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10
這是加法運算定律例4教學設計,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讓學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并能夠用字母來表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經歷“猜想----驗證----結論”的過程發現并概括出運算律。
3、情感與態度: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進一步增強對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獨立思考和探究問題的意識、習慣。
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能用字母來表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教學難點:讓學生經歷“猜想----驗證----結論”過程,發現并概括出運算律。
教學準備:活頁練習題
教學類型:隨堂課
教學過程:
一、加法交換律
(一)故事引入,得出猜想
1、講故事
(同學們想聽故事嗎?老師今天給大家講個《朝三暮四》的故事。)
古時候,有個老人養了一群猴子,這一天,老人對猴子說:“現在糧食不多了,要省著點吃。以后每天早上吃3個餅,晚上吃4個餅,怎么樣?”猴子一聽,怎么早上吃的比晚上還要少,不干,抗議!老人眼珠一轉計上心頭,馬上改口說:“那么早上4個餅,晚上3個餅,好不好?”猴子一聽早上多了一個餅,自己占便宜了,這才開心的答應了。
2、適設問
猴子占到便宜了嗎?為什么?
3、巧引用
引:也就是什么沒變,只是什么變了?(也就是猴子一天一共吃的餅個數沒有變,只不過是早晚吃的個數換了換。)
4、活板書
早上吃3個餅,板書3,晚上吃4個餅,板書4,一共吃了3+4個餅,也就是7個餅。早上吃4個餅,晚上吃3個餅,一共吃4+3個餅也是7個餅,所以3+4=4+3。(猴子占到便宜了嗎?)
5、細觀察
觀察等號兩邊的算式,你發現什么?(數不變,符號不變,和不變,位置交換)
6、得猜想
是不是任意兩數相加,交換位置,和都不變呢?這只是我們的猜想,需要驗證。怎樣來驗證呢?我們可以像這樣舉例子。
(二)驗證猜想,得出結論
1、舉實例
你能舉出這樣的例子嗎?自備本上寫一個。
誰先來?4+5=5+4 你怎么知道相等的?左邊,4+5=9,右邊5+4=9,所以兩邊相等。所以下面請你這樣說:左邊4+5=9,右邊5+4=9,所以4+5=5+4。誰再來說?1+6=6+1。這些都是幾位數相加的例子?還有別的例子嗎?12+11=11+12,這個例子和上面的有什么不同?還有別的嗎?100+22=22+100,這個例子又有什么不同。還有嗎?我們就不說了,用……表示。
評價:同學們舉的例子都很好,不但想到一位數加一位數的例子,還想到一位數加兩位數,兩位數加一位數等等,這樣各種類型的例子越多,驗證的猜想也就越可靠。
2、得小結
這時,我們通過驗證就可以來下結論了,誰能說一說?
兩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它們的和不變。這叫做加法交換律。
3、想簡寫
用語言文字敘說比較麻煩,大家能不能用自己喜歡的符號、圖形、字母等把發現的規律表示出來呢?在自備本上試著寫一寫。教師巡視,讓部分學生上臺展示創意,并讓學生解釋說明。
4、得結論
看來,用符號、字母等表示就是簡單!在數學上,我們統一用字母a、b來表示兩個加數,可以寫作a+b=b+a 這就是加法交換律,請大家讀一讀。
其實一年級你們就接觸過加法交換律,看!數的分成,對嗎?二年級也學過,筆算加法并交換加數位置來驗算加法,是不是也是交換律?
二、加法結合律
過渡: 剛剛,我們研究了兩個數相加,發現了交換律,告訴你哦,數學家們研究了三個數相加,也發現了一個很重要的定律呢,你們想知道嗎?
