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13
這是水仙子舟中,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水仙子·舟中》《水仙子·舟中》詩詞鑒賞
元朝:孫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邊,燈火青熒對客船,朔風吹老梅花片。推開篷雪滿天,詩豪與風雪爭先。雪片與風鏖戰,詩和雪繳纏,一笑瑯然。
《水仙子·舟中》古詩簡介
《水仙子·舟中》是元曲作家孫周卿創作的一首散曲。此曲中主要寫了夜游洞庭湖的所見所感。首兩句化用前人詩句,以洞庭湖的燈火來概寫江邊風景;第三句寫凄厲的呼嘯聲陡然而至,以為是狂風吹梅發出的聲音;第四句寫推窗才知道猜測錯誤,原來是風吹雪落的聲音;接著三句描繪風雪逐漸大作,隨著風雪作者詩興大發的情景;結句闡明作者的歡暢心情。全曲步步設景,層層推進,入情入理而又出新出變,是元散曲羈旅題材中一支開闊雄壯、別開生面的作品。
《水仙子·舟中》翻譯/譯文
一葉孤舟在夜晚停泊在洞庭湖邊。岸上的燈火與這船兒相對著,閃閃發光。北風吹拂,把梅花都吹老了。我推開船窗,大雪漫天飛舞。這時候我作詩的豪情簡直比大風大雪還要激蕩。雪花與大風激戰著,我的`詩句又同飛雪糾纏在一起。我朗聲大笑了起來。
《水仙子·舟中》注釋
⑴雙調:宮調名,元曲常用宮調之一。
⑵水仙子:曲牌名,入“雙調”,亦入“中呂”“南呂”。全曲落羽音。
⑶青熒(yíng):青光閃映。
⑷鏖(áo)戰:激戰。
⑸繳纏:糾纏。
⑹瑯然:指笑聲朗朗的樣子。
《水仙子·舟中》賞析/鑒賞
《水仙子·舟中》創作背景
此曲具體創作年份未得確證。作者冬夜泊舟洞庭湖邊,天降大雪、推開篷窗,只見天地迷茫一片,感情激蕩,于是發之為曲。
《水仙子·舟中》整體賞析
此曲首兩句化用唐張繼《楓橋夜泊》整首詩的意境:“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曲中以洞庭湖的燈火來概寫江邊風景,南方水鄉冬夜的幽靜美麗因與張繼詩的關聯而變得清晰明朗。而曲中的“孤”字表達遠游無依的寂寬,一如張詩的離愁別緒、悠悠情絲貫穿整曲。“孤舟”“燈火”兩句描寫出一種曠遠幽寂的靜態景色,而作者在這種沒有人聲的冬夜靜謐中傾聽著自然的聲音,并且與自然進行心靈交流,使接下來的字句充滿盎然生機。
在夜半的靜寂中,“朔風”一詞寫出了陡然而至的凄厲的呼嘯聲,而狂風撼動著梅樹,發出簌簌的聲音,梅花片片吹落。此句寫景全著眼于聽覺,風吹、撼樹、花落,虛實相生,實景不難想象。“老”字以常識推測,同時傳達出己身的感慨。
“推開篷雪滿天”是對前面聽覺猜想真相的揭示。“推開”的動作樸素自然,表明作者聽風已久,動作不徐不急。入眼卻是雪花漫漫,這是實景的描寫,糾正前文作者以聽覺所作的推測。原來猜測錯誤,風吹雪落的聲音與風吹落花的聲音十分相似。作者的驚喜之狀可以想見,特別是以下接連用三個動詞“爭”“戰”“纏”步步遞進,把風雪逐漸大作,隨著風雪作者詩興大發的情景描繪得生動形象。作者以擬人的手法賦予風雪人類的動作,既使作者欣喜若狂、對風雪喜愛之至的感情表達得是淋漓盡致,又使人洞悉作者在靜夜若有所待的孤寂苦澀情懷。即使結句刻意闡明作者的歡暢心情,但孤舟夜泊、風雪為伴的凄寒冷寂沁骨至深,貫穿全曲。
此曲前半部分語言雋永、耐人尋味,而后半豪氣滿懷、生趣盎然。在游子羈旅因愁抒懷的作品中很少有如此灑脫、豪放之作,其以想象與事實對比的描寫,別出心裁,又與生活中的情理相符。全曲動靜相襯,使靜態越感幽靜,而動態越感生動。
