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06
這是6和7的認識評課,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說教材。
圓錐的認識和體積計算是《人教版》內容第十二冊4143頁的內容。本節
課是在認識了圓柱體的基礎上繼續學習的內容。學習圓錐可以進一步加強學生對立體圖形的認識。為了幫助學生認識圓錐體,理解和掌握圓錐體的體積計算公式,教材是從觀察入手,到實踐*作,讓學生通過*作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讓圓錐體的有關概念,體積計算公式從實踐中認識,然后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根據教材內容,確定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和演示,使學生認識圓錐體,掌握它的特征和體積計算公式,并能根據具體問題靈活應用計算方法。
2.讓學生理解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認識圓柱體和圓錐體之間的關系,滲透辨*思維的方法。
3.通過實際*作,培養學生動腦、動手的能力,讓學生養成嚴謹、仔細的良好習慣。
4.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判斷推理的能力,發展學生空間觀念,提高學生想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和關鍵:
1.重點:(1)認識直圓錐并掌握它的一些特征。(2)圓錐體的體積計算。
2.難點:(1)圓錐體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2)解答有關直圓錐體實物體
積。
3.關鍵:要充分應用直觀教具和電腦,進行演示和實驗,有目的、有步驟地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從而推導出計算公式和有關概念。
二.說教法和學法。
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征,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學法:
1.直觀*作,突破難點。
在這節課中,充分運用實物讓學生認識直圓錐,通過圓錐體的點,線,面,
認識圓錐體的底和高。發揮學生四人小組的作用,大膽放手讓學生動手*作,推導出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并懂得圓錐體和圓柱體之間的關系。通過動手*作,讓學生用多種感官去感知事物,獲取感*知識,使*作與思維緊密結合,加深對直圓錐及體積的認識。
2.運用電腦課件的動感突出重點。
圓錐體的認識是本節課的重點,為了讓學生充分地認識圓錐體,把生活中
的錐形物體放在屏幕上(如小麥堆,漏斗等),運用電腦閃動形式認識圓錐體的底面,側面,頂點,高。認識圓錐體積的大小也是本節的重點和難點內容,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著重引導學生去探索等底等高的圓錐體與圓柱體體積之間的關系,充分運用電腦屏幕顯示*作推導過程,把靜態轉化為動態,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直觀印象,生動、形象、具體的教學使學生能夠由具體到抽象,由感覺到知覺進行順利的過渡。
3.注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意識。
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思
維和創新意識。
在認識圓錐體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發現,認識圓錐體的特征。在認識圓錐體的體積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積極地去和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的體積進行比較,通過對比、分析、綜合、歸納出圓錐體的體積計算公式。學生在充分認識了圓錐體和圓柱體之間的關系的基礎上,從不同方面對學生進行練習,啟發學生做一些有創新能力的題目,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創造力的空間,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
三.說教學程序設計。
懸念引入。
首先讓學生回憶近來學習了什么立體圖形(圓柱體),在電腦屏幕上展示圓
