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12
這是去分母優秀教案,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設計
【課標目標】
(1)掌握去括號法則.
(2)熟練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驟.
【教學重點】
重點:通過“去括號”解一元一次方程.
難點:探究通過“去括號”的方程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活動1] 問題(1)
某工廠加強節能措施,去年下半年與上半年相比,月平均用電量減少2000度,全年用電15萬度,這個工廠去年每月平均用電多少度?
能不能用方程解決這個問題?
教師口述,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設上半年每月平均用電X度,則下半年每月平均用電(X-2000)度,上半年共用電6X度,下半年共用電6(X-2000)度
由題意列方程6x+6(x-2000)=150000
二、實踐探索,揭示新知
1.問題(2)能嘗試解這個方程嗎?
學生獨立完成解方程
教師巡視,觀察學生的解題方法,并請學生表述解法及解法依據.
(1)去括號;(2)移項;(3)合并同類項;(4)系數化為1.
本次活動中,教師應重點關注:
(1)學生能否體會到“去括號”的必要性
(2)學生是否能明確“去括號”的可行性
(3)學生能否總結出“去括號”的步驟
(4)學生能否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能否傾聽、思考、理解他人的想法
2.[活動2]
問題(1)
解方程3x-7(x-1)=3-2(x+3)
應該怎樣求解?
學生觀察方程的特點,回答問題
教師提出問題并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先去括號
問題(2)
怎樣去括號
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學生分組交流,總結去括號的正確方法.
教師深入小組參與活動,指導、傾聽學生的交流.
歸納去括號的方法:括號前面的數分別乘以括號里的數,然后再把積相加.
3.例題講解: 例1.解方程:3x-7(x-1)=3-2(x+3)
本例師生共同完成,教師要給學生一個完整規范的示例,告訴學生完整規范的過程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錯誤.
4.練習P97 1,2 P102 4
三、課堂小結
談一談你對形如6x+6(x-2000)=150000的方程的解法的認識.
說一說你分析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思路.
四、作業
五、設計意圖
本課時主要是講授去括號法則,以及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程序.教師在講授新課是都可以通過一些具體的實例來引入課題,再逐步的把知識灌給學生.本課時是通過用電問題列出一元一次方程,通過要求方程的解來把去括號法則這知識傳授給學生.在掌握了具體知識的基礎上再通過講授例題加深對知識的鞏固.
本節內容是去括號解一元一次方程,方程是代數學的核心內容,從學生生活的常見游戲和生活中的實例入手,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鉆研問題的能力,進而進入知識的學習,從代數中關于方程的分類看,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簡單的代數方程,也是所有代數方程的基礎.
課前:布置學生搜集思鄉的詩文,加以朗讀,交流心得體會。并熟讀《我心歸去》文本內容。
一、粗讀文本,理清思路
師: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看看文章的脈絡是如何展開的?
生:文章從結構上看,可以分成兩個部分:
(1——4)寫作者在法國納賽爾訪問的情形和感慨。
(5——9)寫作者的思鄉 之情以及對故鄉這個文化概念的思考。
師:作者想念故鄉,具體想念故鄉什么呢?
生:小徑,月夜,草坂,小羊,犁頭。
師:這里有大家熟悉的,有大家不熟悉的。我們閉上眼可以想象一下:故鄉的小徑 正走來了我親近的人,月夜下忘了回家的小羊是否找到了回家的路。同學們不妨換一個角度來想一想,你有過想家的感覺嗎?想家時你最想家里的什么?即使你沒有離開過家,沒有離開過父母,若讓你置身于韓少功的境地,你最想家里什么?
生: 鬧鐘的滴答,油煙機的聲音,爸爸的摩托車的聲音,媽媽的敲門聲音,運河里的汽笛聲音,奶奶的叮囑……
師:同學們想象非常豐富,歷歷在目,清晰可見,想象的東西越具體,想家的感覺就越強烈。那么,同學們還能再舉一些例子來說說思鄉的作品嗎?
生1:《故鄉的云》“天邊飄過故鄉的云,他不停 地向我召喚,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起,有個聲音在呼喚,歸來吧歸來呦,浪跡天涯的游子”。
生2:《九月九的酒》“親人和朋友舉起杯倒滿酒,飲盡這鄉愁醉倒在家門口”。
師:請同學們思考一下,本文的關鍵詞什么?文本的主旨是什么?
