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25
這是高中音樂春江花月夜教案,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疏通文意,初步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2)培養學生在誦讀中感受詩情畫意的能力。
(3)理解并掌握“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鑒賞技巧。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探究性學習,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加知識儲備。(2)通過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聯想與想象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感悟旋律,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2)揣摩詩人在詩中所寄寓的情感。
(3)學習張若虛曠達的生活態度。(4)感悟哲理,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二、重點、難點
1.體會詩情,感受人間真情。2.展開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3.景、情、理如何有機地融合的。
三、教具選用:多媒體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五、教學流程
(一)新課導語
大家知道,盛唐是唐詩發展的頂峰時期,可以說是人才輩出、群星燦爛。盛唐之所以出現如此繁榮的景象,有一個人功不可沒,此人是初唐后期人,處在初唐與盛唐的過渡時期,他與賀知章、張旭、包融等四人以文詞俊秀馳名京都,合稱“吳中四士”(因其均為江蘇揚州一帶人,屬“吳中”),只可惜他的大部分詩歌都已失傳,目前全唐詩中僅收兩首,其中一首《代答閨夢還》因寫閨情,毫無特色;但另一首非常有名,人稱“孤篇橫絕全唐”。 又有人評價這首詩是“點亮盛唐興象的藝術靈光”。這個人就是張若虛,這首詩就是《春江花月夜》。
(二)體會詩情
人間美好的愛情有很多種,我把它大致的分為三類:(1)生死之戀。生死相許,雙方徇情是一種凄美的愛。這種愛往往是不得己而為之,但這種生死戀也傳為佳話。同學們想一想,我們民間流傳的哪些愛情故事屬于此類?(參考答案:梁祝,焦劉)(2)完美之戀。舉案齊眉,相敬如賓,志同道合,伉儷情深是最完美的愛,人皆向往之,但人間少有。同學們想一想,我們民間流傳的哪些愛情故事屬于此類?(參考答案:司馬相如與卓文君、梁鴻與孟光)(3)牽腸之戀。雖天各一方,但彼此的愛忠貞不渝;雖不能朝夕相處,但彼此心中裝著對方,想著對方,這是牽腸掛肚的愛,是純潔的愛情。比如李清照與趙明誠他們的愛就屬于這一種。
同學們,大家說張若虛在這首詩里所謳歌的是哪一種,對,應該是第三種。那么大家看看詩人用哪些語句來謳歌這種牽腸掛肚的愛?
齊讀:白云一片去悠悠,青風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教師賞析:
詩中寫道:“白云一片去悠悠,青風浦上不勝怨。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一個是天涯游子,思念家中的妻子;一個是閨中思婦,想念外地的丈夫;一個是望月懷鄉;一個是憑欄盼歸。在春江月明之夜,這種情景多么常見,有多少這樣的夫妻值得我們去歌頌,令我們羨慕,這是人間至真至美的愛情,正所謂:“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三)賞析畫意
師生互動
點撥:“春江花月夜”單從題目上看,就富有詩情畫意。大家看詩人給我們勾勒了那些畫面?你能用四字短語概括其中的五幅嗎?請看老師的概括:
江潮戀春 月涌春江 銀輝照花 游子望月 思婦守夜
(注:守夜,即月夜守望盼歸)
同學們,你有沒有發現老師概括的五個短語里的奧妙?對,我把“春江花月夜”藏在里面了,這就是“藏頭詩”,那么請你模仿老師的手法,用四字短語也概括其中的五幅畫面,把“春江花月夜”藏在第一、二、三字的位置上。
參考答案:春江涌月 江潮戀花 花容照水 月夜思歸 夜闌懷遠
((四)感悟哲理
1.學生自主欣賞
齊讀:“江畔何年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己,江月年年望相似。”
蘇軾在他的《前赤壁賦》里的這樣寫道: “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請同學們結合這段文字來感悟張若虛在詩中所揭示的哲理。
2.教師總結
詩人由眼前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引發出對宇宙奧秘的探索,對人生哲理的思考:“江畔何年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一般評論家認為這是對宇宙生成、人類本源的探索。我對此觀點不敢恭維,我倒認為它是對人類的情感本源的探索。到底是哪一個人最先到江邊望月懷鄉的,到底江月哪一年開始照著思鄉的游子的,這無需考證,只要我們明白這一點就行,那就是:炎黃子孫的感情共鳴——對月懷遠,“月”就是人們思鄉的激發點,動情物。
