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6-03
這是孟子見梁惠王譯文賞析,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1·1 孟子見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義而已矣③。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④?’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⑤?’上下交征利⑥,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⑦;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⑧,不奪不饜⑨。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⑩,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11)。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釋〕 ①梁惠王:即魏惠王,惠是其謚號,后遷都大梁,故又稱梁惠王。②叟:對長者的尊稱。③亦:只。④大夫:古代官職。夏、商、周三代分卿、大夫、士三個等級。⑤士庶人:士和庶人。庶人,老百姓。⑥交:互相。征:取。⑦乘(shèng):古代一輛戰車為一乘。弒(shì):古時下殺上,卑殺尊曰弒。家:有封地采邑的公卿大夫。⑧茍:如果。⑨饜(yàn):滿足。⑩遺:拋棄。(11)后:朱熹注:“后,不急也。”
1 ·2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于沼上①,顧鴻雁麋鹿②,曰:“賢者亦樂此乎?”
孟子對曰:“賢者而后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詩》云:‘經始靈臺③,經之營之④。庶民攻之⑤,不日成之。經始勿亟⑥,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麀鹿攸伏⑦。麀鹿濯濯⑧,白鳥鶴鶴⑨。王在靈沼,于牣魚躍⑩。’文王以民力為臺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湯誓》曰:‘時曰害喪(11)? 予及汝偕亡!’民欲與之皆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注釋〕 ①沼:水池。②鴻:大雁。麋:鹿之大者。③經:測量。④營:謀劃。⑤攻:建造。⑥亟:急。⑦麀(yōu):母鹿。攸:所。伏:朱熹注:“安其所不驚動也。” ⑧濯濯:肥胖的樣子。⑨鶴鶴:潔白的樣子。⑩牣(rèn):滿。(11)《湯誓》:《尚書》篇名,商湯討伐夏桀的誓師詞。時:是,這。害:同“曷”,何。
1·3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①,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②,請以戰喻。填然鼓之③,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④,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⑤,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⑥,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⑦。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⑧,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⑨,申之以孝悌之義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11)。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1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13),涂有餓莩而不知發(14);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注釋〕 ①兇:荒年。②好(hào):喜歡。③填然:形容鼓聲。鼓:動詞,擊鼓。古時兵以鼓進,以金退。④兵:兵器。走:逃跑。⑤直:只不過。⑥數(shuò):密。罟(gǔ):漁網。洿(wū):大。⑦憾:恨。⑧豚(tún):小豬。彘(zhì):豬。⑨庠(xiáng)序:古時的學校。商朝叫庠,周朝叫序。⑩申:反復陳述。孝:善事父母為孝。悌(tì):善事兄長為悌。(11)頒白:頭發半白。頒,同“斑”。(12)黎民:百姓。(13)檢:制約。(14)莩(piǎo):餓死的人。發:開倉賑糧。
1·4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①。”
孟子對曰:“殺人以梃與刃②,有以異乎?”
曰:“無以異也。”
“以刃與政,有以異乎?”
曰:“無以異也。”
曰:“庖有肥肉③,廄有肥馬④,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⑤,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⑥? 仲尼曰:‘始作俑者⑦,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 而死也!”
〔注釋〕 ①安:樂意。②梃(tǐng):杖。③庖(páo):廚房。④廄(jiù):馬欄。⑤且:尚且。⑥惡(wū):何,疑問代詞。⑦俑(yǒng):古代殉葬用的土偶或木偶。
1·5 梁惠王曰:“晉國①,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于齊②,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③;南辱于楚④。寡人恥之,愿比死者壹灑之⑤。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⑥,壯者以暇曰修其孝弟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 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
〔注釋〕 ①晉國:韓、趙、魏三家分晉后,號曰三晉,故惠王猶自稱晉。②東敗于齊:公元前342年,魏發兵攻韓,韓求救于齊。齊孫臏大敗魏于馬陵,魏將龐涓自殺,太子申被俘。③西喪地于秦七百里:馬陵之役后,魏屢敗于秦,遂割地十五城向秦求和。④南辱于楚:公元前323年,魏被楚擊敗,失八邑。⑤比:替。壹:都,全。灑:同“洗”,洗雪。⑥耨(nòu):鋤草。
1·6 孟子見梁襄王①。出,語人曰②:“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③:‘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孰能與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 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云④,沛然下雨⑤,則苗浡然興之矣⑥。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⑦,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⑧! 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注釋〕 ①梁襄王:梁惠王的兒子。②語(yù):告訴。③卒然:突然。卒,同“猝”。④油然:云興起的樣子。⑤沛然:雨大的樣子。沛,同“霈”,潤。⑥浡然:苗勃勃興起的樣子。浡,同“勃”。⑦人牧:牧民之君。牧,養。⑧引領:伸長脖子。引,伸長。領,脖子。
1·7 齊宣王問曰①:“齊桓、晉文之事②,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③,則王乎?”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④,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聞之胡龁曰⑤: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⑥。’王曰:‘舍之! 吾不忍其觳觫⑦,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 以羊易之。’不識有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⑧,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⑨。齊國雖褊小⑩,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11),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12),則牛羊何擇焉(13)?”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 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14)。’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復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15),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豪之末而不見輿薪’(16)。則王許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 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
曰:“挾太山以超北海(17),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18),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老吾老(19),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0),天下可運于掌(21)。《詩》云:‘刑于寡妻(22),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權(23),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
王笑而不言。
曰:“為肥甘不足于口與? 輕暖不足于體與? 抑為采色不足視于目與? 聲音不足聽于耳與?便嬖不足使令于前與(24)?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
曰:“否。吾不為是也。”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25),朝秦、楚(26),蒞中國而撫四夷也(27)。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王曰:“若是其甚與?”
