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12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托班教育筆記分享18篇,是優秀的幼兒園教育筆記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育隨筆:玩具分享日的故事
【案例描述】又到了孩子們鐘愛的“玩具分享日”,康康帶來了媽媽才給他買的奧迪雙鉆陀螺,和同伴瑯瑯進行終極PK比賽。康康的“烈風天翼”戰勝了瑯瑯的“青藍冰傘”,康康高高舉起自己的陀螺歡呼起來:“我是冠軍,我贏了!”。這時凱凱走過來什么也沒說,伸手想要搶康康的玩具。康康緊緊地抓住自己的陀螺,連聲說:“這是我的!我的新陀螺。”凱凱見康康不放手,就張嘴去咬康康的手。
【案例分析】凱凱沒有使用交往語言和有效的交往動作,試圖達到自己的目的——分享同伴的玩具或將同伴玩具占為己有。在幼兒同伴交往活動中,不乏出現類似的案例。究其原因,幼兒處于“自我中心”的心理發展階段,表現為幼兒與同伴交往以自己為主,只顧自己的興趣和需要為出發點,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甚至采取攻擊性行為傷害同伴。凱凱是在家中“獨二代”,“421”的家庭模式使得凱凱成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以及爸爸媽媽的掌上明珠。6個成人圍著1個孩子轉的家庭教育模式,使得大家對凱凱比較溺愛,凱凱的各種要求都會得到滿足。加上凱凱平時缺乏與同齡人交往的機會,使凱凱與同伴交往能力缺失,不能用正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與需要。于是便出現了案例中試圖用攻擊性行為實現自己擁有“冠軍陀螺”的目的。
教育筆記:分享之我見
開學之初,幼兒園給我們贈了《最美的教育最簡單》這本書,早就聽說這本書中作者的“金句”會有很多,這兩天閑暇無事翻開看看,很多精彩的句子、片段給我的感觸很深。
如書中這樣的一句話“強烈的母愛不是永恒的占有,而是一場得體的退出。”然后后面列舉了一個很生動的例子。是的,現在獨生子女占大多數,尤其對于一些家庭不完整的父母來說,他們將自己全部的“愛”都投注到孩子身上,認為這是對孩子的一種補償,其實不然,反倒成為了孩子的負擔。正如書中所說“母愛的第一個任務是和孩子親密,呵護孩子成長;第二個任務是和孩子分離,促進孩子獨立。母子一場,是生命中最深厚的緣分,深情只在這漸行漸遠中才趨于真實。”
生活中我們也要注意不要把對孩子的“愛”變成對是他的一種無奈的傷害。
書中還提到:家長應送給孩子的三件寶物:第一件寶物是“閱讀”;第二件寶物是“自由”;第三件寶物是“良好表率”。說到“閱讀”,其實幼兒園的孩子是很喜歡看書的,無論你給他什么書,孩子都可以翻上幾頁的。閱讀的前提是喜歡書,所以老師也好,家長也好,孩子在幼兒園階段,主要是通過各種方法讓他們喜歡上書,對書中的畫面、情節感興趣。當孩子高高興興地捧著一本書來到你面前,希望你和他一起讀時,家長、老師都應以積極地態度對待。“自由”這個詞說起來容易,想想我們身邊的孩子有多少是“自由”的?我們給孩子的自由無形中都添加了許多的枷鎖,如一幅畫,我們可以對孩子說,可以自由想象,自由發揮,可當孩子真的畫出來時,依然是你世俗般的點評要求他再次完善。真正要達到的自由,不是隨口說說,他是一個人的教育理念,一個時代的教育理念。“良好表率”其實就是言傳身教,書中提到在和孩子相處時多些“身教”,少些“言傳”。人的一生中有很多個“角色”,協調好每一個角色不是光靠說就能做到的,最讓孩子能夠心服口服的是你的行動,尤其是孩子小的時候,模仿力很強,身教大于言教,作為老師我們也要時刻注意這點,給孩子做好模范、榜樣。
其實,書中的“名言警局”還有很多,很值得沒有看過這本書的家長朋友看一看,你會有很大的收獲。“教育”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是值得我們為之付出一生去學習去體會的。
教育筆記:正確讓小班幼兒學會分享
