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14
這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知識點,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教學記錄與反思 一、教學背景 高一的一堂公開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已上了三分之二,對《侍坐》這篇文章的解 讀正邁入高潮。解讀了“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是孔子對三個學生言的“志”的肯定后,我正想繼續問學生: “孔子對三個學生分別做了怎樣的評論。”有一位同學突地站起來問道:“老師,子路以勇治國,冉有以富 治國,公西華以禮治國,如果說子路的志向是當一個將軍,冉有的志向是當一個政治家,公西華的志向 是當一個小相,也可以說是外交家,那么曾皙要當什么?”這個問題問得我措手不及,因為備課的時候, 我將注意點放在了對“以禮治國”的理解上,把曾皙的發言所描繪的“春風沂水”的理想藍圖,歸結為是儒 家禮樂治國付諸實踐的完美體現,是大同世界、理想社會的縮影,但未對曾皙的個人價值意義上的志向 作過多的關注。沒想到在學生的直覺上,談理想就是科學家、文學家、企業家等個人的定位。學生出乎 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地問了一個我備課時沒準備的問題。怎么辦?是按公開課備課的原有方案執行下去, 還是在緊張的時間里去解答這個有爭議的問題,而把這堂備“好”課的公開課導向不知去處的前方呢?我 做著激烈的思想斗爭,但是此刻直覺告訴我,這時按公開課已備好的方案執行下去,肯定是敗筆,另起 爐灶,或許柳暗花明,而且這可能還是一座埋藏著金子的寶藏,可能是深入閱讀文本的突破口,我不禁 為自己的彷徨而慚愧,更為學生積極思考,敢于發問而欣喜,于是我毅然拋開了原先設計的問題方案, 因勢利導,展開了一場備課之外的課堂對話。 二、教學過程 師:“這個問題問得好,剛才我們分析得還欠到位,大家想想看,哪位同學能回答這個問題?” 生1:“曾皙的志向是想當一名老師。” 師:“談談依據。” 生1:“春天,帶幾個學生,游山玩水唱歌,這不就是一幅師生春游圖嗎?” 生2:“我認為是歸隱山林,是隱士。” 生3:“不,把自己的理想定為大同世界,應當是一名大政治家” 師:“看來答案不少,還有嗎?” 兩三秒停頓后,“曾皙的社會理想是和諧社會,他的個人理想似乎應當是生活在這樣一個社會里的 平常人”,一位女生在座位上回答道。 師:“看來,每個人對曾皙的志向都有不同的解讀,下面給大家三、四分鐘時間,分組討論一下, 在文中找出自己的根據,或者找出反駁別人觀點的根據。” 學生們紛紛分組討論,我趁機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緒,并在電腦里找出備課的資料庫,將原先準備給 學生看的資料幻燈片做了簡單的重新組合。也沒時間關注學生討論的具體情況,但看上去,討論還熱烈。 師:“好,大家談談自己的看法” 生 4:“參考書上說,這事發生在孔子的晚年,晚年的孔子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曾說過‘道不得, 乘桴浮于海’之類的話,這‘喟然一嘆’流露出無奈,消隱當是合于情理的;而且曾點說,‘異乎三子者之撰’, 又說‘浴乎沂,風乎舞雩’,去親近自然,享受自然,應當說曾點想當一個隱居在山林的隱士的看法得到 了孔子的贊同。” 生 1:“孔夫子正是深感他的主張難以推行,所以說‘吾與點也’,從政治國的路沒有機會走,那就和 人辦教育吧!當個教師,‘浴乎沂,風乎舞雩’,和學生一起‘詠而歸’,豈不瀟灑?”(生笑) 生 5:“孔子對子路的‘哂之’,從下文看,孔子并沒有否定三個學生治國的才能、從政的志向,只是 對他們三人表達志向的態度不滿意,孔子并不是否定他們從政的理想,而是積極評價他們的實力和才能, 鼓勵他們大展宏圖。” 生 3:“對啊!本文的開頭孔子說: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如果這些學生們只 是想當隱士,當教師,當一個凡人,要別人了解他干什么?正是這些學生想得到國君的重用,想怎樣才 能合乎時機地顯露端倪,所以才說‘不吾知也’!而孔子提問的前提也是‘如或知爾,’有人要了解你們,想 重用你們,你們會怎樣。所以他們的理想應當都是積極入世的,而不是當什么隱士、教師,甚至凡人!” (眾生鼓掌) 生6(剛才在座位上回答的女生):“曾皙的‘凡人’是在實現了大同世界的社會理想后的‘凡人’,曾皙 說‘異乎三子者之撰’,是因為前面三位同學的回答既有社會理想,
一、隨機導入,提出課題(板書題目)(2分鐘) 蓬萊是個好地方。她有海市之勝,仙閣之美,還有八仙過海的神話傳說。歷代文人墨客視蓬萊為仙境。蘇軾寫詩稱贊到:“東方云海空復空,神仙出沒空明中”。可人人都說家鄉好,我的家鄉也是一個令人神往的地方,大家知道我來自哪里嗎?對,東方的圣城——曲阜,孔子故里。我們大家都知道,孔子是我們中國偉大的思想家,思想博大精深,是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堪稱萬世師表。今天我們就學習《論語》中一篇最具文學色彩的文章,它反映了孔子在杏壇開課授徒的場景。它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投影) 二、讀課文,了解文章大意。(8分鐘) 1、范讀。交代詠讀文章的要領:語速緩慢,以顯古詩文的雍容之風;語調悠長,以彰古詩文的典雅之氣。(投影) 2、自讀課文。 要求: ⑴、文章主要說了什么事? ⑵、注意文章詠讀要領,要老先生一樣搖頭晃腦地讀起來。正如 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寫到壽鏡吾先生讀文的情況,“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座皆驚呢”,然后他微笑起來,將頭仰起來,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下面我們就端起書本,坐直上身,一起搖頭晃腦地讀起來。 