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10
這是一剪梅教學目標,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教學分析
1.教學內容分析
《一剪梅》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它很好地體現了被稱為“易安體”的李清照作品的藝術風格,即清麗典雅,溫婉細膩。鑒賞這首詞應該讓學生用情感去參與、用心靈去體會,力爭能夠切實把握住作者內心那種纏綿悱惻的情懷。那么僅僅一首詞是不夠的,也難以達到鑒賞的目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加入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作為拓展閱讀材料,一方面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的詞風,另一方面也能在不知不覺中激發學生對中國古典詩詞的熱愛。
2.教學對象分析
高一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詩歌鑒賞的基本能力,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必要作出過多地講解說明,讓學生討論發言更能提高鑒賞的積極性,同時輔以多媒體手段,用優美的歌聲和畫面營造氛圍,效果要比傳統的講解方式好得多。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知人論世,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培養學生詩詞鑒賞能力,理解李清照詞深婉細膩的藝術風格。
2.過程與方法:采用誦讀法,自主探究法來品味詞的意境,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提高學生審美情趣,讓學生從詩詞中獲得美的體驗。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抓住詞中的意象解讀文句,品味意境,通過誦讀傳達出詞人的情感,體會詞的意境美。
教學難點:學習詩歌的鑒賞方法,理解詞人深婉細膩的相思之情。
四、教學媒體設計
學生接觸的古典詩詞其實并不少,但是由于他們年紀還小,沒有什么人生經歷,對古詩詞中所體現的作者的心緒,難以達到情感上的共鳴,所以鑒賞往往只停留在淺層次。而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對解決這個問題能起到相當重要作用。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多媒體的運用貫穿整個過程。課堂的第一階段,顯示李清照的畫像,讓學生對作者有一個比較親切的印象。第二階段,教師演唱《月滿西樓》,小組討論詞句,逐句顯示作品內容,以渲染氣氛,在朗誦中要求學生思考相關問題。第三階段,對比鑒賞李清照前后期作品“愁”的不同,學生自由發言,賞析詞句。第四階段,利用數影儀展示學生改寫作品,更為直觀。多媒體的運用將音樂、畫面、文字有機的結合起來,既使教學內容明確具體,又營造了一種詩歌鑒賞所必需的氛圍,有利于學生對詩詞意境的把握。
五、教學過程:
*學生學習活動設計一*課前預習
學生課前學習活動,安排學生課前自主學習任務單
任務一:通過看課文注釋和查閱現代漢語詞典,讀準全詞,掌握“玉簟”“蘭舟”等詞語讀音和意義。
任務二:結合導學案知識鏈接,以及通過其它閱讀途徑查找、閱讀、整和李清照的歷史資料,完成導學案相應題目,準備小組展示分享。
任務三:觀看《百家講壇》中講解李清照少年才女的內容,深入此人的成長環境。
【教學活動設計一】(一)導入
愛情,是人生中一個永恒的話題,從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盡情歌頌,“在天愿做比翼鳥,在地愿為理枝”、“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便是古人留下的表達愛情的千古絕唱。讓我們看這樣一幅圖畫,猜一下這幅畫講了一個什么故事?(生答牛郎織女)我們應該感到自豪,因為我們縣的織女洞也是全國公認的以牛郎織女傳說為題材的古建筑遺址。我們知道牛郎織女每年七夕才能相會,其余時間則是處在無盡亦無休的相思之中。那么當新婚不久的李清照面對夫妻的分離她是如何表達這份相思之情的呢?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李清照的《一剪梅》看看她是怎樣表達這份感情的。(板書題目)
【教學活動設計二】(二)學習目標
我們先看一下這節課的學習目標,主要有兩個,請大家齊讀一下:
*學生學習活動設計二* 齊讀學習目標
1.采用誦讀法、自主探究法來抓意象,品味詞的意境美。
2.通過改寫,體會詞人寂寞相思之情,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活動設計三】 (三)整體感知
明確學習目標之后下面請同學們先自由朗讀一遍這首詞,初步品味全詞,讀的時候注意三個方面:第一讀準字音,第二將不理解的詞義畫出來,第三把握一下這首詞的感情基調。讀完后,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提出來一起研究學習。
*學生學習活動設計三* 自由朗讀這首詞 (學生讀詞)
學生展示,學生讀詞,糾正字音,逐漸讀出感情,先由個別學生讀,然后再齊讀。
隨后思考 “本詞寫了件什么事,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一題,找人作答。需要明確:上闋寫人物行動,下闋側重抒情,全詞抒發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
【教學活動設計四】(四)尋微探幽
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有人說品一首好詞,應當烹上一壺好茶,老師已經為大家烹上了好茶,在這縷縷的茶香之中,伴著動人的音樂,讓我們一起品品這首詞。學生自由討論,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詞句并作簡要分析,最后教師作小結。
*學生學習活動設計四* 小組合作學習
學生選取自己喜歡的句子,摘抄下來,并嘗試著進行自主賞析。
教師給予方法指導:(1)發揮聯想和想象,找出詞中的意象進而分析詞的意境。(2)結合李清照的生平事跡,用知人論世的方法品讀句子。(3)抓取句子中的關鍵字或關鍵詞進行賞析。
全詞各句的分析大體圍繞以下方面進行:
(1)首句“紅藕香殘玉簟秋”交代了時令即秋季,那么作者是從那幾個角度入手寫秋景秋意,渲染環境的呢?
明確:視覺、嗅覺、觸覺。
作者從多個角度入手描寫秋意的冷落蕭條,不僅刻畫了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詞人情懷?;ㄩ_花落,既是自然現象,又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涼,既是肌膚觸覺,也是凄涼獨處的內心感受。作品首句就顯示了這首詞的環境氣氛和感情色彩。
(2)“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是作者排遣寂寞的方式,但寂寞排遣得了嗎?從哪個詞語可以看出來?