再看“人生代代無窮己,江月年年望相似。”在詩人看來,人生是一代一代的無窮無盡,江上的月亮年年看上去總是相像的。于是引起對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是永恒的,而生命呢?就個體而言,何其短暫,但就整個人類而言,則又代代相傳,無窮無盡,與日月共存。所以,張若虛在這里,面對明月與江水,也想到了人生的短暫,也有所感慨,但他一掃以往詩人的消極哀怨之情,這無疑與蘇軾的《赤壁賦》有異曲同工之妙。
(五)探究學習
1.教師點撥:本單元的欣賞指導一再強調鑒賞詩歌要“置身詩境,發揮想象,體會詩歌的意境美”,下面我們來訓練這種能力。宋代有位詞人叫“張先”,他的詩作不是很出色,但他對“影子”的體會與描寫可以說無人能比,其中有三首寫影子的名句最有特色,人送外號“張三影”,下面是他的寫“影”名句,請發揮想象,體會它們的意境美。
(1)云破月來花弄影——《天仙子》
(2)隔墻送過秋千影 ——《青門引》
(3)無數揚花過無影《木蘭花》——《木蘭花》
(六)感悟旋律
播放《春江花月夜》樂曲,讓學生在美妙的音樂中默讀課文,感悟優美的旋律,想象美好的畫面。
一、導入:
自古以來,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筆下所吟詠的對象,是個永恒的主題,其中傾注了他們的愛恨情愁,寄托了他們的悲歡離合,展示了他們的人生坎坷歷程。
所以說,月亮在中國文化中的象征意義十分豐富。她是美麗的象征,創造了許多優美的審美意境;同時,月亮也是人類相思情感的載體,她寄托了戀人間的相思,表達了人們對故鄉和親人朋友的懷念。在失意者的筆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發了許多失意文人的空靈情懷。同時,那高懸于天際的月亮,也引發了人們的哲理思考,因而成為永恒的象征。
當我們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之時,心中總會引起無限遐想。我們自然會想到與月相關的詩句:如張九齡的《望月懷遠》中的詩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李白的《靜夜思》中的詩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以及杜甫《月夜憶舍弟》中的詩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等等等等……描寫月亮的詩句,不勝枚舉。
而在人才輩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詩壇,就有這樣一位詩人,因為一輪明月而成就了詩壇的千秋美名,這位詩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張若虛,這首詩便是千百年來無數人為之迷戀、為之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張若虛筆下那輪明月的光華吧。
二、作者介紹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張若虛,唐代揚州人,初唐詩人。與賀之章、張旭、包融齊名。被譽為吳中四士。曾任兗州兵曹。他在詩風上厭惡六朝以來的空洞艷體,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遠意境。
(二)、解題:
《春江花月夜》為樂府詩。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內容形式,以和諧的歌調,點染出祖國錦繡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奧妙。描述了動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寫了游子思婦離恨閨怨之情。格調宛轉優美,抒情幽怨纏綿,言之有物、開拓了詩歌的高遠意境和格律,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統一,為寫景、敘事、抒情融合一體的詩歌,鋪墊了基礎。對詩歌的繼承和發展,影響極為深遠。
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體詩的自贖》)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成大家'。
三、學習本詩重在誦讀,以讀傳情,讀、悟交融
聽了我們以上的介紹,同學們一定會有一種迫切的心情,急切的想去領悟這首詩帶給我們的美好意境。
下面由教師作配樂范讀。
要求學生在欣賞教師范讀時,展開想象,把語言文字還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繪、而又帶有學生自己審美情趣的畫面,進而走進這畫面中去。在這其中,想象是至關重要的。
四、賞析詩歌
(一)開頭八句為第一部分,依題目摹寫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側重描繪皓月當空、光照整個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1、提示:這首詩就是從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筆的。由遠及近,由大及小,描繪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與大海相連。明月就涌生于這無垠的大海之上,萬里的春江,無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繞著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鋪上雪珠一樣。月色如霜,所以霜飛也就無從察覺;洲上的白沙與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2、問:在前幾句詩中,詩人寫到了哪些意象?請展開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這幅畫面。
