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19
這是圓錐的體積例3教學設計,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選自九義教材第十冊第四單元第二小節第一部分《圓錐的認識》,圓錐是小學階段認識的九個立體圖形之一。我們要想認識圓錐,進一步學習有關它的知識,首先要了解它的特征。因此教材把它安排這一部分內容的第一節,為下面學習起到一個良好的鋪墊作用。由于圓柱與圓錐的知識是密切相關的,可以把圓柱的高和底不改變的情況下,削成最大圓錐體,通過這一點可以利用正遷移的規律由圓柱的體積推出圓錐的體積,把圓錐的認識安排圓柱的認識之后,為學習圓錐的體積起到了一個橋梁的作用。
2、教學目標及確立的依據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的特點,以及考慮學生的認知規律,我確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⑴認知目標: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圓錐,掌握圓錐的特征,會看圓錐的平面圖。
⑵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⑶情感目標:用生活中的圓錐讓學生體會所學知識的生活價值,培養學生熱愛數學學習的情感、態度。
依據以上的教學目標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圓錐的特征。
教學難點:測量圓錐的高。
二、教材處理
由于已經是五年級的學生了,他們的動手能力,接受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都有明顯的提高,所以在教學時讓學生動手實踐,交流合作,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親自體驗感知圓錐的特征與測量高的方法。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并根據具體情況想出多種測量高的方法。
三、教學方法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我對教材的.分析、挖掘,本節課主要用實踐探究的教學方法。首先讓學生根據學具觸摸探究圓錐的特征。然后學生動手實踐,合作交流測量高的方法。然后讓學生練習、總結新知。教學中注重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新知,交流體會新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四、教學手段
本節教學時教師準備圓錐形物體一個,圓錐模型一個,多媒體。學生準備圓錐型實物,一塊平板,一把直尺。教學手段化靜為動,形象地展現了高的平移,圓錐側面展開等難以講述的內容,把抽象的知識直觀化,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五、教學程序
1、新課導入
由復習導入新課,讓學生說出圓柱體的特征是什么?以及什么是圓柱,高,圓柱有多少條高?學生回答后,教師直接導入,上節課我們認識了圓柱,今天我們新認識一種形體——圓錐來進入新授。便于學生運用已學知識推動新知識的學習。
2、探索新知
首先認識圓錐的特征。
教師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圓錐,看一看,摸一摸,感受一下它和我們所學圓柱有什么不一樣?學生先自己操作、觀察,再把自己看到的摸到的在小組交流,然后向全班匯報。圓錐有一個頂點,一個側面是曲面,一個底面是圓形。說明:從圓錐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是圓錐的高。并利用學具,同桌互指圓錐的底面,側面,頂點,高。用字母,r,h分別標出底面圓心,半徑和高,需要強調的是:引導學生沿著曲面上的線都不是圓錐的高,圓錐的高是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
其次動手實踐測量圓錐的高。
教師先讓學生自學課本:如何測量圓錐的高,并用學具合作測量圓錐的高。想一想:還有什么方法可以測量圓錐的高呢?學生先獨立思考,再交流,合作實踐尋找測量高的方法(如將圓錐物體從中間劈開等方法),讓學生比較方法的實用性,還是書
中平移的方法好。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多選擇實用,便捷的方法。圓錐有幾條高,為什么?
最后認識圓錐側面的展開圖
首先讓學生猜想圓錐的側面展開圖是什么樣的圖形?然后動手實踐操作。讓學生小組合作用紙把手中的圓錐包起來,注意從頂點到底面的紙成了圓錐的側面。把這個側面展開看一看是什么形?(學生回答后是扇形)。用多媒體展示過程,加深對圓錐側面的認識。
3、反饋練習。
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充分得到提高,個性得到發展,我設計出了目標明確,重點突出,層次分明的練習。
1)、出示各種立體圖形讓學生找出圓錐。
2)、說一說你見過的哪些物體是圓錐形的。
3)、用硬紙做一個圣誕老人的帽子,再量出它的底面直徑與高各是多少?