《水仙子·舟中》作者簡介
孫周卿[元](約公元一三二〇年前后在世)名不詳,古邠(今陜西旬邑縣東北)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元仁宗延祐末前后在世。生平不詳。孫楷第《元曲家考略》謂“邠”乃“汴”之誤,則云其河南開封市人。曾客游湘南、巴丘。有女蕙蘭,工詩,嫁詩人傅若金,早卒。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1)了解水的物理性質;
(2)了解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水的化學式是 。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計算能力以及歸納總結的能力,并通過觀察進行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思維能力的培養。
過程與方法:講解與實驗相結合,并結合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電解水實驗對學生進行物質無限可分性 教育,培養他們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及節約用水,愛護水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
重點難點:根據電解水的實驗確定組成水的元素。
教學方法:講解與實驗相結合
教學用品:儀器:霍夫曼電解器、低壓電源、小燒杯、干燥管、玻璃尖嘴管藥品;10%~15%稀硫酸。
其它:火柴、木條。
教學過程:
【引言】在前面的課程里,我們學過氧、分子和原子的知識,知道純凈物和混合物、單質和化合物等概念。請同學們思考一下:什么叫元素?純凈物和混合物、單質和化合物的區別在哪里?
【討論】讓學生小組討論,然后請一位同學回答,教師糾正。
【投影】物質的簡單分類
【講述】水是我們最熟悉,也是地球上分布最廣的物質之一。水屬于哪一類物質?它是由哪一些元素組成的?本節要通過實驗來講一下研究.
【板書】 第二節 水的組成
【講述】地球表面約3/4的地方被水覆蓋,水資源極為豐富,但可直接供人類生活、生產用的淡水僅占總水量的千分之一左右,十分有限。因此保護水資源十分重要。
【提問】根據生活經驗,請學生自己歸納水的用途及水一般有哪些污染?(提問2~3人。)
【投影】
【板書】一、水的污染:⑴工業生產中的廢渣、廢水、廢氣;
⑵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⑶農業生產中使用的農藥、化肥隨雨水流入河中。
【目的】教育學生愛護水資源,節約用水。
【展示】展示一瓶蒸餾水。
【提問】水是我們熟悉的物質,你了解純凈的水有哪些物理性質?
【討論】先讓學生互相討論,然后請學生回答(并進行相互補充)。
學生甲:水是無色、無嗅、無味的透明液體。
學生乙:水的沸點是100 ℃,水的凝固點是0 ℃。
學生丙:水的密度是1g/cm3。
【板書】二、水的物理性質:
水是無色、無嗅、無味的透明液體;水的沸點是100 ℃,水的凝固點是0 ℃;水的密度是1g/cm3。
【提問】 冰能浮在水面上,與水的哪個性質有關?玻璃瓶中的水結冰后為什么常將瓶子凍裂高原地區燒開水為什么要用高壓鍋?