明確:“志向”問題,按先后順序先后是問志——述志——評志(板書) 三、評志與述志(10分鐘)在評價中集中反映了老夫子的思想,那么我們先看一看評志部分。 文章一共有四個人述了自己的志向,按照說的順序分別是子路、冉有、公西華、曾皙。 1、孔子評子路(投影) 評語是:“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這里既有對子路的肯定,也有批評,那么肯定的是什么?批評的是什么?(引導:到上文找答案,并找男同學齊讀這段文字,提示注意朗讀要領) 明確:批評“其言不讓”,為何?“千乘之國”說明其抱負宏大;“攝乎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極言自己有非凡的治國才能。肯定他的“為國以禮”,即用禮來治理國家,是儒家為政的核心。禮的意義在古代甚為廣泛,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規范等。 2、孔子評冉有:“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其中暗含老夫子的什么意思?(還是到上文找答案,找女生齊讀,提示與男同學競爭,并注意朗讀要領) 明確:他所治理的當然是國家,治國就應當“以禮”。他不必如此謙遜“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3孔子評公西華:“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為何說“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找個別同學讀,提示注意朗讀要領) 明確:肯定“宗廟會同”也是國家政事, “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暗含何意? 明確:鼓勵他勇挑重擔。公西華是當時的外交家,《 論語·雍也》一章中說“子華使于齊”他通曉禮儀,善于獨立思考。 4、孔子評曾皙:“吾與點也!”(10分鐘) 好象他沒有談到治國的問題,好象只不過是描寫了一幅“春游圖”,為何他老人家說“吾與點也”?大家前后左右自由結合討論一下。找同學回答,只要有道理就肯定同學的看法。 對于這一點,不同的學者專家有不同的解釋,我們課本上說的也是其中的一個觀點。我以為這不是春游的描寫,陽春三月,我們北方天氣還比較冷,冬裝剛去,“春服既成”,怎么可能下河洗浴?我想這是曾點通過對求雨儀式的描繪含蓄地表達了儒家“為國以禮”的最高精神境界。 明確: ⑴ 、舞雩,祭天禱雨之處。王充在《論衡》中解釋曾點的所述是一種祭祀儀式,即舞雩的儀式。《禮記》中也有解釋:“舞雩,祭水旱也。”“浴”就是沐浴齋戒,取信于神靈。“風”即諷誦,吟讀詩篇,所以詩經中有《國風》。由此可以基本得出結論,曾點講的.就是,在春天水旱時,率領人們行祈雨禮,以求得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然后施以教化,“詠而歸”,從而進一步實現他的治國理想,向大同社會邁進。那么這段文字就可以翻譯成:“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約上五六人,帶上六七個童子,在沂水邊沐浴齋戒完,登上祈雨臺。在祈雨臺上諷誦詩篇,祈求上蒼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然后我們高高興興地唱著歌兒歸來。” ⑵、當時社會動亂,諸侯“爭于力”,戰亂頻仍,諸侯國內部,尤其是大國內部十分混亂,權臣間或強大氏族間的你吞我殺,互相兼并,甚至權傾朝野。魯昭公和魯哀公就曾經流亡國外,客死他鄉。 所以孔子稱之為“禮崩樂壞”的時代。因而 孔子政治上主張“禮治”,即以禮治理國家。主張正名思想。他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種合乎禮的制度。以此來安定社會,在此基礎上再求得百姓富庶,然后施以教化,《論語·子路》一章中說,人口稠密之后,就富之教之,“為國以禮”。 曾點的志向正和孔老夫子一生竭力追求的教化百姓理想是一樣的,故孔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為了進一步深入領會,我們大家一起詠讀一遍曾點的答志。注意詠讀要領。 在這里我想告訴同學們,我們沒必要拘泥古人,也沒必要迷信課本,要釋放出自己所有的能量,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只要自己的說法能夠自圓其說,就可以肯定自己。 四、問志(5分鐘) 在這里,弟子們為什么能暢所欲言呢?我想關鍵在于孔夫子引導地好。那么,孔夫子是怎樣引導的呢?看第一段,找個別同學讀第一段。 孔子為什么不直接問“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明確:先從自己談起,把自己擺在了與學生平等的地位,打消學生的顧
慮,為下面的提問作出鋪墊。 還有其他地方表現出孔子的循循善誘的教風嗎? 明確:“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鼓勵曾點說出自己的想法。 作為大教育家,孔子以循循善誘的教風構建出了和諧的教學氛圍。作為未來的老師,我們應當深入領會這一點,以適應教育發展的需要。 五、詠讀課文(書讀百遍其義自現)10分鐘 有不少的文化名人曾經說過說,中國古典詩文之美,光閱讀是不夠的,還要出聲吟誦,要將文章讀好,我們還要讀出人物的個性來。那么,孔子的幾個弟子有什么特點呢? 明確:寫出了人物的基本特點。比如子路的直率,冉有和公西華的謙虛,曾點的彬彬有禮。這里面和他們的特長有一定關系,比如子路擅長軍事,冉有善于做生意,而公西華則是一個外交家。 六、教學過程回顧,總結所得。 我們學習了這一篇文章大家有什么收獲嗎?誰能說一說? 注意引導: 1、孔子首先是個大思想家,我們今天從課文學習中,看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呢?明確:為國以禮的治國思想。 2、孔子又是一個大教育家,我們從孔子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學到什么呢?