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12
這是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案,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案第 1 篇
一、學生知識狀況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一元二次方程及其解法,對于方程的解及解方程并不陌生,實際問題的應用,有些抽象,雖然學生在七、八年級已經進行了有關的訓練,但還是有一定的難度。
本節內容針對的學生是才進入九年級的學生,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抽象思維和建模能力,也具備一定的生活經驗和初步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經驗。
二、教學任務分析
本節課的主要是發展學生抽象思維,強化學生的應用意識,使學生能通過抽象思維將一個應用題抽象成一元二次方程使問題得以解決,這也是方程教學的重要任務。但學生抽象意識和能力的發展不是自發的,需要通過大量的應用實例,在實際問題的解決中讓學生感受到其廣泛應用,并在具體應用中增強學生的應用能力。因此,本節教學中需要選用大量的實際問題,通過列方程解決問題,并且在問題解決過程中,促進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意識和能力的提高以及抽象思維的初步形成。顯然,這個任務并非某個教學活動所能達成的,而應在教學活動中創設大量的問題解決的情境,在具體情境中發展學生的有關能力。為此,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知識目標:
通過分析問題中的數量關系,抽象出方程解決問題,認識方程模型的重要性,并總結運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過程。
能力目標:
1、經歷分析,抽象和建模的過程,進一步體會方程是刻畫現實世界中數量關系的一個有效的數學模型;
2、能夠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解決有關實際問題,能根據具體問題的實際意義檢驗結果的合理性,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問題解決中,經歷一定的合作交流活動,進一步發展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三、學法指導
本課是學生學習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后的應用課,雖然學生在七八年級已經進行了一定的訓練,但本課對學生而言還是有一定的難度。本課采用啟發式、問題串討論式、合作學習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以教材提供的素材為基礎,引導學生對對問題中的數量進行分析從而抽象出方程解決問題;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互助學習,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無論是例題的分析還是練習的分析,盡可能地鼓勵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聰明才智的機會,并且在此過程中發現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獨到見解以及思維的誤區,更好地進行學法指導。
四、教學過程分析
本課時分為以下五個教學環節:第一環節:回憶鞏固,情境導入;第二環節:做一做,探索新知;第三環節:練一練,鞏固新知;第四環節:收獲與感悟;第五環節:布置作業。
第一環節;情境導入
活動內容:提出問題:還記得梯子下滑的問題嗎?
在這個問題中,梯子頂端下滑1米時,梯子底端滑動的距離大于1米,那么梯子頂端下滑幾米時,梯子底端滑動的距離和它相等呢?如果梯子長度是13米,梯子頂端下滑的距離與梯子底端滑動的距離可能相等嗎?如果相等,那么這個距離是多少?
分組討論:
怎么設未知數?在這個問題中存在怎樣的等量關系?如何利用勾股定理抽象出方程?
活動目的:以學生所熟悉的梯子下滑問題為素材,以前面所學的勾股定理為切入點,用熟悉的情境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為支點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使問題得以解決,進一步讓學生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
活動的實際效果:大部分學生能夠聯系以前學過的勾股定理的三邊關系抽象出方程對上述問題進行思考,能夠在老師的引導下主動地探究問題,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效果,而且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了學生的思維,為后面的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第二環節探索新知
活動內容:見課本P53頁例1:
如圖:某海軍基地位于A處,在其正南方向200海里處有一重要目標B,在B的正東方向200海里處有一重要目標C,小島D位于AC的中點,島上有一補給碼頭。小島F位于BC中點。一艘軍艦從A出發,經B到C勻速巡航,一艘補給船同時從D出發,沿南偏西方向勻速直線航行,欲將一批物品送達軍艦。
已知軍艦的速度是補給船的2倍,軍艦在由B到C的途中與補給船相遇,那么相遇時補給船航行了多少海里?(結果精確到0.1海里)
在教學中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審清題意,分析各量之間的關系,不能粗線條解決。在講解過程中可逐步分解難點:審清題意;找準各條有關線段的長度關系;通過抽象思維建立方程模型,之后求解。
實際應用問題比較抽象,因此教學中老師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審清題意,讓學生自己反復審題,弄清各量之間的關系,分析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和要求解的問題,并在這個前提下抽象出圖形中各條線段所表示的量,弄清它們之間的關系,從而抽象出方程模型解決問題。
在學生分析題意遇到困難時,教學中可設置問題串分解難點:
(1)要求DE的長,需要如何設未知數?
