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19
這是圓錐的認識教學反思簡短,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本課中,我將學具和現代化多媒體網絡技術有機地結合起來,直觀、形象地展示圓錐體,并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列舉了生活中的圓錐。如:圓錐形煤堆、圓錐形糧堆、削過的鉛筆頭等,幫助學生建立起圓錐的表象。然后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學具,通過看一看、摸一摸、說一說等活動去發現圓錐的特征,在實踐中去理解概念。為了突破教學的重難點,我給學生創設自主探究知識的空間,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討測量圓錐的高的方法,學生們積極參與,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見解,最后得出了測量圓錐高的方法。這時我趁熱打鐵,讓學生動手測量手中圓錐模型的高,小組同學配合默契,很快地測量出了圓錐模型的高。為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我又通過多媒體直觀演示測量圓錐的高,再次 強化了知識。
設疑能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我提出了問題:“同學們想不想知道圓錐體立體圖形展開后會是什么樣子呢?”請同學們猜一猜,有的學生說:“是一個圓形和一個扇形。”他們的`猜測是否正確呢?請同學們快動手進行驗證吧!學生馬上動手驗證,最后得出結論,他們的猜測是完全正確的。接下來我在學生面前進行了直觀演示,又通過多媒體動態演示圓錐展開的過程,圓錐高的測量方法,有效地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難點,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
同時,我還注意了知識間的對比,在學習完圓錐的認識以后,我讓學生把圓柱和圓錐的特征以及展開圖進行了有效地對比,讓學生回答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學生能準確地回答。從而加深了學生的認識和理解,完善了學生的知識系統。
通過這一系列的數學活動,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們能積極參與探索知識的過程,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同時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索知識的能力。
但也存在不足之處,教具和學具準備的不充分,我在示范畫圓錐立體圖形時,沒有用三角板去畫,而是用手去畫,畫完的圓錐立體圖形不夠規范和美觀。還有學生的學具(圓錐模型)沒有達到人手一個,這樣給動手操作帶來不便。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我一定重視教具和學具的準備工作,確保教學效果更完美
“說課”是教學改革中涌現出來的新生事物,是進行教學研究、教學交流和教學探討的一種新的教學研究形式,也是集體備課的進一步發展,而【說課稿】則是為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說“怎樣教”,下面是六年級數學《圓的認識》的說課稿,請參考!
一、說教材
圓的認識是小學數學六年級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學過平面直線圖形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的教學是進一步學習圓的周長和面積的重要基礎,同時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也很重要。
這節教材的內容有:圓心、半徑和直徑的認識,圓的特征。
二、說教學目標和學習學目標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理解圓的各部分名稱,?感受并發現同一圓內半徑和直徑的特征以及它們的關系。并提高培養學生的動手*作能力、觀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2、讓學生經歷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等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通過活動曾強學生的空間觀念,發展數學思考。
3、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圓與生活的聯系,從數學的角度感受圓的美,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信心。
學習目標:認識圓,知道圓各部分的名稱;掌握圓的特征,知道直徑和半徑的相互關系。
教學重點;學生掌握圓的各部分名稱及同一圓內半徑與直徑的關系。
教學難點:半徑、直徑、及其關系。
三、說教學方法
1.教法。