曰:“殆有(28)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后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后必有災。”
曰:“可得聞與?”
曰:“鄒人與楚人戰,則王以為孰勝?”
曰:“楚人勝。”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29),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30),不能進于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
曰:“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31)。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 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32)。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33),奚暇治禮義哉(34)? 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釋〕 ①齊宣王:齊威王的兒子。姓田,名辟疆。②齊桓、晉文:齊桓公,姓姜,名小白。晉文公,姓姬,名重耳。二人在春秋時先后稱霸。③無以:不得已。以,同“已”。④保:安定,愛護。⑤胡龁(hé):齊宣王近臣。⑥釁鐘:新鐘鑄成后,殺牲取血涂其孔隙,因而祭之。⑦觳觫(hú sù):牛恐懼戰栗的樣子。 ⑧愛:吝嗇。⑨誠:的確。⑩褊(biǎn):小。(11)異:奇怪。(12)隱:憐憫。(13)擇:區別。(14)忖度(cǔn duó):揣想。(15)百鈞:古代重量單位,一鈞為三十斤。(16)秋豪之末:秋天鳥獸身上毫毛的末端。輿薪:一車柴草。(17)挾:用腋夾著。超:跨越。北海:渤海。(18)折枝:有三種解釋:一、“枝”同“肢”,為長輩按摩;二、鞠躬行禮;三、折取枝條。三種解釋皆通。(19)老:前一個“老”是動詞,敬愛。后一個“老”是名詞,老人。(20)幼: 前一個“幼”是動詞,愛護。后一個“幼”是名詞,幼兒。(21)運:轉動。(22)刑:同“型”,示范。寡妻:國君的正妻。(23)權:原指稱錘,這里是動詞,稱物。(24)便嬖(pián bì):國王左右親近之寵臣。(25)辟:開辟。(26)朝(cháo):使來朝見。(27)蒞(lì):臨。中國:中原。(28)有:又。(29)愬:同“訴”。(30)惛:同“昏”,頭腦混亂。(31)罔:同“網”,陷害。(32)輕:容易。(33)贍:滿足。(34)奚暇:哪有空閑。
【鑒賞】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周王朝的衰落和諸侯國的強大,社會變得動蕩和混亂起來,眾諸侯為了稱霸天下,連年發動兼并戰爭,田園荒蕪,民生凋敝。于是各家各派紛紛發表救國救民之策,希望天下太平,民生安定。先秦儒家提出了以“仁”治國的政治理想。
孔子首倡“仁”,說仁者愛人,又把“仁”解釋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愛人”、“忠恕”、“推己及人”,三者構成了孔子仁學的基本內容。孟子以孔子的私淑弟子自命,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仁學,把它運用到自己的政治學說中,第一次鮮明地提出了“仁政”的概念,并為之奮斗終生。然而他生活的戰國時代,諸侯之間“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離婁上》)。為了擴充疆土,掠奪錢財,各諸侯國窮兵黷武,以至尸骨遍野,民不聊生。孟子為使百姓從水深火熱中解脫出來,像孔子一樣,周游列國,極力勸說諸侯采用自己的“仁政”主張,反對武力,以實現其拯救天下“舍我其誰”的抱負。然而,他的理論總被認為是“迂遠而闊于事情”(《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屢遭冷遇。
《梁惠王上》集中所講述的正是孟子的仁政理論,開篇孟子就輕輕撇去梁惠王的利,引出“仁義”之說,“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在這一章中,孟子顯示了極高的談話技巧,無論是梁惠王還是其子梁襄王,抑或是齊宣王,他都能抓住其要害,把他們的注意力引向“仁政”。梁惠王即魏惠王,惠是其謚號。魏國也曾是強盛一時的國家,“擁土千里,帶甲三十六萬”(《戰國策·齊策五》)。當時有七個諸侯自稱為王,這之中據說魏國是第一個,齊國第二,秦第三。但在這三國中,魏國漸漸衰落下去,先強而后弱,所以文中梁惠王說“及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恥之。”有了這樣的背景,梁惠王及其子自然更急切地希望強大自身,一來自保,二來可以雪恥。
