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10
這是加法運算定律教學設計模版,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引導學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換律、結合律
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算法的意識與能力,發展思維的靈活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學習要點:理解加法運算定律,并能進行簡便運算。
重點:引導學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換律、結合律,并會應用。
難點: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算法的意識與能力,發展思維的靈活性。
教具、學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練習導入:口算下面各題:
A、36+29 29+36
B、68+51 51+68
C、72+13 13+72
【設計意圖】通過這種口算練習的導入為探究新知做好鋪墊。
二、新課講授:
1、教學例1
身邊的數學引入
教室里有男生( )名,女生( )名,教室里一共有多少名學生?
學生列式解答,觀察兩個算式說出你的發現。
你還能舉出像這樣的等式嗎?像這樣的算式你寫得完么?
觀察算式的特點,看看你能發現什么規律?
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這叫做加法交換律。
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換律嗎?
學生動手畫圖案來表示
你會字母表示嗎?
教師板書:a+b=b=b+a
【設計意圖】首先從學生的身邊給出的信息,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后,引導學生觀察發現算式的特征,并對其結果進行猜想,然后舉例驗證,再得出規律。再通過用你喜歡的方法把這類式子表示出來,從而發展學生的符號感。這樣就是歸納、抽象的過程層次分明,步步逼近,學生易于發現和理解。接著我通過練習題鞏固學生所學知識。
2、教學例2
出示主題圖,誰能說說這幅主題圖的內容?(學生回答)
李叔叔第一天行了88千米,第二天行了104千米,第三天行了96千米。這三天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學生列式解答:
88+104+96 88+(104+96)
= 192+96 = 88+ 200
= 288(千米) = 288(千米)
3、觀察這兩種方法,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你還能舉出像這樣的等式嗎?
觀察算式的特點,看看你能發現什么規律。
(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和不變。)
這樣的規律,我們也給它取一個名字叫加法結合律。
板書: 加法結合律。
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加法結合律嗎?
教師板書:(a+b)+c=a+(b+c)
【設計意圖】學生自主探究,發現特征、舉例驗證、得出規律、用字母表示出公式。這樣就是歸納、抽象的過程層次分明,步步逼近,學生參與過程中易于發現和理解。
三、課堂檢測
1. 根據加法交換律填空。
300+600=600+( ) ( )+65=65+35
78+( )=43+( ) a+12=12+( )
個別學生出錯,指名說出出錯原因,自己糾正。
2. 根據加法結合律填空。
25+68)+32=25+( + )
(130+(70+4)=(130+ )+( )
說一說下面的算式分別運用了什么運算定律。
76+18=18+76
56+72+28=56+(72+28)
31+67+19=31+19+67
24+42+76+58=(24+76)+(42+58)
4. 新風商場第一季度電器銷售情況統計表。
課本19頁練習五第4題
四、拓展練習:運用加法運算定律計算下面各題。
368+2649+1351
197+(54+203)
358+78+42+22
集體計算,教師巡視,在巡視過程中發現典型錯例指名黑板前計算,然后集體討論,共同糾錯,最后由計算錯誤同學自己說出錯因,并自主改正。
【設計意圖】在練習的設計時緊密圍繞本課的重難點,并具有針對性、層次性和開放性。大部分練習都由淺入深爭取促進學生靈活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在練習中對于學生出現的錯題教師以錯題為例,促使學生參與其中共同發現問題,提出解決的方法。
五、總結:
本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在以后的做題中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要注意的嗎?