【講解】1大氣壓下,純水的凝固點(冰點)為 ,沸點為 ,4℃ 時水的密度最大(1克/立方厘米),因此冰比水輕。水結冰后會出現體積膨脹現象。
【教學意圖】培養學生應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講述】水是如此重要,那么水是由哪些元素組成的呢?下面我們用實驗來回答這個問題。
【板書】三、水的組成:
【展示】介紹霍夫曼電解器及電解液
【演示】將電解器下端的兩個鉑電極與直流電源相連接,接通直流電源,引導觀察兩電極上的現象及產生氣體的體積,氣體少的一管產生約10毫升氣體的停止實驗。
【觀察實驗并進行討論】:
『師』:注意觀察電極上發生什么現象。『生』:接通電源后,電極上有氣泡產生。
『師』:兩支玻璃管內的液面有什么變化?『生』:兩支玻璃管里匯集了無色氣體,液面降低,其中連接正極一端產生的氣體比連接負極一端產生的氣體少。
『師』:片刻后,比較兩支玻璃管中產生氣體的體積。
『生』:接負極一端玻璃管內氣體的體積大約是接正極一端玻璃管內氣體體積的兩倍。
【過渡】水電解后兩支玻璃管中得到的氣體是同一物質,還是不同物質?電解得到的物質究竟是什么?我們通過實驗來鑒定。
【演示】用一根帶火星的木條接近液面下降較少的玻璃管尖嘴部分,慢慢開啟活塞。
『師』:注意觀察現象。 『生』:木條燃燒得更旺。
『師』:這種氣體能使木條余燼復燃,當燃著木條遠離尖嘴口時火焰漸滅。這種能使余燼復燃的氣體是什么氣體? 『生』:氧氣。
【演示】用一根點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較多的玻璃管尖嘴部分,慢慢開啟活塞。
『師』注意觀察現象。 『生』:看到微弱的淺藍色火焰(或聽到爆鳴聲)。
『師』:這種氣體能燃燒,說明不同于上一種氣體。這種氣體就是氫氣。
【提問】通過電解水產生氫氣和氧氣的實驗事實,關于水的組成,我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教學意圖】通過實驗的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
【板書】1、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水是化合物。
【展示課件】:電解水的實驗,再次回顧實驗進行一系列的討論。
【過渡講述】實驗表明:水電解后生成氫氣和氧氣。引導學生思考這種變化是什么變化,這種反應屬什么類型。(學生議論后,教師提問1~2名學生。)
『生甲』:這種變化是化學變化。
『生乙』:這種反應屬于分解反應。
【過渡】水電解時發生分解反應。水分子分解生成氫分子和氧分子,轉變成跟水的狀態和性質都不同的氫氣和氧氣,說明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粒子。我們怎樣用原子、分子的觀點來分析電解水的反應呢?
【講述】水電解時,水分子分裂成氫原子和氧原子。原子能重新組合生成另一些分子,因此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究竟由幾個氫、氧原子組成一個水分子呢?水的化學式怎樣寫?
【講解】電解水是在直流電的作用下,發生了化學反應。水分子分解成氫原子和氧原子,這兩種原子分別兩兩結合成氫分子、氧分子,很多氫分子,氧分子聚集成氫氣、氧氣。根據實驗中氫氣、氧氣的體積比為2:1,說明水是有固定組成的。人們經過大量的實驗精密測定,證實1個水分子由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構成,水的化學式應寫成H2O。這驗證了上一章學過的一個什么重要結論?
【板書】2、每個水分子是由兩個氫原子,一個氧原子構成的。
【小結】(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歸納小結,給出投影)
【投影】1、水是純凈物,是一種化合物。從宏觀分析,水是由氫、氧元素組成的。從微觀分析,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水分子是由氫原子、氧原子構成的。
