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10
這是今別離其一教學設計,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通過對范本的解讀與欣賞,培養學生為古詩配畫的繪畫興趣,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及藝術情感。
讓學生了解文學語言與繪畫之間的聯系。
用單幅水墨或者彩墨的方法給古詩配畫,結合學校或者班級活動開展“古詩配畫展”,或者“看畫背古詩”的活動,讓學生在初步掌握傳統造型方法的同時體會詩的意境。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給古詩配畫的基本步驟、方法和技巧,學習添畫、改畫及創作。
教學難點:詩所配畫的內容。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蘇東坡曾稱贊畫家、詩人為一身的王維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其實,當你讀一首好詩,眼前,常常會浮現動人的畫面。那就是你感受到的詩的意境。也就是詩中有畫。畫家和詩人都有敏感的眼睛,尋找生活中的素材,創造出難忘的意境。
二、欣賞感知
這是明代畫家畫得蘇東坡題詩圖。畫中描繪了詩人蘇東坡與友人在浙江杭州游雞寶寺,在竹上題詩。“一首詩”這就是詩人和畫家的情懷。蘇東坡不僅是一位詩人,他還是一位書法家和畫家,這就是蘇東坡抄寫的李白詩的書法作品。這是蘇東坡的千古一篇《赤壁懷古》的圖,刻印在明代的書籍中。
這是近代畫家傅抱石畫的《赤壁圖》,這兩幅圖從不同的角度表現這首詞的意境。
這是宋代詞人柳永的《雨粼粼》,此意楊柳岸,曉風殘月,知己的離別之情,躍然紙上。
這是清代畫家的楊柳岸曉風殘月,又是別樣的一番風景,這也是這首詞的詞意圖。這是詞特有的離別氣氛烘托表現的非常充分。
這是近代畫家陸儼少畫得唐詩千秋雪,文泊東吳萬里船。
這是傅抱石畫得松下問童子。
這也是傅抱石的作品,畫的是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青蒼的柳葉帶著濃濃的雨意。把詩中離別的氣氛表現了出來。
三、教師示范
同學們,鄭板橋大家都知道吧!他是清代揚州八怪之一。這也是一位畫家,也是一位詩人。他的竹石圖大家都念過,今天,老師就用他的竹石圖來畫一張畫。
同學們,請看,板橋的竹石圖畫成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而東南西北風。
四、學生操作
下面請同學們根據自己已經學過的唐詩或者是宋詞來畫一張詩意畫。
好詩總是充滿了畫意,好畫常常洋溢著詩情。同學們各自將自己對詩的感受表現在了紙上。看這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是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又是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又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剛才,同學們將自己對詩的理解,畫入了畫中。真是做到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本課所要掌握的知識要點:
1、欣賞畫家們的作品,參考其中一幅,畫出自己的同題詩意畫。
2、一百個人畫同一首詩,會有一百幅不同的詩意畫出現,因為每一個人對詩的意境理解不同,表現方法也不可能同。你將畫出怎樣的同題詩意畫來呢?
