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29
這是找次品優秀教案,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找次品優秀教案第 1 篇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利用天平,結合觀察、猜測、圖示、推理等活動,理解“找次品”問題的基本原理,發現解決這類問題的最優策略。
(二)過程與方法
以“找次品”活動為載體,經歷由多樣到優化的思維過程,培養學生的優化意識。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探究解決“找次品”問題的最優策略。
教學難點:用圖示或文字表示找次品的過程。
三、教學準備
天平,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原理
1、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1)課件出示例1:有3瓶鈣片,其中一瓶少了3片。你能設法把它找出來嗎?
(2)理解題意。
學生可能會說:倒出來數一數,或掂一掂、稱一稱……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解釋:生產或生活中有時需要從幾個物體中找特別重或特別輕的一個,在數學中我們把這類問題稱為“找次品”問題。
如果兩個物體的差異很大、很明顯,可以用數一數或掂一掂的方法。如果差異不明顯或物體數量很多(例如有30瓶鈣片),用數一數或掂一掂的方法可能不準確或不方便,此時可以用天平幫助我們快速找到“次品”。
【設計意圖】理解問題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前提,當學生面對例1,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數一數或掂一掂,因為他們缺少使用天平的生活經驗,所以讓他們了解“數”和“掂”的局限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2、合情推理,理解原理。
(1)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
教師出示天平,并讓學生想象:如果在天平的左邊放一支粉筆,在天平的右邊放一本數學書,天平會怎么樣?為什么?
學生回答:天平的左邊高,右邊低。因為數學書比粉筆重。
教師繼續追問:如果在天平的左邊放一本數學書,在天平的右邊也放一本數學書,現在天平會怎么樣?為什么?
學生回答:天平會平衡,因為左右兩邊一樣重!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在課件中出示:天平平衡,兩邊一樣重;天平不平,下沉那邊重。
【設計意圖】學生沒有使用天平的經驗,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和觀察豐富表象掃除學習障礙,為進一步學習找次品做好準備。特別地,對兩種情況的概括有利于學生探究找次品的方法。
(2)如何利用天平找次品?
如果只有兩瓶鈣片,放在天平上稱一次就知道哪一瓶少了3片,因為它會輕一點。現在有3瓶,那么要稱幾次呢?為什么?
學生:稱一次。左右兩邊各放1瓶,如果天平平衡,剩下的那瓶就是次品;如果天平不平衡,天平翹起的一端所放的是次品。
教師分別演示天平達到平衡和出現不平衡的兩種情況,請同學進行判斷并說明理由。
【設計意圖】根據天平的情況推斷出剩下一瓶的情況,是解決“找次品”問題的關鍵。此處將實驗演示和語言表達結合起來,幫助學生理解原理。
3、交流圖示,掌握方法。
你能想辦法把用天平找次品的過程,清楚地表示出來嗎?
(1)可以用一個“△”加一條短橫線表示天平,用長方形表示鈣片。
(2)為了方便,還可以給每瓶鈣片加上編號。
學生完成后,將作品通過實物投影儀進行展示交流。
【設計意圖】圖示是對問題進行抽象、概括的一種方式,通過圖示使找次品的方法具有概括性,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在例1教學后及時進行方法的總結,可以分散本課的難點,有利于學生發現解決“找次品”問題的最優策略。
(二)探索規律,優化策略
1、理解題意。
(1)課件出示例2。
8個零件里有1個是次品(次品重一些)。假如用天平稱,至少稱幾次能保證找出次品?
(2)大膽猜測。
教師:至少稱幾次能保證找出次品?
學生:如果運氣好一次就能找到次品,所以至少一次。
學生:一次不能保證找出次品,因為如果運氣不好,就找不到次品了。
學生:每次稱2個零件,4次保證找出次品。
教師:“至少稱幾次能保證找出次品”是什么意思?
