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29
這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案北師大版,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學習主題介紹
學習主題名稱:《平行線及其判定》教學設計方案
主題內容簡介:1、了解平行線的含義。2、了解直線a平行于直線b的寫法。3、了解平行公理。4、了解平行線的判定方法。
學習目標分析
1、理解: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互為平行線。2、掌握:直線a與b互相平行的寫法。3、理解平行公理。4、掌握:平行線的3個判定方法。
學情分析
前需知識掌握情況:七年級的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已經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幾何知識。已經能明確在同一平面內,不重合的兩條直線至有兩種位置關系:相交和平行。能初步理解什么是相交線。但是掌握得還不夠熟練。需不斷加強。在新知識的講授中需要關注到不同層次學生的掌握程度。
對微課的認識:在前面的調查了解中,學生對于微課的認識是比較模糊的。但是七年級的學生還是保持的不錯的好奇心,對于新生事物十分感興趣。
學生特征分析
學習態度:大部分的學生的學習態度是端正的,對于知識的求知欲望還是比較強烈的。對于微課更是有著充足的興趣和動力去接觸。也有小部分學生的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態度不端正。通過微課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
學習風格:七年級學生幾何的學習興趣比較濃厚。學生更容易接受比較直觀的幾何知識。在學習幾何知識的過程中,他們更喜歡通過自己畫圖等方式的動手操作去學習新知識。
微課用于學生學習的教學策略分析
微課用于學生學習的目的:1、通過微課改變一種學習方式,更全面的展現知識。2、通過微課,使文字說明等抽象的知識更好的轉化為具體的知識點。3、通過微課更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4、通過微課是學習和復習變得更簡單,更有效。
微課用于學生學習的時機:1、微課用于課前預習階段。更好的做好知識準備。2、微課用于課堂的講授階段。通過生活案例引入課程,更好的講授知識點和例題。3、微課用于課后的復習階段。
微課用于學生學習的方式:1、課前階段,學生通過微課預習新知識。2、課堂上,教師通過指導學生觀看微課,更好的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3、課后復習階段,通過微課進一步掃除認知障礙,鞏固知識。
微課用于學生學習的教學片段設計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對應的教學目標
課前預習 根據微課引導學生學習平行線及其判定的新知識。初步了解平行線的判定方法。 觀看微課,自主預習新知識,并記下疑惑。 預習新知識。
復習前需知識 通過微課對相交線的知識進行復習 總結舊知識,明確學習內容 明確在同一平面內,不重合的兩條直線只有兩種位置關系:相交和平行。
導入新課 通過微課展示生活案例 觀看微課并思考。 通過具體案例引出抽象的幾何知識,掌握什么是平行線。
講授新知 通過微課展示平行公理和平行線的判定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觀看微課并動手演練,掌握新知識。 掌握平行公理。能初步使用判定方法進行判定。
課堂總結 引導學生總結本課知識。 學生通過學習進一步掌握平行線的判定方法。 能熟練掌握平行公理和判定方法。
課后復習 通過微課,及時鞏固知識。 學生完成練習進行知識鞏固。 鞏固新知。
微課用于學生學習的組織與管理
如何讓學生獲得微課資源:1、引導學生使用互聯網進行微課資源的搜集。2、在班級群分享自己的微課資源,在家長的協助下,學生下載資源進行學習。
如何確保學生學習了微課:制作調查問卷,請家長監督并在調查問卷上簽名,確保學生學習了微課。
如何評價微課學習效果:1、通過學習問卷進行初步調查。2、通過學習測試了解學生的微課學習效果。
一、說教材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
平行線的判定方法(1)這節課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五章相交線與平行線第2節平行線及其判定的第2課時內容,它是繼“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同角”即三線八角和平行線內容之后學習的又一個重要知識,它是繼續學習平行線的其它判定方法的奠基知識,更是今后學習與平行線有關的幾何知識的基礎。因此這節內容在七~九年級這一學段的數學知識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通過這一節內容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動手操作,主動探究及合作交流的能力。通過結合展示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鼓勵學生思考、歸納總結,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品質。 (二)教材的重點、難點
因為平行線的判定方法1“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是平行線其它判定方法的重要依據,所以它是這節課的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是
運用平行線的判定方法1,有條理地表達說理過程。
二、說目標