柱體和圓錐體的實物,讓學生認識圓柱體,說出圓柱體的體積公式,然后提問:屏幕上還有一些什么圖形呢?(這樣做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初步感知圓錐體,另一方面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培養學生*思考的能力。)
探究新知。
1.圓錐的認識。
(1)圓錐的組成。
①面。圓錐有幾個面?哪兩個面?[教師板書:圓錐有兩個面(一個側
面,一個底面)。]
②棱。提問:圓錐有幾條棱?是什么樣的一條棱?[教師板書:圓錐
有一條棱(一條封閉的曲線)。]
③頂點。提問:圓錐有沒有頂點?有幾個頂點?[教師板書:圓錐一
個頂點。]
④高。提問:圓錐的高在哪里?教師出示圓錐教具(電腦顯示),把它一分為二,讓學生觀察,得出高的概念。[教師板書: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是圓錐的高。]
提問:圓錐旁邊(手示圓錐側面)這個長度是不是圓錐的高?圓錐有幾條高?(一條高)
(2)圓錐的特征。
①一個底面是圓形。
②一個側面展開圖是扇形。(通過電腦演示得到。)
(3)指導學生看圓錐立體圖。
2.圓錐體積公式推導。
您現在正在閱讀的六年級下冊《圓錐的認識和體積計算》說課稿文章內容由收集!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六年級下冊《圓錐的認識和體積計算》說課稿(1)電腦出示木制圓柱體鉛筆,用卷筆*將前段削成圓錐后提問:削后
的這一段是什么物體?這個圓錐是由什么物體削成的?這個圓錐體和原來這段圓柱體底面積和高有什么聯系?兩個體積有什么關系呢?(讓學生發表意見)
(2)出示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玻璃容器和圓錐體玻璃容器。
①教師演示圓柱和圓錐等底等高,并板書:等底等高。
教師演示,學生觀察:將圓錐體容器里面裝滿黃沙后,往圓柱容器里面倒,
連續倒三次,圓柱體容器剛好倒滿。
②指導學生四人小組做倒沙子實驗。
四人小組組長演示,其余同學觀察,發現圓柱體積和圓錐體積之間有什
么關系。
(3)提問:把圓錐里裝滿的黃沙倒入圓柱里后,沙占圓柱容積的多少?這樣倒了幾次后,才裝滿圓柱容器?這實驗說明等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體積有什么關系?
(教師板書;圓錐的體積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
教師出示不等底不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容器,讓學生觀察教師的演示,提問:圓錐體積是這個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嗎?為什么?學生討論。
(4)提問:我們已經知道圓柱體積公式:v=sh,那么與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公式應是什么?
(教師板書:v=1/3sh。)
提問:這個公式里,sh是求什么?為什么要乘以1/3?要求圓錐的體積應該知道什么條件?
3、公式應用。
(1)出示例1一個圓錐體零件,底面積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這個圓錐體的體積是多少?
學生口答,教師板書。
v=1/3sh板書后提問:1912是求什么?
=1/31912如果不乘以1/3是求什么?
=76(立方厘米)
答:(略)
(2)如果題目不告訴底面積,而是告訴底面半徑是3厘米,怎樣求圓錐體積。
學生練習,教師講評(略)。
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意識。
鞏固練習。
1、求下列各圓錐的體積。
(1)底面積30平方厘米,高5厘米。
(2)底面半徑4分米,高是3分米。
(3)底面直徑12厘米,高是10厘米。
(4)底面周長31.4厘米,高6厘米。
2、
4
求下面各物體的體積。(單位:厘米)
12
9
5
目的是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討論題:把一個體積是60立方厘米的圓柱體木塊,削成一個最大的圓錐體,圓錐體的體積是多少?削去的體積是多少?
通過討論,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形成技能技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歸納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認識了圓錐體,掌握了圓錐體的體積計算方法,能解答有關實際問題,進一步發展了學生的空間概念和抽象思維能力。
四.說板書設計。
圓錐的認識和體積計算
圓錐的組成:計算方法:
面:(兩個面)棱:(一條棱)圓柱體積公式:v=sh
頂點:(一個頂點)高:(一條)圓錐體積公式:v=1/3sh
例1一個圓錐體零件,底面積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
求這圓椎的體積是多少?