和小班孩子們一起生活在這個溫馨的小家里,我覺得我很幸福,但帶了小班后我發現小班的孩子,經常會流露出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傾向,他們“霸道”地認為:“我喜歡的東西就是我的!”這顯然不會受集體的歡迎,更不利于他們健康的成長。
我發現果果小朋友在玩桌面玩具時,經常和大家鬧得不愉快,不是哭就是大鬧一場,老師怎么調節他都不高興,問了和他在一起玩區角活動的小朋友,他們告訴我說:“果果搶玩具,他不給我們玩,東西都拿在自己手里,我們大家都玩不到了。”還有一個最小的小家伙告訴我說:“老師,我都說啦玩具要大家一起玩,你玩一會兒在給我玩一會兒,他都不給我玩還打我呢。”聽了孩子這么一說,我明白了,原來是他把玩具都攬到自己手里,不愿意和大家交流和溝通。這樣小朋友都不敢接近他。
我看了看了坐在旁邊小椅子上的果果,還在那里用小手抹眼淚一臉的委屈,我輕輕地走到他跟前,蹲下來問:“龍龍你看一看,別的小朋友玩得快樂嗎?”(快樂)那你快樂嗎?(我不快樂,他們都不給我一起玩,還要我手里的玩具)果果你看一看,你們組的小朋友在那里干什么呢?他告訴我說:“在那里說話呀!”他們有東西玩嗎?沒有(這時他低下頭),看著自己口袋里的玩具很不高興,我想請你把你口袋里玩具和大家一起玩好嗎?他說得時候,自己還是低頭。這時我對著其它的小伙伴說:“瞧,果果現在要和大家一起玩了,你們高興嗎?高興!其它幾個孩子一起回答我,這時的他愿意把自己拿的玩具,分給其它小伙伴們玩了。
事后,我給大家講了一個故事,利用果果的這件事,把果果請到我的故事中,這樣讓果果在聽故事時知道自己這樣做不對,最后,小朋友知道果果愿意和小伙伴們一起玩耍,和同伴們一起分享玩具,我問其它幼兒,你們愿意和果果一起做游戲嗎,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愿意!”果果的小臉蛋上也有了微笑,這時,我們一起唱了《找朋友》這首歌,有很多孩子都愿意主動地去與果果做好朋友。
我利用故事把這件事說給大家聽,讓孩子知道會分享的孩子,能夠得到大家的喜歡,如果不愿意和伙伴分享玩具,會得到大家的排斥。還運用了《找朋友》這首歌,讓龍龍小朋友知道周圍的小伙伴都有同情心、愛心。當你孤獨的時候,大家都愿意和你做好朋友,在玩玩具時主動去鼓勵孩子,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讓他們主動地交換玩具玩,這樣對培養他們分享玩具時,有很大的好處。
教育筆記:讓幼兒學會分享
午餐后,我們讓孩子們看圖書,可是問題出現了,陽陽哭著跑來告訴我說,“老師,我的書被別人拿走了……”沒過一會兒,娜娜也跑來告狀某某小朋友搶走了她的書。我們無數次的告訴孩子書本是大家一起分享的,可是效果一直不好,矛盾總是會出現。
中午,我拿出了一本色彩鮮艷的繪本,假裝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眼尖的家家看見了,連忙跑過來問道,“老師,你在看什么啊?”說話間,好幾個孩子都擁了上來,他們都被我的繪本給吸引了。子涵很想翻開我的繪本自己看看,很可惜被我阻止了。子涵急了,“老師,給我看看嘛……”還有幾個孩子也說道,“我們也想看……”我故意趾高氣揚地說道,“不給你們看!”“那我問你借!看著孩子們渴望看到繪本的樣子,我故意說,“如果我不借給你們看,你們心里怎樣想的呢?”“你不給我們看,我們不開心。”“我也不高興!”于是我說道,“那你們從家里帶來的書本如果不借給別的小朋友看,他們會開心嗎?”經我那么一問,孩子們議論開了,陽陽說,“書本需要一起分享。”寶寶也說我帶來的書本給其他小朋友一起看。
看著孩子們互相分享書籍,我的心里很高興,同時也對孩子們的這一現象進行了分析:
1、分享是幼兒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對幼兒來說,分享就是不能獨占,是把自己的東西給了別人,容易產生被剝奪的感受。所以經常出現孩子們不肯把書籍借給別人看的情況。
2、幼兒需要通過實踐體驗,使分享成為自愿的行動。通過一個實踐體驗,讓孩子們知道了分享的重要意義。
相信在接下來的活動中,我們的孩子會把更多的東西和小朋友一起分享!