學生總結反思自己本節課的收獲。
【設計意圖】學生回顧總結本節課所學的內容,并總結反思在本節課中出現的易錯點,以此來提醒自己和大家,減少出錯率。
六、板書設計
加法運算定律
加法交換律 a+b=b+a
加法結合律 (a+b)+c=a+(b+c)
利用加法運算定律可以使計算簡便。
《加法運算定律》教學反思
武安市活水鄉陳家坪小學 李彥平
上完《加法運算定律》一課,我的感受很多。本節課上我先用25+32與32+25之類的口算練習為本節課知識進行鋪墊,然后先用學生身邊的有趣味的數學導入加法交換律,并進行推導、舉例論證、找特征、用字母表示這一系列教學,讓學生親身體驗推導過程,讓學生參與到推導過程整中。用同樣的方法學習加法結合律。最后鞏固知識,學以致用,讓學生體驗加法運算定律在練習題中的應用,在做題過程中教師盡心設計題目,由易到難,由淺入深,針對學生做錯的題目,找出典型錯題,師生共同探討找出問題源頭,共同找出解決方法。最后不但要對本課所學進行總結,還要對做題中易錯點進行總結提醒。課上需改進之處有:
一、要充分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整節課下來,除在導入環節身邊趣味數學學生有點興趣外,剩下的時間里積極性不高,與教師互動環節配合有待提高。
二、學生的反思能力有待提高
課上學生有一定的反思意識,但是反思能力低下,語言表達沒有針對性,甚至有些同學的發言是無效的。
三、教師課上簡單問題復雜化
課上有些知識是學生能夠明白的教師可以不要過多的講解,甚至可以放開手讓學生自學,以提高課堂效率。
總之,在課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發展學生的反思能力是我的首要任務,力爭打造高效、實效的數學課堂。
教學目標:
1.能運用運算定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
2.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算法的意識與能力,發展思維的靈活*。
3.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
回憶上節課學習的關于加法的運算定律。
(1)加法交換律
(2)加法結合律
根據學生的匯報板書。
二、新授
出示:例5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計劃。
第四天城市a→b
第五天城市b→c
第六天城市c→d
第七天城市d→e
a→b115千米
b→c132千米
c→d118千米
d→e85千米
根據上面的條件,你們能提出什么問題?
教師根據學生的提問,有選擇*地將問題板書。
請你們在練習本上列出綜合算式解答黑板上的問題。
匯報自己的*,并說明理由。
重點引導學生對最后一個問題(按照計劃,李叔叔在后四天還要騎多少千米?)進行匯報。
學生可能對括號問題有異議
教師可以正確引導,加法中為了更清楚地體現運算順序,所以要加小括號。
既用到了加法交換律,也用到了加法結合律。
這道題我們運用了加法中的什么運算定律?
通常在簡便計算中,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是同時使用的。
三、鞏固練習
p30/做一做
四、小結
學生匯報學習的內容,以及自己的收獲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引導學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換律、結合律
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算法的意識與能力,發展思維的靈活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學習要點:理解加法運算定律,并能進行簡便運算。
重點:引導學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換律、結合律,并會應用。
難點: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算法的意識與能力,發展思維的靈活性。
教具、學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練習導入:口算下面各題:
A、36+29 29+36
B、68+51 51+68
C、72+13 13+72
【設計意圖】通過這種口算練習的導入為探究新知做好鋪墊。
二、新課講授:
1、教學例1
身邊的數學引入
教室里有男生( )名,女生( )名,教室里一共有多少名學生?
學生列式解答,觀察兩個算式說出你的發現。
你還能舉出像這樣的等式嗎?像這樣的算式你寫得完么?
觀察算式的特點,看看你能發現什么規律?
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這叫做加法交換律。
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換律嗎?
學生動手畫圖案來表示
你會字母表示嗎?
教師板書:a+b=b=b+a
【設計意圖】首先從學生的身邊給出的信息,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后,引導學生觀察發現算式的特征,并對其結果進行猜想,然后舉例驗證,再得出規律。再通過用你喜歡的方法把這類式子表示出來,從而發展學生的符號感。這樣就是歸納、抽象的過程層次分明,步步逼近,學生易于發現和理解。接著我通過練習題鞏固學生所學知識。
2、教學例2
出示主題圖,誰能說說這幅主題圖的內容?(學生回答)
李叔叔第一天行了88千米,第二天行了104千米,第三天行了96千米。這三天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學生列式解答:
88+104+96 88+(104+96)
= 192+96 = 88+ 200
= 288(千米) = 288(千米)
3、觀察這兩種方法,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你還能舉出像這樣的等式嗎?
觀察算式的特點,看看你能發現什么規律。
(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和不變。)
這樣的規律,我們也給它取一個名字叫加法結合律。
板書: 加法結合律。
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加法結合律嗎?
