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05
這是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教案設計,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是人教版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的一篇小序,作者李白,文章篇幅不長,要求背誦。傳統的教法老師一般會先疏通字詞、然后梳理文章思路,之后體會李白在文中抒發的時光之嘆、人生之感,最后以賞析名句收束全文。本人嘗試創設讓全員參與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自主賞析,課堂上呈現出了百花齊放,精彩紛呈的喜人場面。現將教學流程回顧如下:
一、 逐層創設情境,激發全員參與熱情
(一) 溫故啟新,從“序言”導入
師:序言雖是一本書的前言,但由于執筆者側漏的才氣,普世的情懷而流芳千古的比比皆是,如我們學過的《蘭亭集序》《滕王閣序》,今天我們走進的這篇序言是《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作者李白。
【這個導入,干凈利索,是以喚起學生的已有知識開場的,溫故的心理會激發學生的注意力與熱情。】
師:說起李白,你會用哪個詞來形容他呢?
【這個問題,既調動了學生的已有體驗,又沒有固定的答案,非常具有開放性,易于學生自由表達。】
學生的答案五花八門,熱鬧非凡,課堂氛圍漸漸熱了起來。
(二)合作改編,感受“夜宴”氛圍
師:《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是一篇小序,但更是一首優美的詩,一次多年難遇的盛宴,請四人一組,一人執筆,三人表述,用你們喜歡的方式將此文改編成詩歌。
【此目的既疏通了文意,把握了關鍵詞,熟悉了文章內容,又走進了1300多年前詩人生活的世界,感受了詩人的生活、情趣、情感、情志,同時也調動了大家共同學習,通力合作的熱情,鍛煉了每個同學的參與、表達、探究能力。】
(三)交流成果,再現內容深化理解
各個小組將改編結果在全班分享展示,現摘錄部分改編詩文:
生:萬物天地間,忽如遠行客;光陰百代過,白駒若過隙。浮生夢一場,為何能幾何?秉燭良夜游,陽春獻煙景,造化與文章。恰桃之夭夭,會灼灼其華。群季皆惠連,歌獨慚康樂。孤芳未自賞,高談轉闊清。觥籌與飛花,杜康飲難醉。歌詠與詩賦,雅懷難盡抒。
生:塵世間萬物寓居于青蒼白日駁巖層圈,指尖撩撥下逃過幾代浮光交錯多少年。沉于幻夢溺于蝶舞蹁躚則難覓得清歡,而闌珊燭火卻協同長庚引燃春色滿園,況且熾日溫如瑜琰祿水浮冰如海如煙。此刻飽觀桃花漫,明時緩敘珍饈宴。列席者皆俊逸偉岸為君識于文采斐然,偏有一人醉山巒,疏于案牘眾嘆惋。你摹觀春花如焰交輝繁景光與色無限,我一心侃侃而談最后忽現沉璧留心間,殘瓣飄飛下觥籌交錯的筵席仍舊未散,人們胸際應有雅意翻騰如仲春樹滋蔓。若終難付諸筆端,應愧然執起杯盞。
【由于是四人集體智慧的結果,所以每組代表展示時底氣會比較足,其他組成員傾聽的也極為認真。這本就是從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對文本解讀的一種良方。】
二、由境及理理思路,鍛煉自主思考力
師:在剛才的改寫中大家已經充分感受到詩人對春景的熱愛與珍惜,與家人歡聚的愉快與盡興。詩人是怎樣表達這種情感的呢?讓我們一起梳理詩人的寫作思路。
師生:開頭兩句“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非常大氣,分別從空間和時間連個角度寫出了萬物不常,光陰易逝的特點,一種宏闊與蒼涼無奈感立刻涌上心頭,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筆觸一下聚焦在天地間渺小的個體生命----------人,因此才有了古人秉燭夜游的故事,才有了曹丕給吳質信中“炳燭夜游”的語句,才有了蘇軾“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的雅興,才有了川端康成“凌晨四點看海棠花未眠”的驚喜。也才有李白在陽春的煙景與文章中與從弟會桃花園,詠歌、幽賞、清談、飛觴、罰酒了。