幼兒園教育隨筆:玩具分享日的故事
【案例描述】又到了孩子們鐘愛的“玩具分享日”,康康帶來了媽媽才給他買的奧迪雙鉆陀螺,和同伴瑯瑯進行終極PK比賽??悼档?ldquo;烈風天翼”戰勝了瑯瑯的“青藍冰傘”,康康高高舉起自己的陀螺歡呼起來:“我是冠軍,我贏了!”。這時凱凱走過來什么也沒說,伸手想要搶康康的玩具??悼稻o緊地抓住自己的陀螺,連聲說:“這是我的!我的新陀螺。”凱凱見康康不放手,就張嘴去咬康康的手。
【案例分析】凱凱沒有使用交往語言和有效的交往動作,試圖達到自己的目的——分享同伴的玩具或將同伴玩具占為己有。在幼兒同伴交往活動中,不乏出現類似的案例。究其原因,幼兒處于“自我中心”的心理發展階段,表現為幼兒與同伴交往以自己為主,只顧自己的興趣和需要為出發點,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甚至采取攻擊性行為傷害同伴。凱凱是在家中“獨二代”,“421”的家庭模式使得凱凱成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以及爸爸媽媽的掌上明珠。6個成人圍著1個孩子轉的家庭教育模式,使得大家對凱凱比較溺愛,凱凱的各種要求都會得到滿足。加上凱凱平時缺乏與同齡人交往的機會,使凱凱與同伴交往能力缺失,不能用正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與需要。于是便出現了案例中試圖用攻擊性行為實現自己擁有“冠軍陀螺”的目的。
4歲的文文是幼兒園里出名的搗蛋大王,他經常二話不說地去把小朋友的玩具扔掉,或者無緣無故打別人一下,惹得小朋友不是哭鼻子,就是滿屋子追著他跑。這是怎么回事呢?文文爸爸的一句話:“也許是我們的錯”,似乎解開了大家的困惑。原來,爸爸媽媽一直很寵愛文文,凡是他提出要求就去盡量滿足。爸爸媽媽還有一個習慣:同文文說話時,他們都會蹲下身子,面對面仔細地聽,認認真真地做出回答。久而久之,文文認為任何人都應該這樣注意他說的話,并馬上做出反應。由此看來,過分地尊重孩子也可能是一種過錯,妨礙了他和同伴的關系發展。隨著獨生子女現象的普遍化,孩子成為了需要倍加珍惜的“唯一”。父母多了“當心”、“精心”、“愛心”,卻忘了育兒也需要一顆平常心。
平常心的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意愿和要求,鼓勵他們的自我表達和積極行動,并且恰到好處地滿足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同時,平常心的父母時刻提醒孩子考慮他人的想法,認識現實的限制,幫助他們充分體驗真實的生活。
平常心造就的孩子往往具有以下特點。
*快樂:情緒愉悅,愛笑;即使摔倒了,疼了,也很少哭;不高興的事情忘記得很快。
*主動:善于表達意愿,勇于親自嘗試,經常獨立思考問題。
*有節制:很少耍賴和胡鬧,知道大人生氣馬上就不鬧了,具備等待和忍耐的性格特征。
*受歡迎:喜歡與人打招呼,愛幫忙,體貼懂事,會安慰人;為人大方,與人分享玩具或食物等。
平常心的父母當然有自己的教育法寶,這里介紹幾種主要技巧。
*認同。寶寶正處于不斷探索和學習的階段。他們會犯錯誤、會惹麻煩、會自不量力,也會弄出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創舉”。比如他會把新買的玩具汽車拆壞了,可能這是好奇心作祟,他想弄明白為什么汽車會動、會發光。父母一定要記得對他動手探究的舉動和善于思考的精神表示認同,然后再慢慢告訴他破壞玩具本身是不好的行為。
*延遲滿足。寶寶的自我控制能力整體上看還處于相當低的水平。他們更傾向于追求即時性滿足,想吃就吃,想要就要,容不得半點拖延。為了提高孩子對現實的認識,培養他們的意志力,父母可以適時適度的延遲滿足他們的要求。如果孩子堅持做到了,父母必須對他在忍耐和等待中付出的努力進行認可,說一句“寶寶真棒!”或者給予物質獎勵,從而強化他們的自控行為。
