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08
這是揚州慢教學目標,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理解宋詞婉約派風格特點:情景交融、低沉傷感、講究和諧
2、掌握虛實結合寫作方法
3、體味傷古懷今情感及“清冷”意境
4、與辛棄疾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比較閱讀,體味豪放派與婉約派不同風格
【教學重、難點】
抓詞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點,體味《黍離之悲》感情
【教學設想】努力貫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思想,指導學生對《揚州慢》進行個性化解讀。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語
中國有一個城市被稱為“中國的月亮城”,因為這里的月亮最多情,這里的月光最溫柔,這里的月色最蒙朧,這個城市叫“揚州”。正所謂“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800多年前,有一位年僅21歲的詞人經過揚州時卻有著不同的感受,別有一番滋味,這位詞人叫姜夔,之后寫下一首詞叫《揚州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別是一番滋味的詞。
二、解題及背景介紹
“慢”指慢曲,依曲調舒緩的慢曲填寫詞,一般比較長,同長調一樣在91字以上。本詞是作者21歲路經揚州時有感而作的。揚州在唐代繁華興盛,是南北交通的樞紐,對外貿易的重要商埠。但到了宋朝,由于女真族多次南侵,揚州屢遭戰爭洗劫,終于被弄得殘破不堪。這首詞描繪了古城揚州的荒涼景象,指出了殘敗的原因,反映了作者的故國之思和對祖國前途的深切關心。
三、整體感知
1、學生結合注釋,自由朗讀詞作。
2、師范讀
3、指導學生誦讀(字音、節奏、情感)。
四、具體研習
(一)研習序言
1、詞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內容?
交待了詞作的時間(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見所聞揚州景色(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寫作的緣由(感慨今昔),其他詞人的評價(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2、詞前小序的寫作目的是什么?
交待寫作背景并為全詞奠定“黍離”之悲的感情基調。
3、提問:詞人在一個冬雪初霽的夜晚,獨自騎馬路過揚州,看到了哪些景物,聽到了哪些聲音,產生了怎樣的情感?請先找出體現詞人情感的句子。
明確:愴然和感慨。
提問:詩人因何而悲而感呢?在序中找出相關的詞語。
明確:黍離之悲。黍離之悲指對國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和傷感之情。
(二)研習內容
1、提問:指定一名學生朗讀,其他學生思考:詩人路過揚州時看到了哪些景象?
明確:蕎麥、江水、城池、月、紅藥、二十四橋
2、提問:詞人聽到了什么?
明確:號角聲
3、學生再自由朗讀詞作,品味語言。
(1)提問:如何理解“廢池喬木,猶厭言兵”?
明確:此句運用了擬人的手法。
毀壞的城池和大樹至今仍厭惡談到戰爭。物猶如此,人何以堪?此句不僅表達了對戰爭的厭惡,對敵人的痛恨,對人民的同情,對祖國山河破碎的痛惜之情更有對當權者的控訴。那場經歷戰亂的樹,每一個年輪就是每一塊傷疤,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痛只會越深越濃。
追問:這種情景是怎樣造成的?
明確:是由胡馬造成的,胡馬之所以能窺江而來,是因為宋朝的軟弱無能。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對當權者的控訴。
(2)提問:“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好在哪里?
明確:“漸”字表明詞人佇立時間之久,陷入到一片悲涼之中,不知不覺就到了黃昏,而黃昏,又更加讓人惆悵。
“清”修飾“角”,有一種特別的味道,跟“寒”“空”用在一起,表明了揚州的荒涼冷落。
“寒”不僅表明號角聲在寒氣中飄蕩,而且讓人內心涌起一股寒流,讓人覺得心寒。
“空”字與“潮打空城寂寞回”有相似之處,表現城池的蕭條,呼應“廢池”。
而用一“都”字總括,更顯得凄涼。
(3)提問:“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好在哪里?
