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11
這是小學二年級余數怎么講解,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一)進一步加深對除法的兩種應用題和有余數除法的認識,進一步掌握有余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二)學會解答有余數除法的兩種應用題,正確書寫得數后面單位名稱。
(三)培養學生分析數量關系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分析數量關系。
難點:得數后面單位名稱的寫法。
教具和學具
教具:圓片。
學具:7根小棒。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準備
卡片口算
1.()里最大能填幾
3()<13()5<394()<25
6()<50()7<678()<30
2.直接說出下面各題的商
(二)學習新課
教師談話:我們已經學習了有余數除法,今天學習應用題。(板書課題)
1.出示例3
7支鉛筆,平均分給3個同學,每人分幾支,還剩幾支?
先讓學生用小棒代替鉛筆,自己分分看。著重說出分的結果。(每人2支,還剩1支)
怎樣列式計算呢?
(把一堆東西,要平均分,所以還是要用除法。)
73=2(支)1(支)
答:每人分2支,還剩1支。
提問:(1)回憶剛才分小棒的過程,商2表示什么?(每人2支)因此單位名稱是支。
(2)余數1又表示什么?(還剩1支)因此單位名稱也是支。
2.出示例4
43個乒乓球,每袋裝5個,可以裝幾袋,還剩幾個?
由學生讀題,說出條件和問題。
相鄰的同學互相討論一下,用什么方法解答,為什么?(每袋裝5個,說明每袋裝的同樣多,還是要把這些乒乓球平均分,所以要用除法)
由學生試一試列式解答。
學生在試作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得數的單位名稱不知怎樣書寫,這時組織學生討論,必要時,教師用圓片代替乒乓球,進行演示。從而得出43里面有8個5,就是可以裝8袋,余數的3,是還剩3個乒乓球。板書如下:
435=8(袋)3(個)
答:可以裝8袋,還剩3個。
引導學生把例3和例4進行對比。
這兩道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相同點:都用除法解答,因為都是平均分。不同點:例3,商和余數的單位名稱相同;例4,商和余數的單位名稱不同)
教師小結:我們在解答有余數除法應用題時,要注意根據問題的要求書寫得數的單位名稱。
(三)鞏固反饋
1.基本練習
解答下面各題
(1)把20張畫片,平均分給7個同學,每人分得幾張,還剩幾張?
(2)有42棵菜,每筐裝8棵,可以裝幾筐,還剩幾棵菜?
全體學生在書上解答,訂正時,指名學生說一說為什么用除法,怎樣試商,怎樣書寫得數的單位名稱。
2.發展性練習
看圖說題意,再寫算式。
9□=□(個)□(個)9□=□(盤)□(個)
3.思考性練習
□□=61
你能想出幾種不同的填法?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相鄰同學互相商量,然后全班交流。最后教師歸納。
根據計算有余數的除法,余數要比除數小。這道題的余數是1,除數就可能是2,3,4,5,6,7,8,9,從而可以得出有下面8種不同的填法。
132=61193=61
254=61315=61
376=61437=61
498=61559=61
4.課后練習練習三十六第1,2,3題。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有余數除法應用題,是在學生學習了有余數除法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學習這部分內容,可以加深對除法的兩種應用題和有余數除法的認識,進一步掌握有余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在教學過程設計中,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首先復習有余數除法的計算方法,然后通過兩種不同除法的實例,由學生討論解答方法,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由于都是平均分,所以都要用除法解答。在突破得數單位名稱寫法這一難點時,通過學具操作和教具演示,使學生體會到要根據題意和題目要求來確定單位名稱。在練習的安排上,注意有一定的坡度,注意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課題:
有余數的除法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P51—P52的內容。
教學目標:
1、學生結合具體情境及操作活動,感知有余數的除法的意義。
2、懂得余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
3、培養學生初步的操作、觀察、概括等能力。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及主動探究的精神。
教學重點:
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掌握有余數除法的計算方法,以及余數要比除數少的道理。
教學難點:
掌握有余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及余數要比除數少的道理。
教具準備:
實物投影儀,多媒體課件。
學具準備:
小棒、圓片等。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出示課本51頁的主題圖,創設情景,提出一共有23盆花,每組擺5擺,最多擺幾組,還多幾盆?