明確:從“獨”字可以看出詞人借泛舟來消愁,而過去有夫君相伴,現在卻是獨自一人,眼前的一切只能勾起對往事的懷念,怎能排遣得了“愁”呢?
(3)研讀“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句。
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體會這句詞的優美意境。
詞句中的“誰”顯然是指自己的丈夫趙明誠,可以想見,詞人因惦念游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所以遙望云空,產生鴻雁傳書的遐想。但是明月自滿,人卻未圓,雁子空回,錦書全無,所以有“誰寄”之嘆,實際是無人寄書,心中愁緒平添一層。
西樓應該是建在主體建筑西邊而樓梯向東的小樓.在古代文學中,西樓常和月的意象聯系在一起,因為在西邊的方位,是可以很方便看到月亮的,尤其是下沉之月,也就是深夜之月。
(4)品味“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句。
何謂“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從中我們能看到女詞人與丈夫之間什么樣的愛情?
明確:舊時文人所描述的思婦詩中,大多表述的是單純思夫或怨其不返的情結,但“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卻直接點明了夫妻的兩相恩愛。他倆同樣互相思念著,也同樣因離別而苦惱著。這種獨特的構思體現了李清照對趙明誠的無限鐘情和充分信任,體現了她開朗的性格,善于為對方著想,與一般婦女的狹隘心胸不同。
此句是說身在異地的丈夫和自己懷有一樣的相思之情,直接點明了夫妻二人的兩相恩愛,足見雙方情愛之篤以及彼此信任之深。
(5)“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句是詞的主旨句,在寫愁緒上有什么特點?
明確:詞的主旨句的落實。詞人對愁的描寫極其形象。人在愁苦中總是皺著眉頭,愁眉苦臉的,詞人正是抓住這一點才寫出“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兩句,使人若見其眉頭剛舒展又緊蹙的樣子,從而體會到她內心的綿綿痛苦。“才……,卻……”句式表現愁運動之速,而愁從可見的眉間藏到心頭,更使人領略到女詞人的萬千愁緒,給人以無止境的遐想。這句詞賦予愁緒以運動之感,使人仿佛看見詞人眉頭的若舒若蹙,而愁從眉間藏到心間,更使人領略到詞人的萬千愁緒,引發無限的遐想。
通過同學們小組合作探討,我欣喜的看到大家的情感體驗在不斷提高,通過大家的講解,我們透過瑣碎和平淡,一起走進了一個多彩的境界,仿佛有那么一瞬間觸摸到了詞人的內心情懷,讓我們再次一起誦讀一下這首詞。
(生齊讀全詞)
【教學活動設計五】(五)對比閱讀:
通過誦讀,我們對這首詞有了更深的理解,那么請大家看一下這首詞《聲聲慢》,這兩首詞都有“愁”請你簡要賞析一下這兩首詞表達的感情,可以通過分析兩首詞相同意象表達的不同情感進行。
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學生學習活動設計五* 小組合作學習,深入探究兩首詞“愁”的不同
小組探究。
通過探究學生明確《一剪梅》是對丈夫的相思之愁、生離之愁,當時詞人錦衣玉食,而士人游學游宦也是社會習俗,故這愁來得輕、淺、淡,正如詞人所言是“閑愁。《聲聲慢》之愁緒卻是融合了亡國之痛、故國之思、孀居之悲、淪落之苦的泣血之作。這是沉重、哀痛乃至于凄厲的,是一種濃濃的哀愁、悲愁。
【教學活動設計六】(六)妙筆生花,詩中有畫。
詩歌有音韻美、建筑美、繪畫美一說,我們通過讀理解了它的音韻美,通過探討領略了它的建筑美。通過分析和體悟,我們領會到了李清照和趙明誠之間深深的相思之情。那么,接下來請大家用優美的語言將《一剪梅》改寫成一篇小散文,字數200-300字。
*學生學習活動設計六*手寫詩中畫
(學生展開描寫,小組交流展示)
你們的投入和進步鼓舞了老師,我也寫了一篇跟大家一起分享,我們齊讀一下。
依稀記得,那年夏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你我駕舟出游。然而,此時此刻的我只能與蘭舟為伴,飄蕩在這無人的湖面。荷葉已殘,蓮蓬孤零零的立在水中,仿佛昨日的香氣還在。縷縷清風襲來,吹亂了我的頭發,也吹亂了我的思緒??晌覇伪〉纳碜訁s再也經受不住竹席陣陣的涼意。我抬頭凝望著遠方,多么希望你能托鴻雁捎來問候……
思君不見倍思君,江山未老紅顏舊。我也多想托鴻雁告訴你:哪怕斗轉星移,哪怕海枯石爛,此情依舊。不經意間,月亮已照亮了西樓。都說落花有意流水無情,我的心早已隨著遠去的大雁飛向你。而此時的你,是否也在思念我呢?飄著飄著,綿延的愁緒涌上眉梢,如這小舟激起的層層水波,一圈一圈蕩漾而去。惟愿你一切安好,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教學目標:
1、識記基本字詞義、疏通詩意、學會朗誦,《一剪梅》體裁、題材、詞牌特點;
2、掌握李清照的生平經歷以及時代對她詞風的影響,掌握“易安體”基本特色;
3、掌握、理解詩詞意境及其分析詩歌的基本方法,把握詞作中體現出的作者情感;
4、學會寫作簡潔精練的詩詞鑒賞短評。