明確:解答此題一定要聯系杜牧的原詩。
用杜牧詩,以原有的熱鬧繁華反襯現在的沉寂冷清。二十四橋仍舊,明月依然,但玉人不在,曾經的繁華已去。隨著水波的蕩漾,明月揉碎在蕩漾的水波之中,不僅揉碎了月影,也揉碎了詩人那顆本就破碎的心。月亮倒映在水中,不僅水寒,連月也寒。用“無聲”來寫“月”,仿佛月曾經會有聲,她仿佛曾經也被二十四橋繁華熱鬧的景象被玉人的蕭聲所感染,但現如今看到揚州城衰敗殘破的景象,她沉默了。月仿佛像一位見證人一樣,見證了揚州城曾經的繁華也見證了如今的衰敗,與劉禹錫的“淮水東邊舊時日,夜深還過女墻來”有異曲同工之妙,真可謂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4)提問:“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難生”好在哪里?
明確:詞人在這里蕩開一筆,寫二十四橋邊的芍藥。設想來年春天紅藥蓬勃生長出來,開出絢麗的花朵,只可惜如此美麗卻不知為誰而綻放。這種情景就更讓人傷感。詩中用物來表達情感的有杜甫的“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還有岑參的“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舊時花”。
4、提問:在各個景物前加修飾詞,能體現景物的特點,能體現詩人的情感?
明確:雜亂的蕎麥 清寒的江水 孤獨的二十四橋
無聲的冷月 寂寞的`芍藥 凄清的號角
5、上面出現的意象都是冷色調的,渲染凄涼的氛圍,但詞中分明又有一些暖色調,描寫、繁華的詞,請找出來。
教學目標:
1、了解姜夔及其詞作
2、理解本詞對比、虛實結合、用典等寫作手法
4、體會詞中的“黍離之悲”,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難點:
1、體會詞中“黍離之悲”。
2、體會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等寫法
教學方法:探討、點拔法、誦讀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揚州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譽。地處江蘇中部,有2500多年的建成史,揚州地當要沖,多富商大賈。 《舊唐書?地理志》。揚州富庶甲天下。——《資治通鑒》.古今揚州皆是旅游勝地,早在六朝時,就有“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之說。揚州的古代文明和燦爛文化,以及美麗風光,牽動了許多詩人的情懷和游興。一起來欣賞揚州美好風光以及杜牧的詩詞。
PPT展示揚州風光。
幾百年后,到南宋詞人姜夔生活的時代,揚州城又是怎樣的景象呢?一起來學習《揚州慢》。
二、 解題、作者、背景介紹。
1、姜夔簡介及題解。見文章注釋12
2、背景:南宋建炎三年,金兵大舉南侵,攻破揚州、建康、臨安等城,焚掠一空。 此后不斷地發動對南宋的進攻。紹興三十一年 ,金人十萬鐵騎破揚州,大肆擄掠,“橫尸二十里”,揚州再次遭到極其慘重的破壞,變成一座空城。隆興二年,金兵又大舉進犯淮南地區,揚州再次受到影響。在1176年冬至,詩人因路過揚州,目睹了戰爭洗劫后的揚州蕭條景象,撫今追昔,抒寫對昔日繁華的懷念和對今日荒涼殘破景象的哀思。
3、誦讀分析小序部分。
內容:詞作時間、所見所聞、寫作緣由、別人的評價
點明感情基調: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對國家昔盛今衰的悲切傷感之情
三、 整體鑒賞
一)、播放課文朗讀。學生自讀,齊讀。
提示:
慢詞——曲調舒緩、吐字宜慢、稍長。
內容——深沉、悲切而富有情感。
詞韻——平仄有別、節奏分明。
二)、分析鑒賞
1、揚州在隋、唐、北宋期間曾經是著名的繁華之地,詞人眼前的揚州城又是怎樣的呢?上闋中哪一個詞最能概括揚州城現在的特點?
明確:“空城”——破敗荒涼。
2、“空城” 之“空” 表現在哪里?找出相關的詩句。
明確:薺麥青青、廢池喬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橋、無聲冷月、橋邊紅藥)等。
詞人“解鞍少駐初程”,站在揚州城邊,看到了青青的薺麥、廢舊的城池、高大的樹木、孤獨的二十四橋、無聲的冷月、寂寞的芍藥,聽到了寒氣中傳來的凄清的號角聲。一個“空城”,營造出了凄清的氛圍,結住上片,領起下片,實為全詞詞眼。
3、下闋中,詞人想象唐朝的杜牧來到揚州,他會是什么感受?為什么?
