情,各方面的能力發展都很不錯,可唯一讓王老師不喜歡的是:洋洋特別愛告狀。這不,游戲活動剛開始沒多久,就接二連三的聽到他的告狀聲:老師,天天把玩具弄壞了。老師,小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