明確:循循善誘,氣氛和諧等。這是一個很好的榜樣,我們都是要當老師的,包括我在內我們都應當以此來共勉。 3、從語言上我們可以學到什么呢?明確:用語傳神,語言簡約。 七、小結:2分鐘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作為思想家,孔老夫子博大精深,如金聲玉振,如萬仞宮墻;作為教育家,孔老夫子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堪稱萬世師表。在1988年,世界部分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宣言》中指出:“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00年以前,從孔子那里尋找智慧。” 宋代詩人米芾曾經寫詩言道(我們大家一起來讀):“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既無孔子;孔子之后,更無孔子。孔子孔子,大哉孔子!”
教學目標
1、 領會本文通過對話表現人物性格的特點。
2、 體會孔子的思想。
3、 掌握“如、方、作、撰、傷、與、讓、乎、爾”在文中的含義。
重點難點
1 、文言知識積累、學法探索。
2 、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張
一、 導入新課:
1998年全體諾貝爾獎獲得者共同作了一個宣言:如果人類在21世紀還想繼續生存下去的話,必須回頭到兩千五百多年前,從中國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孔子作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為人類留下一筆豐富的精神財富。他的一些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實用。同學們,你們知道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鼓勵幾個學生自由發言)。明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循循善誘、溫故知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今天我們就通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這篇課文來感受這位教育家的形象。
[板書標題]
孔子,春秋末期魯國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尊稱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張禮治,鼓勵人們入仕,即“出來做事”。曾周游列國,晚年整理了“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到漢代以后,孔子的學說成為兩千余年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
《論語》是語錄體散文,是孔子門人及再傳弟子記錄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二、了解《論語》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門人和再傳弟子所輯錄的孔子的言行錄,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學、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關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論語》《大學》《中庸》和《孟子》全稱為“四書”。《論語》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連屬;言簡意豐,含蓄凝練,包含了孔子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生活經驗;在記言的同時,傳達了人物的神情態度;在某些章節的記述中,還生動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論成為人們習用的格言和成語,對后來的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五經》是指《詩》《書》《禮》《易》《春秋》。
侍坐:陪從尊長而坐,課文中指陪從孔子坐著。
全文結構謹嚴,以“志”為焦點,以孔子為核心,由侍坐而問,由問而述,由述而評。
三. 重點字
拼音——俟,音sì 莫,音mù 甫,音fǔ 哂,音 shěn 相,音 xiàng 鏗,音kēng 沂,音 yí 喟,音 kuì 雩,音yú 冠,音guàn
實詞注意一詞多義、通假字、古今異義等,虛詞注意它的用法。注意特殊句式的句子。
重難點解決過程。
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字詞句,通過研討解決困惑。學生結合注釋閱讀課文,教師答疑,幫助學生疏通課文。教師可補充以下內容:
攝:課文注釋說“夾、迫近”,二者意義差別較大,不宜并選,選前一個義項即可。因之:之,指代師旅。亦:副詞,這里有“只是”、“不過是”的意思。
毋吾以也 否定句中的賓語前置句,即,毋以吾也,不要。毋,不要。以,認為。這一句省略了成份,還原為“毋吾以于此而不言也。”,不要認為這樣就不說了。
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賓語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們。
如或知爾——如果有人了解你們 。 如,如果。或,有人。爾,你們
則何以哉—— 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介詞賓語要前置,你們打算做點什么呢?