明確:“驚”。因“空”而“驚 ”,返照現實揚州何等凄清荒涼,何等令人心痛!曾經在杜牧筆下流淌過無數贊美揚州詩文,此時次地,此情此景,晚唐詩人杜牧是“重到須驚”,“難賦深情”。而姜夔則是實實在在的觸目驚心、心驚心痛了。這也就是詩家所提倡的“詩貴含蓄,忌直露”,不說自己,偏說別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
4、今日的揚州令姜夔悲從中來,那么昔日的揚州又是怎樣的呢?請從上闋中找出一個與“空城”相對應的詞,概括昔日揚州的特點。
明確:昔日繁華的揚州城我們可以稱之為:名都。
5、除此之外,還有哪些詞句寫到昔日的揚州?這些詞句寫出了昔日揚州怎樣的特點?
明確:“淮左名都,竹西佳處”、“春風十里”、“豆蔻詞工”、“青樓夢好”、“二十四橋”等。
明確:繁華熱鬧。
小結:一“名都”,一“空城”,形成鮮明對比。
詞中化用杜牧詩句讓人想起昔日揚州的繁盛情景。而今日的揚州卻是如此蕭條,寂寞冷清,兩者形成鮮明對比,撫今思昔,有力地表達了作者對揚州昔盛今衰的感傷。引用詩句,可以加深詞的意境,促人聯想而意于言外。
6、今昔截然不同,是什么導致的呢?
胡馬窺江去后
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屢次渡淮,揚州變得殘破不堪。
7、詞人寫昔日的揚州與眼前的揚州分別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昔日的揚州:虛寫。眼前的揚州:實寫。一虛一實,虛實相生,這是本詞的寫作特點。一邊是繁華熱鬧,一邊是蕭條冷落,一邊是虛,一邊是實,兩副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時傷世的意緒。
三)、自由鑒賞
綜觀全詞,有情有景,有虛有實,回環反復,跌宕生姿,讀來確有身臨其境之感。詩歌鑒賞很重要的一步是理解想象,這就需要緊扣關鍵詞語,把握主要意象,注重修辭效果,善于聯想想象。只有做好了這一步才算真正理解了詩歌。請自由選擇你體會較深的詩句,進行理解鑒賞。
1、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
“春風十里”是從杜牧《贈別》中“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詩句化出,杜牧詩句極言揚州之美,所以詞人化用來作了一個對比:聽說揚州繁華富麗、但一路之上,觸目之處,卻盡是青青的野生蕎麥,一片荒涼景象。
2、“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
作者使用了擬人手法,廢池、喬木是沒有知覺的東西,詞人將它們人格化,意即它們是15年前那場浩劫的目擊者,戰爭的恐怖、敵人的兇殘,種種景象仍然留在它們心中。連“廢池喬木”都“猶厭言兵”,在痛恨金人發動的戰爭,物猶如此,何況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對這戰爭的痛恨與詛咒,當然要超過“廢池喬木”千百倍。這樣寫,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對侵略戰爭的極端痛恨。
杜牧的《贈別》詩“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同樣運用擬人手法,以無情之物言有情,這是詩歌常用手法,增強了表達效果。
從表現手法上看,作者這里采用的是擬人的手法。在本詞中有幾處都采用了這種手法。如“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這里的“廢池喬木”,也是采用擬人的手法,把池、木人格化,賦予池、木以人的感情,以充分表達戰亂的凄慘景象。
3、“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詩有“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蕭”句,因相傳古代有二十四個美人吹蕭于橋上,所以有此句。作者這里滿懷凄涼的情感,如泣如訴地寫道:二十四橋仍舊,但橋頭沒有了吹蕭的美人,只有清冷的圓月倒映在河心,整幅畫面無聲無息,冷落凄涼。
“冷月無聲”,月本來無聲,可這么一說,反而覺得它是本該有聲的了。為什么呢?因為從前的二十四橋明月夜,游人極盛,笑語盈耳,還有美女吹簫唱歌,月兒見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著人們一起歡笑。可是現在呢?“二十四橋仍在”,而歌聲笑語卻聽不到了,甚至連月兒也沒有聲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隨波蕩漾,如此冷落凄涼的景象,怎能不令人傷懷呢?運用了情景交融藝術手法。
4、“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紅藥一到春天就開始生長,不管人世間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自然物的本性不會改變。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觀賞,可是現在城空了,人少了,何況國難未息,誰也無心去觀賞它。真有點兒“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的味道。詞人借此曲折地表現出劫后揚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況,以及自己感時傷亂的情懷。