生:想家,思念故鄉。
師:對。還有《采薇》中的主人公表現了強烈的思鄉之情,這種鄉愁并不僅僅縈繞在出征在外戰士心中,它久久縈繞在每個游子的心底,凝結成了一個永恒思鄉情結,從遠古吟唱到現在,激起了遠在法國的韓少功心底對祖國的深切呼喚——我心歸去。
評析:粗讀,就是瀏覽,就是對文章做鳥瞰式感知,用較短的時間通讀一遍,獲取大量的有效信息,得到總體的印象,概括了解文章的主題,大意或觀點、材料。 這是學生與文本相互作用、構建意義的過程,讓學生初步感知文本。教師鼓勵學生獲取信息,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讓學生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
二、泛讀文本,綜觀全局
師:課文分成兩個部分,能否用自己的話分述一下課文的兩個部分內容?
生1:第一部分作者描寫了一個人來到異國他鄉后的情形:“最初幾天的約會和采訪熱潮已經過去,任何外來者都會突然陷入難耐的冷清,恐怕連流亡的總統或國王也概莫能外。”一個人離開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離開自己熟悉的人群,離開自己的文化,特別是離開母語,一種巨大的孤獨感便會自然而然地產生,你周圍的一切都與你沒有關系,你無法交流。這樣的日子真的“能讓人發瘋”。所以,當有人勸作者留在法國時,他一口回絕了。
生2:第二部分寫的是在異國 他鄉,與孤獨相伴的是思鄉。文章很自然地用“很想念家里”來過渡,故鄉有親人,有自己的歷史,有那一方熱土。作者說,即使異國的景區再美,故鄉再窮,但鄉思仍然會隨時產生,因為“故鄉存留了我們的童年,或者還有青年和壯年,也就成了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們自己”,自己在這里成長、奮斗、耕耘,這里有“你的血、淚,還有汗水”。
生3:同樣道理,人不會對故鄉真正失望的,勞動與奉獻會使故鄉繁榮富強。為什么說故鄉不等于出生地?因為只有艱辛勞動過奉獻過的人,才真正擁有故鄉。也就是說,對故鄉你可以失望得滴血,但“血沃之地將真正生長出金麥穗和趕車謠”,生長出豐收,生長出你對故鄉的歌 。
評析:泛讀是粗讀的延續,學生進一步閱讀文本,總體把握,綜觀全局,定下全文的感情基調。學生能夠讀出作者所創設的情境,在理解的基礎上的體味作者情感,與作者進行對話。教師鼓勵學生運用自己的想象力對文本作出反應,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閱讀技能和策略進行實踐,找到閱讀的敏感點和興奮點。
三、精讀文本,質疑問難
師:請同學們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文句加以朗讀。
生1:我會對故鄉浮糞四溢的墟場失望,會對故鄉擁擠不堪的車廂失望,會對 故鄉陰沉連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種失望不同于對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種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將真正生長出金麥穗和趕車謠。
生2:沒有故鄉的人身后一無所有。而萍飄四方的游子無論是怎樣貧困潦倒,他們聽到某支流浪曲時突然涌出熱淚,便是他們心有所歸的無量幸福。
生3:你對吊燈做第六或六十次研究。
師:你們認為這些句子好在哪里?可以從修辭手法、表達方式等方面來考慮。
生1:對故鄉的失望可能含有更加美好的希望。這里浸潤著作者的心血,發自內心的愛,這種愛才能引發有價值的物質與精神的創造。作者沒有抽象的說教而是把哲理蘊藏在形象中,用富有抒情色彩的意象來表達。“金麥穗”比喻經濟建設,“趕車謠”比喻文化發展。
生2:第二句是通過特定的場景來表達。故鄉是一個人的根,是一個人的心靈歸屬和寄托,是一份無價的財富。
生3:無聊至極的舉動,六次已經熱讓人倍感無聊,何況是六十次。真的可以讓人發瘋了。這就為下文思鄉之情作鋪墊。
評析:精讀,換一種說法,就是細讀,就是“熟讀玩味”,也就是放慢速度,反復咀嚼,讀懂、讀通、讀透。精讀是閱讀的關鍵步驟,必須逐段理解內容,理清線索,把握主題,針對自己提出的問題,作摘要,抄卡片,寫筆記,求得切實具體地解決問題。這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環節。“學貴有疑”,問題要從學生中來,學生質疑問難,教師給予解答,或尋求解決途徑,激發學生的思維,活躍課堂氣氛。
四、誦讀文本,體悟情感
師:你感覺本文哪個段落寫得好,找出來朗誦。
生1:我覺得第五段寫得好,因為本段充滿作者對親人的思念,“想像母親、妻子、女兒現在熟睡的模樣”,真切,充滿溫情。
師:你用什么語調朗讀?