孟子為梁惠王等開出的治國之方只有一味:那就是愛護子民。他認為國君要以人為本,保障子民的生活,才能實現國家的強大。其實,這種民本思想由來已久,而且影響深遠。如當年姜太公就曾對周文王說:“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六韜·文韜》)后來的荀子也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王制》)唐宰相魏徵同樣用類似的話告誡李世民說:“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貞觀政要》卷四)可以說,在有了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之初,高居于廟堂的國君們便已經看到了被統治的子民所蘊含著的力量,也認識到統治之本仍在于民。但是認識、了解是一回事,如何去實施又是另一回事。孟子雖然從未操持過國政,但他在言談中卻從財產、土地、賦稅、兵制、刑法、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為魏國實行仁政做了詳細闡述,其中不少言論對今人仍不乏啟示。
對于古代的百姓而言,吃飽穿暖是最主要的,光這一點就牽扯到國家方方面面的政策。孟子在齊宣王和梁惠王跟前都為我們算了一筆同樣的賬。在孟子的打算里,在五畝宅田上,種上桑樹,五十歲以上的老者就可以穿上絲襖了;讓雞鴨豬狗按時繁殖,七十歲以上的老者就能吃到肉了;百畝地按季耕作就能讓八口之家吃得飽。這筆賬算得很模糊,引得不少學者對此疑惑不解,分辨不清這些數據是泛泛而說的,還是針對魏國和齊國當時的實際而言的。可是無論如何,孟子提出了兩點保證百姓生活的條件:土地、人力。五畝的宅田,百畝的土地是生存的物質基礎,而不隨意征兵,保證農時的正常勞力是生存的人員保障。要滿足這兩點條件,需要在土地、兵制、稅賦上加以配合,“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錯過一季的農時往往意味著一年的衣食無著,這時的百姓自然沒有心情為君王廝殺。所以,孟子說施行了仁政才能真正有為國家戰斗的軍隊,“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施行了仁義的國家即便不發動戰爭,別國的百姓也會欣然前往,百姓是國家之本,奪得了百姓也就是奪取了國家。
孟子的計劃中,五十歲的老人能穿上綢緞做的衣服,七十歲能吃到肉,對照孟子在《盡心上》一篇里的說法,這樣說是因為老年人不穿絲襖就暖和不起來,不吃點肉,就填不飽肚子。青壯年時衣食有著,能奉養家中長者,老時能穿綢食肉,不用擔心“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梁惠王上》)。這樣的日子,孟子認為百姓就可“喪死無憾”了。為了達成這些,作為君王一定要時刻以百姓為懷,那些只顧自己耳目口舌之樂,無視民生的君王,無異于虐殺百姓的暴君,“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梁惠王上》)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管子·牧民》)衣食之后是禮教。孟子在和齊宣王的對話中說,“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沒有恒心就什么事情都膽敢去做,所以教化和禮節在孟子看來就是保證了百姓生存后要做的第二件事。只有老百姓有了自己可以仰賴生存的土地和房子,不會時時受著饑餓和死亡的威脅,才會做事有顧忌有考慮,這時教導他們孝悌、仁義,他們才會跟著遵循。所以在亞圣的理想圖景里,經過教化后,人人才能對父母孝順,對兄長遵從,對鄉里的老者恭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國家不但安定繁榮,而且犯罪率會降低,移民會增加,想要不得天下人心都不可能了。
所以,孟子以為,秉著以民為本的思想,施以仁政,國家進入的是一種良性的發展,它不僅施惠于百姓,更能在各個方面使國家達到良好的平衡與和諧,從而獲得高于一般的利與益。孟子說:“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重溫此言,千載之下,仍透著不可輕視的睿智。
《孟子見梁惠王》賞析解讀
【課內學習】
原文: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譯文: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說:“老先生,你不遠千里而來,一定是有什麼對我的國家有利的高見吧?”
原文: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譯文:孟子回答說:“大王!何必說利呢?只要說仁義就行了。大王說‘怎樣使我的國家有利?’大夫說,‘怎樣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說,‘怎樣使我自己有利?’結果是上上下下互相爭奪利益,國家就危險了啊!
原文: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
譯文:在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殺掉國君的,必定是國內擁有千輛兵車的大夫;在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殺掉國君的,必定是國內擁有百輛兵車的大夫。在擁有萬輛兵
車的國家里,這些大夫擁有千輛兵車;在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里,這些大夫擁有百輛兵車,不算是不多了。
原文: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譯文:如果輕義而重利,他們不奪取(國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絕對不會滿足的。沒有講仁的人會遺棄自己父母的,沒有行義的人會不顧自己君主的。大王只要講仁義就行了,何必談利呢?”
