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14
這是子路公西華侍坐知識點,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 領會本文通過對話表現人物性格的特點。
2、 體會孔子的思想。
3、 掌握“如、方、作、撰、傷、與、讓、乎、爾”在文中的含義。
重點難點
1 、文言知識積累、學法探索。
2 、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張
一、 導入新課:
1998年全體諾貝爾獎獲得者共同作了一個宣言:如果人類在21世紀還想繼續生存下去的話,必須回頭到兩千五百多年前,從中國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孔子作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為人類留下一筆豐富的精神財富。他的一些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實用。同學們,你們知道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鼓勵幾個學生自由發言)。明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循循善誘、溫故知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今天我們就通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這篇課文來感受這位教育家的形象。
[板書標題]
孔子,春秋末期魯國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尊稱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張禮治,鼓勵人們入仕,即“出來做事”。曾周游列國,晚年整理了“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到漢代以后,孔子的學說成為兩千余年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
《論語》是語錄體散文,是孔子門人及再傳弟子記錄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二、了解《論語》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門人和再傳弟子所輯錄的孔子的言行錄,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學、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關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論語》《大學》《中庸》和《孟子》全稱為“四書”。《論語》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連屬;言簡意豐,含蓄凝練,包含了孔子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生活經驗;在記言的同時,傳達了人物的神情態度;在某些章節的記述中,還生動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論成為人們習用的格言和成語,對后來的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五經》是指《詩》《書》《禮》《易》《春秋》。
侍坐:陪從尊長而坐,課文中指陪從孔子坐著。
全文結構謹嚴,以“志”為焦點,以孔子為核心,由侍坐而問,由問而述,由述而評。
三. 重點字
拼音——俟,音sì 莫,音mù 甫,音fǔ 哂,音 shěn 相,音 xiàng 鏗,音kēng 沂,音 yí 喟,音 kuì 雩,音yú 冠,音guàn
實詞注意一詞多義、通假字、古今異義等,虛詞注意它的用法。注意特殊句式的句子。
重難點解決過程。
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字詞句,通過研討解決困惑。學生結合注釋閱讀課文,教師答疑,幫助學生疏通課文。教師可補充以下內容:
攝:課文注釋說“夾、迫近”,二者意義差別較大,不宜并選,選前一個義項即可。因之:之,指代師旅。亦:副詞,這里有“只是”、“不過是”的意思。
毋吾以也 否定句中的賓語前置句,即,毋以吾也,不要。毋,不要。以,認為。這一句省略了成份,還原為“毋吾以于此而不言也。”,不要認為這樣就不說了。
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賓語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們。
如或知爾——如果有人了解你們 。 如,如果。或,有人。爾,你們
則何以哉—— 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介詞賓語要前置,你們打算做點什么呢?
加之以師旅——狀語后置句,即以師旅加之,有別國軍隊來侵略它。“以”,介詞, 用。
四、指名學生口頭翻譯課文,教師點評,掌握重點知識:
(一)、翻譯下面句子,注意句子順序和現代漢語不同
1、不吾知也
2、毋吾以也
3、則何以哉?
翻譯以前學過的句子,注意句式特點
1、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2、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
3、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4、何陋之有?(《陋室銘》)
5、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
6、唯利是圖(成語)
尋找規律和方法 :
1、古代漢語的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2、古代漢語的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3、以結構助詞“是”、“之”提前賓語。
(二)翻譯下面句子,注意加點的詞
1、吾一日長乎爾
2、乎大國之間
3、異乎三子者之撰
4、浴乎沂,風乎舞雩
這四個句子中的“乎”都相當于“于”,可翻譯成比、在。
(三)、翻譯下面的句子,注意“爾”的用法
1、子路率爾而對曰
2、鼓瑟希,鏗爾
這兩個句子中的“爾”是助詞,表狀態,常放在形容詞或擬聲后,相當于“然”
3、爾何如?爾:代詞,你
(四)、翻譯學過的句子,注意“如”的用法
1、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如果
2、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至于
3、宗廟之事,如會同。或者
(五)、翻譯下面句子注意“方”的用法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計算面積的單位,縱橫各一里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正道,指是非準則
復習學過的知識
1、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方形
2、方欲行轉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正,才
(六)、翻譯下面句子,注意“與”的用法
1、夫子喟然曰:吾與點也 與:同意
2、唯求則非邦也與大利 與:語氣助詞
復習學過的知識:
1、失其所與,不知 與:結交、親附
2、遂與外人隔絕 與:和
3、生三人,公與之母 與:給予
(七)、翻譯下面句子,注意加點詞的用法
1、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章 甫:名詞作動詞,穿著禮服,戴著帽子。
2、鼓瑟希,鏗爾 鼓:名詞作動詞,彈奏。
3、三子者出,曾皙后 后:名詞作動詞,落在后面。
4、浴乎沂,風乎舞雩 風:名詞作動詞,吹風
練習:指名學生口頭翻譯下面的句子,特別要注意關鍵詞。
1、居則曰:“不吾知也。”
2、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
3、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4、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5、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6、何傷乎?