(一)知識目標:理解平行線的判定方法1: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并學會運用這一判定方法進行簡單的幾何推理:
(二)能力目標:通過“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這一判定方法的發現過程的教學,培養學生動手實驗操作能力,歸納分析能力。通過這一判定方法的運用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推理能力。 (三)情感目標:體會用實驗的方法得出幾何規律的重要性與合理性。進一步培養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的良好學習習慣和思維品質。
三、說教法、學法
(一)教法
1.實驗操作,探索新知 。
通過動手畫平行線并解答相關問題,讓學生在實驗操作中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營造良好的課堂氛
2交流歸納,揭示新知
讓學生通過討論交流,概括出平行線的判定方法1:兩條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這兩條直線平行。其目的是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積極地參與到觀察學習對象的關鍵特征,尋求平行線的判定方法的探索活動中去,主動地學習,積極地思考。并把自己觀察歸納出的結論與同學交流,加強同學間的合作與交流。這樣就為學生主動學習提供了機會。
3利用多媒體教學。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課堂練習,要求學生說出條件與結論,使學生準確把握平行線判斷方法1,從而突出教學的重點。 用多媒體展示例1、例2,層層設疑 ,啟發學生把例題中的已知條件作適當地轉化,使其符合平行線的判定方法⑴的題設條件。作這樣的啟發與分析,使學生逐步掌握這種“執果索因”的分析方法。教師先可以先請一個同學代表敘述說理過程,再請其他同學補充完整,這樣逐步培養學生說理的條理性與層次性,進而突破難點。
4注重評價
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對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數學活動,樂意與同伴進行交流和合作,給予充分的肯定。 在教學活動中重視讓學生展示解決問題時的思維過程。拓展性和開放性的練習安排,充分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并根據學生大量的信息反饋,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靈活安排教學細節,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以上教學,層層深入,始終讓學生參與整個問題的“發生”和“解決”過程,培養學生探索問題的能力,巧妙突破重難點。
(二)學法指導
1樂學: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讓學生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斷強化他們的創新意識,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去,成為學習的主人。
2學會:通過新知識的學習,讓學生學會應用新知識解決新問題,從而逐步完善其認知結構。
3會學:通過學生的親身參與,更進一步體會到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知識的重要方式
本課學習是在上節課的基礎上通過對例題、練習的分析和講解,進一步鞏固三個判定方法,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教學目標:
(1)理解平行線的判定方法.
(2)經歷平行線判定的探究過程,從中體會轉化的思想和研究平行線判定的方法.
教學重點:得到平行線判定方法的過程.平行線判定方法的應用
1.梳理舊知,引出新課
如何判斷兩條直線是否平行?
(1) 根據定義.
(2) 根據平行公理的推論.
2. 動手操作,歸納方法
你還記得如何用直尺和三角尺畫平行線嗎?
判定方法1 兩條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
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這兩條直線平行.
3.簡單推理,得出判定方法2和判定方法3
如果兩條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那么能否利用同旁內角來判定兩條直線平行呢?
判定方法3 兩條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如果同旁內角互補,那么這兩條直線平行.
平行線的判
判定方法1 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判定方法2 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判定方法3 同旁內角互補,兩直線平行.
4.鞏固新知,深化理
例1 如圖,你能說出木工用圖中的角尺畫平行線的道理嗎?
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例2 如圖, BE是AB的延長線.
(1)由∠CBE=∠A可以判定哪兩條直線平行?
根據是什么?
(2)由∠CBE=∠C可以判定哪兩條直線平行?
根據是什么?
答:(1) AD∥BC .根據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2)AE∥CD .根據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5.練習題
(1) 如圖,當∠1=∠2時,
AB 與CD平行嗎?
為什么?