學生口答,教師板書:(略)
這板書簡明扼要符合大綱要求,體現了這節課的主要內容,突出了本節課重點和難點,便于學生學習和掌握,展現出承上啟下、循序漸近的過程,圍繞著圓錐體的認識和體積計算,概括出了明確的中心。
五.幾點說明。
根據直觀*原則,引導學生觀察、*作、實驗、歸納、小結,認識圓錐體和體積計算公式。根據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理,運用所學的圓錐體的體積計算公式解決實際問題。根據學生的認知過程循序漸近地布置一些練習,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發散*思維和創新思維能力。
一、設計理念
數學學習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所以有效的學習更應促進學生的發展。維果茨基認為:只有當教學走在發展前面的時候,這才是好的教學。他提出最近發展區的概念,其實質就是教學要把那些正在或將要成熟的能力推向前進。促進學生的發展,必須關注學生的發展的自主*、主動*,尊重學生發展的差異*,強調學生發展中的體驗與交往過程。使他們成為發展與變化的主體,進而幫助他通過現實與尋求走向完人理想的道路。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一課的教學設計,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體現了學生學習的有效*
1、積極了解兒童的現有經驗
布魯姆說過:對教學影響最大的是學生已有的知識。這已有的知識實際上就是兒童的經驗。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兒童自己獲取的,而且來自于課外,教師要很好的研究兒童的經驗水平,根據兒童的已有經驗設計教案,才能更好地推進教學進程。如引入新課部分媒體出示可樂罐、禮品盒、魔方、牙膏殼等實物讓學生判斷這些物體的形狀;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是長方體(正方體)的?這些問題的*雖然王花八門,但是真實地反映了兒童在這方面的真實水平。
2、重視數學活動的建設和開展
活動是數學學習的重要特征。新課標十分重視數學活動的建設和開展,指出:教師應向兒童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揭示規律,建立概念,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1)倡導自主探究式學習
探究是新課改的一個主題詞,所課探究,是對問題做出猜想、假設、預測、收集數據、*的過程。這是一個活動過程也是學生的思維過程,對兒童的發展來說是最重要的。這一點在本堂課中比較突出:我引導學生探究長方體的面、棱、頂點以及長、寬、高,探究正方體的特點以及長方體與正方體之間的關系等等,內容一步一步推進,使學生逐步掌握了探究這類問題的一些方法。
(2)倡導在觸摸中學習數學
讓學生多實踐、多*作,在此基礎上去感悟知識,主動獲取知識。這是本堂課的一大特點。在教學中曾多次讓學生運用數一數、看一看、量一量等方法發現長方體(正方體)面、棱、頂點以及長、寬、高等的特征。讓學生在觸摸中掌握知識,有助于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內驅力。
(3)倡導自主討論、交流
學習數學的過程不只是計算的過程,還要能夠在推理、思考的過程中學會交流,進行體驗。在本堂課中,安排了多次小組交流活動,讓學生及時反饋獲得的數學信息,表述自己獨到的發現。交流是信息共享的過程,也是嘗試的過程,它超越了掌握知識而升華為學會生存。
3、讓數學走進生活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掌握數學,探索真實世界中的數學,這比單純學習數學更能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創造力。因此作為教師必須引導他們走向生活,勇于實踐,培養他們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
①本堂課所使用的教具大都來源于生活中的實物,從觀察實物入手,慢慢得出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
②讓學生帶著所學的知識走向實踐,學會用數學的觀點來解釋現實世界中的一些問題,如:下面圖形,能不能圍成長方體或正方體?如不能,為什么?
二、設計思路
長方體和正方體是最基本的立體圖形,它是在學生直觀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特征基礎上展開教學的。為今后學習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作好鋪墊。因此,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特征,理解它們內在規律及聯系是非常重要的。本課多次讓學生動手*作實踐,讓學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等實際*作中不斷積累空間觀念的。在認識長方體特征的基礎上,利用學習遷移自主討論正方體的特征,再比較長方體與正方體之間的異同。明確它們的內在聯系,最后用學到的新知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教學程序圖:
教師活動:創設情境協作指導拓展延伸
學生活動:*作感悟自主探究實踐應用
三、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設計意圖
(一)*作感悟
1、出示實物:可樂罐、禮品盒、魔方、牙膏盒等,請學生選擇喜歡的物體,說說是什么形狀的?