(2)怎樣建立含DE未知數的等量關系?從已知條件中能找到嗎?
(3)利用勾股定理建立等量關系,如何構造直角三角形?
(4)選定后,三條邊長都是已知的嗎?DE,DF,EF分別是多少?
學生在問題串的引導下,逐層分析,在分組討論后抽象出題目中的等量關系即:
速度等量:V軍艦=2×V補給船
時間等量:t軍艦=t補給船
三邊數量關系:
弄清圖形中線段長表示的量:已知AB=BC=200海里,DE表示補給船的路程,AB+BE表示軍艦的路程。
學生在此基礎上選準未知數,用未知數表示出線段:DE、EF的長,根據勾股定理抽象出方程求解,并判斷解的合理性。
鞏固練習:1、一個直角三角形的斜邊長為7cm,一條直角邊比另一條直角邊長1cm,那么這個直角三角的面積是多少?
文本框:8cm2、如圖:在RtACB中,∠C=90°,點P、Q同時由A、B兩點出發分別沿AC、BC方向向點C勻速移動,它們的速度都是1m/s,幾秒后PCQ的面積為RtACB面積的一半?
3、在寬為20m,長為32m的矩形耕地上,修筑同樣寬的三條道路(兩條縱向,一條橫向,橫向與縱向互相垂直),把耕地分成大小相等的六塊作試驗田,要使試驗田面積為570平方米,問道路應為多寬?
說明:三個題目的設計從簡單問題入手,第一題通過勾股定理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解決直角三角形邊長問題;第2題構造了一個可變的直角三角形,抽象出方程解決面積問題;第三題也是面積問題,在這個問題中常設道路寬為x米,通過平移道路使六塊田地變成一塊田地,從而根據矩形面積公式抽象出方程解決問題。
活動目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應用題的類型較多,像數字問題、面積問題、平均增長(或降低)率問題、利潤問題等;本節課以教材上的引例作為出發點,作為素材來呈現,可以將應用類型作適當的拓展,在練習中將教材中的應用問題歸類呈現出來,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本課由數形結合問題拓展到面積問題,后面可以在練習中增加數字問題,為學生呈現更多的應用類型,讓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中體會數學抽象和建模的重要性。
活動實際效果:應用問題設置都經過精心準備。通過問題串的設立,將比較復雜、難以理解的題目分成多個小的題目去理解,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克服困難,體會到通過抽象出方程解應用題的三個重要環節:整體系統的審清題意;尋找等量關系;正確求解并檢驗解的合理性。采取的是一講一練,從鞏固練習的準確程度上來看,學生掌握得比較好,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
第三環節:練一練,鞏固新知
活動內容:1、在一塊正方形的鋼板上裁下寬為20cm的一個長條,剩下的長方形鋼板的面積為4800cm2。求原正方形鋼板的面積。
2、有這樣一道阿拉伯古算題:有兩筆錢,一多一少,其和等于20,積等于96,多的一筆錢被許諾賞給賽義德,那么賽義德得到多少錢?
3、《九章算術》“勾股”章有一題:甲、乙二人同時從同一地點出發,甲的速度為7,乙的速度為3。乙一直向東走,甲先向南走了10步,后又斜向北偏東方向走了一段后與乙相遇。那么相遇時,甲、乙各走了多遠?
