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23
這是解一元二次方程板書設計,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解一元二次方程板書設計第 1 篇
【教學目標】
1、會根據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列一元二次方程并求解。
2、能根據問題的實際意義,檢驗所得結果是否合理。
3、進一步掌握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步驟和關鍵。
【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
1、解一元二次方程都有哪些方法?(學生口答)
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有哪些步驟?(學生口答)
①審題;②設未知數;③找相等關系;④列方程;⑤解方程;⑥答
二、問題探究:
(一)思考課本探究1回答下列問題:
(1)設每輪傳染中平均一個人傳染x個人,那么患流感的這個人在第一輪傳染中傳染了 人;第一輪傳染后,共有 人患了流感。
(2)在第二輪傳染中,傳染源是 人,這些人中每一個人又傳染了 人,那么第二輪傳染了 人,第二輪傳染后,共有 人患流感。
(3)根據等量關系列方程并求解。為什么要舍去一解?
(4)通過對這個問題的探究,你對類似的傳播問題中的數量關系有新的認識嗎?
(5)完成教材思考:如果按照這樣的傳播速度,三輪傳染后,有多少人患流感?
(學生在交流中解決問題,教師深入小組討論,對疑惑較多的問題要點撥;前兩個問是解題的關鍵,可作適當點撥。最后思考題,可讓學生試試獨立完成。教給學生如何審題,分析題。)
三、例題學習:
例1:青山村種的水稻2001年平均每公頃產7200kg,2003年平均每公頃產8450kg,求水稻每公頃產量的年平均增長率。 (學生獨立思考、練習。一學生板書,教師巡視后講解)
例2:(教材探究2)兩年前生產1噸甲種藥品的成本是5000元,生產1噸乙種藥品的成本是6000元,隨著生產技術的進步,現在生產1噸甲種藥品的成本是3000元,生產1噸乙種藥品的成本是3600元,哪種藥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較大?
(給學生分組求解,然后比較哪個小組做的有快又準。最后比較哪種藥品成本平均下降率較大。)
四、課堂練習:(學生獨立思考、練習。一學生板書,教師巡視后講解)
1、某種植物的主干長出若干數目的枝干,每個枝干又長出同樣數目的小分支,主干、支干和小分支的總數是91,每個支干長出多少小分支?
2、有一人患了流感,經過兩輪傳染后共有121人患了流感,毎輪傳染中平均一個人傳染了幾個人?
五、總結反思:(由學生自己完成,教師作適當補充)
1、列一元二次方程解應用題的步驟:審、設、找、列、解、答。最后要檢驗根是否符合實際意義。
2、探究2是平均增長率或降低率問題。若平均增長(降低)率為x,增長(或降低)前的基數是a,增長(或降低)n次后的量是b,則有: (常見n=2)
教后記:
本節課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應用第一課時。通過本節課的教學,總體感覺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現實生活情境問題入手,激發了學生思維的火花,具體我以為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通過學生口答,復習了列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及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為學習本節知識打好了基礎。
二、問題探究通過問題串讓學生解決的問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也讓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逐級上升,這樣學生感到成功機會增加,從而有一種積極的學習態度,同時學生在學習中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三、本節課第一個例題,是增長率問題中的一個典型例題,我在引導學生解決此題之后,進一步總結了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步驟。不僅關注結果更關注過程,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
四、在課堂中始終貫徹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數學觀念,同時用方程來解決問題,使學生樹立一種數學建模的思想。
五、課堂上多給學生展示的機會,讓學生走上講臺,向同學們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更有利于發現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獨到見解及思維誤區,以便指導今后教學。總之,通過各種啟發、激勵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形成積極主動求知態度,課堂收效大。
六、需改進的方面:
1、由于怕完不成任務,給學生獨立思考時間安排有些不合理,這樣容易讓思維活躍的學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學生的思考,掩蓋了其他學生的疑問。例如例2有多種解法,課后一些學生與老師交流,但課上沒有得到充分的展示、
2、只考慮撲捉學生的思維亮點,一學生列錯了方程,我沒有給予及時糾正。導致使一些同學陷入誤區、
3、下課后很多學生和我溝通課上一學生的錯誤問題,但他們上課并不敢提出,有點卻場,所以平時要培養學生敢想敢說敢于發表個人的不同見解的學風。
解一元二次方程板書設計第 2 篇一、學生知識狀況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一元二次方程及其解法,對于方程的解及解方程并不陌生,實際問題的應用,有些抽象,雖然學生在七、八年級已經進行了有關的訓練,但還是有一定的難度。