生1:深情的語調。
師:請你朗讀一下,把自己置身于異國他鄉的境地。
(學生朗讀)
師:讀得很有情感,但是有些字音應重讀,還不夠飽滿,聲音還應再柔和一些。
其他同學還有不同感受嗎?
生2:我覺得第六段寫得好,作者描摹了一種月夜鄉村生活的情調。王國維說:“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那種情調是任何地方也無法比擬的。
師:友情提示一下,要注意前后對比。前一部分寫異國的'繁華,后一部分寫祖國鄉村的平和。
(學生朗讀)
師:讀得很好,有悠閑的情調,這是生活在熟悉的環境中才能有的。
好,還有其他同學朗讀嗎?
生:我覺得第八節寫得好。什么是故鄉?作者并沒有下定義,而是用形象的語言去表達富有個性的理解,使感情與哲理的融合。作者那種失望, 蘊含著殷切的期望。
(學生朗讀)
師:幾位同學聲情并茂的朗讀,充分體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我再提一點要求,大家要達到背誦的程度,不必照搬原文。下節課我們舉行朗誦比賽。
評析:朗讀是有指向性的,通過朗讀來著重理解和感悟詞語的意思,在理解基礎上朗讀來加深度對詞句所蘊含的情感的理解。以讀悟語言和以讀悟情感是有機融合在一起的。學生的認知能力、情感世界很少是自己的生活所得,多數是從書本中得來的,而積累知識,蓄積情感就是以朗讀、背誦為基礎的。但是強調記憶,不一定都是一字不差的背誦,可以作嘗試性回憶,再與文章對照反復記憶,力求記得準確、迅速,也可以復述文章的主要內容,默寫提綱,記住要點。
總評:閱讀教學以讀為本。以讀為本的基本特征就是以讀代講,以讀代講又特別地強調以要讀出感情。本課教學,擺脫以教師為中心進行繁瑣的內容分析和串講的現象,以讀代講,以讀悟情占據課堂的主流地位。“理清思路”,“綜觀全局”,“質疑問難”,“體味情感” 這四個教學環節把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珍視學生的閱讀體驗,鼓勵學生的閱讀創意等閱讀教學目標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遵循學生遞進式的認知規律,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智慧閱讀。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在具體情境中體會去括號的必要性,能運用運算律去括號。 (2) 能力目標: 探索總結去括號法則,并能利用法則解決簡單的問題。 重點:去括號法則及其運用。 難點:括號前面是“—”號,去括號時,應如何處理。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問題 某工廠加強節能措施,去年下半年與上半年相比,月平均用電量減少2000度,全年用電15萬度。這個工廠去年上半年每月平均用電多少度? (三)典例教學 例1.解方程 3x-7(x-1)=3-2(x+3) 例2.一艘船從甲碼頭到乙碼頭順流行駛,用了2小時;從乙碼頭返回甲碼頭逆流行駛,用了2.5小時.已知水流的`速度是3千米/小時,求船在靜水中的平均速度. 例3.某車間22名生產螺釘和螺母,每人每天平均生產螺釘1200個或螺母2000個,一個螺釘要配兩個螺母.為了使每天的產品剛好配套,應該分配多少名工人生產螺釘,多少名工人生產螺母? (四)課堂練習 1.(1)4x+3(2x-3)=12-(x+4) (2) 2.同步P79自我嘗試 (五)課堂小結 去括號法則 (六)作業 P102 習題3.3 第2題 , 同步學習P80開放性作業 教后思:
教學目標 1、 了解作者的情感,體會文中流露出來的濃濃的思鄉情。 2、 揣摩作者飽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語言。 3、 讓學生注意與文本對話,學會自主閱讀。 教學重難點 1、 把握文章思鄉主題。 2、 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語言。 教學方法 文本研習、問題探討 教具安排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堂課,我們學習了《想北平》,老舍于大處著眼,小處入手,于細微處吐心聲,于平淡處見真情,并通過對比,細節描寫,運用口語化的語言等手法寫出了他的北平,并讓我們感受到了他對北平深深的愛。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思鄉的文章《我心歸去》,看看作者韓少功他又是怎樣表達他的鄉情和鄉思的。 二、作者簡介 韓少功,我想大家可能比較陌生,我們先來認識一下這位作家: 韓少功 1953年生,湖南省長沙市人。