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14
這是小學數學課題研究結題報告,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計數原理
1、 分類計數原理(加法原理):
高中數學常用公式及結論(計數原理、概率、隨機變量及其分布)
2、分步計數原理(乘法原理):
高中數學常用公式及結論(計數原理、概率、隨機變量及其分布)
3、 排列數公式 :
高中數學常用公式及結論(計數原理、概率、隨機變量及其分布)
4、 組合數公式:
高中數學常用公式及結論(計數原理、概率、隨機變量及其分布)
組合數的兩個性質:
高中數學常用公式及結論(計數原理、概率、隨機變量及其分布)
高中數學常用公式及結論(計數原理、概率、隨機變量及其分布)
5、 二項式定理 :
高中數學常用公式及結論(計數原理、概率、隨機變量及其分布)
二項展開式的通項公式:
高中數學常用公式及結論(計數原理、概率、隨機變量及其分布)
高中數學常用公式及結論(計數原理、概率、隨機變量及其分布)
二、概率
1、事件的關系與運算
① 關系:如果事件 A 的組成部分也是事件 B 的組成部分,(A發生必有事件B發生):A ? B ;
并事件(和事件):A、B中至少有一個發生的事件:A ∪ B ,或者 A+B 。
且事件(積事件):A、B同時發生:A ∩ B,或者 AB。
互斥事件:A ∩ B = Φ ,表示 A 與 B 不可能同時發生。基本事件是互斥的。
對立事件:
高中數學常用公式及結論(計數原理、概率、隨機變量及其分布)
屬于 A 而不屬于 B 的部分所構成的事件,稱為 A 與 B 的差,記為 A - B,也可表示為 A - AB ,它表示A發生而B不發生的事件。
② 運算:
結合率:A(BC)=(AB)C A∪(B∪C)=(A∪B)∪C ;
分配率:(AB)∪C=(A∪C)∩(B∪C) (A∪B)∩C=(AC)∪(BC) 。
2、古典概型
高中數學常用公式及結論(計數原理、概率、隨機變量及其分布)
設任一事件 A ,它是由 ω1 , ω2 ,... ωm , 組成的,則有
高中數學常用公式及結論(計數原理、概率、隨機變量及其分布)
3、幾何概型
若隨機試驗的結果為無限不可數并且每個結果出現的可能性均勻,同時樣本空間中的每一個基本事件可以使用一個有界區域來描述,則稱此隨機試驗為幾何概型。
對任一事件A,
高中數學常用公式及結論(計數原理、概率、隨機變量及其分布)
其中 L 為幾何度量(長度、面積、體積)。
4、條件概率
設 A、B 是兩個事件,且P(A) > 0,則稱
高中數學常用公式及結論(計數原理、概率、隨機變量及其分布)
為事件 A 發生條件下,事件 B 發生的條件概率,
高中數學常用公式及結論(計數原理、概率、隨機變量及其分布)
條件概率是概率的一種,所有概率的性質都適合于條件概率。
高中數學常用公式及結論(計數原理、概率、隨機變量及其分布)
5、互斥事件A,B分別發生的概率的和:P(A+B)=P(A)+P(B)。
n 個互斥事件分別發生的概率的和: P(A1+A2+…+An)=P(A1)+P(A2)+…+P(An)。
6、獨立事件A,B同時發生的概率:P(A·B)= P(A)·P(B)。
n 個獨立事件同時發生的概率:P(A1· A2·…· An)=P(A1)· P(A2)·…· P(An)。
7、n 次獨立重復試驗中某事件恰好發生k次的概率:
高中數學常用公式及結論(計數原理、概率、隨機變量及其分布)
8、數學期望:
高中數學常用公式及結論(計數原理、概率、隨機變量及其分布)
數學期望的性質:
高中數學常用公式及結論(計數原理、概率、隨機變量及其分布)
9、方差:
高中數學常用公式及結論(計數原理、概率、隨機變量及其分布)
標準差:
高中數學常用公式及結論(計數原理、概率、隨機變量及其分布)
方差的性質:
高中數學常用公式及結論(計數原理、概率、隨機變量及其分布)
方差與期望的關系:
高中數學常用公式及結論(計數原理、概率、隨機變量及其分布)
三、隨機變量及其分布
1、正態分布密度函數:
高中數學常用公式及結論(計數原理、概率、隨機變量及其分布)
式中的實數
高中數學常用公式及結論(計數原理、概率、隨機變量及其分布)
是參數,分別表示個體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對于
高中數學常用公式及結論(計數原理、概率、隨機變量及其分布)
取值小于 x 的概率:
古典概率公式
P(A)=A所含樣本點數/總體所含樣本點數
實用中經常采用“排列組合”的方法計算
附:由概率定義得出的幾個性質:
1、0
2、P(Ω)=1,P(φ) =0[1]
概率的加法法則
定理:設A、B是互不相容事件(AB=φ),則:
P(A∪B)=P(A)+P(B)
推論1:設A1、 A2、…、 An互不相容,則:P(A1+A2+...+ An)= P(A1) +P(A2) +…+ P(An)
推論2:設A1、 A2、…、 An構成完備事件組,則:P(A1+A2+...+An)=1
推論3: P(A)=1-P(A')
推論4:若B包含A,則P(B-A)= P(B)-P(A)
推論5(廣義加法公式):
對任意兩個事件A與B,有P(A∪B)=P(A)+P(B)-P(AB)[1]
條件概率
條件概率:已知事件B出現的條件下A出現的概率,稱為條件概率,記作:P(A|B)
條件概率計算公式:
當P(A)>0,P(B|A)=P(AB)/P(A)
當P(B)>0,P(A|B)=P(AB)/P(B)[1]
乘法公式
P(AB)=P(A)×P(B|A)=P(B)×P(A|B)
推廣:P(ABC)=P(A)P(B|A)P(C|AB)[1]
全概率公式
設:若事件A1,A2,…,An互不相容,且A1+A2+…+An=Ω,則稱A1,A2,…,An構成一個完備事件組。
以上就是編輯為您準備的高二數學概率公式:古典概率公式
概率公式c計算方法:一般地,C(n,k)=n(n-1)(n-2)...(n-k+1)/k!,其中k≤n。例如,C(12,3)=12x11x10/3!=1320/(3x2x1)=1320/6=220。
概率公式c怎么計算
概率計算基本信息
加法法則
P(A∪B)=P(A)+P(B)-P(AB
條件概率
當P(A)>0,P(B|A)=P(AB)/P(A)
乘法公式
P(AB)=P(A)×P(B|A)=P(B)×P(A|B)
計算方法
“排列組合”的方法計算
記法
P(A)=A
概率公式C和A的區別
“A”是排列方法的數量,跟順序有關。
例如:n個不同的物體,要取出m個(m<=n)進行排列,方法就是A(n,m)種。也可以這樣想,排列放第一個有n種選擇,第二個有n-1種選擇,第三個有n-2種選擇,……,第m個有n+1-m種選擇,所以總共的排列方法是n(n-1)(n-2)……(n+1-m),也等于A(n,m)
“C”是組合方法的數量,跟順序無關。
比如:C(3,2)表示從3個物體中選出2個,總共的方法是3種,分別是甲乙、甲丙、乙丙。(3個物體是不相同的情況下)
C表示組合方法的數量,A表示排列方法的數量。如果該題中選出的個體沒有先后順序就用組合,如果有先后順序就用排列。
1、C的計算公式
C表示組合方法的數量
比如:C(3,2),表示從3個物體中選出2個,總共的方法是3種,分別是甲乙、甲丙、乙丙(3個物體是不相同的情況下)。
2、A的計算公式
A表示排列方法的數量。
比如:n個不同的物體,要取出m個(m<=n)進行排列,方法就是A(n,m)種。
也可以這樣想,排列放第一個有n種選擇,,第二個有n-1種選擇,,第三個有n-2種選擇,·····,第m個有n+1-m種選擇,所以總共的排列方法是n(n-1)(n-2)···(n+1-m),也等于A(n,m)。
注:在具體題目中,看題目需要排列還是組合,也就是單體是否需要順序,需要就用A,不需要就用C。
3、概率論
貝葉斯定理機率論或概率論是研究隨機性或不確定性等現象的數學。更精確地說,機率論是用來模擬實驗在同一環境下會產生不同結果的情狀。典型的隨機實驗有擲骰子、扔硬幣、抽撲克牌概率論以及輪盤游戲等。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