1、出示定律
請你們自己讀一讀,你能理解嗎?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再加第三個數,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再加第一個數,和不變。這叫做加法結合律。
2、分析定律
我們一起來分析。“三個數相加”,懂嗎?誰來舉一個三個數相加的例子。簡單點的。4+6+8。先把前兩個數相加,再加第三個數,什么意思?也就是先算幾加幾?再加幾?為了強調先算什么,老師在4+6外面加上括號。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再加第一個數,也就是先算?再加幾?我們只要怎么辦?在6+8外面加上括號就行了。和不變嗎?我們要計算。左邊先算4+6=10再加8等于18,右邊先算6+8=14,再4加14等于18,所以(4+6)+8=4+(6+8)
3、觀察發現
觀察等號兩邊的算式,你發現什么?特別是什么沒變?位置沒變。
4、自由驗證
那么是不是三個數相加,位置不變,先把前兩個數相加再加第三個數,或是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再加第一個數,和都不變呢?這雖然是數學家驗證的結論,但我們學習數學要抱著懷疑的學習態度去學,別人說的就一定對嗎?只有自己驗證了,你才能說這個結論是對還是錯。
你該怎么樣驗證呢?舉例子。
就近五人一組合作交流每人舉一個例子其中一個人記錄。注意一定要左右算一算,看是不是和不變。
5、匯報交流
誰先說?左邊……右邊……所以……。這是幾位數相加的?還有別的嗎?這個例子和前面的有什么不同?還有不同的例子嗎?還有嗎?我們用……表示
6、事例驗證
同樣的,我們也可以舉出生活中的事例來證明。看,我們班男同學34人,女同學21人,后邊還有聽課的老師12人,問一共多少人?可以怎樣算呢?我們可以先算男同學的人數和女同學的人數,再加老師的人數,也可以先算男同學的人數和老師人數,再加上女同學人數,還可以先算老師人數和女同學人數再加上男同學人數。雖然運算順序變了,但是都是求總共人數,所以和不變。
7、得出結論
現在我們可以肯定的說,數學家的結論正確嗎?請你讀一讀,看看大家這次讀得懂嗎?如果用a、b、c來表示這三個數,結合律怎么表示呢?誰來表示一下?
8、板書課題
今天我們發現的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我們書中的小朋友也發現了找出來讀一讀,看看和我們總結的一樣嗎?我們把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統稱“加法運算定律”你們都掌握了嗎?下邊我就來考考你們。
三、鞏固練習
1.下面各題中分別運用了什么運算律?(以手勢進行判斷,用手掌代表加法交
換律,拳頭代表加法結合律。)
82+0=0+82
●+★=★+●
(84+68)+32=84+(68+32)
75+(48+25)=(75+25)+48
(注意引導學生發現第4小題是運用了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
2. 填空練習。
(45+36)+64=45+(□十□)
560+(140+70)=(560+□)+□
18+(24+82)=(18+□)+□
小結:看來運算律真有用,可以使計算變得很方便,大家把加起來是100的兩個數放到一起先加,這可真是個好辦法。
3.那么這兩題要怎么算更簡便!
25+32+45 72+43+28
四。拓展延伸
著名數學家高斯以很快的速度算出了這樣一個算式你行嗎?
1+2+3+4+-------+99
五、全課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掌握了什么?分別說一說。
一、說教材
(一)教學內容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第三單元第一小節“加法運算定律”中的第1課時的內容,其內容包括:第17頁的例1以及18頁的“做一做”第一題、第19頁練習五第1~3題的部分習題。
(二)教材地位
數學中,研究數的運算,再給出運算的定義之后,最主要的基礎工作就是研究該運算的性質。在運算的各種性質中,最基本的幾條性質,通常稱為“運算定律”。加法是數學中最基本的運算之一。通過本課時的學習,首先,可使學生對加法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其次,用不完全歸納法概括出加法交換律的文字表述形式和字母形式,一方面提高知識的抽象概括程度,另一方面為以后正式講用字母表示數打下初步基礎。
(三)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換律,并會運用加法交換律進行簡便計算。
2、讓學生學會用符號或字母來表示加法交換律。
3、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引導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認識
(四)教學重、難點
掌握加法交換律,并會運用加法交換律進行簡便計算。
二、說教法。
本節課我設計的基本思路是:情景導入——觀察——思考——討論——概括——應用。 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根據本課的教材特點和教學目標,我采用以下幾種教法:
(一)情景教學法:創設情景,能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激發,使學生融入到數學情景中,主動探索,積極思考,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二)討論交流法:掌握加法交換律及其應用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加法算式為觀察點,引導學生個人探索,小組交流討論,通過計算、觀察、比較、討論等實踐活動,從這三組算式間的聯系去發現并交流,總結規律,逐步概括出加法交換律,這樣的設計基本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積極性、創造性。
(三)練習法:《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能綜合運用知識,靈活合理地選擇與運用有關方法完成特定的數學任務。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練習可分為基本練習和鞏固練習。
三、說學法。
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是當前課改研究的熱點。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學法同時也是學生再生知識的法寶。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我組織學生采用了下面幾種學習方法:
(一)觀察比較法:通過主題圖,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使學生對加法的意義有進一步的認識。
(二)交流討論法:學生個人探索,同桌交流,小組討論。通過觀察、計算、比較、討論等活動,去發現并總結規律,逐步概括出加法交換律,這樣既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又培養了學生初步的歸納推理能力。
(三)練習法: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識,深化理解,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難點,練習采用基本練習、鞏固練習,必要時可進行深化練習,加深學生對加法交換律的理解。
四、說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新課,提出問題
動物王國要進行一次計算比賽,小豬、小羊、小猴、小熊都參加了比賽,這次比賽是由大象爺爺出題的。比賽開始了,大象一下子在黑板上出了6道計算題,沒想到不一會的功夫,平時一向呆頭呆腦的小豬舉起了答題板,高興地說:“我算完了”,其他動物見狀都目瞪口呆了。一向聰明伶俐的小猴一下子驚訝道:“啊!算得這么快!”大家想知道他是怎么算的嗎?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加法交換率。(出示課件)
【設計意圖】通過故事,讓學生引出問題,揭示新課主題,為下面的教學作鋪墊。
(二)互動新授1、談話引入。
在我們班里,有多少同學會騎車?你最遠騎到什么地方?騎車是一項有益健康的運動,這不,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騎車旅行呢!