2、揭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聯系生活實際,支持學生根據自己的數學和生活經驗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同時強調了學生學習的自主*,選擇喜歡的物體說說形狀。
(二)自主探究
1、認識長方體特征
(1)初步感知不同形狀的長方體實物,并動手摸一摸,認識長方體的面、頂點、棱。
(2)小組合作,運用數一數、看一看、量一量的方法再次觀察實物。通過討論、交流、概括特征。
(3)指導識圖
認識不同方位,不同形狀的長方體(包括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和學生一起探討看不見的棱和面的表示方法,理解立體直觀圖的形狀特點,完善對長方體的整體認識。
(4)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揭示它們的意義及其相對*。
教師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通過動手*作實踐,使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揭示規律,建立概念。
教師作為活動的組織者和學生一起探究,逐步獲得新知,學生在探索新知的同時,也逐步掌握了探索的方法。促進了學生觀察力和空間想象力的發展。
運用多媒體教學,加強學生的直觀感知,提高教學效率。
2、認識正方體的特征
小組合作探究正方體的特征,誘發比較、遷移類推。
3、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關系
(1)多媒體動態演示,比較分析。揭示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內在聯系,得出: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2)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是長方體、正方體的。開放學習的方式,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中心,讓學生通過自身的發展嘗試總結,驗*,實現知識的再創造。
比較是認識事物的主要方法之一,特別在幾何體教學中,運用比較方法,加強形體間的聯系和區別,提高識別能力。同時滲透事物普遍聯系和發展變化的辯*唯物主義觀。
聯系生活,體現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特點。
(三)實踐應用
1、判斷題
2、*作題
將8個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體擺成形狀不同的長方體,并分別指出長、寬、高。
3、拓展提高題
判斷部分展開圖形能否圍成長方體或正方體,并說明理由。
側重于知識點的落實,鞏固新知。
加強動手*作實踐,豐富學生感知,積累空間觀念,形成能力。
積極引發學生的爭論,辯明概念,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說課內容: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一小節6和7的認識及加減法中的用數學部分,主題圖為課本47頁*圖:金*的秋天。
一、說教材
本節內容是在學習了6、7的認識和加減法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教材集中安排了一組以“金*的秋天”為題的“用數學”的內容,包括兩道例題和一組“做一做”的習題,練習中的13題《美麗的小湖》也是類似的題目,其內容都是用6和7的加減法解決生活中的計算問題。教材在這里第一次出現了大括號和問號。
本節內容是一種用情境圖反映的數學問題,有利于學生將所學知識同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并在生活中去發現數學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發展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從整個知識網絡來看,它也標志著數學應用題教學的開始,是向后面的文字應用題過渡的橋梁。
教學目標:通過分析教材,我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使學生認識并理解大括號和問號的意義,能借助圖畫正確分析題意。
2、技能目標:會用6和7的加減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3、情感目標:通過本節課教學,向學生滲透熱愛大自然、保護環境等方面的教育,從而促進學生在態度、情感等方面的健康發展。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措施:
本節課的重點是用6和7的加減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難點是讓學生學會觀察、分析,提出合適的數學問題。其中,正確理解大括號和問號的意義是關鍵所在。
對于教材重難點的確定,我是通過如下兩個方面的分析得出的:
1、從教材知識點分析:6和7的加減法在生活中應用廣泛,同時它又是進一步學習8和9以及10的加減法的最直接的基礎。
2、從學生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來分析: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不是很強,通過觀察圖畫,分析并敘述出已知條件和要求的問題,進而選擇正確算法,還是一個比較抽象的過程。
二、說教法、學法
為達到以上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我主要采取了情境教學、小組合作和直觀演示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三、教學過程:共分四大環節: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針對一年級學生純真幼稚、富于幻想的心理特征,我創設了如下情境:同學們,你知道現在是什么季節嗎?對,是秋天,秋姑娘呀,正忙著給勤勞的人們送去豐收和喜悅呢!看,她給咱們每個小組也送來了一份禮物(電腦出示)你能根據算式猜想一下,這些禮物各屬于哪個小組嗎?要解決這個問題,需用到哪些知識呢?我設計這個環節,意在激發學生興趣,借此復習6和7的加減法,為后面學習它的應用做好鋪墊。在此基礎上,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利用這些知識,還可以解決哪些問題呢?好,咱們還是隨秋姑娘一起去大自然中轉一轉,看一看吧?。ǔ鍪?圖,導入新課)