3、學生回答、教師總結這一部分描繪的畫面意境:
春江的潮水涌動,仿佛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伴著潮頭冉冉而升,明月與江潮相互輝映,波光粼粼,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閃著銀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與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接下八句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從描寫景色轉向思考人生,思索茫茫人生與漫漫宇宙之間的相互關系。
1、提示:詩人在感受無限美景的同時,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對宇宙人生的思索。詩人身處江天一色,毫無纖塵的純凈之境,不禁對空中這輪孤月發出奇想:究竟是誰最先在江畔看見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時候開始照著人呢?人生代代綿延無已,但江月卻年復一年沒有變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嗎?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絕的江水。
2、放映課件字幕及配畫,指名一學生朗誦本節。
3、評價學生的誦讀,并加以指導,在指導中讓學生感受哲理。
重點讀出“江天一色”的遼闊與蒼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曠。
“何人”“何年”應重讀,以讀出詩人對月的苦苦追問與思索。
“人生代代無窮已”應讀出一種沉重的歷史滄桑感,“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見長江送流水”應讀出詩人對人生短暫、宇宙無窮的惆悵。
(三)余下二十句為第三部分,由感嘆人生多愁進而抒寫人間思婦游子的'離情別緒,謳歌人們對愛情的向往和對幸福的憧憬。
具體而言,這一部分又可分為兩層:
從“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魚龍潛躍水成文”為一層,寫思婦懷人;
這里寫思婦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別致,月光無處不在,玉戶簾上是月,搗衣砧上是月。那一輪可愛的明月總是照在她的妝鏡臺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婦見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搗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簾子卷起來,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這惱人的月光「卷不去」,「拂還來」。那無邊的月光,籠罩著一切,鴻雁不停地長飛,仍然飛不出無邊的月光去,水底魚龍泛起陣陣波紋,思婦只好托月華來遙寄相思了。
從“昨夜閑潭夢落花”到“落月搖情滿江樹”為一層,寫游子想家。
最后這幾句寫落月,落花閑潭,春光將老,隱含思婦青春將逝。在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幾許游人能乘月而歸。此時明月西下,游子思婦的一腔離情伴隨月影灑在江邊的樹上。
詩人把游子思婦的離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襯托離別之苦;又以江月與人生對比,顯示人生的短暫,而在短暫的人生里,那離愁就越發顯得濃郁。這首詩固然帶著些許傷感和凄涼,但總的看來并不頹廢。它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青春年華的珍惜,以及對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當開闊的。
這首詩從月生寫到月落,把現實的情景和詩中人物的夢境結合在一起,寫得迷離恍惚,氣氛朦朧。詩的感情隨著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漸展開、變化,忽此忽彼,亦虛亦實,跳動著,斷續著。有時讓人覺得難以把握,但又覺得有深邃的東西在里邊,值得深入發掘。這就是人生的短暫,離別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麗。
詩題中的五個字:春、江、花、月、夜,全都點到了,但又有重點,這就是「月」,其它四個字都是陪襯。詩人從月生開始,繼而寫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婦反復抒寫,最后以月落收結。有主有從,主從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構成完整的詩歌意境。
這首詩的景物描寫,采取多變的角度,敷以斑爛的色彩,很有藝術效果。同是寫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覺的月光,有妝鏡臺上的月光,有搗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變化!