(2) 在同一平面內,如果兩條直線都垂直于同一條直線,那么兩條直線平行嗎?為什么?
(3) 已知:如圖,四邊形ABCD中,
AC平分∠BAD,∠1=∠2,
AB與CD平行嗎?為什么?
6.布置作業
教科書 習題5.2 第1、4、7題
7.歸納小結及反思
(1)本節課,你學習了哪些平行線的判定方法?(2)你能用自己的語言敘述得到平行線判定方法的過程嗎?(3)判定方法2和判定方法3是通過簡單推理得到的,在推理論證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結合例題,能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解決與平行線的判定有關的問題的思路嗎?
一、內容和內容解析
本節課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七年級下冊“5.2.2平行線的判定”(第1課時).教科書要求學生能初步應用本章所學的知識(如平行線的判定)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及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體會研究幾何圖形的意義;整套教科書是按照“說點兒理”“說理”“推理”“用符號表示推理”等不同層次,分階段逐步加深地安排的.
本章的重點是垂線的概念與平行線的判定和性質,因為這些知識是空間與圖形領域的基礎知識,在以后的學習中經常要用到,這部分內容掌握不好,將會影響后續內容的學習.
1.關于平行線的判定方法1、判定方法2、判定方法3
(1)學生們已經學過了平行線的概念,但是,平行線是用“不相交”這種否定方式來定義的,這種否定的方式包含了對空間的想象.因為在實際生活中只有平行線段的形象,學生理解平行線是無限延伸著的,無論怎樣延伸也不會相交是學生理解的一個難點;如果有第三條直線存在的情況下,學生已經掌握了平行公理(如果兩條直線都與第三條直線平行,那么這兩條直線也互相平行)判斷兩條直線平行;對于畫平行線,用直尺和三角板輔助畫平行線的方法實際上就是畫相等的同位角,因為直尺和三角板靠著的角度是不變的.讓學生多做幾遍,找到這個過程中的不變量,這樣學生就欣然地接受這樣畫出的兩條直線是互相平行的.這樣學生就很容易接受平行線的判定方法1.在進行簡單說理訓練過程中引出平行線的判定方法2和平行線的判定方法3.
(2)結合兩條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的基本圖形引導學生用幾何語言準確表述平行線的判定方法1、判定方法2、判定方法3,培養學生轉化的數學思想,學會將陌生的轉化為熟悉的,將未知的轉化為已知的,這是學生本節課學習的難點,也是學生進行幾何推理的基礎.
2.關于簡單說理訓練
整套教科書是按照“說點兒理”“說理”“推理”“用符號表示推理”等不同層次、分階段逐步加深地安排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會用幾何語言準確表述平行線的判定方法1、2、3,逐步向推理和用符號表示推理過渡,將實驗幾何與論證幾何相結合,進一步培養學生幾何推理的能力,為后面學生進行幾何證明做好準備.
教學重點:探索平行線的判定方法1、判定方法2、判定方法3.
二、目標和目標解析
(一)教學目標
1.會識別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探索平行線的判定方法1、2、3;
2.會用符號語言表示平行線的判定方法1、判定方法2、判定方法3, 培養學生轉化的數學思想和運用幾何語言表述問題的能力.
3.在觀察、操作、想象、說理、交流的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和和抽象概括能力,初步形成積極參與數學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激發學生學習幾何圖形的興趣.
4.能初步應用本節所學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及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體會研究幾何圖形的意義.
(二)目標解析
1.使學生能準確識別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通過用直尺和三角板輔助畫平行線,找到這個過程中的不變量,給出平行線的判定方法1,在進行簡單說理訓練過程中引出平行線的判定方法2和平行線的判定方法3.
2.根據兩條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的基本圖形,會用符號語言表示平行線的判定方法1、判定方法2、判定方法3, 培養學生轉化的數學思想和運用幾何語言表述問題的能力.
3.通過動手操作、觀察、思考,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發展空間觀念;在觀察、操作、想象、說理、交流的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和和抽象概括能力,初步形成積極參與數學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激發學生學習幾何圖形的興趣.