這里的虛擬非常耐人尋味。冬至之日,本來不是紅芍藥花開的季節,但縱使冬去春回,來年紅藥花開,又有誰來欣賞它呢?花開依舊,人事已非,花開也不過徒增空城的感傷而已。詞情跌蕩濃烈,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四)、總結全文
許多年過去了,揚州城依舊固執的荒涼在那里,二十四橋也依舊綿延著久遠的寂寞,橋下的河水清冷的流著,搖蕩著曠古的哀愁,像一個久遠的夢。只有橋邊的紅藥,開了又謝,謝了又開,像是在講述著在河水中流淌的那遙遠而感傷的夢
五)、板書設計
揚州慢
姜夔 字堯章,號白石道人
感情基調:悲切感傷,黍離之悲
教學目標:1、理解宋詞婉約派風格特點:情景交融、低沉傷感、講究和諧;
2、掌握虛實結合寫作方法;
3、體味傷古懷今情感及“清冷”意境;
教學重點:“黍離之悲”的解讀。
教學難點:對名句“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的賞析
教學方法:吟詠,賞讀結合,討論、講析相互結合 學法設計 問題探究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一、“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這是唐代詩人杜牧的名句,吟詠了二十四橋的美景,幾百年后,又有一位文人路過此地,化用了這一名句,寫下了一首流傳千古的詞作,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南宋詩人姜夔的名作----《揚州慢》。
二、評講詞文
(一)預習檢查
(二)解題:
揚州是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譽。遠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戰國時期揚州就開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歷史。揚州曾沿用過廣陵、江都、維揚等名稱。古今揚州皆是旅游勝地,早在六朝時,就有“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之說。揚州自古以來,即為人文薈萃之地,唐代揚州更是名家林立。揚州的古代文明和燦爛文化,也牽動了帝王的情懷和游興,隋煬帝三下揚州看瓊花,康熙、乾隆六下揚州,給揚州留下了眾多的歷史古跡。唐·徐凝《憶揚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可見當時揚州盛極一時。揚州,在隋、唐、北宋間是著名的繁華之地。古代詩人曾用“春風十里揚州路”,“十里長街市井連”等詩句來描繪它的市容。晚唐大詩人杜牧一生致愛揚州,曾在此流連十年之久,這里有他無數的浪漫回憶,留下他無數的動人詩篇。但是南宋時金兵兩次侵犯揚州,揚州城變得破敗不堪,詞人感慨今昔,寫下這首詞,抒發了“黍離”之悲。
慢:慢詞,依曲調舒緩的慢曲填詞。
(三)作者介紹:
姜 夔 (1155 — 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江西鄱陽人, 南宋著名詞人,音樂家。少年時期流寓湘、鄂間,后移往湖州( 今浙江) ,漫游蘇、杭、維揚等地,與范成大、楊萬里、辛棄疾等人交往。布衣終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常作達官貴人坐上客。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善書法,精音樂,在詞壇上屬婉約派(騷雅派)。他主張嚴謹的格律和章法,反對油腔滑調,不寫淫詞穢語;在文學上刻意求工而不流于浮艷輕靡,對后世有較大影響。他屢試不中,沒有做過官,遂他托身權貴門下,一生過著清客生活,生活閑適,和當時的社會現實相脫離,以致視野不闊,情調低沉,這在他的詩詞中有明顯的反映。曾說“南山仙人何所食,夜夜山中煮白石,世人喚作白石仙,一生費齒不費錢。”用以自解其清苦。著有《白石道人詩集》。其詞作多詠物紀游,但也暗寓國家分裂、江河變異之慨。其作品精工典雅,意蘊諧婉,但也有用典過多、詞意幽晦等特
點。在南宋詞壇上,姜夔、辛棄疾、吳文英鼎足而三,成為騷雅詞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詞的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四)背景介紹: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國勢危弱,長江以北的淮河一帶已成為荒蕪的邊地。但大多數的士大夫卻只顧宴飲逸樂,不思恢復。在詞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針對這種情況,反映了一定的愛國精神和不滿現實的思想,特別是晚年時,他那力主恢復,同情淪陷區人民的思想傾向較之早期作品有進一步的發展。
姜夔的詞,常有小序,提示寫作緣由和主旨,大都語言精練,文筆優美,一散一韻,值得并讀。《揚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發作者路過揚州時對昔盛今衰悲涼痛惜的情緒。
(五)整體感知
1.提問:大家在讀這首詩的時候情感上有種什么樣的感覺?