教師板書:(a+b)+c=a+(b+c)
【設計意圖】學生自主探究,發現特征、舉例驗證、得出規律、用字母表示出公式。這樣就是歸納、抽象的過程層次分明,步步逼近,學生參與過程中易于發現和理解。
三、課堂檢測
1. 根據加法交換律填空。
300+600=600+( ) ( )+65=65+35
78+( )=43+( ) a+12=12+( )
個別學生出錯,指名說出出錯原因,自己糾正。
2. 根據加法結合律填空。
25+68)+32=25+( + )
(130+(70+4)=(130+ )+( )
說一說下面的算式分別運用了什么運算定律。
76+18=18+76
56+72+28=56+(72+28)
31+67+19=31+19+67
24+42+76+58=(24+76)+(42+58)
4. 新風商場第一季度電器銷售情況統計表。
課本19頁練習五第4題
四、拓展練習:運用加法運算定律計算下面各題。
368+2649+1351
197+(54+203)
358+78+42+22
集體計算,教師巡視,在巡視過程中發現典型錯例指名黑板前計算,然后集體討論,共同糾錯,最后由計算錯誤同學自己說出錯因,并自主改正。
【設計意圖】在練習的設計時緊密圍繞本課的重難點,并具有針對性、層次性和開放性。大部分練習都由淺入深爭取促進學生靈活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在練習中對于學生出現的錯題教師以錯題為例,促使學生參與其中共同發現問題,提出解決的方法。
五、總結:
本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在以后的做題中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要注意的嗎?
學生總結反思自己本節課的收獲。
【設計意圖】學生回顧總結本節課所學的內容,并總結反思在本節課中出現的易錯點,以此來提醒自己和大家,減少出錯率。
六、板書設計
加法運算定律
加法交換律 a+b=b+a
加法結合律 (a+b)+c=a+(b+c)
利用加法運算定律可以使計算簡便。
《加法運算定律》教學反思
武安市活水鄉陳家坪小學 李彥平
上完《加法運算定律》一課,我的感受很多。本節課上我先用25+32與32+25之類的口算練習為本節課知識進行鋪墊,然后先用學生身邊的有趣味的數學導入加法交換律,并進行推導、舉例論證、找特征、用字母表示這一系列教學,讓學生親身體驗推導過程,讓學生參與到推導過程整中。用同樣的方法學習加法結合律。最后鞏固知識,學以致用,讓學生體驗加法運算定律在練習題中的應用,在做題過程中教師盡心設計題目,由易到難,由淺入深,針對學生做錯的題目,找出典型錯題,師生共同探討找出問題源頭,共同找出解決方法。最后不但要對本課所學進行總結,還要對做題中易錯點進行總結提醒。課上需改進之處有:
一、要充分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整節課下來,除在導入環節身邊趣味數學學生有點興趣外,剩下的時間里積極性不高,與教師互動環節配合有待提高。
二、學生的反思能力有待提高
課上學生有一定的反思意識,但是反思能力低下,語言表達沒有針對性,甚至有些同學的發言是無效的。
三、教師課上簡單問題復雜化
課上有些知識是學生能夠明白的教師可以不要過多的講解,甚至可以放開手讓學生自學,以提高課堂效率。
總之,在課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發展學生的反思能力是我的首要任務,力爭打造高效、實效的數學課堂。
一、說教材
(一)教學內容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第三單元第一小節“加法運算定律”中的第1課時的內容,其內容包括:第17頁的例1以及18頁的“做一做”第一題、第19頁練習五第1~3題的部分習題。
(二)教材地位
數學中,研究數的運算,再給出運算的定義之后,最主要的基礎工作就是研究該運算的性質。在運算的各種性質中,最基本的幾條性質,通常稱為“運算定律”。加法是數學中最基本的運算之一。通過本課時的學習,首先,可使學生對加法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其次,用不完全歸納法概括出加法交換律的文字表述形式和字母形式,一方面提高知識的抽象概括程度,另一方面為以后正式講用字母表示數打下初步基礎。
(三)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換律,并會運用加法交換律進行簡便計算。
2、讓學生學會用符號或字母來表示加法交換律。
3、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引導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認識
(四)教學重、難點
掌握加法交換律,并會運用加法交換律進行簡便計算。
二、說教法。
本節課我設計的基本思路是:情景導入——觀察——思考——討論——概括——應用。 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根據本課的教材特點和教學目標,我采用以下幾種教法:
(一)情景教學法:創設情景,能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激發,使學生融入到數學情景中,主動探索,積極思考,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二)討論交流法:掌握加法交換律及其應用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加法算式為觀察點,引導學生個人探索,小組交流討論,通過計算、觀察、比較、討論等實踐活動,從這三組算式間的聯系去發現并交流,總結規律,逐步概括出加法交換律,這樣的設計基本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積極性、創造性。
(三)練習法:《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能綜合運用知識,靈活合理地選擇與運用有關方法完成特定的數學任務。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練習可分為基本練習和鞏固練習。
三、說學法。
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是當前課改研究的熱點。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學法同時也是學生再生知識的法寶。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我組織學生采用了下面幾種學習方法:
(一)觀察比較法:通過主題圖,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使學生對加法的意義有進一步的認識。
(二)交流討論法:學生個人探索,同桌交流,小組討論。通過觀察、計算、比較、討論等活動,去發現并總結規律,逐步概括出加法交換律,這樣既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又培養了學生初步的歸納推理能力。
(三)練習法: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識,深化理解,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難點,練習采用基本練習、鞏固練習,必要時可進行深化練習,加深學生對加法交換律的理解。
四、說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新課,提出問題
動物王國要進行一次計算比賽,小豬、小羊、小猴、小熊都參加了比賽,這次比賽是由大象爺爺出題的。比賽開始了,大象一下子在黑板上出了6道計算題,沒想到不一會的功夫,平時一向呆頭呆腦的小豬舉起了答題板,高興地說:“我算完了”,其他動物見狀都目瞪口呆了。一向聰明伶俐的小猴一下子驚訝道:“啊!算得這么快!”大家想知道他是怎么算的嗎?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加法交換率。(出示課件)
【設計意圖】通過故事,讓學生引出問題,揭示新課主題,為下面的教學作鋪墊。
(二)互動新授1、談話引入。
在我們班里,有多少同學會騎車?你最遠騎到什么地方?騎車是一項有益健康的運動,這不,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騎車旅行呢!