7、吾與點也。
8、為國以禮,其言不讓。
五、學生討論:
1、這是一篇什么體裁的文章?
2、根據內容,課文可劃分為幾個段落?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段意。
【教材說明】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篇幅較長,語言生動,其中不乏細節描寫,歷來是研究孔子思想以及孔門弟子的重要而寶貴的資料。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語文選修教科書《先秦諸子選讀》及《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均將此篇選入其中。本教學設計是以高一學生為教學對象,以《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所選的《侍坐章》為教材進行設計和規劃教學的。
【學習目標】
按照《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規定的教學進度,高一學生已經學完必修的四冊教材,閱讀過十幾篇文言作品,掌握了一定的文言詞句知識。為此,本課學習目標擬定如下:
1、介紹語言文化常識,例如古代名與字、“晳”字的寫法等。
2、落實文言基礎知識,讀懂篇章大意,過好語言難關。
3、理解四子之志,以及孔子“吾與點也”的思想內涵。
“吾與點也”也是理解孔子思想的難點所在。
【教學準備】
布置課前預習
1、對照注解閱讀課文,初通文意,完成語言基礎練習。
2、朗讀課文3遍,讀準字音,正確斷句。
3、閱讀研討練習的“相關鏈接”資料,了解孔子對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的評價,以及孔子的志向。
【教學內容】
一、了解孔子及《論語》的地位和影響
1、結合學生實際簡單介紹孔子思想及《論語》對中國人生活與思想的影響,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
2、課文出處
今天我們所學的是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的一篇課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第3次印刷),文章選自何晏等人《論語集解》,中華書局1990年。
二、了解語言文化常識
朗讀標題。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
這個標題就是課文的第一句話。《論語》二十篇,每篇都是取首章前面二三個字作篇名,沒有實際意義。本文題目是編者加的。侍坐,即陪長者聊天。
首先,看看這四個人的排列順序。朱熹說:“四子侍坐,以齒為序,各言其志”。“以齒為序”,即按照年齡從大到小排列。中國古代很強調尊卑有別、長幼有序的觀念。所謂孝悌,孝即孝敬父母長輩,悌即尊重兄長。
其次,看這里的名字,與孔子對他們的稱呼不同。這里稱字,而孔子稱呼其名。對一個人直呼其名和稱呼其字,包含了古代人的文化觀。
中國古代做官的人,以及知識分子,除了姓名之外,還有字。名與字在意義上有著某些聯系。有的名與字意義相同或相近,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寬闊平坦的意思;顏回,字子淵,淵,回水也;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由,所走的路;周瑜,字公瑾,瑜、瑾都是美玉。有的名與字意義相對,例如:曾點,字晳,點,小黑點也,皙,膚色潔白之意;韓愈,字退之。有的名與字的意義有文化上或事理上的聯系,例如:孔子,固其母曾去尼丘山向神祈禱,才懷了孕生下孔子,又因他排行老二,所以給他取名丘,字仲尼;孔子弟子冉求,字子有,須先“求”才能“有”;公西赤,字子華,赤,紅色,華,花也。
長輩或上級對晚輩或下級,可以直呼其名,而晚輩或下級對長輩或上級,則只能稱其字,這就是為尊者諱。課文里,孔子分別稱呼他的四位弟子為“由”、“求”、“赤”、“點”,即直呼其名,而本文的筆者在寫作時卻稱其為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即稱其字。這是一種文化自覺行為。
此外,有人認為稱別人的字、號還不夠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職、籍貫來稱呼,如杜甫被稱為杜工部,稱柳宗元為“柳河東”。