【通過內容改編,學生親身體驗了自主獲取文章內容的過程,完成了寫什么的認知體驗,也初步感知了詩人的寫作目的。這一環節,教師引導學生在梳理文章思路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作者豪邁情思的緣起與發展,逐漸形成對文章整體思路的把握。在梳理文章思路時,學生們才更深入地體會了詩仙的如椽巨筆的灑脫與渾然天成,也更深地體會了詩人熱愛生活、珍惜美好自然、珍惜光陰,珍惜與親人相處的美好時光、感慨人生短暫、美好不常、光陰飛逝的無奈了。】
三、互動互學,尊重學生個體審美體驗
師:詩圣杜甫曾有言“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在這篇小序中我們也感受到詩仙“詩成泣鬼神”的魅力,這兩句一定引起了大家的關注“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請前后四人各選一句談談你們的理解。
學生賞析摘要:
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
生:“召”“假”這兩個動詞用的極佳,寫出了大自然的熱情、慷慨,同時也運用了擬人手法,“召”從對面落筆,曲折地道出了詩人被春天美景吸引的不能自已,而“假”也傳達了對美好春景稍縱即逝的珍視與憐愛。
生:“陽春”一個“陽”字看似平淡,卻將春天時節的溫暖、明媚、生機勃勃勾勒了出來。“大塊”尋常一詞,將大自然的氣象萬千、參差有致、浩渺無邊的景致描繪了出來。
生:意象豐富而多變,“煙景”“文章”一個具有朦朧飄渺之美,一個具有清新明麗之姿,看似信手拈來,卻將春天自然景物的變化萬千,多姿多態展現了出來。
生:這一句意境開闊,恢弘,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氣勢,而且巧妙地借景抒情,我們仿佛看到了詩人在將渺小自我與偉大自然的對比觀照中,寄寓了對自然、對人生無限的熱愛、對美好生命的無比珍惜,詩人渺小的個體與其博大的胸襟也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沖擊著我們的視野,震撼著我們的靈魂。
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
生:“開”“飛”兩個動詞活化出歡聚場面的熱鬧、當時氣氛的熱烈、大家觥籌交錯、推杯把盞的盡興。
生:“開”還寫出了宴會場面的宏大,高朋滿座的盛況;“飛”寫出大家宴酣耳熱、起坐喧嘩的暢然與快意。
生:“瓊筵”“花”“羽觴”“月”意象美好,可以想見珍饈佳肴鋪桌,流光溢彩的酒杯飛動的場面,讀到此,讓人有心旌搖動、逸興遄飛的代入感。
生:這兩句俯仰結合、動靜有致,花中的筵席恰若花朵搖曳的花蕊,天上月光與大家把酒言歡,既有宏闊高遠的意境,也寫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樂的場景。
生:“醉月”運用了擬人手法,仿佛讓人看到天上流云朵朵,月光時隱時現,其實也折射出此時賓客醉眼迷離,神思恍惚,搖搖晃晃之態。
生:此句用了對偶手法,工穩整齊,此時賓主應是快樂翻飛、熱鬧無邊的,席上也是混亂無比、自由無羈了,無邊的快樂卻以整齊的語句相載,好比是快樂如翻騰的江河,對偶句式如江河的堤岸,無邊的快樂只有劇烈地翻騰著、洶涌著。
【這是兩個鑒賞性問題,本意就是引導學生在自主賞析的基礎上培養其個性化的審美能力,引導每個學生個體在教與學的審美體驗中獲得智慧的啟迪和情感的陶冶,它本身就具有獨特性、超越性、本體論,具有極強的開放性與異質性,因而給了學生極大的鼓勵性,而四人先交流互動又給學生營造了小小的彩排場,為下一環節的全班交流提供了保證。】
師:同學們的賞析可以說眼光獨到、妙語連珠,真是高徒滿座,皆為惠連了。時隔1300多年,詩人那種對生活的熱愛、對時光的珍惜、對生命的珍重仍穿過歷史的云煙,撞擊著我們的胸膛,引發起我們強烈的共鳴。讓我們在齊讀全文中完成對這篇文章的學習吧。
