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27
這是初中數學一元二次函數教案,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運用平行線造就同底等高的三角形等積
問題3 如圖3點A坐標(2,4),直線x=2交x軸于點B,拋物線y=x2從點O沿OA方向平移,交x=2于點P,頂點M(m,n)到達A點時停止移動.當m為何值時,線段PB最短?此時相應的拋物線上是否存在點Q,使△QMA的面積與△PMA的面積相等,若存在,請求出點Q的坐標;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此題中第一問可以先由A點坐標和坐標原點求出直線OA的解析式,進而用m表示出n,進而求出拋物線y=x2平移到M點后的新坐標式,再令新坐標式中x=2,求出P點縱坐標的表達式(含有m),視為m的函數,m∈[0,2]時,求出何時PB最短;難點是在第二問,在解決第二問之前,必須定性判斷出若Q點存在,那么如何首先以幾何方式尋找出Q點的位置,并根據幾何特征采用相應的推理或計算步驟?如圖示,可以將直線PA左右平移,假設平移后與拋物線的交點為D且D、M與直線x=2水平距離相等,那么△DAP與△MAP同底(底為AP)等高,必然等積,所以D點即所求之一;同理,可以將直線AM平移,設平移后與拋物線交于E且E點與P點到AM等距,則△EAM與△PAM同底等高(底為AM)等積,E點也為所求;又或同理,可以將直線MP平移,設平移后與拋物線交于F且F點與A點到AM等距,則F點還為所求. 一旦尋求到解決的思路,則問題迎刃而解.
充分運用雙曲線上的動點及其在坐標軸上的投影、坐標原點三點組成的三角形定積
雙曲線與二次函數結合的問題在近年中考中屢見不鮮,充分運用雙曲線y=(a>0)上的動點及其在坐標軸上的投影、坐標原點三點組成的三角形定積,這個定積就是雙曲線對應的反比例函數解析式中的定值的一半,在一些問題中成為解決難點的關鍵.
已知拋物線y=ax2+b與雙曲線交于C點,連接CO,動點P從O點出發,沿OA向A點移動,作PM交拋物線的對稱軸于M點,已知△OMP的面積S與P點的坐標x關系為S=4x2,當△OMP與△OMC全等時,S=16, 且此時DM為OD的,試求拋物線的解析式.
教學目標
(一)教學知識點
1.能夠利用二次函數的圖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2.進一步發展估算能力.
(二)能力訓練要求
1.經歷用圖象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的過程,獲得用圖象法求方程近似根的體驗.
2.利用圖象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重要的是讓學生懂得這種求解方程的思路,體驗數形結合思想.
(三)情感與價值觀要求
通過利用二次函數的圖象估計一元二次方程的根,進一步掌握二次函數圖象與x軸的交點坐標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關系,提高估算能力.
教學重點
1.經歷探索二次函數與一元二次方程的關系的過程,體會方程與函數之間的聯系.
2.能夠利用二次函數的圖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教學難點
利用二次函數的圖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教學方法
學生合作交流學習法.
教具準備
投影片三張
第一張:(記作§2.8.2A)
第二張:(記作§2.8.2B)
第三張:(記作§2.8.2C)
教學過程
?、?創設問題情境,引入新課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二次函數y=ax2+bx+c(a≠0)的圖象與x軸的交點坐標和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關系,懂得了二次函數圖象與x軸交點的橫坐標,就是y=0時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于是,我們在不解方程的情況下,只要知道二次函數與x軸交點的橫坐標即可.但是在圖象上我們很難準確地求出方程的解,所以要進行估算.本節課我們將學習利用二次函數的圖象估計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在整個中學數學知識體系中,二次函數占據極其關鍵且重要的地位,二次函數不僅是中高考數學的重要考點,也是線性數學知識的基礎。那老師應該怎么教呢?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初三數學二次函數教案教學方法。
一、 重視每一堂復習課 數學復習課不比新課,講的都是已經學過的東西,我想許多老師都和我有相同的體會,那就是復習課比新課難上。
二、 重視每一個學生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離開學生談課堂效率肯定是行不通的。而我校的學生數學基礎大多不太好,上課的積極性普遍不高,對學習的熱情也不是很高,這些都是十分現實的事情,既然現狀無法更改,那么我們只能去適應它,這就對我們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做好課外與學生的溝通,學生對你教學理念認同和教學常規配合與否,功夫往往在課外,只有在課外與學生多進行交流和溝通,和學生建立起比較深厚的師生情誼,那么最頑皮的學生也能在他喜歡的老師的課堂上聽進一點
四、要多了解學生。你對學生的了解更有助于你的教學,特別是在初三總復習間斷,及時了解每個學生的復習情況有助于你更好的制定復習計劃和備下一堂課,也有利于你更好的改進教學方法。
2二次函數教學方法一
一、 立足教材,夯實雙基:進行中考數學復習的時候,要立足于教材,重新梳理教材中的典例和習題,就顯得尤為重要.并且要讓學生在掌握的基礎上,能夠做到知識的延伸和遷移,讓解題方法、技巧在學生遇到相似問題時,能在頭腦中再現
二、 立足課堂,提高效率:做到教師入題海,學生出題海.教師應多做題、多研究近幾年的中考試題,并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從眾多復習資料中,選擇適合本班學生的最佳練習,也可通過對題目的重組。
三、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要做到胸中有書,目中有人,讓每一節課都給學生留有時間,讓他們有獨立思考、合作探究交流的過程,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參與度,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達到最佳的復習效果.