教學重點:
1、理解詩詞意境,體會作者情感;
2、嘗試寫作詩詞鑒賞短評。
教學難點:
1、學會寫作簡潔精練的詩詞鑒賞短評;
2、從不同角度理解詞作,引導學生讀出自己的新意。
方法課時:
1、經典闡釋法;
2、教學內容共計一課時。
教學步驟:
導入 → 作者介紹 → 詞體介紹 → 字詞釋音、釋義 →朗讀,之后老師范讀,再之后學生集體讀、整體感受感知→聽鄧麗君《一剪梅》歌樂,引入情景→疏通、鑒賞 →板書小結,陳清線索→特殊句式、語言特色、手法分析→鑒賞短評 → 課堂小結 → 音樂感知收束→布置作業。(結合考點,強調分析重點)
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與整體感知融于一體則可):
(語文課代表上課前到我辦公室拿東西)……
同學們:北宋詞人周邦彥在其詞中無意間寫了一句:“一剪梅花萬樣嬌”,于是“一剪梅”這個頗具人間風情的詞牌名因此而誕生。后世眾多的文人墨客面對這“同一剪梅花”各自吟誦出了風情萬種的不同詞作,各具特色、各有千秋。而其中最為膾炙人口、感人肺腑者,莫過于李清照筆下的“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那么究竟正為少婦的易安心中有一抹怎樣的惆悵下了眉頭卻又上了心頭,今天,就讓我們帶著這個疑問一起學習李清照的詞作《一剪梅》。
2、作者介紹:
學其詩,就得知其人!(下面我們簡單了解一下作者的基本情況)李清照,大家并不陌生,(生于1084-卒于1155年以后,具體年月史料缺乏,難以確考),她自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由于當時豪放詞派大家辛棄疾字幼安,也是濟南人,人們共稱他們為“濟南二安”。她賢惠多才,十八歲嫁于金石家趙明誠為妻,夫婦感情深厚。然而,“自古紅顏多薄命”,北宋滅亡后,趙明誠因病去世,她顛沛流離于江南,在孤寂中度過晚年。由于身世及時代變化的緣由,她前期詞多寫閨情相思,后期詞融入家國之恨與身世之感,風格頓變。她兼擅小令和慢詞,往往能別出心裁,以經過提煉的口語表達其獨特真切的感受,形成辛棄疾所稱道的“易安體”。她的詞集名稱是《漱玉詞》。她還寫有《金石錄后序》和《論詞》等散文。
3、整體感知:李清照是:歷北宋晚期而經南宋初期的女詞人,她也是中國古典文學史上成就最高的女詞人,同時也是所有文人中最有性情的詞人之一。為什么這樣說呢?中國古代的學者都極力推崇用詩歌來言志抒情、吟詠性情,所以用性情來寫詩的詩人,一般都是好的詩人、受人同情尊敬的詩人。舉個大家都不陌生的例子,比如南唐后主李煜,即就是像這樣的亡國之君、酒色孱弱之身,他的詞作也被后人大力贊賞,吟詠不絕!那么,對于咱們的李清照呢,就更是如此了。所以學習易安詞,就必須明白,易安其人她是一個性情中人。
那么對于作者的介紹,咱們到此為止。下面我們來看教材,掌握一些基礎知識。
4、《一剪梅》是詞牌名,得名于周邦彥詞中的“一剪梅花萬樣嬌”,它的另一個名字是《臘梅香》。其詞體特點是,雙調六十字,前后闋句句用平韻,一韻到底。八個四字句一般都用對仗。一般以書寫愛恨離愁為主要內容。本詞就是以表達相思之情為題材的一首“婉約中調”。
5、我們再看詞中的一些字詞,注意一下它們的讀音和意義:
紅藕:荷花的別稱。
香殘:這里指荷花的香味已經快要消散了。
玉?。海╠ian)光潔似玉的竹席,席子的美稱,簟的本義是竹席。
羅裳:(chang)絲織的下衣、擺裙。
蘭舟:木蘭樹做的船,船的美稱。
錦書:前秦人竇滔的妻子蘇惠思念丈夫,就用錦織成回文詩贈給他。后來便稱夫妻間的書信為“錦書”或“錦字書”。這是作者用的一個典故。
雁字回時:是指大雁排成人字或者一字的形狀飛行,稱作雁字。雁字回時就是說大雁排成一行往回飛。
6、聽朗讀:好!在理解了基本字詞的基礎上我們來聽一段朗讀錄音,從整體上感受一下本詩的內容。老師范讀、提點學生自主讀、大家一起讀,適時點撥!再聽鄧麗君音樂進入情境,順理成章進行詩意的講解……
7、正文講解:
同學們,宋詞是中國古典美學的象征之一,人們在評價詞這種文體的時候,以有意境為最高的標準。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本詞的意境。
這首詞是作者在丈夫出行在外,寂寞難耐之際寫下的性情之作。我們看“紅藕香殘玉簟秋”——
作者說:荷花已經凋謝,它的香味也點點離散,那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秋涼。這首句便清秀不凡,作者著一“秋字”而境界全出,為什么這樣說呢?詩人劉禹錫有一句詩說“自古逢秋悲寂寥”,顯然秋天是四季中最為悲涼的歲月,這里用一個秋字,不僅點明了節氣時間,而且指出了就是這樣一個蕭瑟之秋引起了作者的離情別緒,渲染了環境氣氛,對作者的孤獨閑愁起了襯托作用,如“紅藕香殘”,雖然是寫秋來了荷花凋謝,其實,也含有青春易逝,紅顏易老之意;“玉簟秋”,雖然是暑退秋來,竹席也涼了,其實,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如此,首句便先聲奪人,寫凄涼而不見一“凄涼”字,含蓄委婉,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同時也奠定了全詞的感情基調,即就是“凄涼哀愁”。