【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1.掌握賦的問題特征和本文的文言語法現象2.文本的藝術分析、言語的精神分析3.體味李白的生命觀和精神氣象過程與方法1.誦讀:把握節奏和語氣,領會思想和情感2.圈點:疏通文意,發現問題,交流心得3.細讀:由語言分析導入精神分析4.探究:聯系相關文本,聯系當下社會,探討時代精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浮生”的夭折范疇和詩意范疇2.“為歡”的尺度和限度【重點、難點】1.藝術分析、精神分析2.李白的生命觀和精神氣象【課時】1課時【教學過程】一、導語此文約作于733年。727年,28歲的李白只身云游至安陸,娶高宗時宰相許圄師孫女為妻,生女平陽、子伯禽;廣結道友,優游山水,李白自稱“酒隱安陸,蹉跎十年”。安陸在今湖北,為古代楚文化發祥地。楚文化屬于巫文化(莊子、屈原),長于宏富的想象,具有通靈的特性,類似于古希臘的酒神精神:非理性、狂歡、迷醉、藝術的生命狀態。二、誦讀1.試讀:請一名學生試讀,其他同學評價、修正。2.誦讀提示①基調:慷慨、俊爽。②節奏:駢體文,以四、六言為主,兼五、七、八、九、十言;中速,長句稍慢,短句稍快。本文前兩句共有如下兩個版本,你認為哪個版本最好?為什么?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夫,也;破空而來,不可羈勒。試讀)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無“也”字,喟嘆不足。試讀)新建版本: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無“夫”字,喟嘆不足,試讀)③節奏:節奏→節奏→語氣。④語氣:“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宜悠長、慷慨而蒼涼;至于“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則短促而低沉;繼而上承古人,下接群季,復歸慷慨。3.教師范讀。學生齊讀。三、疏通文意(夫)天地………… 萬物散…………空間(宇) 光陰………… 百代…………整/時間(宙)(而)浮生………… 為歡整…………人間 古人………… 良有散…………古人(況)陽春………… 大塊整…………今人 整中有散會………… 序整………… 群………… 皆………… 吾………… 獨整………幽………… 高整………… 開………… 飛整………… 整不………… 何整………… 如………… 罰散………… 整散結合 為方便學習講解,茲將文章分為六小節層,每一節層的教學目標和步驟相同:先要求學生當堂背誦,理解詞義、詩賦節奏、結構層次等。逆旅:逆,迎;旅,客。旅店。一般為文者寫宴會,常以美景和人事起筆。李白卻以宇宙、人間起筆,有“萬古愁”,筆力勁健。//節奏:整中有散。浮生:浮泛不踏實的人生,如貧病交加、盛衰之變、漂泊不定。秉燭夜游:《古詩十九首》: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由宇宙而人間,由人間而古今。//節奏:整散結合。煙景:許是陽春回暖,地氣上升;許是萬樹新綠如輕煙。煙花五月下揚州,煙,花也。文章:文,紋,錯雜的花紋;章,彰,明,鮮艷的色彩。物我合一,源于造化之神力。//節奏:整。天倫:此指詩人與諸從弟。唐時,從弟并非有血緣關系者,同姓、同好即可為兄弟,結伴交游。俊秀:俊,杰;秀,麥苗,才。杰出的人才。獨慚康樂:自謙也。注意與“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的心理作比。物我合一,源于俊秀之凝視、寄托。//節奏:整。幽賞:幽,深、隱,此指情懷幽雅。高談:應是魏晉三玄之談--《老》《莊》《易》,崇尚自然,放浪形骸,啟發人的自覺。瓊筵:瓊,美玉。為何不是金筵銀筵?屈原,比德傳統(香草、美人、美玉)。坐花:花。《論語》:“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羽觴:又名羽杯、耳杯,酒器,一般為玉質,淺腹,平底,兩側有雙耳,狀如鳥羽。羽觴出現于戰國,延續至魏晉,其后逐漸消失。羽觴有古風,令人遙想魏晉風骨。仙風道骨。//節奏:整。佳詠:《蘭亭集序》:“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金谷園:又稱梓澤,西晉富豪石崇所建私家園林,一時繁華,至唐已為廢墟。罰:試問李白與諸弟詩才孰高孰下?不言自明。不醉焉得出此戲笑、狂放之言?酒數:一作“酒斗數”,典出石崇《金谷詩序》:“罰酒三斗。”足見狂放風度。君子狂放。//節奏:整散結合。三、細讀請圈出有疑問的詞句、最能打動你的詞句,與同學交流。 