(二)放手學生,探究新知
在這一環節中,我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和直觀演示相結合的方式展開教學。
1、讓學生對著*圖,進行觀察和交流。
具體做法是:先引導學生由近及遠或者由遠及近有序地觀察,借此培養他們初步地自主學習的意識,至于學生觀察到什么,我不去做過多限制,不管是藍天、白云、還是房子、小草,這些都是學生利用雙眼來認知大自然的寶貴素材。
接著安排小組交流觀察的內容,并嘗試提出疑難問題,在互通知識中,也給每位學生提供了鍛煉語言表達能力的機會。
然后,由小組代表在進行交流,并提出小組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做到知識共享。
而這觀察、交流的過程,本身就是學生感悟體驗的過程,學生從中感悟到自然美、家鄉美,進而激發起熱愛自然、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這是教師用空洞的語言所不能替代的。
2、教學大括號和問號的意義
作為組織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我在與學生一起觀察、感悟的過程中,有選擇地解答一些疑難問題,并最終將重點巧妙地引到大括號和問號的意義教學上,比如說:圖中還有哪些你以前從沒見過的數學符號?你知道它代表什么意思嗎?或者說:老師這兒有兩個新朋友,你想認識一下嗎?這些導語都是可行的。
接下來,我主要借助多媒體演示,先引導學生分別認知大括號和問號的意義,明確大括號表示把兩部分合起來,問號表示要求的問題。在演示中,注意把大括號的尖朝向各個方向,以避免學生認為大括號的尖總是朝上的誤區。自制教具演示也是可以的。再引導他們理解大括號和問號合在一起表示的意義,并能對著情境圖敘述完整的圖意,互相反復交流,直至明確要求的問題是什么。在引導學生敘述圖意的過程中,其實已孕伏了應用題的結構,即兩個已知條件和一個問題,這對于學生進一步學習應用題是非常有益的。
3、針對提出問題,列出算式進行計算。
在學生理解了大括號和問號的意義之后,能夠明確這幅圖要求的問題是一共有多少個學生,也就是把男生和女生合起來,根據加法的意義,應該說不難解決。用左邊的4人加上右邊的2人,一共6人,或者用男生2人加上女生4人。但我決不就此滿足,而要深挖教材,引導學生列出多種算式,如扎小辮的3人加上不扎小辮的3人;低頭的1人加上不低頭的5人等等,打破了原先只用左右兩堆求和的思維定勢。這樣做,我認為有利用于學生多角度地看問題。況且,提倡算法多樣化,這也是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當然算式的選擇也得視題而定。
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觀察第二幅圖,并與第一幅圖進行比較,讓學生自己去發現不同之處,自己去表述圖意,如有困難,可小組合作交流,教師沒必要過多講解。如此反復之后,明確要求的問題是還剩幾個向日葵盤?是求一部分,根據減法的意義,應該列式為7-2=5。利用電腦的優勢,我也可將問號移到另一邊,引導學生列出不同的算式,7-5=2。這是兩道容易混淆的減法算式,應加以辨析。而當問號移到算式中得數的位置時,這幅圖則有上述兩種列式。這兩道應用題的教學,意在讓學生從中感悟兩點:1、問號的位置決定著列式方法。2、問號既然是要求的問題,那它必定是算式中的得數。同時輔以清晰明了的板書設計,以更好地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至此為止,我認為本節內容的重難點已真正突破。
4、及時反饋,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
有了剛才的分析驗*,對于做一做中的兩道題目,我放手學生自己進行辨析,從中選擇合適的計算方法。在全面搜集學生信息的基礎上,我也要根據學生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
(三)應用新知,培養能力
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應用,課本51頁*圖《美麗的小湖》與前面的知識點是類似的,因此,我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讓學生對著圖畫進行講故事比賽,如《小鴨的一家》、《小青蛙比本領》、《小金魚找朋友》等等,以加深學生對圖意的理解,從而能夠正確列式解答問題,并輔以可行的獎勵機制,如評選故事大王、速算冠*以及優勝小組等,意在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逐步培養自己善于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適當時機可對學生進行愛護動物、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當然,這項活動也可視教學情況放到第二節課或者課外進行,畢竟,新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應該是生成的,而不是現成的。
(四)及時總結,拓展延伸
通過總結,引導學生發現庭院里有數學、田野中有數學、小湖邊也有數學,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周圍還有哪些地方也有數學,比一比,看一看,誰是愛數學的小博士。這樣,就將學生的知識從課堂引向課外,從而體現了“課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的新的教學理念。
四、說課綜述
總之,我在教學中,不光利用多媒體,還要利用多種媒體,使知識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注重知識的同時,更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我相信,這“金*的秋天”會讓孩子們擁有一份沉甸甸的收獲!