2、化學反應的實質從微觀分析:物質分子中的原子,在化學反應中,重新組合成新分子。
【小結】這節課學習了水的組成。水是人類寶貴的自然資源,它是維持生物生存、營造和諧生態環境必不可少的物質。水能造福于人類,也會給人類帶來災難。我們既要充分合理利用、開發和保護水資源,又要預防因水而引起的天災人禍
水的組成教學反思
本節課堅持“教與學、知識與能力的辨證統一”和“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的原則,博采演示教學法、課件展示教學法、探究教學法等諸方法之長,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組織。
注意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探究能力:在水電解實驗中,電極的正負極學生很難直觀的看出,而且哪里是電極、放出氣泡的現象、試管里水位的高低變化、氫氣燃燒的顏色后排的學生根本就看不清楚,這就是實驗的教學效果大打折扣,而且會使一部分看不清實驗的學生對化學實驗失去興趣。所以我在做演示實驗時,利用多媒體將實驗顯示在屏幕上,等于將實驗加以放大。實驗過程中的上述每一個環節包括實驗裝置、步驟、現象都展現在每一個學生眼前,使實驗效果更清晰、更直觀,讓每個學生都可以通過實驗探究得出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突出了重點。
同時,由于水電解產生的氫氣量不夠,我無法通過現場收集氫氣做爆鳴實驗,我也借助多媒體,讓學生不僅僅只是聽我講解、看書上的文字,能非常直觀的看到整個氫氣爆鳴實驗的操作和現象,特別是爆鳴聲不會因為突發事件讓學生得到錯誤的印象。當學生直觀的感受到了整個實驗,其求知欲立馬被激發出來,學習的興趣又一次得到了滿足,知識的獲得也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過渡時提出一組富有探究性的問題(如發現玻璃管中的水減少了,提出減少的水到什么地方去了呢?是否蒸發變成水蒸氣呢?),給學生創造思維的良好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結論。
在學生明白水電解的生成物是氧氣和氫氣后,我認為應該提示他們去看書中的圖,并做一些水分解的微觀圖片,這樣可以幫助他們較快地,較直觀理解水的元素組成,同時,幫助他們學會從微觀的角度去分析問題,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將微觀過程進行模擬,用一種建模的方式,化枯燥為生動,從而降低了學習難度,使教學難點得以順利突破。學生也會產生樂學情緒,激發了他們以探究為特征的求知欲望。
《水仙子·舟中》
《水仙子·舟中》古詩詞賞析
孤舟夜泊洞庭邊,燈火青熒對客船。朔風吹老梅花片,推開篷雪滿天。
詩豪與風雪爭先。雪片與風鏖戰,詩和雪繳纏。一笑瑯然。
譯文翻譯
入夜,洞庭湖上昏濛濛一片,客船孤零零地停泊在湖間。只有岸上一盞青燈熒熒作閃,同我乘坐的小船遙遙相伴。艙外一陣陣北風肆逞著淫威,想必在無情地摧殘著梅花的花瓣。我禁不住推開船窗觀看,這才發現已是大雪漫天。頓時我詩興大作,迫不及待要同風雪爭先。雪片與暴風攪作一團,我的詩句又同飛雪互相糾纏。我朗聲大笑,心情無比暢然。
注釋解釋
鏖戰:激戰。
繳纏:糾纏。
瑯然:指笑聲朗朗的樣子。
詩文賞析
小令前兩句交代了孤舟碇泊的背景:時間是入夜,地點是洞庭湖,遙岸青熒的'燈火,襯出了客船的冷寂。“洞庭煙”、“燈火青熒”,形象、色彩都有如繪畫,足見作者駕馭語言及構筑意境的純熟能力。孤舟無伴,船外又是昏茫茫一片,可想而知詩人只能蜷縮在船艙中,從而自然地度入“舟中”的題面。“朔風吹老梅花片”是意味深長的一筆。它補出了嚴冬的時令,還以其若實若虛的意象啟人尋繹。在“夜泊洞庭邊”的迷茫夜色中,是不可能望見“梅花片”的,可見全句是詩人的一種主觀感覺。結合題目的“舟中”二字,則可發現此處的“朔風”,實是詩人在封閉的船艙中所獲得的聽覺印象。聽覺印象而產生視覺效果,反映了朔風的勁烈。這種強烈的風聲使作者生發了“吹老梅花片”的聯想,于是才有“推開篷”細看究竟的相應舉動,這樣看來,“朔風”在這里還有陡至的意味。推篷是因為朔風的驟起,卻得到了“雪滿天”的全新發現,事出意外,驚喜頓生,難怪要“詩豪與風雪爭先”了。這一句中的“豪”字,不止屬于“詩”,也是對“風雪”的形容。一來它表現了風雪的勁猛,二來也說明了湖上風雪翻飛之景象,別具一種雄豪的陽剛之美。這首小令多能從無字之處讀得隱微之意,再次證明了詩人遣字構像的佳妙。