本節內容針對的學生是才進入九年級的學生,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抽象思維和建模能力,也具備一定的生活經驗和初步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經驗。
二、教學任務分析
本節課的主要是發展學生抽象思維,強化學生的應用意識,使學生能通過抽象思維將一個應用題抽象成一元二次方程使問題得以解決,這也是方程教學的重要任務。但學生抽象意識和能力的發展不是自發的,需要通過大量的應用實例,在實際問題的解決中讓學生感受到其廣泛應用,并在具體應用中增強學生的應用能力。因此,本節教學中需要選用大量的實際問題,通過列方程解決問題,并且在問題解決過程中,促進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意識和能力的提高以及抽象思維的初步形成。顯然,這個任務并非某個教學活動所能達成的,而應在教學活動中創設大量的問題解決的情境,在具體情境中發展學生的有關能力。為此,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知識目標:
通過分析問題中的數量關系,抽象出方程解決問題,認識方程模型的重要性,并總結運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過程。
能力目標:
1、經歷分析,抽象和建模的過程,進一步體會方程是刻畫現實世界中數量關系的一個有效的數學模型;
2、能夠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解決有關實際問題,能根據具體問題的實際意義檢驗結果的合理性,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問題解決中,經歷一定的合作交流活動,進一步發展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三、學法指導
本課是學生學習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后的應用課,雖然學生在七八年級已經進行了一定的訓練,但本課對學生而言還是有一定的難度。本課采用啟發式、問題串討論式、合作學習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以教材提供的素材為基礎,引導學生對對問題中的數量進行分析從而抽象出方程解決問題;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互助學習,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無論是例題的分析還是練習的分析,盡可能地鼓勵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聰明才智的機會,并且在此過程中發現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獨到見解以及思維的誤區,更好地進行學法指導。
四、教學過程分析
本課時分為以下五個教學環節:第一環節:回憶鞏固,情境導入;第二環節:做一做,探索新知;第三環節:練一練,鞏固新知;第四環節:收獲與感悟;第五環節:布置作業。
第一環節;情境導入
活動內容:提出問題:還記得梯子下滑的問題嗎?
在這個問題中,梯子頂端下滑1米時,梯子底端滑動的距離大于1米,那么梯子頂端下滑幾米時,梯子底端滑動的距離和它相等呢?如果梯子長度是13米,梯子頂端下滑的距離與梯子底端滑動的距離可能相等嗎?如果相等,那么這個距離是多少?
分組討論:
怎么設未知數?在這個問題中存在怎樣的等量關系?如何利用勾股定理抽象出方程?
活動目的:以學生所熟悉的梯子下滑問題為素材,以前面所學的勾股定理為切入點,用熟悉的情境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為支點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使問題得以解決,進一步讓學生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
活動的實際效果:大部分學生能夠聯系以前學過的勾股定理的三邊關系抽象出方程對上述問題進行思考,能夠在老師的引導下主動地探究問題,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效果,而且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了學生的思維,為后面的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第二環節探索新知
活動內容:見課本P53頁例1:
如圖:某海軍基地位于A處,在其正南方向200海里處有一重要目標B,在B的正東方向200海里處有一重要目標C,小島D位于AC的中點,島上有一補給碼頭。小島F位于BC中點。一艘軍艦從A出發,經B到C勻速巡航,一艘補給船同時從D出發,沿南偏西方向勻速直線航行,欲將一批物品送達軍艦。
已知軍艦的速度是補給船的2倍,軍艦在由B到C的途中與補給船相遇,那么相遇時補給船航行了多少海里?(結果精確到0.1海里)
在教學中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審清題意,分析各量之間的關系,不能粗線條解決。在講解過程中可逐步分解難點:審清題意;找準各條有關線段的長度關系;通過抽象思維建立方程模型,之后求解。
實際應用問題比較抽象,因此教學中老師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審清題意,讓學生自己反復審題,弄清各量之間的關系,分析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和要求解的問題,并在這個前提下抽象出圖形中各條線段所表示的量,弄清它們之間的關系,從而抽象出方程模型解決問題。
在學生分析題意遇到困難時,教學中可設置問題串分解難點:
(1)要求DE的長,需要如何設未知數?