以下是學生可能涉及的詞句。1.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人生如寄)①存在與虛無。西哲認為:“存在就是被感知。”感知須以通過語言來傳達,未被感知、傳達的事物,就無法證明其存在。因此,海德格爾說:“語言是人類存在的家園。”②寫宴會,卻由宇宙起筆,四方、古今,縱橫捭闔,極為瀟灑。2.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物我同一)①我:請聯系《夢游天姥吟留別》中“我”的轉換。有我之境。突出主體人格的張揚。②大塊:大地、自然。古人嘗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李白《日出入行》:“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溟滓同科。”與莊子“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接通。3.飛羽觴而醉月(仙風道骨)①羽觴:酒神精神:非理性、狂歡、迷醉、藝術的狀態。②飛:能否改為“傳”?不可。一,羽觴狀如鳥羽而飛,言傳杯之速;二,傳達出精神飛動、瀟灑之勢。③醉月:醉對明月,醉于明月之下,恍乎惚乎,不知其身之所存。與“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同趣。四、探究(一)古人但逢宴會,必賦詩,必囑才俊為
序。我們學過的有《蘭亭集序》《騰王閣序》等。1.王羲之《蘭亭集序》: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2.王勃《騰王閣序》:遙吟甫暢,逸興遄飛……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鳴呼!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蘭亭已矣,梓澤邱墟。試與《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比較,三人的生命觀有何不同之處?參考:王羲之:樂--悲,表達了“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生命觀。王 勃:樂--悲,表達了“命途多舛,勝地不常”的生命觀。李 白:悲--樂,表達了“大塊假我以文章,飛羽觴而醉月”的生命觀。(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請談談你的理解和體驗。參考:1.“浮生”的夭折范疇。“夭折范疇”是中國當代學者提出的哲學命題,意即人的存在往往陷入夭折的困境,生命易逝,精神不能自主。鮑照《行路難》、杜甫《登高》皆此類。2.“浮生”的詩意范疇。海德格爾:“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黑暗的是肉體和大地,明亮的是眼睛和靈魂。人通過尋找詩意獲得生命的意志和尊嚴。3.“為歡”的尺度。始皇阿房,石崇金谷,沉迷聲色,皆為患。若李白桃園醉酒、蘇子赤壁泛舟,皆為歡。《古文觀止》:“末數語,寫一觴一詠之樂,與世俗浪游者迥別。”五、作業請聯系本書P13李白《行路難(其一)》,評論李白生命觀的多元性(300字左右)。附板書:(夫)天地………… 萬物散…………空間(宇) 光陰………… 百代…………整/時間(宙)(而)浮生………… 為歡整…………人間 古人………… 良有散…………古人(況)陽春………… 大塊整…………今人 整中有散會………… 序整………… 群………… 皆………… 吾………… 獨整………幽………… 高整………… 開………… 飛整………… 整不………… 何整………… 如………… 罰散………… 整散結合
【教學目標】
《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教學設計
1、利用課本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字詞,疏通文意。
2、反復誦讀,體會作者流露出來的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豪情逸興以及蘊含的詩人情懷。
3、深入賞析,真切感受本文高超的藝術魅力。