再次,看曾晳的“晳”字是怎么寫的。
晳,從析從日。人教版2006年的版本寫作“皙”(從析從白),2008年的版本改成了“晳(從析從日)”。是印刷錯誤嗎?這兩個字究竟哪個是正確的?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從深圳大學圖書館查找了許多資料,結果發現:現行圖書中有關曾晳的“晳”字有兩種寫法:一種是從析從白的“皙”,例如于丹的《論語心得》等一般通俗讀物中都寫作“皙”;一種是從析從日的“晳”,例如楊樹達、南懷瑾、李澤厚等人的著作,王力的《古代漢語》,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中華書局等出版社的圖書,以及臺灣的《國學基本教材》都寫作“晳”。其實,“晳”與“皙”這兩個字不是異體字,意義上也沒有相通之處(皙,是皮膚白的意思;晳,是“晰”的異體字,是明晰的意思),可是為什么卻出現二字混用的情況呢?最后,《康熙字典》給了一個明確的答案:
拼音:xī,部首:日
【辰集上】【日字部】晳【正韻】思積切,音析。【五經文字】晳從白。相承多從日,非。【正韻】曾點,字晳,本從白,《論》《孟》《史記》皆訛從日。今不可改,故收入。【正字通】按從白者為白色之皙。從日者為明辨之晳。二字義各異也。
可見,“皙”是其本字,而“晳”是因為《論》《孟》《史記》皆訛從日,“今不可改”,所以,后世治《論語》的學問家大都沿用“皙(從析從日)”字。這些大方之家都遵從了語言發展中“約定俗成”的原則。我們學語文,也要學會對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負責任。
三、落實文言基礎,初通篇章大意
1、檢查預習情況。
2、流利朗讀課文。
3、用簡練的語言概括主要內容。
四、理解并探討四子之志,理解“吾與點也”的思想內涵
理解課文內容,讀懂大意,是本課的學習目標之二,目標之三是理解四子之志及孔子“吾與點也”的思想內涵。
孔子的志向是什么?可以引用孔子自己的話語。
“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懷之。”
下面探討四子之志。
(一)獨立思考,并回答問題(把問題的答案簡要的寫在教材相應的地方):
1、這四子的志向各是什么?用簡潔完整的語句概括。
2、他們能夠勝任嗎?
3、你認為他們之中誰的志向最值得贊賞?為什么?(共同討論)
子路: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公西華: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
曾晳:“異乎三子者之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二)深入探究
讀孔子對四子之志的評點語段,討論如下問題:
1、從對子路之志的.評價中,你覺得孔子作為一個老師怎么樣?
(了解學生,嚴格要求,因材施教,對弟子的評價恰如其分。《三字經》說“教不嚴,師之惰”,看來,孔子是個出色的老師。)
2、孔子對冉有、公西華之志的沉默不語,以及后來回答曾點問題時孔子的評價,能夠給我們哪些啟示?
(孔子認為,冉有多才多藝,知禮樂,可以禮治國,但他卻沒有發揮自己的長處;公西華擅長外交辭令,有外交家的才干,可是,他卻說自己“愿為小相”,他們都沒有使自己做到“人盡其材。
孔子認為,“過猶不及”。志向太過遠大,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圍,不行;志向太小,不能使自己人盡其材,大材小用,也不行。就像我們中考高考選擇學校,將來大學畢業選擇工作崗位一樣,不一定是學校越好,職位薪水越高就越好,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在今天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里,在自己的上司和同行面前應該做好我自己,不亢不卑,不諂媚討好,不卑躬屈膝,用實力說話。)
3、曾晳是個什么樣的人?曾晳說的是志向嗎?孔子為什么說“吾與點也”?
(性情寧靜淡泊之人,“魯之狂士”;膽大而心細,當他們每人各言其志之后,他能追問孔子為何哂由,又為什么對冉有、公西華的志向不著評價。曾晳與一群人到曲阜城南的沂水邊去春游。這種“與人樂樂”的和諧歡樂的生活圖景,正是推行禮樂教化的結果,是以禮治國所達到的最高境界。所以,孔子說“吾與點也”,即我贊同曾點的觀點啊。)
4、根據文意回答,孔子說“吾與點也”時為什么“喟然”而嘆?