3、蘇東坡曾經稱贊集詩人、畫家于一身的王維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4、小竅門:在未干或已干的墨塊上,加上有一定覆蓋力的顏色,會產生對比鮮明的墨色效果。
教學反思:
在本課的'的教學中,我發現這樣的問題。學生對古詩的積累太少了,我認為這可能是學生一下子想不出的緣故,可以讓學生在課前就做好收集故事的工作,或者是翻閱以前的語文書,或者是網上查找等。還有一部分不了解古詩的含義。可以降低作業的難度,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愛的詩句來表現。提款有些不美觀,學生可以從欣賞中了解幾種提款的形式,教師提醒學生落款是要字跡端正。
一、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對比鑒賞詩歌的能力。
2、學習黃遵憲詩歌革新的精神,增強學生寫作詩歌的興趣。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現。
2、難點:詩人在表現離情別緒上的新意。
三、教學步驟:
一、導入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離分裂力誰任。杜鵑再拜憂天淚,精衛無窮填海心。”(《贈梁任父同年》)這就是中國近代詩人黃遵憲寫給梁啟超的一首愛國詩歌。今天我們來學習黃遵憲的《今別離》。
二、作家作品
黃遵憲,(1848—1905)清末詩人。字公度,廣東嘉應州(今梅縣)人。光緒舉人,歷任駐日、英參贊及舊金山、新加坡總領事。后官湖南長寶鹽法道、署按察使。參加戊戌變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變起,罷歸。論詩主張“我手寫吾口”,以表現“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導“詩界革命”。其詩長于古體,形式變化較多,語言也較通俗。對帝國主義侵略和清統治集團的腐朽頗多暴露,體現出改良政治的要求。所著有《人境廬詩草》、《日本國志》、《日本雜事詩》等。
三、播放詩歌伴奏,教師范讀
四、詩歌賞析
1、師問:從題材上來說,這是一首什么詩?抒發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感情?
生答:是一首游子思婦詩,抒發的是一種離情別緒。
2、師問:這是一首近代詩歌,在表現離情別緒方面與古代詩歌有什么不同?
生答:古人寫離別常用“斷腸”一語。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宵風殘月”常用極哀的景,渲染極凄清的意境。而這首詩卻選用輪船和火車為意象,給人新奇的感覺。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贊賞新式交通工具:“雖有萬鈞柁,動如繞指柔。豈無打頭風?亦不畏石尤。”“去矣一何速?歸定留滯不。所愿君歸時,快乘輕氣球。”這也使離別的情愁顯得不那么濃、悲。
生答:在對離別時的描寫上也不一樣。古人喜歡對離別時的場面進行精雕細刻。對于那一短暫時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現。而《今別離》“明知須臾景,不許稍綢繆。鐘聲一及時,頃刻不少留。”寫出的是一種離別的匆匆。
3、師問:這首詩在寫法上有什么特色?
生答:對比手法。詩中圍繞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輪船與乘車舟離別的不同進行了對比描寫。在今昔對比描寫中,表現近代人的別離之苦和在別離觀上的認識。
4、結語:社會在變,時代在變,詩歌也要變。對于傳統題材,傳統寫法在繼承的基礎上,要不斷創新。像黃遵憲一樣“我手寫吾口”。表現“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中國是詩的過度,希望同學們好好學習,勇于創新,在你們手上把中國的詩歌復興。
一、教材分析
《古詩配畫》是佛山市《信息技術》編委會編寫的《信息技術》小學版四年級(下冊)第5課內容。本課通過《古詩配畫》這個例子介紹了在Word中插入豎排文本框和在文本框中插入并調整圖片的方法,讓學生體會到圖、文結合的表現優點,并且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了他們的審美能力和創造美的能力。
二、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前一階段課程的學習,已經基本掌握了Word軟件的一些基本排版技巧,能夠進行輸入文字、修飾文章、插入圖片等操作。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的安排,普通對實際操作方面有著濃厚的興趣,對于理論方面反而不感興趣。所以,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自己觀察,親自動手操作,有條件的進行小組討論和交流,最后師生共同歸納總結、體驗學習的樂趣。
三、教學目標
1、學習和掌握文本框的使用方法。
2、學會在文本框中插入圖片,并與文字進行混排的方法。
3、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審美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重、難點
1、在文本框中如何插入圖片。
2、如何調整文本框中的圖片。
五、教學準備
1、利用百度搜索引擎收集古詩配畫的圖片。
2、教師預先制作一個古詩配畫的Word文檔范例。
六、教學方法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動手、動腦能力很強的學科,對于本課的教學設計思想如下:一、創設情景:首先通過Word文件舉例,讓學生在瀏覽中產生學習的興趣。二、引入“引、放、扶、收”教學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參與意識。三、通過練習反饋,讓學生展開思維空間,發揮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教師在教學中進行適時點評,培養學生的美學欣賞能力和動手動腦能力。四、通過事例講解,讓個別學生到多媒體平臺操作演示,并讓學生提出問題,讓平臺上操作的學生立即加以改進,達到理論聯系實際,知行合一,培養學生創作和協調能力。
七、教學過程
1、新課引導、激發興趣
同學們,我國古代詩歌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為詩配畫、給畫提詩,是中國古代文人文化藝術修養的體現。下面,我們先來欣賞幾幅古詩配畫的作品吧。教師出示在百度搜索引擎收集到的一些古詩配畫圖片。
教師通過多媒體平臺展示一些古詩配畫作品,讓學生在美的享受中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緊扣課本、內容學習
在學生看完范例后,教師出示課題《古詩配畫》,然后提問:
1、同學們想不想知道這些作品是如何通過Word軟件制作出來的?