【重點、難點】
1、賞析本文的語言特點,感受其高超的藝術魅力。
2、理解本文看似消極卻洋溢著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積極情感。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剛剛大家看到的就是我們常德的桃花源,很多同學都去過吧!桃花盛開的美景是世人所共賞的,一千多年前的李白就曾在自己開滿桃花的庭院中大宴賓客。今天讓我們去感受一下,李白和他的堂弟們的這一次“夜宴”詩情。請大家把賞析課本翻到110頁。
二、初讀課文,理解文意
1.首先,請大家聽朗讀錄音。
2.請大家齊讀課文,感受文章。
3.疏通文意。
要想把文章真正地讀好,還必須更深入地了解文章的內容,下面就請同學們自己對照課文注釋翻譯課文,理清文章大意,有不懂的地方找出來,跟同學討論解決。如果還有疑問我們就共同探討。下面按照這樣的步驟:分組——討論——質疑釋疑——提問解答。
①通假字:序天倫之樂事(序,通“敘”)
②古今異義: 大塊假我以文章 (大塊:古義,大自然。今義:大的塊頭 文章:古義,錯雜的色彩。今義:篇幅不很長的單篇作品。) 群季俊秀 (古義,弟弟。今義,季節)
③詞類活用:不有佳詠,何伸雅懷(動詞作名詞,詩歌)、幽賞未已(形容詞作名詞,幽雅的景致)
4.文言句式
①判斷句: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
②狀語后置:陽春召我以煙景
5.文中典故:
①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②群季俊秀,皆為惠連。
③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
三、賞析課文
1. 解題:課文的字詞義大家都沒什么問題了,下面我們來具體欣賞詩文。先從題目入手,題目給我們提供了什么信息呢?
題目信息:① 題目點出了時間(春夜)、地點(桃花園)、人物(李白和諸從弟)、事件(聚宴)。②文體:序。看題目就知道文章的基本內容: 某個春夜我李白和各位堂弟在桃花園宴游,并為之作序。
2.如果僅僅只是給大家這樣一個題目讓大家去猜測詩文內容的話,你會產生哪些疑問?
①為什么宴游?(原因)②這是一群怎樣的人物?③在宴會上會做些什么?(過程)④宴會氣氛如何?作者有怎樣的感受?
3.下面我們還是按照前面的分組,自主討論這些問題,每個組一個問題。五分鐘后請每組派代表來發表你們研討的結果。注意:你們每組的答案都要合乎文章的內容,要結合課文內容來分析。(好的,大家從文章中找答案然后自己歸納)
①為什么宴游?(原因)為什么要舉行這次夜間的宴會呢?
⑴篇首“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運用了什么修飾手法?說這句話的用意是什么?
比喻,把天地比作旅舍,把光陰比作行人。旅舍是供人臨時寄宿的,所以不能久居;行人是來去匆匆的,所以轉瞬即逝。這樣寫的用意說明光陰易逝,人生莫測這一道理。
⑵既然光陰易逝,人生莫測,古人是怎樣做的?
他們異常珍視生命,愛惜時間,秉燭夜游,及時行樂。
⑶白天滿可以“宴”,為什么要夜“宴”呢?
因為“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珍惜生命,愛惜時間,夜間都不肯放過。不僅如此,“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用一個表示進層關系的連詞“況”承接上文,進一步回答: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因而應該夜宴,更何況這是春天,陽春用她的煙景,大塊以她的文章召喚我,豈容辜負!因而更應該夜宴。
⑷看來這春天的景色一定很美,文中哪些詞可以看出?
春前著一“陽”字,就把春天形象化,使人身上感到一陣溫暖,眼前呈現一片紅艷(陽春)。春天地氣上升,所有的自然景物都被彌漫在空氣中的裊裊輕煙籠罩,分外迷人(煙景)。
②這是一群怎樣的人物?
“群集俊秀,皆為惠連;吾人詠歌,獨慚康樂”。
南朝著名詩人謝靈運的族弟謝惠連工詩文,善書畫,作者便說“群集俊秀,皆為惠連”。以謝惠連比他的幾位從弟,不用說就以謝靈運自比了。“吾人詠歌,獨慚康樂”不過是自謙罷了。
③人物如此俊秀,談吐自然不凡,他們在宴會上做些什么呢?