*冷處理。當寶寶遇到新的任務和挑戰時,他們需要從父母的眼神、表情或行動中獲得信心和力量。這時候父母應該給予他特別的關注。但在平時如果您的孩子試圖得到過多的幫助或注意時,可能就是缺乏自信的表現。父母不妨裝作沒聽到或沒看見,或者簡單的回答:“乖孩子,我相信你能把這件事情做得很好!”短暫的失落之后,孩子就能慢慢地學會獨立,樹立起自信和勇氣。
和小班孩子們一起生活在這個溫馨的小家里,我覺得我很幸福。 分享是一種重要的親社會行為,同時也被我們視為一種美德——我們贊賞愿意分享的孩子,夸獎他們的慷慨、大方和友善。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怎樣去教育一個從小被嬌生慣養的孩子,這是一個大家都值得探索和深思的話題。我經常會發現幼兒流露出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傾向,他們“霸道”地認為:“我喜歡的東西就是我的!”這顯然不會受集體的歡迎,也不利于他們健康的成長。 不過,幼兒在交往中似乎更多表現的是相反的行為:牢牢守護自己的東西不愿意別人去動它,自己不玩的東西也不讓別人來玩,感興趣的東西總想占為己有……因此孩子間總會因發生爭搶而沖突不斷。 有一次我發現陳陽小朋友在活動時,經常和大家鬧得不愉快,不是哭就是大鬧一場,老師怎么調節他都不高興,問了和他在一起玩的小朋友,他們告訴我說:“陽陽搶玩具,他不給我們玩,東西都拿在自己手里,我們大家都玩不到了。,他都不給我玩還打我呢。”聽了孩子這么一說,我明白了,原來是他把玩具都攬到自己手里,不愿意和大家交流和溝通。這樣小朋友都不敢接近他。我看了看了坐在旁邊小椅子上的陽陽,還在那里張著嘴巴大哭,我輕輕地走到他跟前,蹲下來問:“陽陽你看一看,別的小朋友玩得快樂嗎?”(快樂)那你快樂嗎?(我不快樂,他們都不給我一起玩,還要我手里的玩具)陽陽你看一看,你的幾個小伙伴們在那里干什么呢?他告訴我說:“在那里說話呀!”他們有東西玩嗎?沒有(這時他低下頭),看著自己口袋里的玩具很不高興,我想請你把你口袋里玩具和大家一起玩好嗎?他說得時候,自己還是低頭。這時我對著其它的小伙伴說:“瞧,陽陽現在要和大家一起玩了,你們高興嗎?高興!其它幾個孩子一起回答我,這時的他愿意把自己拿的玩具,分給其它小伙伴們玩了。 事后,我給大家講了一個故事,利用陽陽的這件事,把陽陽請到我的故事中,這樣讓陽陽在聽故事時知道自己這樣做不對,最后,小朋友知道陽陽愿意和小伙伴們一起玩耍,和同伴們一起分享玩具,我問其它幼兒,你們愿意和陽陽一起做游戲嗎,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愿意!”陽陽的小臉蛋上也有了微笑,這時,我們一起唱了《找朋友》這首歌,有很多孩子都愿意主動地去與陽陽做好朋友。 我利用故事把這件事說給大家聽,讓孩子知道會分享的孩子,能夠得到大家的喜歡,如果不愿意和伙伴分享玩具,會得到大家的排斥。還運用了《找朋友》這首歌,讓陽陽小朋友知道周圍的小伙伴都有同情心、愛心。當你孤獨的時候,大家都愿意和你做好朋友,在玩玩具時主動去鼓勵孩子,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讓他們主動地交換玩具玩,這樣對培養他們分享玩具時,有很大的好處。 孩子總喜歡老師的表揚。因此,不管是物質享受還是情感享受,當他一旦有了分享行為時,我們就及時用鼓勵、贊許、獎勵等外部激勵的方法來強化孩子的分享行為,幼兒就會愉快、滿足,從而加強和維持自己的行為,逐步內化為幼兒自身的意識。所以,幼兒的分享行為的形成確實離不開外部激勵。分享行為是一種綜合性行為,也是社會性行為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可以通過有目的的教育活動和日常生活內容來培養幼兒自發的分享行為,讓幼兒充分體驗給予及被給予帶來的快樂和滿足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和愛。這樣,對于全面提高幼兒的素質,將來做一個有利于社會的人都將具有深遠的意義。