以下寫風、雪與詩情攪成一片,難分難辨,活脫脫是一幅江天風雪行吟圖。風雪催詩,“一笑瑯然”,豪情快意頓時將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掃而光。全曲步步設景,層層推進,入情入理而又出新出變,是元散曲羈旅題材中一支開闊雄壯、別開生面的作品。
《水仙子·舟中》古詩詞鑒賞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沒少看到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多種形式。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水仙子·舟中》古詩詞鑒賞,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水仙子·舟中》古詩詞鑒賞
水仙子·舟中
元代:孫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邊,燈火青熒對客船。朔風吹老梅花片,推開篷雪滿天。詩豪與風雪爭先。雪片與風鏖戰,詩和雪繳纏。一笑瑯然。
譯文
入夜,洞庭湖上昏濛濛一片,客船孤零零地停泊在湖間。只有岸上一盞青燈熒熒作閃,同我乘坐的小船遙遙相伴。艙外一陣陣北風肆逞著淫威,想必在無情地摧殘著梅花的花瓣。我禁不住推開船窗觀看,這才發現已是大雪漫天。頓時我詩興大作,迫不及待要同風雪爭先。雪片與暴風攪作一團,我的詩句又同飛雪互相糾纏。我朗聲大笑,心情無比暢然。
注釋
鏖戰:激戰。
繳纏:糾纏。
瑯然:指笑聲朗朗的樣子。
賞析
小令前兩句交代了孤舟碇泊的背景:時間是入夜,地點是洞庭湖,遙岸青熒的燈火,襯出了客船的冷寂。“洞庭煙”、“燈火青熒”,形象、色彩都有如繪畫,足見作者駕馭語言及構筑意境的純熟能力。孤舟無伴,船外又是昏茫茫一片,可想而知詩人只能蜷縮在船艙中,從而自然地度入“舟中”的題面。“朔風吹老梅花片”是意味深長的一筆。它補出了嚴冬的時令,還以其若實若虛的.意象啟人尋繹。在“夜泊洞庭邊”的迷茫夜色中,是不可能望見“梅花片”的,可見全句是詩人的一種主觀感覺。結合題目的“舟中”二字,則可發現此處的“朔風”,實是詩人在封閉的船艙中所獲得的聽覺印象。聽覺印象而產生視覺效果,反映了朔風的勁烈。這種強烈的風聲使作者生發了“吹老梅花片”的聯想,于是才有“推開篷”細看究竟的相應舉動,這樣看來,“朔風”在這里還有陡至的意味。推篷是因為朔風的驟起,卻得到了“雪滿天”的全新發現,事出意外,驚喜頓生,難怪要“詩豪與風雪爭先”了。這一句中的“豪”字,不止屬于“詩”,也是對“風雪”的形容。一來它表現了風雪的勁猛,二來也說明了湖上風雪翻飛之景象,別具一種雄豪的陽剛之美。這首小令多能從無字之處讀得隱微之意,再次證明了詩人遣字構像的佳妙。
以下寫風、雪與詩情攪成一片,難分難辨,活脫脫是一幅江天風雪行吟圖。風雪催詩,“一笑瑯然”,豪情快意頓時將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掃而光。全曲步步設景,層層推進,入情入理而又出新出變,是元散曲羈旅題材中一支開闊雄壯、別開生面的作品。
詞句注釋
(1)雙調:宮調名,元曲常用宮調之一。
(2)水仙子:曲牌名,入“雙調”,亦入“中呂”“南呂”。全曲落羽音。
(3)青熒(yíng):青光閃映。
(4)鏖(áo)戰:激戰。
(5)繳纏:糾纏。
(6)瑯然:指笑聲朗朗的樣子。
作者簡介
孫周卿,生卒年不詳,約元仁宗延祐末前后在世。古邠(今陜西彬縣)人。孫楷第《元曲家考略》謂其為古汴(今河南開封)人,曾流寓湖南。散曲今存有小令二十三首。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