賞美景——陽春煙景、大塊文章、桃花園
序天倫——享受天倫之樂,而且相會于流芳溢彩的桃花園中,真是百倍歡樂。
高談轉清——賞的對象那么優美,所以賞是幽賞;談的內容那么歡樂,所以談是高談。美景烘托樂事,幽賞助長高談,從而把歡樂的激情推向高潮。
飲酒賦詩——“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兄弟相會,花月交輝,幽賞高談,其樂無窮,于是繼之以開筵飲宴。“飛”字把兄弟們痛飲狂歡的場景表現得淋漓盡致。痛飲固然可以表現狂歡,但光痛飲就不夠雅。他們都是詩人,痛飲不足以盡興,就要作詩。
④宴會氣氛如何?作者有怎樣的感受?文章中有沒有表現作者情緒的詞語?(“敘天倫之樂事”)“樂”字與前文哪個詞相照應?具體意思是一樣的嗎?(與“為歡幾何”中的“歡”照應,賦予了特定具體的內容)詩人李白與堂弟們在桃花園夜宴,究竟有哪些可樂之事?
一樂:春景秀美,風光旖旎。
二樂:兄慈弟恭,盡享天倫。
三樂:各具才情,幽賞高談。
四樂:佳詠伸懷,縱興釋懷。
在桃李芬芳的季節,與自己的幾位堂弟一起行游于醉柳清煙的園中,映現在詩人眼中的是無限的陽春風光,大自然的景色就是最美麗的文章。眾人談笑風生,擺酒設宴,四處春花飄香,清風輕輕拂來,席間各賦新詩,作不出詩來的要罰酒三斗,一時間笑聲盈盈,確是人生一大樂事!
四、拓展探究
1.李白俯仰天地古今,就人與宇宙的關系,發出了“浮生若夢”的慨嘆,再轉到 “秉燭夜游”,用意是什么?為什么雖有“浮生若夢”的慨嘆,讀起來卻并不感到低沉?
作者一上來先行議論,從感慨人生短暫,世事如夢起筆,說出夜宴的第一條緣由。可是接下來并不是沿著這個調子去進一步抒發悲觀、低沉的情緒,而是筆鋒一轉,說自己想效法古人“秉燭夜游”去追尋人生的歡樂。援用“秉燭夜游”,他所表達的首先是一種珍惜時間,摯愛生活的情感,同時也流露了他當時仕途不達的郁悶和世事難料的迷惘,并不是醉生夢死地一味追求宴飲享樂,這從下面的.文字中就可以看得出來:作者寫春天風光之美麗誘人,從而引出春日夜宴桃花園的另一個緣由,并極自然地過渡到記敘與從弟共敘“天倫之樂事”。可見開頭的一番筆墨即是作者有意的鋪陳,為的是提起下文,突出后面的諸多內容。當然,這由感慨“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到轉而去記“樂事”抒“雅懷”的變化,也正和李白的一些詩歌相同,反映著他那曠達、灑脫的性格特點。
2.將本文與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進行比較,說說魏晉人與唐人生命觀和精神氣質的異同,體會李白開朗樂觀的性格,對自然、對友情、對生活的珍愛,和縱筆揮灑的才氣。
《蘭亭集序》和《桃花園序》同是記敘春日宴飲之樂,同是欣賞客觀的自然風光,同是抒發自己的內心感受,但由于時代環境及作家個人身份、年齡的差異,在感情格調上是有所不同的。王羲之感慨的是當時過境遷之后,游賞之樂便成了陳跡,歡樂和生命總是暫短的,必然“終期于盡”,所以發出了 “豈不痛哉”“悲夫”的慨嘆。
而李白則有一種豁達、樂觀的精神,他認為正因為人生短暫,才應珍視生命,愛惜光陰,“秉燭夜游”。他覺得美景是春天對自己的恩賜,他感到能和兄弟們一同詠歌、高談、觀花、賞月并舉杯暢飲,乃是最大的樂趣!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低沉清幽。李白的《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高亢明朗,情調自是不同。
五、讀背課文
六、課堂小結