4.能初步應用本節所學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及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體會研究幾何圖形的意義,符合“數學教學應從生活經驗出發”的新課程標準要求,調動學生學習幾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三、教學問題診斷分析
畫平行線實際就是畫相等的同位角,因為直尺和三角板靠著的角度是不變的.讓學生多做幾遍,找到這個過程中的不變量.這樣畫出的兩條直線是互相平行的,也為后面學習判定方法1作鋪墊.
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觀察與猜想,都是一些視錯覺的問題,這時學生觀察得到的結論,由于視錯覺原因經常不正確,安排這些觀察與猜想,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同時也提醒學生觀察要認真、仔細,有時觀察得到的猜想不一定正確,還要借助于實驗進行檢驗;觀察、實驗、猜想是科學技術創新過程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通過觀察和實驗提出問題,再提出猜想和假設,然后通過說理、推理去證明假設和猜想,也是本章教學呈現內容的一個重要方式.
安排學生動手實驗檢驗四邊形小紙板對邊是否平行的數學活動中,教師要求同學們分組檢驗并作詳細的記錄,學生親自動手實驗,能親身感受結論的真實性,讓學生通過度量(或測量)四邊形小紙板相對的兩條邊是否平行,探索發現幾何結論,然后再對結論進行說明、解釋或論證,為由實驗幾何到論證幾何的過渡做好鋪墊;幾何圖形是從實際中抽象出來的,所以幾何圖形的定義、性質都是比較抽象的,這一點對于學生來說有一定的困難.為了減少學生學習的困難,在教學安排時,注意根據七年級學生認知特點,加強了直觀教學,使教學內容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
采用探討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去發現利用內錯角和同旁內角判定兩條直線平行.課堂上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這樣分析和思考,根據平行線的判定方法1推出平行線的判定方法2、平行線的判定方法3,對學生進行說理訓練,培養學生轉化的數學思想,學會將陌生的轉化為熟悉的,將未知的轉化為已知的.包括后面的例題的設計都是要求學生能進行一些簡單推理,而不僅僅是觀察、實驗、探究得出一些結論,循序漸進的突破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要研究平行線的判定方法,不作嚴格的形式化的要求.由于內容較多,因此,教學時都要突出這個重點,課堂活動也要圍繞這個重點進行.在課堂上識圖、畫圖、幾何語言表述訓練、例題、練習,都主要圍繞如何判斷兩條直線平行來進行,反復利用平行線的判定方法1, 平行線的判定方法2,平行線的判定方法3.
教學難點
會用符號語言表示平行線的判定方法1、判定方法2、判定方法3, 培養學生轉化的數學思想和運用幾何語言表述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支持條件分析
根據本節課的教材內容特點,為了更直觀、形象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提高課堂效率,采用以觀察發現為主、多媒體演示為輔的教學組織方式.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設置帶有啟發性和思考性的問題,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思考.利用計算機和《幾何畫板》軟件,并結合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測量,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產生、發展和形成的過程.
五、教學過程設計
活動一:復習
1.直線AB、CD與EF相交,構成八個角,
(1)∠1與∠3是對頂角,圖中具有這種位置關系的角還有 ;
(2)∠1與∠2是鄰補角,圖中具有這種位置關系的角還有 ;
(3)∠1與∠5是同位角,圖中具有這種位置關系的角還有 ;
(4)∠3與∠5是內錯角,圖中具有這種位置關系的角還有 ;
(5)∠3與∠6是同旁內角,圖中具有這種位置關系的角還有 .
2.在同一個平面內,兩條直線除了相交之外還有其他位置關系嗎?
3.什么叫做平行線?請你用三角板和直尺輔助畫出兩條平行的直線.