2、這些文件應用了Word軟件中的哪些技巧?
提出問題后,教師讓學生閱讀書本16~19頁內容,然后,讓學生回答,要做出這些漂亮的作品需要用到哪些知識。
學生回答:需要用到“豎排文本框”、“插入圖片”。
然后教師講解了如何插入豎排文本框,和在文本框中插入并調整圖片的知識,并實際操作一次,讓學生觀察和分析。接著,學生結合書本的提示,歸納出操作的步驟。在這里,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看書,學生在看書的過程中自己去掌握,并通過教師的操作,找出制作文本框和插入圖畫的操作流程,并歸納。
3、理解內容、討論分析。
學生歸納完后,教師讓學生四人一個小組進行討論分析。
首先討論在上述例子中使用了Word中的哪些知識,如何進行處理才能達到這種效果?
其次,如果你來做的話,你會采取哪些步驟進行修改,使整個過程顯得美觀、大方,賞心悅目?
再次,讓學生發揮集體的智慧,設計出大家通過想象和討論所設計的內容,并選出一人,準備讓他上講臺進行實際操作演示。
通過學生討論分析后,從學生中選出兩個設計比較好的例子,上講臺的教師機處實時制作(多媒體平臺可以讓所有的學生看到整個制作過程)。讓學生在臺下思考,哪些地方處理的比較好,哪些地方不夠完善,提出意見。當每個學生操作完成后,讓下面的學生舉手發言,發表自己的觀點。當所有的操作完成后,教師進行總結性的點評,好的,好在哪里,稍遜的,需要怎樣改進。
4、發揮想象、設計內容
讓學生按照書本的提示自己設計作品。
首先,每個學生按照自己的思維,設計出自己的作品。
今別離
黃遵憲
別腸轉如輪,一刻既萬周。
眼見雙輪馳,益增中心憂。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車舟。
車舟載離別,行止猶自由。
今日舟與車,并力生離愁。
明知須臾景,不許稍綢繆。
鐘聲一及時,頃刻不少留。
雖有萬鈞柁,動如繞指柔。
豈無打頭風?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盡頭。
望影倏不見,煙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歸定留滯不。
所愿君歸時,快乘輕氣球。
近代交通工具的更新換代,讓古人送別時的“長亭連短亭”和“留戀處蘭舟催發”變得不再那么纏綿,然而,那“頃刻不少留”的無情,讓別離形成了“并力生離愁”。這是近代詩人黃遵憲用舊體詩的形式抒寫新內容,抒發新情感的《今別離(其一)》,可謂新翻楊柳枝,舊瓶裝新酒。這種感覺,今人體會就更加真切了。就這樣古今對比,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結果也自然是今非昔比。結尾處頗具匠心。“去矣一何速,歸定留滯不?所愿君歸時,快乘輕氣球。”標準的“怨歸去得疾”, “恨歸來的遲”,讓這離別之情別有一番風味了。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