作者面對這樣一個荷殘席冷、萬物蕭瑟的景象,就免不了要觸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縈繞胸懷,內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一般,當人們經受愁苦的折磨的時候,總是要想辦法排遣一下的,這是人之常情。李清照也不例外。她究竟想如何來消除這愁悶呢?此刻,她不是借酒消愁,也不是垂淚啼哭,而是借游覽以遣悶,于是她就自然而然的——
“輕輕解下羅裳,獨自登上蘭舟……”然而,曾經是和心上人雙雙泛舟,今天卻獨自撥槳擊水,于是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并不能排遣郁悶。不過,李清照畢竟跟一般的女性不同,她不把自己的這種愁苦歸咎于對方的離別,反而設想對方也會思念著自己的。所以,她緊接著寫道: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我們想,作者在雁字飛回之際,不見錦書,只好系舟歸來,“無言獨上西樓”,然而“月光如此皎潔美好,卻只能獨倚欄桿”,眼前有景賞不得,她所能做的就只有獨自發愁。那么究竟是怎樣一個“愁”字呢?作者說——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這里的“花自飄零水自流”又是一處絕筆。我們想,作者為什么在寫“閑愁”之前,憑空來一句“花自飄零水自流”呢?這其實就是周杰倫《菊花臺》中唱的“花落人斷腸”、劉禹錫詩中的“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李煜詞中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寫是為了承上啟下,用自然界沒有情感體驗的落花流水來襯托、暗示作者心中的“閑愁”,因而“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之感,油然自作者心頭升起。
那么,李清照的“閑愁”究竟達到了什么程度呢?下面三句就作了回答: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就是說,這種相思之情是沒法排遣的,皺著的眉頭方才舒展,心頭又開始煩亂。這“是離愁”,他——剪不斷,理還亂,它,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這確實是一句完美的收尾,其流連哀思,一唱三嘆,令人回味不已。
※寫景抒情線索分析:(板書部分)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先是站在室內,看到了窗外的紅藕香殘,視線觸及涼席,頓生愁情;于是為了排遣愁情,她又去泛舟游玩,筆鋒一轉,轉而寫起了室外所見所感;然而流水落花總無情,作者終于還是沒能擺脫一個“愁”字,其輾轉反側、寤寐思服的形象躍然而出。
8、作者情感分析:
很明顯,作者主要給我們展示了一種哀愁之情,那么除此之外還有沒有第二種情感?我們看“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作者如此肯定地說“只有一種相思”,必然有“兩處閑愁”,可見易安和丈夫趙明誠之間是心心相印的,她很肯定丈夫也在因為見不到自己而發愁,這是不是一種面對男女之情的“自信”呢?顯然是。那么換句話說,假設如果是“一種相思,一處閑愁”的話,那么就是單相思了,由此可見“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的妙味所在。
另外,詞中還透露出處了合情合理的一個事實,是什么呢?在我看來,這個事實就是“他們兩人是相當恩愛的”,試想,如果他們兩個天天呆在一起吵架,那么分開之后肯定不會“明月千里寄相思”的,說不定趙明誠出去就到秦樓楚館里搞外遇了,李清照也會偷偷樂道:殺千刀的,終于走了。正是由于愛得深沉,才會有“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纏綿悱惻。
9、手法分析:
(板書)同學們,短短六十個漢字,卻寫出了如此豐富的意蘊,不用一些特殊的手法是不會有如此效果的。我們看作者在詞中都運用了那些藝術手法。
首先是首句的含蓄,再其次是云中誰寄錦書來一句的倒裝,第三是花自飄零水自流的映襯,第四是“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才上眉頭卻下心頭”的對偶。最后,我們可以看出,古人說席子時不說席子,而說玉簟;說小船時不說小船,而是說蘭舟。這是把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物陌生化,來營造詩詞所具有的特殊意境。
作業布置:
同學們,學習和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情感態度是需要掌握一些基本方法的,那老師這里就介紹給大家兩種基本的方法:抓關鍵詞法(可以是關鍵動、形容詞等如“獨”字等);和意象分析法;解釋過程略。那么老師留給大家兩個作業,一是分析此詞中的關鍵形容詞談談你對詞中作者情感的體會;二是找出詞中的基本意象,分析他們所表達的情感內涵或者它們都有什么象征意義!各寫文章不少于200字!