【解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孟子贊同若君主無道,人民有權推翻政權。 文章分析了急功近利就會弒君殺父,躬行仁義則會忠君孝父的惡行,告訴人們“先義后利”,才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
孟子的“義利觀”,到今天還有沒有現實意義?
在孟子看來,只追求利益,會使人忽略對道德的完善和培養,使行動失去合宜的準繩。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由此可見,利對人的誘惑是十分巨大的。
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個人的“利”,只要不損害別人的利益,并且和集體、國家的“利”在大方向上一致,追求它就是合理的,并且對社會也是有好處的。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利”多指的是“權力”和“金錢”等,很多人獲取了很多物質財富,但是精神空虛,忽略精神層面的追求。對這樣的人而言,孔子、孟子的話,無疑是一味“清醒劑”。孟夫子的“義利觀”對我們今天公民的道德規范建設,也很有借鑒意義。
【拓展延伸】
《孟子》名句賞析
1、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譯文】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筋骨勞累,體膚餓瘦,身受貧困之苦,種種行動去阻礙、干擾他的事業。人要生存,要有作為,要有出息,就要敢于直面內憂外患,就要歷經一番艱辛困苦的磨難,就要歷經一番肉體至精神的人生錘煉。
2、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譯文】憂患可以使人謀求生存,而安樂必將導致滅亡。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譯文】尊敬自己的父母和老人,同時也尊敬別人的父母和老人;愛護自己的幼小兒女,同時也愛護別人的幼小兒女。
4、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譯文】沒有圓規和直尺,就做不出真正“圓”或“方”的形狀來。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則。
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譯文】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
6、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譯文】富貴不能迷亂他的思想,貧賤不能改變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壓服他的意志,這才叫作大丈夫。
7、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譯文】為老百姓的快樂而快樂,老百姓也為他的快樂而快樂;為老百姓的憂愁而憂愁,老百姓也為他的憂愁而憂愁。
8、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譯文】有利的時機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有利的地勢不如人的齊心協力。
9、不以規距,無以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譯文】如果不用圓規和曲尺,也不能準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即使有師曠樣好的審音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堯舜的學說,如果不實施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
10、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譯文】君子內心所懷的念頭是仁,是禮。仁愛的人愛別人,禮讓 的人尊敬別人。愛別人的人,別人也經常愛他;尊敬別人的人,別 人也經常尊敬他。
11、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譯文】魚是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大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么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大義了。
12、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譯文】百姓最為重要,代表國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國君為輕。
1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譯文】因有憂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樂而衰亡。
14、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譯文】孔子登上魯國的東山,整個魯國盡收眼底;孔子登上泰山,天地一覽無余。
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實際指人的眼界。視點要不斷尋求突破,超越自我,用超然物外的心境來觀看世間的變幻紛擾。
15、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譯文】原來說的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后人改“兼善”為“兼濟”,且不失孟子原義。就是說, 不得志時就潔身自好修養個人品德,得志顯達之時就要造福天下百姓。
16、盡信書,不如無書。
【譯文】完全相信書,那還不如沒有書。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對曰:“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以刃與政,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
【參考譯文】
梁惠王說:“我樂意聽取您的指教。”孟子回答道:“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殺死人,(性質)有什么不同嗎?”惠王說:“沒有什么不同。”(孟子又問道:) “用刀子殺死人跟用苛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嗎?”惠王說:“沒有什么不同。”孟子說:“廚房里有肥嫩的肉,馬棚里有壯實的馬,(可是)老百姓面帶饑色,野外有餓死的尸體,這如同率領著野獸來吃人啊!野獸自相殘食,人們見了尚且厭惡,而身為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事,卻不免于率領野獸來吃人,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孔子說過:‘最初造出陪葬用的木俑土偶的人,該會斷子絕孫吧!’這是因為木俑土偶像人的樣子卻用來殉葬。(這樣尚且不可,)那又怎么能讓百姓們饑餓而死呢?”
【閱讀訓練】
1.解釋
(1)承教:接受您的指教 (2)刃:刀子 (3)異:不同 (4)且:尚且
(5)惡:厭惡
(6)惡:怎么
(7)其:代詞,指代“最初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
2.翻譯
(1)以刃與政,有以異乎?
用刀子殺死人跟用苛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嗎?
(2)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
那又怎么能讓百姓們饑餓而死呢?
3.上文中孟子引用孔子的話有什么表達作用?
孟子引用孔子的“始作俑者”來隱喻梁惠王領導無方,孟子批評梁惠王王府里那么奢侈,而老百姓卻面帶饑色,竟然餓死。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