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24
這是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初中音樂,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疏通文意,初步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2)培養學生在誦讀中感受詩情畫意的能力。
(3)理解并掌握“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鑒賞技巧。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探究性學習,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加知識儲備。(2)通過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聯想與想象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感悟旋律,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2)揣摩詩人在詩中所寄寓的情感。
(3)學習張若虛曠達的生活態度。(4)感悟哲理,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二、重點、難點
1.體會詩情,感受人間真情。2.展開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3.景、情、理如何有機地融合的。
三、教具選用:多媒體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五、教學流程
(一)新課導語
大家知道,盛唐是唐詩發展的頂峰時期,可以說是人才輩出、群星燦爛。盛唐之所以出現如此繁榮的景象,有一個人功不可沒,此人是初唐后期人,處在初唐與盛唐的過渡時期,他與賀知章、張旭、包融等四人以文詞俊秀馳名京都,合稱“吳中四士”(因其均為江蘇揚州一帶人,屬“吳中”),只可惜他的大部分詩歌都已失傳,目前全唐詩中僅收兩首,其中一首《代答閨夢還》因寫閨情,毫無特色;但另一首非常有名,人稱“孤篇橫絕全唐”。 又有人評價這首詩是“點亮盛唐興象的藝術靈光”。這個人就是張若虛,這首詩就是《春江花月夜》。
(二)體會詩情
人間美好的愛情有很多種,我把它大致的分為三類:(1)生死之戀。生死相許,雙方徇情是一種凄美的愛。這種愛往往是不得己而為之,但這種生死戀也傳為佳話。同學們想一想,我們民間流傳的哪些愛情故事屬于此類?(參考答案:梁祝,焦劉)(2)完美之戀。舉案齊眉,相敬如賓,志同道合,伉儷情深是最完美的愛,人皆向往之,但人間少有。同學們想一想,我們民間流傳的哪些愛情故事屬于此類?(參考答案:司馬相如與卓文君、梁鴻與孟光)(3)牽腸之戀。雖天各一方,但彼此的愛忠貞不渝;雖不能朝夕相處,但彼此心中裝著對方,想著對方,這是牽腸掛肚的愛,是純潔的愛情。比如李清照與趙明誠他們的愛就屬于這一種。
同學們,大家說張若虛在這首詩里所謳歌的是哪一種,對,應該是第三種。那么大家看看詩人用哪些語句來謳歌這種牽腸掛肚的愛?
齊讀:白云一片去悠悠,青風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教師賞析:
詩中寫道:“白云一片去悠悠,青風浦上不勝怨。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一個是天涯游子,思念家中的妻子;一個是閨中思婦,想念外地的丈夫;一個是望月懷鄉;一個是憑欄盼歸。在春江月明之夜,這種情景多么常見,有多少這樣的夫妻值得我們去歌頌,令我們羨慕,這是人間至真至美的愛情,正所謂:“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三)賞析畫意
師生互動
點撥:“春江花月夜”單從題目上看,就富有詩情畫意。大家看詩人給我們勾勒了那些畫面?你能用四字短語概括其中的五幅嗎?請看老師的概括:
江潮戀春 月涌春江 銀輝照花 游子望月 思婦守夜
(注:守夜,即月夜守望盼歸)
同學們,你有沒有發現老師概括的五個短語里的奧妙?對,我把“春江花月夜”藏在里面了,這就是“藏頭詩”,那么請你模仿老師的手法,用四字短語也概括其中的五幅畫面,把“春江花月夜”藏在第一、二、三字的位置上。
參考答案:春江涌月 江潮戀花 花容照水 月夜思歸 夜闌懷遠
((四)感悟哲理
1.學生自主欣賞
齊讀:“江畔何年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己,江月年年望相似。”
蘇軾在他的《前赤壁賦》里的這樣寫道: “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請同學們結合這段文字來感悟張若虛在詩中所揭示的哲理。
2.教師總結
詩人由眼前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引發出對宇宙奧秘的探索,對人生哲理的思考:“江畔何年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一般評論家認為這是對宇宙生成、人類本源的探索。我對此觀點不敢恭維,我倒認為它是對人類的情感本源的探索。到底是哪一個人最先到江邊望月懷鄉的,到底江月哪一年開始照著思鄉的游子的,這無需考證,只要我們明白這一點就行,那就是:炎黃子孫的感情共鳴——對月懷遠,“月”就是人們思鄉的激發點,動情物。