1968年初中畢業后作為知青下鄉務農,1977年正式開始文學創作,1978年考入湖南師大中文系,197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有小說集《月蘭》、《飛過藍天》、《誘惑》、《空城》、《謀殺》,長篇小說《馬橋詞典》、《暗示》,評論集《面對空洞而神秘的世界》,譯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惶然錄》 他是1985年倡導“尋根文學”的主將,發表《文學的根》(作家1985.4)提出“尋根”的口號,并以自己的創作實踐了這一主張。比較著名的有《爸爸爸》、《女女女》等,表現了向民族歷史文化深層汲取力量的趨向,飽含深邃的哲學意蘊,在文壇產生很大影響。 2002年4月獲得法國文化部頒發的“法蘭西文藝騎士勛章” 《我心歸去》是他訪問法國歸來后的一組散文中的一篇,總題是《訪法散記》。 三、文本研習 (一)研習1~4段: 1、本文題目叫《我心歸去》,作者寫此文時身處何地?作者的心去了哪里? 明確:法國(異鄉),故鄉 2、 作者身在異鄉,心卻要回歸故鄉,作者在法國生活條件不好嗎?他在法國的居住條件怎么樣? 明確:(1)“一幢雅靜的別墅”——雅靜,(2)“兩層樓的六間房子四張床三個廁所全屬于我,怎么也用不過來”——大,奢華,(3)“房子前面是藍海,旁邊是綠公園”——風景優美 3、 作者居住在這樣雅靜,奢華,風景優美的環境中,他的心情是怎樣的,用文中的詞概括? 明確:冷清,空虛,發瘋 3、 作者是如何渲染這種感覺的呢? 明確: (1)多角度渲染 “這里一切聲響都棄你而去”——沒有熟悉的聲響(冷清) “你拿起電話不知道要打向哪里,你拿著門鑰匙不知道出門后要去向何方。” ——沒有熟悉的環境,人群(無所適從) “法語法語法語,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語的監獄無處逃遁” ——沒有熟悉的語言(反復的修辭手法,無處逃遁) “從巴黎帶來的華文報紙和英文報紙看完了,這成為最嚴重的事態”——沒有熟悉的文化(無可入手) 通過這些語句,作者將身處陌生環境時的冷清,孤獨,空虛的感受很充分的展現了出來,同學們以后在作文中也可運用這樣的手法。(2)比喻,夸張的修辭手法 “那不是深谷,那里什么也沒有,你跳下去不會有任何聲音和光影,只有虛空。 ”——這個比喻將離開故土后沒有著落的虛空感這樣一種抽象的無形的情感寫得具體化、形象化了 “對吊燈做第六次或六十次研究,這時候你可以知道,你差不多開始發瘋” ——夸張了的細節描寫,表明作者在異鄉的孤獨無聊。 【延伸】其實這種寫作手法我們在魯迅的文章里也見過。 ……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亂打,看兩三個人互打,從九點多到十點,從十點到十一點,從十一點到十一點半,從十一點半到十二點,——然而叫天竟沒有來。(焦急的等待,最后的失望) (二)研習5~6段: 1、 他在異鄉感到如此的冷清,空虛,發瘋,所以就連現在流行的出國熱在作者的眼里也不屑一提:“我就那么在乎法國的面包和雷諾牌汽車?”那么他思念的故鄉是什么樣的?用文中的詞概括。 明確:貧瘠臟亂 2、 故鄉是貧瘠臟亂的,沒有異國的繁華酥骨,靜謐侵肌,幽深詭譎,這里作者運用了排比,對比的修辭手法凸顯出故鄉的這一特點,對于這樣的故鄉,作者又是什么感受呢? 明確:惦念,親切,激動, 3、 讓作者惦念的,感到親切、激動的是故鄉的什么呢 ? 明確:第5小節:惦念親人,這一段中作者給我們想象了一幅充滿溫情的畫面,告訴我們人們無論走到哪里,都沒法不時常感懷身后遠遠的一片熱土,故鄉有他的親人,故鄉有他的過去,人們對故鄉的這份感情不會因為時光的流逝和距離的遙遠而沖淡,反而會積淀得越來越濃。 第6小節:故鄉的景與物:作者寫到聽到舒伯特的某支獨唱曲,想象到的卻常常是故鄉的小徑、月夜、草坡、小羊、犁頭。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太過思念自己的故鄉了,即使舒伯特的獨唱曲是在歌頌宮廷或愛情,但他卻認為它應該是獻給故鄉的。這正如對話欄中王國維所說:“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幻燈片) 【延伸】: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 這里的“月”、“花”、“鳥”都帶上了作者的主觀色彩,就像他相信所有中國二胡都只能演奏悲愴,即便是賽馬曲與趕集調那種歡快的曲調也是帶淚的笑。 (三)研習7、8段: 1、故鄉有親人,有令他懷念的景與物,所以作者雖身在異鄉,心卻回歸故鄉,除了這個原因之外,還有什么力量讓