(“喟然”是長嘆惋惜的樣子。可能的解釋有兩種:一是結合課文來理解,前面三位弟子所說的志向,孔子都不太滿意,覺得美中不足,所以孔子為他們嘆惋;而當曾晳說出自己的志向時,孔子立即表示贊同。二是結合曾晳的身世來理解,錢穆先生持這種看法。錢穆在他的《論語新解》這樣解釋道:
“蓋三人皆以仕進為心,而道消世亂,所志未必能遂。曾晳乃狂門之士,無意用世,孔子驟聞其言,有契于其平日飲水曲肱之樂,重有感于浮海居夷之思,故不覺慨然興嘆也。然孔子固抱行道救世之志者,豈以忘世自樂,真欲與巢許伍哉?然則孔子之嘆,所感深矣,誠學者所當細玩。”
結合孔子“喟然”“與點”和曾點身世綜合分析, 當不應排除這種可能,尤其是曾晳終生不仕, 久居故鄉, 又是孔門狂士,因此, 當他在“侍坐”中說出一番務實可行的志向時, 孔子眼見弟子的長進也會由衷地予以贊嘆。這正是孔子善于因材施教的體現。)
五、總結
通過以上分析發現,短短的“侍坐”一章,廖廖315字,卻為我們生動形象地描述了四子侍坐、與夫子共言其志的故事。這個故事究竟是生活實錄還是藝術再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能夠從中體會到孔子對其弟子的才能、性格的真實了解,從而給他們恰如其分的評價和指導,孔子對弟子們嚴格要求,從而讓他們做到人盡其材,同時,故事還深刻地表現了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禮與仁。本篇語言的簡練、精辟、含義深刻,也是值得我們認真細致品味的。
《論語》的確是一部了不起的書,其中包含了儒家思想的“修齊治平”之精髓,表現了儒家思想積極奮斗、努力進取而又順應自然的思想,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則立人,己欲達則達人”的東方智慧。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或許還沒有意識到《論語》的偉大價值,而美國作家威爾·杜蘭特卻非常羨慕我們,他在《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一書中這樣寫道:
“我很羨慕中國的儒生——他們被要求記住孔子的每一句話,因為我發現他的每一句話都深刻而精當。有時我認為如果這些格言在我記憶中沉淀20年,我或許會變得心態平和、舉止莊重、思緒沉穩、個性深沉、彬彬有禮,這些我能在中國每一個受過教育的人身上找到。”
今天這堂課只是學習《論語》的開始。希望同學們回去之后,繼續閱讀《論語》,真正地去領會《論語》的精神實質,用《論語》的智慧豐富自己的思想,讓自己成為一個受過教育的智慧之人。
1.“文意發現”在文言文教學中的作用
“文意發現”的研究和實踐使我認識到:文言文教學不能只講文言現象。文言文這種言語形式與現代文的言語形式一樣,背后都是一種情感、一種思想,甚至是一個人、一個社會、一個時代。文言現象固然要學,它是一座橋梁,可以引領著我們穿越時空,與古人相識、溝通,從而促成視界的融合并獲得知識,鍛煉能力,提升智慧。我們的目標是彼岸,而不是橋梁本身。況且,每一篇文言文都是一個自足體,有自己獨立而鮮活的生命,充滿了獨特而豐富的意味。止于文言現象的文言文教學其實始終只引領學生站在文本的外圍,而沒有走進文本的內部。文言文中實施文意發現教學,重現了文言文課堂的生氣,從另一個角度講,回歸了文言文教學的本原。
2.“文意發現”的途徑
學生如何通過閱讀發現文意、獲得文意?從理論上講需要兩個條件:第一,學生需要有與文本相適應的前理解,包括一定的知識背景、經驗積累、情緒準備、審美能力、欣賞傾向等;第二,學生與文本需要相互作用,學生訴諸想像,產生感知,喚起情感,進行審美判斷,對文本進行再創造;文本對學生也產生引導力、影響力。如果學生的前理解與文本產生較大的落差,無法與文本相適應,探尋不到文意,怎么辦?
通過以上課例的實驗和反思,我認為在課堂教學的形態下,教師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幫助學生發現文意:
(1)為彌補學生背景知識的缺乏,教師可以適時講授一些相關知識或補充相關文本,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發現文意。
(2)為彌補學生知識、經驗的不足,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充分交流探索、發現的結果,在交流中,引起共鳴和碰撞,共享知識和經驗,糾正偏差和錯誤,獲得發現和感悟,使文本逐漸與學生實際發生聯系,從而使文本走進學生的生活,走進學生的心靈。
(3)為幫助學生與文本進行深層次的交流,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容易引起學生認知沖突的問題,學生通過對文本深層次的感受、理解、思考,能夠進一步發現文意,接受文意或者質疑文意。
附原文
子路、曾皙(zēng xī)、冉(rǎn)有、公西華(huá)侍(shì)坐。子曰:“以吾(wú)一日長(zhǎng)乎爾,毋(wú)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shèng)之國,攝(shè)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jǐn);由也為之,比(bǐ)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shěn)之。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yuè),以俟(sì)君子。”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fǔ),愿為小相(xiàng)焉。”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kēng)爾,舍(shě)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zhuàn)。”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guàn)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 ),風乎舞雩(yú),詠而歸。”
夫子喟(kuì)然嘆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fú)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yú)?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