活動目的:通過三道問題的解決,查缺補漏,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和靈活運用知識的程度。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合作交流。活動實際效果:學生在前面活動中積累的經驗,可以幫助學生比較順利地分析上述問題,遇有疑難可以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解決,學生在訓練過程中更加理解數學抽象和建模的重要性.大部分學生能夠獨立解決問題。
第四環節:收獲與感悟
活動內容:提問:
1、列方程解應用題的關鍵;2、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步驟;3、列方程應注意的一些問題。
學生在學習小組中回顧與反思,并進行組間交流發言。
活動目的:鼓勵學生回顧本節課知識方面有哪些收獲,解題技能方面有哪些提高,還有什么疑難問題希望得到解決;通過對三個問題的解決,加深學生通過抽象思維抽象出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并且通過學生間的合作學習幫助不同層次的孩子解決實際困難,增強孩子學好數學的信心。
活動實際效果:學生通過回顧本節課的學習過程,體會利用抽象思維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和技巧,進一步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五環節:布置作業
1、甲乙兩個小朋友的年齡相差4歲,兩個人的年齡相乘積等于45,你知道這兩個小朋友幾歲嗎?
2、一塊長方形草地的長和寬分別為20m和15m,在它四周外圍環繞著寬度相等的小路,已知小路的面積為246,求小路的寬度。
3、一個兩位數等于其數字之積的3倍,其十位數比個位數小2,求這兩位數。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案第 2 篇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意義。
(2)能熟練地把一元二次方程整理成一般形式并能指出它的二次項系數,一次項系數及常數項。
過程與方法
在分析、揭示實際問題的數量關系并把實際問題轉化成數學模型(一元二次方程)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方程是刻畫現實世界數量關系的工具,增加對一元二次方程的感性認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探索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的過程,使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增進對方程的認識,發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經歷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的過程,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難點:準確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意義。
三、教學方法
創設情境——主體探究——合作交流——應用提高
四、學案
(1)預學檢測
3x-5=0是什么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定義是怎樣的?其一般形式是怎樣的?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
(1)自學本P2—P3并完成書本
(2)請學生分別回答書本內容再
(二)主體探究、合作交流
(1)觀察下列方程:
(35-2x)2=900
4x2-9=0
3y2-5y=7
它們有什么共同點?它們分別含有幾個未知數?它們的左邊分別是未知數的幾次幾項式?
(2)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與一般形式?
如果一個方程通過移項可以使右邊為0,而左邊是只含一個未知數的二次多項式,那么這樣的方程叫作一元二次方程,它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b、c是已知數a≠0),其中,a、b、c分別稱為二次項系數、一次項系數和常數項,如x2-x=56
(三)應用遷移、鞏固提高
例1:根據一元二次方程定義,判斷下列方程是否為一元二次方程?為什么?
x2-x=1
3x(x-1)=5(x+2)
x2=(x-1)2
例2:將方程3x(x-1)=5(x+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寫出其中的二次項系數、一次項系數和常數項。
解:去括號得
3x2-3x=5x+10
移項,合并同類項,得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3x2-8x-10=0
其中二次項系數為3,一次項系數為-8,常數項為-10。
學生練習:書本P4練習
(四)總結反思
總結
1.一元二次方程的定義是怎樣的?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為ax2+bx+c=0(a≠0),一元二次方程的項及系數都是根據一般式定義的,這與多項式中的項、次數及其系數的定義是一致的。
3.在實際問題轉化為一元二次方程數學模型的過程中,體會學習一元二次方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反思
方程ax3+bx2+cx+d=0是關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條是a=0且b≠0,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條是a=b=0且c≠0。
(五)布置作業
(1)必做題P4習題1.1A組1.2
(2)選做題:若xm-2=9是關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試求代數式(m2-5m+6)÷(m2-2m)的值。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案第 3 篇【教學目標】
(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會判斷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項系數、一次項系數和常數項。
(2)會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學重點】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教學難點】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實際例子引入:列出的方程分別為X-7x+8=0,(X-7)(X+1)=89,X+8X-9=0
由學生說出這幾個方程的共同特征,從而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二)新授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個未知數、最高次2次、等式兩邊都是整式)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形如aX+bX+c=0)
任一個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轉化成一般形式,注意二次項系數不為零
3:講解例子
4:利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5:講解例子
6:一般步驟
(三)小結
(四)布置作業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案第 4 篇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掌握應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步驟,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探索球積分表中數量關系的過程,進一步體會方程是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模型,并且明確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時,不僅要注意解方程的過程是否正確,還要檢驗方程的解是否符合問題的實際意義。
情感態度: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養成自覺反思的良好習慣。
重點:把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不僅會列方程求出問題的解,還會進行推理判斷。
難點:把數學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
關鍵:從積分表中找出等量關系。
教具:投影儀。
教法:探究、討論、啟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
用投影儀展示幾張比賽場面及比分(學習是生活需要,引起學生興趣)
二、引入課題
教師用投影儀展示課本106頁中籃球聯賽積分榜引導學生觀察,思考:① 用式子表示總積分能與勝、負場數之間的數量關系;
②某隊的勝場總分能等于它的負場總積分么?