2、出示主題圖。引導學生觀察主題圖,并根據獲得的信息提出問題:
(1)李叔叔今天一共騎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騎了多少千米?
3、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板書。
(設計意圖:從創設的貼近學生的生活情境出發,讓學生自由地提問,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并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三)、新授
1、學生在練習本上解答黑板上問題。
2、教師巡視,找出課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學生板演,并集體訂正。
3、引導學生觀察第一組算式,發現規律。
問:⑴兩個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數怎樣?○里填什么符號?
40+56○56+40
⑵你能試著再舉出幾個這樣的.例子嗎?(根據學生的舉例,進行板書。)
⑶通過這幾組算式,你們發現了什么?可以得出什么規律?請用最簡潔的話概括出來。
⑷反饋交流。兩個加數交換位置,和不變。
4、揭示定律。
問:(1)你知道這條規律叫什么嗎?(加法交換律)
(2)把加數換成其他任意的數,交換律還成立嗎?
(3)怎樣表示任意兩數相加,交換加數位置和不變呢?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示,好嗎?
(4)交流反饋,然后看看課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說的.
板書:a+b=b+a
(5)根據加法交換律對口令。
5、引導學生觀察第二組算式,發現規律。
(1)比較:88+104+96 88+(104+96)
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兩個加數先相加,正好能湊成整百數。)
出示:(88+104)+96 ○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舉幾個這樣的例子嗎?
如:(69+172)+28=69+(172+28)? 155+(145+207)=(155+145)+207
問:觀察、比較這些算式,說一說你發現了什么秘密?(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
(3)揭示規律。
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和不變。這叫做叫法結合律。
(4)用符號表示。
如:(△+☆)+○=△+(☆+○)? ( a+b)+c=a+(b+c)
(5)問:①用語言表達與用字母表示,哪一種更一目了然?
②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數?
6、學生根據這兩個運算定律,舉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設計意圖: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而不僅僅是解題指導者。本環節的設計,層層遞進,緊密圍繞并運用好問題情境,師生之間積極互動,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并學會用字母表示,最后還歸納出了研究方法,都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
(四)、鞏固練習
(設計意圖:幾個層次的練習,內容豐富,提供了具有價值的學習內容,使全體同學都參與到有趣的數學學習中,從驗算中明白了其理論依據,從故事中分析出了其中蘊涵的運算律,既體會到了數學的樂趣,又復習鞏固了全課的內容。)
(五)、小結
1、今天我們發現了哪些數學規律?(學生小結本節課學習的加法的運算定律。)
2、你能把這些運用于以后的學習中嗎?(設計意圖: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自己的整理總結中再次鞏固了本節課的重難點。)
四、 說板書
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40+56=56+40
兩個加數交換位置,和不變,這叫做加法的交換律。a+b=b+a
(88+104)+96=88+(104+96)
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和不變,這就是加法結合律。
(a+b)+c=a+(b+c)
本節課板書力求簡單,大方。讓學生一目了然本節課的重點內容。
五、說教學反思
把師評、互評、自評相結合,注重對學生動手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學習熱情的評價,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
總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力求充分體現以下特點: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以觀察比較為主線,以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自主探索,分組討論交流為主要方式。讓數學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原有經驗。使學生主動學數學,探究學數學,快樂學數學。并進一步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