今天李欣陽小朋友帶來兩塊巧克力,把其中的一塊分給了王麗斐,另一塊在手里都捏化了也沒舍得吃。我逗李學鵬說:“把巧克力給老師吃了吧。”他一聽嚇得趕緊放到了自己嘴巴里,而在王麗斐手里的一塊卻掰成了好幾塊分給了周圍的小朋友,這讓我大吃一驚,感到特別欣慰?,F在的寶寶們都是獨生子女,都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等等這么多人手中的一個大寶貝,想要什么就能得到滿足,所以很多孩子都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分享意識。學會分享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基礎,通過分享意識的培養可以使寶寶懂得有好東西大家一起分享是一種快樂的事情,愿意與他人分享,并且在分享中獲得滿足感。我接著對孩子們實施了隨機教育,希望他們能向王麗斐小朋友學習。
一塊糖,一塊小甜點,對于現在的孩子來說應該不是什么稀罕物,但在幼兒園跟全班小朋友一起吃,那滋味可就非同尋常了。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的,我們班隔三差五的就會有小朋友從家里帶些好吃的分給大家吃,其中有棒棒糖、小餅干、小面包等等。爸爸媽媽出差帶回來的特產,他們也不忘拿來分給好朋友吃,記得姿儀帶來了爸爸從國外買回來的巧克力,明翰帶來了奶奶家的綠色甜杏,諾妍帶來了拉薩的奶酪……這不,快過圣誕節了,顥臻分給大家每人一塊牛奶棒棒糖,再加上成林、帥豪又一起在幼兒園過生日,他們給大家準備了大蛋糕、水果、糖果。哇塞!這下子我們大四班連空氣都是甜蜜的。 回想孩子們剛入園時的畫面,那時候他們之間還互不認識,很多孩子對幼兒園生活充滿了恐懼,對同伴也存有戒備心理。時間過得真快,不知不覺中孩子們都長大了,已經是幼兒園中最大的哥哥姐姐了。 就是在這樣一個溫馨、甜蜜的氛圍中,孩子們融洽地在一起相處。分享讓他們學會了交往;分享讓他們變得活潑開朗;分享也讓他們感到了快樂。相信我班“分享甜蜜”這件美好的事情一定會讓孩子們受益終生的。
早期閱讀的意義在于讓寶寶從書中得到快樂。這種快樂可以幫助他形成對書籍的熱愛態度,養成對書籍的欣賞趣味。對寶寶來說。書是一種能打開合上的、能學說話的“玩具”。
圖畫書是孩子們在人生道路上最初見到的書,也是人在漫長的讀書生涯中所讀到的最重要的書。一個孩子從圖畫書中體會到的快樂,將決定他一生是否喜歡讀書。兒童時代讀書的感受。也將影響人長大后的想像力。
閱讀的過程就是接受并理解信息的過程。和寶寶一起看書閱讀。只用語言描述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尚未掌握語言文字的寶寶對世界的認識非常淺顯,所以可以在閱讀圖書時伴以相應的動作和具體的實物來解釋書中所講的內容。這樣久而久之,寶寶就能做出與圖書內容相關的動作,這說明寶寶已經理解了圖書的內容,進而會發展到與父母對話。
實際上,寶寶還可以從與父母共同的閱讀游戲中得到更多。父母的聲音、表情,父母閱讀時怡然自得的神態,能使寶寶感受到父母對閱讀的熱愛,這種熱愛會融進寶寶的生活中。
和寶寶在共讀圖書時,要根據不同年齡選擇不同的閱讀方式??梢宰寣殞氃跓o限的想像空間中獲得巨大的樂趣,父母富有表情的講解反而成了鮮明的畫面,讓寶寶對好看的圖書產生興趣。
寶寶語言的開啟是需要環境刺激的。和寶寶一起閱讀,可以刺激其聽力、視覺。大的五顏六色的卡片,和媽媽的注視、撫愛、甜美的聲音,對寶寶都是一種刺激,這樣的刺激千萬不能理解成要獲得某個很成型的結果。早期的這種教育是寓教于樂,讓寶寶在輕松溫馨的環境中學到新的東西。
圖書中既有美術的色彩、線條、構圖形成的視覺美,又有文學中的詞匯、語句、結構構成的語言美。畫面生動、色彩艷麗的圖書,對于尚未掌握文字,但求知欲旺盛的寶寶而言,具有莫大的吸引力,圖書是寶寶向著獨立的閱讀過程邁進的一個不可逾越的階段,在閱讀的同時,還可以培養寶寶對韻律的基本認識和對色彩的初步印象。陶冶他們對美的欣賞能力。
愛心提醒:
父母在和寶寶共同享受閱讀帶來快樂的同時,要使寶寶保持寧靜愉悅的心情,在圖書的選擇上要適合寶寶年齡的特點,選擇寶寶興趣范圍內的故事,圖書要充滿色彩。父母要熱情洋溢地朗讀故事,眼睛注視著寶寶,循序漸進地讓寶寶理解所講的故事和所看到的畫面,直到他能說簡單的句子,表述自己完整的意思。