學生:既要保證找出次品,又要次數最少。
【設計意圖】這個討論是非常必要的,學生第一次遇到這類問題,可能不能兼顧兩端,說“一次”的同學忽視了“保證”,說“4次”的同學沒有考慮到至少。通過同學間的互相交流,否定錯誤,澄清認識,確定研究方向,在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走錯路,少走彎路,有利于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
找次品優秀教案第 2 篇一、教材分析
《找次品》是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數學廣角的內容、現實生活生產中的"次品"有許多種不同的情況,有的是外觀與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標準等、這節課的學習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觀與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質量有所差異,且事先已經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輕(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測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個次品。
"找次品"的教學,旨在通過"找次品"滲透優化思想,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優化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運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決問題、本節課以"找次品"這一操作活動為載體,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試驗等方式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在此基礎上,通過歸納,推理的方法體會運用優化策略解決問題的有效性,感受數學的魅力,培養觀察,分析,推理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學情分析
解決問題的策略研究學生已經不是第一次接觸,此前學習過的"沏茶","田忌賽馬","打電話"等都屬于這一范疇,在這幾節課的學習中,對簡單的優化思想方法,通過畫圖的方式發現事物隱含的規律等都有所滲透,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本節課中會涉及到的"可能","一定",可能性的大小等知識點學生在此之前都已學過的。
三、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
讓學生初步認識"找次品"這類問題的基本解決手段和方法;
過程方法目標:
學生通過觀察,猜測,試驗,推理等活動,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優化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初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方法
1、加強學生的試驗,操作活動、本節課內容的活動性和操作性比較強,可以采取學生動手實踐,小組討論,探究的方式教學、先多給學生一些時間,讓他們充分地操作,試驗,討論,研究,找到解決問題的多種策略、活動完成后再讓學生分組匯報結果;
2、重視培養學生的猜測,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引導學生從紛繁復雜的方法中,從簡化解題過程的角度,找出最優的解決策略、引導學生逐步脫離具體的實物操作,轉而采用列表,畫圖等方式進行較為抽象的分析,實現從具體到抽象的過渡。
五、教學過程
第一,情境導入
今天這節課我們來研究找次品問題(板書課題),這里有3個螺冒,其中有一個是次品,它比合格品稍輕,你能用什么辦法把它找出來?
學生自由發言。
在同學們說的這些方法中,你認為哪一種方法最好為什么?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節中,要引導學生根據次品的特點發現用天平"稱"的方法最好,知道并不需要稱出每個物品的具體質量,而只要根據天平的平衡原理對托盤兩邊的物品進行比較就可以了】
介紹天平原理。
出示天平、說說怎樣利用天平來找出這個螺冒呢?
學生回答后小結:可以把其中的2個分別放在天平的.兩個托盤中,如果天平平衡則沒放上去的是次品了;如果天平不平衡則翹起一端的托盤中所放的那個次品。
【設計意圖: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在教學例1前,先以3個待測物品為起點,降低了學生思考的難度,能較順利地完成初步的邏輯推理:那就是并不需要把每個物品都放上去稱,3個物品中把2個放到天平上,無論平衡還是不平衡,都能準確地判斷出哪個是次品、只有理解了這些,后面的探究,推理活動才能順利進行】
第二,"找次品"的解決方法
小組合作:從5個螺冒中找出輕的那個次品、(合作要求:用手模擬天平,用5個學具、你們是怎樣稱的稱了幾次組長負責作好記錄)
指名匯報,根據學生的回答同步用圖示法板書學生的操作步驟:
平衡:11次
5(2,2,1)
不平衡:2(1,1)2次
5(1,1,1,1,1)1次或2次
從這兒我們可以看出,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
【設計意圖: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這一環節中,讓學生動手動腦,親身經歷分,稱,想的全過程,從不同的方法中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但考慮到學生用天平來稱在操作上會很麻煩,以前對天平的結構,用法以及平衡與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經有了很好的掌握,為了便于學生操作和節省時間,所以讓學生用手模擬天平來進行實踐探究、圖示法較為抽象,對學生來說不容易理解,在這里只是讓學生初步感知,教學時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同步板書,便于學生理解每項數據,每種符號的含義,為后面的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
觀察板書的圖示法,思考:至少稱幾次就一定能找到這個次品呢?