再看“人生代代無窮己,江月年年望相似。”在詩人看來,人生是一代一代的無窮無盡,江上的月亮年年看上去總是相像的。于是引起對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是永恒的,而生命呢?就個體而言,何其短暫,但就整個人類而言,則又代代相傳,無窮無盡,與日月共存。所以,張若虛在這里,面對明月與江水,也想到了人生的短暫,也有所感慨,但他一掃以往詩人的消極哀怨之情,這無疑與蘇軾的《赤壁賦》有異曲同工之妙。
(五)探究學習
1.教師點撥:本單元的欣賞指導一再強調鑒賞詩歌要“置身詩境,發揮想象,體會詩歌的意境美”,下面我們來訓練這種能力。宋代有位詞人叫“張先”,他的詩作不是很出色,但他對“影子”的體會與描寫可以說無人能比,其中有三首寫影子的名句最有特色,人送外號“張三影”,下面是他的寫“影”名句,請發揮想象,體會它們的意境美。
(1)云破月來花弄影——《天仙子》
(2)隔墻送過秋千影 ——《青門引》
(3)無數揚花過無影《木蘭花》——《木蘭花》
(六)感悟旋律
播放《春江花月夜》樂曲,讓學生在美妙的音樂中默讀課文,感悟優美的旋律,想象美好的畫面。
教學目標:
1、了解張若虛,在誦讀中初步感受詩歌。
2、緣景明情,賞析景、理、情渾然天成的畫意詩情。
3、提高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意境。
4、深刻領悟詩中抒發的游子思婦的相思之情和體現的宇宙與人生的哲理,培養學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人生態度,以及對純潔情感,真、善、美精神的追求。
教學重點:
展開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
教學難點:
理解景、情、理如何有機地融合的。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投影有關“月”的詩句。月是古典詩歌的經典意象,詩人們或在月中寄托自己的情思,或因月引發哲理思考。在唐代,有一位詩人因為一輪明月而成就了詩壇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張若虛,這首詩就是《春江花月夜》。
二、學法指導:總結詩歌鑒賞方法。
明確:朗讀、想象和聯想、意象分析等。
三、作者簡介(教材注釋)
四、學生依據課文注音自由誦讀。
五、教師范讀。(播放課件,展示圖片和配樂)
六、學生朗讀(齊聲朗讀與個別誦讀相結合)
七、思考探究:(投影展示問題)
1、 通觀全詩,哪一種意象貫穿全篇?
明確:月。寫月的詩句最多。月是一條生命紐帶貫穿全詩,將景物和情感聯系起來。
2、 找出寫有月的詩句,品讀這些詩句,思考全詩寫了月的幾種狀態?
明確:寫了月的四種狀態,即初生的月(海上明月共潮生)——高懸的孤月(皎皎空中孤月輪)——西斜的月(江潭落月復西斜)——落月(落月搖情滿江樹)
從月生到月落,這是一條時間線索。
3、 隨著月的變化,作者寫了哪些內容,感情的起落是怎樣的?
明確:全詩圍繞月的變化這樣一條時間線索,寫了月下美景、作者的哲理思考、思婦懷人、游子夢鄉、夢醒后的情韻幾方面內容。詩情從高亢逐漸平緩,又走向低回、哀怨,最后是夢醒后的孤寂。結尾情韻悠長,讓人回味無窮。
八、賞析活動:學生展開想象,描述畫面內容。(選取自己最喜歡的一句或幾句)
教師及時評價與學生評價相結合。
九、教師引導學生總結:
詩歌是情景交融的,本詩情景理三方面完美融合。
春江月夜(景)
宇宙人生(理)
相思愁情(情)
十、拓展練習:(作業)
學生搜集詩句,探究“江水、落花、春”等詩歌意象
一、重視先學,培養自學能力
高中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因而可以放心地把先學的任務布置給他們,進一步培養自學能力。針對這一目的,筆者設計了導學案。導學案主要有作者及該詩歌的簡介,預習的步驟和兩個核心問題(一是怎樣通過讀表達自己對本的理解,二是詩中體現了怎樣的景、情、理),當然還有“質疑”兩個核心問題的設計,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找到本詩的核心內容,可以避開繁瑣的分層,又能使學生思路清晰,對全詩的脈絡把握到位,從而避免僵化的按順序講解。
從教以,筆者一直銘記葉圣陶先生的教導,學生的學習必須經歷三個階段: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只有這樣的學習,才是真正的學習。而要想讓學生發現問題,必須先預習,詩歌的預習就是讀與思。只有在認真的讀中,才能有自己的思考,才可能質疑。筆者還要求學生質疑后小組內互看,小組成員的問題盡量互相幫忙解決。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才最終提交到班級討論,這也大大提高了質疑的質量。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對于詩歌學習是很有其道理的。
如果能經常這樣訓練,學生們以后看到陌生的詩歌,也就不至于霧里看花了。
二、重視朗讀,培養感悟能力
詩歌的朗讀,更多的是一種情感體悟的'外在表現,因為“詩言志”但這首長詩景、情、理都有,雖可分開解讀,但又交錯相融,所以處理起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只有真正體悟了語言背后的情感,才能很好地通過朗讀表現出。
