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19
這是三角形的邊教案學情分析,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三角形的邊一課是在學生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以及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的基礎上學習的,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雖然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條邊,但三角形“邊”的研究卻是學生首次接觸。因此,教學中,我讓學生在觀察、感知的基礎上,動手操作,擺一擺,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組討論、合作學習,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老師恰當點撥,適時引導。
本節課的一個突出特點就在于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上,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環節:一是導入部分:學生從4根小棒中任意拿出3根,擺一擺,可能出現什么情況?結果有的學生擺成了三角形,而有的學生沒有擺成三角形,此時,老師接過話題:能否擺成三角形估計與三角形的“邊的長度”有關系,它們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呢?這樣很自然地就導入了新課,為后面的新課做了鋪墊。二是新授部分:學生用手中的小棒按老師的要求來擺三角形,并且做好記錄。這個過程必須得每個學生親自動手,在此基礎上觀察、發現、比較,從而得出結論。教學中,我設置這些實際動手操作、共同探討的活動,既滿足了學生的精神需要,又讓學生在濃烈的學習興趣中學到了知識,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
評價一節數學課,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通過練習得到的反饋。而學生之間參差不齊,為了能兼顧全班學生的整體水平,我在練習設計上主要采用了層層深入的原則,先是基礎知識的練習;然后用三角形的知識解決問題。新授課中的小組合作“擺三角形”,學生分工明確,參與性強,而練習中的小組合作卻能集眾人智慧,全面考慮,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學習任務。
對這堂課的教學,我也有不少遺憾之處。
1、教學設計不夠精巧,沒有波瀾,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還是不夠。對教材內容的把握是過分拘泥于教材。
2、學習小組內的合作較好,但是組間競爭意識不強,小組加分過于機械,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競爭的積極性。
改進:在適當的課中多多運用小組學習,不要機械的運用小組,為了應用而應用。在有的課堂上如果運用小組確實能達到很好的效果就用,如果效果不明顯時就可以不用,對于小組要靈活運用。
一、內容和內容解析
1.內容
三角形中相關元素的概念、按邊分類及三角形的三邊關系.
2.內容解析
三角形是一種最基本的幾何圖形,是認識其他圖形的基礎,在本章中,學好了三角形的有關概念和性質,為進一步學習多邊形的相關內容打好基礎,本節主要介紹與三角形的的概念、按邊分類和三角形三邊關系,使學生對三角形的有關知識有更為深刻的理解.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三角形中的相關概念和三角形三邊關系.
本節課的教學難點:三角形的三邊關系.
二、目標和目標解析
1.教學目標
(1)了解三角形中的相關概念,學會用符號語言表示三角形中的對應元素.
(2)理解并且靈活應用三角形三邊關系.
2.教學目標解析
(1)結合具體圖形,識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元素.
(2)會用符號、字母表示三角形中的相關元素,并會按邊對三角形進行分類.
(3)理解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這一性質,并會運用這一性質來解決問題.
三、教學問題診斷分析
在探索三角形三邊關系的過程中,讓學生經歷觀察、探究、推理、交流等活動過程,培養學生的和推理能力和合作學習的精神.
四、教學過程設計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問題 回憶生活中的三角形實例,結合你以前對三角形的了解,請你給三角形下一個定義.
師生活動:先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后各小組派代表發言,針對學生下的定義,給出各種圖形反例,如下圖,指出其不完整性,加深學生對三角形概念的理解.
【設計意圖】三角形概念的獲得,要讓學生經歷其描述的過程,借此培養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加深學生對三角形概念的理解.
2.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動態演示“首尾順次相接”這個的動畫,歸納出三角形的定義.
師生活動:
三角形的定義:由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條線段首尾順次相接所組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
【設計意圖】讓學生體會由抽象到具體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
補充說明:要求學生學會三角形、三角形的頂點、邊、角的概念以及幾何表達方法.
師生活動:結合具體圖形,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讓學生學會由文字語言向幾何語言的過渡.
【設計意圖】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三角形中相關元素的認知,并進一步熟悉幾何語言在學習中的應用.
3.概念辨析,應用鞏固
如圖,不重復,且不遺漏地識別所有三角形,并用符號語言表示出來.
1.以AB為一邊的三角形有哪些?
2.以∠D為一個內角的三角形有哪些?
3.以E為一個頂點的三角形有哪些?
4.說出ΔBCD的三個角.
師生活動:引導學生從概念出發進行思考,加深學生對三角形中相關元素概念的理解.
4.拓廣延伸,探究分類
我們知道,按照三個內角的大小,可以將三角形分為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如果要按照邊的大小關系對三角形進行分類,又應該如何分呢?小組之間同學進行交流并說說你們的想法.
師生活動:通過討論,學生類比按角的分類方法按邊對三角形進行分類,接著引出等腰三角形及等邊三角形的概念,引導學生了解等腰三角形與等邊三角形的聯系,強化學生對三角形按邊分類的理解.
三角形按邊分類:
【設計意圖】通過這一活動的設計,提高學生分類討論和歸納概括的能力,加深學生對三角形按邊分類的理解.
5.聯系實際,突破難點
情境引入:如右圖三角形中,假設有一只小蟲要從點B出發沿著三角形的邊爬到點C,它有幾條路線可選擇?各條路線的長一樣嗎?
師生活動: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得到兩條路線:
(1)B直接到C即BC;
(2)先由B到A再到C即BA+AC.
顯然,路線(1)中的BC要短一些,即:BC
最后,師生共同得到:
BC
即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設計意圖】根據“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這一幾何公理,推理出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讓學生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同時加深對 “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理解.
6.應用鞏固
例 用一條長為18cm的細繩圍成一個等腰三角形.