小結:
同學們,這是一首相當富有詩情畫意的詞作。詞人越是把她的別情抒寫得淋漓盡致,就越能顯出她們的夫妻恩愛的甜蜜,也越能表現出她對生活的熱愛。再者,這首詞在意境的刻畫,真摯、深沉情感的表述,以及語言運用的藝術上,無不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句話說得好“一剪梅花萬首詩,一段材料多角度”,詩詞是“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品,對于本詞的內涵,我更希望大家從不同的角度挖掘出不同的新意,這才是“學詩之道”。
教學目標:
《一剪梅》教學設計
1、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詞的婉約風格
2、體會作者生平遭遇與創作的密切關系
3、學習作者從日常生活中提煉生動感人的意象來表現心境的寫作方法
4、體會詞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1、 學習作者從日常生活中提煉生動感人的意象(借物言情)來表現心境方法
2、 體會詞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感受鑒賞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韻律美、音樂美
4、 培養學生補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創新思維能力
教學方法:聯想法、比較法、朗讀法、分析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秋天伴隨著片片飄零的黃葉來臨,蕭瑟的秋風、西墜的斜陽、兼有梧桐的細雨共同鋪成一張凄楚迷離的畫卷,憂傷而令人神往我在每一個季節仰望秋天,我在每一個秋天沉醉懷想我總情不自禁地把李清照與秋天連在一起,與愁緒連在一起,或許她本來就是愁緒的化身吧,她的生命因有了愁緒和殘缺而有了令人心悸的美今天,就讓我們走進《一剪梅》,穿越歷史的塵煙陪同這位杰出的婉約派女詞人一起咀嚼她的愁情
二、詞作賞析:
1、教師范讀,融入詞中
2、把握詞的基調后,集體誦讀
3、師生共同想象品味
?、儆耵∏锖?/p>
詞人閑來心緒不寧,于是想到解悶的辦法,看書、喝酒或者繡花等等,但總是進不了狀態,不知道為什么,她心里清楚為什么可是沒有辦法說出來,也沒有辦法從中解脫出來于是她想到了一個辦法,到荷花塘中走(可以聯想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等句子加深學生的理解)
?、讵毶咸m舟
深秋荷花塘,荷葉漸漸凋零,會不會引發美人遲暮的感覺呢?也有可能坐在船上,想到自己心上人與自己同游荷花塘的快樂與溫馨,可現在呢?自己孤獨一人!一個 “獨”字值得品味啊:以前她和丈夫月夜泛舟,借酒嘯歌的情景,那種甜美,那種依賴,那種輕松的感覺會從她內心緩緩流過;眼前寒風過去,偶爾聽到幾聲水鳥的撲棱聲,夜晚顯得如此沉寂的清冷至此,一種對夫君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而且會越來越濃,心也隨之越來越冷,于是,她安慰自己:還是默默走開,回家休息吧
③月滿西樓
回家后,她躺在錦羅帳里,也不知道過了多長時間她還是難以入夢,眼前總是浮現一個熟悉的身影“干脆起來吧!”,她站到窗前,如水而又清涼的月色灑在院里,也照在她的身上,她的心也隨著圓月遠去:他在哪?過得怎樣?什么時候回家呢?種種牽掛都涌上了心頭,“為什么不寫信告訴我一聲呢,好狠心的人啊!”埋怨,責備,再是狠狠地痛罵,但這樣生氣又何用呢?要是有他的一封信多好啊?可是“過盡千雁皆不是,斜暉脈脈風悠悠”失望之中,她想“這個狠心的人!不想我,我干嘛想著他呢”
通過這種聯想與想象,學生很自然地進入到這種情境之中,那種落寞中思念等待,思念等待中失望與怨恨都表現出來從這里看,李清照很像不成熟的生氣的少女!
④ 庭院清影
盡管夜已經很深了,她還是難耐心頭的寂寞,走下高樓,來到庭院打發無聊時光,“花自飄零水自流”,這種細微的聲音都能夠聽出來,夜晚多么的靜試想,一個人在如此深的夜晚不睡覺卻出來散步,女子當中也只有很浪漫的李清照有這種閑情逸致也許,在如此安寧的夜晚,她更能聽到自己心靈的聲音,好像也只有在這種寧靜中聽到夫君的聲音所以說“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總結:經過想象聯想,同學們對《一剪梅》內容有了深刻認識在此基礎上,點出文章的情感之美:思念,惆悵,擔心,孤獨,怨恨和關切都有,這些復雜的情感交織在一起,并不會讓人感到冰冷和絕望,相反只會讓人覺得情真意切,甜美無限,這就是這首詞的動人之處
三、比較閱讀
一般詩詞的學習過程總是先從作者的生平事跡和作品的背景資料引入,然后同學們再在老師的引導下對于詩詞進行鑒賞,這似乎成了學習古典詩詞的固定模式了當然這樣做有助于同學們融入詩詞的意境之中更好領會古典詩詞的內涵
那么今天我們這堂課對李清照的《一剪梅》和《聲聲慢》的比較閱讀課就做個嘗試,搞個實驗,我們反其道而行,從對兩首詞的細致品讀,看看我們能不能憑著已有的鑒賞能力通過對兩首詞的賞析去領會詞內外的意蘊
1、閱讀《聲聲慢》和《一剪梅》兩詞,找出它們的共同點
明確:同:①風格上:都是婉約詞,細膩婉轉(李清照藝術主張:詩莊詞媚,詩如《夏日絕句》)
?、诠澚钌希呵锾?/p>
?、矍楦猩希撼?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2、兩篇中都寫“愁”緒,乍一看十分相近的,而細細品味,我們便可發現這“愁”的.內涵是不同的,正所謂“一般愁字別樣情”細品兩詩,體會兩者之愁有何區別?
(1)在這兩首詞中,作者都用了直抒胸臆和融情于景兩種抒情方式,我們先來看看浸染詞人愁情的景(意象)有何不同?
?、傧嗤囊庀蟛煌囊饩?/p>
花:
《一剪梅》――“紅藕香殘”、“花自飄零水自流”
“紅藕香殘”從色彩上、氣味上寫出了荷花的清麗,即使飄零水上,仍是一幅輕盈雅致的圖畫
《聲聲慢》――“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菊花本是秋令之花,令人傷感,雖然滿院盛開,可由于自己憔悴瘦損,也沒有心情去摘花賞花花向來喻女子,此處菊花愁損容顏,也指詞人如今孤獨寂寞,沒有人欣賞、沒有人守護,正是李清照不幸遭遇的現實寫照
《一》中,花已過盛期,正自飄零,由花逝,可推知“惜花更惜己”之意,含怨夫婿不歸之情;而《聲》中“滿地黃花堆積”,正是盛時,本該去賞去摘,卻因“憔悴損”而失此心,比起前者,此時的詞人更顯得沒有生活的意趣了
雁:
《一剪梅》――“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明月自滿,人卻未圓;雁字空回,錦書無有,說“誰寄”,即是無人寄也――相思之情
《聲聲慢》――“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在這天暗云低、冷風正勁的時節,卻突然聽到孤雁的一聲悲鳴,那種哀怨的聲音直劃破天際,也再次劃破了詞人未愈的傷口“雁”未必相識,卻說是“舊時相識”,這里寄寓著作者兩層感情:雁足傳書為古詩詞中常用之典,此指夫亡之痛;秋雁北來,寫國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雁:《一》中的雁是“回”,與“去”相對,且能使人聯想到詞人“目送去,目迎來”,對“鴻雁傳書”有著深深期盼,只是盼后又是失落:“云中誰寄”之“誰”當然指趙明誠,而又分明指“無人”但這種“失望”程度與《聲》一比就輕多了:此時雁并非“回”,而是“過”,便如過客,與詞人似不相干,可見詞人早斷了心中所盼,而“卻是舊時相識”一句,竟是有了“避之不及”之意,從有期盼到欲逃避,心情已從“失望”到“傷心不過”了
?、凇兑患裘贰泛汀堵暵暵分羞€有哪些意象傳達了詞人這種凄苦的心境?