詩中景物的色彩,雖然統一在皎潔光亮上,但是因為襯托著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楓、玉戶、閑潭、落花、海霧、江樹,因此隨著景物出現變化,而取得了斑爛多彩的效果。
同時,詩中“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等詩句,展示了生命與宇宙的統一,表現出對生命的熱愛和對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禮贊自然的同時禮贊生命。
五、再次欣賞教師誦讀這首的配樂范讀錄音
學生跟隨錄音,輕聲吟誦,細細體會詩歌美好而幽遠的意境。
六、作業
用現代文的形式將這首詩的美好意境表現出來。
一、課前預習及導課。
1、民族管弦曲《春江花月夜》力圖從音樂的角度來刻畫一幅美麗動人的月夜江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樂曲的旋律流暢婉轉,格調古樸典雅、生動秀美,充分地利用各種音樂手段,形象地描繪祖國春江月夜的良辰美景,貼切地表現出標題“春江花月夜”的新意。這首樂曲的生動音樂語言,激發著人們豐富的聯想與想象。因此,它遠遠地超過了用詩歌語言所表現的意境。
2、《春江花月夜》原來是一首琵琶曲,曲名為《夕陽蕭鼓》,這首作品已成為中國傳統音樂中的一顆光彩奪目的璀璨明珠。它宛如一幅山水畫卷,把春天靜謐的夜晚,月亮從東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蕩漾,花影在兩岸輕輕搖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現在我們的眼前,給人們以高度藝術美的享受。
二、授新課
這首典雅、優美、抒情的民族管弦樂曲,已成為中國傳統音樂中的一顆光彩奪目的璀璨明珠,它具有中國傳統音樂的結構特點。在欣賞這首作品之前,讓我們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樂曲中這些很有意思的結構特點。
1、 江樓鐘鼓:
這段江南風格的'主題音調(琵琶、古箏、簫、二胡等)絲竹樂器奏出。讓我們先來欣賞一下這段主題音樂。
請同學們首先視唱主題,在反復地視唱過程中,發現樂句一頭一尾的音都是用同度音貫串連接的。
這段主題旋律如歌,給人以恬靜安謐、令人陶醉。也是全曲的基礎。我們可以用一句民間的俗語來形容它叫“魚咬尾”。要求學生掌握這個特點后背唱這段主題旋律。
2、
這段主題,它在不同的音樂段落里變化展衍,從不同側面充分展示它所蘊含的美質。在不同的段落中,這一主要主題往往改變它開始的部分,引出一些新的因素,給人以新的享受。請同學們聽三個段落“江樓鐘鼓”、“月上東山”、“花影層疊”。歸納出這三個段落有什么相似點。特點是:每段的結尾樂句相同:
我們把這種中國傳統音樂的典型的結構特點叫:“換頭合尾”。
欣賞琵琶演奏的《春江花月夜》片段。
三、總結
了解和認識中國傳統音樂的特點對欣賞中國古代的音樂作品有很大的幫助。不但能從音樂作品中獲得美的感受,更能從音樂的本身發現美。讓我們在下一節課中共同感受這首《春江花月夜》給我們帶來的古典的美。
。今天的課程到這里就結束了,同學們再見。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疏通文意,初步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2)培養學生在誦讀中感受詩情畫意的能力。
(3)理解并掌握“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鑒賞技巧。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探究性學習,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加知識儲備。(2)通過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聯想與想象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感悟旋律,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2)揣摩詩人在詩中所寄寓的情感。
(3)學習張若虛曠達的生活態度。(4)感悟哲理,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二、重點、難點
1.體會詩情,感受人間真情。2.展開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3.景、情、理如何有機地融合的。
三、教具選用:多媒體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五、教學流程
(一)新課導語
大家知道,盛唐是唐詩發展的頂峰時期,可以說是人才輩出、群星燦爛。盛唐之所以出現如此繁榮的景象,有一個人功不可沒,此人是初唐后期人,處在初唐與盛唐的過渡時期,他與賀知章、張旭、包融等四人以文詞俊秀馳名京都,合稱“吳中四士”(因其均為江蘇揚州一帶人,屬“吳中”),只可惜他的大部分詩歌都已失傳,目前全唐詩中僅收兩首,其中一首《代答閨夢還》因寫閨情,毫無特色;但另一首非常有名,人稱“孤篇橫絕全唐”。 又有人評價這首詩是“點亮盛唐興象的藝術靈光”。這個人就是張若虛,這首詩就是《春江花月夜》。
(二)體會詩情
人間美好的愛情有很多種,我把它大致的分為三類:(1)生死之戀。生死相許,雙方徇情是一種凄美的愛。這種愛往往是不得己而為之,但這種生死戀也傳為佳話。同學們想一想,我們民間流傳的哪些愛情故事屬于此類?(參考答案:梁祝,焦劉)(2)完美之戀。舉案齊眉,相敬如賓,志同道合,伉儷情深是最完美的愛,人皆向往之,但人間少有。同學們想一想,我們民間流傳的哪些愛情故事屬于此類?(參考答案:司馬相如與卓文君、梁鴻與孟光)(3)牽腸之戀。雖天各一方,但彼此的愛忠貞不渝;雖不能朝夕相處,但彼此心中裝著對方,想著對方,這是牽腸掛肚的愛,是純潔的愛情。比如李清照與趙明誠他們的愛就屬于這一種。
同學們,大家說張若虛在這首詩里所謳歌的是哪一種,對,應該是第三種。那么大家看看詩人用哪些語句來謳歌這種牽腸掛肚的愛?