在朗讀的處理上,筆者先給學生聽配樂的朗誦,然后讓學生試著模仿,在模仿中體會情感的起伏變化。然后,進行理性的分析,一部分一部分的讀,或者幾句幾句的讀,鼓勵學生大膽地讀出自己有感悟的語句,并適當分析。
這是本堂的主體部分,也是本的特色所在——讓學生依據自己的理解朗讀、分析本詩中的景、情、理。這一環節上,學生不是簡單讀了詩歌的語言,而是在用心品味詩歌的情感,再通過自己對語言的表現能力讀出詩歌,這給了他們很大的成就感。當然,這一部分內容并不是按部就班,而是學生讀到哪里老師相機引導到哪里,因而隨機性較大,老師的堂駕馭是核心。
其實,詩歌教學,無非就是通過知人論世的方式,同時透過詩歌的語言欣賞其中蘊含的“志”筆者認為這樣的教學方式,所追求的教學效果是直指詩歌本質的。
三、重視寫作,培養表達能力
語,口頭為語,書面為。詩歌教學作為語教學的一部分,當然也得注重練筆。更何況是這樣一篇“孤篇蓋全唐”的美。筆者選擇了月夜美景要求學生用散化的語言再現情境。詩歌的語言和散的語言是不一樣的,詩歌的語言美,但太精煉。散的語言更形象,直觀。作為生活閱歷不豐富的高中生,散更適合他們。其實這項內容也是前準備的,但是上依然給時間修改。因為上學生經過進一步的討論交流,對詩歌的理解感悟提升了很多,堂修改時,筆者發現有學生竟然改掉了一大半的字!筆者想,這就是堂的成果吧。自然,最后推薦出的小散語段也就出色了很多。
如果說,朗誦是一個學生對語言把握的展現,那么寫作,則是一個學生感悟、表達等語素養最綜合最直觀的展現,同時也是我們語學習的重中之重。而它又不是能立竿見影的項目,所以要因勢利導,見縫插針。只有始終把寫作放在心頭,時常練筆,才能更好地駕馭這千年的方塊字,更好地利用它們抒發內心的情感。
四、重視作業,培養拓展能力
筆者教學中一直堅持“學生一望而知”的內容不講,放到詩歌教學中,就是簡單的讀和簡單意象的呈現不需要學生在堂上再花功夫,但深層次的意象哲理,該討論的還是要討論。所以在后作業的設計上,筆者安排了意象的寓意的分析及其普遍寓意的探尋。一,學生回家后收集資料比較方便;二,這些意象在中的難度不大,就學生的學習經驗而言,是可以自行解決的,但僅看到本詩歌中的意象的寓意又是不夠的,需要舉一反三,所以布置他們探尋這些意象的普遍寓意。從后反饋的效果看,學生不僅積累了這幾個意象,在收集資料時很多同學還積累其它一些意象,比如:鴻雁、砧聲、柳……可見,只要引導到位,學生的潛能比我們預期的還要大!這便是孔子所言“溫故而知新”的含義吧。
當然,此節也存在著一些不足,比如堂的控制,節奏的把握,對學生朗讀的點評……俗話說,教學是門有缺憾的藝術,我相信,只要多注重反思與修正,在這條路上,我會讓缺憾越越少。
一、 題引入
課題引入的音樂一共有四段,前三段是由樂器獨奏的,第四段是有民族管弦樂的形式演奏的,在這里我就適時的向學生提出了問題:第四段音樂和前面三段有什么區別?大部分的學生都能夠回答出來,是由什么樂器所獨奏的,而第四段則是由民族管弦樂的形式來演奏的。到這里的時候我就引入了這節課的課題《春江花月夜》。我覺得在課題的引入這樣設計還是很好的.,學生能夠把上節課的東西聯系起來,并且可以積極的思考。
二、 作品介紹
在介紹作品之前,我不是單純的就把作品的前前后后都講了出來,而是通過教師提問-—— 學生探討——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的形式來介紹作品,我覺得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是不足的地方還是我在總結的時候講的相關的東西大多了。
三、 作品欣賞
在作品欣賞前我向學生提出了下面三個問題:
1、作品描寫了什么樣的景色?
2、樂曲的演奏形式是什么?
3、主奏樂器有哪些?
并且要求學生在聽的過程中用筆做好記錄,在欣賞的過程中我下到學生中間稍稍指引,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帶著問題來欣賞作品,因為這個作品比較長,在加上他們的音樂素質差,如果不這樣的話學生就很難理解作品
四、 理解作品
這是屬于學生的感知階段,把聲音轉化為自己的理解,我要求他們互相交流探討,然后叫學生發表意見,并且做適時的引導。這一部分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我覺得還是重點突破得不夠,還有待加強。
五、 知識點的講解
在這個作品里面牽涉到了我們中國民族音樂創作的一個知識點“換頭合尾”的創作手法,我要求他們重新聽作品的前四部分,自己發現,總結,收效還是不錯,極大部分的學生能夠發現和總結出來。
六、 聽音樂配畫
在這里我選了幾幅畫要學生根據作品的意境來選擇和畫的意境相似的畫。這是檢驗學生是否理解的作品,美術和音樂都屬于藝術,是相通的。所采用的是視聽覺結合的方法,這樣學生很容易接受,同時也更加深了對作品的理解
七、 主題旋律的演唱和演奏
在這里我先教唱了主題旋律然后有學生上臺任意選擇我所準備的樂器來演奏這個主題。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主題音樂的記憶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動手能力,課堂氣氛也隨之活躍。
總之這堂課,我總的感覺起來還是比較成功的,同時也讓自己發現了許多的不足,收益很大。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