好,我的說課完畢,不當之處,請各位領導和老師給予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教材簡析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教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是學生已經認識了0~5各數之后進行的,是一次數的擴展,6和7的認識。教材中提供給學生數數的資源比較明顯、豐富,數椅子數、課桌數、數人數還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數。人數的內容為了有利于學生從圖抽象出數和發展6和7兩個數之間的關系,教材安排了主題圖——集合圈——點子圖——抽象出數——用小棒擺一擺。
學生分析
班上學生的學習能力及學習起點相差比較大,大部分學生在幼兒園甚至更小的時候,已經會數甚至會讀、寫20以內各數,有一部分學生能比較熟練的進行20以內數的加減,對6、7的認識早已不在話下,但學生對數概念的建立還是不完整的、比較膚淺的,如果隨機抽取一個數,讓學生數出相應的物體,相當一部分會有困難。還有在認識1~5的序數意義時,有一些不足,有一部分學生對幾和第幾的概念還是比較模糊。還有班上學生觀察能力比較弱,需注意培養。
目標預設
1、 體會6、7的基數含義。能夠正確地數出數量是6、7的物體的個數,會讀、會寫數字6、7。
2、 了解6和7在自然數中的排列順序,會比較0~7各數的大小,知道6、7的序數含義。
3、 通過用不同方法數數、拼擺、撥珠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4、 結合數數、寫數的過程,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書寫習慣,向學生滲透環保教育和愛護小動物的教育。
教學重、難點
體會6、7的基數及序數含義。
教學準備
教具準備:主題圖、金魚圖、點子圖、直尺圖、計數器
學具準備:7個小圓片
教學流程
一、創設學習情境
師: 我們一起做一個拍手游戲 。(教師拍3下)你們剛才聽到老師拍了幾下?
生:老師拍了3下。(請三個小朋友回答,要求回答完整)
教師拍6下,生回答,出示課題6。教師拍7下,生回答,出示課題7。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6和7。(出示完整課題:6和7)
二、6、7的基數含義
?。ㄎ矣X得教科書中主題圖提供數數的資源雖然比較豐富,但干擾相對比較大,本班學生觀察能力比較弱,需要逐步培養,再加上操作上的需要所以對教科書中的主題圖進行了修改,一條河;河里有5只小鴨,岸上有1只;草地上又6棵樹;天空飛著6只小鳥,樹上停著1只小鳥;草地上有7只蘑菇。)
1、觀察主題圖
出示主題圖
師:小朋友們,在這幅圖上你們發現了什么?它們的數量又是多少呢?看哪位小朋友能用最快的速度,準確的把它們的數量數出來。
(學生經過數數后,開始匯報,教師予以肯定)
師:你是按什么順序數的?
(生:從上到下,從里到外等等)
師:我們按這種順序邊數,邊把這些可愛的小動物請出了。(把河里的小鴨,空中的小鳥移到黑板上)
2、從集合圖抽象到點子圖
請小朋友說說,圖上的東西,你最喜歡哪個?