明確:悲(悲涼、凄涼、凄冷等)
2.提問:從哪些地方(字、詞、句)讀出這種感受的?
明確:盡薺麥青青、廢池喬木、清角吹寒、空城、“二十四橋……為誰生”等。
3提問:剛才你所擷取的這些詞語,詩人是從哪些感官來描寫的呢?(用一個字概括)
明確:色、聲
(以上學生邊回答邊板書)
青青薺麥 廢池喬木
景—— 二十四橋 —— 眼前之景
無聲冷月 寂寞紅藥
聲——— 清角吹寒
(六)小序的分析
1、序作為詞的一個部分,起了什么作用?
明確:交代寫作的時間和地點,介紹寫作的背景和緣由,概括了寫作的主旨。
2、小序中的“黍離”的來源
所謂“黍離之悲”,即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國之恨。《詩經"王風"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詩序》中稱: 《黍離》,閔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過故宗周廟室,盡為禾黍,閔宗周之顛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后來就用“黍離之悲”表示家國殘破之痛。)
3、這段序中的內容,在詞中都有相對應的詞句。請把這些對應的詞句找出來。
明確:“余過維揚”對應:“過春風十里”
“薺麥彌望”對應:“盡薺麥青青”
“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對應:“廢池喬木”
“戍角悲吟”對應:“清角吹寒”
4、序的最后一句:“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在詞中,最能形象地表達這種悲情的句子是哪一句?
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七)課文分析鑒賞
分析1:“淮左名都,竹西佳處”:
先點出“名都”,再化用杜牧的詩句(“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中的贊語,只八個字,就概寫了昔日揚州的繁華。接下去,寫“解鞍少駐”既突出了對名城風華的仰慕,又表明憶舊是為了傷今,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分析2: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
“春風十里”是從杜牧《贈別》中“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詩句化出,杜牧詩句極言揚州之美,所以詞人化用來作了一個對比:聽說揚州繁華富麗、但一路之上,觸目之處,卻盡是青青的野生蕎麥,一片荒涼景象。造成這種強烈反差的原因何在呢?
分析3: “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
“胡馬窺江”指的是高宗建炎三年(1129)、紹興四十年(1160)、四十一年(1161)和孝宗隆興二年(1164)金兵屢次南侵之事。詞人把揚州的殘破完全歸到“胡馬窺江”,如此選材是為了極表他的“黍離之悲”。
廢池喬木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廢池、喬木本是沒有知覺的東西,詞人將它們人格化,作為15年前那場浩劫的目擊者,戰爭的恐怖、敵人的兇殘,種種景象仍然留在它們心中,連他們都在痛恨金人發動的侵略戰爭,物猶如此,何況于人。這樣寫,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對侵略戰爭的極端痛恨。
分析4: “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暮色降臨后,軍營中傳出陣陣凄厲的號角聲,在空城的上空回蕩。
分析5: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
姜夔目睹劫后揚州的殘破景象,緬懷往昔的繁華,立即想到晚唐風流俊逸的著名詩人杜牧。當時杜牧任職于淮南節度府,和判官韓綽一起尋佳訪麗,征歌逐舞,寫下不少風流艷句。如膾炙人口的“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等。從這些詩句來看,是揚州繁華的象征。詞人欲以“豆蔻詞”“青樓夢”這些象征揚州繁華的艷句,在設想杜牧“重到須驚”“難賦深情”的襯托下,使劫后揚州的荒涼更加突出。