(2)怎樣建立含DE未知數的等量關系?從已知條件中能找到嗎?
(3)利用勾股定理建立等量關系,如何構造直角三角形?
(4)選定后,三條邊長都是已知的嗎?DE,DF,EF分別是多少?
學生在問題串的引導下,逐層分析,在分組討論后抽象出題目中的等量關系即:
速度等量:V軍艦=2×V補給船
時間等量:t軍艦=t補給船
三邊數量關系:
弄清圖形中線段長表示的量:已知AB=BC=200海里,DE表示補給船的路程,AB+BE表示軍艦的路程。
學生在此基礎上選準未知數,用未知數表示出線段:DE、EF的長,根據勾股定理抽象出方程求解,并判斷解的合理性。
鞏固練習:1、一個直角三角形的斜邊長為7cm,一條直角邊比另一條直角邊長1cm,那么這個直角三角的面積是多少?
文本框:8cm2、如圖:在RtACB中,∠C=90°,點P、Q同時由A、B兩點出發分別沿AC、BC方向向點C勻速移動,它們的速度都是1m/s,幾秒后PCQ的面積為RtACB面積的一半?
3、在寬為20m,長為32m的矩形耕地上,修筑同樣寬的三條道路(兩條縱向,一條橫向,橫向與縱向互相垂直),把耕地分成大小相等的六塊作試驗田,要使試驗田面積為570平方米,問道路應為多寬?
說明:三個題目的設計從簡單問題入手,第一題通過勾股定理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解決直角三角形邊長問題;第2題構造了一個可變的直角三角形,抽象出方程解決面積問題;第三題也是面積問題,在這個問題中常設道路寬為x米,通過平移道路使六塊田地變成一塊田地,從而根據矩形面積公式抽象出方程解決問題。
活動目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應用題的類型較多,像數字問題、面積問題、平均增長(或降低)率問題、利潤問題等;本節課以教材上的引例作為出發點,作為素材來呈現,可以將應用類型作適當的拓展,在練習中將教材中的應用問題歸類呈現出來,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本課由數形結合問題拓展到面積問題,后面可以在練習中增加數字問題,為學生呈現更多的應用類型,讓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中體會數學抽象和建模的重要性。
活動實際效果:應用問題設置都經過精心準備。通過問題串的設立,將比較復雜、難以理解的題目分成多個小的題目去理解,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克服困難,體會到通過抽象出方程解應用題的三個重要環節:整體系統的審清題意;尋找等量關系;正確求解并檢驗解的合理性。采取的是一講一練,從鞏固練習的準確程度上來看,學生掌握得比較好,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
第三環節:練一練,鞏固新知
活動內容:1、在一塊正方形的鋼板上裁下寬為20cm的一個長條,剩下的長方形鋼板的面積為4800cm2。求原正方形鋼板的面積。
2、有這樣一道阿拉伯古算題:有兩筆錢,一多一少,其和等于20,積等于96,多的一筆錢被許諾賞給賽義德,那么賽義德得到多少錢?
3、《九章算術》“勾股”章有一題:甲、乙二人同時從同一地點出發,甲的速度為7,乙的速度為3。乙一直向東走,甲先向南走了10步,后又斜向北偏東方向走了一段后與乙相遇。那么相遇時,甲、乙各走了多遠?