現在的孩子多數是獨生子女,在家里交往范圍小,人物關系少,擯除年齡特點不談,在入園前,孩子都是“自我中心”的。家里玩具隨意玩,孩子是個“小霸王”。而到了幼兒園里,玩具數量有限,任何教玩具都需要輪流分享。因此,入園初期,在托班教室里時不時的發現許多玩具殘骸或是發生兩個小家伙你爭我奪的情景也不足為奇了。
那么托班的孩子到底會不會分享?如何讓他們學會分享?帶著這樣的問題,在托班下學期孩子們已經適應集體生活后我做了這樣的嘗試:
一、圖書、講故事的魅力。
以故事、兒歌的形式讓孩子感受分享,他們很容易接受。通過故事和兒歌,讓孩子明白“分享”并不意味著失去。如在故事《玩具一起玩》中,“大家一起玩,你玩一會,我玩一會。”讓孩子明白了怎樣分享,孩子通過故事情景感受一起玩的快樂。
二、游戲的樂趣。
對托班孩子來說,游戲是學習分享的主要途徑。在托班下學期可鼓勵孩子進行結伴游戲,如,搭積木時你放一個我放一個,讓孩子親身體驗一起玩的快樂。
三、隨機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隨機教育幼兒,如:好吃的好玩的和同伴一起分享?;蛞陨碜鲃t,為孩子樹立模仿的榜樣。
四、大方的家長早就大方的孩子。
在家長會和離園時,向家長宣傳“分享”帶給孩子的“財富”。請家長配合,經常與孩子玩分享游戲,或以身作則,給孩子一個良好的熏陶環境。
五.鼓勵表揚很重要
托班孩子需要得到成人對自己的肯定和表揚,得到鼓勵后,孩子會更加投入。因此,在孩子有分享表現時,要多多進行肯定和鼓勵。
隨著獨生子女家庭日益增多,孩子在父母的溺愛中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太過強烈,因此,我認為應及早對3—6歲幼兒進行分享意識和行為的培養,結合自己的教學,談談自己對這一問題的體會一、要有強烈的滲透意識 要使幼兒具有分享意識和行為首先要把德育教育滲透到一日活動中去,對3—6歲的幼兒應以情感教育和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為主,注重潛移默化的影響,并貫穿于幼兒生活及游戲活動之中。我認為對幼兒實施德育活動是貫穿幼兒游戲、學習勞動、娛樂和日常生活的整個過程之中的,貫穿于他們與同伴以及成年人的交往關系之中的。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們就該樹立這樣的觀念: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以及各個環節都滲透著德育的因素。幼兒園的日常生活是平常的,瑣碎的。對幼兒良好習慣的形成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對幼兒進行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的培養。二、充分利用“課堂這一主渠道”向幼兒滲透分享行為 多創造分享機會,舉行與人分享的活動,例如每天抽出幾分鐘時間專門為幼兒開展分享活動,請幼兒把自己會唱的歌、會跳的舞、會念的詩歌、會說的故事等等分享給其他幼兒。這樣不僅培養幼兒的分享行為,同時也提高幼兒大膽表現自我的能力。給他們提供了一個自由、寬松、愉悅的自我展示空間,增強幼兒自信。除此之外幼兒學會一首兒歌、故事、歌曲時,教師可以及時鼓勵幼兒回家把學到的兒歌、故事、歌曲背給爸爸媽媽聽,讓他們一起分享我們的快樂,然后再和爸爸媽媽一起創編兒歌、故事、歌曲,第二天到校和老師小朋友分享,逐漸增強幼兒的分享行為意識。