四、激發興趣,提高質量:興趣是學習最好的動力,在上復習課時尤為重要.因此,我們在授課的過程中,在關注知識復習的同時,也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欲望和學習效果,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快感.這樣他們才會更有興趣的學習下去.
3二次函數教學方法二
1.質疑問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表現,優化課堂結構,激活學生的主體意識,必須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教師要創造和諧融合的課堂氣氛,允許學生隨時“插嘴”、提問、爭辯,甚至提出與教師不同的看法。
2.二次函數是初中階段繼一次函數、反比例函數之后,學生要學習的最后一類重要的代數函數,它也是描述現實世界變量之間關系的重要的數學模型。
3.學生有疑而問、質疑問難,是用心思考、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可貴表現,理應得到老師的熱情鼓勵和贊揚。現在對學生的隨時“插嘴”,提出的各種疑難問題,應抱歡迎、鼓勵的態度給與肯定,并做出正確的解釋。
4.初中階段主要研究二次函數的概念、圖像和性質,用二次函數的觀點審視一元二次方程,用二次函數的相關知識分析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4二次函數教學方法三
1.教學案例、教學設計、教學實錄、教學敘事的區別:教學案例與教案:教案(教學設計)是事先設想的教育教學思路,是對準備實施的教育措施的簡要說明,反映的是教學預期;而教學案例則是對已發生的教育教學過程的描述,反映的是教學結果。
2.教學案例與教學實錄:它們同樣是對教育教學情境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事實判斷),而教學案例是根據目的和功能選擇內容,并且必須有作者的反思(價值判斷)。
3.教學案例與敘事研究的聯系與區別:從“情景故事”的意義上講,教育敘事研究報告也是一種“教育案例”,但“教學案例”特指有典型意義的、包含疑難問題的、多角度描述的經過研究并加上作者反思(或自我點評)的教學敘事;
4.教學案例必須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選擇有關信息,必須事先進行實地作業,因此日常教育敘事日志可以作為寫作教學案例的素材積累。
教學目標
(一)教學知識點
1.經歷探索二次函數與一元二次方程的關系的過程,體會方程與函數之間的聯系.
2.理解二次函數與x軸交點的個數與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個數之間的關系,理解何時方程有兩個不等的實根、兩個相等的實數和沒有實根.
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數與y=h(h是實數)交點的橫坐標.
(二)能力訓練要求
1.經歷探索二次函數與一元二次方程的關系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創新精神.
2.通過觀察二次函數圖象與x軸的交點個數,討論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況,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形結合思想.
3.通過學生共同觀察和討論,培養大家的合作交流意識.
(三)情感與價值觀要求
1.經歷探索二次函數與一元二次方程的關系的過程,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與創造,感受數學的嚴謹性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2.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
1.體會方程與函數之間的聯系.
2.理解何時方程有兩個不等的實根,兩個相等的實數和沒有實根.
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數與y=h(h是實數)交點的橫坐標.
教學難點
1.探索方程與函數之間的聯系的過程.
2.理解二次函數與x軸交點的個數與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個數之間的關系.
教學方法
討論探索法.
教具準備
投影片二張
第一張:(記作§2.8.1A)
第二張:(記作§2.8.1B)
教學過程
?、?創設問題情境,引入新課
[師]我們學習了一元一次方程kx+b=0(k≠0)和一次函數y=kx+b(k≠0)后,討論了它們之間的關系.當一次函數中的函數值y=0時,一次函數y=kx+b就轉化成了一元一次方程kx+b=0,且一次函數y=kx+b(k≠0)的圖象與x軸交點的橫坐標即為一元一次方程kx+b=0的解.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