活動目的:通過三道問題的解決,查缺補漏,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和靈活運用知識的程度。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合作交流。活動實際效果:學生在前面活動中積累的經驗,可以幫助學生比較順利地分析上述問題,遇有疑難可以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解決,學生在訓練過程中更加理解數學抽象和建模的重要性.大部分學生能夠獨立解決問題。
第四環節:收獲與感悟
活動內容:提問:
1、列方程解應用題的關鍵;2、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步驟;3、列方程應注意的一些問題。
學生在學習小組中回顧與反思,并進行組間交流發言。
活動目的:鼓勵學生回顧本節課知識方面有哪些收獲,解題技能方面有哪些提高,還有什么疑難問題希望得到解決;通過對三個問題的解決,加深學生通過抽象思維抽象出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并且通過學生間的合作學習幫助不同層次的孩子解決實際困難,增強孩子學好數學的信心。
活動實際效果:學生通過回顧本節課的學習過程,體會利用抽象思維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和技巧,進一步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五環節:布置作業
1、甲乙兩個小朋友的年齡相差4歲,兩個人的年齡相乘積等于45,你知道這兩個小朋友幾歲嗎?
2、一塊長方形草地的長和寬分別為20m和15m,在它四周外圍環繞著寬度相等的小路,已知小路的面積為246,求小路的寬度。
3、一個兩位數等于其數字之積的3倍,其十位數比個位數小2,求這兩位數。
解一元二次方程板書設計第 3 篇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根據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體會方程是刻畫現實世界某些問題的一個有效的數學模型。
2、能根據具體問題的實際意義,檢驗結果是否合理。
過程與方法:
1、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的過程,探索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并能運用一元二次方程對之進行描述。
2、通過成本降低、能源增長等實際問題,學會將實際應用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發展實踐應用意識。
情感與態度:通過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身邊的問題,體會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利用增長率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列出方程解決問題
難點:理清增長率問題中的數量關系
解一元二次方程板書設計第 4 篇教材分析
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學數學的一個重要內容之一,在初中數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從知識的發展來看,一元二次方程的學習,是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組及不等式知識的延續和深化,也是今后學生學習可化為一元二次方程的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數等知識的`基礎。從知識的橫向來看,一元二次方程的學習對其它學科也有重要的意義,比如物理中的變速運動等問題就要通過解一元二次方程來解決。這節課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課,通過豐富的實例,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本節課的教學不僅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方程是刻畫現實世界中數量關系的一個有效的數學模型,而且提高了學生分析、比較、抽象和概括的能力。為接下來的學習起到很好的鋪墊作用
學情分析
九年級的學生,在講本節課之前,已經系統的學習了一元一次方程及相關概念,學習了整式、分式和二次根式,從知識結構上看他們已經具備了繼續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礎。這個階段的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很強,并且他們比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也有很大提高。由于他們有強烈的求知欲,當遇到新的問題時,會自然的產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而我所教(11)班是年級中一個普通班,學生數學底子薄,基礎差,學生由于學習困難,基礎差,沒有自信,也就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越來越弱,有人甚至要放棄對數學的學習,作為他們的老師,首先培養他們自信心,啟發他們對數學的喜愛,慢慢培養他們的自信心,使數學基本概念、基本運算方法悄然走進學生的生活、走進他們對知識的運用中去。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并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2.會把一個一元二次方程化為一般形式,會正確地判斷一元二次方程的項與系數;
3.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探究和歸納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 在回顧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分析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列出方程,從而引導他們發現問題,然后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 借助于多媒體從實際問題抽象出概念,在通過鞏固訓練、回顧梳理、拓展提高到作業布置,完成本節課的教學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實踐,又反過來作用于生活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激發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2. 通過本節知識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知識的產生、變化和發展的過程。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
難點:1.由實際問題向數學問題的轉化過程。2.正確識別一般式中的“項”及“系數”。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