齊讀:白云一片去悠悠,青風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教師賞析:
詩中寫道:“白云一片去悠悠,青風浦上不勝怨。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一個是天涯游子,思念家中的妻子;一個是閨中思婦,想念外地的丈夫;一個是望月懷鄉;一個是憑欄盼歸。在春江月明之夜,這種情景多么常見,有多少這樣的夫妻值得我們去歌頌,令我們羨慕,這是人間至真至美的愛情,正所謂:“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三)賞析畫意
師生互動
點撥:“春江花月夜”單從題目上看,就富有詩情畫意。大家看詩人給我們勾勒了那些畫面?你能用四字短語概括其中的五幅嗎?請看老師的概括:
江潮戀春 月涌春江 銀輝照花 游子望月 思婦守夜
(注:守夜,即月夜守望盼歸)
同學們,你有沒有發現老師概括的五個短語里的奧妙?對,我把“春江花月夜”藏在里面了,這就是“藏頭詩”,那么請你模仿老師的手法,用四字短語也概括其中的五幅畫面,把“春江花月夜”藏在第一、二、三字的位置上。
參考答案:春江涌月 江潮戀花 花容照水 月夜思歸 夜闌懷遠
((四)感悟哲理
1.學生自主欣賞
齊讀:“江畔何年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己,江月年年望相似。”
蘇軾在他的《前赤壁賦》里的這樣寫道: “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請同學們結合這段文字來感悟張若虛在詩中所揭示的哲理。
2.教師總結
詩人由眼前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引發出對宇宙奧秘的探索,對人生哲理的思考:“江畔何年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一般評論家認為這是對宇宙生成、人類本源的探索。我對此觀點不敢恭維,我倒認為它是對人類的情感本源的探索。到底是哪一個人最先到江邊望月懷鄉的,到底江月哪一年開始照著思鄉的游子的,這無需考證,只要我們明白這一點就行,那就是:炎黃子孫的感情共鳴——對月懷遠,“月”就是人們思鄉的激發點,動情物。
再看“人生代代無窮己,江月年年望相似。”在詩人看來,人生是一代一代的無窮無盡,江上的月亮年年看上去總是相像的。于是引起對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是永恒的,而生命呢?就個體而言,何其短暫,但就整個人類而言,則又代代相傳,無窮無盡,與日月共存。所以,張若虛在這里,面對明月與江水,也想到了人生的短暫,也有所感慨,但他一掃以往詩人的消極哀怨之情,這無疑與蘇軾的《赤壁賦》有異曲同工之妙。
(五)探究學習
1.教師點撥:本單元的欣賞指導一再強調鑒賞詩歌要“置身詩境,發揮想象,體會詩歌的意境美”,下面我們來訓練這種能力。宋代有位詞人叫“張先”,他的詩作不是很出色,但他對“影子”的體會與描寫可以說無人能比,其中有三首寫影子的名句最有特色,人送外號“張三影”,下面是他的寫“影”名句,請發揮想象,體會它們的意境美。
(1)云破月來花弄影——《天仙子》
(2)隔墻送過秋千影 ——《青門引》
(3)無數揚花過無影《木蘭花》——《木蘭花》
(六)感悟旋律
播放《春江花月夜》樂曲,讓學生在美妙的音樂中默讀課文,感悟優美的旋律,想象美好的畫面。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