【教學目標】 1、利用課本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字詞,疏通文意 2、反復誦讀,體會作者流露出來的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豪情逸興以及蘊含的詩人情懷 3、深入賞析,真切感受本文高超的藝術魅力 【重點、難點】 1、賞析本文的語言特點,感受其高超的藝術魅力 2、理解本文看似消極卻洋溢著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積極情感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一千多年前的李白就曾在自己開滿桃花的庭院中大宴賓客今天讓我們去感受一下,李白和他的堂弟們的這一次“夜宴”詩情請大家把賞析課本翻到110頁 二、初讀課文,理解文意 1、請大家聽朗讀錄音 2、請大家齊讀課文,感受文章 3、疏通文意 要想把文章真正地讀好,還必須更深入地了解文章的內容,下面就請同學們自己對照課文注釋翻譯課文,理清文章大意,有不懂的地方找出來,跟同學討論解決如果還有疑問我們就共同探討下面按照這樣的步驟:分組——討論——質疑釋疑——提問解答 ①通假字: 序天倫之樂事(序,通“敘”) ②古今異義: 大塊假我以文章 (大塊:古義,大自然今義:大的塊頭 文章:古義,錯雜的色彩今義:篇幅不很長的單篇作品) 群季俊秀 (古義,弟弟今義,季節) ③詞類活用:不有佳詠,何伸雅懷(動詞作名詞,詩歌)、幽賞未已(形容詞作名詞,幽雅的景致) 4、文言句式 ①判斷句: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 ②狀語后置:陽春召我以煙景 5、文中典故: ①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②群季俊秀,皆為惠連 ③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 三、賞析課文 1、解題:課文的字詞義大家都沒什么問題了,下面我們來具體欣賞詩文先從題目入手,題目給我們提供了什么信息呢? 題目信息: ① 題目點出了時間(春夜)、地點(桃花園)、人物(李白和諸從弟)、事件(聚宴)②文體:序看題目就知道文章的基本內容: 某個春夜我李白和各位堂弟在桃花園宴游,并為之作序 2、如果僅僅只是給大家這樣一個題目讓大家去猜測詩文內容的話,你會產生哪些疑問? ①為什么宴游?(原因)②這是一群怎樣的人物?③在宴會上會做些什么?(過程)④宴會氣氛如何?作者有怎樣的感受? 3、下面我們還是按照前面的分組,自主討論這些問題,每個組一個問題五分鐘后請每組派代表來發表你們研討的結果注意:你們每組的答案都要合乎文章的內容,要結合課文內容來分析(好的,大家從文章中找答案然后自己歸納) ①為什么宴游?(原因)為什么要舉行這次夜間的宴會呢? ⑴篇首“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運用了什么修飾手法?說這句話的用意是什么? 比喻,把天地比作旅舍,把光陰比作行人旅舍是供人臨時寄宿的,所以不能久居;行人是來去匆匆的,所以轉瞬即逝這樣寫的用意說明光陰易逝,人生莫測這一道理 ⑵既然光陰易逝,人生莫測,古人是怎樣做的? 他們異常珍視生命,愛惜時間,秉燭夜游,及時行樂 ⑶白天滿可以“宴”,為什么要夜“宴”呢? 因為“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珍惜生命,愛惜時間,夜間都不肯放過不僅如此,“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用一個表示進層關系的連詞“況”承接上文,進一步回答: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因而應該夜宴,更何況這是春天,陽春用她的煙景,大塊以她的文章召喚我,豈容辜負!因而更應該夜宴 ⑷看來這春天的景色一定很美,文中哪些詞可以看出? 