對于3歲之前的孩子來說,由于認知心理發展處于“自我中心”階段,因此東西沒有“你的”、“我的”、“我們的”分法。他開始掌握“所有權”(possesiveness)的概念。但是還沒有掌握“這個東西”可以和別人一塊玩、一塊兒用的概念。有時,不僅認為自己的東西真正是他的東西,而且把真正是別人(哥哥、姐姐、同伴)的東西,也會認為是自己的,這就是她看到別人有好玩的或好吃的,甚至會去搶的原因了。有時,她搶別人的玩具是她表現自主和獨立的方式,也是她為自己爭取權利的一種表示,和大年齡兒童的霸道是不同的。兒童這種“獨享”的概念是正常的,也是日后通往共享(sharing)必經之路。必須讓孩子懂得所有,她才能學會分享。分享是拿出“我”的東西和你共用,懂得“所有”比懂得“分享”要早得多。在幼兒心理發展的過程中,兩歲就懂得“我的”了,但到三四歲有的兒童才學會分享。 如何讓孩子學會分享,針對較小的孩子來說,太多的道理或許他不能理解,因此通過孩子能夠理解的方式教導孩子更適合。而繪本正好適合的年齡較小的孩子,因為它通過美的畫面展示了孩子形象直觀的心理,通過一些小小的故事,卻能夠讓孩子很容易明白了學會分享的重要性。家長在與孩子共讀時,以提問的方式引導不僅有利于孩子理解,而且更有利于拓展孩子的發散思維,從而能夠讓孩子從自我中心階段發展到學會分享。
小悅來到圖書區很興奮地拿起《恐龍大災難》從第一頁開始認認真真地看了起來,看了四頁后,他開始皺眉頭,然后拿著書去找洋洋,說:“洋洋這本書是你帶來的,能給我講一講嗎?我看了一半后面看不懂了。”洋洋把自己的玩具收了,來到圖書區給小悅一頁一頁的講起來,兩個人邊講邊交談:“對,我在常州恐龍園見過這種化石,”“沒錯,這是食草性恐龍。”整個活動區時間他倆都在看這本書。不時有幼兒加入他們的隊伍,一起翻看自己帶的圖書。
我班根據幼兒園的早期閱讀活動進行了“家園閱讀合作行動”。圖書區經常有投放幼兒自帶的有趣的圖書。 從家里帶來的圖書幼兒更加熟悉故事內容,爸爸媽媽已經給他們講了很多遍,帶到幼兒園幼兒自己就成為了伙伴們的小老師,為大家講述,幫助大家閱讀,這對于帶書幼兒及全體兒童都會有很大收益。在幼兒相互交流的過程中語言表達能力及邏輯思維水平都會有相應提高,而且我們還可以看出幼兒感興趣的內容,熟悉的故事情節仍然是他們主動閱讀的前提與契機。
小悅來到圖書區很興奮地拿起《恐龍大災難》從第一頁開始認認真真地看了起來,看了四頁后,他開始皺眉頭,然后拿著書去找洋洋,說:“洋洋這本書是你帶來的,能給我講一講嗎?我看了一半后面看不懂了。”洋洋把自己的玩具收了,來到圖書區給小悅一頁一頁的講起來,兩個人邊講邊交談:“對,我在常州恐龍園見過這種化石,”“沒錯,這是食草性恐龍。”整個活動區時間他倆都在看這本書。不時有幼兒加入他們的隊伍,一起翻看自己帶的圖書。
我班根據幼兒園的早期閱讀活動進行了“家園閱讀合作行動”。圖書區經常有投放幼兒自帶的有趣的圖書。 從家里帶來的圖書幼兒更加熟悉故事內容,爸爸媽媽已經給他們講了很多遍,帶到幼兒園幼兒自己就成為了伙伴們的小老師,為大家講述,幫助大家閱讀,這對于帶書幼兒及全體兒童都會有很大收益。在幼兒相互交流的過程中語言表達能力及邏輯思維水平都會有相應提高,而且我們還可以看出幼兒感興趣的內容,熟悉的故事情節仍然是他們主動閱讀的前提與契機。
現在的家庭里很多都是只有一個小寶貝,全家人都寵著,特別是在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身邊長大的孩子,老人們對孩子的過分溺愛,也許就會導致不好的結果。
一、孩子的人際交往會出現障礙
人際交往是一種互動和互利的交流。過度被寵溺的孩子總覺得自己是小皇帝,別人都必須聽他的,他不肯為別人著想,自私自利,目中無人,自然沒人愿意和他交往。久而久之,那些寵壞了的孩子們必然成了孤家寡人,人際關系一塌糊涂,未來的學業事業甚至婚姻都可能變得比較困難。
二、孩子性格驕橫
過度被寵溺的孩子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性格驕橫乖張。由于家長會無條件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甚至包括很多無理的想法,孩子打小就會目中無人,敢于騎在長輩頭上說話做事,不懂寬容,不懂讓步,更受不了委屈。
三、孩子懶散唯我獨尊
孩子在家里就是老大,無論做什么都有父母代辦,什么都不去思考,什么也不想做,這樣下去必然會變得懶散。而且在家誰也管不了他,唯我獨尊,他不聽別人的,別人卻必須聽他的,試想,這樣的人將來在社會上如何立足?
