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17
這是等腰三角形教學反思,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本節課《等腰三角形》中,性質的引入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學生合作學習,課堂上,學生充分猜想、驗證,用實驗方法得出各種不同的結論,借助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使學生的思維充分展開,在課堂上通過討論,點評了兩種方法,其余給學生課后驗證,拓展了課堂的空間。從“折疊等腰三角形”這一實踐中,通過“小組內交流→小組間交流→小組內歸納”這一過程,總結出等腰三角形的各種性質(現象),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了,對知識的探究也深入了,印象也比較深刻,明顯比教師講解有更強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教師有深厚的學科功底,對教材的理解非常深刻,是在“用課本教”而不是在“教課本”。
在本節課中我還應處理好以下幾點:
(1)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定理的強調,尤其是書寫。因為它需要兩個條件,推出兩個結論,學生第一次碰到,比較困難。
(2)加強證題前的分析,引導學生從已知條件出發,探究解題思路,此時可能有多種途徑選擇,最好結合所要求證的結論一起考慮,按需擇取。
(3)加強學生的書寫能力的培養。本節課學生書寫板演基本沒有,比較欠缺,可能學生能說不會寫,或者寫不好。
這一課的教學重點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應用.教學難點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定理與判定定理的區別.教學方法主要是討論、探索、啟發式.運用輔助工具是多媒體課件.
等腰三角形是一類特殊的三角形,因而它比一般的三角形在理論和實際中的應用更為廣泛。教材專門設計一個單元的內容來研究它。這個單元的重點之一就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同時這也是本章的重點之一。大綱對此的要求是“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和判定,等邊三角形的性質和判定,并能靈活應用它們進行論證和計算”(“靈活應用”是大綱中“了解、理解、掌握、靈活應用”四個層次中的最高要求)。在學過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和判定后,推理依據增多了,學生所接觸到的題目難度也會明顯加大,證明思路不再那么簡單。近幾年的許多中考題目常以等腰三角形為命題背景,結合四邊形、相似形、圓、函數等相關知識點出一些綜合性題目和壓軸題目。所以要求學生能掌握并靈活應用。
學生剛剛學過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對等腰三角形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初二學生在這個階段逐漸在各方面開始成熟,思維深刻性有了明顯提高,有著自己獨特內心世界,有著獨特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先引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論,并能夠靈活應用它進行有關論證和計算.發展學生的動手、歸納猜想能力;發展學生證明用文字表述的幾何命題的能力;使它們進一步掌握歸納思維方法,領會數學分類思想、轉化思想。再進一步發展學生獨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關于數學內容間普遍存在的相互聯系、相互轉化的觀點。
人們常說:"數學是思維的體操”,這主要指通過數學知識學習,來培養、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同時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思維。這節是動手與觀察、實驗、猜想、幾何推理證明相結合的一課。開課讓學生先進行一個數學活動,將一張長方形的紙對折,然后用剪子一剪剪出一個三角形,再將其展開,讓學生觀察得到的是一個什么圖形,并說出它的特點,從而引出本節課的主要要研究的內容即這節課的課題“等腰三角形”。
節課成功與否,不在于教師講解,而在于調動啟發,組織的技巧與水平的高低。本節課是讓學生參與整個知識的學習進程,通過小組合作、展開交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自學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習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內在動力的支持,能使每個學生在學習中能輕松而有所收獲,并且在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在本節課中我的困惑在于:
1、是否能夠真正的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而不流于形式。
2、在學生之間是否能夠順利開展活動,而學生是否又樂于與他人合作,能否清楚地表達自己的結論和建議。
3、對于學困生在探索“三線合一”的過程,仍存在問題;對于“三線合一”的理解更存在困難。
怎樣才能夠充分的利用有效的活動,幫助學生學會并掌握新知識。怎樣才能讓學生在一般與特殊的對比中運用發現法。由觀察比較到驗證歸納,再到推理論證;由個別形象到一般抽象;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使學生的思維由形象直觀過度到抽象的邏輯演繹,層層展開,步步深入,進一步體會等腰三角形所具有的特征。揭開對“三線合一”正確理解的疑難。同時,在實施合作式學習時,教師要對“收”“放”“度”有充分的把握,否則時間分配不合理,造成拖堂。所以這些方面還值得我進一步去反思、去探究。
首先我讓學生從概念上去認識等腰三角形,會識別它的腰、底邊、頂角和底角。然后讓學生在練習本上畫出一個等腰三角形,鍛煉學生的動手作圖能力,對等腰三角形翻折讓它的兩條腰AB和AC重合,通過這個簡單的試驗讓學生從中尋找、發現等腰三角形的一些性質。
學生歸納和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略顯不足,歸納結論也沒有方向性,我及時的對學生進行引導,翻折圖形的過程三角形的兩部分完全重合說明該三角形是一個軸對稱圖形。然后從軸對稱圖形所具有的一般性質出發,推導等腰三角形所具有的具體的性質。通過引導學生軸對稱圖形的對應線段相等,對應角相等從而在等腰三角形圖形中找到相應的線段和角。
學生的觀察圖形,抽象歸納的能力有待提高,今后也要加強這方面的訓練。例如我們從圖中觀察出線段BD=CD,那么線段AD是三角形的什么線?有不少學生說是高線和角平分線,這也是學生一個不好的習慣導致的,做題不看清楚題目意思,不讀懂題目,想當然的說出答案。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學生對概念定義的理解不夠透徹,混淆了意思相近的概念,導致了解題的出錯。
在結論一推出后我馬上給出一例題,加強學生對結論一的理解和吸收,并能夠簡單的對結論一加以應用;同樣在給出結論二后,為了讓學生更深入的理解結論二(三線合一),在反復的強調結論二以后仍然給出了一個例子,也是為了追求思維的連貫性。
縱貫整堂課,在教學內容上,結合學生的理解程度,還是略顯偏多。就結論二這個知識點學生理解起來相當吃力,等腰三角形的三線合一學生很容易把三條線弄混淆,什么時候該用等腰三角形的頂角平分線,什么時候用底邊上的中線,什么時候用底邊的高線學生不明白,再加上文字語言與數學語言之間的轉換,學生學起來就更加的吃力。所以我在講解這個知識點的時候反復強調強化他們的記憶,讓學生把這個知識點弄通透。所以導致在講第三個例題的時候時間略顯不足。其實就這堂課的內容而言,不講例三也是充足的。
在教學方法上,我采用了讓學生自主探索,發現其規律的方法。通過讓學生畫等腰三角形并對折,探索、歸納一些有關軸對稱圖形的結論,那么多數學生在我的引導下還是能夠找到正確的結論,當然還有部分學生不能理解。我還要繼續探索用怎樣的方式讓更多的學生找出正確的結論。
在學生的學習上,學生能夠按照老師的要求一步一步的進行學生,但對于動手的練習,仍有一些學生偷懶,不愿意動手。
當然這堂課也存在著不少的缺點。
1.板書不夠嚴密,有圖的地方應該在黑板上動手演示出來,然后學生參照黑板上的圖再推出本節課的兩個結論。
2.對學生的關注不夠。有的學生上課工具準備的不夠齊全,而我對他們缺乏有效的管理。讓學生動手的環節,仍有個別學生沒有動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