【設計意圖:學生在實際的操作中,可能會出現提前找到次品的情況,如果運氣好的話稱1次就可能找到次品、在這里必須引導學生在理解"至少稱幾次就一定能找到這個次品"的含義,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明白:當我們選用一種方法來分析的研究問題時,應注意把可能出現的結果考慮全面,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同時也為下面的填表,探究優化策略作好準備】
第三,探索最優策略
在9個零件中有一個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平稱,至少稱幾次就一定能找到這個次品呢?
小組分工合作:用學具擺一擺并嘗試畫圖表示擺的過程,完成下表。
(合作要求:2名同學擺學具,2名同學用圖示法作記錄,2名同學分析填表)
零件個數
分成的份數
每份的個數
至少稱幾次就一定能找到這個次品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必須進行小組活動,發揮集體的智慧才能突破這個難點、為了保證小組活動的有效性,活動前先在小組內進行分工,使每個成員都明確自己的任務、讓學生擺學具而不再使用天平,并嘗試用圖示法記錄操作過程,是完成由具體到抽象過渡中的重要一步、】
指名匯報,根據學生的回答填表并板書:
指名匯報,投影展示學生的分析過程。
引導觀察,感知規律:一是把待測物品分成三份;二是要分得盡量平均,能夠平均分的就平均分成3份,不能平均分的,也應該使多的與少的只相差1。
【設計意圖:設計待測物品數量為7、8、9個,帶領學生經歷由特殊到一般的數學分析模式,在此基礎上使學生比較全面地感知找次品這類問題的基本解決手段和方法、在這一環節中,讓學生完全脫離具體的實物操作,實現從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但考慮到學生獨立用圖示法分析仍有難度,因而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并要求小組內選方法時"組內不重復",這樣能提高探究的效率,在較短的時間內把幾種情況都分析到】
第四,拓展提高
有15盒餅干,其中的14盒質量相同,另外1盒少了幾塊,如果用天平稱,至少可以幾次找出這盒餅干?
第五、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主要是學了如何找次品,那找次品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同學們這節課上得不錯,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希望同學們多觀察、多思考,從而發現更多知識。
找次品優秀教案第 3 篇1. 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優化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
人教版找次品教案
2. 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初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 學會用數學的知識來研究生活中的餓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1. 嘗試用數學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
2. 嘗試用數學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
一、創境激趣
1、昨天我們學習了如何找次品的方法,誰能說一說。
2、今天我們繼續探討如何去快速地找出次品的一般方法。
二、自主探究
1、解決9 個零件的問題,歸納出找次品的最優方法。
(1)出示問題:有9 個零件,其中有一個是次品(次品重一些),你能用天平把它找出來嗎?
老師引導分析方法:你可以拿學具擺一擺,也可以用筆在紙上進行分析,看看至少需要幾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2)自主探索。在有一定結果以后請一個學生上臺展示方法,老師幫助梳理方法:分成幾份?每份各是多少?至少需要幾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3)反思自己的分法并在小組內交流。老師指導交流重點:看看我們的分法有什么不同?分成了幾份?每份是多少?至少需要幾次就能保證伐出次品?
(4)全班匯報。老師引導學生闡述:分成幾份?怎么分?怎樣找出次品?至少需要稱幾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邊匯報邊板書示意圖。
(5)老師先引導學生觀察、梳理一遍,然后進行比較:哪種分法能保證用最少的次數稱出次品?這種分法有什么特點?