4、總結
讓學生來總結本課的知識或談一下自己的學習體會。
[板書設計]
圓 錐 的 認 識
圓錐的底面是個圓,圓 錐的 側面是一個曲面。
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 心的距離是圓錐的高。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選自九義教材第十冊第四單元第二小節第一部分《圓錐的認識》,圓錐是小學階段認識的九個立體圖形之一。我們要想認識圓錐,進一步學習有關它的知識,首先要了解它的特征。因此教材把它安排這一部分內容的第一節,為下面學習起到一個良好的鋪墊作用。由于圓柱與圓錐的知識是密切相關的,可以把圓柱的高和底不改變的情況下,削成最大圓錐體,通過這一點可以利用正遷移的規律由圓柱的體積推出圓錐的體積,把圓錐的認識安排圓柱的認識之后,為學習圓錐的體積起到了一個橋梁的作用。
2、教學目標及確立的依據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的特點,以及考慮學生的認知規律,我確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⑴認知目標: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圓錐,掌握圓錐的特征,會看圓錐的平面圖。
⑵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⑶情感目標:用生活中的圓錐讓學生體會所學知識的生活價值,培養學生熱愛數學學習的情感、態度。
依據以上的教學目標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圓錐的特征。
教學難點:測量圓錐的高。
二、教材處理
由于已經是五年級的學生了,他們的動手能力,接受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都有明顯的提高,所以在教學時讓學生動手實踐,交流合作,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親自體驗感知圓錐的特征與測量高的方法。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并根據具體情況想出多種測量高的方法。
三、教學方法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我對教材的.分析、挖掘,本節課主要用實踐探究的教學方法。首先讓學生根據學具觸摸探究圓錐的特征。然后學生動手實踐,合作交流測量高的方法。然后讓學生練習、總結新知。教學中注重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新知,交流體會新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四、教學手段
本節教學時教師準備圓錐形物體一個,圓錐模型一個,多媒體。學生準備圓錐型實物,一塊平板,一把直尺。教學手段化靜為動,形象地展現了高的平移,圓錐側面展開等難以講述的內容,把抽象的知識直觀化,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五、教學程序
1、新課導入
由復習導入新課,讓學生說出圓柱體的特征是什么?以及什么是圓柱,高,圓柱有多少條高?學生回答后,教師直接導入,上節課我們認識了圓柱,今天我們新認識一種形體——圓錐來進入新授。便于學生運用已學知識推動新知識的學習。
2、探索新知
首先認識圓錐的特征。
教師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圓錐,看一看,摸一摸,感受一下它和我們所學圓柱有什么不一樣?學生先自己操作、觀察,再把自己看到的摸到的在小組交流,然后向全班匯報。圓錐有一個頂點,一個側面是曲面,一個底面是圓形。說明:從圓錐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是圓錐的高。并利用學具,同桌互指圓錐的底面,側面,頂點,高。用字母,r,h分別標出底面圓心,半徑和高,需要強調的是:引導學生沿著曲面上的線都不是圓錐的高,圓錐的高是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
其次動手實踐測量圓錐的高。
教師先讓學生自學課本:如何測量圓錐的高,并用學具合作測量圓錐的高。想一想:還有什么方法可以測量圓錐的高呢?學生先獨立思考,再交流,合作實踐尋找測量高的方法(如將圓錐物體從中間劈開等方法),讓學生比較方法的實用性,還是書
中平移的方法好。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多選擇實用,便捷的方法。圓錐有幾條高,為什么?
最后認識圓錐側面的展開圖
首先讓學生猜想圓錐的側面展開圖是什么樣的圖形?然后動手實踐操作。讓學生小組合作用紙把手中的圓錐包起來,注意從頂點到底面的紙成了圓錐的側面。把這個側面展開看一看是什么形?(學生回答后是扇形)。用多媒體展示過程,加深對圓錐側面的認識。
3、反饋練習。
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充分得到提高,個性得到發展,我設計出了目標明確,重點突出,層次分明的練習。
1)、出示各種立體圖形讓學生找出圓錐。
2)、說一說你見過的哪些物體是圓錐形的。
3)、用硬紙做一個圣誕老人的帽子,再量出它的底面直徑與高各是多少?
4、總結
讓學生來總結本課的知識或談一下自己的學習體會。
[板書設計]
圓 錐 的 認 識
圓錐的底面是個圓,圓 錐的 側面是一個曲面。
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 心的距離是圓錐的高。
一、教學內容分析
《圓柱和圓錐》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內容,通過本單元的學習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掌握了圓柱的基本特征、表面積和體積的計算之后安排的,學習圓錐首先要了解它的特征,由于圓錐與圓柱的知識密切相關,我們可以對比于圓柱的特征學習圓錐,同時為后面圓錐體積的學習做鋪墊。
二、學情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空間觀念,學生的主觀性和能動性大大提高,能夠有意識的探索未知世界,同時分析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也有明顯的提高,動手操作能力有所發展。這一階段的學生積極主動,愿意表現自己,希望被老師關注,教學中抓住這些特點,運用圓錐實物圖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活動中學習圓錐的基本特征;動手操作中,讓學生發表見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課堂的參與度。
三、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圓錐,掌握圓錐各部分的名稱以及圓錐的基本特征,建立圓錐的幾何模型;
2、理解圓錐高的概念,在動手操作中經歷圓錐高的測量過程,學會測量圓錐的高;
3、培養學生有序觀察、合作學習、動手操作和科學探究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圓錐各部分的名稱和基本特征;
難點:圓錐高的認識和測量
五、教學方法:
摸一摸,看一看,剪一剪,量一量
觀察、比較、操作、分析討論、大膽探究、總結歸納
六、教學準備:洋蔥微課,課件、圓錐形紙片、圓錐模型
七、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1、教師操作:同學們,如果把這個線團看作數學中的一個點,那么這是什么?(線段)我們讓它動起來,看到了什么?(圓錐)今天我們來認識圓錐。(板書課題:圓錐的認識)
2、師生交流:同學們,生活中你們見過哪些圓錐形的物體?