“三杯兩盞淡酒”――喝酒的不經意;喝酒毫無心緒;所以感覺無味;借酒澆愁愁更愁
“晚來風急”――心境的凄冷
“獨守窗兒”――無聊寂寞、度日如年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梧桐一葉而知秋,本身就是牽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淒苦的秋雨,不僅滴在耳邊,更滴向心頭長夜如磐,風雨如晦,細雨綿密不斷,而愁苦也就絡繹不絕
小結:所有意象,無一不是生愁、牽愁、助愁的,可以說是觸處成愁:薄酒澆愁,淡而無味;晚風勁吹,心境凄冷;征雁南飛,離人傷逝;黃花憔悴,飄零淪落;獨守窗兒,度日如年;雨打梧桐,更添愁苦通篇寫“愁”,而除結句點明之外,全用所見抽感意象來渲染愁情,有“一重未了一重添”之勢
(2)找出兩詞中直抒胸臆的詞句,說說它們抒發的情感有何不同
明確:
《一剪梅》——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兩處閑愁:可見兩心如一,心心相印)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此情:離愁別緒,難舍難分,愛之愈深,思之愈切,這是一種甜蜜的相思之愁)
離別縱然是苦的,但這種苦是以相思作底蘊的苦,是戀愛中的李清照心甘情愿吞噬的苦,它是愛情的養分,實則是外苦內甜的苦
《聲聲慢》——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家國之思、孀居之悲、淪落之苦)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尋尋覓覓”四字劈空而來,反映了內心若有所失的精神狀態這丟失的東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太平生活,可能是椿萱在堂的幸福,也可能是丈夫在世的愛情只這一句,就把她由于敵人的侵略、政權的崩潰、流離的經歷、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擔承的、感受的、經過長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顯示出來了心中如有所失,要想抓住一點什么,結果卻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然只是空虛,這才如夢初醒,感到“冷冷清清”四字既明指環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說,由環境而感染到心情,由外而內接著“凄凄慘慘戚戚”,則純屬內心感覺的描繪,一種沉痛乃至凄厲的感情氛圍已籠罩全詩這三句十四字,實分三層,由淺入深,文情并茂,被譽為“千古創格”、“絕世奇文”)
綜上所述,李清照的心緒從《一》到《聲》,其實是由“幽怨”到“凄苦”的流變幽怨,尚有人事可寄托相思,而凄苦,則人事無處尋覓了,因此可說是從相思無限到了相思無地
總結:《一剪梅》和《聲聲慢》雖然都是李清照寫愁的名篇,然而我們從對比中可以發現,兩者“愁”的內涵是不同的《一剪梅》是對丈夫的相思之愁、生離之愁,其時詞人錦衣玉食,而士人游學游宦也是社會習俗,故這愁來得輕、淺,正如詞人所言是“閑愁”;《聲聲慢》之愁緒卻是沉重、哀痛乃至于凄厲的,這是融合了家國之思、孀居之悲、淪落之苦的泣血之作由此也可看出李清照前后兩期詩風的不同正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詩窮而后工”,苦難不停地擦拭著藝術的靈魂,在生命空間受到的傷害和疼痛,在藝術的空間都會給予幾倍的補償和酬惠國破家亡、天涯淪落,這些苦難經歷像重物壓在李清照藝術生命的彈簧上,只要不令彈簧承受不了,那么,苦難越重、藝術的靈魂飛得越高
四、根據分析介紹兩首詞的背景
《一剪梅》這首詞在黃升《花庵詞選》中題作“別愁”,大約寫于詞人新婚后不久,丈夫趙明誠外出求學之時,詞中十分細膩地寫出了她獨居生活的孤單寂寞和對丈夫的思念之情伊世珍《瑯寰記》說;“易安結縭末久,明誠即負笈遠游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書《一剪梅》詞以送之”
《聲聲慢》這首詞所表達的是女詞人晚年寡居時孤獨、凄苦的生活感受
金人南侵后,女詞人連續遭到國破、家亡、夫死的苦難,過著長期的流亡生活,這是作者創作的分水嶺,相信同學們通過剛才對這兩首詞的信息整合后能有所體味前期的幸福生活:家庭背景及其所受的教育、美滿的婚姻生活(“賭書消得潑茶香”、“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后期的悲慘遭遇:顛沛流離四處逃亡、再婚又離婚、超越時空的孤獨(環顧女界無同類,再看左右無相知)
五、總結
李詞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艾怨纏綿之中有執著堅韌的陽剛之氣,雖為說愁,實為寫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讀下去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轉化為凄清的悲劇之美,她和她的詞也就永遠高懸在歷史的星空
隨著時代的進步,李清照當年許多痛苦著的事和情都有了答案,可是當我們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風雨時,總能看見那個立于秋風黃花中的尋尋覓覓的美神秋天,太多堆積的黃花和殘留的葉片,讓人產生濃得化不開的清照情結,每個秋天我都會深深地想念她,想她冰清玉潔的性格,凄冷哀憐的命運,還有那美妙絕倫的詩詞