二、合作探究,創新發展。
(一)自學、交流,學習例2。
(1)自學、合作探究。
師:這個問題其實就是我們課本P51的例2。
出示:一共有23盆花,每組擺5擺,最多擺幾組,還多幾盆?
請同學們打開課本,仔細看書,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跟你們組的小伙伴嘗試解決問題。
(2)學生自學、合作探究。
(3)學生自由匯報。
學生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見解。
(4)師生共同點評學生作業本。
小結:剩余的3盆,我們把它叫做余數(板書余數)像這樣的除法沒有正好分完,還有余數,叫做有余數的除法。(板書課題:有余數的除法)
(二)自學、交流,學習例3。
(1)猜想-驗證,突破難點。
1、讓學生猜想:假如除數是5,請猜猜余數可能是幾?
2、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進行驗證:余數和除數的關系:到底余數可能是幾?請同學們翻到52頁看例3,利用小棒擺一擺,再觀察余數和除數,你發現了什么?
3、引導學生得出:余數<除數
4、小結:余數<除數
(2)看書質疑。
師:請同學們再看課本51-52頁的內容,有不懂的請提出來。
三、精心設練,樂中求實。
1、基本層:
⑴、P52做一做。(課件示“第一關”)
⑵、P53做一做。(課件示“第二關”)
師:下面請同學們利用剛學的知識解決P51的問題。
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你是怎樣想的?)
(3)p51做一做p53、4(課件“第三關”)
2、綜合層:(課件示“第四關”P53第2題)
3、開放層:(給貓送魚)
準備:余數分別是1、2、3、的3只貓,及魚狀的卡片。
方法:學生寫了余數的算式(魚)貼上相應的貓上。
最后點評表揚學生(課件出現小貓說謝謝同學們送來的魚)
四、全課總結。
1、今天這節課你們學習了什么?有什么收獲和感想?
2、你能說說自己或小伙伴在這節課中的表現嗎?
教學目標小學有余數的除法應用題教案
(一)進一步加深對除法的兩種應用題和有余數除法的認識,進一步掌握有余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二)學會解答有余數除法的兩種應用題,正確書寫得數后面單位名稱。
(三)培養學生分析數量關系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分析數量關系。
難點:得數后面單位名稱的寫法。
教具和學具
教具:圓片。
學具:7根小棒。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準備
卡片口算
1.()里最大能填幾
3()<13()5<394()<25
6()<50()7<678()<30
2.直接說出下面各題的商
(二)學習新課
教師談話:我們已經學習了有余數除法,今天學習應用題。(板書課題)
1.出示例3
7支鉛筆,平均分給3個同學,每人分幾支,還剩幾支?
先讓學生用小棒代替鉛筆,自己分分看。著重說出分的結果。(每人2支,還剩1支)
怎樣列式計算呢?
(把一堆東西,要平均分,所以還是要用除法。)
73=2(支)1(支)
答:每人分2支,還剩1支。
提問:(1)回憶剛才分小棒的過程,商2表示什么?(每人2支)因此單位名稱是支。
(2)余數1又表示什么?(還剩1支)因此單位名稱也是支。
2.出示例4
43個乒乓球,每袋裝5個,可以裝幾袋,還剩幾個?
由學生讀題,說出條件和問題。
相鄰的同學互相討論一下,用什么方法解答,為什么?(每袋裝5個,說明每袋裝的.同樣多,還是要把這些乒乓球平均分,所以要用除法)
由學生試一試列式解答。
學生在試作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得數的單位名稱不知怎樣書寫,這時組織學生討論,必要時,教師用圓片代替乒乓球,進行演示。從而得出43里面有8個5,就是可以裝8袋,余數的3,是還剩3個乒乓球。板書如下:
435=8(袋)3(個)
答:可以裝8袋,還剩3個。
引導學生把例3和例4進行對比。
這兩道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相同點:都用除法解答,因為都是平均分。不同點:例3,商和余數的單位名稱相同;例4,商和余數的單位名稱不同)
教師小結:我們在解答有余數除法應用題時,要注意根據問題的要求書寫得數的單位名稱。
(三)鞏固反饋
1.基本練習
解答下面各題
(1)把20張畫片,平均分給7個同學,每人分得幾張,還剩幾張?
(2)有42棵菜,每筐裝8棵,可以裝幾筐,還剩幾棵菜?