(二)、初步感知
觀看洋蔥微課《圓錐的認識》:
1、觀察圖片,你們找到圓錐了嗎?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像這樣的圖形叫做圓錐體,簡稱圓錐。(引出概念)
圓錐有頂點、底面、側面。(學生匯報)2、我們知道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是長方形,圓錐呢?學生介紹圓錐的側面展開圖,并說一說你是知道的?沿著剪開的這條線叫做圓錐的母線。(課件演示圓錐的側面展開圖)
(三)、合作探究
1、高的認識
(1)老師提供一些半徑一樣的圓,請大家剪出扇形,圍成圓錐。圍成的圓錐會一樣嗎?(小組合作,按照要求,做出圓錐)(2)同學們,你們覺得哪個更高一些?圓錐的高指的是什么?圓錐的高隱藏在里面,有什么辦法找到它?
(3)請小組討論:哪一條是圓錐的高?圓錐有幾條高?圓錐的高:從圓錐頂點到底面圓心之間的距離叫做圓錐的高。
2、高的測量
同學們,你們能量出圓錐的高嗎?小組制定方案。請同學展示圓錐高的測量方法,并說一說你是如何測量的?(學生展示,并找出最佳的測量方法,展示課件)
說一說,在我們測量圓錐高的過程中要注意什么?
教師指導:
測量步驟: (1)先把圓錐的底面放平; 用一塊平板水平地放在圓錐的頂點上面;豎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間的距離。
注意的事項: (1)圓錐的底面和平板都要水平地放置。 (2)讀數時一定要讀平板下沿與直尺交會處的數值。
(四)、歸納比較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對于圓錐的基本特征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也學會了測量圓錐的高,下面請同學們來比較一下圓錐與我們前面學習的圓柱有什么異同點,來完成老師課件上的這個表格。
(五)、練習鞏固
通過剛才的學習,你能完成下面的練習嗎?(一)、判斷
1、圓錐的側面是一個曲面。( )
2、圓柱的側面展開是長方形,圓錐的側面展開也是長方形。( )
3、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任意一點的連線叫做圓錐的高。( )
4、圓錐的底面是圓形的。( )
(二)、下面哪些物體是圓錐
(三)教材第32頁做一做
(六)、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這節課我們一起研究學習了圓錐的基本特征,也找到了圓錐與我們前面學習圓柱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在后面的學習中我們要多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和思考,你一定會發現它們之間的聯系,獲得更多數學的樂趣。
教學反思
在本課中,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營造了寬松的課堂學習氛圍。重視學生的操作觀察、動手實踐,讓學生根據自身的認識提出問題。把學生對圓錐的認識主要建立在親自對圓錐“看一看”“摸一摸”、“剪一剪”等具體的感知動作上,通過學生的操作觀察與“說一說”“辯一辯”幫助學生建立起圓錐的表象。在圓柱和圓錐認識以后,我讓學生對于圓柱和圓錐的特征進行了有效的對比。從而使學生對于圓柱和圓錐的面、高有了更深的認識,完善了學生的知識系統。
本課中,我將學具和現代化多媒體網絡技術有機地結合起來,直觀、形象地展示圓錐體,并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列舉了生活中的圓錐。如:圓錐形煤堆、圓錐形糧堆、削過的鉛筆頭等,幫助學生建立起圓錐的表象。然后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學具,通過看一看、摸一摸、說一說等活動去發現圓錐的特征,在實踐中去理解概念。為了突破教學的重難點,我給學生創設自主探究知識的空間,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討測量圓錐的高的方法,學生們積極參與,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見解,最后得出了測量圓錐高的方法。這時我趁熱打鐵,讓學生動手測量手中圓錐模型的高,小組同學配合默契,很快地測量出了圓錐模型的高。為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我又通過多媒體直觀演示測量圓錐的高,再次 強化了知識。
設疑能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我提出了問題:“同學們想不想知道圓錐體立體圖形展開后會是什么樣子呢?”請同學們猜一猜,有的學生說:“是一個圓形和一個扇形。”他們的`猜測是否正確呢?請同學們快動手進行驗證吧!學生馬上動手驗證,最后得出結論,他們的猜測是完全正確的。接下來我在學生面前進行了直觀演示,又通過多媒體動態演示圓錐展開的過程,圓錐高的測量方法,有效地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難點,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
同時,我還注意了知識間的對比,在學習完圓錐的認識以后,我讓學生把圓柱和圓錐的特征以及展開圖進行了有效地對比,讓學生回答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學生能準確地回答。從而加深了學生的認識和理解,完善了學生的知識系統。
通過這一系列的數學活動,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們能積極參與探索知識的過程,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同時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索知識的能力。
但也存在不足之處,教具和學具準備的不充分,我在示范畫圓錐立體圖形時,沒有用三角板去畫,而是用手去畫,畫完的圓錐立體圖形不夠規范和美觀。還有學生的學具(圓錐模型)沒有達到人手一個,這樣給動手操作帶來不便。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我一定重視教具和學具的準備工作,確保教學效果更完美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