師:你喜歡的東西有多少呢?不用嘴告訴老師,而用小圓片來表示,你喜歡的東西有多少你就擺多少個小圓片。
學生擺完后匯報
(教師提問你擺了多少個小圓片?根據學生匯報的個數,教師繼續追加問題,你為什么擺這么多?)提問兩個學生
師:小朋友們猜一猜,他擺的是什么呢?
師: 6只小鴨,也可以表示6棵樹,都可以用6個小圓片表示,我們以后就把它記做“6”(板書:6),小學數學教案《6和7的認識》。7個小圓片可以表示7只小鳥,也可以表示7朵花,我們以后就把它記做“7”(板書:7)。
3、生活中的數
師:生活中哪些東西還可以用6表示呢?
學生觀察、回憶匯報
師:哪些東西可以用7表示呢?
學生觀察、回憶匯報
4、6、7的寫法
師:這么多東西可以用6、7表示,那你們會寫6、7嗎?在我們生活中有許多東西長得想6、7的形狀。你們想到了什么?說說看(哨子、鋤頭等)
教師示范,學生在書上描紅,每個數字描寫兩個。
三、6、7的.順序
1、 出示計數器
師:我們在計數器上如何撥出“6”呢?6顆算珠再撥一顆是幾顆呢?
師:我們可以看出“6”舔上1就是“7”,“7”去掉1就是“6”。
2、 出示直尺圖(小黑板出示)
(對教科書上的直尺圖做出了修改,通過填空讓學生對7以內的數序有更深刻地體會,并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推理、猜測的空間,培養學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和創新意識。)
師:1與3之間填幾?為什么填2?最后兩個應該填幾?
師:我們一起把這幾個數字讀一讀,倒過來會讀嗎?
師:1的后面是幾?像這樣的問題你們會提嗎?指明提問回答,同桌互提互答。
四、比較5、6、7的大小
出示點子圖(幻燈片出示)
師:這三幅點子圖分別用什么數字表示?你使用什么方法數出圖中的點數的?
師:從這三個數中任意選出兩個數比較它們的大小,用“>”“<”連接起來。
要求每個學生獨思考記錄,再小組合作,使自己的答案盡量完整。看哪一小組寫出的答案最多。(強調就從這三個數字中選擇)
要求學生寫在田字格上,提醒學生書寫要整潔、美觀
小組匯報,7>6、7>5、6>5、5<6、5<7、6<7
表揚寫的最完整的小組
?。▽炭茣系奶羁瘴易隽诵薷模寣W生任意選數比較,可以給學生更大的學習思考空間,但一年級的學生思考能力畢竟有限,在這里我就選擇了讓學生借助同伴的力量這樣的小組學習形式,經過長時間學習,學生思考問題會逐漸全面起來,也可以培養學生小組合作的意識,感受小組合作的好處。)
五、6、7的序數意義
1、游戲
師:小朋友們現在我們一起來做個游戲,請7個小朋友上來。(如果對了,大家故障表揚他們;如果錯了,舉手告訴老師他們錯在哪里?)
第7位小朋友蹲下來,6個小朋友蹲下來,第6個小朋友到講臺桌上拿6支粉筆,后面7個小朋友把手舉起來……
?。▽σ荒昙壍男W生來說,一節課上到這個時候已經比較疲憊了,這里穿插一個游戲,可以有效的調節學生的學習強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重新“活”起來,還可以讓學生很好地了解6、7的序數意義。)
2、出示金魚圖,學生看教科書第44頁
學生口頭回答
一共有幾個瓶子,左數第6瓶有幾條金魚,有6條金魚的是第幾瓶,第7瓶有幾條金魚。
師:像這樣的問題你會提嗎?指名提問,回答。同桌互問互答。
獎勵回答較好的學生。
完成教科書上的填空。
六、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學了些什么知識?你對自己這節課的表現滿意嗎?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