六、創新思維練習
1、李清照除了創作婉約詞,還有不同于婉約詞風的豪放詩詞文,找一找讀一讀
例如詩歌:《絕句》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歌頌楚霸王項羽失敗后不愿逃往江東茍且偷生的英雄氣節,諷刺南宋朝廷在金人南侵后窩居江南的妥協逃跑政策
2、秋天是個多彩的季節,看秋霧、聽秋雨、嘗秋果、品秋愁……用心去探尋,你還發現秋天有哪些可感的景物、人或事?試用二三十字將你探尋的結果寫下來,建議運用一兩種修辭手法
【教學反思】
通過這堂課認識到教學上有許多不足之處,希望以后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彌補這些不足。
詩詞的美和意緒靠發掘和用心體會,深度鑒賞才能達到教學上普遍存在的浮光掠影之弊,在這堂課中也可見一斑,這是造成學生對古典詩詞缺乏興趣和熱愛的原因之一怎樣做到既引起學生的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又不至淪于淺薄,這是我今后應該思考的問題
課堂上充分相信學生的感悟能力,學生的心胸是一弘泉水,只要找到源頭,領悟的泉水就會汩汩長流語文不是講得太難,而是講得太簡單,那是對孩子智力的低估和創造力的抹殺,也是對神圣語文的褻瀆應該呼喚深度語文課堂
作為語文教師,必須要廣泛閱讀和學習文學底蘊、文化品位和自我對美的感受和發掘能力,是能否做一個優秀語文教師的重要條件自身對文學的熱愛和敏感會對學生產生很大影響所以,作為語文教師的自己,緊要任務是讀書,并作為生活的習慣。
教學目標:1、感受詞的意象美和意境美,體會李清照詞的婉約風格
語文《一剪梅》教學設計
2、體會作者生平遭遇與創作的密切關系
3、利用開放性原則培養學生再造意境的創新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感受鑒賞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韻律美、音樂美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補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創新思維能力
教學原則:開放性原則
教學方法:聯想法 比較法
教學準備:CAI課件、多媒體設備
教學教程:
一、 聯想導入
( 幻燈片1)今天,我們要來學習李清照的詞。我是懷著無限景仰之情說出這三個字的。李清照,宋朝婉約派詞人,她的一生既享有幸福,又飽受苦難,她能以身世入詞,以真心寫詞。其詞清新素雅、獨特深刻。歷史的車輪已滾滾而過,可是當我們驀然回首一千多年前風雨飄搖的歲月時,依然能看見那個立于秋風黃花中尋尋覓覓美神般的李清照?,F在,就讓我們再次走近她,重睹她的風采。
?。ㄕ故尽逗商潦伺畧D》展示一組CAI畫面2)
師:(明示畫面中的意象:藕花深處、仕女沉醉)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幅圖里有荷花﹑少女,同學們看到這些你能想起初中學過她的哪首詞?
生:李清照的詞《如夢令》。
畫面點出文字《如夢令》師生齊背《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師:(賞析)常憶起在溪亭游玩到日暮時分,沉醉于美酒,沉醉于美景忘了回家的路。盡興而歸,乘舟而回,卻又被美景所誘錯誤的把船劃入了藕花深處。急著劃呀,急著劃呀,卻又驚地灘中雪白的鷗鷺翻飛起舞。(留出學生回味的時間) 一個開心暢游了一天帶有一點微醉的少女,一大片粉紅的荷花,一群翩飛的雪白沙鷗 。詩人用這些意象構造了一幅多么美的意境啊(所謂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景中的人心情又該會多么愉快啊。我們來了解此時作者。(幻燈片3)
師:(啟發)李清照(公元1084——1155年?)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父李格非,是當時有名學者和散文家,官至禮部員外,母親出身名門善文學。她天資過人,再加上優裕的環境和文學的熏陶,少女時代的她就氣質高貴,外美如花,`內美如竹。
詞中寫的就是她少女時代無憂無慮的生活和開朗愉快的心情。真是“少年不識愁滋味”啊。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生活的變遷,女詞人還能一如既往地做個快樂天使嗎?
二、研習《一剪梅》
師:(提示)十八歲時,與宰相趙挺之子趙明誠結婚,趙明成翩翩一少年公子,又是文學知己,他們以詩詞互相唱和,并共同整理、收藏書畫、金石,琴瑟和諧,生活安適美滿。其間明誠亦有外出為官,易安思念外出的丈夫趙明誠,她就把這些離愁別緒化為詞句,相思之苦,婉轉纏綿,這也是她早期作品的主旋律:多描寫閨情相思。我們就來欣賞其中的一首詞《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注釋:簟(diàn):席子。 裳(shang):裙子的一種。
1、誦讀指導:
結構特點:①本詞為雙調,每段四句,每句四拍,與七律相近;
?、陔p數句分解為兩小句,每小句四字兩拍。
誦讀要領:單數句緩慢悠長,雙數句輕快短促,借助意象和韻腳(秋、 舟、樓、流、愁、頭)幫助記憶。
誦讀節奏: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聽錄音揣摩:(2分鐘)
自由朗讀:(2分鐘)
個別朗讀:1 ~ 2名女學生演讀(讀的確實不錯,溫柔而纏綿,有一種淡淡的憂傷縈繞其中)
學生齊讀:
2、理清思路、賞析意境
師:請大家思考,這首詞的內容是什么?