(教師用電腦展示,學生觀察和思考)
【設計意圖】復習三線八角,為課上由角去推得直線平行做好準備;平行線是學生已有的概念,一般地,平行線是用“不相交”這種否定方式來定義的,這種否定的方式包含了對空間的想象.因為在實際生活中只有平行線段的形象,學生理解平行線是無限延伸著的,無論怎樣延伸也不會相交是學生理解的一個難點;用直尺和三角板輔助畫出平行線的方法實際上就是畫相等的同位角,因為直尺和三角板靠著的角度是不變的.讓學生多做幾遍,找到這個過程中的不變量.學生欣然接受這樣畫出的兩條直線是互相平行的,也為學習平行線判定方法1作好了鋪墊.
活動二:引入
(老師用計算機輔助)
1.你看到的圖1中的六條紅色線段是否平行?
2.你看到的圖2,圖3中的四邊形是正方形嗎?
圖1 圖2 圖3
3.你看到的圖4中的十條線段是否平行?
圖4
【設計意圖】教學時用一些實物或計算機進行演示,先讓學生觀察,然后再回答問題,調動學生主體參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盡而引出課題,也為課上通過測量檢驗直線平行作好了鋪墊.
活動三:新課
1.方法1:兩條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這兩條直線平行.(簡單說成: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1=∠2(已知),
∴a∥b(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設計意圖】利用同位角相等判定兩條直線平行的方法是結合平行線的畫法給出的,在畫平行線時,三角板在移動時緊靠直尺,顯然,三角板的角的大小不變,也就是同位角相等,進而引出判定直線平行的方法1.
圖5
2.解決引入的視錯覺問題(老師用幾何畫板輔助解決問題)
圖6
【設計意圖】在這個觀察與猜想中,都是一些視錯覺的問題,這時學生觀察得到的結論,由于視錯覺原因經常不正確.安排這些觀察與猜想,一方面,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另外,提醒學生觀察要認真、仔細,不能粗枝大葉、馬馬虎虎,有時觀察得到的猜想不一定正確,還要借助于實驗進行檢驗;第三,觀察、實驗、猜想是科學技術創新過程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通過觀察和實驗提出問題,再提出猜想和假設,然后運用說理、推理去證明假設和猜想,也是本章教學呈現內容的一個重要方式(通過后續學習,學生還將認識到,觀察、實驗得出的結論都不一定正確,還要經過推理來證明結論,使推理證明成為學生觀察、實驗得出結論的自然延續,逐步培養學生在觀察、實驗得出結論后還要問個為什么,自然而然地引入證明).
3.根據圖7中標注的角練習填空,
圖7
∵∠ =∠ (已知),
∴AB∥CD(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解答:∠1=∠5;∠2=∠6;∠3=∠7;∠4=∠8.
(計算機輔助進行說理訓練)
【設計意圖】練習題的答案不唯一,強調兩條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如果有一組同位角相等,那么這兩條直線平行.通過此練習對平行線判定方法1進行復習鞏固.
4.學生每2~4人一組,每人發一個四邊形小紙板,檢驗四邊形的小紙板相對的兩條邊是否平行,學生親自動手測量并做記錄,得出結論小組內進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5.最后利用實物投影分組展示學生的活動成果.
【設計意圖】在這個數學活動中,學生親自動手實驗,能親身感受結論的真實性;動手實驗,動腦思索,是我們探索圖形世界的關鍵.若他們放棄了自己動手,輕易地接受別人給出的結論,那么就會慢慢的放棄了珍貴的好奇與探索精神,漸漸的舍棄了質疑研究的品質;動手實驗為觀察思考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沒有思考,觀察的各種現象都是孤立的,動手不動腦,數學學習就成了盲目的游戲;另外,通過分組活動可以創設合作學習的情境,培養團隊協作的精神,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引領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同時又要學會傾聽、欣賞,理解他人好的見解,從中獲益.上述學習活動的設計,一方面在內容呈現上充分體現認知過程,給學生提供探索與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將實驗幾何與論證幾何有機結合;另一方面,幾何圖形是從實際中抽象出來的,所以幾何圖形的定義、性質都是比較抽象的,這一點對于學生來說有一定的困難.為了減少學生學習的困難,在教學安排時,我注意根據七年級學生認知特點,加強了直觀教學,使教學內容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第三,論證幾何在培養人的邏輯思維能力方面起著重要作用,而實驗幾何則是發現幾何命題和定理的有效工具,在培養人的直覺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方面起著重大的作用.讓學生通過度量(或測量)四邊形小紙板相對的兩條邊是否平行,探索發現幾何結論,然后再對結論進行說明、解釋或論證,為由實驗幾何到論證幾何的過渡做好鋪墊.