分析6: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詩有“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蕭”句,因相傳古代有二十四個美人吹蕭于橋上,所以有此句。作者這里滿懷凄涼的情感,如泣如訴地寫道:二十四橋仍舊,但橋頭沒有了吹蕭的美人,只有清冷的圓月倒映在河心,整幅畫面無聲無息,冷絕凄絕。
分析7:“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二十四橋因橋邊盛產紅芍藥花,故又稱紅藥橋。作者面對清冷的景色,看到橋邊依然盛開的紅花,不禁悲從中來,向芍藥發問:你們寂寞地開在這里,無人來觀賞,你們為誰而開呢?這里將無情的花兒賦予了情感,意蘊至深、悲痛已極。花且如此,人何以堪?到這里,全詞結句,但詞意綿長,余音繚繞,久久不絕,詞人的悲愴之感達到了高潮。
三、課堂小結
由上片的紀行寫景過渡到下片的聯想對比,一邊是蕭條冷落,一邊是繁華熱鬧,一邊是實,一邊是虛,兩副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詞人對揚州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時傷世的意緒。詞的上半闋寫揚州兵災后的蕭條景象,表現了作者的亡國喪土之悲。上半闋主要寫實,抓住了“薺麥”、“廢池”、“喬木”、“清角”、“空城”這些富有特征的戰亂之后的景物,又以黃昏相襯托,暗淡、凄涼,令人目不忍視,耳不忍聞,作者懷念故國,憎恨敵人的愛國思想感情從中自然流露出來。詞的下半闋運用杜牧故事,處處設想,抒寫黍離之悲。下半闋作者運用杜牧的典故,寫景抒情有虛有實。“橋”、“月”、“波”是眼前景物,是實寫。將杜牧“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的詩句帶出,用來進行今昔對比,令人產生“橋在人去”的悵惘。這樣就使主題更加突出了。
四、布置作業
1、背誦本詩,體會作者的情感。
2、 試從內容、風格、情感、手法等方面比較閱讀《京口北固亭懷古》。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甲) 揚州慢(乙)
內容甲文抒寫作者抗敵救國宏圖大志,表達作者對恢復大業的深謀遠慮和為國效忠之心。 乙文描繪昔日的繁華揚州由于受到金人的踐踏而呈現的慘狀,揭露金人的殘暴。
[教學目標 ]
1、初步了解宋詞的特點。
2、具體領會宋代幾位著名詞人作品的風格。
3、豪放派和婉約派的特點。
[教學重點]
體會李白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的基本特點;
[教學難點 ]
鑒賞不同風格的詞作品。
[教學方法]
朗讀法,問答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作者簡介:
中國文學史上,宋詞和前代的唐詩,后代的元曲,都分別是代表一個時代的文學樣式。宋詞按時代分為北宋、南宋兩個時期;按流派,習慣上又分為豪放、婉約兩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蘇軾和辛棄疾,婉約派(也稱格律派)在北宋的代表是柳永,在南宋的代表,前期是女詞人李清照,后期則推姜夔。《揚州慢》便是姜夔的代表作。
姜夔,字堯章,自號白石道人,鄱陽(今江西波陽)人,南宋著名詞人,音樂家。少年時期流寓湘、鄂間,后移往湖州(今浙江),漫游蘇、杭、維揚等地,與范成大、楊萬里、辛棄疾等人交往。這對他在詩詞藝術的發展上頗有影響。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
善書法,精音樂,在詞壇上屬婉約派。他主張嚴謹的格律和章法,反對油腔滑調,不寫淫詞穢語;在文學上刻意求工而不流于浮艷輕靡,對后世有較大影響。他屢試不中,沒有做過官,一生過著清客生活。正因為他托身權貴門下,生活閑適,和當時的社會現實相脫離,以致視野不闊,情調低沉,這在他的詩詞中有明顯的反映。著有《白石道人詩集》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國勢危弱,長江以北的淮河一帶已成為荒蕪的邊地。但大多數的士大夫卻只顧宴飲逸樂,不思恢復。在詞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針對這種情況,反映了一定的愛國精神和不滿現實的思想,特別是晚年時,他那力主恢復,同情淪陷區人民的思想傾向較之早期作品有進一步的發展。