四、自私自利的孩子
由于長期被家長的寵溺包圍,這些孩子不會將心比心,不會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根本想不到還需要為別人著想,凡事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在社會上,也許自私能謀得一時之利,但是自私自利之人的事業遲早會遭遇失敗,感情也是一樣。要想做事,必須先學會做人。
五、不能經受挫折
家長給予孩子的溺愛,把孩子變成了溫室中的花朵,一直受到呵護和寵溺,從來不知道什么是挫折。一旦離開溫室,遭受一點小小的困難便會手足無措,性格變得懦弱,根本成不了大器,無法行大事。
六、不知禮節為何物
家長對孩子過度寵溺,一般會對孩子做各種讓步,更不會對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進行阻止。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禮貌,沒有做人最基本的禮節,壞習慣會慢慢發展擴大,后果不堪設想
對于3歲以下的寶寶而言,大多數都有一個共同的習慣,看到喜歡的東西,不管是誰的都會以搶奪的方式占為己有. 在我們托班這樣的事情也是很尋常的.有一天,浩浩小朋友從家里帶了一個玩具到學校里,另一個比較淘氣的吉吉突然就把玩具搶到了自己手中往反方向跑走了,這時浩浩大哭起來.于是于是我請所有的小朋友到我面前集合.我和他們一起玩一個交換的游戲.首先我選的第一組就是浩浩和吉吉.我說吉吉剛才你拿了浩浩的玩具,現在他要從你那挑一件他喜歡的東西,你們交換著玩好不好,你們是好朋友要學會分享呀.浩浩欣然接受了.游戲規則是不能把對方的東西弄壞,弄丟也不可以.久而久之,大家學會了商量,在拿別的小朋友東西時,他們會先商量,我玩你的,你玩我的吧.從此,爭吵的事情就很少發生了.
我覺得幼兒教師就是從小培養寶寶好習慣的根本.做一名好教師,就要好好從實際觀察,從實際出發解決問題.
對于3歲以下的寶寶而言,大多數都有一個共同的習慣,看到喜歡的東西,不管是誰的都會以搶奪的方式占為己有. 在我們托班這樣的事情也是很尋常的.有一天,浩浩小朋友從家里帶了一個玩具到學校里,另一個比較淘氣的吉吉突然就把玩具搶到了自己手中往反方向跑走了,這時浩浩大哭起來.于是于是我請所有的小朋友到我面前集合.我和他們一起玩一個交換的游戲.首先我選的第一組就是浩浩和吉吉.我說吉吉剛才你拿了浩浩的玩具,現在他要從你那挑一件他喜歡的東西,你們交換著玩好不好,你們是好朋友要學會分享呀.浩浩欣然接受了.游戲規則是不能把對方的東西弄壞,弄丟也不可以.久而久之,大家學會了商量,在拿別的小朋友東西時,他們會先商量,我玩你的,你玩我的吧.從此,爭吵的事情就很少發生了.
我覺得幼兒教師就是從小培養寶寶好習慣的根本.做一名好教師,就要好好從實際觀察,從實際出發解決問題.
《大班教學教育筆記3篇》:大班教學教育筆記第1篇 在大人的眼里,一般總是不放心孩子,經常叮囑這個叮囑那個的??墒怯袝r孩子也在提醒著我們。并在生活工作中起著一定的作用。 對我來說,早上的時間
《中班短篇教育筆記3篇》:中班短篇教育筆記第1篇孩子心目中的好老師常聽到家長這樣問孩子:“你們班哪個老師好?”孩子會馬上做出回答:“王老師好。”“為什么?”“
《幼兒園聽課健康筆記40篇》: 第1篇、大班健康活動中國功夫教案反思活動目標: 1、對武術有濃厚的興趣,發展動作的協調性、力量等。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嘗試學習簡單的武術組合動作。 3、有謙虛好學、團結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