2、出示主題圖。引導學生觀察主題圖,并根據獲得的信息提出問題:
(1)李叔叔今天一共騎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騎了多少千米?
3、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板書。
(設計意圖:從創設的貼近學生的生活情境出發,讓學生自由地提問,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并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三)、新授
1、學生在練習本上解答黑板上問題。
2、教師巡視,找出課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學生板演,并集體訂正。
3、引導學生觀察第一組算式,發現規律。
問:⑴兩個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數怎樣?○里填什么符號?
40+56○56+40
⑵你能試著再舉出幾個這樣的.例子嗎?(根據學生的舉例,進行板書。)
⑶通過這幾組算式,你們發現了什么?可以得出什么規律?請用最簡潔的話概括出來。
⑷反饋交流。兩個加數交換位置,和不變。
4、揭示定律。
問:(1)你知道這條規律叫什么嗎?(加法交換律)
(2)把加數換成其他任意的數,交換律還成立嗎?
(3)怎樣表示任意兩數相加,交換加數位置和不變呢?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示,好嗎?
(4)交流反饋,然后看看課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說的.
板書:a+b=b+a
(5)根據加法交換律對口令。
5、引導學生觀察第二組算式,發現規律。
(1)比較:88+104+96 88+(104+96)
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兩個加數先相加,正好能湊成整百數。)
出示:(88+104)+96 ○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舉幾個這樣的例子嗎?
如:(69+172)+28=69+(172+28)? 155+(145+207)=(155+145)+207
問:觀察、比較這些算式,說一說你發現了什么秘密?(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
(3)揭示規律。
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和不變。這叫做叫法結合律。
(4)用符號表示。
如:(△+☆)+○=△+(☆+○)? ( a+b)+c=a+(b+c)
(5)問:①用語言表達與用字母表示,哪一種更一目了然?
②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數?
6、學生根據這兩個運算定律,舉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設計意圖: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而不僅僅是解題指導者。本環節的設計,層層遞進,緊密圍繞并運用好問題情境,師生之間積極互動,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并學會用字母表示,最后還歸納出了研究方法,都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
(四)、鞏固練習
(設計意圖:幾個層次的練習,內容豐富,提供了具有價值的學習內容,使全體同學都參與到有趣的數學學習中,從驗算中明白了其理論依據,從故事中分析出了其中蘊涵的運算律,既體會到了數學的樂趣,又復習鞏固了全課的內容。)
(五)、小結
1、今天我們發現了哪些數學規律?(學生小結本節課學習的加法的運算定律。)
2、你能把這些運用于以后的學習中嗎?(設計意圖: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自己的整理總結中再次鞏固了本節課的重難點。)
四、 說板書
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40+56=56+40
兩個加數交換位置,和不變,這叫做加法的交換律。a+b=b+a
(88+104)+96=88+(104+96)
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和不變,這就是加法結合律。
(a+b)+c=a+(b+c)
本節課板書力求簡單,大方。讓學生一目了然本節課的重點內容。
五、說教學反思
把師評、互評、自評相結合,注重對學生動手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學習熱情的評價,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
總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力求充分體現以下特點: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以觀察比較為主線,以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自主探索,分組討論交流為主要方式。讓數學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原有經驗。使學生主動學數學,探究學數學,快樂學數學。并進一步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學情、教材分析
針對本班學生實際情況本節課先教學加法交換率,再教學加法結合率,并通過練習加強鞏固。
教學目標
1、通過嘗試解決實際問題,觀察、比較,發現并概括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
2、初步學習用加法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并用來解決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設計思路
通過觀察比較歸納的方法得出加法運算定律。
教學重難點
1、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
2、 理解用不同方式表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課前準備
主題圖
授課時數
課時
教 學 過 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時間
教學隨筆
一、創設情境
二、探索規律
1.加法交換律。
(1)解決例1的問題。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揭示定律
加法結合律
揭示規律
練習鞏固
小結
課后作業
1.引入談話。
在我們班里,有多少同學會騎車?你最遠騎到什么地方?
騎車是一項有益健康的運動,這不,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騎車旅行呢!
2.出示課件
問:兩個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數怎樣?○里填什么符號?