思維往往是從動手開始的,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用多種感官參與到知識的生成過程中。要解決數學知識抽象*與學生思維形象*之間的矛盾,關鍵是引導學生動手*作。本節課在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圓的特征,教學圓的畫法時,安排讓學生折一折、畫一畫、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與討論,讓他們探索、發現圓的特征。
2.學法。
教師不單要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所以我在學法上安排: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等方法。教學圓的特征時,主要采用*作法,學生借助圓形紙片,通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使多種感官參與活動,發現特征后,能用語言表達出來,培養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能自學的盡量讓學生自學,教學圓的畫法時,采用嘗試法與*作法相結合,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概括能力、探索精神和嘗試精神。
四、說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我首先讓學生欣賞圖片,并抽象出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圓的。從生活圖片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初步感知圓,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探索新知部分
(1)找圓心、認識半徑、直徑
首先讓學生把事先準備好的圓形紙對折后打開,用筆和直尺把折痕畫出來,并在圓形紙的其他位置上重復上面的折紙活動二、三次。*作后,問:“你發現什么?”通過自學課本讓學生自己去解它們的名稱和特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2)研究圓的直徑半徑的特征以及相互關系。
我想讓學生畫幾條直徑和半徑,并讓學生量一量,比一比,把自己的發現先在組內交流再大組匯報,學生匯報時讓學生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直徑都相等任何直徑都是半徑的2倍呢能舉例說明嗎。我出示兩張大小完全不同的圓形紙片,問:“這兩個圓的半徑相等嗎?”學生恍然大悟,必須加上“在同一個圓內”這個前提。從而更深刻地理解圓的特征,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接著讓學生用字母表示出同一個圓內直徑與半徑的關系。我這樣設計意在于讓生學生通過動手、測量、觀察、比較等活動,讓學生知道在同圓或等圓中,所有的直徑都相等,所有的半徑都相等,直徑是半徑的2倍。
總之我在自主學習是盡可能的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不要讓自主學習流于形式。在展示交流時要盡量把展示的機會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展示中不斷獲取知識和方法。我要盡量做到調控和把握。在檢測時我在把握基礎的同時注意提升*練習針對易錯點設計判斷,選擇生活應用等題型,從不同角度,不同知識點對學生進行考測。
單元總目標:六年級數學《(圓柱、圓錐)單元備課》的教案
1、認識圓柱、圓錐的各部分的名稱,掌握圓柱、圓錐的特征。
2、理解圓柱的表面積、側面積、體積的意義。會推導表面積、側面積、體積的公式,認識進一法取近似值,能靈活解決實際問題。
3、掌握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能靈活解決實際問題。
4、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歸納的能力,以及空間觀念。
5、培養學生邏輯思考能力,有條理性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單元重點:圓柱體體積的計算
單元難點:
(1)圓柱體體積公式的推導過。
(2)圓柱體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
(2)利用圓柱體、圓錐體等底等高條件下的關系解有關復雜應用題。
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關鍵:充分運用直觀教具,進行割拼演示、實驗,有目的、有步驟地引導學生觀察、思考,推導出計算公式和有關概念。
單元難點的剖析:
(1)表現為:學生難于想到把一圓柱體的立體圖形轉化成什么圖形來研究。怎樣把它轉化。
原因:圓柱體和長方體在表面看來并沒有什么聯系。并且學生還很難由圓與圓柱的聯系,而想到圓能轉化成長方形來研究,圓柱就可以轉化成長方體來研究。
解決策略:首先回憶研究圓的面積計算時把圓轉化成什么圖形?如何剪拼成了這個學過的圖形?借助多媒體課件把一個個完全一樣的圓形堆成一個圓柱體,通過這個過程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力進行猜想:圓柱體能剪拼成什么圖形,請學生試試看。
(2)表現為:對圓柱體的側面積公式容易獲得,但學生對已知R或D求側面積的問題,學生轉不過,容易用底面積乘高來計算。而對表面積的計算,由于表面積公式中涉及的公式較多,學生往往不小心就弄混公式。
(3)表現為: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會用錯公式,如:求側面積的求成了表面積,求體積的求成了表面積等。