在南宋詞壇上,姜夔、辛棄疾、吳文英鼎足而三,成為“清空”詞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詞的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留有《白石詞》,其中有十七首附有旁譜,這是宋詞中僅存的樂譜。
姜夔的詞,常有小序,提示寫作緣由和主旨,大都語言精練,文筆優美,一散一韻,值得并讀。
二、背景簡介:
揚州,自從隋代開鑿運河之后,成為了南北運輸的要道,商賈云集,珠簾十里。而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屢次渡淮,揚州變為殘破不堪。紹興三十一年 (公元1161年),金人十萬鐵騎破揚州,大肆擄掠,“橫尸二十里”,破壞極其慘重。雖已時隔十五年了,但作者經過揚州時依然“薺麥青青”,瘡痍滿目,不禁追憶喪亂,“感慨今昔”,表露出對國家衰亡的悲痛。雖然情調凄愴,但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揚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發作者路過揚州時對國事悲涼痛惜的情緒。
三、課文分析鑒賞
淳熙丙申至 日(2),予過 維揚(3),夜雪 初霽(4),薺麥彌望(5)。
冬至這一天 途經揚州 下雪剛放晴 滿眼都是薺菜和麥子
入其城,則四顧 蕭條, 寒水自碧。 暮色漸起,
那 就四下里看,一片蕭條景象 獨有清冷的河水碧綠 漸漸升起
自: 獨、獨自 。 意為天色漸漸晚下來
戍 角(6)悲吟。予懷 愴然,感慨(于)今昔, 因 自度 此曲。
戍邊的號角 悲鳴 心里(十分)悲痛 為今昔的變化而感慨 于是 創制 曲調
今昔: 指今昔之變。
千巖老人(7)以為有《黍離》(8)之悲也。
認為 國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傷感之情
淮 左(9) 名都,竹西 隹 處(10),解 鞍 少 駐 初程(11)。
淮水東面的名都 亭(所在的)美好去處 解下馬鞍稍作停留剛剛踏上征程
少同稍,稍微。初程:開頭的一段路。左: 古人在方位上以東為左。
分析: 起筆寫小駐“名都”揚州。本來作品主題的主調是感時傷亂,而起筆不寫揚州的荒蕪景象,卻著筆于憶舊:
先點出“名都”,再借用杜牧的詩句(“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中的贊語,以“隹處”來點染,只八個字,概寫了昔日揚州的繁華。接下去,寫“解鞍少駐”既突出了對名城風華的仰慕,又表明憶舊是為了傷今。那么,概寫昔日揚州的繁華又為了什么呢?
過 春風十里(12), 盡薺麥青青。
經過(過去的)春風十里的揚州路 全是青青的薺菜和麥子
“薺麥青青”定語后置句
分析:
作者只用十個字概括了揚州浩劫之后的荒涼。一方面用“春風十里”和上句“竹西隹處”互相呼應,鋪敘昔日揚州的繁華,反襯今日揚州的荒涼;另一方面,用“盡薺麥青青”鋪寫荒涼景象,一個“盡”字,以夸張手法突出景物全非的思緒,情調低沉。同時“薺麥青青”的情景又和《詩經•黍離》“彼黍離離”相吻合,從而真切地表達出對國家昔盛今衰的傷感,含義是豐富的。然而是誰造成這樣的荒涼呢? 作者進一步揭示揚州變化的原因。
自 胡 馬 窺 江 去 后(13), 廢 池 喬木,猶 厭 言 兵(1)。
自從胡人的軍隊窺伺長江離去之后(只剩下)破壞的城池和幾株大樹 (人們) 還是厭惡談起(那場)戰爭
喬木: 古老的大樹。兵: 戰爭。
分析:
很明顯,“春風十里”只剩“薺麥青青”,一切繁華景象,自是蕩然無存;“廢池喬木,猶厭言兵。”人們心情的沉重,也就可想而知了。作者觸景傷情,既怨外敵的入侵,又傷國勢的衰落,思想感情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也正因為這樣的原因,上闕的結句,感情更見沉郁。
漸 黃昏清 角 吹寒(2), 都 在 空城。
(天色)漸漸 凄清的戍角在寒風中吹著 全(塞滿)在一座空城
分析:
緊承上句,按時間的推移,景物的轉換,進而捕捉景物特色,借景以抒情。這里用“漸黃昏”渲染了沉郁的氣氛,與上文配合,使“黍離之感”更加濃烈;用“清角吹寒”增添了悲涼的色彩,同時與“猶厭言兵”相呼應,更見憂心忡忡!