40+56○56+40,
(2)你能照樣子再舉幾個例子嗎?
(3)從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規律?請用最簡潔的話概括出來。
問:①知道這條規律叫什么嗎?②把加數換成其他任意的數,交換律還成立嗎?
③怎樣表示任意兩數相加,交換加數位置和不變呢?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示,好嗎?(同桌輕聲交流。)
多媒體展示:李叔叔三天騎車的路程統計。
(1)找出信息解決問題。
問:你能解決李叔叔提出的問題嗎?
多媒體展示教材29頁例2兩個算式
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兩個加數先相加,正好能湊成整百數。)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出示幾個例子
問:觀察、比較這些算式,說一說你發現了什么秘密?(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
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和不變,這就是加法結合律。
課件展示闖關游戲
今天我們發現了哪些數學規律?
完成課本練習五第1題、第3題。
3.獲得信息。
問:從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學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匯報。)
4.解決問題。
問:能列式計算解決這個問題嗎?
(學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反饋交流。
兩個加數交換位置,和不變。
④交流反饋,然后看書:看看課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說的。
⑤根據加法交換律對口令。
師:25+65=______(生:等于65+25)
78+64=______
⑥完成課本第28頁下面的“做一做”:
300+600= + +65= +35
學生獨立完成后交流。
我們來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連加的算式,可以怎樣計算:
用符號表示。(學生獨立完成,集體核對。)
5
20
12
2
1
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新知識在以前的數學學習中都有相應的認知基礎,反過來,學了本節的新知識又可以促進學生,更深入認識原來學過的知識和方法。教學時,充分利用了主題圖的故事性,逐步形成連貫的情境、后續的問題,使本節的教學形成一個連貫的整體。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規律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處處有數學,用學生身邊事情引入新知,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學生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為下而面的探究呈現素材。
2、在例舉中驗證規律
教師充分讓學生自主活動,規律發現的過程。一方面組織學生寫出類似的等式,幫助了學生積累感性材料,另一方面豐富了學生的表象,進一步感知了加法交換律。學生在充分感知個性創造的基礎上,構建了簡單的數學模型,從用符號表示規律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規律,使學生體會到符號的簡潔性,從而發展了學生的符號感。
整個探索過程與“交換律”相似,唯一不同的是由于學生已有了探索前面例子的經驗,在這里教師可以完全放手,稍加點撥便于引導學生完成探索過程。抓住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的內在聯系,利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把加法交換律的學習,遷移類推到加法結合律的學習中來。學生在教師的點撥和引導下,逐步從觀察——感知——理解,充分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這里主要通過學生討論、交流、匯報等環節,給學生一個自主的空間。由于“運算律”屬于理性的總結和概括,比較抽象,學生并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多引導學生獨立發現,思考、解答,有利于學生概括出相應的運算律。
兩個運算律都是從學生熟悉的實際問題的解答引入,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和分析,找到實際問題不同解法之間的共同特點,初步感受運算規律。然后讓學生根據對運算律的初步感知舉出更多的例子,進一步分析、比較,發現規律,并先后用符號和字母表示出發現的規律,抽象、概括出運算律。
本節課的教學,應該說學生經歷了探索、發現、反思的過程,對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有了充分的認識和自己的理解。關于兩種運算定律的特點,雖然在教學中讓學生進行了觀察和描述,但并未將兩者放在一起對比,致使一部分學生在運用時出現模糊現象。在學完兩種運算定律后,應給學生一定的時間比較兩種運算定律的區別,加深學生的理性認識,促進學生思維靈活性的發展。
教學目標:
1.能運用運算定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
2.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算法的意識與能力,發展思維的靈活性。
3.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
回憶上節課學習的關于加法的運算定律。
(1) 加法交換律
(2) 加法結合律
根據學生的匯報板書。
二、新授
出示:例5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計劃。
第四天 城市A→B
第五天 城市B→C
第六天 城市C→D
第七天 城市D→E
A→B 115千米
B→C 132千米
C→D 118千米
D→E 85千米
根據上面的條件,你們能提出什么問題?
教師根據學生的提問,有選擇性地將問題板書。
請你們在練習本上列出綜合算式解答黑板上的.問題。
匯報自己的答案,并說明理由。
重點引導學生對最后一個問題(按照計劃,李叔叔在后四天還要騎多少千米?)進行匯報。
學生可能對括號問題有異議
教師可以正確引導,加法中為了更清楚地體現運算順序,所以要加小括號。
既用到了加法交換律,也用到了加法結合律。
這道題我們運用了加法中的什么運算定律?
通常在簡便計算中,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是同時使用的。
三、鞏固練習
P30/做一做
四、小結
學生匯報學習的內容,以及自己的收獲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