(6)小結:把9 個零件分成3 部分,并且平均分,能夠保證找出次品而且稱的次數最少。
2、推測多個零件找次品的解決辦法。
(l)提出猜測:那么,是否在所有的找次品問題中,這樣平均分成3 份的方法都能保證找出次品而且所需次數一定最少呢?我們來猜一猜。
您現在正在閱讀的《找次品》教學設計文章內容由收集!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找次品》教學設計(2)學生猜想
(3)要驗證猜想我們再來試一下。如果有12 個零件,其中一個是次品,按剛才我們的猜想,應該怎么分,稱的次數就最少而且一切能找出次品?(平均分成3 份,即4 , 4 , 4 。)迅速在草稿紙上分析一下,看看至少需要幾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學生匯報:3 次。
(4)我們再來看看別的分法能不能讓稱的次數更少。還有哪些分法?(2,2,8) (3,3,6)(5,5,2)(6,6)學生選擇一種分法在紙上進行分析。
(5)全班匯報,引導學生比較:有沒有哪種分法能讓稱的次數更少而且保證找出次品?
(6)小結:這樣看來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時候,把待測物品分成3 份,并且平均分的方法能保證找出次品而且稱的次數一定最少。
三、交互反饋
P137第5題
(1)學生獨立完成,集體交流。
(2)讓學生脫離具體的操作活動,學會用圖來分析和解決數學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本題答案是至少需要稱3 次。
四、開放延伸
P137第6題
(1)學生小組討論
(2)匯報交流:與例題不同,是另一種類型的找次品,因為不知道次品比正品重還是輕,所以問題就復雜多了。對本題而言,還是分成3 份,至多稱2 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第一次天平兩邊各放一袋白糖,若天平平衡則剩下的那袋就是次品,再稱一次就能判斷次品是輕還是重了;若天平不平衡,則這兩袋中一定有一袋是次品,可取下輕(或重)的那袋,把剩下的那袋放上天平,若天平平衡,則輕(重)的是次品,若天平不平衡,則重(輕)的是次品。對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此題為起點,探索數量為4 , 5時如何找出次品。
五、課堂總結
本節課我們研究了什么問題?
六、作業:A級:1、P136第4題
B級:P137你知道嗎?
《找次品》教學反思
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創設情景 通過身邊生活實例,為學生創設問題情景,讓數學問題生活化,一上課就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他們的探究興趣,為后面的教學做好鋪墊,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以前的視頻畫面距離學生的'生活較遠,孩子們興趣不大。集體備課時大家建議這一環節,還是應該聯系生活實際,這樣可以更加激起孩子們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難點轉化 降低教學起點,按照例題,本課例1是從5瓶鈣片中找到次品,而我卻讓孩子們先從3個藥瓶中找出次品,這樣就降低了教學起點,孩子很容易的從3個中找到次品。那么在后面的5個、9個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不會產生挫敗感,增加成功的體驗,使本課更容易進行。
三、層層推進 本課我讓孩子們從3個中找出次品這比較簡單,然后加深到從5個、9個中找次品,并且在9個中找次品的過程中滲入優化思想,讓孩子們尋找優化策略,接下來讓學生再用12進行驗證,加深了學生的體驗。整個教學過程注重讓學生經歷了探索知識的過程,使他們知道這些知識是如何被發現的,結論是如何獲得的。在此過程中知識層層推進,步步加深,讓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達到一定的高度,思維也不至于感到困難。
四、知識拓展 當學生通過例2發現把待測物品平均分成3份稱的方法最好后,以此為基礎讓學生進行猜測:這種方法在待測物品的數字更大的時候是否也成立呢?引發學生進行進一步的驗證、歸納、推理等數學思考活動,逐步脫離具體的實物操作,采用文字分析方式進行較為抽象的分析,實現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過渡。這部分在集體備課后我進行了調整,將以前不能平均分成三份的教學挪到了下一課時。本節重點砸實,能平均分成三份的,怎樣找出次品。總結出規律后,進行了相應的練習。增加了課后“你知道嗎”中一部分內容。學生充分練習后已經能很熟練的運用最優方法解決問題、發現規律。通過今天教學實際來看,效果更好一些。
五、教學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的運用了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方法,不把現成的答案或結論告訴給學生,而是試圖創設出問題情境,引發學生認知上的矛盾、沖突,激起學生探求知識經驗和事理的欲望,繼而調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積累,提出解決問題的猜想和策略,并通過觀察、實驗、操作、討論、思索等多種活動進行研究檢驗。在研究性數學學習中,知識不再是被學生消極接受的,而是學生自身積極地、主動地去探求獲取的。學生在教育教學中是發現者、研究者,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找次品優秀教案第 4 篇教學目標
1. 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優化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
2. 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初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 學會用數學的知識來研究生活中的餓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1. 嘗試用數學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
2. 嘗試用數學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
一、創境激趣
1、昨天我們學習了如何找次品的方法,誰能說一說。
2、今天我們繼續探討如何去快速地找出次品的一般方法。
二、自主探究
1、解決9 個零件的問題,歸納出找次品的最優方法。
(1)出示問題:有9 個零件,其中有一個是次品(次品重一些),你能用天平把它找出來嗎?