加之以師旅——狀語后置句,即以師旅加之,有別國軍隊來侵略它。“以”,介詞, 用。
四、指名學生口頭翻譯課文,教師點評,掌握重點知識:
(一)、翻譯下面句子,注意句子順序和現代漢語不同
1、不吾知也
2、毋吾以也
3、則何以哉?
翻譯以前學過的句子,注意句式特點
1、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2、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
3、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4、何陋之有?(《陋室銘》)
5、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
6、唯利是圖(成語)
尋找規律和方法 :
1、古代漢語的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2、古代漢語的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3、以結構助詞“是”、“之”提前賓語。
(二)翻譯下面句子,注意加點的詞
1、吾一日長乎爾
2、乎大國之間
3、異乎三子者之撰
4、浴乎沂,風乎舞雩
這四個句子中的“乎”都相當于“于”,可翻譯成比、在。
(三)、翻譯下面的句子,注意“爾”的用法
1、子路率爾而對曰
2、鼓瑟希,鏗爾
這兩個句子中的“爾”是助詞,表狀態,常放在形容詞或擬聲后,相當于“然”
3、爾何如?爾:代詞,你
(四)、翻譯學過的句子,注意“如”的用法
1、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如果
2、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至于
3、宗廟之事,如會同。或者
(五)、翻譯下面句子注意“方”的用法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計算面積的單位,縱橫各一里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正道,指是非準則
復習學過的知識
1、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方形
2、方欲行轉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正,才
(六)、翻譯下面句子,注意“與”的用法
1、夫子喟然曰:吾與點也 與:同意
2、唯求則非邦也與大利 與:語氣助詞
復習學過的知識:
1、失其所與,不知 與:結交、親附
2、遂與外人隔絕 與:和
3、生三人,公與之母 與:給予
(七)、翻譯下面句子,注意加點詞的用法
1、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章 甫:名詞作動詞,穿著禮服,戴著帽子。
2、鼓瑟希,鏗爾 鼓:名詞作動詞,彈奏。
3、三子者出,曾皙后 后:名詞作動詞,落在后面。
4、浴乎沂,風乎舞雩 風:名詞作動詞,吹風
練習:指名學生口頭翻譯下面的句子,特別要注意關鍵詞。
1、居則曰:“不吾知也。”
2、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
3、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4、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5、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6、何傷乎?
7、吾與點也。
8、為國以禮,其言不讓。
五、學生討論:
1、這是一篇什么體裁的文章?
2、根據內容,課文可劃分為幾個段落?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段意。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進一步了解《論語》的相關常識,了解孔子生平(略)和教育思想(詳)。
2.掌握文中出現的重要的字、詞、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3.了解文中孔子的弟子們的志向,樹立自己正確的志向。
二、教學重難點
1.理解和掌握如、夫、則、爾、以、而等詞語的用法以及文言句式。
2.了解重點字、詞、句意思,能夠通譯全文
3.以“志”為文章的核心,了解四位學生的性格和志向,以及孔子對他們各自的評價,討論并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三、教學準備。
范讀音頻,多媒體課件。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學程序。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你們有誰去過山東旅游么?如果有同學去過,那么一定去過孔廟。孔廟是為了紀念誰啊?(孔子。)對,就是孔子。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今天啊,我們就要走進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走進孔子的課堂。
(二)閱讀課文:
1.學生齊讀。
2.音頻范讀,對照剛才的齊讀,標注出讀錯的字音。
3.學生自由朗讀。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