6.問題:如圖8,如果∠1=∠3,那么直線a∥b嗎?
圖8
∵∠1=∠3(已知),
∠2=∠3(對頂角相等),
∴∠1=∠2.
〖∵∠1=∠2(已證),〗
(這一步是上一步剛剛得到的,可以省略)
∴a∥b(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7.方法2:兩條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如果內錯角相等,那么這兩條直線平行.
(簡單說成: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1=∠3(已知),
∴a∥b(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8.問題:兩條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如果同旁內角互補,那么這兩條直線平行嗎?
圖9
方法3:兩條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如果同旁內角互補,那么這兩條直線平行.
(簡單說成:同旁內角互補,兩直線平行.)
∵∠1+∠4=180°(已知),
∴a∥b(同旁內角互補,兩直線平行)
【設計意圖】采用探討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去發現利用內錯角和同旁內角判定兩條直線平行;課堂上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這樣分析和思考,根據平行線的判定方法1推出平行線的判定方法2、平行線的判定方法3.對學生進行說理訓練,包括后面的例題的設計都是要求學生能進行一些簡單推理,而不僅僅是觀察、實驗、探究得出一些結論.循序漸進的突破難點.
活動四:舉例
例題、如圖10,已知∠1=∠ABC=∠ADC,∠3=∠5,∠2=∠4,
圖10
填空:
⑴∵∠1=∠ABC(已知),
∴AD∥ ( ).
⑵∵∠3=∠5(已知),
∴AB∥ ( ).
⑶∵∠2=∠4(已知),
∴ ∥ ( ).
⑷∵∠1=∠ADC(已知),
∴ ∥ ( ).
【設計意圖】本節課的重點是要研究平行線的判定方法,不作嚴格的形式化的要求.由于內容較多,因此,教學時都要突出這個重點,課堂活動也要圍繞這個重點進行.在課堂上識圖、畫圖、幾何語言表述訓練、例題、練習,都主要圍繞如何判斷兩條直線平行來進行,反復利用平行線的判定方法1、判定方法2、判定方法3.
活動五:小結,布置作業
1.會識別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學會了平行線的判定方法1、判定方法2、判定方法3;
2.能用平行線的判定方法1、方法2、方法3進行一些說理、簡單的推理;
3.觀察要認真、仔細,有時觀察得到的猜想不一定正確,還要借助于實驗進行檢驗,利用幾何推理進行嚴謹的證明.
布置作業:
1.在本節最后,教科書安排了一個練習,判斷英語抄寫紙的橫格線是否平行.學習了平行線的判定方法,學生判斷直線平行的方法就很多了.這里還可以結合課前的“看圖時的錯覺”,應用你所學的平行線的判定方法解決這個問題;
2.教科書第16頁,第1、2、4、5、7題.
【設計意圖】師生討論、交流本節課的收獲,進一步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通過習題,總結回顧本節內容,培養學生的概括表達能力并鞏固知識、提高發展.
六、目標檢測設計
1.根據圖11中標注的角練習填空
圖11
(1)∵∠ =∠ (已知),
∴AB∥CD(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2)∵∠ +∠ =180°(已知),
∴AB∥CD( ).
【設計意圖】練習1.(!)題答案不唯一,強調兩條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如果有一組內錯角相等,那么這兩條直線平行.練習1.(2)題是對平行線判定方法3進行復習鞏固.
2.根據圖12中標注的角和字母填空
圖12
∵_____________ (已知),
∴BC∥AD (_________________ ).
【設計意圖】再次強化平行線的判定方法,并培養學生的說理習慣,發展符號感,逐步培養學生用幾何語言交流的能力.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