原因:學生可能對概念、公式記憶較熟,但在具體的問題環境下用錯公式。主要還是學生對概念的感知不夠。
解決策略:(1)為新課教學做好準備,充分復習好圓的周長的計算方法、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2)借助實物多讓學生感知概念的意義,不能死記硬背,要能用自己話說清楚。特別對中下生應多結合實物或圖形指出問題要求的部分。
(3)公式一定讓學生動手操作參與到推導過程中,不能把公式直接交給學生。
(4)學生自備圓柱體形狀的物體,每節課的新課鋪墊、例題教學、或是練習講評都借助于具體的實物,讓學生一邊口述、一邊指著實物來說,加強感知。
單元策略:基于本單元是研究幾何圖形的有關知識,教學中主要采用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實驗等直觀手段輔助教學。多讓學生參與獲得公式或經驗。如:圓柱體展開圖的特征、側面積、表面積、體積及圓錐體的體積計算。
錯例的估計和采集:概念辨析題:(1)一只鐵皮水桶能裝水多少升是求水桶的()。(2)做一只圓柱體的油桶,至少用多少鐵皮,是求油桶的()(3)做一節鐵皮水管,要多少鐵皮是求水管的()(4)給個圓柱體的花瓶包裝在盒子里,需用多大的盒子是求花瓶的'()
分析及策略:這些屬于概念不清的問題,因為這些知識點本身有聯系又有區別,所以易混,因此教學中重點在新授中注意讓學生多體驗、多感受。還要在綜合練習中加強對比,溝通它們的聯系和區別。
解決問題:(1)一個圓錐形的沙堆,底面直徑是2米,高是0.5米,如果每立方米是800千克,這堆沙子一共多少千克?寫出基本關系式再解答
(2)有一個禮堂內有8根直徑是50厘米、高5米的圓柱形的柱子,用了8千克的紅色油漆粉刷,每平方米需用多少油漆?寫出基本關系再解答
分析及策略:此類型的錯誤主要是公式用錯,原因還是對概念不清,解題思路不明,因此,教學中在保證理解概念的前提下多讓學生講思路、強調解答步驟的書寫要有條理。
有關圓柱體和圓錐體的混合題:(1)等底等高的圓柱體和圓錐體,圓錐體的體積是圓柱體的體積的(),圓柱體體積比圓錐體體積多(),圓錐體積比圓柱體少()。
(2)一個圓柱體積是96立方厘米,與它等底等底高的圓錐體積是()立方厘米,圓錐體積比圓柱體積少()立方厘米。
(3)一個圓錐和一個圓柱等底等高,它們體積之和是36立方分米,圓柱體積比圓錐大()立方分米。
分析及策略:此類型題的錯因主要是對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還只是一個圓錐體積公式的獲得過程,是停在表面上的認識,并沒有真正通過實驗過程對兩者在一定條件下的關系弄清楚。因此這個推導過程中應讓學生把兩種幾何體的體積關系,能反說、正說、比多少等都能說清。
練習題的分析:重點講解的題目:39頁第10題(重點說明生活中常說的圓柱體的長也就是數學意義上的圓柱體的高)。40頁的13題(體積公式與比例知識的綜合運用,即利用底面積一定時體積和高成正比例的關系來確定兩個圓柱體體積的比,求出第二個圓柱體的體積,最后求出它們的差。)45頁的第6題(關鍵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了解測量圓錐的高的方法。)、第8題(訓練學生的解題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11題(由圓錐的體積: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1:3,那么現在它們的比是1:6,底是相等的那說明圓柱的高是圓錐高的2倍,于是圓柱的高是9.6。實際上是圓錐與圓柱體積關系的靈活應用。)
課時安排:1、圓柱的認識31頁至33頁及例1
2、圓柱的表面積33頁例2--例3
3、圓柱的體積公式的推導36頁例4及補充一道已知R求V的例題。
4、認識圓柱的容積37頁例5
5、圓柱有關公式的對比練習39頁8、9(增加不同位置類型的圓柱體)39頁7、10
6、圓錐的認識41頁
7、圓錐的體積公式的推導42頁至43頁例1
8、圓錐體積的應用43頁例2
第三課時課例教案:天河區華陽小學楊海英
第三課時:計算圓柱體的體積36頁例4及補充例題(已知R求V)
目標:1、使學生知道圓柱體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理解圓柱體體積的計算公式,并能正確應用公式計算圓柱體體積。
2、再次培養學生利用轉化的思想探索新知的意識。
重點:圓柱體的體積公式的推導。
難點:圓柱體體積公式的推導
教具和學具:教師準備課件一個,投影儀,學生準備圓柱形的橡皮1~2塊。
重點包含要素的分析:1、讓學生能從知識間或圖形的聯系的角度想到把圓柱體轉化為長方體來研究它的體積。逐漸培養學生科學的猜想能力。
2、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是學生重點掌握的內容,并且掌握轉化前后兩種圖形各個量間的關系,也是靈活運用公式的關鍵。
與其它教學重點的聯系:掌握V=SH是解決有關求圓柱體的體積或容積基礎,同時也是下一步學習圓錐體體積計算的基礎。
突出重點的策略:1、回憶圓形面積的推導過程,利用媒體課件演示把一個個完全一樣的圓形堆成圓柱體的過程來啟發學生猜想:圓柱體能切拼成我們學過的什么圖形呢?激發學生的思維。
2、學生有前面的推測,讓學生小組合作用實物(學生自備圓柱體形狀的橡皮)操作,驗證猜想,探索體積的計算方法。
3、補充一個已知R求V的例題進一步突出求V必須先求S。突出V=SH的基礎性。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體積的概念
2、我們學過求哪些幾何圖形的體積?怎樣求?