他對故鄉魂牽夢繞?在作者眼里,故鄉意味著什么?人和故鄉的關系是什么?請同學研讀7、8兩段,小組討論,找出能揭示人與故鄉關系的句子,并在旁邊寫上你們的評點,也就是你們對這些句子的理解,感受,評點可以從內容,情感,寫作手法,作用等方面入手。 明確:故鄉和人的關系:生命之根,奉獻之所,精神家園 可能涉及到的句子: (1)“故鄉存留了我們的童年,或者還有青年和壯年,也就成了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們自己。” 故鄉有我們成長的酸甜苦辣,那是我們人生的記憶。 (2)故鄉有你的血、淚,還有汗水,故鄉的.美麗總是悲傷的” 故鄉不是商品,不是旅游景區,不是往返車票和周末消遣。故鄉比旅游景區多了血、淚、汗水。故鄉有我們奮斗時灑下的汗水,留下了一個人的喜怒哀樂,甚至帶著淚痕和血的悲歡離合。所以故鄉的美麗總是悲傷的。這是一點。 (另外,在我們記憶中,故鄉的風物,人情等等,都被我們賦予了自己的情感,當在異鄉時,故鄉的一切,大多是值得我們眷戀的,“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這樣,即使是故鄉再平凡的小徑、月夜、草坡、小羊、犁頭,也如畫般美麗。可是這種美,又不可避免的引出悲,“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那闊別已久的故土上,可還保留著你記憶中的樣子?懷舊是我們對故鄉亙有的情感,當舊的消逝了,不可避免地會悲傷。) 知識延伸: 【PPT顯示】 故鄉是你多年生活的地方。你曾在那里呱呱落地,跟媽媽牙牙學語,邁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感受過初次的激動,結識了最初的朋友,啟迪了你的智慧之窗。故鄉就是你的母親,她教過你,呵護過你,好好研究你的故鄉吧,認認真真地研究她的每條街道和她的居民吧。 (意大利•阿米琪斯《馬路文明》) 故鄉賦予我們生命,故鄉有我們成長的酸甜苦辣,有我們付出的汗水,流下的血和淚。此后,無論走到哪里,我們的心都會連著故鄉,由此可見故鄉是我們的生命之根。 (3)那種失望不同于對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種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將真正生長出金麥穗和趕車謠”? 對故鄉的失望可能含有期望更美好的意思,即使是真的失望,也不妨礙對它的真愛。這是浸著心血、發自內心的愛,這種愛,才能引發有價值的物質與精神的創造。人不會對故鄉真正失望,勞動和奉獻會使故鄉繁榮富強,也就是說,對故鄉你可以失望得滴血,但“血沃之地將真正生長出金麥穗和趕車謠。”生長出豐收,物質上豐裕;生長出你對故鄉的歌,精神上充實。 這種失望也存在于很多的文學作品中,例如魯迅的《故鄉》中就這樣寫道:“在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點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阿!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 (故鄉還是那過個故鄉,還是有圓月、沙灘、西瓜地的沙灘,只是離家之人的精神思想發生了變化而已,渴望改變故鄉的現狀。) (4) “故鄉意味著我們的付出……只有艱辛勞動過奉獻過的人,才真正擁有故鄉,才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鄉’的情懷”? 因為只有奮斗、奉獻,才會在故鄉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跡,故鄉也才會作為你生命的一部分而不可分離,才會有感情上的不可割舍的珍惜。 這里可以看出故鄉是一個人的奉獻之所。 (5)沒有故鄉的人一無所有。而萍飄四方的游子無論是怎樣貧困潦倒,他們聽到某支獨唱曲時突然涌出熱淚,便是他們心有所歸的無量幸福。 人是要有一個守望精神的家園的。故鄉有他們的血、汗水、創造的財富,因此,也成了他們心靈的棲息地,精神的家園,是一份無價的財富。擁有故鄉的人才擁有心靈回歸的無限幸福。 總結:故鄉是一個人的根,是風險之所,是一個人的心靈歸屬和寄托,是一份無價的財富。所以游子的心才要一次次地歸去。 通過這些句子的分析,我們就能回答p55頁上評點2的問題,故鄉是什么呢?故鄉是生命之根,是奉獻之所,是精神的家園。 三、總結課文 《我心歸去》的哲理性很強。文章不長,但把人與故鄉的關系闡發得非常透徹,許多說法非常有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