生:我認為內容是:荷花謝了,環境很冷清,詞人登上小舟,思念她的丈夫,看到大雁也回來了,月亮也圓了,她的丈夫卻還沒回來。
師:這位同學講的較全面,我們把他的話濃縮為,在一個荷葉凋零、竹席生涼的秋日里,為了排遣心中的孤獨和寂寞詞人獨自登上蘭舟,卻又無時無刻不再思念著遠方的丈夫。
上片:詞人舟中所想 → 下片:回到現實
師:接下來,我們要分析詞中最重要的一點,也就是意象,先請同學們把本詞中的意象找出來。
生:有荷花、雁字、月亮、花、水。(生踴躍回答)
師:很好,大家都把“象”找出來了,我們說“意象”是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所以我們應在這些“象”前面加上可體現作者“閑愁”的字。(師點擊殘荷、玉簟、雁字、滿月)
分析理師:請大家從這些意象中任選一至兩個分析。
生:我選殘荷,荷花一瓣瓣掉落了,就讓人覺的很凄涼,所以體現出作者的憂傷。
師:(補充)荷都已經殘敗時令至秋,以點帶面寫出秋的蕭條,透露出一種傷春惜時之感。
生:玉簟是指竹席生涼了,天冷了,李清照會擔心遠方的丈夫是否能照顧好自己。
師:很好,想象力很豐富,另外,竹席生涼了,身上會冷,心上也就有了涼意!這是一種由外向內的冷。怎樣才能消除這相思之苦呢?還是離開那冷冷清清的閨房到外面散散心吧
生:我說歸雁,詞人看到大雁都回來了,可丈夫還沒回來,所以就……?
師:(補充)雁是遵守時令的候鳥,就在大雁身上寄托了自己的憂傷,使歸雁體現出了閑愁。
生:我說滿月,月亮都圓了,可人還沒團圓。
師:很好,月圓而人未圓,所以詞人心中倍感凄涼。這是以樂景寫哀情,那么這里的滿月就成了一個讓人憂傷的意象。
師:請同學們想一想,這首詞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
生:(齊)相思!
師:這種相思之情,在詞中體現為一個詞眼是……?
生:閑愁!
師:閑愁是一種閑極無聊,情感沒有寄托的愁,是一種淡淡的憂傷。相思是產生愁的原因。
師:詞人委婉纏綿的閑愁就這樣通過語言和意象體現出來了,我們確實能從中感受到詞人細膩的情感。
師:(總結)這一組意象都彌漫了作者淡淡的憂傷和無法排遣的愁緒,真是“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那么詞人由此而嘆惋……?
生:(齊)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師點擊出此句)
理解:感悟意象美和意境美。
紅藕香殘:以點代面——透露秋景的冷落、蕭條,
獨上蘭舟:背面敷粉——如果能與丈夫一同劃船該多好?。?/p>
云中錦書:相關聯想——猜想丈夫的信該到家了,
月滿西樓:生發想象——仿佛身處西樓,望月計算著丈夫回家的日子。
下片:寫女詞人由想象回到現實
花飄水流:移情于物、借物抒情——韶光易逝青春難再??!
一種、兩處:直抒胸臆——合寫夫妻雙方此刻望月思人的心情。
無計可消除:—— 情之深、重!
3、名句賞析:“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比較關聯詞“才 ……又 ……”和:“才……卻……
學生發言,教師小結:
比較“才……又”(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剛……又”(剛考完數學,又要考語文):前后并舉同等 關聯詞“才……卻”:前輕后重,無法排遣(情深情重)
提示:寫作一得——說話作文要力求煉字煉意
?、幢容^兩首詞,加深理解
師:(啟發理解)這兩首詞在內容上有哪些不同?
(提示)粗讀可發現:
景物時令——前寫夏景,后寫秋景;
作者年齡——前為少女時期,后為少婦時期;
感情基調——前愉快開朗,后細膩深婉。
師:(啟發理解)這兩首詞在感情表達上有哪些不同?
小結:
?、俦驹~重寫相思,次寫愁情。
?、谑銓戦|情而非閨怨
學生齊背:
5、影象欣賞:下面就讓我們一同來欣賞根據《一剪梅》創作的Flash,加深對“閑愁”的體悟。讓我們靜靜的看,靜靜的聽,靜靜的.想。(氣氛靜穆,所有人都沉浸于優美動人的Flash中,感受古典美的哀婉)播映依據課文改編的優美影象,達到形象直觀,寓教于樂。
6、隨堂練筆:(5分鐘)合理想象,補充空缺形象,再造意境
學生發言,教師小結
教師背誦:火紅的荷花凋謝了,只有一縷芳香殘留,如玉的竹席有了涼意,使人感受到了新秋。
換下輕柔的夏日絲裙,獨自登上美麗的木舟。云中的鴻雁呵,你可否帶來對我的問候?
你排成人字在云頭,卻空有月光灑滿西樓。
花兒凋謝了,水兒在流,同樣的相思,惹起兩處的閑愁。
這種情意呀,無法消抹,才平整了眉頭,卻悄然上了心頭。
三、擴展鑒賞:
《聲聲慢》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鑒賞提示——宋廷南渡,明誠病逝,清照連遭到國破、家亡、夫死的苦難,她以一個孤苦的年邁婦人之身寄居兄弟之家,終又不堪寄人籬下而再嫁市井,以賣字為生,她的詞在南渡之后字字如淚滴落,一句一哽咽,《聲聲慢》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這首詞所表達的就是女詞人晚年寡居時孤獨、凄苦的生活感受。
四、小結:
清人王士禎說過,婉約以易安為宗,李清照是中國文學史上唯一的女宗師。傳說中的才女不少,但真正地能不讓須眉的才女只有李清照?!度鐗袅睢贰兑患裘贰贰堵暵暵啡自~從三個不同的時期即少女時期——少婦時期——晚年寡居,反映了不同的生活經歷。這些經歷在作者筆下得到形象逼真的再現。由此可見,生活是文學創作取之不盡的源泉.反之,分析文學作品也與作者的生平經歷是不能分開的,也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次,鑒賞詩詞應:
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聯系背景體會感情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