(為學習圓柱體的體積的意義做遷移,并為學生原有知識結構填充新知做好準備)
3、同學們知道什么是圓柱體的體積嗎?
4、想知道怎樣計算圓柱體的體積嗎?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探索圓柱體的計算方法。-----出課題
二、新課探索:
1、;以前我們所研究過的幾何圖形面積、體積的計算方法時,使用最多的是什么方法?
如:圓的面積公式是怎樣得來的呢?請看多媒體課件演示過程。接著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課件演示把一個個完全一樣的圓堆成一個圓柱體)能否也利用轉化的思想把圓柱體轉化成學過的幾何圖形?
2、轉化成什么圖形,小組討論。(猜想)
3、匯報猜想的結果。
4、動手實踐:把圓柱體切拼成近似的長方體。
5、思考討論:轉化后的長方體與原來的圓柱體各個部分有什么聯系?
6、匯報,全班交流。
長方體的體積=圓柱體的體積
長方體的高=圓柱體的高
長方體的底面積=圓柱體的底面積
7、根據以上過程請在小組內對照圖形講述圓柱體體積的計算公式。匯報如下:
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圓柱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V=Sh
8小結:正方體、長方體、圓柱體的體積的計算方法
V=Sh
三、公式的應用:1、教學例題4:一根圓柱形鋼材,底面積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1)帶領學生畫圖。(培養學生會畫圖幫助分析的能力)
(2)讓學生講方法,嘗試列式。教師板書過程。
2、補充例題:已知一個圓柱形的茶葉筒,底面半徑是5厘米,這個茶葉筒的體積是多少?
學生討論方法匯報,教師板書解題過程:
3、小結:對比以上兩個題的解題過程,你覺得計算圓柱體的體積一定要根據條件先計算什么呢?(明確只要不是直接給出底面積,那就必須先由條件求出底面積。并補充V=лr2h)
四、鞏固練習:38頁1、2
五、全課總結:今天你學到了什么?
教材分析
本小節的教學內容包括圓錐的認識和圓錐的體積,它是在學生掌握了圓的周長、面積和圓柱的表面積、體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小學階段幾何知識的最后部分.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圓錐,掌握圓錐的特征以及各部分名稱;理解求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會運用公式計算圓錐的體積.
圓錐體是人們生產、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形體.教學這一部分內容即能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基礎,又可以幫助學生掌握解決實際圓錐問題的方法.
教材通過直觀引導學生觀察、實驗、判斷推理得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這樣不僅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還能培養學生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根據對過去學生試卷的分析,在計算等底等高圓柱、圓錐體積的變形題中,錯誤率比較高,主要原因是對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的體積之間的關系不清,因此教學中對于算理的推導要特別注意.
教法建議
本小節的`教學內容包括圓錐的認識和圓錐的體積,它是在學生掌握了圓的周長、面積和圓柱的表面積、體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圓錐,掌握圓錐的特征以及各部分名稱;理解求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會運用公式計算圓錐的體積.
教學圓錐的認識,重點是掌握圓錐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稱.教學時首先需要復習已學的圓柱體的特征,然后結合實物,通過對比,使學生掌握圓錐的特征.教學圓錐的高的測量方法是教學的難點,教師可引導學生猜測、動手實測操作,利用課件演示測量過程,使學生順利突破難點.教學時要充分的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空間.
教學圓錐的體積,重點是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教學時可以按照演示:利用課件演示圓錐體的形成;猜想:你覺得圓錐的體積和什么立體圖形有關系?有什么關系?操作:通過實驗(包括等底等高和不具備等底等高條件的多個實驗)引導學生推導圓錐體的體積公式;驗證:進行基本計算四個步驟組織學生創造性學習.教學中通過學生大膽的猜想嘗試與創新,自主探究,推導圓錐體的體積公式.教學時要充分的為學生提供創造空間.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