“都在空城”一個“都”字,突出了景況荒涼的幅度;“空城”一詞不僅寫出空蕩蕩的劫后慘象,滿目凄涼,不堪回首,而且對國事前途的渺茫,蘊蓄著無限的哀婉。
上闕: 小駐“名都”,感慨今昔。
下闕緊承上闕,運用聯想對比,進一步抒發情懷。
杜郎俊 賞(3),算 而今重 到 須 驚(4)。
杜牧善于游賞 料想(他)今天重游到(此)(也)一定(大)驚
分析: 換個開頭,從杜牧身上落筆。為什么這樣寫?
一方面,因為杜牧吟揚州繁華的詩篇為后世所傳頌;另一方面,正是扣合上文,以杜詩為背景,使昔日的繁華與眼前的衰敗作對比。作者的用意是贊杜郎,傷時世。“算而今”是以設想的形式抒發懷古傷今的感慨,又呼應上文的“竹西隹處”、“春風十里”,為盛衰之變作印證,痛惜“名都”的沉淪。
縱(5) 豆蔻(6)詞 工, 青樓(7)夢 好, 難 賦 深情。
即使(他) (寫得)精巧 (作得) (也)難以寫出(我此時悲愴的)深情
分析:
杜牧的《贈別》詩、《遺懷》詩是他題詠揚州的名作,這里用“難賦深情”翻進一層,加深了感慨;同時以杜牧自況,縱有滿懷風情,也不能不為名都殘破的哀怨所淹沒了,“黍離之悲”達到進一步的深化。 緊接著,從設想轉入現實,推展開去,情景交融,情調更為凄清。
二十四橋(8)仍 在, 波心蕩, 冷月 無聲。
仍然存在 水波蕩漾 清冷的月亮,悄然無聲
波心: 河心,這里意為水波。
分析:
這里融情入景,以景襯情。特別是點化杜牧“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的詩意,融入新的境界,情意婉轉,娓娓動人。這里以“仍在”點出“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慨,以“波心蕩,冷月無聲。”描摹名都的空寂寥落。其中一個“蕩”字勾聯名橋、冷月、,靜中有動,含情脈脈,似乎是在默無聲息中,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從而形象地襯寫了盛衰興亡的巨變,勾勒出一片凄清的景象。這景象和上闕的“黃昏”、“空城”互為呼應,融為一體。隨著時光的推移,景象愈寫愈凄涼,情感也越來越沉重了。這種層層深入的寫法,表達了作者深沉的憂國心情,結句也富于余味。
念 橋邊 紅 藥(9),年年知 為誰生!
想(那) 的紅色芍藥 不知年年為誰而生
知: 猶不知,肯定用為否定。年年: 一年一年,年復一年。
分析:
結句仍以委婉的手法抒情,妙在聯想名都名花,化景物為情思,托名卉寄哀怨。從淺處看,空城寥落,紅色芍藥年年開放,竟無人觀賞,有“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舊時花。”(岑參詩句)的感慨,以點染當時揚州的荒寒。嘆名花“知為誰生”,進一步抒發了花開花落“人不知”的感慨。結句仍以黍離之悲收束。
下闕: 設想杜牧重來,難賦深情。
四、小結:
(一)、對本詞的評價:
對“黍離之悲”的理解:
所謂“黍離之悲”,即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國之恨。《詩經•王風•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詩序》中稱: 《黍離》,閔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過故宗周廟室,盡為禾黍,閔宗周之顛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后來就用“黍離之悲”表示家國殘破之痛。 詞的上、下闕各有側重,通篇與詞前小序結合,緊扣駐、看、聞、想以抒發“黍離之悲”并運用聯想把昔日的盛況反映今日的荒涼,構想巧妙,對比強烈,情景相生,色彩鮮明,加上作者又精通音律,注重詞法,寫來音調和諧,辭句精煉,委婉含蓄,結構嚴密,體現了婉約派的詞風。
由于作者生活和思想的局限,情調過于低沉 (可與辛棄疾的《京口北固亭懷古》對比)。
(二)、兩首詞的比較:
1、寓情于景,景中見情,余味無窮。(同)
柳詞放筆直書,姜詞含蓄,“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
2、姜詞: 撫今思昔,虛實相生,意境深融。借詞造境(借杜牧詩句),對比反襯。
柳詞: 虛實相生,遠近相連,想象豐富,前后呼應。
3、姜詞: 隨意抒寫,音節諧婉,詞句精妙。自制曲
柳詞: 用前人詞調(詞牌)填詞,線索貫穿,自然流暢。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