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10
這是整式的乘除教學反思,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整式的乘法》是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學期第一章的一部分內容,主要包括同底數冪相乘、相除、冪的乘方、積的乘方、單項式乘單項式、單項式乘多項式、多項式乘多項式和完全平方公式。整式乘法是整式乘除與因式分解的基礎,是學好本章的關鍵,是教學的重點內容。而其中的同底數冪相乘、冪的乘方、積的乘方又是整式乘法的基礎內容,所以它更是教學的重點,需要把更多的時間放到這一部分中,讓學生有學有練,打好堅實基礎。
在這一部分教學時,我主要采用歸納式教學法。首先舉一些簡單的例子,然后讓學生總結歸納其中的規律,最后形成有關的乘法運算法則。利用這些簡單的例子,從學生的原有知識出發,總結歸納出新的運算方法。這樣讓學生主動的去思考總結,老師在一旁輔助,這樣學生更容易記住獲得的知識。得出運算的法則后,要讓學生適當的練習,讓學生寫到黑板上,以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在相互糾正的過程中讓學生逐步掌握運算法則,并能熟練的應用法則進行運算。
但是教學時發現學生出現很多問題:
一是很容易把一些運算的法則搞混淆。出現這種問題,主要因為運算的法則沒有記憶牢固,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粗心大意,做題時只憑自己的第一反應,不根據運算法則進行計算。很多同學不能取得好的成績不是因為學不會,而是不認真、過于草率久而久之養成壞的習慣,形成錯誤的運算方法,以致影響后面內容的學習。所以,通過本章的教學,使我更進一步的認識到數學課不能只是簡單的傳授知識,它跟重要的作用應該是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培養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以后的教學中,應該嚴格、嚴謹的要求學生,不能小而不顧。對于發現的問題,教師應及時解決,趁熱打鐵。
二是:在計算單項式乘單項式和單項式乘多項式時,還是出現了很多問題。主要問題出在正負號的變換,以及乘完后沒有合并同類項,或者不會合并同類項。這兩塊內容都屬于七年級上學期時學生已經掌握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就忽略了,沒有再次進行強調,經過一段時間,學生容易將以前學過的知識遺忘,更難以將已有知識和新知識進行結合,從而找到它們之間的聯系。在教學過程中,我不經意的就通過主觀判斷來判斷學生,對一些自己認為簡單的問題,想著學生會很容易的學會并掌握,然而事實并非這樣,相當一部分的同學并沒有將知識融會貫通,而我卻沒有高度重視,這樣這些學生的問題會越積越多,最后導致部分同學對這部分內容掌握的不好。最后不得不再花時間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以解決這個問題。
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調整:
一.對學生容易出錯問題要時時提醒。學生出現的問題,我以前常常當時提醒后就沒有及時進行再反饋,認為學生應該掌握了,但實際情況是學生在下一次還會重復一樣的錯誤。
所以在以后的教學活動中更要利用有效的方法和針對性的措施去掌握學生的反饋情況,這樣才能有針對性的做好教學設計,提高教學效率。精講多練才能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精講要有選擇的選取例題,例題要有適中的難度,針對某些易錯的問題,要多舉例子進行辨析解答。講完后一定要讓學生進行由淺入深的練習,通過練習看學生的掌握情況和問題所在。出現的問題要當堂解決。
二、萬變不離其宗,更多的應該強調知識的掌握,我在課前5分鐘讓學生默寫公式,我相信熟能生巧,寫的多了,自然會熟記一些。
三、正確看待學生的理解程度,不要主觀臆斷,要真正落實學生所學東西,只有落實,才有提高。
以上就是我的教學反思,我會繼續調整狀態,找尋更好的辦法,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數學,我相信,只有付出,才有收獲。
根據課程改革的要求,初中數學教學中通過課題學習,學生將經歷探索、討論、交流、應用數學知識解釋有關問題的過程,從中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發展自己數學思維能力,獲得一些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經驗和方法,從而培養學生探究數學學習的興趣,體驗學習的成功。
在八年級的數學(上)中的《整式的乘除》中,我們遇到了《平方差與完全平方公式》的教學任務。根據過往學生的認識過程來看,學生的定向思維就認為(a+b)2=a2+b2,而且還是根深蒂固的,那么如何在教學中轉變或是加深學生對此公式的'正確認識呢?在課前,我想了很多方法,也參考一些兄弟學校的做法,我嘗試用兩種教學方法做個試驗,看學生的接受情況如何。
方法一:數形結合——面積與代數恒等式的學習
從代數式的幾何意義出發,激發學生的圖形觀,利用拼圖的方法,使學生在動手的試驗中發現、歸納公式。本課中,本想讓學生課前先做好紙片,然后再堂上小組合作,探究公式。但是按學生的學習習慣來看,這課前的要求怕難落實,因而我改用了課件,用學生看屏幕觀察和小組合作完成學卷的方式完成教學。
教學環節:(學生觀察、小組合作歸納)
問題1:首先請你仔細觀察下圖,你能用下面的圖解釋兩數和乘以它們的差公式嗎?