全體學生在書上解答,訂正時,指名學生說一說為什么用除法,怎樣試商,怎樣書寫得數的單位名稱。
2.發展性練習
看圖說題意,再寫算式。
9□=□(個)□(個)9□=□(盤)□(個)
3.思考性練習
□□=61
你能想出幾種不同的填法?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相鄰同學互相商量,然后全班交流。最后教師歸納。
根據計算有余數的除法,余數要比除數小。這道題的余數是1,除數就可能是2,3,4,5,6,7,8,9,從而可以得出有下面8種不同的填法。
132=61193=61
254=61315=61
376=61437=61
498=61559=61
4.課后練習練習三十六第1,2,3題。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有余數除法應用題,是在學生學習了有余數除法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學習這部分內容,可以加深對除法的兩種應用題和有余數除法的認識,進一步掌握有余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在教學過程設計中,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首先復習有余數除法的計算方法,然后通過兩種不同除法的實例,由學生討論解答方法,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由于都是平均分,所以都要用除法解答。在突破得數單位名稱寫法這一難點時,通過學具操作和教具演示,使學生體會到要根據題意和題目要求來確定單位名稱。在練習的安排上,注意有一定的坡度,注意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67頁例5
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用有余數的除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
2、學會正確解答簡單的有余數問題,能正確的寫出商和余數的單位名稱。
3、培養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收集信息、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運用有余數除法的有關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理解有余數除法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用豎式計算: 28÷9=
(2)有17個蘋果,每3個分一盤,可以分( )盤,還剩幾個?
17÷3=()盤 ()個
二、審讀題意,交流理解。
(1)理解基本數量關系。
22個學生去劃船,每條船最多坐4人。他們至少要租多少條船?
問題:你都知道了什么?
(2)預設:知道了劃船的人數,還知道了每條船最多坐4人,要求至少要租多少條船。
追問:“最多坐4人”你怎么理解?(坐滿了是4 人,坐5人不行)
“至少”是什么意思?(就是最少的意思,應該讓每條船上都坐滿人,22個學生都上船)。
誰能完整地說一說這道題的意思?
三、討論辨析,理解“進一法”。
(一)獨立嘗試
問題:他們至少要租多少條船呢?
提示:可以寫一寫,算一算,畫一畫,然后再列算式。
(二)交流想法,體會“進一法”。
找兩個學生板書算式并說說理由,為什么要用22÷4(求要租幾條船,就是求22里有幾個4,用除法解答)。
(1)討論辨析 。
問題:豎式中的22、4、5、2各表示什么?(在討論中規范商和余數的單位名稱。)
(2)體會余數在生活中的應用。
1. 有的同學認為至少需要5條船,還有的同學認為至少需要6 條船,你覺得呢?
2. 看來余下的2人是關鍵,應該怎樣安排他們?
檢驗:他們至少需要6條船,解答正確嗎? (教師和學生用活動貼紙擺一擺。)
梳理:在研究問題時大家發現,解決問題要注意考慮實際情況,即使坐不滿,剩余的人也要再租一條船,這樣才能滿足讓22個學生都去劃船的要求。
四、結果檢驗,梳理強化。
做一做第一題
有27 箱菠蘿,王叔叔每次最多能運8箱。至少要運多少次才能運完這些菠蘿?
問題:
1. 讀一讀,你知道了什么?
2. 你能自己解決問題嗎?動筆試一試。
3. 至少要運多少次啊?你是怎么想的? 為什么要“加1”。
五、交流理解,提升認識。
(一)審讀題意,獨立嘗試 。
完成做一做第二題。
問題:
1. 讀一讀,你知道了什么?
追問:“最多”是什么意思?
2. 你能自己解決問題嗎?動筆試一試。
(二)交流想法,體會“舍余法”。
問題:
1. 最多能買幾個?你是怎么想的?
2. 還余下1元呢,應該再加上1個面包嗎?
(三)對比感悟,提升認識 。
同時出示“例5” 和“做一做”第2題。
對比分析:這兩道題,我們都是用有余數的除法解決的問題,但上面這道題余下“2人”就要增加1條船,下面這道題余下“1元”, 卻不增加1個面包 。你發現了一個什么道理?
鞏固練習:
用這些錢能買幾個4元的面包?
總結:今天研究的問題你學懂了嗎?
六、課堂作業。
作業:第69頁練習十五,第1~2題。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