老師引導分析方法:你可以拿學具擺一擺,也可以用筆在紙上進行分析,看看至少需要幾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2)自主探索。在有一定結果以后請一個學生上臺展示方法,老師幫助梳理方法:分成幾份?每份各是多少?至少需要幾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3)反思自己的分法并在小組內交流。老師指導交流重點:看看我們的分法有什么不同?分成了幾份?每份是多少?至少需要幾次就能保證伐出次品?
(4)全班匯報。老師引導學生闡述:分成幾份?怎么分?怎樣找出次品?至少需要稱幾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邊匯報邊板書示意圖。
(5)老師先引導學生觀察、梳理一遍,然后進行比較:哪種分法能保證用最少的次數稱出次品?這種分法有什么特點?
(6)小結:把9 個零件分成3 部分,并且平均分,能夠保證找出次品而且稱的次數最少。
2、推測多個零件找次品的解決辦法。
(l)提出猜測:那么,是否在所有的找次品問題中,這樣平均分成3 份的方法都能保證找出次品而且所需次數一定最少呢?我們來猜一猜。
◆您現在正在閱讀的《找次品》教學設計文章內容由收集!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找次品》教學設計(2)學生猜想
(3)要驗證猜想我們再來試一下。如果有12 個零件,其中一個是次品,按剛才我們的猜想,應該怎么分,稱的次數就最少而且一切能找出次品?(平均分成3 份,即4 , 4 , 4 。)迅速在草稿紙上分析一下,看看至少需要幾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學生匯報:3 次。
(4)我們再來看看別的分法能不能讓稱的次數更少。還有哪些分法?(2,2,8) (3,3,6)(5,5,2)(6,6)學生選擇一種分法在紙上進行分析。
(5)全班匯報,引導學生比較:有沒有哪種分法能讓稱的次數更少而且保證找出次品?
(6)小結:這樣看來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時候,把待測物品分成3 份,并且平均分的方法能保證找出次品而且稱的次數一定最少。
三、交互反饋
P137第5題
(1)學生獨立完成,集體交流。
(2)讓學生脫離具體的操作活動,學會用圖來分析和解決數學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本題答案是至少需要稱3 次。
四、開放延伸
P137第6題
(1)學生小組討論
(2)匯報交流:與例題不同,是另一種類型的找次品,因為不知道次品比正品重還是輕,所以問題就復雜多了。對本題而言,還是分成3 份,至多稱2 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第一次天平兩邊各放一袋白糖,若天平平衡則剩下的那袋就是次品,再稱一次就能判斷次品是輕還是重了;若天平不平衡,則這兩袋中一定有一袋是次品,可取下輕(或重)的那袋,把剩下的那袋放上天平,若天平平衡,則輕(重)的是次品,若天平不平衡,則重(輕)的是次品。對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此題為起點,探索數量為4 , 5時如何找出次品。
五、課堂總結
本節課我們研究了什么問題?
六、作業:A級:1、P136第4題
B級:P137你知道嗎?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