問題2:請你組員一起合作,仿照問題1的方法,表示(a+b)2與(a-b)2的幾何圖形。
就這兩個問題,學生用了一節課完成。中間的學生活動,老師還是講的比較多,因此答案也比較一律了,當然這與學生的學習能力有關。不過,學生總算明白兩公式的幾何意義了,這也算是本節課最大的收獲了。但學生對公式的理解還是“半熟”。
方法二:數值驗算——利用數值計算歸納公式
此方法可以說比較老套,但是對學生來說,可能容易接受。我的設計是這樣的:
請把五組數的值分別輸入下圖的兩個數值轉換機,比較兩個輸出結果,你發現什么?這說明了什么?
乘法公式是本章的重點內容,它包括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
式,即 ,他們也是后面學習因式分解的基礎,甚至為初三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所以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學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后期的學習。
在教學中講三個公式時,我是根據他們的特點給學生進行分析,并且強調平方差公式展開有兩項,完全平方公式展開有三項,這樣學生在運用公式時出錯率就減小了,通過學生做的作業來看,還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在運用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時還是容易混淆,尤其是在用完全平方公式時,個別學生展開只有兩項,把中間2倍的兩項乘積忘了,最終導致結果出錯。
(2)對公式不夠熟悉,應用時出現符號錯誤。
(3)對完全平方公式的一些變形的應用不夠靈活,遇到相關的題學生不會做。
(4)個別學生還存在書寫格式不規范,如做題時不寫解字等。
因為這三個公式比較重要,所以一定要讓學生熟練掌握,針對作業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給予糾正,并加強練習,達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乘法公式教學反思二
在八年級的數學(上)中的《整式的乘除》中,我們遇到了《平方差與完全平方公式》的教學任務。根據過往學生的認識過程來看,學生的定向思維就認為(a+b)2=a2+b2,而且還是根深蒂固的,那么如何在教學中轉變或是加深學生對此公式的`正確認識呢? 在課前,我想了很多方法,也參考一些兄弟學校的做法,我嘗試用兩種教學方法做個試驗,看學生的接受情況如何。
方法一:數形結合——面積與代數恒等式的學習
從代數式的幾何意義出發,激發學生的圖形觀,利用拼圖的方法,使學生在動手的試驗中發現、歸納公式。本課中,本想讓學生課前先做好紙片,然后再堂上小組合作,探究公式。但是按學生的學習習慣來看,這課前的要求怕難落實,因而我改用了課件,用學生看屏幕觀察和小組合作完成學卷的方式完成教學。
教學環節:(學生觀察、小組合作歸納)
問題1:首先請你仔細觀察下圖,你能用下面的圖解釋兩數
和乘以它們的差公式嗎?
問題2:請你組員一起合作,仿照問題1的方法,
表示(a+b)2與(a-b)2的幾何圖形。
就這兩個問題,學生用了一節課完成。中間的學生活動,老師還是講的比較多,因此答案也比較一律了,當然這與學生的學習能力有關。不過,學生總算明白兩公式的幾何意義了,這也算是本節課最大的收獲了。但學生對公式的理解還是“半熟”。
方法二:數值驗算——利用數值計算歸納公式
此方法可以說比較老套,但是對學生來說,可能容易接受。我的設計是這樣的:
請把五組數 的值分別輸入下圖的兩個數值轉換機,比較兩個輸出結果,你發現什么?這說明了什么?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