春前著一“陽”字,就把春天形象化,使人身上感到一陣溫暖,眼前呈現一片紅艷(陽春)春天地氣上升,所有的自然景物都被彌漫在空氣中的裊裊輕煙籠罩,分外迷人(煙景) ②這是一群怎樣的人物? “群集俊秀,皆為惠連;吾人詠歌,獨慚康樂” 南朝著名詩人謝靈運的族弟謝惠連工詩文,善書畫,作者便說“群集俊秀,皆為惠連”以謝惠連比他的幾位從弟,不用說就以謝靈運自比了“吾人詠歌,獨慚康樂”不過是自謙罷了 ③人物如此俊秀,談吐自然不凡,他們在宴會上做些什么呢? 賞美景——陽春煙景、大塊文章、桃花園 序天倫——享受天倫之樂,而且相會于流芳溢彩的桃花園中,真是百倍歡樂 高談轉清——賞的對象那么優美,所以賞是幽賞;談的內容那么歡樂,所以談是高談美景烘托樂事,幽賞助長高談,從而把歡樂的激情推向高潮 飲酒賦詩——“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兄弟相會,花月交輝,幽賞高談,其樂無窮,于是繼之以開筵飲宴“飛”字把兄弟們痛飲狂歡的場景表現得淋漓盡致痛飲固然可以表現狂歡,但光痛飲就不夠雅他們都是詩人,痛飲不足以盡興,就要作詩 ④宴會氣氛如何?作者有怎樣的感受?文章中有沒有表現作者情緒的詞語?(“敘天倫之樂事”)“樂”字與前文哪個詞相照應?具體意思是一樣的嗎?(與“為歡幾何”中的“歡”照應,賦予了特定具體的內容)詩人李白與堂弟們在桃花園夜宴,究竟有哪些可樂之事? 一樂:春景秀美,風光旖旎 二樂:兄慈弟恭,盡享天倫 三樂:各具才情,幽賞高談 四樂:佳詠伸懷,縱興釋懷 在桃李芬芳的季節,與自己的幾位堂弟一起行游于醉柳清煙的園中,映現在詩人眼中的是無限的陽春風光,大自然的景色就是最美麗的文章眾人談笑風生,擺酒設宴,四處春花飄香,清風輕輕拂來,席間各賦新詩,作不出詩來的要罰酒三斗,一時間笑聲盈盈,確是人生一
大樂事! 四、拓展探究 1、李白俯仰天地古今,就人與宇宙的關系,發出了“浮生若夢”的慨嘆,再轉到 “秉燭夜游”,用意是什么?為什么雖有“浮生若夢”的慨嘆,讀起來卻并不感到低沉? 作者一上來先行議論,從感慨人生短暫,世事如夢起筆,說出夜宴的第一條緣由可是接下來并不是沿著這個調子去進一步抒發悲觀、低沉的情緒,而是筆鋒一轉,說自己想效法古人“秉燭夜游”去追尋人生的歡樂 援用“秉燭夜游”,他所表達的.首先是一種珍惜時間,摯愛生活的情感,同時也流露了他當時仕途不達的郁悶和世事難料的迷惘,并不是醉生夢死地一味追求宴飲享樂,這從下面的文字中就可以看得出來:作者寫春天風光之美麗誘人,從而引出春日夜宴桃花園的另一個緣由,并極自然地過渡到記敘與從弟共敘“天倫之樂事”可見開頭的一番筆墨即是作者有意的鋪陳,為的是提起下文,突出后面的諸多內容當然,這由感慨“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到轉而去記“樂事”抒“雅懷”的變化,也正和李白的一些詩歌相同,反映著他那曠達、灑脫的性格特點 2、將本文與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進行比較,說說魏晉人與唐人生命觀和精神氣質的異同,體會李白開朗樂觀的性格,對自然、對友情、對生活的珍愛,和縱筆揮灑的才氣 《蘭亭集序》和《桃花園序》同是記敘春日宴飲之樂,同是欣賞客觀的自然風光,同是抒發自己的內心感受,但由于時代環境及作家個人身份、年齡的差異,在感情格調上是有所不同的王羲之感慨的是當時過境遷之后,游賞之樂便成了陳跡,歡樂和生命總是暫短的,必然“終期于盡”,所以發出了 “豈不痛哉”“悲夫”的慨嘆 而李白則有一種豁達、樂觀的精神,他認為正因為人生短暫,才應珍視生命,愛惜光陰,“秉燭夜游”他覺得美景是春天對自己的恩賜,他感到能和兄弟們一同詠歌、高談、觀花、賞月并舉杯暢飲,乃是最大的樂趣!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低沉清幽李白的《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高亢明朗,情調自是不同 五、讀背課文 六、課堂小結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