學生充分思考、合作交流,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分析。
師:要解決問題①必須求出勝一場積幾分,負一場積幾分,你能從積分榜中得到負一場積幾分么?你選擇哪一行最能說明負一場積幾分?
生:從最下面一行可以發現,負一場積1分。
師:勝一場呢?
生:2分(有的用算術法、有的用方程各抒己見)
師:若一個隊勝a場,負多少場,又怎樣積分?
生:負(14-a)場,勝場積分2a,負場積分14-a,總積分a+14.
師:問題②如何解決?
學生通過計算各隊勝、負總分得出結論:不等。
師:你能用方程說明上述結論么?
生:老師,沒有等量關系。
師:欸,就是,已知里沒說,是不是不能用方程解決了?誰又沒有大膽設想?
生:老師,能不能試著讓它們相等?
師:偉大的發明都是在嘗試中進行的,試試?
生:如果設一個隊勝了x場,則負(14-x)場,讓勝場總積分等負場總積分,方程為:2x=14-x解得x=4/3(學生掌聲鼓勵)
師:x表示什么?可以是分數么?由此你的出什么結論?
生:x表示勝得場數,應該是一個整數,所以,x=4/3不符合實際意義,因此沒有哪個隊的勝場總積分等于負場總積分。
師:此問題說明,利用方程不僅求出具體數值,而且還可以推理判斷,是否存在某種數量關系;還說明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時,不僅要注意方程解得是否正確,還要檢驗方程的解是否符合問題的實際意義。
拓展
如果刪去積分榜的最后一行,你還能用式子表示總積分與勝、負場數之間的數量關系嗎?
師:我們可以從積分榜中積分不相同的兩行數據求的勝負一場各得幾分,如:一、三行。
教師引導學生設未知數,列方程。學生試說。
生:設勝一場積x分,則前進隊勝場積分10x,負場積分(24-10x)分,它負了4場,所以負一場積分為(24-10x)/4,同理從第三行得到負一場積分為(23-9x)/5,從而列方程為(24-10x)/4=(23-9x)/5。解得x=2,當x=2時,(24-10x)/4=1。仍然可得負一場積1分,勝一場積2分。
三、鞏固練習
已知某山區的平均氣溫與該山的海拔高度的關系見表:
海拔高度(單位:m)
100
200
300
400
平均氣溫(單位:℃)
22
21.5
21
20.5
20
若某種植物適宜生長在18℃20℃(包括18℃20℃)的山區,請問該植物適宜種在海拔為多少米的山區?
學生分析題意,思考,在練習本上完成,然后同桌小議,代表發言,教師點撥。
四、課堂小結:
讓幾個學生談自己的收獲,再讓一個學生全面總結。
五、布置作業:
課本108頁8、9題。
六、教學反思
本節課主要是借球賽積分表問題傳授數學知識的應用。在前面已經討論過由實際問題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模型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礎上,本節進一步以探究的形式討論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實際問題。要探究的問題比前幾節的問題復雜些,問題情境與實際情況更接近。本節的重點是建立實際問題的方程模型。通過探究活動,進一步體驗一元一次方程與實際的密切聯系,加強數學建模思想,培養運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由于本節問題的背景和表達都比較貼近實際,其中的有些數量關系比較隱蔽,所以在探究過程中正確建立方程是難點,教師要恰當的引導,讓學生弄清問題背景,分析清楚有關數量關系,找出可作為方程依據的主要相等關系,但教師不要代替學生的思考。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