(1)如果腰長是底邊的2倍,那么各邊的長是多少?
(2)能圍成有一邊的長是4cm的等腰三角形嗎?為什么?
解:(1)設底邊長為xcm,則腰長為2xcm.
x+2x+2x=18.
解得x=3.6.
所以,三邊長分別為3.6cm,7.2cm,7.2cm.
(2)因為長為4的邊可能是腰,也可能是底邊,所以需要分情況討論.
如果4cm長的邊為底邊,設腰長為xcm,
則 4+2x=18
解得x=7.
如果4cm長的邊為腰,設底邊長為xcm,
則 2×4+x=18
解得x=10.
因為4+4<10,不符合三角形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所以不能圍成腰長是4的等腰三角形.
由以上討論可知,可以圍成底邊長是4cm的等腰三角形.
引導學生通過解決這樣的應用問題,特別是(2)中思想方法,讓學生學會什么情況下要用到分類討論的思想,并通過問題的解答過程加深對三角形三邊關系理解.
【設計意圖】設計有一定綜合性的題目,考查學生的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分類討論的數學思想,還能突破難點加深學生對三角形三邊關系的理解,一舉多得.
補充說明:應用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時要靈活應變,最簡潔的方法只需判斷兩小邊之和大于最大邊即可組成三角形.
師生活動:結合具體圖形,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活學活用.
7.總結反思
教師和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所學主要內容,并請學生回答以下問題.
(1)三角形的定義?三角形的相關元素的概念(邊、頂點、角)?三角形的表示方法.
(2)三角形按邊的分類.
(3)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系.
師生活動:教師引導,學生小結.
【設計意圖】學生共同總結,互相取長補短,再一次突出本節課的學習重難點.
8.布置作業
教科書第8頁第1,2題.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的情境和直觀操作活動,讓學生探索并發現三角形任意兩邊和大于第三邊。
2、感受動手實驗是探索數學規律的途徑和方法。
3、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在觀察、操作、比較、分析中發現三角形邊的關系。
教學難點:應用三角形邊的關系解決問題。
教學方法:
觀察法、動手操作法、小組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設境導入,猜想質疑
小明和我們一樣每天都按時上學,請看小明到學校的線路圖(課件示)小明上學共有幾條路線?有一天小明起來晚了,你們猜猜他肯定會走哪條路去學校?為什么?
今天我們用數學知識來解決這個問題,請觀察路線①和路線②圍成的近似一個什么圖形?路線②和路線③又近似一個什么圖形?走路線②,走過的路程是三角形的一條邊,走旁邊的路走過的路程實際上是三角形的另外兩條邊的和。根據大家的判斷,走三角形的兩條邊的和要比第三邊大。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三條邊都有這樣的關系呢?
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板書課題:三角形三條邊的關系
二、小組合作,實驗探究
實驗1:我們都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條線段首尾相連圍成的封閉圖形?,F在從學具中任意拿出三根小棒,擺一擺,看看你發現了什么?
?、賹W生動手操作。
?、诮涣鳎故緟R報。(出現了兩種情況:一種可以擺出三角形,另一種擺不出三角形。)
實驗2:看來,不是任意三條線段都能圍成三角形,有的同學用三根小棒擺成了三角形,有的同學沒有擺成,這是什么原因?下面我們就對這兩種情況做一個深入的探究。
?、傩〗M按要求合作,完成實驗報告單(教師指導)
②反饋:A、首先我們看看怎樣的三條線段能圍成三角形?(生展示匯報,師板書)
通過仔細觀察發現:任意兩條邊的和大于第三邊。(板書)
質疑:‘任意’是什么意思?能舉例說明嗎?(生匯報)
③B、下面我們再來看看怎樣的'三條線段不能圍成三角形?(生展示匯報,師板書)
通過對比發現不能圍成情況有:
a)兩邊的和小于第三邊;
b)兩邊的和等于第三邊;
檢驗其他記錄的情況,對比發現:兩邊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邊就不能圍成三角形。(相機板書)
小結:通過我們實驗觀察,知道了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出示課件)
三、建構模型,聯系生活
(出示課件)小明上學示意圖,現在你能用三角形的三邊關系解釋小明為什么走中間這條路嗎?(同桌互說后,交流)
四、鞏固應用,深化練習
1、做一做:教科書第86頁第4題(出示課件)
學生獨立完成后,匯報方法。優化出快捷的判斷方法:用較小的兩條邊的和大于第三邊就可以做到任意兩條邊的和大于第三條邊。
2、試一試現在有兩根分別是3厘米和7厘米的小棒。猜一猜,與它們能組成三角形的第三根小棒的長是多少厘米?(取整厘米數)(出示課件)學生獨立思考30秒后,小組討論。
本節課的教學借助于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通過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方式進行.具體的教學過程是先對大量的生活圖片進行觀察、分析、思考,在獲得對三角形大量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歸納出三角形的特點及其有關概念.在此基礎上,同學們再分組進行試驗操作活動,通過操作活動進一步對三角形進行理性思考,通過觀察、測量、分析、討論等方式探究并歸納出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最后同學們可再借助于例題和習題的分析、思考來鞏固本節課所學的新知識和數學思想方法,從而達到提升自身的數學思維能力及數學素養的目的。
[講授效果反思]
本節課通過圖片的展示、試驗操作及分組討論等活動的開展,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理解并掌握所學的知識,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但從課堂教學的情況來看,由于初次接觸線段的不等關系,部分學生對線段不等關系問題的解決感到困難,不知道如何去思考和解決問題,在今后教學中需要進一步加強鞏固和訓練。
[師生互動反思]
例題教學時,可以讓學生暢所欲言,互相補充,以此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和解釋一些現象。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